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生产工艺

印染生产工艺
印染生产工艺

目录

第一章印染生产工艺与废水

第二节印染生产工艺

一、棉及其混纺织物印染加工工艺

二、麻纺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三、毛及毛纺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四、丝及丝织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五、合成纤维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第二节印染生产工艺

一、棉及其混纺织物印染加工工艺

棉纺织及其印染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中规模最大、基础较好、历史悠久的主要行业,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棉印染行业使用的染化料品种和数量最多。由于棉花纤维含有的大量天然杂质会影响后续加工过程和产品的质量,需要采用化学方法加以去除。棉纤维与染料的结合力主要靠范德华力和氢键,其使用的染料主要为活性、还原、直接、硫化等类,这些染料价格较便宜,上染率却不太高,尤其是硫化染料,上染率只有左右,其余均残留在水中,造成废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棉的混纺织物中的化学纤维主要是涤纶,这种纤维的染色主要采用分散染料,和上述适宜棉织物的染料相比,分散染料上染率较高,但染料中填充剂较多,也给废水治理带来困难。棉及其混纺织物印染加工的一般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烧毛

在纺纱时,有很多短而松散的纤维露于纱线的表面,再加上织机的摩擦,使织物表面耸立着一层短纤维,这层绒毛不仅影响织物的光洁度和容易沾染灰尘,而且在印染加工中还会产生各种疵病。烧毛的目的在于烧去布面上的绒毛,使布面光洁美观,并防止在染色印花时,因绒毛的存在而产生染色不匀及印花疵病。

烧毛是将坯布迅速地通过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这时布面上存在的绒毛很快升温而燃烧,而坯布因为比较紧密,升温较慢,在未升到着火点时已离开了火焰或赤热的金属表面,从而达到既烧去绒毛,又不使织物受到损伤的目的。

织物烧毛是物理的干态加工过程,无废水产生。

2.退浆

在织造时,经纱由于开口和投梭作用受到较大的张力和摩擦,常发生断经现象,为了减少断经,提高经纱的强力、耐磨性及光滑程度,保证织布的顺利进行,在织造前经纱一般都要经过上浆处理。

经纱上浆方便织造,但给印染加工带来许多困难,它不仅影响织物的渗透性,阻碍化学药剂和染料与纤维的接触,多耗用染化药品,还会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在棉布练漂前要进行退浆。退浆不仅可去除棉布上的浆料,而且还能去除棉纤维上的部分天然杂质。退浆的方法主要有酶、碱、氧化剂退浆等。织物上的浆料主要有天然浆料(如淀粉等)、合成浆料〔如聚乙烯醇(PVA )〕及纤维素浆料〔如羧甲基纤维素(CMC)等〕。

酶是某些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对某些物质的分解有特定的催化作用。用于退浆中的酶最常用的为淀粉酶,它只对淀粉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在热烧碱(氢氧化钠)的作用下,淀粉或化学浆料都会发生剧烈的溶胀,溶解度提高,然后用热水洗去,可去掉浆料。

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淀粉等浆料发生氧化、降解直至分子链断裂,溶解度增大,经水洗后容易去除。用于退浆的氧化剂有双氧水、亚溴酸钠、过硫酸盐等。

由于织物上浆料品种的不同,因而需采用不同的退浆方法和工艺,所产生的废水水质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随着聚乙烯醇(PVA)浆料使用量的增加,废水处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3.煮练

棉布经过退浆后,虽然大部分浆料和小部分天然杂质已经去除,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部分天然杂质,如蜡状物质、果胶物质、含氮物质、棉籽壳及部分油剂和

少量浆料等,这些杂质的存在使棉织物布面较黄、渗透性差,不能满足染色、印花、整理等后续加工的要求,因此,退浆后要进行煮练。煮练就是用化学方法去除棉布上的天然杂质,精练提纯纤维素的过程。

煮练的主要用剂是烧碱(氢氧化钠),此外,常用的助练剂有表面活性剂、硅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等。烧碱能使蜡状物质中的脂肪酸酯皂化,脂肪酸生成钠盐,转化成乳化剂,能使不易皂化的蜡质乳化去除。另外,烧碱能使果胶物质和含氮物质水解成可溶性的物质而去除。棉籽壳在碱煮的过程中发生溶胀,变得松软,再经水洗和搓擦,棉籽壳解体而脱落下来。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表面张力,起润湿、净洗和乳化等作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煮练液润湿织物,并渗透到织物内部,有助于杂质的去除,提高煮练效果。亚硫酸钠能使棉籽壳中的木质素变成可溶性的木质素磺酸钠而有助于棉籽壳的去除。硅酸钠具有吸附煮练液中铁质和棉纤维中杂质分解产物的能力,可防止在棉织物上产生锈斑或杂质分解产物的再沉积,有助于提高棉织物的吸水性和白度。

由于煮练液中大量使用了烧碱、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因而其残液中的pH 值高,有机污染物浓度高。

4.漂白

棉布经过煮练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杂质,但仍然残留色素,外观不洁白,影响染色和印花织物的色泽鲜艳度,因此需进行漂白。

漂白的目的主要是去除天然色素,赋予棉布以必要的白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去除棉布上残留的其他杂质,提高其润湿性能。

棉布漂白时所用的漂白剂有还原型和氧化型两大类。还原型漂白剂通过还原作用破坏色素,但效果不稳定,漂白后的织物在空气中长久放置后,已被破坏的色素会重新氧化而复色,所以很少使用还原型漂白剂。常用的氧化型漂白剂主要有次氯酸钠、过氧化氢、亚氯酸钠等。它们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具有氧化作用的基团,破坏织物色素中的发色基团,使其失去颜色而起到漂白作用。

由于漂白所需的化学药剂和去除的杂质较少,因而其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含量及色度均较低。

5.丝光

丝光是棉织物在一定张力状态下,浸轧浓碱的加工工序。织物经过丝光后,尺寸稳定性提高,缩水率下降;断裂强度提高,断裂延伸度下降;对染料、水分的吸附能力提高;具有良好的光泽。

丝光液中烧碱的浓度非常高,一般不直接排放,回收后再循环使用。

6.染色

所谓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或者用化学方法直接在纤维上合成颜料,并使纺织品具有颜色的加工过程。染色是在一定温度、时间、值和染色助剂等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纤维织物的染色都有其对应的染料,在整个染色过程中,染料是最基本的原料,它能上染纤维,且使纤维材料染上鲜艳坚牢的颜色。

染料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用于棉及棉型织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等,它们的结构中大多存在着偶氮基、蒽醌结构、苯环等复杂的基团,是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对于棉的混纺织物,根据混纺的化学纤维种类,可选用分散染料等。

目前,染色过程均是在水中进行的,染色所排放的废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染料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7.印花

印花和染色一样,也是染料在纤维上发生染着的过程。但印花是局部着色,为了防止染液的渗化、保证花纹的清晰精细,必须采用色浆印制,即纺织品印花是将各种染料或颜料调制成印花色浆,局部施加在纺织品上,使之获得各色花纹图案的加工过程。印花色浆一般由染料或颜料、糊料、助溶剂、吸湿剂等组成。

和染色相比,印花废水量较少,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较低。

8.后整理

织物经过染色或印花后一般需进行整理,以使产品更具有挺括、光滑感或其他特性。整理过程基本不用水或用水量很少,基本无废水产生。

因此,印染废水通常包括前处理废水和染色、印花废水。对纯棉织物而言,前处理废水和染色、印花废水中的污染物总量相近,对混纺织物而言,前者的浓度低于后者。印染废水为有机废水,废水主要成分为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染料、助剂等)及部分天然有机物,并含有一定量的难生物降解物质。

二、麻纺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1.麻纤维的脱胶与练漂

用作服装的麻纤维主要是苎麻、亚麻和黄麻,其中苎麻和亚麻的品质良好。苎麻和亚麻可纯纺加工成麻织物,其织物制成成衣后,穿着挺括,吸湿和散热快,

是夏季服装的良好面料。

麻纤维收割后,从麻茎上剥取麻皮,并从麻皮上刮去表皮而得到麻的韧皮,经晒干后就成为麻纺织厂的原料,称为原麻。原麻中含有大量杂质,其中以多糖胶状物质为主,这些胶状物质大都包围在纤维的表面,把纤维胶合在一起而呈坚固的片条状。纺纱前必须将韧皮中的胶质去除,并使麻的单纤维相互分离,这一过程就称为脱胶。

麻纤维中的胶质基本为无定形物质,在碱、无机酸和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水解。脱胶的方法一般为“化学脱胶法”或“生物酶脱胶法”。苎麻与亚麻由于纤维中含有的胶质不同,其脱胶具体方法也不相同。

苎麻化学脱胶的工艺流程为:

扎把—→浸酸—→冲洗—→高压二次煮练—→水洗—→打纤—→酸洗—→冲洗(—→漂白—→精练)

扎把是把质量相近的麻束扎成0.5—1.0kg的小把,为煮练做准备。

打纤又称敲麻,是利用机械的槌击和水的喷洗作用,将已被碱液破坏的胶质从纤维表面清除,使纤维松散、柔软。

酸洗是利用1—2g/L的硫酸中和纤维上的残胶等有色物质,使纤维进一步松散、洁白。

亚麻化学脱胶的工艺流程为:

亚麻原茎—→选茎与束捆—→浸渍—→干燥—→碎茎—→打麻—→打成麻流程中浸渍俗称沤麻,又称脱胶,它是利用烧碱或微生物来破坏亚麻纤维中的胶质。

麻织物的练漂基本上与棉织物的练漂相似,但工艺条件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苎麻织物的丝光是采用半丝光。由于苎麻的结晶度和取向度都很高,吸附染料能力比棉低得多,通过半丝光可明显提高纤维对染料的吸附能力,从而提高染料的上染率。如果进行常规丝光,苎麻的渗透性大大提高,染料易渗透进入纤维内部,使苎麻织物表观得色量降低,并且织物强度下降,手感粗硬。

麻织物脱胶所产生的废水污染严重,其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

2.麻织物的染色

由于麻和棉一样均为纤维素纤维,因而麻织物染色工艺及使用的染料、助剂和棉织物基本相同。但由于麻纤维结晶度、取向度较高,染料难以渗透到纤维内部,着色率差,故染色产品多以浅色为主,和棉织物染色废水相比,色度稍低。

麻纺织物加工过程中产生脱胶废水和印染废水,其中脱胶废水为高浓度有机废水,较易生物降解,印染废水和棉织物的相近。

三、毛及毛纺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1.毛及毛纺产品的初加工

原毛中含有大量杂质,杂质含量一般占原毛重量的40%—50%杂质的成分分为天然和附加杂质两类。天然杂质主要是羊脂、羊汗;附加杂质主要为砂土、草屑等。羊脂是由羊的脂肪腺分泌出来的产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脂肪醇结合而成的比较复杂的酯类,还有少量游离状态的醇类和脂肪酸,羊脂不溶于水。羊汗是由羊的汗腺中分泌出来的物质,主要是由含脂肪酸的钾、钠盐及无机酸的钾、钠盐所组成,可溶于水。因而在进行后续加工之前,需进行羊毛的初加工,它主要包括选毛、洗毛和炭化等工序。

(1)选毛:为了合理地使用原料,工厂对进厂的原毛,根据工业用毛分级标准和产品的需要,将套毛的不同部位或散毛的不同品质,用人工分选成不同的品级,这一工序叫做选毛,也称为羊毛分级。选毛的目的是合理地调配使用羊毛,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

(2)洗毛:除去原毛中天然杂质的过程为洗毛,即洗毛主要是洗除羊毛纤维上的羊脂、羊汗。而纤维上的其他杂质如污垢、砂土等则因羊脂、羊汗被消除失去黏附作用而比较容易地从羊毛上脱离。因羊汗易溶于水,羊脂不溶于水,故洗毛主要是洗除羊脂。洗毛的方法主要有乳化法,即利用肥皂或合成洗涤剂的乳化、润湿、渗透、增溶、净洗等作用将羊脂从羊毛纤维洗除。乳化法又分为皂碱洗毛法、合成洗涤剂纯碱法和溶剂法等。

(3)炭化:炭化是利用羊毛纤维和植物性杂质对无机酸抵抗力的不同,使植物性杂质被破坏,达到除草的目的。植物性杂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们的存在不但造成纺纱的困难,使织物手感粗糙,而且易造成染色疵病,所以要除去。杂质中的纤维素遇酸脱水炭化,强度降低,再经机械的压榨、揉搓,即可将已脆化的杂质从羊毛中除去,而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羊毛纤维本身不致受到明显的损伤。

(4)漂白:对于白度要求高的毛织物也需进行漂白。羊毛的漂白也可用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类漂白剂。前者效果好,白度持久,但易损伤纤维,后者对羊毛损伤小,但白度不持久。目前较多采用双漂的方法,即先氧化漂白,后还原漂白。

次氯酸钠类的含氯漂白剂易使羊毛产生吸氯氯损,因而不能使用。

2.毛粗纺织物的加工工艺

毛织物按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精纺毛织物和粗纺毛织物。粗纺毛织物的纹路较粗,整理前织物组织稀松,整理后要求织物紧密厚实,富有弹性,手感柔顺滑糯,织物表面有整齐均匀的绒毛,光泽好,保暖性强。根据上述风格特点,粗纺毛织物的整理内容主要有缩呢、洗呢、剪毛及蒸呢等

(1)缩呢:在一定的湿、热和机械力作用下,使毛织物产生缩绒毡合的加工过程叫做缩呢。缩呢的目的是使毛织物收缩,质地紧密厚实,强力提高,弹性、保暖性增加。缩呢还可使毛织物表面产生一层绒毛,从而遮盖织物组织,改进织物外观,并获得丰满、柔软的手感。

(2)洗呢:毛织物在洗涤液中洗除杂质的加工过程称为洗呢。原毛在纺纱之前已经过洗毛加工,毛纤维上的杂质已被去除,但在染整加工之前,毛织物上含有纺纱、织造过程中加入的和毛油、抗静电剂、浆料等物质,还有沾污的油污、灰尘等,这些杂质的存在,将会对毛织物的染色和手感等造成不良影响,故必须在洗呢过程中将其去除。

洗呢是利用洗涤剂的润湿和渗透,再经过一定的机械挤压、揉搓作用,使织物上的污垢脱离织物并分散到洗涤液中加以去除。

(3)剪毛:无论是精纺织物还是粗纺织物都需要进行剪毛加工。粗纺织物缩呢、起毛后,表面绒毛长短不齐,剪毛后使绒毛平齐、呢面平整、外观改善。织物剪毛在剪毛机上进行。

(4)蒸呢:毛织物在张力、压力条件下用蒸汽处理的加工过程称为蒸呢。蒸呢和煮呢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使织物获得永久定形。蒸呢的目的是使织物尺寸稳定,呢面平整,光泽自然,手感柔软,富有弹性。

3.毛精纺织物的加工工艺

精纺毛织物的结构紧密,纹路较细,整理后要求呢面光洁平整,织纹清晰,光泽自然,手感丰满且有滑、挺、爽的风格,具有弹性,有些织物还要求呢面略具短齐的绒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精纺毛织物的整理内容主要有烧毛、煮呢、洗呢、剪毛、蒸呢及电压等。

(1)烧毛:烧毛是使织物展幅并迅速地通过高温火焰,烧除织物表面上的短绒毛,以达到呢面光洁、织纹清晰的目的。烧毛主要用于加工精纺织物,特别是轻薄品种,而呢面要求有短细绒毛的中厚织物则不需烧毛。毛织物烧毛与棉织

物的烧毛相似,一般采用气体烧毛机。由于羊毛离开火焰后燃烧会自行熄灭,故不需要灭火装置。

(2)煮呢:毛织物以平幅状态在一定的张力和压力下于热水中处理的加工过程称为煮呢。煮呢的目的是使织物产生定形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尺寸稳定性,避免织物在后续加工或服用过程中产生变形和折皱等现象,同时煮呢还可使织物呢面平整、外观挺括、手感柔软且富有弹性。

(3)电压:电压整理是指含有一定水分的毛织物通过电热板受压一定时间,使织物呢面平整,身骨挺实,手感润滑和光泽悦目。大多数精纺织物都需经电压整理。

其他如剪毛、蒸呢和洗呢过程,精纺毛织物与粗纺织物类似。

4.毛织物的染色

毛织物的染色主要选用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和酸性含媒染料。对于毛混纺织物,根据混纺的化学纤维种类可选用阳离子染料、分散染料和直接染料等。

与棉印染产品所排放的废水相比,毛织物印染加工所排放废水中污染物的含量较低,所使用的助剂基本上是较易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很适宜用生物化学法进行处理。

不同毛纺织产品其单位产品排放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顺序为:毛粗纺产品较高,绒线产品次之,毛精纺产品最低。

四、丝及丝织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1.天然丝织物的印染加工工艺

天然丝主要是指桑蚕丝,它属于蛋白质纤维。丝织物具有光泽、柔软、穿着舒适等特点,是高档的纺织面料。生蚕丝由丝素和丝胶所构成,丝胶中含有脂蜡、无机物和色素等杂质,在织造时丝胶还会沾染浆料、油污等,这些杂质的存在不仅有损于丝织物柔软、光洁的优良品质,影响服用性能,还会使丝坯很难被水及染化料溶液所润湿,妨碍修整加工。因此必须利用丝胶和丝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除去丝胶和其他杂质,以获得各种性能良好的丝织物,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精练。

由于丝织物精练的目的主要在于去除丝胶,随着丝胶的去除,附着在丝胶上的杂质也一并除去。因此,丝织物的精练又称为脱胶。

丝织物的色素绝大部分存在于丝胶中,脱胶后,一般不再漂白,但由于丝胶

不可能完全脱净,所以对白度要求高的产品,也需进行漂白。

丝织物除精练和漂白外,对某些品种如绢纺织物还要经过烧毛处理,以使织物表面洁净。

和羊毛纤维一样,天然丝织物也属于蛋白质纤维,可用染羊毛的染料对其进行染色,但由于丝织物轻薄、娇嫩,过于剧烈的染色条件会使织物表面受到擦伤和光泽下降,强力受损。

天然丝织物印染废水为有机性废水,废水为中性,可生物降解性好,废水中有机物含量相对较低,其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浓度介于毛粗纺产品废水和毛精纺产品废水之间。

2.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再生纤维素纤维也称人造丝,是以棉籽绒、木材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其溶解,分子重新进行排列,再通过抽丝加工成的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铜氨纤维和醋酯纤维等。目前产量最大的为粘胶纤维。

粘胶纤维的物理结构较天然纤维素纤维松弛,因此化学敏感性较强,湿强度较差,且易产生变形,在加工时,不能采用过分剧烈的工艺条件,同时要用松式设备,以免织物受到损伤和发生变形。

粘胶纤维织物的练漂加工工序与棉织物基本相同,一般需烧毛、退浆、煮练、漂白等。纯粘胶纤维织物一般不需要煮练,必要时可用少量纯碱或肥皂轻煮。粘胶纤维织物本身有光泽,由于耐碱性差,一般不进行丝光处理。

粘胶纤维织物染色和印花所使用的染料和助剂与棉纺产品的基本相同。由于人造丝本身含杂质很少,织物轻薄,故其前处理与染色或印花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量相对较少,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含量较少。

五、合成纤维产品的印染加工工艺

合成纤维织物练漂的目的在于去除织造过程中施加的油剂、所沾附的油污和浆料,使织物更加洁白。这些杂质可通过精练过程加以去除。精练完成后即可对织物进行染色。涤纶、锦纶和腈纶是合成纤维中产量最大的三种纤维,涤纶的染色用分散染料,锦纶除用分散染料外还可用酸性染料进行染色,腈纶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合成纤维织物,特别是涤纶织物吸湿性差,但其耐磨性、强力较好。涤纶仿真丝绸整理是将涤纶织物放在一定条件的烧碱液中处理,由于涤纶结构紧密,疏

水性强,在水中不会溶胀,所以碱对涤纶的作用仅在表面进行,当表面的大分子链水解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大量的羧酸盐而逐渐溶解于水中,并暴露出新的表面,新的表面又逐渐开始水解,纤维逐渐变细,纤维及纱线间的空隙增加,透气性增加,质量减轻,具有酷似真丝绸般柔软、滑爽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涤纶表面的水解使纤维表面龟裂,对光的反射作用柔和,从而赋予织物柔和的光泽。在涤纶的印染加工中,碱减量废水产生量大,水中污染物浓度高,且较难生物降解,是难处理的印染废水之一。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矿的开采技术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碱法生产线 酸法生产线 火法生产线 碳酸稀土 硫酸体系萃取 稀土合盐酸体系萃取

钕铁硼永磁体抛光 荧光粉磁致冷材料存贮光盘 稀土玻璃镍氢电池 钐钴永磁体 汽车尾气净化器永磁电机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各种发光标牌电动汽车 电动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独居石又名磷铈镧矿。化学成分及性质:(Ce,La,Y,Th)[PO4]。成分变化很大。矿物成分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可达50~68%。类质同象混入物有Y、Th、Ca、[SiO4]和[SO4]。独居石溶于H3PO4、HClO4、H2SO4中。 晶体结构及形态: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晶体成板状,晶面常有条纹,有时为柱、锥、粒状。 物理性质:呈黄褐色、棕色、红色,间或有绿色。半透明至透明。条痕白色或浅红黄色。具有强玻璃光泽。硬度5.0~5.5。性脆。比重4.9~5.5。电磁性中弱。在X射线下发绿光。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 生成状态:产在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中;稀有金属碳酸岩中;云英岩与石英岩中;云霞正长岩、长霓岩与碱性正长伟晶岩中;阿尔卑斯型脉中;混合岩中;及风化壳与砂矿中。 用途:主要用来提取稀土元素。 中国稀土矿床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面广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截止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已在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发现上千处矿床、矿点和矿化产地,除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江西赣南、广东粤北、四川凉山为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区外,山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稀土矿床发现,但是资源量要比矿化集中富集区少得多。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但是因为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

全国印染企业分布

全国纺织印染企业分布情况 中国纺织印染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其中浙江绍兴县纺织业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县域内纺织产业特色鲜明,分布集中,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镇。 棉纺工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北京、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天津、青岛和长江中下游的上海、无锡、武汉等城市,这是中国第一和第二棉产区。 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哈尔滨和钱塘江口的杭州,这是亚麻和黄麻的最大产区。 毛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呼和浩特、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这里主要是畜牧业区和接近畜牧业区的羊毛产地。 丝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杭州、苏州、无锡、太湖流域及四川盆地,这里是蚕丝产地或柞蚕丝产地。 化纤工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因为其原料来自石油化工。 中国印染企业发展情况南方肯定强大于北方,南方印染企业集中分布在绍兴地区和盛泽地区。 纺织印染行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广西东部有一些零散分布,但规模都不大。

我国棉纺织企业排名1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2华芳集团有限公司 3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 6邯郸发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7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8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 9泰丰纺织集团 10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 11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 12河南新野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山东樱花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14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河南嵩岳集团 16青岛纺联集团有限公司 17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河南卧龙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19冠县冠星纺织集团总公司 20江苏向阳集团有限公司

1-丁烯生产工艺进展 鲁红辉

1-丁烯生产工艺进展鲁红辉 摘要:1-丁烯产品主要的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介绍了1-丁烯的来源及国内外生产工艺现状,通过对1-丁烯工艺方案的对比并结合我国1-丁烯生产情况对炼油厂建设1-丁烯装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1一丁烯;碳四;生产技术; 1-丁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来源于乙烯装置及炼厂催化裂解装置副产碳四馏分和乙烯二聚。目前,碳四烃的利用包括燃料和化工两个方面。我国碳四烃的化工利用率不足3%,1-丁烯大部分作为燃料烧掉。1-丁烯的深加工对化工厂原料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发展前景的是1-丁烯齐聚和均聚产品,包括聚1-丁烯、异辛烯及十二碳烯。另外,1-丁烯脱氢生产丁二烯、异构生产异丁烯及氧化制顺酐是其他应用的重要途径[1]。 1 1-丁烯的来源 1-丁烯没有天然的来源,可通过多种烃加工工艺而获得。目前工业生产中的1-丁烯主要来自于混合碳四分离方法、化学合成方法和异构化及分离技术。 1.1 混合碳四分离方法 目前各生产装置普遍利用萃取或化学反应的方法将混合碳四中的丁二烯、异丁烯脱除,再利用超精密精馏将1-丁烯之外的碳四馏分分离掉,得到高纯度的1-丁烯产品,故1-丁烯分离技术路线的选择是生产高纯度1-丁烯产品关键。 1.2 化学合成方法 化学合成方法即乙烯二聚法,化学反应的原理是在Zegler-Netta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裂解乙烯通过二聚反应制备1-丁烯,此种方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主反应:C2H4 + C2H4 ——C4H8 副反应:C4H8 + C2H4 ——C6H12 1.3 异构化及分离技术 目前比较成熟的将2-丁烯转化为1-丁烯的技术有美国Lummus公司开发的共聚单体生产技术(CPT)、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碳四异构化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 美国Lummus公司共聚单体生产技术可以生产1-丁烯,其工艺原理如下:煤基混合碳四中的2-丁烯通过异构化及分离技术生产1-丁烯。 Lummus公司共聚单体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混合碳四首先脱除二甲醚和碳五重组分,吸附脱除氧化物,再通过选择性加氢去除1,3-丁二烯,送入催化精馏单元脱除异丁烯和异丁烷;脱除后的物料送入丁烯精馏系统,在丁烯精馏系统中分离出1-丁烯(聚合级)、2-丁烯和丁烷;2-丁烯送入异构化单元,通过异构化转化为1-丁烯,再送回丁烯精馏系统分离出1-丁烯。 2 国内外1-丁烯分离工艺 2.1 德国Kruup Uhde技术 该技术以吗啉和N-甲基吗啡混合物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其特点是对丁烯的选择性高,溶解性较好,产品收率可达到95%。目前,已在国内3套甲乙酮装置中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法流程简单,设备台数少,有热油作加热介质,空冷器作冷却设备,能耗较低。 2.2 日本瑞翁(Zeon)工艺 又称GPD工艺。该工艺处理的原料通常指从石脑油蒸汽裂解副产物碳四分馏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矿的开采技术要点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矿的开采技术和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时间:2012-2-20 15:24:22 作者:稀土信息部点击:1606次网站电话:028-******** 稀土矿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其赋存状态主要有三种:作为矿物的基本组成元素,稀土以离子化合物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构成矿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这类矿物通常称为稀土矿物,如独居石、氟碳铈矿等。作为矿物的杂质元素,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分散于造岩矿物和稀有金属矿物中,这类矿物可称为含有稀土元素的矿物,如磷灰石、萤石等。呈离子状态被吸附于某些矿物的表面或颗粒间。这类矿物主要是各种粘土矿物、云母类矿物。这类状态的稀土元素很容易提取。 常用的稀土矿开采技术 离子型稀土的技术是我国完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艺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单位。时任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长、后任所长的丁嘉榆同志,作为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应用的主要参与者、领导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应记者之约,丁嘉榆同志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和总结。 时至1970年,在过去长达175年的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史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矿物多达200 种。但真正实际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稀土矿物原料却为数不多,数量约十种左右。主要有独居石、铈硅石、氟碳铈矿、硅铍钇矿、磷钇矿、褐帘石、铌钇矿、黑稀金矿。但这些矿物中却大部份含有一定数量的铀或钍,而且稀土矿物均以固态、矿物相矿物性态存在,它们往往是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1、辐射选矿法 主要利用矿石中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中钍含量的不同,采用γ-射线选矿机,使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分开。辐射选矿法多用于稀土矿石的预选。目前,这种方法在工业上未广泛适用。 2、重力选矿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密度的不同进行分选。常用的重选设备有圆锥选矿机,螺旋选矿机,摇床等。采用重选主要使稀土矿物与密度低的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矿物的分离,以达到预选富集或者获得稀土精矿的目的。重选广发用于海滨砂矿的生产;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有时也用来作为预先富集的手段。 3、磁选分离法 有些稀土矿物具有弱磁性。可利用它们与伴生脉石及其他矿物比磁系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选机使稀土矿物与其他矿物分离。在海滨砂矿的选矿中,常采用弱磁选使钛铁矿与独居石分离;也可以采用强磁选使独居石与锆英石、石英灯矿物分离。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为了简化浮选流程和节省浮选剂,有时也采用强磁选使稀土矿物预先富集。随着强磁技术的不断发展,强磁选将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稀土矿的选矿流程之中。 4、浮选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伴生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采用浮选法使之与伴生脉石及其矿物分离而获得精矿,是目前稀土脉矿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主要选矿方法。美国帕斯山稀土矿就是采用浮选法生产稀土矿精矿。在海滨砂的生产中,在用重选获得重砂之后,也常常采用浮选法从重砂中获得稀土精矿。 5、电选法 稀土矿物属于非良导体,可利用其导电性能与伴生矿物有所不同,采用电选法使之与导电性好的矿物进行分离。电选常用于海滨砂矿重选的精选作业。

均四甲苯的生产工艺

均四甲苯的生产工艺 均四甲苯又名杜烯,化学名为:1,2,4,5—四甲基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均苯四甲酸二酐(1,2,4,5—苯甲酸二酐,PMDA),均苯四甲酸二酐是生产聚酰亚胺聚合物的重要原料,聚酰亚胺是一种耐高温、低温、耐辐射、抗冲击且具有优异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新型合成材料,在宇航和机电工业中具有其它工程塑料不可替代的重要用途。随着聚酰亚胺市场用量的不断扩大,均四甲苯作为合成其的主要原料,其需求也与日俱增。均四甲苯的生产路线分两类,一类是化学合成法,包括,异构化法、烷基化法、歧化反应法等,合成法不但工艺复杂,成本也较高;另一类是分离提纯法,以石油和煤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主要是C10重芳烃为原料进行分离提纯。我国C10资源丰富,炼油厂的催化重整装置、涤纶厂的宽馏分催化重整装置、乙烯装置以及煤高温炼焦装置等。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从C10中提取高附加值的均四甲苯,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选择一种简单有效、易工业化的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C10原料中约含8—12%均四甲苯,精馏切取190℃~200℃的馏分。此馏分为均四甲苯及其同系物等的混合物,偏四甲苯、连四甲苯含量较高,其沸点相近,单纯依靠精馏无法将它们分开,但均四甲苯纯品凝固点高达72℃,而偏四甲苯纯品为—24℃,连四甲苯纯品—60℃,通过结晶、离心分离的方法很容易将均四甲苯分离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均四甲苯的纯度,采用压榨机进行挤压操作,提取的均四甲苯的纯度可达99%以上。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重整碳十芳烃:辽阳石化催化重整装置副产碳十重芳烃。原料性质见表1。 1.2 工艺原则流程 工艺原则流程见图1。 1.3 分析测试 纯度:带有程序升温系统氢火焰检测器的5890型色谱仪。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将液体样品注入到涂有SE—54毛细柱中,载气为氮气,流量30 ml/min,气化温度250℃,检测室温度250℃,进料量0.2μl。根据流出物的峰面积,用归一化方法测定。 外观:目测。 1.4 产品质量标准 均四甲苯的质量标准见表2。 1.5 主要设备 主要设备见表3。 1.6 主要工艺参数 结晶釜温度:—15℃~—20℃ 结晶时间:6~8小时 离心时间:40~50分钟 挤压压力:20~22MPa 挤压时间:50~80分钟 盐水温度:—25℃~—30℃ 1.7 工艺操作

稀土分离冶炼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床的物质成分 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极为复杂,已查明有73种元素,170多种矿物。其中,铌、稀土、钛、锆、钍及铁的矿物共近60种,约占总数的35%。主要矿石类型有块状铌稀土铁矿石、条带状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钠闪石型铌稀土铁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黑云母型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矿石和透辉石型铌矿石。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精矿硫酸法分解(decomposition of rare earth concentrate by suIphuric acid method) 稀土精矿用硫酸处理、生产氯化稀土或其他稀土化合物的稀土精矿分解方法。本法具有对原料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稀土精矿工业上常用的分解方法,广泛用于氟碳铈矿精矿、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主要有硫酸化焙烧一溶剂萃取法、硫酸分解一复盐沉淀法、氧化焙烧一硫酸浸出法三种工艺。 硫酸化焙烧-溶剂萃取主要用于分解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生产氯化稀土。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成分复杂,属于难处理矿,其典型的主要成分(%)为:RE2O350~55,P2.5~3.5,F7~9,Ca7~8,Ba1~4,Fe3~4,ThO2约0.2。精矿中放射性元素钍和铀含量低,冶炼的防护要求不高,适于用硫酸化焙烧法分解。 原理经瘩细的稀土精矿与浓硫酸混合后加热焙烧到423~673K温度时,稀土和钍均生成水溶性的硫酸盐。氟碳铈矿与硫酸的主要反应为: 2REFCO3+3H2SO4=RE2(SO4)3+3HF↑+2CO2+2H2O 独居石与硫酸的主要反应是: 2REPO4+3H2SO4=RE2(SO4)3+2H3PO4 Th3(PO4)4+6H2SO4=3Th(SO4)2+4H3PO4 铁、钙等杂质也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分解产物用精矿质量12倍的水浸出,获得含稀土、铁、磷和钍的硫酸盐溶液。控制不同的焙烧温度、硫酸用量和水浸出的液固比,即可改变分解效果。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5~2.5、分解温度503~5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70g/L时,钍、稀土、磷、铁等同时进入溶液。上述焙烧和浸出条件主要用于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413~433K、水浸出溶液含游离硫酸50%时,主要是钍进入溶液,大部分稀土则留在渣中。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573~6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g/L时,则稀土进入溶液,钍和铁等留在渣中。通过控制焙烧和浸出条件,就可使稀土与主要伴生元素得以初步分离。 工艺过程从稀土精矿到获得氯化稀土,主要经过硫酸化焙烧、浸出除杂质和溶剂萃取转型等过程。 (1)硫酸化焙烧。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粉与浓硫酸在螺旋混料机内混合后,送入回转窑进行硫酸化焙烧分解。控制进料端(窑尾)炉气温度493~,523K,焙烧分解过程中炉料慢慢移向窑前高温带,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与硫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稀土。铁、磷、钍等则形成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炉料随着向高温带移动温度不断升高,过量的硫酸逐渐被蒸发掉。当炉料运行到炉气温度为11’73K左右的窑前出料端时,炉料温度达到623K左右,并形成5~10mm的小粒炉料,称为焙烧料,从燃烧室侧端排出。 (2)浸出除杂质。焙烧料含硫酸3%~7%,直接落入水浸槽中溶出稀土,而杂质几乎全部留在渣中与稀土分离。制得纯净的硫酸稀土溶液含RE2O340g/L、Fe0.03~0.05g/L、P约0.005g/L、Th<0.001g/L,酸0.1~0.15mol/L。用此溶液生产氯化稀土。 (3)溶剂萃取转型。用溶剂萃取法使硫酸稀土转变成为氯化稀土的过程。这种工艺已用于取代传统的硫酸复盐沉淀、碱转化等繁琐转型工艺。这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稀土提取流程的一次重大革新。溶剂萃取转型采用羧酸类(环烷酸、脂肪酸)萃取剂,预先用氨皂化,然后直接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稀土离子,稀土负载有机相用含HCl6mol/L溶液反萃稀土,制得氯化稀土溶液。萃取和反萃取过程采用共流萃取(见溶剂革取)方式。萃余液pH为7.5~8.0,含RE2O310mg/L 左右,稀土萃取率超过99%。盐酸反萃液含RE2O3250~270g/L,含游离酸0.1~0.3mol/L。采用减压浓缩方式将反萃液浓缩制成氯化稀土。氯化稀土的主要成分(质量分数ω/%)为:RE2O3约46,Fe0.01,P0.003,Th0.0002,SO42-<0.01,Ca1.25,NH4+1~2。1982年中国用上述流程在甘肃稀土公司建成一条年产氯化稀土约6000t的生产线,经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工艺流程稳定、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

R32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R32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2.1 R32的生产工艺 R32(二氟甲烷、HFC-32)的合成工艺主要有二氯甲烷氟化法、氢氯氟烃氢解还原法、甲醛氟化法、三噁烷法等。 2.1.1 二氯甲烷氟化法 … 2.1.1.1 液相氟化法 …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1.1.2 气相氟化法 … 表2.1 气相氟化法制备R32物料消耗表 2.1.1.3 分段连续氟化法 …

2.1.1.4 二氯甲烷氟化法工艺比较 … 2.1.2 氢氯氟烃氢解还原法 … 2.1.3 甲醛氟化法 … 2.1.4 三噁烷法 利用三噁烷,在BF3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R32,由于转化率和选择性均不理想,而且原料不容易得到,故很少工业化。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以二氯甲烷与HF为原料制备R32成为较为可行的工艺线路。 2.2 气相氟化法生产R32工艺研究 … 2.2.1 氟化催化剂研究 2.2.1.1 氟化催化剂的种类 1、Cr基本体催化剂 2、铝基载体催化剂 3、镁基载体催化剂 4、催化剂助剂 5、无铬催化剂

2.2.1.2 氟化催化剂的制备 … 1、浸渍法 2、沉淀法 3、共混法 2.2.2 气相氟化法生产工艺研究 … 2.2.2.1 工艺流程 气相法合成R32的工艺流程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都包括反应物料预热器、反应器、分离塔、碱洗塔、干燥塔等,如图2.3。 图2.3 气相法合成R32工艺流程图 … 2.2.2.2 工艺条件 1、HF/CH2C12的配比 2、反应温度 3、停留时间 4、反应压力 2.2.2.3 浙江化工研究院工艺流程 … 图2.4 浙江化工研究院R32工艺流程图 …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一、稀土选矿 选矿是利用组成矿石的各种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选矿方法,借助不同的选矿工艺,不同的选矿设备,把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富集起来,除去有害杂质,并使之与脉石矿物分离的机械加工过程。 当前我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开采出来的稀土矿石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有的更低,为了满足冶炼的生产要求,在冶炼前经选矿,将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和其它有用矿物分开,以提高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得到能满足稀土冶金要求的稀土精矿。稀土矿的选矿一般采用浮选法,并常辅以重选、磁选组成多种组合的选矿工艺流程。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山的稀土矿床,是铁白云石的碳酸岩型矿床,在主要成分铁矿中伴生稀土矿物(除氟碳铈矿、独居石外,还有数种含铌、稀土矿物)。采出的矿石中含铁30%左右,稀土氧化物约5%。在矿山先将 大矿石破碎后,用火车运至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的选矿厂。选矿厂的任务是将Fe2O3从33%提高到55%以上,先在锥形球磨机上磨矿分级,再用圆筒磁选机选得62~ 65%Fe2O3的一次铁精矿。其尾矿继续进行浮选与磁选,得到含45%Fe2O3以上的二次铁精矿。稀土富集在浮选泡沫中,品位达到10~15%。该富集物可用摇床选出REO 含量为30%的粗精矿,经选矿设备再处理后,可得到REO60%以上的稀土精矿。 二、稀土冶炼方法 稀土冶炼方法有两种,即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属化工冶金方式,全流程大多处于溶液、溶剂之中,如稀土精矿的分解、稀土氧化物、稀土化合物、单一稀土金属的分离和提取过程就是采用沉淀、结晶、氧化还原、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化学分离工艺过程。现应用较普遍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它是工业分离高纯单一稀土元素的通用工艺。湿法冶金流程复杂,产品纯度高,该法生产成品应用面广阔。

2018最新中国印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中国印染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今年一季度,印染行业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利润增幅较高,出口显现个位数增长,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产销形势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规模以上印染企业户数1893家,同比增长 17.28% ;从业人员44.52万人,同比增加6.53%;印染布产量87.64亿米,同比增长16.45%,3月份单月产量达36.04亿米;工业总产值342.22亿元,同比增长19.61% ;销售收入326.69 亿元,同比增长21.10% ;产销率96.94%。而出口交货值 98.28亿元,同比增长 3.21%,占销售产值29.63%。 二、主要产地产量增幅出现变化 据统计,一季度ZJ省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2.51亿米,同比增长7.00%,占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8.51%,同比下降6.36个百分点。累计超过2亿米的有ZS13.04亿米,26.23% ;SD9.89亿米,同比增长增幅最高,达54.30% ; FJ8.01 亿米,同比增长45.37% ;GD6.51亿米,同比增长11.09% ;HN2.02亿米,同比下降42.25% ;HB2.01亿米,同比下降6.94%。SD、HN增势迅猛,HB增幅出现下滑。 三、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利润增幅较高 一季度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利润总额为8.27亿元,同比增加42.75%,增幅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2.53%,同比增加了 0.4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2.62%,同比增长了0.48个百分点;人均产值7.45万元/人, 同比增加8.15% 三费”比重略有下降,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

计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89% ,同比减少0.23个百分点。销售成本296.64亿元, 同比增加19.96%,占销售收入比重90.80%,销售成本增幅同比下降8.4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出现负增长 印染行业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数48个,比去年同期减少8个,施工项目数119 个,同比增加8个,竣工项目数2个,比去年同期减少4个,实际完成投资138890 万元,同比减少0.99%,实际完成投资额占计划投资13.42%。 五、进出口贸易增幅下降,出口顺差降幅较大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出口总额26.38亿美元,同比下降 7.41 % ;贸易顺差12.04亿美元,同比下降37.91 %。 1、进口数量和金额继续下降 (1)一季度印染六大类产品进口数量5.77亿米,同比减少5.25 %,增幅下 降7.63个百分点,进口金额为7.55亿美元,同比减少5.03% ;进口平均单价为 1.40美元/米,同比增长12.90%。 2、出口明显回落,呈个位数增长 一季度印染六大类产品出口数量为23.86亿米,同比增长4.28%,增幅比去年减少19.2个百分点,出口金额为19.21亿美元,同比增长3.00%,增幅比去年减少23.78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为0.81美元/米,同比减少1.22%。纯棉染色布单价同比增加3.20% ;合成长丝织物数量和金额同比下降,单价同比下降 7.69%。 六、一季度行业运行特点 1、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源于20XX年纺织品配额取消,一季度出口大幅提高,基数大,而下半年欧 美纺织产品贸易摩擦限定了出口的增幅,导致今年一季度出口数量23.86亿米,

乙二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分析

乙二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分析 目前,乙二醛的生产方法较多,有乙炔氧化法、乙烯氧化法、草酸还原水解法、乙二醇气相氧化法及乙醛硝酸氧化法等。其中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乙二醇气相氧化法和乙醛硝酸氧化法两种。 2.1. 乙二醇气相氧化法 乙二醇气相氧化法是生产乙二醛的传统方法,目前我国的乙二醛生产厂家均采用该方法进行生产。乙二醇预热气化后,与循环气混合进入催化反应器,在650-670℃下反应,产物以水激冷,形成乙二醛水溶液,再经过脱色、真空吸滤等后处理过程得到乙二醛产品。乙二醇的单程转化率为80%-85%。以尾气循环量来调节含氧量,产品含乙二醛的浓度一般为30%-40%。该法原料乙二醇易得、工艺流程短、过程简单,不足之处是产品质量较差,含有一定量的甲醛、醇和酸等杂质,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纯化处理,才能满足医药等行业的质量要求。 目前,乙二醇气相氧化法制备乙二醛的技术进展,主要表现在新型催化剂的研制以及后处理两个方面。 2.1.1催化剂的研究 对乙二醇法氧化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对催化剂的研究,提高乙二醇的转化率和生成乙二醛的选择性,降低甲醛的生成。所用催化剂主要有磷-铜催化剂和电解银催化剂。磷-铜催化剂具有来源广、价格低、收率高等优点(收率在50%以上),最初国内生产厂家大多采用该催化剂,但该催化剂副反应多、质量差、乙二醇消耗高。电解银催化剂是一种较理想的催化剂,国内湖南衡阳第二化工厂曾采用,其产品各项质量指标明显优于磷-铜催化产品,但成本较高。 大连轻化工研究所研制的磷锡铜催化剂与磷-铜催化剂相比,在空速、乙二醇与空气(或氧气)物质的量比基本相同条件下,具有反应时间短、温度低、得

率高的优点,尤为突出的是转化为甲醛的量仅为磷-铜催化剂的1/10-1/15。另外,还研制开发出银-磷催化剂,研究表明,在乙二醇进料速度3 L/min,反应温度600℃,乙二醇浓度90%,空气流量3 000 m3/h时,采用磷-银催化剂,可以使乙二醛收率达到80%以上。 复旦大学邓景发等发明了一种银-磷催化剂,该催化剂是将电解银浸渍于磷酸或磷酸钠盐中,再干燥、焙烧制得或将磷蒸汽缓慢通到灼热的电解银上制得。将该催化剂用于乙二醇制备乙二醛的反应中,当反应温度为550℃,乙二醇、氧、氮和水的分子比为1∶1.5∶80∶34时,乙二醛的收率为81.4%,二氧化碳的收率为13.3%。采用该催化剂,在乙二醇溶液中不需要再添加磷化合物,在制醛过程中,催化剂中的磷不会产生损失,而且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较长,经过22 d试验,发现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均没有发生变化,另外,使用该催化剂,原有的生产设备也无需进行改动。 湖北恒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段小六等开发出一种由乙二醇氧化生产乙二醛的银/磷/硒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的制备是将电解银用30%的磷酸浸渍8 h,在120-150℃条件下干燥制得银-磷催化剂,再加入0.06%的稀土金属硒,然后在500-600℃下焙烧、造粒制得银/磷/硒复合催化剂。将空气、循环气、惰性气体经过混合后,与乙二醇一起进入混合过滤器,经过净化混合,进入置有银/磷/硒复合催化剂的催化床进行氧化催化反应,反应生成的气体经过急冷后送入吸收塔反复吸收,得到乙二醛水溶液,再分别用活性炭、阴离子树脂、阳离子树脂脱色、过滤得产品。催化床置有的银/磷/硒催化剂的质量百分组成分别为99.8、0.14和0.6,催化反应温度为590-610℃,反应气急冷到200-250℃送入吸收塔反复吸收,可以得到含量为39.5%-40.5%的乙二醛水溶液。采用该催化剂催化氧化乙二醇的反应中,银表面有两个活性中心,一种能催化醇生成醛,另外一种能使醇深度氧化生成副产物二氧化碳。而加入磷后,含磷化合物与银表面通过强相互作用,在表面某些位置上形成一稳定的表面化合物,消除了部分引起醇深度氧化的银表面活性中心,因此磷的加入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再加入稀土金属硒,使催化剂的选择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反应活性好,还可以保护乙二醇氧化生成乙二醛后不被深度氧化而生成酸,从而对生成的醛起到保护作用。与银-磷催化剂相比,

紫光均酐实习报告doc

紫光均酐实习报告 篇一:南京紫光均酐实习报告 2. 均苯四甲酸二酐(均酐)生产工艺介绍 均酐生产的主要原料为均四甲苯和空气中的氧为原料(辅料为活性炭、硅胶),进入装填有催化剂的列管式反应器,在催化剂V2O5的作用下生成均苯四甲酸(PMA)和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1)、均酐 气绝缘漆、固体润滑剂、环氧树脂固化剂、增塑剂和聚酯树脂的交联剂等。 (2)、辅料: ①、均四甲苯:白色结晶状物质,熔点:79.38℃,沸点:196.99℃。 ②、活性炭:黑色微细粉末,无臭无味。(用于脱色)(767型,上海焦化厂活性炭厂)(江苏溧阳市活性炭联合公司)③、硅胶:粗孔不规则硅胶(ψ1-3)(青岛海洋化工厂)(上海硅胶厂) ④、催化剂:V系催化剂 (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反应方程式: OO CH3 CH3

CH33 + 6O2 +6H2O O O (3)生产流程原料线 化料槽→输送泵→计量罐→计量泵→过滤器→汽化混合器→浮球液位计 O2线 罗茨风机→空气缓冲罐→三捕→二捕→一捕→空气预热器→二换→一换→汽化器混合气线 汽化器→反应器→一换→二换→热管换热器→一捕→二捕→三捕→四捕→水洗塔废水处理线 废水→集水池→隔油池→催化氧化塔→中和池→混凝沉淀→UBF 厌氧池→好氧池→气浮→达标排放 (4)生产工段 生产工段分为氧化、水解、精制、干燥四个工段。 ①、氧化工序 固体的均四甲苯经蒸汽加热融化,汽化与热空气混合,在固定床氧化反应器中,催化氧化生成均酐及副产物,经换热冷却在捕集器中凝华捕集得到均酐粗产品。

主反应:副反应: ②、水解工序 粗的均酐产品在水解釜中加一定量的水和活性炭,加热水解后,经热过滤除去活性炭冷却结晶后再经过离心机甩干,得均苯四甲酸粗产品。 ③、脱水、升华工序 四酸的粗产品在脱水釜中,在加热真空条件下除去粗产品中的游离的水和分子水生产粗酐,同时脱去低沸点副产物。脱水后由于表面有一定量的硅胶,在升华釜内加热和高真空条件下升华,结晶得产品。该过程为物理过程,通过升华使产品的纯度提高。 升华工序是一个物理过程:本工序是通过升华使产品纯度提高。④、干燥工序 四酸粗产品在一定真空度和温度条件下,干燥一定时间,除去表面离子水,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另一种干燥方法是闪蒸。利用高速流动的热空气,使物料悬浮于空气中,在气力输送状态下完成干燥过程。 本工艺氧化工序为连续生产,捕集器采用两套切换操作。一套捕集,一套出料备用。水解工序及脱水、升华工序为间歇操作。 3、三废的来源及处理原理、方法(1)、废气 废气主要来自氧化工段。捕集器末凝华的尾气(主要)

中国印染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中国印染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国际市场要求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企业需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与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加强对产品的健康安全影响的识别和管控。在这种条件下,纺织服装行业除了提高自身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加强与上游行业如化工、助剂等环节的协调与合作,开发和使用低毒少害的助剂和产品。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要求的提升,势必会有更多化学物质被列入受限有害物质清单中,因此,持续提高产品的健康、安全性能,减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可持续性,将是行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基本责任。 从目前看,印染行业的发展与整个纺织行业发展基本同步,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质。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国内染化料价格暴涨、废水排放新标准执行困难等问题,行业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整体来看,全行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注重在提高节能减排效果的同时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国际上来看,我国印染布的出口增长方式逐步由低价数量型向效益增长型和质量提高型转变。世界经济尽管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但仍在延续缓慢复苏势头。除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表现良好之外,东盟、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经济较去年有了很大的起色。这对于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贸易环境。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五个转变,其中一条就是由东部主导向东中西协调发展转变,在综合成本不断提高、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度不断提高,印染行业没有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东部地区依然是印染布产量的主力

军。近几年,行业自律意识提高,越来越注重环保、先进技术及设备方面的投资,印染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行业在新一轮的挑战下,亏损额小幅上涨,但亏损面有所收窄,主要是因为染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引起的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印染企业加工费又上不去,企业分化明显,大多数企业经过结构调整,运营情况好转,亏损面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 从目前来看,印染厂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燃料的价格提升。 这其中包括环保压力和人为因素。对于染料涨价,企业一方面表示理解,认为主要是来自于染料中间体及染料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压力。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染料行业既是资源消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国家加强对化工行业污水的治理,很多上游重污染企业或关闭,或停产,或限产,直接造成原材料供应紧张,染化料中间体产能降低、价格上涨,染化料制造成本增加,进而带动染料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也有认为是人为因素。这方面有两点: 一是染料生产龙头企业垄断价格,二是染料中间商趁机囤积居奇。 目前环保、用工成本等都在提高,染料是印染企业的重要原料,染料的涨价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不断地吞噬企业利润,导致本来纺织行业利润很低的情况下雪上加霜。若染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扬,成本上升难以转移,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印染企业订单本来就严重不足,频繁涨价,影响接单,染料成本

碳酸锂的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

碳酸锂的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 生产碳酸锂因其原料的不同,生产工艺也有所不同。以下详细介绍以锂辉石、盐湖卤水、海水各为原料,制取碳酸锂的生产工艺以及各工艺的优缺点。 2.1 以锂辉石为原料制取碳酸锂的生产工艺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开发盐湖锂资源。但由于我国盐湖卤水中的镁含量较高,镁和锂这两种元素较难分离,前几年还没有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所以我国一直从锂矿石中提取锂盐。由于不同的锂矿物其性质差别很大,从锂矿物中提取碳酸锂的工艺也各不相同,其主要工艺有如下几种。 2.1.1 硫酸法生产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 硫酸法生产碳酸锂的工艺流程图 硫酸法生产碳酸锂收率较高,并可处理Li2O含量仅1.0~1.5%的矿石。但是相当数量的硫酸和纯碱变成了价值较低的Na2SO4,应尽可能降低硫酸的配量。此方法最大优点是浸取烧结所得的溶液中含有110~150g/ L硫酸锂,经过浸取即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溶液。硫酸法也可用来处理锂云母和磷铝石。 2.1.2 锂辉石与硫酸盐混合烧结生产工艺 将锂辉石精矿与K2SO4(或CaSO4或两者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混合烧结,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所配人的硫酸盐中的金属元素将矿石中锂置换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盐,主要杂质则生成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然后将烧结后的熟料浸出分离,锂离子进人溶液,经净化、浓缩、沉淀后得到碳酸锂产品。 在处理锂辉石时,先使α-型转换成结构较疏松、易反应的β-型。这种相变实际上是结合在烧结过程中同时进行的。总的反应是:…

图2.2是硫酸钾烧结法处理锂辉石的工艺流程图。 图2.2 硫酸钾烧结法生产碳酸锂的工艺流程图 … 2.1.3 碳酸钠加压浸出生产工艺… 2.1.4 氯化焙烧生产工艺 此工艺主要是利用氯化剂使矿石中的锂及其它有价金属转化为氯化物进行提取的。氯化焙烧法生产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中温氯化法。 在低于碱金属氯化物沸点的温度下制得含氯化物的烧结块,经过溶出使之与杂质分离;另一种是高温氯化或氯化挥发焙烧。在高于其沸点的温度下进行焙烧,使氯化物成为气态挥发出来与杂质分离。这两种方法都可用来处理各种含锂矿石。氯化剂为钾、钠、铵和钙的氯化物。 氯化焙烧的反应为:… 图2.3是处理锂辉石的高温氯化法生产碳酸锂的工艺流程。 … 图2.3 氯化挥发物焙烧法生产碳酸锂的工艺流程图 … 2.1.5 石灰石焙烧法生产工艺 …其工艺流程图如图2.4所示。 图2.4 石灰石焙烧法生产碳酸锂的工艺流程图 石灰法的主要优点是实用性很普遍,因为它适用于分解几乎所有的锂矿物。反应过程不需要稀缺的试剂(分解时使用天然产物——石灰石);可以利用媒、石油或煤气作燃料。缺点是浸出液中锂含量低,蒸发能耗大,锂的回收率较低,并

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进展

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进展 发表时间:2019-03-22T16:46:13.2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阎伟 [导读] 本文主要对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280 摘要:聚丙烯(P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聚丙烯具有密度小、无毒、易加工、抗冲击强度高、抗挠曲性及电绝缘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建材、医疗、包装等领域。聚丙烯生产工艺按聚合类型可分为溶液法、淤浆法、本体法及气相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聚丙烯;生产工艺;技术进展 前言 聚丙烯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物理性质表现出无味、五毒且无异味的一种乳白色结晶聚合物,密度相对比较小,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较高的韧性。即便在受到比较强烈的冲击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聚丙烯在强烈的酸碱环境下,性质不会改变,同时也不溶于有机溶剂。正是聚丙烯的这些优点,致使其广泛地应用于建材、包装、医疗及汽车行业等领域。 1、聚丙烯生产工艺 1.1溶液法 溶液法聚丙烯生产工艺由Eastman公司所独有,是早期用于生产结晶聚丙烯的工艺路线。该工艺采用一种经过特殊改进的催化剂体系———锂化合物(如氢化锂铝)来适应高的溶液聚合温度。其工艺过程为:催化剂组分、单体和溶剂连续加入聚合反应器,通过对溶剂减压将未反应的单体进行分离循环,溶液的粘度通过额外补充溶剂来降低,并过滤除去残留的催化剂;溶剂通过多个蒸发器而浓缩,然后通过一台能够除去挥发物的挤压机而形成固体聚合物;采用庚烷或类似的烃萃取形成的固体聚合物以进一步提纯,同时也除去了无定形聚丙烯。 溶液法聚丙烯生产工艺不使用乙醇,取消了多步蒸馏的过程,主要用于生产一些与淤浆法产品相比模量更低、韧性更高的特殊牌号产品,但存在工艺流程复杂,成本较高,聚合温度高的缺点,由于采用特殊的高温催化剂,使得生产的产品应用范围有限,目前该方法已不再用于生产结晶型聚丙烯。 1.2淤浆法 淤浆法聚丙烯生产工艺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聚丙烯的工艺技术,典型工艺主要有Montedison工艺、Hercules工艺、Amoco工艺等。这些工艺的开发都基于当时的第一代催化剂(用Et3Al还原TiCl4得到TiCl3/Et2AlCl作为催化剂),采用立式搅拌釜反应器,需要进行脱灰和脱无规物。因采用的溶剂不同,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有所不同。近年来,传统的淤浆法工艺在生产中的比例明显减少,研究者们对淤浆法聚丙烯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工艺使用高活性的第二代催化剂(在第一代催化剂的基础上引入了给电子体Lewis碱即 TiCl3/Et2AlCl/Lewis碱作为催化剂),可省去催化剂脱灰步骤,能减少无规聚合物的产生,可用于生产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和抗冲共聚物产品等。 1.3气相法 Grace的Unipol工艺、Ineos的Innovene工艺、JPP的Horizone工艺、Lummus的Novolen工艺、Basell的Spherizone工艺、住友化学的Sumitomo工艺。 1.3.1 Unipol工艺 Unipol工艺为气相法工艺,采用流化床反应器,是将应用在聚乙烯生产中的流化床工艺移植到聚丙烯生产中的工艺。流程短、设备少、投资少。流化床反应器体积大,循环大量气体,能耗高。牌号切换时间长,过渡料多。生产无规共聚、抗冲共聚产品时流化床反应器的筛板孔洞易堵塞。物料停留时间不均匀,导致该工艺的粉料粒径大小不一,抗冲共聚产品在流动性和乙丙橡胶体分布方面较差。该工艺主要在煤化工下游应用,产品以均聚拉丝料为主,抗冲共聚物乙烯含量低,性能较差,尤其缺乏高端专用料产品。 1.3.2 Innovene工艺 Innovene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独特的近似活塞流的卧式搅拌床反应器,利用液相丙烯气化撤热。催化剂极少走短路,产品切换容易,过渡料很少。聚丙烯产品粒度分布窄,粉料流动性好,灰分含量低,色泽好,反应器的时-空产率在各种气相工艺中是最高的。两个反应器之间有气锁装置,保证了抗冲共聚产品中乙丙橡胶相的品质。 1.3.3 Horizone工艺 Horizone工艺为气相法工艺,由Innovene工艺改进而来,与Innovene工艺不同的是两台反应器上下垂直排列,之间有气锁装置。催化剂需要预聚合处理,使用己烷作溶剂,工艺流程复杂,能耗高,尤其在生产NEWCON产品时能耗高。可生产高乙丙橡胶含量的NEWCON 产品,橡胶相含量在30%-60%之间,主要用于汽车保险杠。国内只有武汉石化一家在生产普通抗冲产品。 1.3.4 Novolen工艺 Novolen工艺是气相法工艺,反应器为立式,采用螺带式搅拌器。两台反应器的设计完全相同,投资低,占地少。该工艺另一特点是不在脱气仓脱活,采用向挤出机中加入脱盐水脱活残余催化剂,通过真空脱气系统去除。 1.4本体法 本体法聚丙烯工艺是在反应体系中不加任何其它溶剂,将催化剂直接分散在液相丙烯中,进行丙烯液相本体聚合反应,乙烯、丙烯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气相共聚。从工艺角度讲,均聚反应器主要有环管反应器和釜式搅拌反应器两种,共聚则在搅拌式流化床中进行。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主要有Basell公司的Spheripol工艺和三井油化公司的MPC工艺。 1.4.1 Basell公司的Spheripol工艺 Spheripol工艺是一种本体和气相组合的聚丙烯聚合工艺。反应器容积较小,材质要求低,设计制造简单。反应需要催化剂预处理,流程较长,开停车操作复杂,只适宜生产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抗冲共聚物中乙烯含量低,牌号切换产生过渡料多。事故状态下安全性较

稀土生产过程

中国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发展评述 稀土火法冶金专业委员会 一、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发展概要 1.稀土火法冶金发展历程

稀土金属冶炼工艺研究是由瑞典化学家G.Mosander于1862年首次用于金属钠、钾还原无水氯化铈制备金属铈开始的,以后在1875年W.Hitekrand和T.Norton又首次用氯化物熔盐电解法制得了金属铈、镧和少量镨钕混合金属,到20世纪30年代末逐步发展了稀土氯化物和氟化物金属热还原和熔盐电解两大工艺技术开始工业生产混合稀土金属,当时主要是生产打火石(发火合金)。 稀土金属和合金冶炼工艺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无不同市场新的需求和时代的科技进步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核技术,其中包括核技术需要的材料科学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单一稀土元素分离工艺的发展,使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分离单一稀土元素得到了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方法,同时获得原子俘获截面小的金属钇和俘获截面大的金属钐、铕,发展了稀土氟化物钙热还原法和氧化钐、氧化铕直接用镧还原-蒸馏法分别制备金属钇和金属钐、铕的工艺技术,这些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这两种工艺方法产业化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混合稀土金属在钢中应用,尤其在低合金钢管线钢上应用有了突破,使稀土在钢铁中应用的消耗量占到总消耗量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稀土氯化物熔盐电解法生产混合稀土金属产业化技术的发展,相继有德国Goldschmidt公司开发了5万安培的大型电解槽和我国上海跃龙化工厂10000安培电解工艺设备投入生产,世界和我国混合稀土金属的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分别达到8400吨和1200吨。在稀土钢中应用突破进展的同时,稀土硅-镁球化剂得到了工业规模的应用。我国利用包钢高炉渣为原材料以硅铁合金为还原剂在电炉中冶炼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建立了专业生产厂,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量达到了4000多吨。 20世纪70年代初钐钴永磁材料开发成功并很快达到了工业规模的应用,这一重要的市场动力,迅猛地促进了金属钐的工艺技术成果转为工业生产,从而使稀土氧化物还原-蒸馏工艺、设备达到产业化规模,单炉量由100克级到公斤级,到2000年已达到100公斤级,钐的回收率也由试验室的90%,提高到95%,金属钐的纯度由99%提高到99.95%。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住友金属公司开发成功NdFeB高性能永磁材料,由于其性能价格比的极大优势,市场需求异常强劲,年产量在最初的数年间成倍增长,市场动力推动了我国稀土氟化物体系氧化钕电解工艺、设备产业化的进程,电解槽规模由试验室100余安培提到了3000安培,到2000年末达到6000安培,2002年万安级电解槽已投入工业生产,且稀土技术经济指标和金属质量都大幅度提高,同时NdFeB永磁材料需要金属镝的市场扩大,使金属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镝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也达到了产业化的规模,单炉产量达到百公斤级,直收率达到96%,金属镝纯度达99.5%。 20世纪90年代初镍氢二次电池成果开始产业化,由于其比容量高于镍镉二次电池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很快打开市场且增长迅速,Ni/MH电池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电池阴极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利用稀土氯化物熔盐体系电解,成功地生产出低镁、低铁的富镧或富铈混合稀土金属。一般铁镁含量较前约低了一倍,满足了电池阴极合金的要求。2002年电池级混合稀土金属产量已达4000多吨。在此时期大磁致伸缩材料(TbDyFe合金)的应用也已打开了市场,年生产量由数公斤增加到数百公斤,这一应用市场推动了高纯稀土金属镝、铽的工艺技术的产业化,不仅生产规模单炉产量由百克级提高到数十公斤级,而且纯度达到99.5%~99.99%,2002年全国高纯金属镝和铽的产量分别达到500公斤和250公斤。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稀土金属及合金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定会促进稀土金属及合金制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2.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分类和发展目标 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分为三大类:熔盐电解、金属热还原和火法提纯技术。这三类工艺技术的发展目标是短流程、低消耗、高效益和利于环保。 二、稀土金属熔盐电解工艺技术发展概况和评述 采用稀土氯化物熔盐体系(RCl3-KCl)电解工艺技术,以1000A级规模生产混合稀土金属是由奥地利Treibacher厂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电解槽型为上插石墨阳极,以铁棒为阴极,槽体是由耐火砖砌筑,在以后50年的发展中,电解规模扩大到10000A、50000A,槽型改进为以耐腐蚀的钨或钼为上插阴极,上插石墨多阳极,耐火砖砌筑槽体;阳极气体(含氯气和氯化物挥发物)经水淋洗和碱中和后排放;稀土氯化物原料由轻稀土全混氯化物原料改进为钕钐分组后(即不含变价元素Sm、Eu)的轻稀土氯化物原料,电流效率约提高5 个百分点以上,在此基础上,由于元素Nd价高,又进一步采用Pr-Nd分离后,少Nd的混合稀土氯化物为原料进行电解,使电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到55%~60%。 氟化物熔盐体系(RF3-LiF)电解稀土氧化物工艺技术,早期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于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