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

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
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在中国古代诗话中对两诗之品鉴比较,其作为一个话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同中有异、各擅胜境的佳作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所以在这里只是将我发现的两诗异同点拿出来进行简单的对比。

先看相同点,首先,从诗作的题材来看,二诗皆从虚处生发,登临抒怀。崔诗借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黄鹤楼因在湖北武昌的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也有说三国时费祎在此驾鹤登仙。在无限的时空中有种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的寂寞遗憾之情。后半首诗实写诗人在楼上眺望汉阳城还有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只是在烟波江上,何处是归程呢?思乡之情恰如眼前浩渺的一江水,顿时一股愁绪涌上心头。李诗由写凤凰台的传说起笔。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聚在金陵凤凰山,于是在此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长江的水在不停地流着。此时李白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大自然和江水中,只是他非常遗憾不能回到长安一展其雄才大略。

其二,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其三,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其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了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登金陵凤凰台》中作者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出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

第五,在写法上,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崔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并从虚处生发出去,意中有象、虚实结合。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李诗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李

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再来看看不同点。首先,在体裁形式上,两诗虽同为七律,但崔诗前四句是古风句,并无古律可言,诗的前四句是怀古,崔颢以这首半古半律的七言诗,空前绝后地成为中华诗歌园圃中一株卓尔不群的奇葩。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使登临诗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凤凰台》成了既区别于《黄鹤楼》又与之并驾的另一座烁古炫今的诗坛巨碑。两诗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各尽其妙的扛鼎力作。

第二,从写作背景来看,开元后期崔颢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后又仕途不顺畅,远离家园,落拓飘泊,这样的人生经历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令世人叫绝的《黄鹤楼》。而《登金陵凤凰台》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

第三,二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己年迈,现实生活中又遭受种种磨难,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而他却在屡受挫折中依旧表现出执着的政治热情。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深沉历史感带给人的是阔大深沉的思索。崔颢之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李诗伤时忧国,指斥谗谄之徒,其气象与寄托,和崔诗作客之愁乡关之恋境界大小高下还是有别的,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胜出于蓝”之美。

第四,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黄鹤楼上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李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诗和李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

假如说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游子的绝唱的话,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曲志士的悲歌。同是登临吊古之作,崔诗、李诗表情达意,各具风采,但都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凤凰台不及黄鹤楼舒卷自如,黄鹤楼又不如凤凰台结构井然,这是两种相反的艺术风格,分属两种相反的艺术标准无法机械地评论他们风格的高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701 年2 月28 日-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 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 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作品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 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

课后作业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赏析《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黄鹤楼诗歌鉴赏

黄鹤楼诗歌鉴赏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阅读《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B这句是写实)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案: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6、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昔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反衬的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因此得名。 吴宫:三国时东吴在金陵的宫廷。花草:这里指宫廷内的花木,比喻美女。幽径:深幽冷落的小路,这里代指墓道。晋代:这里指建都金陵的东晋。衣冠:这里指官服,代指为官之人。古丘:古墓。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峰,南北相接。一水:亦作“二水”,指长江。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的一块沙洲,可能是因为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使君主昏昧不明。长安:唐时都城,这里代指君主。 【赏析】 本篇为作者极少律诗中的艺术珍品。从诗意考察,可能是李白在天宝年间,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全诗写景、状物、怀古、抒情相映成趣,既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含蕴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此诗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颢。其诗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

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

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中文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撰稿,李飞。 登金陵凤凰台描写对象,金陵凤凰台。 运用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心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作者。 李白撰稿。 李飞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 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 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

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 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 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 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 四两句承上。 以吴宫。 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 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 是何等的荣耀。 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 放眼望去。 那远处的三山。 半落在青天之外。 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 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 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 这无尽的江山胜迹。 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 令人咏叹不已。 惆怅难忘。 因此。 接下去的最后一联。 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 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长安指朝廷。 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 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 这样。 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 自然地结合起来。 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诗的第一句点题。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1、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白居易 2、西辞黄鹤去,不尽古今愁;夕照孤舟远,滔滔碧水流。--《别江城》[原](五绝) 3、依稀闻鹤唳,楼上觅仙踪;翘首眺江汉,低头见彩虹;两江浮广厦,三镇耸云中;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登黄鹤楼》[原](五律) 4、九省通衢会,中南繁华京;两江汇夏口,三镇矗江城;高厦岸边逼,长桥江面横;争先为改革,商贸更峥嵘。--《船至武汉》[原](五律) 5、长天搂上凭栏处,十里东湖雨色朦;天问阁前参屈子,磨盘碑下拜朱公;遥村近郭云山外,暮霭晨烟碧水泷;雨后岚光亭榭绿,风摇树影透花红。--《游东湖》[原](七律)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7、因谗遭放逐,汩水怒涛扬;卓绝传千古,离骚一曲殇。--《拜行吟阁》[原](五绝) 8、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唐·王维《黄鹤楼》 9、高山流水古琴台,一曲知音动地哀;初遇却成生死别,抛残玉轸绝琴骸。--《古琴台》[原](七绝) 10、汉川门北彤崖峭,豪放苏公逐浪东;两赋奇文传永世,一词名句遗寰中;古今往事浪中去,风月秋怀杯内踪;不是周郎挥扇处,更胜烈焰照苍穹。--《东坡赤壁》[原](七律) 11、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唐·白居易《黄鹤楼》 12、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 13、水碧翠微秀,花繁松柏森;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绝妙两经佛,神奇五百尊;汉西第一境,楚国佛丛林。--《游归元寺》[原](五律) 14、乐平里上啸声湮,漫步沅湘热泪潸;万古悲歌汩水怨,千年祈祷屈平冤;披坚夜行星当烛,仗剑晨游云作骖;一曲离骚唱永昼,九天之上彩螭翻。--《拜屈原像》[原](七

《黄鹤楼》4句古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玉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

(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一)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二)作者背景介绍 李白的诗创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恣肆汪洋,潇洒奔放,富于极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作如是说。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皮日休作如是说。 “如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陈师道亦作如是说。 在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众多探讨里,或许以严羽的概括最为准确恰当,他命之曰飘逸。严羽还特意在《沧浪诗话》中以“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标举李杜诗学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所谓飘逸者,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诠释的那样:“如春烟,如秋溟,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律谨严的律诗。然而,天才毕竟是天才,尽管李白很少写作律诗,但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却脍炙人口,并且还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三)提问:所抒何情,所言何志? 讲解、分析最后一联——被排挤、压抑的痛苦,奸佞小人当道,至使自己空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四)分析一至三联 1)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2)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加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比喻谗臣当道。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黄鹤楼的古诗,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3、《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4、《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6、《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7、《江夏送友人》 唐·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 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8、《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9、《菩萨蛮·黄鹤楼》 现代·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0、《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朝: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

精品-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 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

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中文名,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撰稿,李飞。登金陵凤凰台描写对象,金陵凤凰台。运用手法,借景抒情。表达心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 作者。李白 撰稿。李飞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背景。《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

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字。 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 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

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长安”指朝廷。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赏析 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 篇一:唐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登金陵凤凰台》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 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 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诗的首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颔联诗人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把目光投射到了眼前的山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入长江,

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这两句境界阔大,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政治的担忧。“浮云”在这里只奸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结合李白的身世可知,诗人追求入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奸邪的排挤而离开长安,他的才能无从施展,心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人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人登高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生的原因。一则感叹报国无门,一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词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因此得名。 吴宫:三国时东吴在金陵的宫廷。花草:这里指宫廷内的花木,比喻美女。幽径:深幽冷落的小路,这里代指墓道。晋代:这里指建都金陵的东晋。衣冠:这里指官服,代指为官之人。古丘:古墓。 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上,因有三峰,南北相接。一水:亦作“二水”,指长江。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的一块沙洲,可能是因为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使君主昏昧不明。长安:唐时都城,这里代指君主。 【赏析】 本篇为作者极少律诗中的艺术珍品。从诗意考察,可能是李白在天宝年间,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全诗写景、状物、怀古、抒情相映成趣,既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又含蕴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