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词汇意义的关系

语境与词汇意义的关系
语境与词汇意义的关系

Linguistic Context and Meaning

Context and Linguistic Context

According to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context is that which occurs before and/or after a word, a phrase or even a longer UTTERANCE

or a TEXT. The context often helps in understanding the particular meaning of the word, phrase,

etc. For example, the word loud in loud music is understood as meaning “unpleasantly colorful”.

The context may also be the broader social situation in which a linguistic item is used. For

example, in ordinary usage, spinster refers to an older unmarried woman but in a legal context it

refers to any unmarried woman.

Generally speaking, as Dilly mentions context refers to “the parts which immediately precede or

follo w a particular passage or text and determine its meaning” (Dilly, 2002:442). And the

figurative uses refer to a type of conne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a general kind as in “the

circumstances relevant to something under consideration”.

Linguists have classified contex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for different aims. For

example, context may be classified into broad and narrow ones according to their scopes; notional

and situational one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 emotional and rational ones according to their

emotions; implicit and explicit ones according to expressing forms, etc. However, the most widely

used way is to draw a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major types:linguistic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which can be illustrated as the above.

As linguistic context is a part of context, next we will first discuss about contex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e Ziran (1997: 209) states that linguistic context refers to the co-text, it refers to the word

groups, the clauses and the sentences in which a language unit appears and it may also cover a

paragraph, a whole chapter and even the entire book. Brown and Y ule (1983) conclude that the

context of a language unit not only can be the discourse where the language unit is in but also can

be another discourse relevant to the language unit. According to Verschueren (2000: 104),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f linguistic context: they are contextual cohesion, intertextuality and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Non-linguistic context Phonological context

Lexical context

Grammatical context Textual context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text of Culture

sequencing. The label cohesion is generally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overt marking of relations within a discourse or text, which is then often called the co-text of the discourse or text fragment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markers of cohesion are conjunctions, anaphora, exemplification, highlighting, contrasting, comparison, repetition, substitution, etc. The second feature is intertextuality. When a referring item refers to entities in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whether culture of interpersonal, that have obviously been mentioned in a previous conversation or text, or have occurred in a previously shared situation or activity, this is intertextuality. (de Beaugrand and Dressler, 1981) The last one is sequencing, it refers to the discourse that reflects the world of several dimensions,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 discou rse structure equals the world structure, as world is a crossing object, discourse is sequencing. (Xiong Xueliang, 1995)

◆Linguistic Context and Its Effect on Word Meaning

Next we approach linguistic context from four aspects: phonological context, lexical context, grammatical context, and textual context. Each aspect of the context has its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word meanings,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s in this section.

◆Phonological Context and Word Meaning

Phonological context refers to intonation, stress, pause, etc. which influence the meaning of words, sentences and even a whole utterance.

The main function of intonation is to express a speaker?s feelings,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For example, the rising tone indicates a question while a falling tone indicates a statement. However, language use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Consider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In an American class, the teacher asks a black boy to answer a question. The following is their dialogue.

Teacher: James, what does this word say?

James: (in rising tone) I don?t know.

Teacher: Well, if you don?t want to try, someone else will. Freddy? (Gumperz, 2001:192)

In the above conversation, the black boy wants the teacher?s encouragement by using the rising tone, but the teacher doesn?t know in Black English the rising tone of “I don?t know” means “I need encouragement”, so the teacher misunderstands the boy?s answer. Because of the tone, the meanings of words changes, thus influe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tterance.

Stress includes word stress and sentence stress. A word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when the stress is put on different syllables, a sentence may also have different meaning while the stress is put on different words. For example, the phrase a sick nurse, if both sick and nurse are stressed, it means a nurse who is sick, but if only sick is stressed, it implies a nurse who looks after a sick. Pause means a short interval within a discourse. It consists of emotive pau ses like …er? and …mm?, and structural pauses, which are dependent on sentence structure.

The phonological contexts are important in conversations, as they can influence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even the whole utterance in an o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t is less important in the function of determining word meanings in a written discourse.

◆Lexical Context and Word Meaning

Lexical context refers to the lexical items combined with a given word, phrase, etc. According to Zhang Feiwen (1988:234), lexical context refers to the lexical items combined with a given polysemous words. There are many polysemous word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1997), the word get has more than 150 meanings. A word may appear to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when collocated with

different words. For instance, the word high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whil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words:

(1) high road (main road)

(2) high tide (time when this occurs)

(3) high spot (outstanding event, memory, etc.)

(4) high summer (the middle of the summ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1997: 700)

Take the word paper for another example, the word paper has a number of meanings

in the dictionary, while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t conveys only one sense.

(1)a sheet of paper (thin flat sheets of substance for writing, printing,decoration wall, etc.)

(2) a white paper (government document)

(3) a term paper (essay written at the end of the term)

(4) today?s paper (newspaper)

(5) examination paper (a set of questions used as an examination)(Zhang Weiyou,1997: 164) Another function of lexical context is to distinguish synonyms. Many English words are explained by their synonyms in the dictionary. Sometimes a word in a group of synonyms can take the place of another. However, they usually can not exchange with each other in certain contexts. For example, in the text Life of a Salesman, chosen from book three of College English, Bill Porter is a character in the story who is satirized and laughed at because of his disability. The author describes him by the sentence “he leads a solitary life”. The word solitary which appropriately expresses the personality of Bill Porter means the sense of being by oneself by lack of companionship or association. While the word lonely can be the synonym of solitary, it means a state of mind, from mild sadness to great depression, which is induced by lack of companionship. But if the sentence is cha nged into “he leads a lonely life”, the meaning of what the author wants to express will greatly change. The word solitary in this sentence emphasizes that Bill Porter separates himself from others subjectively, he avoids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nd lives himself, but the word lonely can not show the aspect of subjectivity.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lexical context has the functions of distinguishing synonyms, determining the meanings of polysemous words and helping to select proper words.

Grammatical Context and Word Meaning

In some cases, the meanings of a word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structure in which it occurs. This is called grammatical context (Zhang Weiyou, 1997:164).

In English, some words are restricted by the regula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For example, intransitive verbs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structure SV, and they can not be used in passive voice; however, transitive verbs can be used in the structure SVO, SVOO and SVOC, and they can be used in the passive voice. In addition, a word has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meanings with different part of speech in different contexts. Take the word run as an example:

(1) He has no idea of how to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2) I feel I?ve had an excellent run for my money and now I?m happy to retire

In sentence (1), the word run is used as a verb, meaning be in charge of . But in sentence (2), the word run is used as a noun, meaning a rewarding career. Here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run in the two sentences are different, as well as the part of speech, so the mean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Some polysemous word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grammatical context. For examp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get varies in different syntactical structures:

(1) get + noun e.g. We shall get a lot of presents today. (to receive)

(2) get + adjective e.g. The day is getting cold. (to become)

(3) get + noun + adjective e.g. He got his feet wet. (to bring to a certain condition; cause to be or become)

(4) get + infinitive e.g. If I get to see him, I will tell him about it. (to succeed in doing something)

(5) get + noun + infinitive e.g. I will get him to see a doctor. (to cause to do something) Such meanings are sometimes viewed as grammatically or syntactically bound meanings. However, the grammatical context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indicate various meanings of a polysemous word. For example, the sentences below belong to the structure get + noun, but the meanings of get are not the same in each sentence.

(1) We shall get a lot of presents today.

(2) He got a bad cold.

(3) I got breakfast in town.

(4) Do you get this question?

(5) Did you get the look on his face?

These sentences show that the exact meaning of get can be understood unless we know the lexical unit with which get is combined. Therefore, the above ex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meaning of a word often has to be determined by the lexical and the grammatical contexts combined.

The above statements show that grammatical context has the functions of embodying the use of words, and determining the meanings of polysemous words.

Textual Context and Word Meaning

Textual context refers to the clues in a discourse larger than a single utterance. Sometimes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not be interpreted just by means of lexical context or grammatical context.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d to groups of sentences, paragraph, or even the discourse. Some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meanings in a textual context, such as code and style in a discourse, the topic of a discourse, etc.

Code is any distinguishable variant of a language, involving systematic sets of choices, whether linked to specific geographical area, a social class, an assignment of functions, or a specific context of uses. (Verschueren, 2000: 118) The range of codes for any given language spoken in a sizeable community is virtually infinite, and there is often a standard dialect, regional dialect, and even idiolect. There are sometimes group-specific languages, either for the initiated few, such as argors or slangs or for larger segments of a population, such as women’s language as opposed to men’s language. There are domain-specific or activity-specific jargons or registers, ranging from literary language to legalese, journalese, political language, scientific language, medical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etc. The code of a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ntextual factor that may itself convey some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e the meaning of words in a certain discourse. Style is another significant facto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Style is a very big topic, but it is reserved to describe the variability along dimensions of formality and informality, from casual or colloquial speech to highly formal uses. (Verschueren, 2000: 119) Style differences are primarily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in a situation. This contextual factor sometimes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iscourse. For example, a discourse in formal style is usually more difficult to be interpreted than that in casual style is. The topic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xtual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discourse. The topic of a discourse helps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discourse easier and the meanings of words can be interpreted more accurately. Textual contexts also have great effect on word meanings. For example:

(1) My wife and I moved because as the kids kept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the house kept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It seemed the kids were eating the house. Moving seemed the wise thing to do even though, in the end, we decided to take the kids with us.(eating the house here means making the house appear smaller)

Without the contextual clues, the word eat may not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Sometimes in order to avoid repetition in conversations and in passages, people would like to use the words such as he, they, this, that, then, etc. to refer to the personal, temporal or 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uation. Without the clear context, the referents can not be understood. For example:

A. He is a hard student.

B. The fish is ready to eat.

The word hard in sentence (3)A may mean hard working or difficult to get along, the sentence can be understood in two ways, so without the certain contex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meaning of the word in the sentence. However, sentence (3)B also has two ways of interpretation: the fish is cooked or served for people to eat; or the fish is ready to eat things for its food. Here without contextual clues, the sentence may be misunderstood.

So a function of textual context is to provide the clues for the inference of word meanings, indicate the referents and eliminate ambiguities.

In a word,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linguistic context, linguistic context have great effect on word meaning. The next chapter is about a research on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this viewpoint.

As the above has shown , the meanings of words,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 on the certain linguistic contexts, and the linguistic contexts may also influence the use of word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mployment of linguistic context will make it easier to learn vocabularies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words.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下语境下说的话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一辆汽车尾端写着:“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不要追尾。 又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第二,语境赋予词语某个具体的含义。 例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的“晴”,第一个晴朗,第二个指的是“情”。 二、考点解读及题型分析 词语题,通常考察如何辨析词语、或理解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义等。 语文试题经常考察我们对于文章中词语的正确理解,题型主要以下几种: 1、选择题。在提供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2、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填入相应处 3、运用题,造句或者写语段。 对策:练习为主 三、考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运用 一种是单独的关联系,如那么,因而。一种是两个或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 特点:搭配固定 对策:理解句意 (二)结合语境选择词语 对策: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要读懂句子。 推荐:语素法。 (三)词语在语境的新意思 比喻 感情色彩转化 反语 旧词新意:喜新厌旧。(作家) (四)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 语素法——辨异 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相比,前者的“不胜”有“不能忍 四、词语理解的方法 1、语素法 2、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4、对多义词要弄清它的本意,根据语境分析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五、成语的运用 考查成语的特点如下: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语法、语音、词汇)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 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 义、反义等)。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 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运用”而言,许多虚词和量词是 不能独立运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运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 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可以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 词(意义不能变)。比如:钢笔——钢的笔、白菜——白的菜、白布——白的布、吃饭——吃 了饭、鸡蛋——鸡的蛋、睡觉——睡不睡觉。“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可以插入且意思不变,可以做为短语。“吃饭”可以插入,“鸡蛋”可 以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可以把它做为词。睡觉可以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 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运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 ——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可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运用。它来源 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西方文化背景对英语词语理解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9-30 作者简介:张良(1970-),男,河南郑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8-02 西方文化背景对英语词语理解的影响 张 良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英语词汇与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对产生词汇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 关键词:英语;文化背景;词源中图分类号:H313.9 文献标识码:A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和汉语一样博大精深,其中的一些词和短语与汉语的成语一样,与某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1 来自希腊、罗马的神话与传说 英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罗马帝国占领。因此英国文化深受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影响,其中的一些词和短语与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了解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对我们更加准确地学习英语大有裨益。 “Gordian Knot ” (戈尔迪斯之结)从字面上就看不出它的寓意,只有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才能了解其真正含义。相传“Gordian Knot ”是古代弗利基亚国国王戈尔迪斯(Gordius )打的难解之结。按神谕,只有入主亚洲者才能解开此结。后来亚历山大大帝(A lexander the Great )以利剑将其斩开。因此,该成语意为“难解之结,棘手问题”。短语“cut the Gordian Knot ”也就有了“快刀斩乱麻,大刀阔斧”之意。类似的还有app le of discord,不能把它直译成“不和的苹果”。在希腊 神话中有个“金苹果”的故事。不和女神Eris 在Peleus 和Thetis 结婚时从中作梗,往婚宴上扔了 一个苹果,上面写着“For the Fairest ”。在场的天后Hera 、智慧女神A thena 以及爱与美的女神Ve 2nus 均想获此殊荣,她们争执不下,最后特洛伊王 子Paris 做裁判将苹果判了给成诺,让他得到世间 最美的女人Helen ,而由此引发了特洛伊战争。因此“app le of discord ”意为“争端,斗争的根源”。而“Helen of Tr oy ”意为“红颜祸水,倾城尤物”。 2 源于“圣经”及其他文学作品 在西方,“圣经”有着与中国“诗经”等同的文学地位,西方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圣经的影响。因此,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圣经”的痕迹。如句子:The t w o boys were rescued at the elev 2enth hour 中,就不能把“the eleventh hour ”直译为 “第十一个小时”。据圣经中记载,有一次,耶稣教训其弟子说:“到天国葡萄园干活的人第十一个小时来,却和先来的人取得同样的报酬”。所以,“the eleventh hour ”意为只要想干一件事,即使在“最后时刻”也来得及。 许多词语或短语还与“圣经”中的人名有关。如“poor as Job ”,“旧约?约伯记”中说:Job 本是个富翁,有七子三女,对上帝笃信不移。上帝为检验其诚心,就夺去了他的全部财产及子女,让他一贫如洗。同时,又让其生病并险些丧命,但他对上帝仍然坚信不移。终于,上帝为其诚心所动,又让其过上好日子。所以,这里的“poor as Job ”意为“一贫如洗”。 3 来自名人名作中的故事 一些名人名作中的故事也以固定的形式,不变的喻意流传下来。如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Shyl ock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放高利贷的商人。现在Shyl ock 已有了“高利贷者”之意。又如在起悲剧“哈姆雷特”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 ) Mar .2007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看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而文化对语言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相应变化则更为显著。 著名语言家叶蜚声曾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正是了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一个窗口”。 外语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亦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因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反之,一旦熟谙这些共性和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成为“外语+宽厚知识”型人才:外语

能力只占25%,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占75%。所以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者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训练翻译和实际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下面就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对外语言教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 一、思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索绪尔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什么样的语言。”确实,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老人是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美国的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老了的悲哀,尤其是女性。所以当你问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的答案永远都是:I’m twenty-nine years old. 假如对这种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场面。又如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差异的。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和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而英语则完全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的差异。外语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摘要】Gedtrey Leech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活语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境;词义;种类;影响 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语言环境来研究意义的。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这就是导致了词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飘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词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再者,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1]换言之,分析语境和词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一、语境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语境这一概念是由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家Malinowski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对理解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确切的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没有语言环境的词只不过是臆造出来的东西,其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所以在口语中,言语只能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Malinowski还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信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是某一情景语境中的行为意义。话语是在共有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和理解的,要理解语境,按Malinawski的说法,话语的意义不是由构成话语的词义获得的,而是从话语产生的语境中获得的。 伦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J.R.Firth接受并发展了Malinowski情景语境理论。由Firth创立的费斯语言学习中有一个主要观点,即认为句子的意义只能在语境中确定,认为在话语与说话时情景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Firth将其整个语义学理论构建在语境这一概念上。他认为词义存在于语言语用中,词义就是语言机构某个层次的一个成分与其他层次的关系。“语义是各种语境联系的一个复合体、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各自在其适当的语境中对各自的组成部分进行处理。“Firth 将语境视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一种工具,是描述语

英语语言与文化

英语魅力何在 摘要:英国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其英语的发展也经历大起大落,英语从古英语(450年—1150年)发展到中古英语(1150年—1500年)再发展到现代英语(1500年至今),期间经历凯尔特人的史前文化,文艺复兴,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等大事记,而此也使得英语兼容了多国的语言,奠定了它世界第一语言的地位。英国是海洋民族,它的诸多词汇与海,鱼,船,水手有关,某些词汇语句的词义特别有意思,这便是它魅力所在。 关键字:英国历史;语言发展;英语的兼容性;词义魅力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现在世界上的已知语言共5651种,公认的独立语言有4200种,其中100万以上的人口使用的由163种。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认为,它是最独特,最美的语言,绝对的无与伦比,其次是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普及性高。 每位教英语的学者都说,要学好英语,一定要先了解英国的地理和文化,这样才能掌握英语的精髓。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域)组成。英国东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14710106杨建超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随着文化管理阶段的到来而兴起,从本源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和内部的融合问题而形成的一套基本假设。这套基本假设是企业或企业家在过去成功和失败中习得的,反映了企业或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内部运作有效性、人员本性等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并且,这套假设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影响企业和企业人未来的行为选择。 (一)企业文化大概有以下四个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励、引导把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

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古汉语词汇中词的意义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对象,必须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词义是属于语言层面的。义位是古汉语中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变化、研究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的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义素是对义位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指称义素和区别性义素两部分。对义位作义素分析有助于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词义。义位的划分和义素分析都是值得继续探索的。学习时应当注意结合具体例证的分析掌握本章所讲的基本观点和一些重要概念。     ※学习要点 1、了解词义,必须认识它具有不同的层次。 2、语义单位有不同的层级,义位是研究词义特别是古代汉语词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单位,深入认识词义关系和词义的变化、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一般地说都要以义位作为基本单位,所以应当予以特别地重视。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对词义的基本认识 P120 一、什么是词义: 1、词义是词的词汇意义,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体现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词的意义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 把握词义关系到意义与客观事物、意义与人们认识两方面的关系。 2、词义的性质: 1)理性意义:又称概念意义,反映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基本认识,显示人们对不同客观对象的区分,是词义的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 2)联想意义:指一个词在长期运用中,由词义的基本特征而产生出对另一些特征的联想,由此而生成的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往往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又称隐含意义。

3)社会意义:指由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思想观念、职业阶层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意义。 4)色彩意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和风格色彩。对理性意义而言,色彩意义是一种附加意义。 感情色彩:显示说话人的好恶,分为褒义和贬义。 3、词义的基本特点:(参见《语言学纲要》P130) 1)概括性:把握某类事物的共性。 2)社会性和民族性:概括的是某个民族的整个社会某一时期的普遍认识。 3)模糊性:词义所指的对象或所包含的内容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4、认识、确立词义应注意的关系: 1)词义与概念(逻辑上的概念):P123 2)词义与所指事物的关系;(P124) 3)词义与语音的关系; 4)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P134) 5)词义与汉字的关系。(P102)   二、词义与概念的关系 P123 1、要把词义与概念区别开来 例如:时间、白天、早晨; 空间、天空、蓝天 人(P124)、亲戚(P142)、姑姑; men、relation、aunt 古:奔、走、趋、行; 今:跑、走 补充: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甚至是一句、一段话来表达。(祖国、社会主义祖国)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英语词汇中的古典成分 【摘要】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有着深远影响,而古希腊神话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作为古希腊文学宝库的奇葩,它对西方社会文化和语言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入手,追溯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语词汇 古希腊神话内容庞杂,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众多(据统计有480人之多),它对欧洲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现代英语80%的词汇都是借自其他语言或从其他语言的词根构成的。据粗略统计,英语中与希腊神话相关的词汇大约有1000个,所得数据未必是准确无误的,但是这至少证明了英语中与希腊神话有关的词汇在英语词汇系统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和重要性。 源于希腊神话的词汇已经渗透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对其文化和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词汇从来源课大概分为五类:取自奥林匹克12主神的词汇,取自其他神的词汇,取自英雄故事的词汇,取自半人半神的词汇,取自凡人故事的词汇。这些词语根据其在英语中的使用方式可分为直接使用,取其寓意,转意使用,生成新词等。 1.英语中的部分词汇由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直接转化而来 1.1神话对基本词汇的直接影响 直接借用外来语言中的词汇为本语言所服务,并保留原有的拼写及全部或部分词义的词被称为loan word。希腊神话中的一些人物由

于具有某种典型的特征或特殊的经历,他们的名字直接转化为普通名词。这种名词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拼写,其词义多为申神话人物的象征意义与引申意义。同时,词义的内涵与外延均有很大的扩大,在词形未变的情况下,其词义由单一转化为多样,抽象转化为具体,泛指转化为特指。 如:Adonis是爱神Aphrodite所钟爱的美貌少年猎人,现指美貌少年或美男子 Gorgon(蛇发女怪,凡人见到她就会变成石头)→gorgon(丑陋可怕的女人,令人作呕的人或景象) Python(被Apollo所杀死的巨蟒)→python(蟒蛇) 1.2神话对现代英语花卉名称的影响 现代英语词汇中大量的植物花卉名称跟希腊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部分是神灵的化身,部分是神灵的宠物。如矢车菊centaur源自马人Chiron,月桂树laurel源于太阳神Apollo,芦苇reeds源于牧神Pan,鸢尾花iris源于霓虹女神Iris等。 2.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根与词缀的影响(与英语原有词根与词缀融为一体,不易辨别) 2.1 神话中人名对英语词根的影响 按照语言学的观点,词根指必须和一定的词缀组成单词的词,这种派生而来的单词以形容词居多,其次是名词和动词。从数量来看,源自女神的词语明显多于来自女神的词语。如Athene雅典娜女神聪明机智,学识渊博。有她的名字“Athene”后加上后缀“-um”即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 1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和语义的关系 汉师0701 张纪红 1502070126 语境在语境在语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言语环境来研究意义的。”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这就导致语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缥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语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分析语境和语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语言在孤立状态下,语义是静止的、抽象的,是形式上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当语言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时,语义丰富的表现能力便被激活,语义变得具体而灵活。一般来说,语言的含义有两层意义:基本语义,即概念意义;转变语义,关联意义基本语义就是语言的直接含义,是词典含义的反映;而转变语义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基本语义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节语境。上下文语境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 语义的转变与语境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语境是影响语义转变的前提。在一定的语境下,语义的转变取决于语义的多重性以及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语言知识。由于语义具有多重性,语境就可以要求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语义转变,使多种意义单一化或者具体化或者增加临时性意义。或者改变语义的色彩。所以语境要求语义的转变,只是在语词本来具有的多重意义上的转变,并不是完全改变或完全杜撰新的语义。 一,语境使多种意义单一化。 多义词的存在为什么不会造成意义表达的混乱呢?这是因为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多义词的义素义素只有一个起作用。所以,语境可以把多义词变成单义词。④例如“打”是一个有很多义项的词,但是在“~铁”这样的语境中只适用”锻造这一义项。“打”的词义被单一化了。语境不仅可以把多义词变成单义词,而且可以把多义结构变成单义结构。从而消除歧义。例如,“鸡不吃了了”这个句子,如果没有相应的语境对它进行意义限制,它就有歧义。如果给它不同的间接语境,例如在吃饭的场合说,就只有一种意思了。也可以通过直接语境限制,例如:“鸡不吃了,不要再喂它了。”“鸡不吃了,我们吃点别的吧。” 二,语境可以使概括意义具体化。 如果是单一的意义,那么语境还可以使这个有概括性的单一具体化意义。例如“蛇”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这个意义很抽象。当一个人在草地里行走,

教学论文: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意义、结构

教学论文: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意义、结构 提要:汉语词汇是汉语在中华文化长期的歷史积淀下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汉语词汇中的不少成员是经歷了歷史的沙汰之后形成的文化结晶,内裡贮存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资讯。这些文化资讯,有些不经研究者发掘甚至难為常人所知。文化资讯贮藏最多的词就是所谓文化词。但普通词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也不容小覷,一些词语之所以易被人作俗词源的解释,正是由於解释者不能正确瞭解那些词语所贮藏的文化资讯所致。汉语词汇中的一些成员因為是歷史的產物,其结构自然是歷史上某个时期形成的,今人对之进行解析时自然也不可比附以现代常见的结构。明瞭一些词语的特殊的意义和结构,对於更好的教授汉语词汇,特别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生所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有著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字:文化词;典故词;整体意义;词语结构 一 汉语词语,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就是各组成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一望便知,无须举例;另一部分单位的意义,却不是各组成成分组合后所呈现的意义,整个词语的意义并非成分简单组合后所呈现。这后一部分词语,意义难為汉语非母语的人士理解,是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中有所谓文化词。文化词,即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一陈建民1989《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一而文化意义,内涵很丰富,它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徵义等各种各样的意义。其中,蕴含了歷史文化资讯的文化词,最值得关注。举“潜邸”这个词例来看,它一般的意义解释就是皇帝即位前的住所。但是细究起来,这样的解释似乎又有问题:多数皇帝即位前為太子。太子居於东宫,东宫是太子居所,“东宫”这个词也便成為了太子的代称。在太子的词典裡是没有“潜邸”这个词的。“潜邸”,实际上即潜龙之邸,又称潜龙邸,指的是非太子身份而继承大统的人登基成為皇帝前所居住过的宅邸。。虽然“云雨”本身就是一个婉辞)。当然,“典故”最主要的是指关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云雨”一词的典故即是。但“典故”也可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歷出处的词语。“典故”的后一种意义,就不见得都是古代的,而亦可是现代的了。例如“文化大革命”时的政治风云人物王力,在1967年8月7日对外交系统造反派发表讲话,极左分子受到蛊惑,一度夺取了外交大权。8月22日,在外交部造反派的策划组织下,极左分子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导致了文革期间最严重的外交事件。王力1967年8月7日的讲话被时人称為“王八七讲话”,王力本人更被讥称為“王八七”。瞭解中国市井文化的人,当然瞭解“王八”这个詈语的含义,明白当用这个词辱駡对方时对对方的贬损程度。因此,当时人把王力的姓氏与他讲话的时间连在一起造出一个“王八七”时,造词者的贬抑态度不言自明,听者闻之也自然的会心一笑。教师在讲解此词时,一定要将中国的市井文化造出的俗词的意义讲解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个词有较為深刻的瞭解。 汉语词语中的一些单位,其意义不是各组成成分分别的意义,而是组合后另外的整体意义,这种情况,在不少词语上表现得尤為明显。单字词如“火”;双字词如“拍马”;三字语如“碰钉子”;四字语如“指鹿為马”;多字语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教师在讲解时,要清楚的讲明:汉语的这类词语,意义并非字面上所呈现的那一个,词面掩盖下的那个意义才是其真正的意义。而这字面掩盖下的真意的形成,多靠的是比喻,如: 吃香肝胆窠臼刻骨枯肠块垒林涛露馅儿陆沉马趴眉宇苗条袍泽 蓬茸駢儷墙裙蛇行锁钥涂炭荼毒碰钉子葡萄胎剜肉补疮缘木求鱼 也有的靠的是借代,如: 巾幗门房琴瑟阮咸(捉)舌头丝竹泰斗鬚眉樽俎诸葛亮红袖添香 二

中西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词汇的影响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学习异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本族文化和异文化进行一定的比较,以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本文首先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一定阐述,然后通过大量例证,就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词语和熟语中的体现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明确了中西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词汇的重要影响.关键词:语言;文化;词语;熟语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扩大,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不是一种符号体系,即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习语言就不可能回避文化问题;要想更好地交流,也就必须更多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达到真正掌握英语,能够用之准确得体地进行交流的目的. 1 语言和文化 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语言是它的首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的语言受其社会演变,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心理机智的影响;然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依靠它的语言来传播,因此,作为传播工具的语言对文化又有着制约的一面.“人是通过他所掌握的语言去感知,去认识,去接受世界的”,这样,“从语言看到的世界已非客观世界,而是经过特定的文化分类,组合,充盈着人的主观意识的世界”l-1j.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正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的黄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有其独特的渊源;西方的海洋文化虽然较为年轻,但也有它的传统特色.由于历史和生存空间的不同,中西文化之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文化与词汇的关系 摘要:有怎样的文化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语言,而一种语言的根基就是词汇,所以可以这样说不同的文明衍生出不同的词汇,而不同的词汇又可以继承和发展其所蕴藏的特有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同时有些词汇经过历史的发展,又有了其特定的含义,也许表达了其所在地的特有民俗,也许象征着一些事物,还有可能代表着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词汇有时不仅仅只是表达了其本来的字面意思,其文化内涵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词义中西文化差异 正文: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有句名言:“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词汇又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 (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 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的人;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还有些词语则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 例如: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an owl即是一例。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owl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常充当裁判。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还有,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是不相同的。“麦当劳”(McDonald"s)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再如,英语“The lady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