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二)2·养生主-第三章

第三章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这个故事就和前面讲颜回到卫国去的故事有所区别了。卫国的暴君是不好侍候的,除非你已经有了“心斋”的功夫,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这个故事呢,是说叶公子高要到齐国去当外交大使,出使之前就遇到了麻烦,有了很多心病。这些心病也不都怨他,不是事事皆因他自身惹起的,也有种种因果在里面。我们说一件事办得好办不好,都要看因果。如果这个人的承载能力不够,就会有种种麻烦出现。一个人有没有承担精神,要看他在大的事情面前怎样料理自己的身心,以使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曾经到过楚国,那时就住在这位叶公子高的家里,是叶公子高接待的他们。这件事情也是在春秋末年,和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事。

叶公子高,名诸梁。在出使齐国之前,他向孔子请教:“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楚王交给我的使命很重大啊,但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上规格很高,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在孔夫子时期,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当然那个时候吴、越也起来了,没有几年越就灭了吴。那个时候,楚国想和齐国联合起来对抗吴国,因为吴国是楚国的心腹大患,夫差的父亲阖闾和伍子胥很厉害,差一点就把楚国灭掉了。吴国呢,也多次领兵伐齐。把长江和淮河之间打通,修了一条邗沟,算是中国的第一条人工大运河。邗沟修好后,沟通了江淮,吴国的水兵就可以到齐国去作战。可能就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楚国想和齐国联手来对抗吴国。他们不会联合去对抗晋国,因为晋国当时是赵简子当权,正处于权力重组时期,正忙于内而无暇对外。所以楚君派给叶公子高的任务很重,是要他去和齐国达成战略伙伴关系。齐国对待楚国的使者,肯定在礼仪上是很隆重的。

但是“甚敬而不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结合史实来看,就是齐国并不想牵扯进去,并不真想和楚国建立战略同盟关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公子高向孔夫子诉苦道:“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让我去说服齐国,说老实话,一个普通老百姓还不容易说服呢,更何况是老奸巨猾的齐国!我真的很害怕啊。

我们今天想做一件事情,就拿书院内部来说,我们让新来的这个小哥儿们整理录音,他都未必能够按时完成,也未必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古时候,要想让其他国家的诸侯领导们都来和你心贴心、手牵手,就更不容易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上办事情,特别是办企业的,大家喝酒喝茶的时候,可能亲热得很,但是一遇到说是要签合同,要让人家签个字,那还是很不容易的。“匹夫犹未可动也”,小场合都未必能处理好,大场面又怎么能摆平呢?所以,叶公子高当然感到战战兢兢,很恐惧了。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孔夫子你老人家经常教导我说,凡事不论大小,很少有不按大道的要求而能够把事情办好的。同样的,任何事情,无论大小,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充满欢喜心地去遵循道义要求,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人很少。

其实,我们做事情也是这样。我们经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能做到以“乐之者”的感觉来办事情的,少得很啊!别说乐之者,就是好之者,都很少啊!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像我们赵哥子这样投入到对中医的学习,并乐在其中的,是很不容易的。像我们勇哥,对刑侦这门科学技术的这种投入,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但正因为这样的投入,也只有这样的投入,人才能在事业上成功。我们看从河南来的这朋友,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毒药都敢吃,砒霜也敢尝,以身试毒,来寻找医治绝症的窍门。这些人,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

《易经》上面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要做到“道以欢成”,确实是不容易的。我经常在说,自己能不能够做事,能不能够做得成事,就要拿这个指标来权衡一下自己,看自己

有没有这种能耐,有没有这种状态。如果自己不具备这种状态,就成了“寡不道”了,事情就不容易办成功。

当然,这个事情就像《齐物论》中说的一样,是有成有亏的。“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但是,这个叶公子高使于齐,是明确了他的任务的,这个事情明摆着就在眼前,要么成,要么不成。

庄子的心理学

叶公子高继续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表明自己所处的两难境地:“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什么是“人道之患”?这里的人道,不是儒家讲的夫妇之事,而是说君臣之礼。事情如果办不成,行政记过也好,追究刑事责任也好,都是说不清楚的,所以会带来各方面的麻烦。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我们设想一下,只要有了重大失误,那主管外交的官员就要下课,直接负责这个事情的大使呢,也要下课,或许还有更麻烦的在里头。所以叶公子高担心“人道之患”,还真是说不清楚的。比如,公司要做笔大生意,叫底下的人去办事,办好了当然好,办不好,老板或许就要对你采取某种措施,压力是很大的。

“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哪怕事情办好了,但是在整个办事的过程之中,还是会有事端发生。我们看,庄子的心理学是非常厉害的,他把一个人临事的状态和心理,简直是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什么是“阴阳之患”呢?就是喜惧交加,阴阳二气失调了,就会致病。

我们在承担事情的时候,在运作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如果对未来的结果心中无数,恐怕就会心潮起伏,晚上连觉都睡不着,手心发热,脚心发热,说话嗓门有时不知不觉就会高八度,有时候呢,莫名其妙地又要低八度。勇哥是搞刑侦工作的,在遇到大案的时候有没有这些感觉?人遇到压力之后,按西方医学的话来说,肾上腺素就要升高;用中医的话来说呢,就是心肾不交。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吃饭不香,只想抱着冷水喝,就像后面说的那样,要喝冷饮了。这些事时常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特别是年轻人,没有身经百战的经验,初任大事时,总是会遇到这些麻烦的。

就拿勇哥来说,你虽然工作了很多年,现在马上喊你去给局长汇报工作,或者是给省厅级领导汇报工作,或者是市委书记突然到了你的管辖区域内,你恐怕还是会有些紧张吧。天知道当官的今天喜怒如何呢?你明明做得好好的,他觉得你不好,还不是要糟糕?有时候呢,你明明做得不好,他还觉得你做得对,这就看各人的运气了。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啊,要不怎么会流行这样的俗话:说你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好也不好。

所以“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没有调控的本事,遇到事情的时候,无论轻重缓急,都可能打乱我们内心阴阳的平衡,使我们进入喜怒哀乐忧恐惊的不良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就麻烦了,阴阳就失衡了。

下面一句,“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这个事情做得成做不成,自己要没有后患,这个后患不仅仅是指在社会上名誉地位的影响,还有自然状态下身体、精神的影响,内外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有德者才能做到。

看到庄子的这几句话,我们自己就要检查一下,看自己平时的修为如何,是不是具备了这方面的能耐。具备了这样的能耐,我们才能说是“有德者”。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有修为的人,绝不会去计较事情的成败得失。

2021年书院新春团拜会总结发言稿

2021年书院新春团拜会总结发言稿 2021年书院新春团拜会总结发言稿 来源xx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9070074.html, xxxx年书院新春团拜会总结 发言 稿 尊敬的冯老师、李老师,各位xx书院的新老朋友: 上午好! xxxx年是本届理事会开展工作的第二年,书院按照“育人”这一核心目标为统领,在冯老师的指导和众学友的鼎力支持下,陆续开展了一些工作,下面就由我向大家作个简要的汇报。 一、书院的学修情况 (一)书院讲课方面: 今年书院讲课方面基本按照年初的安排展开,共开展周六讲座x次,其中晓宇兄开讲论语x余次,刘老师开讲庄子x次,七叶兄开讲道观澜7次,新都夏昆老师讲苏东坡1次,昆仑兄开讲古文观止5次,苟老师讲诸葛亮的戒子书1次,陈老师和我分享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1次,朱长老开讲大学内圣之道1次。(二)老师开示方面 今年初老师在新春团拜会上,专题开讲了“建立人生的三种思维模式的专题讲座。5月7日老师与三十余位学友在书院见面并逐一就学友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

指点,5月15日老师亲临新都学习小组与小组学友进行了深入交流,6月23日老师到小苹果小组并随缘开讲了憨山大师的《学要》。 (三)小组学修方面 在去年初步搭建起的周六讲课,其余四个小组定期学习的基础上,今年初滕姐在成都人民南路凯来丽景满井园,相邀几个好友并在晓宇兄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小苹果学习小组,每周四下午开展学修,小苹果小组今年己学完老师的《生活中的大圆满法》、《貌言视听思》、《月波洞中记》,目前正在学习《禅说庄子之养生主》。 另外,3月底在老师和袁姐姐的关心下由我牵头在书院组建了明心学习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其它各小组的成员,其核心便是探索学友苗子的进一步深造、提升和优势师资的教学 探讨,相互切磋,xxxx年算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我说一下目前明心小组采取的学习方式:“一是学习内容和主分享人提前一周,即上一次学完进时确定,二是各自私下提前预习,在正式学习时不再花时间读学习内容;三是在正式学习中,主分享人以PPT作讲解的方式给大家作40分钟以上的讲述性分享。四是余下的时间其他人轮流针对主分享提出不同意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这里我也发出邀请,若大家有心,立志于此且想更深一步的学习且敢于提升和挑战自我的学友,可以向我提出申请 加入明心小组的学习。 肖家河学习小组今年学完了老师的《易经片鳞》,目前正在学习老师的《通书》;百花潭学习小组是目前坚持最久的学习小组今年正好10年,非常不容易,百花潭学习小组今年学习了禅说庄子骈(pian)母、外物和大宗师;温江小组今年学

禅说庄子(二)2·养生主-第三章

第三章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也,而况诸侯乎!吾甚慄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这个故事就和前面讲颜回到卫国去的故事有所区别了。卫国的暴君是不好侍候的,除非你已经有了“心斋”的功夫,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这个故事呢,是说叶公子高要到齐国去当外交大使,出使之前就遇到了麻烦,有了很多心病。这些心病也不都怨他,不是事事皆因他自身惹起的,也有种种因果在里面。我们说一件事办得好办不好,都要看因果。如果这个人的承载能力不够,就会有种种麻烦出现。一个人有没有承担精神,要看他在大的事情面前怎样料理自己的身心,以使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曾经到过楚国,那时就住在这位叶公子高的家里,是叶公子高接待的他们。这件事情也是在春秋末年,和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事。 叶公子高,名诸梁。在出使齐国之前,他向孔子请教:“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楚王交给我的使命很重大啊,但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上规格很高,实际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禅说庄子(一)1·时间诸项-第一章

第一章从人籁到天籁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齐物论》是解庄的钥匙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在道教的地位非常崇高,仅次于《道德经》,而且有很多东西,比如道教里的丹法,特别是内丹心性之学,就是由《庄子》引申而来。如果没有《庄子》这本书,很多丹经连入门处都找不到。另外,《庄子》这本书对以后禅师们的诸多作略、机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点过去限于门户之见,说的人很少。 所以,《庄子》这本书我们要好好琢磨才行,如果只看它的文字、翻译和注释,根本入不了局。《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当然内篇是核心,但外篇和杂篇也不能小看,里面的东西同样非常老到。内七篇也好,外篇和杂篇也好,必须认识到《齐物论》是整个三十三篇中的核心,是解庄的钥匙! 在中国所有的古典文献之中,最难读的有《尚书》和《易经》,那些真的是令人搞不懂!但诸子中真正难读的,则要属庄子的《齐物论》了。从先秦直至隋唐佛教兴盛之前,思想最深最高,论理最严密,对人心、自然观察最细密的,也就是这一篇《齐物论》,给人们提出问题最多、最深的,还是《齐物论》。 《逍遥游》是谈境界的,谈道人的那种自在自由的境界。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它里面没有多说。而《齐物论》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寓言、理论、设想、推论,给了大家一些入手处。通过丧我、梦蝶、与物俱化等,最终达到逍遥的那种境界。《齐物论》还对人的知见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对人类思维中的误区、枝节,语言中的词不达意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批评,并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回归虚无,进入虚无,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归于空性。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新解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新解读 作者:陈怡 来源:《读书》2013年第05期 众所周知,在庄子的《养生主》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中“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两句的解释是历代注家感到头痛的。因为如果直接按字面解释,意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似乎有庄子教人作恶之嫌:做坏事只要不触犯刑法就行。所以不少注家要么回避,要么批判,要么曲为解说。批判者,如朱熹说:“其‘为善无近名’者,语或似是而实不然。盖圣贤之道但教人以力于为善之实,初不教人以求名,亦不教人以逃名也。盖为学而求名者,自非为己之学,盖不足道。若畏名之累己而不敢尽其为学之力,则其为心亦已不公而稍入于恶矣。至谓‘为恶无近刑’则犹悖理。夫君子之恶恶,如恶恶臭,非有所畏而不为也。今乃择其不至于犯刑者而窃为之,巧其途以避之而不敢犯,此其计私而害理,又有甚焉。乃欲以其依违苟且之两间为中之所在而循之,其无忌惮亦益甚矣。”(《朱熹集·养生主说》)曲为解说者,如王叔岷先生曾试作新解云:“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为善’,谓‘善养生’。‘为恶’,谓‘不善养生’。‘为善无近名’,谓‘善养生无近于浮虚’。益生、长寿之类,所谓浮虚也。‘为恶无近刑’,谓‘不善养生无近于伤残’。劳形、亏精之类,所谓伤残也。”(《庄子校诠》上,中华书局二零零七年版,100页)台湾学者傅佩荣在其《解读庄子》一书中也采用了这种解释。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与文章的原意不符,因为对它的解释不能只在本段中思考,而必须和文章第二部分中的故事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较准确的解读。按照文章第二部分所传达的信息,这句话似乎可以理解为“无近名为善,无近刑为恶”,同时将“近”解为“知晓、认为”(known,见汉典网“近”的详细解释中动词用法10),从而将其理解为“不要认为名都是好事,不要认为刑都是坏事”。庄子所强调的就是要辩证地看待事物,超越名和刑,超越善和恶,超越人生的磨难。 下面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个故事“公文轩问右师”(含“泽雉”):“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这个故事中的疑义有多处。第一,对右师的评价:是作为批判的对象还是作为推崇的对象?是作为不善养生的典型还是善于养生的典型?有的学者将右师作为批判的对象,认为其不善于养生,如陆永品(见《庄子选评》,岳麓书社二零零六年版,76页),又如方勇(见《庄子》,中华书局二零一零年版,44页)。我取后者,认为右师是庄子推崇的善于养生的对象。第二,对段中第二个曰的主体的理解也有歧义:是右师的回答还是公文轩的自答?有的学者认为是公文轩的自答,如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101页)。我取前者,认为这一段答话应理解为右师的回答,而不宜理解为公文轩的自答。第三,如何理解右师的回答:“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陆永品认为是右师的谎称。我认为,右师回答的涵义是:他之所以现在只有一条腿是天命中注定的,而不是自己人为造成的,所以他能坦然面对。第四,对“公文轩问右师”和“泽雉”这两个故事关系的理解。历来的注《庄》者均将二者分为两个独立的故事,我则认为,应将“泽雉”含于“公文轩问右师”之中,作为右师答话的一

禅说庄子(二)3·应帝王-第三章

第三章言行与美恶的法度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于是并生心厉。剋核大至,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溢美与溢恶 在上一讲中,我们看到孔夫子对叶公子高进行了一番开导和鼓励,给他讲明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引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一道家生命哲学的关键点。接下来,孔夫子又继续为他如何处理好人际、国际的各种关系,进行了一番教诲。“丘请复以所闻”,就是另外呢,我孔丘再多给你说几句,把我了解的事情再给你多啰嗦几句。下面就分了三条来说。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人与人的交往也好,国与国的交往也好,凡是处在近处的,就要以信用去达到顺通畅达;处在远处的呢,就必须传达你的忠诚、友善之情。但是无论或远或近,都必须通过使者来传达,要凭他们来传达语言,传达这种信息。信息传达了之后,就会有两种后果:“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要传达让双方都欢喜或者让双方都不高兴的事情,使者是很难办到的。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要想达到两喜,让双方都高兴,那么你的舌头就要甜,语言也不能老老实实,必然要花言巧语,双方都要讨好。所谓溢美之言,就是赞美得多余、过分的话。“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则正好相反。但两者往往会相互转化,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无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无常,一切都是无常!我们怎样才能在无常的世间、无常的生命之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集锦(已用)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集锦(已用)古诗文名句集锦1-先秦至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9、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2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1、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22、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7、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 2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018旅行社年会总经理发言稿与书院2019年新春团拜会发言稿两篇(可供参考)

2018旅行社年会总经理发言稿与书院2019年新春 团拜会发言稿两篇 2018旅行社年会总经理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世界通的新朋老友们: 大家现在好! 2018我们携手共同创造了XXXXX旅行社辉煌的一年.喜悦伴随着艰辛的汗水,成功伴随着艰苦的奋斗,在过去的一年里,凭借着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的关心\爱护和全体员工的无私奉献,我们迎来了XXXXXXXX2018年的年终答谢会,也是我们XXXXXXX旅行社辞旧迎新的新年盛典!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 意!”猪”事顺利! 感恩2018大家与XXXXX牵手, 2019我们将与世界同行! 2018奋斗与成长的一年,咱们XXXXXX旅行社虽然成立才三月有余,回顾2018年让我热血澎湃,激情满满!让我总结只有两个词:感谢与感动 我感谢各位嘉宾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感谢舞蹈队的精

彩演艺,感谢在座各位叔叔阿姨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要感谢风雨同舟的兄弟姐妹们在没有运气时,用坚持的勇气,燃烧希望, 走出了努力的轨迹!成就了今日的累积,让我们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取得今天的惊喜!感谢大家! 2018我们也有过太多的感动.各位嘉宾和支持我们的演艺团们,成人之美为公司发展起了带头作用!更为感动的是做为后起之秀的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叔叔阿姨们一直无可厚非,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旺季时段,繁忙时节,公司上下一心,身兼数职,都随时准备着牺牲休息时间填补空缺.一丝不苟,无怨无悔!我感动团队的伙伴们冒着严寒,行走奔波;太多的感动填满了2018!感谢所有的经历!每一种经历,都是催生成长的疾风骤雨,长成向上的力量,盛开自己的人生! 2018,感谢所有遇见,感恩大家用平凡的脚步,走完了伟大的行程! 在新的一年里,XXXXXX将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除了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9将开启旅游\养生\养老\医疗一站式一流的服务平台! 我们的经营宗旨永不变: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世上老人分忧为己任! 打造星级化\规范化\亲情化的专业服务机构! 为实现候鸟世界通梦而努力奋斗!2019我们一起鉴证!

5-2《五石之瓠》(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教案 【教材定位】 《五石之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庄子·逍遥游》,文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而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这也正体现了庄子擅长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特点。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庄子》的相关知识及庄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擅长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的艺术特色。 【素养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一个个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五石之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人物轶事 材与非材

庄子名言智慧:禅说庄子-第一章

第一章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 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 本篇名为《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 所为者,至矣。”我们在学《大学》的时候,谈到了“知止”;在孔子的《论语》里边,也有 很多地方谈到了“知止”;《易经》里边也谈到了“知止”。我这几年,在书院里面,也在反 反复复给大家讲“知止”的概念。《养生主》里面,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 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面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就又把这个意思更推进了一层。 首先,什么是“知天之所为”?你把它理解成道之所为、自然之所为,都可以。如果要用 佛法来说,理解成真如之所为,也可以。知天之所为,我们要给它一个界定,如果不懂得这个 界定,我们就是迷糊的,处于一种愚痴的状态。我们不但要知天之所为,还要知人之所为。人 之所为,不等于是天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不等于是人之所为。 人之所为的这个圈子是什么?它的界定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来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 尽管这么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大讲天人合一,但究竟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一般人谈天人合一,未必就真把这两个概念弄清楚了。什么叫人之所为?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一方面,我们 是一个自然生命,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在我们人身上是合二为一的。 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基本上都是自然生命,它们谈不上社会性。蚂蚁、蜜蜂、猩猩,包括黑 猩猩、狮子之类的,好像都有群体,但是它们的群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 天之所为,就是自然、宇宙运化成就了这一切,包括人,也是天之所为,地球的一切一切,属于自然的都是天之所为。知天之所为,这就不仅仅是属于知识的范畴了。如果我们用理性去 探讨它,就像后边所说的一样--“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也就只能达到这个样子。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天之所为的。要破除这个壁障,就需要一种参悟,所以后面才有庄子 与颜渊谈“坐忘”的事情,不然的话,凭什么说可以知天之所为? 知天之所为,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知人之所为”。人之所为是什么呢?就是人类 的文明和文化,从古代的石刀、石枪,青铜文化,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的文学艺术, 一切一切社会化的东西,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科学的,这一切都是人之所为。 天之所为,有它的范畴;人之所为,也有它的范畴。这个界限一定要弄清楚。如果不弄清楚,我们的一生就不足论了。另外,《养生主》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