17郑伯克段于鄢

17郑伯克段于鄢
17郑伯克段于鄢

17《郑伯克段于鄢》

(二)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54~56小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矣。”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5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共叔段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55.郑庄公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6.作者通过这个事实揭露了什么问题?

一、单项选择

1.《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 B )。

A、姜氏

B、郑庄公

C、共叔段

D、颖考叔

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于( B )。

A、《论语》

B、《春秋》

C、《战国策》

D、《史记》

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C )。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4.“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C )。

A、郑武公

B、郑公庄

C、共叔段

D、姜氏

5.《郑伯克段于鄢》中,大叔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后“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这里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C )。

A、阴险狠毒

B、工于心计

C、贪婪狂妄

D、愚昧无知

6.《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征是( D )。

A、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B、老成稳重,以守为攻

C、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D、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二、多项选择

1.“焉”在句子中作兼词,即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句子是(ACD )。

A、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B、姜氏欲之,焉辟害?

C、君何患焉?

D、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2.“春秋三传”包括(ABC )

A、《谷梁传》

B、《公羊传》

C、《左传》

D、《徐文长传》

3.《左传》也叫(CD )。

A、《谷梁传》

B、《公羊传》

C、《春秋左氏传》

D、《左氏春秋》

4.《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ABCD )

A、善于剪裁,繁简得当

B、外交辞令外柔内刚

C、人物对话有个性

D、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三、词语解释

1.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及:等到。

3.君将不堪。堪:经受、受。

4.不如早为之所。所:处所。

5.请以遗之。遗:赠送。

6.其谁曰不然。然:这样。

7.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续、推及。

四、翻译句子

1.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

2.姜氏何厌之有?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

4.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自己赶上遭殃。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古代的先王规定,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五、作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1)这里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点?

揭示了共叔段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和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与庄公分庭抗礼乃至篡夺君位的野心。

(2)郑庄公对共叔段的扩张和公子吕的劝告置之不理的背后包藏着什么用心?

庄公的用心是:明知共叔段的野心,却纵其欲,养其恶,以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

(3)共叔段的野心和郑庄公的用心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

(4)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对刻画中心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对刻画郑庄公的性格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练习

1.本文在叙事上运用了什么技巧?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重点不是写事,不是写军事斗争,而是写政治斗争,写人物的性格。因此,材料的剪裁取舍和详略的处理安排都服从于写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要求,重点写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只须一笔带过。因为在此之前,矛盾斗争和人物性格已充分展示。至于母与子和好一段,虽然是矛盾解决后的余波,但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达崇尚孝道的思想,所以又用了较大的篇幅。就是在这一段,也有详有略,重点写颖考叔献计和母子“隧而相见”。而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过程,则完全略而不写。

(2)寓褒贬于冷静的叙述之中。

本文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冷静、客观的叙述,作者的态度藏而不露,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在绝大部

分的篇幅中,读者只有仔细分析、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揣摸到作者的倾向。作者对共叔段的不义之举,对姜氏的褊狭、愚昧是贬抑讥讽的,如“京叛大叔段”,仅五个字就表现了民心的向背,说明共叔段的失败实乃必然。对庄公则基本上是褒。最后母子“隧而相见”,出入欢歌,富有喜剧色彩。这对庄公多少含有赞扬之意,对姜氏则是讽刺。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

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本文在写人时,善于在人物与人物的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如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不免浮躁;郑庄公的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二者恰成鲜明对比。祭仲、公子吕和颖考叔,既各自性格鲜明,又对刻画庄公的性格起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如祭仲和公子吕都忠于君主,他们一个充分述理提醒,一个慷慨陈词激将。相比之下,庄公的回答就显得十分冷静自信。

再看姜氏,这场兄弟相残之祸,实际上是她引起的。她以个人的好恶干预国事。事败之后被逐出国都,置于城颖。但一旦与庄公隧而见,便立即高唱起“其乐也洩洩”来,表现了她褊狭和愚昧可笑。

3.本文通过郑庄公母子、兄弟矛盾斗争的叙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在这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不义的是共叔段和姜氏,他们野心勃勃,想一步步篡权夺位;而郑庄公沉着冷静,静待时机,最后一举粉碎了他们的夺权阴谋。

第十七课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

一、单项选择

1.《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 B )。

A、姜氏

B、郑庄公

C、共叔段

D、颖考叔

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于( B )。

A、《论语》

B、《春秋》

C、《战国策》

D、《史记》

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C )。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4.“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C )。

A、郑武公

B、郑公庄

C、共叔段

D、姜氏

5.《郑伯克段于鄢》中,大叔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后“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这里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C )。

A、阴险狠毒

B、工于心计

C、贪婪狂妄

D、愚昧无知

6.《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征是( D )。

A、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B、老成稳重,以守为攻

C、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D、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二、多项选择

1.“焉”在句子中作兼词,即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句子是(ACD )。

A、制,严邑也,虢叔死焉。

B、姜氏欲之,焉辟害?

C、君何患焉?

D、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2.“春秋三传”包括(ABC )

A、《谷梁传》

B、《公羊传》

C、《左传》

D、《徐文长传》

3.《左传》也叫(CD )。

A、《谷梁传》

B、《公羊传》

C、《春秋左氏传》

D、《左氏春秋》

4.《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ABCD )

A、善于剪裁,繁简得当

B、外交辞令外柔内刚

C、人物对话有个性

D、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三、词语解释

1.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2.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及:等到。

3.君将不堪。堪:经受、受。

4.不如早为之所。所:处所。

5.请以遗之。遗:赠送。

6.其谁曰不然。然:这样。

7.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续、推及。

四、翻译句子

1.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想要这样做,怎能躲避灾害?

2.姜氏何厌之有?姜氏哪有什么满足呢?

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您将对他怎么办?

4.无庸,将自及。不用,他将自己赶上遭殃。

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古代的先王规定,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

五、作品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1)这里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点?

揭示了共叔段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和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与庄公分庭抗礼乃至篡夺君位的野心。

(2)郑庄公对共叔段的扩张和公子吕的劝告置之不理的背后包藏着什么用心?

庄公的用心是:明知共叔段的野心,却纵其欲,养其恶,以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

(3)共叔段的野心和郑庄公的用心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

(4)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对刻画中心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对刻画郑庄公的性格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1、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2、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3、姜氏何厌之有?

4、不义不昵,厚将崩

5、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1、《左传》又称,是一部历史著作,其作者相传为__________。

2、《郑伯克段于鄢》塑造了、、等几个人物形象。

7.《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的汇编,属,也是一

部。它记载了战国时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36.《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

A.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战国时期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C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D.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21.“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

A.《尚书》B.《易经》C.《战国策》D.《春秋》

2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A、郑庄公B.共叔段C.颖考叔D、姜氏

23.《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A.阴险狠毒,工于心机B.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C.贪婪狂妄,愚昧无知D,一心为国,老成持重

1、“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

A、《周易》

B、《春秋》

C、《论语》

D、《孟子》

2、我国第一部用纪传体写作的通史是()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1、《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是()

A、阴险狠毒

B、狂妄愚蠢

C、老成持重

D、工于心计

E、真纯孝道郑伯克段于鄢1本文通过了郑庄公母子、兄弟矛盾斗争的叙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本文在史料选择与安排上,怎样做到详略得当?

3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郑庄公这个人物的?这个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故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1)从这里可看出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征?

(2)从这里可看出郑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

(3)共叔段与郑庄公的行为和心理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现实?

(4)说明庄公、共叔段、公子吕(子封)三人性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5)“无生民心”是什么意思?

3.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1)庄公囚禁母亲说明了什么?

(2)庄公母子“隧而相见”又说明了什么?

(3)颖考叔“食舍肉”这一典型细节有何作用?

(4)作者强调颖考叔的“纯孝”有何作用?

(5)概括颖考叔的性格特征。

【课外阅读】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课外阅读】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题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据传是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所作之传。《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在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53?(鲁哀公27年)年之间。它比较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左传》在文学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其外交辞令也很出色。《左传》对后来的史传文学和散文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莊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5],公弗許。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6]。公曰:制,巖邑也[7],虢叔死焉[8]。佗邑唯命[9]。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0]。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国之害也[11]。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国之一[1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13],君將不堪[1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6]?不如早为之所[17],无使滋蔓[18]!蔓,难图也[19];蔓草犹不可除[20],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22]。公子呂曰[23]:“国将不堪貳[24],君將若之何[25]?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6];若弗与,則请除之,无生民心[27]。”公曰:“无庸,将自及[28]。”大叔又收貳以为己邑,至于廩延[2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0]。”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31]。”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32],將袭郑,夫人将启之[33]。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5],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潁[36],而誓之曰[37]:“不及黃泉,无相見也!”既而悔之[38]。潁考叔为潁穀封人[39],闻之,有献于公[40]。公赐之食。食舍肉[41]。公問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遺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2]!”潁考叔曰:“敢問何谓也[43]?”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4],隧而相見[45],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46]!”遂为母子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 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

思想内涵-郑伯克段于鄢

析《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原书名《左氏春秋》,汉朝时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先秦史传中一部重要的著作。相传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据后人考证,该书应该是战国初期之人根据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左传》是按照《春秋》编年而成的,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叙事更是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全书共十三卷,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社会情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左传》较为全面地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它所提倡的道德,所维护的秩序,以及所歌颂的或批判的人物、事件,都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的,并为之服务的。因此,书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占卜等思想,都反映着作者的的思想和所处时代的局限。 《左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记述事件、刻画人物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成就。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条理

清晰、生动紧凑的地叙述出来。尤其在描写战争场面时,能紧紧围绕主要人物对战争所持的态度、行动,通过有关具体的事件的叙述,写出其性质、起因以及战前准备、战斗情况、战争结果。描写具体生动,耐人寻味,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这些人或慷慨陈辞于大国之前;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各国之间,论理叙事,每每让对方无言以对,进退有节,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代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和其他一些散文家,都不同程度地从《左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郑伯克段于鄢》取自鲁隐公元年,该文记述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家庭内部争权夺势的激烈斗争。 庄公寤生惊吓到了姜氏,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是庄公和姜氏母子矛盾的根本原因,真实的情况却是庄公与其弟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以至相互残杀。当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课外阅读】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课外阅读】读《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近日读《左传》,其中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令我颇有感慨。 春秋时期,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就是后来的庄公,次子名段,因其年小,被称为叔段。姜氏因生庄公时难产,给她带来了痛苦,所以讨厌庄公,偏爱叔段。于是,她违反当时立太子的常规,多次向郑武公请求,想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同意。等到郑庄公即位,姜氏又为叔段讨要超出规定的封地,而叔段也依仗母亲撑腰,多次违反规定私自扩张地盘。叔段第一次扩张土地,郑国大夫就以先王制度来说服郑庄公,让他及早制止叔段的违法行为,但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只到叔段起兵反叛,庄公才命令部队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他。叔段走投无路,逃往他乡。庄公随即又囚禁了姜氏。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母子、兄弟相残的悲剧。分析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母子三人均难脱其咎。首先,姜氏不该以王后的特殊身份,凭个人喜好,干预郑武公依照先王制度选人用人,更不该因为个人偏爱,就支持叔段置法度于不顾,肆意扩张土地。其次,庄公作为一国之君,对其臣民又是弟弟的叔段有管束教育的责任,他不该对叔段的违法行为保持沉默,为其创造“多行不义”的宽松环境,纵其欲,养其恶,直至“自毙”。第三,叔段也不该为满足无限鼓胀的私欲,胆大妄为,以身试法。如果这母子三人中能有一人有大局意识、法制观念,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悲剧已经过去近3000年了,但对今天各级领导干部仍有警示教育意义。各级领导干部一不能学姜氏,凭借自身特殊地位,到处打招呼写条子,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讨官职谋位子,更不能充当自己亲戚朋友违法乱纪的保护伞。二不能学庄公,对自己的部下或亲属违规违纪不闻不问,甚至包庇纵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包庇部下或亲属,主观上也许不是像庄公那样“用心险恶”,而是碍于情面,出于关怀,但其结果往往是一样的,最终都会害了部下或亲属。三不能学叔段,无视国法,贪婪无度,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③,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④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请制:请求分封到制邑去。②雉:古代城墙长宽高各一丈为一堵,三堵为一雉。③暱(nì):亲昵。 ④繄(yī):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缮甲兵,具.卒乘具:器具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word版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作者或出处:《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 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 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 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或注释: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 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 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 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 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 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 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 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 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 学案 含答案 整理好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翻译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这是个战火纷飞、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的时代。文中讲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本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细致地描绘了君臣、亲子、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可非议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以褒扬郑庄公为主,武姜氏,共叔段的所为更突出郑庄公的韬光养晦,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分析人物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客观事实。那么,我就来公正、客观的的分析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对其同胞兄弟共叔段:面对胞弟的弑兄夺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我相信庄公是可以彻底除去这个后患的,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性命得以保留。 对其母亲武姜氏:以"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流放其母,到最后“遂为母子如初”。古代人是很看重“孝”的,庄公此举不仅赢得了美名,更赢得了民心。 所以可以说,郑庄公有情有义。 从姜氏的“...为之请制。”到“请京,使居之。”,郑庄公采取的

是欲擒故纵的态度。并非郑庄公软弱可欺,而是老谋深算的表现,武姜请名于军事险要地区邑地,庄公立即回绝,而答应给京。可以看出庄公一来减少了段的威胁,二来表现了对共叔段的照顾,三来不会完全弃母亲的要求于不义。 再来看看共叔段的一系列作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再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面对共叔段的变本加厉,郑庄公并没有急于发难;面对大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以及“若弗与,则请除之。”,郑庄公淡定自如,表面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回应。其实,郑庄公早已洞察于未然。 说明郑庄公很有远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 读完了《郑伯克段于鄢》,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加以借鉴的。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千万不可以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

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

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原文译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译文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① 左丘明 初②,郑武公娶于申③,日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于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解:①节选于《左传》②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 ③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C.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郑伯克段于鄢》读书有感

《郑伯克段于鄢》读书有感 领略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收获颇大,非常佩服大家,前段时间在家翻阅了这本书《古文观止》,对其中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感触颇深,也联系到自己刚刚成为二胎妈妈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脉络很清晰,加上《左氏春秋传》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寥寥数笔,起因经过结果就交代的很清楚,而且高潮部分剑拔弩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读起来还是很过瘾的。文章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性格突出,让我们看到了在当时春秋争霸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对当时人物的选择、命运的影响。 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分别是庄公和共叔段。在生庄公的时候,“寤生”指的是孩子脚先出来了,就是难产,其实放到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先进的医疗技术,前期的产检可以发现问题,剖腹产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在古代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姜氏就很不喜欢这位老大郑庄公,姜氏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次子共叔段,给共叔段争取一切作为一个妈妈可以给的东西,甚至还参与到了国家政事,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父亲的出发点和母亲还是不太一样,考虑更多的应该还是国家利益长久发展,郑武公最终立庄公为世子。庄公继位之后,姜氏还不死心,仍然为他心爱的共叔段索要钱财封地,后来郑庄公多次衡量,把不很重要的一块儿地京邑赏赐给了共叔段,但是相对于共叔段的级别,赏赐给他京邑任然是逾制不不合规矩的,庄公的臣子看不下去了,认为如此的宠爱共叔段肯定会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庄公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来共叔段更加过分,夺权,甚至准备粮草,积蓄兵器,扩充兵马准备袭击郑国,他之所以敢这样做,底气于有一个不分是非的妈姜氏。姜氏在知道共叔段袭击郑国的消息之后,非但没有劝阻,反而为他打开了城门、做了内应。溺爱幼子的姜氏,让爱蒙蔽了双眼,她高估了共叔段的能力,也没有有意识到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对于执政者的重要性。共叔段长期在他的封地内“不义不昵,厚将崩”这也是郑庄公评价他弟弟的原话,意思是不施行正义,就得不到拥护,势力越雄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 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出处:《左传》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 (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春秋”。不过除了鲁国的“春秋”以外,其它各国的“春秋”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春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 年,截止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 年。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春秋》记载历史过于简略,而且也不完备,242 年的历史只有18000 多字,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于是又出现了对《春秋》作补充说明的三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把《春秋》称作“春秋经”,而用来补充说明“春秋经”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授《春秋经》的人。本来,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与《春秋》就合在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作为历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左传》。《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事止于鲁悼公14 年(公元前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28 年。所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所以给他取名叫“寤生”,因而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很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就听从您的吩咐。”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城,庄公答应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人们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都市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又怎能躲开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做好安排,不要使京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北边区的城邑从属于庄公也从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土地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就允许我去服事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会自己害自己的。” 太叔又把原是两属的边邑收归为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他势力雄厚了,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归附。”庄公说:“他既然不合礼义,人们就不会亲近他,势力虽然扩大了,他反而会垮台的。” 太叔积极修治城墙,聚集百姓粮草,修整盔甲、武器,组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都城。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太叔偷袭的日期,便说:“可以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城。京城的人也背叛太叔,太叔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太叔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就如同两个敌国的国君一样互相征伐,所以叫做“克”;直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说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说“出奔”,是难以说明其中的缘故。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颍城,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不久就后悔不该这样做。颍考叔是 在颍谷主管疆界的官,听到这件事,就去给庄公进献物品。庄公赐宴,他吃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原因,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事物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国君的事物。请您让我把肉带回去孝敬母亲。”庄公说:“你有母亲可献食物,我却没有啊!”颍考叔说:“敢问这是如何说?”庄公说明了缘由,并且告诉了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虑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相见,还有哪个说不对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地道时赋诗说:“大隧里面,母子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地道时赋诗说:“大隧外面,母子相见,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 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 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篇课文要注意的地方是几个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另外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具体掌握故事的情节。将引用课件的形式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为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一、导入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板书课题) 二、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 1、介绍文章背景: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2、《左传》介绍: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 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 泄泄(yì) 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 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 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可至段5结尾,前部分可分为三部分(1/234/5),后部分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五、解析课文 第一部分:(郑伯克段)按事件的发展。导读部分提示“先”,“又”,“既而”,“最后”。(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 这一句中“郑武公”是谥号,下一句“庄公”也是谥号。所谓谥号,是在一国的君主或大臣去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所封的号,带有盖棺论定的性质。因为“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是在郑武公和庄公去世后整理出来的,所以叙述他们生前的活动都要用他们死后的谥号,这是古代史书叙事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