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读书笔记

《百合花》读书笔记
《百合花》读书笔记

《百合花》读书笔记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

《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之所以被二次退稿,是因为不符合当时的战争题材作品的主题要求,茅盾慧眼独到,看到作品的新突破,是一篇难得的作品。茹志鹃的《百合花》以一个女性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法写出了炮火和硝烟中人性的压抑和反叛。作者有意淡化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而突出极富生活气息和人物个性的细节刻画,这无疑是与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创作思想格格不入的。

一、人物个性鲜明_独到的选材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

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奉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

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二、细节真实、动人——朴实的叙述

茹志娟在《百合花》中,为我们展示了谱写了一曲纯朴的诗篇,展示了人间的真挚感情,情节单纯明快,色彩柔和宜人。宛如孟诗笔下的田园,圆润柔美,不加雕琢,疑似天成。她不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也不写战士的残酷抗争,却选择了“百合花”这一独特的具有象征意

义的形象来书写人间的纯洁和真情。在茹志娟的作品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政治家的苍凉,没有站在时代高度指点江山的睿智,没有气势雄浑的庞大叙事,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每次想起却又那么的温情。从生活中的小人物,小细节出发,不去故意的雕琢渲染,真实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作品《百合花》中,作者对通讯员的描写非常地逼真。在家乡帮人拖毛竹的小伙子身上有的是属于那个时代农民的质朴与真诚。他虽已经十九岁,却仍未摆脱孩子般的腼腆和羞涩:“和“我”(一个女同志)通行,一直走在我前面,把“我”撩很远之后,倒自动的在路边站下等我。中途休息时,坐在我对面的他,局促不安,调过脸去不好,不调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这些描写都真实的展现了通讯员的内心世界。再比如,曾两次写到新媳妇发出“啊”声。第一次当她看到了曾向她借过被子的受了重伤的通讯员被抬进来时,出于惊讶,感到不可思议。刚才还向自己借被子的活泼的通讯员,瞬间却遍体鳞伤。她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以发出了短促的“啊”声。另一次是她听到那位担架员讲述了通讯员受伤的缘由后,又不禁发出了“啊”声。但这次的内涵与前一次截然不同:一个纯朴憨厚的十九岁小伙子,在面对困难时那么的勇敢和坚定,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而他此时却伤的这么重,生死未卜。她此时不是来不及说什么,而是很难去说什么。是同情,担心,还是敬佩?强烈复杂的心理震撼说不清,道不明,在新媳妇的心中也许是五味俱全,样样都有的吧

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我们看不到惊心动魄的情节,看不到波澜壮阔的场面,看不到精细优美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讯员,他腼腆害羞,在女同志面前会“飞红了脸”;他意气用事,新媳妇不给她借被子,也会愤愤地说一句“老百姓死封建”;他热爱生活,时不时的会长自己的枪筒里插“一枝野菊花”聊以自娱;他通情达理,得知那条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会不好意思自责道:“我们还是送回去吧”。他是平凡的,也许他还没有很高深的理论素养,也许他还没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不会表现的如同《红岩》中的主人公江雪琴那么的睿智,不会像《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那么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没有什么突出的性格特点或者是丰功伟绩,他有的只是一种发自本能的做人的善良,对人的真诚宽容。所以当他面对敌人的进攻,处于本能的选择了牺牲自己。我想他在作出牺牲的那一刻,想到的绝对不是什么渴望成为英雄,舍生取义,名垂后人之类的宏伟之志,而是出于本能。他的选择是心灵的选择,是做人的准则。茹志娟用简单朴实的笔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真实的通讯员的形象。他虽然平凡,却依然动人。他不是风口浪尖上的风流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实实在在从自己的起点迈步,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投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无比动人。总之,这部小说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

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

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三、心理刻画细腻——表现手法新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

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

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