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

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
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

浅谈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权运动

【摘要】女性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宽自己的活动空间并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影响,更好的与男性一道融入世界。作为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已经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健康的社会,男女关系是合作与和谐的。

【关键词】女权运动教育思想解放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国哥伦比亚公司2003年底出品的一部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女权运动第二次高潮之前的美国,具有革命性超前意识的凯瑟琳从思想开放的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前往思想传统的卫斯理女子学校任教,她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改变一群以婚姻为最终职业的绝顶聪明的女学生,结果她的教学方式不被学校认可继而被解除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她的教学思想被学生接受,学生们意识到了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什么太大的情节起伏,也没什么人物戏剧化的冲突,这部电影淡化了女权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在“二战”期间,大批男人走上战场,各参战国劳动力奇缺,国家以“爱国”和“男女平等”的名义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战后从战场上回来的男人需要工作,国家又以做“贤妻良母”为由,要求女性为男人让出她们已经在社会占有的工作岗位。“二战”期间与战后,这种局面的重大变化迫使女性重新思考女性与男性的权力关系和性别角色内涵。而在事实上,经历二战创伤之后美国,随着经济转型逐步从重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技术型经济,女性员工的需求巨大,大量的女性加入劳动大军,女性员工在主体经济中比重变大,使得女性运动变得强有力。在政治方面,女性的参政欲望进一步的加强,因为社会地位折射出政治地位的高低,美国历来就是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男性在政治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女性运动要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必须打破男性的垄断,这也成为了60年代运动的重要特点,这是不容忽视的。整部影片从教育方面展示,美国女性的接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模式和方式依旧传统。这也就是电影中主人公凯瑟琳面临的现实:一群家庭背景良好的女生在卫斯理大学,她们拥有外貌和智慧,但是她们的思想仍然被传统主义的思想所禁锢。

凯瑟琳改变了这一切。她的那些学生赢得了教育的机会,但是她们的命运在凯瑟琳出现之前仍然是准备做男人的附庸。影片中那些女学生最初的目的是成为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她们为了男人放弃自己的梦想甚至一切。凯瑟琳的出现,带给沉闷的压抑的卫斯理大学新的阳光。她冲击传统女性的角色,她不惧怕世俗的重重阻碍,她追求女性的独立,也教导着这群学生们去追寻自己本应当拥有的未来。即便学生不能理解,她用自己的耐心和魅力征服学生。在与学校其他老师校方的对比冲突下,这种追求显得尤为可贵。她最终离开了学校,但是她短暂的到来让学生获得了新生,影片最后学生们骑着单车追逐老师,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

荣誉。

“某些事物很古老,并不代表它很原始。”凯瑟琳这样对学生说。其实只是我们很少主动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女权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女权主义起因于妇女改变现存生活状况的愿望和要求,最初只是反映欧美发达国家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后来逐渐发展为包括黑人妇女和第三世界妇女在内的世界性的,以推翻父权制为目标的妇女社会运动。主张女权主义不等于反对男人,而是要取代那种传统的、用男性中心主义来面对世界的方法。电影一开始,学生学习的方式就是背课本,把课本上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缺少自我的思考。女权运动提出很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面临依然是最初的问题。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职业女性的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传统思维桎楛女性的思维,有了社会观念和社会价值却失去了个人观念和个人价值。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决定。凯瑟琳眼中的琼是聪明优秀的女生,她应该上哈佛,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以婚姻结束自己的远大前程。琼最后选择了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并放弃了学业,结局不算十分完美,但是笔者认为这才是最好的结局。琼经历长时间的思考,最终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教育难能可贵的就是尊重,教给学生思考、分析,明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出自己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别人,然后苦口婆心劝说他人,特别是那种天性热心或是忧思过虑的人更是恨不得倾力亲为。凯瑟琳先是劝说琼考耶鲁,然后又主动给琼耶鲁的申请表,当她听到琼结婚的刹那,面部的表情真实表现了她内心的波澜。虽然很快调整过来,但是挫败感是很明显的。琼放弃了耶鲁大学法律专业的就读机会而选择了家庭,但她表达的观点是很明确的。女权的含义是女性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是最珍贵的,而非选择的内容。为人师者,只能是将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让学生获得完整的自我选择。如果整个社会中的女性能够更多的接受女权观念教育,能够真实的思考反省,女权运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卫斯理大学,是女权运动的一个著名阵地,凯瑟琳教育学生要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领导,而不是依附于男性存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等政坛女性风云人物也在同时期毕业于卫斯理大学。女权主义发展到现在,分为了几个流派,但是其核心始终是,女性可以通过不懈努力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拓宽自己的活动空间并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影响,更好的与男性一道融入世界。作为现在女权主义运动已经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健康的社会,男女关系是合作与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阴阳互补,中庸之道,自然和谐。社会存在的“剩女”情况就是这方面的失衡。自然界赋予男女不同特性,而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能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能力。对于有能力承担的女性,社会确实应该提供同样的机会,如同家庭生活,不管男女,要想生活幸福,都要学会向另一半妥协。在社会,男女主要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实际上社会

权力绝大部分与性别无关,而与个人能力有关。按性别分割是可笑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蒙娜丽莎看起来微笑,谁能看出丧子之后的痛楚?贝蒂用自己的实际证明了人格独立,可是离婚之后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吗?琼经历的思考做出的决定又有谁能评价?“没有错的答案,也没有教科书告诉你该怎么想。”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基于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女权运动的核心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女性,尊重社会自然属性。在女性们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无疑总会有意无意的带上反抗社会正统价值观、强大主流力量的悲剧性色彩。在这部影片中,这种斗争体现在对“相夫教子”“男权至上”主流价值观的疏远、背离乃至颠覆。凯瑟琳永不妥协地激励学生奋进的精神,不畏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轻言放弃的行为令人无法不钦佩,她代表着在压力之下的坚毅,代表着永不放弃的女权精神。

[参考文献]

1.女人不是他者——对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性主义解读

2.女权运动将进入“第三次浪潮”,周德明,新视野,94.5

3.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权主义,牛冀莲,康晓会,杨红,文学与影视,

4.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Phoebe Hoban(文),王秋凡(译)艺术新闻,2009年12月

5.女权主义,孙绍先,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电影

中国传媒大学为2010年电影真题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十七年电影是指____年之间的电影 2维尔托夫提出的电影理论是________ 3爱恩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用了_____法研究电影 4《出租车司机》的导演是_____,他的《无间行者》来源于香港的《____》 5《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导演是________ 6青年导演宁浩的《____》是首个票房过亿的青年导演 7钟惦棐发表的一篇文章《_____》,因而被打成右派 8《**家庭》《烈火中永生》的导演是____,片中女主角____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奖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乔治。萨杜尔 2物质现实复原理论 3《教父》 4样板戏电影 三、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近年来好莱坞采用了诸多中国元素,请分析其运用和策略 2谈谈当代青年导演的创作和成就 四、论述:(60分) 01史论:中国本土戏剧尤其是京剧对电影影响很大,试结合某一时期具体影片为例,结合申述中国电影民族化问题 02创作:在创作中,导演和摄影师运用了什么造型手法构建视觉语言 03表演:谈谈表演中的即兴创作 04制片:本年度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3件热点大事 真题】2010年综合考试(艺术学)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剧作家() 2、《白毛女》的执笔是丁毅和() 3、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 4、《亚威农少女》的作者是() 5、影片《悲情城市》的导演是( ) 6、《威廉退尔》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家()的代表作 7、新凤霞和赵丽蓉为代表人物源于唐山的剧种是() 8、《党同伐异》的导演是( )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 10、《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作者是()

2020年《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情书》影片色彩语言分析 电影是运用连续的镜头画面来叙述故事,镜头脱离不开构图、色彩、光影的组织结构。影视美术设计离不开对绘画的表现的原则和形式的吸收运用,因而影视美术设计天然地和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影视美术设计具有造型艺术的特点,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与直观性,但是影视美术设计又不同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永固性,影视美术设计包含运动性,是“属于运动着的造型艺术”。这一特点让影视美术拥有了如音乐一般的流动感,在变化的景别、角度中造型。正如柏格森所说,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影视美术设计的这种特性,捕捉了世界的瞬息万变,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中,从而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 电影的色彩语言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曾说过:“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而是因为讲述了如此美丽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语言。”电影的语言就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期,电影色彩便成为了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色彩不仅具有还原现实的再现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电影色彩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电影镜头里的色彩,它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电影美术是在运动中造型,同样色彩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给影片定下总的基调。电影色彩构成可以分为:基调色、段落色、场景色、具象色、场景色、抽象色。

基调色 首先基调色是指电影创作者以最准确的色彩基调,赋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观念特征。一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影片主题的外在体现,影响影片的总体风格,也反映电影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色彩思维意识。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白色是光谱的总和。康定斯基称白色为“一个世界的象征,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作为物质属性的颜色都消失了……白色的魅力犹如生命诞生之间的虚无和地 球冰河时期。”白色是七彩光全部反射的结果,能给人宁静、清洁、光亮、平淡、休止、肃静、倾向等联想。岩井俊二选用白色作为基调色,主要为了表达一种哀思,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是象征着哀悼的色彩。情书的基调色是白色,但其中人物的服装都为黑色,尤其是开篇博子的服装。如果说白色是一切的开始,那么黑色就是一切的结束。黑色否定白光,否定生命。康定斯基这样描述黑色:“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在音乐中,它被表现为深沉的结束性停顿。在以后继续的旋律,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诞生。黑色像是余烬,仿佛尸体火化后的骨灰。”《情书》中的黑与白,正如太极图中的阴阳相生,它对比鲜明,但又和谐统一,寄托了对逝去的生命、对逝去的青春、对逝去爱情浓浓的哀思。 需要谈到的是基调色,也是在变化的,它变化的动机于剧本,于人物情感。在《情书》最后一个部分,博子在雪景中对藤井树说“我很好”的时候,整个调子暖了起来。同样是雪景的部分,这种冷暖调的对比非常明显,影片开篇时的白色是一种冷蓝色的白,而最后结尾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从女权主义角度论琐事的主题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英语语言文学 授课学期2014学年至2015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学号2014010521 姓名谢文静 任课教师王美萍 交稿日期2015年9月10日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从女性主义角度论琐事的主题 摘要 女性主义问题是文学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当时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分析了Trifles中的女性形象。文中对女性在社会逼迫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做出的反应进行了阐述,从而分析了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Susan Glaspell, Trifles,琐事 Abstract Femi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bout literature analysis.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women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of women in America.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kes description of responses under the press of society on feminism, and makes deeper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which is reflected in Trifles. Key words: Feminism, Susan Glaspell, trifles

电影文学鉴赏

2010-2011第一学期《电影文学鉴赏》院选课结课论文

选择这门选修课的时候完全没有犹豫,因为我知道老师是个真正热爱着电影的人,真正的想着给我们来上课的同学传授一点知识,带来一些乐趣的好老师。每次的课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动,铭刻住了每次美好的回忆,细细品味着这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我心中好多情感的交织…… 从长镜头和蒙太奇的角度看电影 【摘要】:现代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继绘画、音乐、雕塑、第七艺术,构成其主要元素有画面和声音。画面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它囊括了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包括镜头、蒙太奇、色彩、布光、构图、服装、化妆等。这里,就对长镜头和蒙太奇进行分析。【关键词】:长镜头、蒙太奇、影视艺术、 【正文】:一、长镜头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电影表现手法,是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单个镜头,来再现时间、空间和动作。最大限度地将多元的景物信息摄入镜头,从而保证影像与被摄影像之间高度真实关系。 长镜头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同时列举相应的电影进行说明。 1、固定长镜头:摄影机不动,只是单纯的时间延伸,也有重要的表意作用①。如在电影《晚春》的结尾:父亲参加完女儿的婚礼之后,一个人孤独地回到家中,寂寞地坐在椅子上,削起苹果,果皮拖得很长,这样的一个镜头超出了纯粹叙事的长镜头。小津二郎流露出他对岁月的易逝,生命削陨的从容静观态度。 2、变焦长镜头:摄影机不动,依靠调节镜头焦距的变化使镜头获得从全景渐变至近景或从近景渐变至全景的效果,来代替摄影机的推来平法,从而变换镜头内部的表现重心。 3、景深长镜头:摄影机不动,利用镜头的景深功能来扩大镜头内部的空间含量,在电影《公民凯恩》创造性的使用了景深长镜头,并且成为电影文学史较早使用长镜头的典范。其影片简述了一个让人有点疑惑的片子:76岁的美国报业大王凯恩在临死前说了一句:“玫瑰花蕾”。记者汤姆逊看了有关凯恩的新闻报到,认为凯恩是一个重要和值得了解的人,同时汤姆逊也想弄清楚“玫瑰花蕾”是什么含义。于是他走访了在凯恩一生中与之有着重要关系的人,但他走访完后,每个人都描述了一个几乎完全不一样的凯恩。就在记者对如何了解凯恩已经绝望的时候,观众却发现了理解凯恩的重要线索:在人们烧掉的凯恩的一大推旧家具中,有一个他童年非常珍惜的雪橇,上面恰好刻着“玫瑰花蕾”。就在这时影片结束了,记者没有看到的东西,观众却看到了,影片中的景深镜头恰好被用在了整部影片最为关键的部

女性主义电影参考书目及文本

《女性主义电影影片分析》课程参考书目 性别与女性/文化: 《女性主义思潮》美,罗斯玛·帕特南·童 《性政治》美,凯特·米利特 《第二性》法波伏瓦 《女性的奥秘》弗里丹 《自己的一间屋》英,弗尼吉亚·沃尔夫,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加,芭芭拉. 阿内尔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小兰 《历史中的性别》(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 《后女权主义》索菲娅·浮卡 《女性权力的崛起》李银河 《乳房的历史》(美)玛丽莲.亚隆 《性侵犯的历史》(法)乔治·维加莱洛. 《被奴役的性》(美)凯瑟琳.巴里 《中国女性史》日本山川丽 《存在与荒谬》潘绥铭 《女性主义与文学》康正果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李健群著,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日本须藤瑞代 《另类的尖叫》周青编译 《弗洛伊德看电影》陈儒修等译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英,劳拉·穆维尔 《电影中的女权主义:一种立场,一种方法》李奕鸣《女性与电影》E.Ann Kaplan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秦喜清 《女性电影发展史》应宇力 《激情的疏离》英,休.索海姆 《弗洛伊德看电影》陈儒修等 女性主义叙事影片文本: 《茱莉雅》(美国)《流浪女》(法国)《让娜·迪尔曼》《裸体切割》(澳大利亚)《钢琴课》《天使与我共桌》《奥兰多》《我家有女初长成》(法国)《末路狂花》《夜幕降临时》(加拿大)《安东尼亚的家族》《蒙娜丽莎的微笑》《决不让步》《红颜》《无穷动》《时时刻刻》《地狱解剖》《罗曼史》《穿过情欲海》布雷亚《女魔头》派蒂-杰金斯派 《你的生活我决定》《我,你,他,她》《苹果》《圣烟》《探戈课》《沉默的时刻》《购物惊魂记》《硬水果糖》《回归》《故乡来信》《四月三周又两天》《弗里达》《寻找阿里布兰迪》《今年夏天》《人鬼情》《第二次觉醒》《姐妹俩》《罗莎.卢森堡》《贬值的人格》《女酒鬼的肖像》《孩子们没事》《破镜/碎镜》《一个沉默的问题》《沙漠之花》《白色空间》《穆兰赫道》 还有大量女同性恋影片待加 参考影片:《处女膜报告》德国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 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3分析影片的镜头语言构图镜头运动

构图的方式: 一、几何中心式构图 几何中心不等于视觉中心,主体处于几何中心,尤其当主体呈对称结构时,画面左右相当,缺乏变化因素,因此大部分时候会造成过于稳定、沉闷的感觉。有时将主体置于几何中心时,为了使画面更具动感,可以安排陪体与背景。 二、黄金分割式构图 因为人有两只眼,在瞧到一幅画面时,目光首先聚焦的点在中心两侧,因此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线(或黄金分割线的简化版九宫格构图与三分法构图)上,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目光。 三、框式构图 框架可以利用布景中的物体,如镜子、门框、桥洞等刻意为之,也可以巧妙选用天然景观形成,还可以利用过肩镜头中的两个肩膀形成夹角。框架能迅速收窄注意力撒向的范围,并且由线条组成,能增添画面造型的美感。 四、对称式构图 同类物体对称布局形成对称式构图。 五、均衡式构图(色彩与构图) 色彩的心理感受(大小与轻重):面积相同时,明度高显得面积大,明度低显得面积小,因为明度高的色彩更向外膨胀。明度高的色彩显得轻,明度低的显得重。 根据不同类别/数量的物体的色彩心理感受均衡布局形成均衡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与均衡式构图都能造成“势均力敌”的感觉,均衡式构图能在主体与陪体间产生对比、隐喻与象征的含义。 六、不均衡构图 也可以形成画面内的对比、隐喻与象征,比如左右/上下一边强大,一边弱小等。 七、对角线构图 根据视线关系形成对角线构图。产生对应关系,形成照应。 八、倾斜式构图 能使画面产生独特的美感或不稳定感,并且能够在一定画幅中容纳下更多的内容。

前景的作用: 1、丰富画面内容,增强层次感,交错的线条产生美感。虚化的前景能使画面整体感觉更加柔与,特别用在主体就是柔美的女性及抒情性场景中; 2、前景经过主体或主体从后面经过前景,都能产生节奏感。 角度的意义: 1、平拍符合人平时的视觉体验,因此更为客观、中立; 2、俯拍使人物在环境中显得渺小、卑微; 3、仰拍使人物高大,形成崇高、威严感。 景别的含义: 特写: 1、特写可以拉近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2、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3、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神态、身体特征以及细微动作等。 中景: 1、捕捉演员的姿势与肢体语言,但范围仍然足以让观众瞧到面部表情微妙的变化; 2、就是一般多人对话镜头的主要拍摄模式。 全景: 1、展现人物的姿态,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场景整体的氛围; 2、让观众保持更为客观的态度与一定的距离去观察人物。 备注:景别越小,观众与人物越亲密,景别越大,观众越能保持客观。 镜头运动的种类: 一、固定镜头,推、拉、摇、移、跟、升降镜头,综合运动镜头、主观镜头 固定镜头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1、展现接近静态或运动速度缓慢的人与物; 2、交代环境、展现人物状态;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一、女性是什么 《圣经》上说,上帝造人,而女人则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的。可以说,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男女不平等的先兆。在东方的古代文化中,同样给女性灌输了诸多的礼数来束缚他们的发展、他们的自由。在我国,有所谓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妇为夫纲”的阐述。孔子也曾经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在过去的社会中,女人被父权社会灌输了太多的礼数,他们的生命围绕周围的男性而生,并由他们赋予她们自身的意义。社会习俗和观念通常把女性定位在家庭中,将她们定义为“男人的一半”。 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并没有一个准确地对“现代女性”的定义。笔者认为,现代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独立性主要包括精神上的独立,而不仅仅是依靠父权话语的掌控,更主要的是现代女性不会受到文化、政治上的钳制。反观《午夜巴塞罗那》影片中,女性主人公维基、克里斯蒂娜他们在形式上都符合现代女性的标准,但他们是否真正摆脱了父权的控制,下文将做出一一的阐释。 二、主动的女性 这里所提到的主动,主要是指女性在思想上的主动权。 女性主义批评家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在她撰写的《性的辩证法》中,这样写道:“妇女总能在生活的现实经验里、在她们自己的文化生产中找到反抗的空间。”在这本著作中,费尔斯通对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进行了早期的不屈反抗,她认为女性有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她们自己的成就,而且女性不应该妥协于父权的压迫之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c54466864.html, 虽然她的激进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也没有给女性提供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她敲醒了沉睡多年的女性思维,告诉她们,她们的思维是自由的,她们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并不需要约束于男性的视角之下。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克里斯蒂娜性格独立、勇敢,对待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她意识到了自己有自主的选择权,即使这些并不被当时的道德规范所接受,但她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并大胆地作出了尝试性的实验。 同时,女性主义学者费尔斯通和梅里杰·罗森也都提出了女性拥有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概念,这表现在她们观看电影时,会因为她们的喜好受到片中女性主人公,特别是女性明星的影响。但她们的理论当中都缺乏对女性应该怎样做出自由选择和行动的方法。 就像影片中的朱莉,她知道她与丈夫马克之间的爱已经不存在,但是她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她说过:“我不能离开他,不能失去他。”她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但在现实社会中,她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依然是迷茫的。 三、被动的女性 波伏娃是女性主义批评学兴起后的先锋者,她的理论也是当时社会所急需的。 在波伏娃的脑中,她承认女性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所指出的一切。她承认女性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又说道:“女性是人为建构的。”在她的观点中,女性行为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和一切社会秩序的制约和影响,在男人的眼中,女性是“他者”的形象,她们的行动受到他们的影响,并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波伏娃的理论深受她的爱人——萨特的影响。萨特崇尚人们自身的自由,强调人们具有“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权利和能力。在这些理论当中,波伏娃大胆地宣称女性的前进和解放,同时又看到了社会文化和男性视角对女性观点自由发挥的制约。虽然她一生追求自由,但她始终无法摆脱男性话语权的压制。 https://www.360docs.net/doc/c54466864.html, 影片中的维基仿佛就是波伏娃理论形象的化身,她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理想、

电影元素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

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09汉本(2)班肖惠 0920021232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典范。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它是在高一下学期的语文活动课。一般语文活动课上,老师都为我们放映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那天她给我们放映的正是这部叫《简·爱》的电影。看完后,我心喜若狂,我真的好喜欢这部影片。人们常说影片里总是找不到书本里的魅力,我放学后就去了书店买书。到现在,我看书已经看了三四遍了。我们总是习惯从语文考试的角度来分析《简·爱》,而今天,我想在此从女权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它。 一、女权主义 现在,让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与性格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啊)、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权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性存在的缺失;女性权力的实践;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女性的组织建设重整是亟待实现的;女性话语权力,话语主体和话语实践;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 在我国,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注意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性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二、夏洛蒂及其作品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约克郡。她曾两任家庭教师,后在布鲁塞尔学法语,回国后想办学校未成,然后继续了自己一直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开始写作。她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莉》、《维莱特》)和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爱玛》,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描写女性要求独立自主、捍卫人格与尊严的强烈愿望,这在以往的英国中还不曾有过,从而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构成了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对当时乃至二十世纪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权益和地位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而小说女主人公与作者本人的身世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亲切感人的魅力。 三、《简·爱》主要内容 作品女主人公简·爱是一名孤儿,出生于一个穷苦牧师家庭。幼年时,父母因伤寒病相继去世,她就被送到舅母家抚养。在那里,她度过了十年被轻视、受虐待的生活。后来,她又被理德太太送到罗沃德孤儿院。孤儿院是个冷酷无情的伪君子,用种种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孤儿;受到了折磨和无理惩罚。在孤儿院毕业后,留下做了两年教师,但她已经非常厌烦那里的生活,便决定离开。她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去当家庭教师。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表面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电影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姓名:陈欣楠 专业:广播电视 学号:201432065

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看当代中国女性电影 陈欣楠201432065 摘要: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女权运动的高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也从西方引入中国,对当代中国的女性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是从电影的文本还是到电影所呈现出的思想都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主义批判精神,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另外,也可以看出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的关照下,中国女性电影的走向。 关键词: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女性的意义是一种性别差异…女性偶像是为作为观看行为能动控制者的男性的凝视与快感而展示的,而观看总是容易激发它最初暗含的焦虑…电影远远不止突显了女性的被看,它还构建了女性作为奇观被光看的方式…电影编码创造了一种凝视,一个世界和一个客体,因此产生了一种调节欲望的幻觉剪辑。”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的。后结构主义运动的影响遍及当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解构化”的文化思潮中,女性主义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批判力量。 然而,对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作为舶来品的中国来说,从认知到接受,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一些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开始被介绍和译载,如《女权主义电影理论》与

《西方的女性电影》,尤其是1988年翻译发表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学电影》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理论后来都为中国电影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电影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不仅是理论学者,电影的创作者们也开始站在女性的视角关注女性的世界,对电影的文本进行另类的解读,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的主体地位,使女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颇受关注的另类风景。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与女性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是女性理论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电影基础之上的,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譬如,好莱坞的经典电影通过特有的修辞手段,使女性的视觉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因此,女性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特别是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的解构式批判,来揭露其意识形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者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执意用不同的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隐合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家仍认为,以往的电影语言是男性的产物,想要建立更加能够反映妇女真实情感体验的新电影,首先就必须要破坏语言,摧毁大男子主义的传播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批判实践中,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主要借用了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文化分析等三种思维模式,以解放电影叙述主体,使女性表现客

影视语言综合性的优势及其表现-2019年文档资料

影视语言综合性的优势及其表现 影视语言同其他事物一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影视语言是科学科技与文学、戏剧、曲艺等各门类艺术结合的产物,所产生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交织。“影片中的运动不仅记录下空间位置的变动,而且还表示时间上的进展。”影视语言融合了各类艺术,并且进行改进转化成声、光、色等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构成元素和表现方式,它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综合性。“电影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蒙太奇节奏,时间的加速等所有这些运动和节拍越来越增强,彼此结合又彼此对立。每一部影片即使是最平庸的影片,也是运动的集合。”但是电影电视构成元素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段的丰富性首先应该强调影视语言的技术基础:视觉滞留的发现使电影的发明成为可能、胶片在摄影机中的匀速运动解决了电影胶片机械传动的问题、“活动电影机”的发明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这些技术基础让电影诞生,让影视语言成为可能,影视语言才会有了画面、声音、文字、蒙太奇等表现手段。 一、影视语言融合各门类的艺术更具表现力 影视语言起步比较晚,自然语言与影视语言相比堪称历史悠久,自然语言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迄今已经拥有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体系。而电影却直到1895年12月28日才诞生。我们可以将影视语言与几种主要的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进行

比较,从而得到影视语言在高度综合了其他各种艺术门类之后更具表现力。 (一)影视语言与戏剧相比拥有更为丰富、自由的表现手段和空间 “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从戏剧和小说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V?尼尔逊将电影史分为两个时期而戏剧的影响处于统治地位的早期,和从文学方面取得的形式得到发展的时期。”甚至有人认为早期的电影是从戏剧中来的,如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采用固定机位拍摄,就是对中国戏剧舞台表演的实录,因而戏剧中的场景、人物以及冲突等都被引入电影,理所当然的也就让电影中带有了戏剧性冲突。 因此电影与戏剧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电影和戏剧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综合性、时空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其次,他们的传播方式也基本相似,都是在剧院等公共场进行的。再次,作为电视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的电视连续剧也是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为主线的。首先,电影继承了戏剧艺术学表演,无论戏剧还是影视,都需要演员去表演。另外,系统发达的戏剧表演理论也对影视表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影表演中有所谓的本色表演与性格表演的区别,正是源于戏剧表演理论的某些观点。其次,影视继承了戏剧的矛盾集中和“冲突律”,电影情节依靠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等的矛盾冲突展开和发展。 虽然电影、电视与戏剧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电影技

穆尔维:电影,女性主义和先锋

理论文献 电影,女性主义和先锋 〔英国〕L.穆尔维 邓晓娥 王 昶译 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才有了将女性主义与电影联系起来的可能。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妇女的政治意识现在已经批判性地转向了电影方面。电影现在已经拥有了可以从女性主义视点加以分析的为时不长的历史。这种意识以及如此众多的可供分析的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电影作为一种建制(institution)的异质性在它初次遭遇女性主义之时就表现了出来。在电影业内部曾经有过反对性别歧视主义(sexism)的斗争,也分析过各种表述中的性别歧视主义,也曾把影片用于宣传目的并论及文化政治学。“妇女和电影”与“影片中的妇女”作为批评概念至今只存在了大约十年。思想的第一个阶段看起来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作些总结,回顾过去并讨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女性主义和电影的冲突是女性主义和父权文化之间范围更广的激烈对抗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妇女运动就呼吁关注文化的政治意义:关注主流(dominant)艺术和文学的创造过程中妇女的缺席, 译自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及其他快感》(麦克米伦出版社,1989)一书。本文最初是穆尔维在牛津大学妇女研究委员会组织的“女性和文学”系列讲座(1978)上的讲稿,后收入玛丽·雅克布斯(M ary J acobus)主编的该系列讲座文集《妇女写作和关于妇女的写作》(W omen W riting and W riting about Wom en)。本文是穆尔维对60—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总结和反思,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

这是一幅整体压迫的图景。基于这种洞察,其他的政治和美学的讨论也获得了新意。正是女性主义(它并不是唯一的,但是范围很广)赋予文化的政治学以新的紧迫性,并密切关注语言的压迫和控制之间的联系。妇女被严重地排斥在创造性传统之外,在文学、通俗艺术和视觉再现(representatio n)中屈从于父权思想,妇女不得不明确地反对文化上的性别歧视主义,并发现能摆脱完全依赖男性的创造力概念而存在的艺术的表现手段。 妇女的文化实践将是什么样的?在一种不压迫妇女的意识形态中,艺术和文学会是什么样的?人们围绕着这些问题反反复复讨论。一方面,有一种渴望要探查受到压抑的女性特质(femininity),断言妇女的语言是给父权主义的一记耳光,是基于自我发现的申辩和愉悦的混合。另一方面,有一种冲动要设计出用以攻击语言和表述的美学,这种美学并非自然地与男性相关,而更像一块吸足了水的海绵,充分吸收了主流意识形态。 在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难题:我们能不能轻易地发现新事物,好像在自家花园里发现金矿?抑或新事物只能在已有的对抗中产生?反对传统美学和质疑被男性所统治的语言的行动能否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并承载一种相应的美学?正是基于此点,近来女性主义者们越来越认为,现代派的先锋运动与她们自身发展激进的艺术手法的斗争有着联系。目前,这还是一种谨慎的探索,但如果犹豫不决,女性主义者们必会感到她们面对的是男权主导文化的所有方面。但是先锋派向传统实践提出了有意识的特定质疑,这常常带有政治动机,同时在消费中致力于改变表述和期待的诸模式。由于受长期压抑而渴望变革,妇女也提出了相同的质疑。然而,通向这一视点的路径被扭曲了。在本文中,我试图追溯各转折点,重新评价的时机和外界的影响,以展示女性主义电影实践如何对激进先锋派产生了兴趣,并客观地与之建立了同盟。

《影视语言分析》期末试题及答案

宝鸡文理学院2013年《影视语言分析》期末试题及答案 ————蒙红 1.从光影、色彩两个角度分析《云中漫步》的画面造型语言? 1)光影:夕阳斜下,一派祥和,爱情慢慢的降临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再配上小提琴和钢琴的协奏曲,光影世界里德诸多结合也就显得那么相得益彰。 "庄园,古堡,农场主,爱情"这种如名著小说似的设定,使得电影在很多场景里显得高雅而浪漫,使得整个电影的浪漫色彩显得浓重而又不过火!色彩的调和与爱情的发展不需浓墨重彩,薄暮之中的清晨与日暮使得葡萄园里的葡萄显得温暖而甜美!此般情境里的爱情来的悄无声息又怎么会被人们太轻易地发现呢? 整体上竟然有种音乐剧般得感受。红酒成为电影的最主要场景,成为男女主人公情到浓时的浪漫见证,同时也成为预示故事结局的主角。“品味爱情,如同红酒般有甘甜、有酸楚,有醒目的一刻,也有失落的终极。”杯中的桑干亭亭玉立于面前,眼前亮起一片莹润的颜色,而只有把它送入口中,才知其中的极致美味和酸楚无奈,这也许才是爱情的真实写照。 2)色彩:全片以金黄的怀旧色调来诉说一段气氛朦胧的爱情故事,并伴以浓厚的拉丁风味,部分片段维持了导演擅长的魔幻写实手法,葡萄园的美感亦相当怡人。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在我的印象里只留下大片的火光和苍山暮霭之中的葡萄园,一个在镇子上奔跑着的男子和在深夜窗下传来的悠扬琴声。在“云乡”,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夕阳中的小路,雾霭下的葡萄园,宁静的村庄。那种乡间的浪漫气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John Denver的《乡村路带我回家》。保守率真的父亲,慈祥的母亲和奶奶,爱吃巧克力的爷爷,顽皮的弟弟,友善的庄园仆人……影片所极力渲染的“家”的和谐氛围不仅打动了保罗,也打动了我们。什么是“家”?它带给你温暖,带给你勇气,它为你提供庇护,使你能够成长。它包容你的一切,使你在每一个夜晚都感受到时光的静谧和岁月的静好。 2.在《寻枪》中为什么要用到大量的主观镜头? 警察马山在寻枪的过程中还在寻求什么? 1)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而且,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使得《寻枪》故事变得如此扣人心弦、紧张有趣。 2)警察马山在寻枪的过程中还在寻求责任,以及自我与本我的统一。 警察丢了用来维护正义的工具和能力,失掉了对公众的责任,失掉了男人应该有的担当。马山作为家庭中是唯一的男人,肩负着呵护好妻子,教育好孩子的责任。但是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的吵架画面就不下3次,李小萌的出现进一步使双方感情沦陷。马山被捕入狱时,他的儿子反过来教育他,该多读读书,出狱以后不准打他,可见马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担当的责任。马山寻枪的过程也是他找寻丢失的责任的过程。马山找了,也找到了。影片最后,当马山要用血肉之躯去引诱歹徒时,他悔悟到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应当充当什么角色。他留了一束小花给相扶持多年的妻子,又留了一包弹珠和六根棒棒糖给儿子,意表对于妻子和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