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是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内容探究】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时标题——“动荡的春秋时期”,请同学们说一说“动荡”的同义词。(摇晃、变动、变化等),有变化才有变动,变化太大就会打破原有的局面出现动荡。所以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就必须清楚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中的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教师讲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由此进入铁器时代。

[教师过渡]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这一时期的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政治上的变动是什么样的呢?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呢?我们一起从王室衰微一目中寻找答案吧!

二、王室衰微

1.教师展示图片《西周分封制后形成的等级示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王室衰微一目中的内容。讨论问题: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什么时期开始被打破的?王室衰微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

时期:春秋时期。具体表现:政治上——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经济上——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教师过渡]

周王室在政治、经济上统治力的下降,促使各诸侯群雄并起,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那么在这场争霸战争中涌现出多少位霸主?又出现过哪些英雄人物呢?我们一起从诸侯争霸一目中寻找答案吧!

三、诸侯争霸

1.教师出示史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争斗)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齐桓公)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1、①发挥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渔盐业。(教师展示课本《春秋争霸形势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②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教师展示管仲和齐桓公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③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扩充疆土。“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召集诸侯会盟的意义是什么?(标志着霸主地位的确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正文部分,讨论回答“问题思考”中的题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但是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重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史实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的突出表现。

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效果分析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本课内容还采用讨论法,模拟法等途径来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材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评测练习

知识点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青铜农具②石斧、石锛③六角形铁锄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2.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表现不包括...()

A.青铜业、冶铁业等有所发展B.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D.纸质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点2王室衰微

3.《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4.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D.周王室地位衰落

知识点3诸侯争霸

5.《论语》说“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6.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叙述正确的是()①战争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②战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③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④周天子坐收渔利,权力渐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铁器的普及和科技进步,提高了手工业生产水平,

大规模手工业作坊相继出现,手工业的分工也更精细。冶铁、煮盐、木器制造、皮革、纺织、漆器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

(2)结合材料二,请指出我国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3、读懂历史语言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表格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学生归纳理解能力较差,对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不能完整探究出来。今后要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2.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时,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学慢生,没有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后努力的方向:

1、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团结协作,认真备课;

2、平时多交给学生学生历史的方法,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分层次教学,因材、因生施教。

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准确叙述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分析史料,概括周王室衰微的史实;通过小组合作,识记春秋霸主,理解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2.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争霸战争虽然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推行改革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经之路,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