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心血管

11号题:心脏视诊(方法、内容—以口述为主,并能指出其相应部位)(18分) (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4分) ①被检查者仰卧位(或卧位)正确暴露胸部。(2分) ②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其视线自上向下,必要时与胸部同水平视诊。(2分) (2)考生叙述心脏视诊主要内容(4分) ①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1分) ②观察心尖搏动范围。(1分) ③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1分) (3)正确叙述被检查者心尖搏动范围(6分) ①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在第几肋间。(3分) ②能够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搏动范围正常或弥散。(3分) (4)考生口述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搏动名称,并能指出其部位(3分) ①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1分) ②剑突下搏动。(1分) ③心底部异常搏动。(1分) (5) 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心前区膨隆常见于什么疾病?(1分) ②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有何变化?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有何变化?(1分) ③主动脉瓣区膨隆常提示什么问题?(1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答案: ①提示心脏增大,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后心脏病。 ②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但不向下移位。左室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达腋肿中线。 ③高血压心脏病。 【提醒考生】 (1)心脏正确解剖位置: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cm。 (2)心尖波动范围直径:2~2、5cm (3)注意爱伤意识。 (4)注意心前区有无隆起及凹陷。 (5)心尖搏位: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变化范围,什么叫异常搏动?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 1.心脏视诊的内容有哪些? (一)心前区隆起与凹陷 (二)心尖搏动 (三)心前区异常搏动 2.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及范围如何? 正常心尖搏动 位置在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一般明显可见。肥胖者或女性乳房垂悬时不易看见。 3.影响心尖搏动位置的病理因素是什么?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2)胸部疾病: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可将纵隔推向健侧,心尖搏动随之稍向健侧移位;一
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纵隔向患侧移位,心尖搏动亦随之稍向患侧移动。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如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⑧胸廓或脊柱畸形时,

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使腹内压增高,脂位置升高,心脏横位,从而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 4.心脏疾病时心尖搏动位置可发生哪些变化?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 左右室皆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右位心: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肋间,即正常心尖搏动的镜相位置。 12号题:心脏触诊(内容、方法、顺序)(18分) (1)触诊手法正确(3分) 被检查者卧位,检查者在其右侧,先用右手掌自心尖部开始检查,触诊压力适当。 (2)触诊顺序正确(3分) 从心尖(二尖瓣区)部开始,逐渐触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第二主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3)在心尖搏动区触诊(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最强点,并能表达被检查者心尖搏动所在体表位置(6分) ①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最强点在第几肋间。(3分) ②能够正确指出在锁骨中线内、外。(3分) (4)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4分) ①震颤: 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2分)。 ②心包摩擦感:用上述触诊手法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肋间触诊。或说出如何能使触诊满意的条件(前倾位、收缩期、呼吸末、摒住呼吸。(1分) (5) 提问(4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心尖搏动最强点在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考虑什么情况?(1分) ②心尖搏动触不到,有什么可能?(1分) ③如何辨别收缩期震颤和舒张期震颤?(1分) ④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哪些情况?(1分) 答案:①右心室增大。 ②胸壁过厚。 ③可通过心尖搏动触及胸壁的时间确认为收缩期的开始。 ④心尖搏动增强 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提醒考生】 (1)触诊顺序同听诊顺序:倒八字。 (2)注意手法,牢记解剖部位。 1.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哪些情况? 心尖搏动增强 见于左室肥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贫血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大于直径2cm,尤其是左室肥大,心尖搏动明显增强。 2.心尖搏动减弱见于哪些情况?

叩心界是指叩诊心相对浊音界(心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一般不要求叩诊心绝对浊音界(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因为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心脏

叩诊的方法如何? 叩诊的方法与采取的体位有关。病人坐位时,检查者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即与肋间垂直);病人仰卧时,检查者立于病人右侧,则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即与肋间平行)。 5.主动脉型心、二尖瓣型心、普大型心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如何? ①左心室增大 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加深近似直角,心浊音界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故又称主动脉型心。 ②右心室增大 轻度增大,只使心绝对浊音界增大,心左界叩诊不增大;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左右扩大,因心脏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故向左增大明显,但浊音界不向下扩大。常见于肺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等。 ③双心室增大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左界向下扩大,称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重症心肌炎、全心衰竭。 6.心浊音界随体位而变化说明什么? 心包积液时心界向两侧扩大,极似双侧心室扩大,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瓶形),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增宽,这种心浊音界随体位改变而变化是心包积液的特征。 14号题:心脏听诊(方法、内容,并在人体上指出相应部位)(18分) (1) 考生在被检查者人体上能正确指出传统的5个听诊区位置(5分) 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1分) ②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1分) ③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1分)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1分) ⑤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1分) (2)听诊顺序正确(5分) 从二尖瓣区开始 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逆时针方向或称倒8字。 (3)能表达心脏听诊主要内容(6分) 心率(1分)、心律(1分)、正常心音、心音改变(正常、异常)(1分)、心脏杂音(正常、异常)(2分)、心包摩擦音(1分)等。 (4) 提问(3个,由考官任选2个)(2分) ①如果心尖部听到舒张期杂音,还要注意什么?(1分) ②什么是三音心率?包括哪些?如何区别?(1分) ③什么是奔马律?说明什么问题?(1分) 答案:①应区分杂音的时项,早、中、晚,杂音的性质。 ②三音心律是指在原有心音之外,额外出现的病理性附加心音。大部分出现在S2之后,S1之前,即舒张期;也可出现于S1之后,S2之前,即收缩期;大多数是一个附加音,构成三音律;少数为两个附加音,构成四音律。由病理性S3和(或)S4与原有的S1、S2构成的三音律或四音律,通称为奔马律。包括:奔马律、开瓣音、心包扣击音、肿瘤扑落音。 ③:见于心

肌病、心衰。 【提醒考生】 (1)听诊的顺序及正确解剖部位。 (2)正常心音和异常心音区别。 (3)心脏杂音传导的方向特点、
(4)舒张期、收缩期杂音的意义,奔马律的意义。 1.如何区别第一、二心音? (1)第一心音 产生机制:二、三尖瓣关闭,室壁和大血管振动,半月瓣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声音。 特点:①音调低(55-58Hz);②强度较响;③性质较钝;④历时较长(0.1秒`)⑤与心尖博动同时出现;⑥心尖部听诊最清楚。 (2)第二心音 产生机制: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及大血管壁、乳头肌、腱索的振动所产生。 特点:①音调高(>62Hz);②强度较S1低;③性质较S1清楚;④历时较短(0.08秒`)⑤与心尖博动之后出现;⑥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2.第三心音与舒张早期奔马律有何不同? 奔马律与S3区别: 奔马律:心脏病人>100次/分,三个音大至相等,不受体位影响。 S3:正常人<100次/分,距S2近,坐位、立位减弱消失。 3.何谓Austin-Flint杂音? 左室血容量增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使二尖瓣膜处于较高位置,呈现相对狭窄,因而产生杂音,称为Austin Flint杂音,是生理性杂音。 4.呼吸如何影响心脏杂音? 呼吸:呼吸可使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及心脏的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杂音的响度,有助于判定杂音。深吸气时,胸腔内压下降,回心血量增多,肺循环容量增加,使有心排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顺钟向转位,使三尖辩更贴近胸壁,从而使右心发生的杂音(如三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深呼气时,胸腔内压上升,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循环容量减少,流入左心的血量增加;同时,心脏沿长轴逆钟向转位,使二尖瓣更贴近胸壁,因而使左心发生的杂音(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增强。如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动作)时,胸腔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左、有心发生的杂音一般均减弱,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临床医师常用此动作帮助鉴别杂音的性质和来源。 5.体位变动对心脏杂音有何影响?为什么? 首先,某些体位使一些杂音容易听到。如左侧卧位时,可使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更明显;坐位前顿时,可使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更明显;仰卧时,可使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更明显。其次,迅速改变体位,由于血液分布和回心血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杂音。如由卧位或下蹲位到迅速站立,静脉血暂时尚淤积于内脏和下肢,瞬间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二尖瓣,三

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均减弱,而待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增强。如由立位或坐位迅速平卧,并抬高下肢,使回心血量增加,则立位时减弱的杂音均增强,而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杂音减弱。 6.收缩期功能性杂音和器质性杂音如何鉴别? 功能性杂音 器质性杂音 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不定 部位肺动脉搏区和(或)心尖区不定 性质柔和,吹风样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短促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一般为3/6级以下常在3/6级以上 震颤无3/6级常伴有
传导局限,传导不远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收缩期杂音: 1)二尖瓣区;1功能性:常见。可见于发热、轻中度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剧烈运动等。听诊特点是呈吹风样,性质柔和,2/6级,时限较短,较局限,原因去除后,杂音消失。2相对性:由于左室扩张,引起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杂音,见于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柔和,不向远处传导,如扩张的心腔回缩,杂音可减弱。3器质性:主要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乳头肌功能失调等。听诊特点是:杂音呈吹风样,高调,性质较粗糙,强度常在3/6级以上,持续时间长,占据整个收缩期,可遮盖第一心音,常向左腋下传导,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加强,左侧卧位时更明显。 2)三尖瓣区:①相对性:多见。大多数是由于有室扩大引起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杂音。听诊特点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相似,但杂音吸气时增强,呼气时减弱。此杂音随右室增大可传导至心尖区,易误为二尖瓣关闭不全。②器质性:三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极少见,杂音特点与二尖瓣器质性关闭不全相同。 3)主动脉瓣区:①器质性:多见。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听诊特点是杂音为喷射性、吹风样,杂音呈菱形,与第一心音之间有间隔,不掩盖第一心音,性质粗糙,常伴有震颤,杂音顺血流方向向颈部传导,伴A 2减弱。②相对性:主要见于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扩张、高血压病等。听诊特点是杂音较柔和,一般无震颤,杂音常可沿胸骨右缘向下传导,常有A2亢进。 4)肺动脉瓣区:①功能性:多见,尤以健康儿童或青少年常见。听诊特点为柔和、吹风 样杂音,音调低,不向远处传导,常为2/6级以下,卧位时明显,坐位时减轻或消失。②相对性:在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时,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出现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而产生此杂音。其特点与功能性杂音略同。②器质性;见于先天

性肺动脉瓣狭窄。杂音呈喷射性,响亮而粗糙,强度为3/6级或3/6级以上,呈菱形,常伴有震颤,P2常减弱并有S 2分裂,向上下肋间、左上胸及背部传导。 5)其他部位:室间隔缺损时,可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问听到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强度3/6级以上,常伴有震颤,向心前区传导。室间隔穿孔时,杂音突然出现,听诊特点与室间隔缺损大致相同,且常伴有奔马律。 7.二尖瓣器质性与相对性狭窄杂音如何鉴别? ①器质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听诊特点是:杂音最响部位在心尖区,时期为舒张中晚期,性质为隆隆样,先递减后递增,音调较低,较局限,不向远处传导,常伴有震颤及Sl增强,杂音前可有开瓣音。这些特点是确定二尖瓣狭窄极为重要的根据。②相对性: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现代研究表明,左室血容量增多及舒张期压力增高,使二尖瓣膜处于较高位置,呈现相对狭窄,因而产生杂音,称为Austin F1int杂音。此杂音应与器质性二尖瓣狭窄杂音相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