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体积说课稿及反思

圆锥体积说课稿及反思
圆锥体积说课稿及反思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设计、反思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

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

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大米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要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基本练习,发散练习、拓展练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1、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教会让学生如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重点,不能停留在大量的练习上,要通过举一反三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2 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5及试一试,练习八1—3 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八4—10 题。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拿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

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

(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

(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大米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大米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 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大米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练习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 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

(1)教学例1(电脑出示题目)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全班尝试练习,指名回答。)这题采取" 放"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三)、拓展巩固练习(电脑出示题目)

(1)基本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 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依次改为"半径是

3 分米" 、"直径是6 分米"、"周长是12.56 厘米"引导学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3)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还要注意单位统一。

(4)拓展练习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保留整千克)学生读题、想: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先分组讨论,再尝试练习,个别板演,然后集体评讲。)

(四)、师生小结,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懂得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做P31练习八的第1-3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思考题:一个长15 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拓展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

1.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3. 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 (2)底面直径 (3)底面周长 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二、圆锥的实际应用练习 1、出示一道根据圆锥体积求重量的例题,近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例.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 12.56 米,高 1.2 米。

( 1)这个麦堆占地面积是多少?

( 2)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 750 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在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小

结:解答时先弄明白告诉什么求什么,在思考应用什么知识来 解决,然后在动手算,千万防止不想明白就下手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你的思维更高,更聪明。帮助学生解决 在解答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三、丰富拓展、延伸练习。

1、应用例题积累的经验解决圆柱圆锥的组合体积,重点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上,计算不做重 点

(1)32页 9题。

( 2).一个长方体容器,长 5厘米,宽 4 厘米,高 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 6厘米的圆 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通过以下 2 道选择题,要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体积、底面积或高相等的圆柱和圆锥的高和底面积之 间的关系,进而为解决第 5 题奠定基础。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1)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与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和底面积分别相等

A 、3 倍

B 、1/3

C 、9 倍 (2)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高与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

A 、 3倍

B 、 1/3

C 、 9倍 3. 延伸练习:目的是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1 )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 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

的几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 48 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四、 全课总结,内化知识。 1.提问 :

( 1 )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 (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

题?

( 3 ) .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五、 作业 :练习八 5、 6、 7、 8、 9)立方厘米。 )立方厘

4 厘米,高 6 厘米。

6 分米,高 8 厘米。

31.4 厘米 .高 12 厘

米。 ,圆柱体的高是圆锥体高的( ,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体底面积的(

板书设计:略

圆锥的体积推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29--30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 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公式。

教学用具: 教学过

程:(一)、复习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拿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 (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 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 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 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

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

(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

(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 在圆锥中装满大米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大米往等底等高的 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 3 倍。

第三、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V=1/3Sh 第

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大米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 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练习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 15 立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

圆柱、圆锥模型、沙子、课件

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 a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 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

(1)教学例 1(电脑出示题目) 方厘

米,高是 12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多少? 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全班尝试

练习,指名回答。 ) 学生尝试探究,使

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三)、拓展巩固练习(电脑出示题目) (1)基本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 25 平方分米,高是 9分米,它的体积是 多少?(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

(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将上题中的已知条件: "底面积是 25 平方分 米",依次改为 "半径是 3 分米"、"直径是 6分米"、"周长是 12.56厘米"引导学 生想: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

(3)小结:要求圆锥的体积,不论已知条件如何改变,都必须先求出底面积。 求圆锥的体积,不但不能忘记乘以,还要注意单位统 (四)、师生小结,质疑问难: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懂得 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 做P31练习八的第1-3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特别注意对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2、 思考题:一个长 15厘米,宽 6 厘米,高 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用它制成一 个最大的圆锥体, 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此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应用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P32--32 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 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 (8 分)

1. 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

2. 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3. 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 4厘米,高 6 厘米。

(2)底面直径 6 分米,高 8 厘米。

(3)底面周长 31.4厘米.高 12 厘米。

例 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9 平 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 这题采取 "放"方法,让 )立方厘米。 )立方厘

4、分组练习,指名板演。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二、圆锥的实际应用练习( 10 分) 1、例.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 12.56米,高 1.2 米。

(1)这个麦堆占地面积是多少?

( 2)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 750 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A )

(B )

(C )

(D ) 千万防止不想明白就下手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你的思维更高,更聪明。

三、丰富拓展、延伸练习。 (15 分)

1、 32页9题。

2、 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 1)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与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和底面积分别相等 ,圆柱体的高是圆锥

体高的( )

A 、 3倍

B 、 1/3

C 、 9倍

( 2)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高与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 ,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体底

面积的( )

A 、 3 倍 3、拓展练习: (1)把一

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 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 48 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

少? 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 (5 分)

1. 提问 : (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 (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质疑,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五、 作业 :(2分)

1、课内:练习八 6、 7、 8

2.课外:一个长方体容器,长 5 厘米,宽 4 厘米,高 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 个高 6 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说说你的思考方法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评讲。 教师小结:解答时先弄明白告诉什么求什么, 在思考应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然后在动手算,

B 、 1/3

C 、9倍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吴少忠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特别是练习课在教学时一定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

突出。

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用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吴少忠

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1、一节好的课,特别是练习课在教学时一定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运用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圆锥体积推倒过程让学生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一次加深理解,然后通过计算、填空加深这方面知识的应用。有了上面的知识做铺垫,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学生熟悉的圆锥形粮食堆的计算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发散练习,这样学生对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解题思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题。这样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自己的思考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趣生疑,疑促做,做中出真知!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020年)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并显示出直观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歙县王村中心学校程金丽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3—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最好让学生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

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学生:3次。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学生:等于“底面积×高”。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2、教学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二)提出质疑,弓I入新课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白泉一小郝永辉 一、教学目标: 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理想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的公式 三、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 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若干个,其中有等底、等到高圆柱,圆锥多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6。28平方分米,高是5公米。 (2)底下面半径是3公米,高与半径相等。 3、小结 (二)新授 1、点明课题,圆锥体积的计算

2、体积公式的推导 (1)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时候有这样的关系? (2)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 (3)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的体积来计算。转化成哪一种形体最合适? (4)实验 ·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教具观察特征:等底等高 ·教师示范用空间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几次倒满圆柱。·得出结论:圆锥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1/3。 ·教师再次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先做等底等高的实验,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然后提问,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1/3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推导出公式 指名口答,师板书: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S表示什么? H表示什么? SH表示什么? 1/3SH表示什么? 5、练习(口答) 6、运用公式

(1)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讲评。 (2)出示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言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学生读题思考后尝试练习。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3页“做一做”第1、2题。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计算 V=1/3Sh 例1、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例2、(!)麦堆底面积:(略) (2)麦堆体积:(略) (3)小麦重量:(略)

2017—2018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4《圆锥的体积》word说课稿[精品教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页-13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通过复习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3、以旧引新,探究新知。 通过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我会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的体积更大?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板书,特别的用红颜色粉笔写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算一算”和“试一试”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5、巩固练习,拓展深化,依次练习“练一练”中第1题,第4题和第5题。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光后六(4)班班数学教师,下面是我的说课,请评委指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P43)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P43例1、例2)。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3.2《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人教新课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说明 一、说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关系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课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应该从生活中去找“情景创设”的源头。 2.课一定要抓大,要有一个让学生自由发现、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千万别大问题、小问题一贯而下,累了老师,僵了学生。 3.学习的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为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P33-34页的例2、例3及“做一做”。 三、说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属于小学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一个几何图形。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四、说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它的特征,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较难理解。针对此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比较、猜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争辩等形式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突破难点,

获取新知。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演示、猜想、操作、验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及猜想、操作和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本节教学重点: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说教法 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教学中我采用知识迁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探究、游戏等教学方法。 2.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向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圆柱体容器中倒米、沙子等细粒物质,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引导概括: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七、说学法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实验、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始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封面)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 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与课件

说课 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文波今天我说课的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体,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圆锥的体积 一、说教材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并显示出直观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让学生了解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 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1.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1/3 SH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课件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课件

说课 圆锥的体积 九山镇宋王庄小学 张文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学法、教法、教学设计等七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 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 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 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 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 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 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

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的特 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物 体,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 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柱的体积, 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 ? 证明需要几个步骤来解决: 1)圆柱体的微分单元是三棱柱, 而圆锥体的微分单元是三棱锥。 所以, 只要证明三棱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三棱柱的体积的1/3,即可知题目所求正确。 2)如图,一个三棱柱可以切分成三个三棱锥:

(上图中,第二个“等底等高”的“高”是横着的,而“底”是竖着的。?) 现在需要证明,这三个三棱锥,体积都是相等的,也就是各自的体积都是图中三棱柱的体积的1/3. 证明需要的命题是:底面全等,且高度相等的三棱锥,体积必然相同。 3)如图,底面全等,且高度相等的三棱锥,体积必然相同。这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基本的一个原理:祖暅原理。 注释:祖暅原理

祖暅原理也就是“等积原理”。它是由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429-500)的儿子祖暅(gèng)首先提出来的。 祖暅原理的内容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任何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1589-1647)发现。于1635年出版的《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提出了等积原理,所以西方人把它称之为“卡瓦列里原理”。其实,他的发现要比我国的祖暅晚1100多年。 祖暅原理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句话,直线由点构成,点的多少表示直线的长短;面由线构成,也就是由点构成,点的多少表示面积的大小;几何体由面构成,就是由线构成,最终也就是由点构成,点的多少也表示了体积的大小,要想让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也就是让构成这两个几何体的点的数量相同,祖暅原理就运用到了它。 两个几何体夹在两平行平面中间,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几何体平行面间的的高度相等。两平行面之间的距离一定,若视距离为一条线段,那么这个距离上就有无数个点,过一个点,可以画出一个平行于两平行面的截面,若两几何体在被过每一点的平行截面截出的截面面积两两相等,则说明两几何体在同一高度下的每两个截面上的点的数量相同。有无数个截面,同一高度每两个几何体的截面上的点的数量相同,则说明,这两个几何体所拥有的点数量相同,那么也就是说,它们的体积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思想来理解祖暅原理。 这个原理说:如果两个高度相等的立体,在任何同样高度下的截面面积都相等,那么,这两个立体的体积就相等。 所以,下图可证明:若两三棱锥的底面(三角形)全等,高度相等,那么它们在任何高度上的截面(三角形)也必然全等。于是可以根据祖暅原理断言: 等底等高的三棱锥,体积都相等: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圆锥的体积”是这一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对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理解 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加强形体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先教学了圆柱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圆锥,由此及彼,充分利用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教学。“图维的体积”就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认识了圆锥的基础上安排的。有了前面的知识傲铺垫,再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利用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遵循从直观演示→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则是联系实际对圆锥形物体体积计算的简单应用。通过两个例题的解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本课时能力目标,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会计算圆锥的体积。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Volume of cone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写好说课稿能方便教师上好课程,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收集的 关于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分析、教法、 学法、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发展学生操作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身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渗透转化的数 学思候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 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爱 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推理、浓度尝试 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北师大版

圆锥的体积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尝试题、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第一题。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并得出结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实物做演示,使学生明确了不等底等高时是不成立的。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