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

第29卷, 第3期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6月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Vol 129, No 13,pp 125

J une , 2008

?调查研究?

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

宋伟1,2, 陈百明1, 杨红3, 陈曦炜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3.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100035

摘要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总量、。1996~2005年, , 的趋势。2005年,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量达到了91112361143m 2, 农村宅基地的平均容积率为01268。, 。进一步促进、严格宅基地的审批政策、完善宅基地的流转政策, 。关键词中国变化

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 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城镇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 原来体现在耕地上的人地关系矛盾现在凸显在建设用地之中。对于我国, 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则更加尖锐。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学术界也分别对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制[1-2], 农村宅基地的利用转型[3-4], 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潜力[5]和农村社区更新的理念和取向[6-7]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由于我国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中没有农村宅基地的用地类型, 而后颁布的《土地分类(试行》中虽有农村宅基地的用地类型, 但并未实际使用, 我国目前仍缺乏农村宅基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的不清晰给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鉴于此, 该文估算了我国农村宅基地总量、户宅基地面积和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发展变化和用地现状, 从而为国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制定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及相关配套政策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一、农村宅基地总量的发展变化和现状

(一农村宅基地总量的估算方法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本组织内成员的生活需要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需要而分配给农户使用的土地。农村宅基地是以户为单位划定的, 其用地可以分为建筑用地和活动场地两大部分。其中, 建筑用地主要包括住房用地(卧室、堂屋等用地、杂物间用地(偏房、旁房用地、设施用地(厕所、沼气池、水井等用地和畜舍用地(鸡、鸭、猪、牛、羊等圈舍用地 4个部分; 活动场地主要指农

[8]

村住宅成员及其所养畜禽等的活动用地, 一般称为“没有建筑物的空白宅基地”。

由于缺乏农村宅基地总量的统计数据, 农村宅基地的总量只能通过相关统计数据的推算得到。与农村宅基地相近的统计数据只有农村居民点的数据可供利用。农村居民点指建制镇以下农村居民的聚居地, 按

其政治、经济地位和人口规模, 可分为集镇和村庄两类[9]。在用地结构方面, 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农村宅基地 , 公共建筑用地(村庄道路、服务设施用地等几个部分。所以,

可以考虑通

收稿日期:2008204209宋伟为博士研究生陈百明为研究员杨红为工程师

陈曦炜为博士研究生

2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

过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农村居民点中农村宅基地的用地比例大体推算农村宅基地的数量。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数据可以从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获取, 而村镇规划则给出了农村居民点中居住建筑用地

的构成比例(表1 , 这为农村宅基地面积的推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表1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根据以上分析, 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的估算

占建设用地比例(% 公式设计为:农村宅基地面积=农村居民点面积

类别代号用地类型

村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其中, 村庄居住建筑用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

R 居住建筑用地30~5035~5555~70地比例取55%(中心村居住建筑用地比例的下C 公共建筑用地12~2010~186~12

限或一般集镇居住建筑用地比例的上限。

S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9~16

(二农村宅基地总量的估算结果G 公共绿地2~62~62~4

4类用地之和

67~85

67~87

72~92

总体上,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量由1996年

的905115万hm 2增长到了2005年的911161万hm 2, 增加了约0171%(表2 之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个省份;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吉林和辽宁3个省份 , 东、中、西、1%-060%、1174%和0151%, 增加率呈现出东部多、中部少的特点。南0198%和0146%, 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各省份之中, 天津、新疆、青海、山西等几个省份的农村宅基地总量增加的较多; 而河南、西藏、重庆、山东、陕西、安徽、江西、甘肃、海南和四川10个省份的农村宅基地总量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表21996、2005年各省份农村宅基地总量的变化

省份全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农村宅基地面积(万hm 2

1996年905. 154. 804. 3752. 6825. 5937. 9236. 4830. 3341.

452. 8550. 1019. 6457. 1713. 6523. 8467. 58

2005年911. 614. 834. 7554. 4826. 9138. 2936. 6430. 3941. 783. 0751. 3320. 1256. 4714. 1623. 5966. 54

变化率

(% 0. 710. 638. 703. 425. 160. 980. 440. 200. 807. 722. 462. 44

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农村宅基地面积(万hm 2

1996年80. 1239. 2444. 8235. 1025. 126. 6420. 2056. 6218. 1822. 411. 2029. 2324. 013. 365. 9824. 46

2005年77. 2439. 6444. 9935. 9225. 566. 6319. 8456. 5918. 5123. 441. 1628. 8123. 933. 606. 0226. 37

变化率

(%

23. 59

1. 020. 38

2. 341. 75

20. 1521. 7820. 05

1. 824. 60

21. 22

3. 74

23. 3321. 4420. 33

7. 140. 677. 81

21. 0521. 54

2005年, 东、中、西、东北部的农村宅基地总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8172%、36185%、22149%和11194%, 中部最多, 东北部最少。南、北部的农村宅基地总量分别占48125%和51175%, 呈现出北多南

少的特点。各省份之中, 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河北、江苏6省份的农村宅基地总量较多, 合计占到全国总量的39178%; 西藏、上海、青海、天津、北京、宁夏和河南7省份的农村宅基地总量较少, 合计仅占到全国总量的3130%。

二、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的发展变化和现状

1996年到2005年, 全国的户均宅基地面积由386119m 2/户减少到了361143m 2/户, 减少了约6141%(表3 。东、中、西、东北部的户均宅基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177%、6106%、6134%和9195%, 东北部

第3期宋伟等: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3

的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较快, 东部较慢。南部省份户均宅基地面积减少了6174%, 高于北部的5177%。各省份之中, 宁夏、西藏、广西、黑龙江、江西等12个省份户均宅基地的减幅均超过10%; 而上海、天津2个省份的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则分别增加了20113%和2172%。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归因于我国农户规模的不断减少。由于农户小型化的影响, 我国农户的数量不断增加, 而规模不断减少。1996年到2005年, 我国的农户数量由213亿户增加到了215亿户, 增加了约716%; 而同期农户的平均规模由3192人/户减少到了3176人/户, 减少了约4108%。在农户数量不断增加和农户规模不断减少的共同作用下, 户均宅基地面积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

表31996、2005年各省份户均宅基地面积的变化

省份全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户均宅基地面积(m 2/户

1996年386. 19385. 36385. 86379. 01421. 801096. 29577. 863. 79971. 53229. 93331. 51183. 54457. 43224. 83337. 16340. 85

2005年361. 43339. 99396. 34376. 06421. 4801845. 82276. 22322. 14164. 26419. 51207. 69296. 58324. 55

变化率

(%

省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户均宅基地面积(m 2/户

1996年423. 6469846984652. 70284. 98291. 48263. 54286.

19334. 48429. 50560. 02518. 38764. 781328. 41

2005年43233. 10259. 21589. 24276. 03285. 93233. 63267. 14287. 95408. 73516. 04464. 96642. 441178. 12

变化率

(%

26. 41211. 77

2. 72

20. 78070. 28. 7728. 31212. 94

20. 13

22. 83210. 5028. 2927. 62212. 0424. 78

210. 0020. 9423. 65211. 26213. 2629. 7223. 1421. 90211. 3526. 66213. 9124. 8427. 85210. 31216. 00211. 31

2005年, 东、中、西、东北部的户均宅基地面积分别为290110m 2、401131m 2、327190m 2和691165m 2, 呈现出东部小、东北部大的特点。南部的户均宅基地面积为288108m 2, 远远低于北部的502192m 2。各省份之中, 浙江、福建、广东、贵州、广西等省份的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小; 而新疆、内蒙、

黑龙江、吉林、宁夏、辽宁等省份的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大。

造成户均宅基地面积差异的因素较多, 风俗习惯和农村住宅形式是其中两个主要的因素。在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大的前7个省份中, 黑、吉、辽3省份位于东北地区; 新疆、内蒙古、宁夏则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东北地区农村住宅的典型特点是前、后院形式的农村住宅设计, 这种形式的农村住宅设计既满足了当地农村住宅生产与生活兼具(东北地区农户喜欢在农村宅基地里大量种植蔬菜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要求, 也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宅基地面积的偏大。而内蒙古农村宅基地面积偏大主要是由农村住宅中含有大量的生产性牲畜圈舍等养殖用地造成的。此外, 新疆和宁夏的户农村宅基地也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因而普遍较大。而农村宅基地面积较小的浙江、福建、广东、贵州、广西等省份则多位于我国南部区域, 降水多, 地面潮湿, 农民多楼居, 客观上节约了农村住宅用地的面积。

通过各省份户均宅基地面积与户宅基地标准上限值(各省份农村宅基地的标准并非只有1个值, 这里

的比较可以发现, 各省份农村宅基地面积的超标现只把户均宅基地面积与标准值中的最高值进行比较。

象普遍且严重。31个省份之中, 仅河北省的户均宅基地面积现状低于标准上限, 浙江和青海两省份的超

标幅度低于5%, 其余省份均大幅度超标(图1 。估算的现状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超标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户实际使用的户宅基地面积现状较大; 二是农村宅基地的闲置和一户多宅造成的计算结果偏大。由于宅基地房屋继承等原因,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一户多宅和宅基地的闲置现象, 宏观上的计算会将这部分用地平均到户均宅基地面积里边, 造成计算结果的偏大。如果能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宅基地政

4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

策, 加强农村宅基地的流转, 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 各省份户均宅基地面积仍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此外, 对于新划拨的农村宅基地, 也要严格执行面积标准, 以促进农村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三、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发展变化和

现状

农村宅基地的容积率定义为农村住宅内部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即:农村住宅容积率=人均农村住宅面积/人均农村宅基地面积。1998年到2005年,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容积率呈

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 由01236增加到了01268, 增加了13156%(表4 。东、中、西、东北部的农村118%、18141%、00, 西部地区

图1各省份农村宅基地超标幅度

, 。北部地6195%, 远低于南

部的22181%。、江西等省份的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增加的比较快, 增幅分别达到了53156%、81%和38140%; 而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内蒙古、西藏、宁夏、黑龙江、吉林和广东10。我国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大幅度提升来自于农村住宅形式的改变。2000年到2005年, 全国农村住宅面积中的楼房住宅面积比例由40195%增加到了49121%, 农村住宅楼房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住宅的楼房化同时也带来了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不断增加。

表41998、2005年各省份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变化

省份

1998年

2005年0. 2680. 2970. 2260. 2720. 1830. 0460. 1470. 0830. 070. 7490. 4181. 0140. 2410. 7270. 4510. 308

农村住宅容积率

变化率

(% 13. 5638. 1420. 2116. 248. 28

省份

1998年

2005年0. 270. 340. 430.

400. 390. 160. 360. 450. 290. 220. 170. 200. 060. 050. 080. 03

农村住宅容积率

变化率

(% 25. 3519. 4425. 870. 0013. 575. 929. 9148. 852. 84

全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0. 2360. 2150. 1880. 2340. 1690. 0640. 1320. 0830. 0820. 6120. 3260. 70. 20. 4740. 3360. 248

228. 13

11. 360. 00

214. 63

22. 3928. 2244. 8620. 5053. 3834. 2324. 19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0. 220. 290. 340. 400. 340. 150. 320. 310. 280. 310. 240. 200. 140. 140. 100. 06

228. 62227. 62

1. 53

257. 66266. 19218. 63255. 93

2005年,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平均容积率为01268, 与独栋别墅的容积率相差不大。四大区域之中,

东、中、西、东北部的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分别为01411、01269、01274和01100, 呈现出东高、东北部低的特点; 南、北部的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分别为01409

和01180, 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 农户普遍追求楼房形式的农村住宅, 农村宅基地的容积率较高。而我国南部地区, 由于风俗习惯的原因, 农民多楼居, 农村宅基地的容积率也要远高于北方。

各省份之中, 农村宅基地容积率的分布特点与户均宅基地面积呈现出反方向变化。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较大省份的农村宅基地的容积率一般较低。这表明, 户均宅基地面积较大省份的农村宅基地利用不够充

第3期宋伟等:

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现状分析5

分, 宅基地内的建筑面积并没有随着宅基地面积的扩大而等比例提高。各省份之中, 浙江、上海和福建3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省份的农村宅基地容积率较大, 分别达到了11014、01749和01727。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宁

夏等几个位于东北和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宅基地容积率较小, 均不到011。进一步

促进农村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应促使有条件区域的农村住宅由平房向楼房转变。通过农村住宅形式的转化, 提高农村宅基地容积率, 可以在不继续增加农村宅基地用地面积的前提下, 大幅度提高农村住宅面积,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

四、结论与讨论

1996~2005年,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总量和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而户均宅基地面积

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农户规模的小型化和农村住宅形式的日益楼房化是造成户均宅基地面积减少和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增加的主要原因。2005年, 我国农村宅基

地的总量达到了911161万2, 户均农村宅基地面积达到了361143m 2, 农村宅基地的平均容积率为01268, 占到全国的36185%; ; 而东部和南部省份户均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普遍较小, 目前, 、一户多宅和户宅基地实际、严格农村宅基地的审批政策、, 。同时, 在有条件的区域, 应大力促进农村住宅, 进一步提高农村宅基地容积率。参考文献

1杨一介. 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2007, (5 :32~372周洪亮. 户的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研究. 中国农村观察,2007, (5 :38~563龙花楼, 李秀彬.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地理学报,2005,60(2 :179~1884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 地理学报,2006,61(10 :1093~11005宋伟, 张凤荣, 孔祥斌, 等. 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 :888~8996陈百明. 农村社区更新理念、模式及其立法.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 :101~1067陈百明. 中国农村社区更新的未来取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6 :51~548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8~699李元. 中国土地资源.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30~45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 O OF RESIDENCE BASE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Song Wei 1, 2,Chen B aiming 1,Yang H ong 3,Chen Xiw ei 1, 2

(1. Geographic Science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101;2. Post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3. Land Settle Center , Ministry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 Beijing 10003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 he total amount of residence bas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 t he av 2

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 and t he develop ment , change and stat us quo of residence base cu 2bage rate. From 1996to 2005, t he total amount of residence bas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and residence base cubage rate all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 while t 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 show a decreasing tendency. In 2005, t he total amount of residence base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was 9. 1161million hm2, t 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 were 361. 43m2. T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cubage rate in rural areas was 0. 268. At present , t he average residence base areas per household ex 2ceeds t he normal standard wit h very low cubage rat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 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u 2ral residence bases , we should st rengt hen t he residence base system of one household one residence base , st rictly examine and approve t he residence base , complete t he moving policy for residence base and vigor 2ously promote t he changeover from flat house to storied building. K eyw ords China ;rural residence base ;stat us quo ;change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根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特别是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经濟的发展也起到了制约作用,甚至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说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水资源污染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进行探讨,分别是水资源污染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标签:水资源;污染;现状;原因 在众多资源中,水资源是最具活力的资源,也是一种被我们广泛利用的一种资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我国当前已经探明的水资源储量已经达到了二点八亿万立方米,整个国家的年总用水量在五千五百亿立方米,居民的生活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但是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越来越低,我国水资源丰富也无法改变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当前水资源污染情况,特别是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均匀的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更加严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水污染情况并找到水污染的原因,进而能够探明我国水污染的解决措施,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国家也应该重视对水资源污染问题,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杜绝水资源污染情况。下面我们就对水资源污染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 1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拥有很多的江河湖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整体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重度污染地区范围在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大约百分之九十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到生态平衡;其次,随着水污染情况的日趋严重,我国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威胁,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水源已经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最后,我国东部海域污染也十分严重,各种工业废物和放射性物质都直接被倒入海中,造成了严重的近海污染,造成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 2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2.1 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使我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已经相当长时期内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不重视节能降耗。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对设备的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但在土地流转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风险。本文调研大丰区土地流转现状,认为土地流转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并对如何更好推进土地流转提出了措施建议。 标签:大丰;土地流转;农业供给侧改革;措施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趋势向好,土地流转可盘活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014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经营的意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承包关系延长三十年保持不变,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大丰区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区,近年来,大丰坚持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抓手,效果显著、成果斐然。所以,调研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总结其做法、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推进大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建议,不仅有助于大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大丰区拥有农用地287.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4.33万亩,现有农户20.74万户,农业人口50.2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亩余,为江苏省之首。迄今,已超50%耕地面积进行了土地流转。 (一)主要做法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保障。扎实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并专门出台大丰区《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的意见》,制定四项措施:严格执行土地流转政策;严禁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严格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严明土地流转工作纪律,保障农村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2.制定农村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对农村土地流出方、组织者、流入方进行补偿,激励和调动各方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年来,已兑现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885万元、家庭农场奖补资金349万元,其中区级奖补资金分别达1330万元、27万元。 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

2019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15页文档资料

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577590←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anZhuFangChan/90/NongCunTuDiLiuZhuanFaZhanQuShiYuCe FenX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将给每个农村家庭直接带来财富增值。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9-2022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保守估计,农地使用权资本化价值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形成,农村土地价值稳步上升,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显着扩大。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农地整体租金水平是每亩每年290元。按5%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每公顷耕地(仅用于农业项目)的价值约8.7万元,由此可以初步推算出我国18亿亩耕地的潜在价值为10.44万亿元。实际上,随着土地租金的逐年增长,以及未统计在册的土地,全国农村资本市场规模更大。 2019-2019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快速增长。近几年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快速增长,2019年约为6372 万亩,仅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截至2019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比2019年底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比2019年提高4.7个百分点。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达5833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数的25.3%,比2019年上升2.4个百分点。有8个省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重超过35%,分别是:上海71.5%、江苏58.4%、北京52.0%、黑龙江50.3%、浙江4 8.0%、安徽41.0%、重庆39.7%、河南37.1%。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说明: 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 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 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 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 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 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 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 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 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 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 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张涛 “农村工作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客观的反应出长期以来宅基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生产生活中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最前沿、最基础性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因宅基地而引起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深入研究剖析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土地资源定位为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下发后,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文件精神,明确各级政府是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土地管理法》的宣传和实施力度,执法部门也加大了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对农村土地管理尤其是耕地保护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农村中,违法用地,乱占、滥用耕地建房的现象虽然得到了有效制止,农民建房也正在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观念的逐渐变化,特别是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大环境下,农村农民住宅建设空前活跃,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导致目前农民建房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破坏、闲置浪费耕地现象随之大量出现,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被浪费、被占用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村庄规划执行困难。近两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也要求各地必须制订村庄发展规划,今后各村庄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按规划进行。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今后合理利用土地、优化村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的规划起点高、标准高,不太符合实际,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有的虽然符合实际,但要损害到大多数人的眼前利益,操作起来也困难重重,阻力不小。旧房拆不了,新房又要建,因此就采取见缝插针,因空补缺的形式建房,有的干脆就在村庄四周随意而建,造成新房不成排,巷道不成线,村内交通堵塞,排水不畅,使规划形成一纸空文。 第二、一户多宅普遍存在。目前在农村,大多数农户都有两处或多处以上的宅基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居住面积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口增加了,居住面积也应相应增加,而原有的旧房由于受到前后左右四至限制,要想扩大使用面积很困难,而是只好另辟新居,另外一种原因是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住房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通过进城务工,赚钱了。回乡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于是又弃旧建新。而原来的旧房大多数都闲置或用来堆放一些柴草杂物。这些现象的出现,既造成了农村宅基地浪费,又造成农村宅基地紧张的局面,农村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 第三、蚕食耕地仍有发生。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由于村庄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增长较快,村内的宅基地用完之后,只好向耕地进军。目前,由于我国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专门制订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村民再也不能大面积占用耕地建房了,于是便采用了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先荒后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蚕食。其后果是耕地面积逐步萎缩,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国计民生。 第四、村委会干部存在着短期行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特别是村委主任选举,往往是村中的大户家族在选举中占优势,上任后,首先要为在选举中出过力的人解决宅基地等问题;二是不愿得罪人,为在下一届选举中多拉选票等等。这样势必造成执行规划、旧房拆迁等问题难执行,遇着矛盾绕着走的现象。 第五、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农村村民建房用地以户为单位限定宅基地,这种规定不仅与“节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是否得到解决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农村,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土地,土地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健康运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土地问题中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效率,进而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瓶颈。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分析,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探索研究。 (一)、1982 年《宪法》第10 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与此同时中央政策也对承包地流转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该阶段为禁止流转阶段 (二)、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 __》规定:“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地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由社员自我找对象协商转包,但不能擅自改变向集体承包合同的内容。”同时也规定了:“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

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这阶段为逐步承 认流转阶段 (三)、xx年8 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 __常委会第二十九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__农村土地承包法》,于xx 年3 月1 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并对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 条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此原则性的规定保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此作出了规定,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进行出租、转包、转让、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此规定充分的体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法律的保护。此阶段为正式确立流转阶段 (一)、转包。转包是指转包方在有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 在的前提条件下,在承包期内以一定期限依法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或其他织从事农业生 产经营的行为。 (二)、出租。此方式是现在最常见的流转方式,因农村劳动力 大量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的流逝,很多农户无法耕种自家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他人,此处“其他人”不仅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自然资源

【课 题】八上第三单元 第1课 自然资源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发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通过举例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 节约资源的教育。 【活动建议】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说出其分类。 2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能辨别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 ?运用中国煤矿分布图及中国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 4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的基本特点。 5?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知道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 【重 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2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对比分析,情境教学及直观演示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课件展示金鱼在鱼缸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鱼和 水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鱼与水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与地球的关系。我们 知道地球不仅有 美丽多样的地表形态,同时它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这节 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给予人类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板书课题) 观察下面景观图,人们正在利用哪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观察景观图, 讨论、归纳明 确:人们的生 产和生活离不 开土地、矿产、 森林、水 等自 然资源。它们 都是我们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基础。 联系生活 实际创设 情境,导 入新课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 积极性。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与资源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五班万罕立64120527 摘要:本文从水资源分布,水量及水体水质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水质水量问题建议 1.水资源含义及主要特点 1.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总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1】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之源,是关系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和最广泛的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无法替代的资源。【2】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存在于河流湖泊湿地和含水层系统内以现有手段和经济合理的条件可被人们所开发利用的那部分资源量,由大气降水不断补给的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称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为:水资源为可利用或有可能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3】1.2水资源主要特点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正是由于降水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淡水可以进行永不停歇的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因此,睡资源具有循环再生的特点。 2.水资源的有限性: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为14.6×1017m3,其中97.5%为咸水,淡水仅占2.5%,而其中大部分又储存在冰川当中,或是为土壤水、深层地下水难以被人类利用。事实上易于人类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球淡水资源的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 3.水资源的区域性:淡水资源虽然具有循环再生特点,可利用量尽管有限但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淡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并不是均衡的,其常常与人口的地区分布不相协调。体现了水资源的区域性特点。 2.中国水资源状况 2.1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受到中国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时间差异。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加之地势阻隔,降水主要在东南部,西北部降水量很少。而淡水分布与降水分布一致,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减少,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4.6%。【2】 2.2水资源总量 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8.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2%,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6.8%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049.5亿m3,比常年值偏多15.0%,占全国的19.6%;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4856.9亿m3,比常年值偏多10.7%,占全国的80.4%。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32.6万m3。【4】 2.3水体水质 1.河流水质2010年,对全国17.6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4%,Ⅳ类水河长占13.1%,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7%。 2.湖泊水质对99个湖泊的2.5万km2水面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58.9%,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27.9%,劣Ⅴ类水的面积占1 3.2%。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贫营养湖泊有1个,中营养湖泊有33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37个,中度

国土局张亚春: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与管理对策

国土局张亚春: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与管理对策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这次会义,中央第一次把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纳入了重要工作日程。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重大突破将集中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领域。而宅基地作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获得制度性突破。 一.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面临的问题 宅基地使用权是在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为农民建造方便而创建的一种用益物权。自建国至今,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一直采取禁止性规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进程,现实中存在大量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但是,《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是农民的居住财产,无法入市,因此,宅基地租赁和买卖交易只能通过地下交易完成。 1.宅基地单独买卖问题 农村宅基地的性质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农民对自己依法获得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进行转让。但是,对农村宅基地上已建成的住宅是否可以转让,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但也没有明确允许转让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也只是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从目前法律实践来看,各地政府对农民住宅的转让是允许的,只是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农村房屋买卖的出现,宅基地转让不可避免,但这些宅基地的转让行为并不受现行法律、法规的保护,属于私下流转。 2.法律滞后,无法可依 农村宅基地流转从流转条件、范围、方式、期限、收益分配及流转后土地产权关系的调整等方面,均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指导,这一方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大量宅基地流转私下进行,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自发流转行为和结果不受法律保护,无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当转让、出租行为发生后,双方一旦发生矛盾和纠纷,各执一词,如果对簿公堂,法院只能依据大法的规定,判处此项交易不成立,从而不分谁对谁错,一味地维护本村居民(即宅基地使用者)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承租人或者是买方的利益,助长了村民在处理宅基地交易案件上的无理行为。 3.歧视性制度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 在法律规定上,向来以倾向国有土地为主,严格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和流转,实质上是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歧视待遇。城镇居民对应的是商品房,而农民对应的是宅基地和农宅,商品房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而农宅则无法作为资产进入市场经营,明显体现了城乡差距与分割。按照目前颁布的《物权法》,农村宅基地只能在村集体内部流转,尚不允许城市居民或村庄以外的其他居民购买村庄的农民住房,也就是说,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还不能转让给城市居民。 事实上,城市居民购买农民住房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已经在突破既定秩序的限制。隐蔽的农村住房市场是存在的。一方面有供应,另一方面也有需求。 1.农村宅基地流转是现代物权发展的必然体现 所有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财富为目的,也就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现代物权法更强调对物的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由过去单纯的强调归属转向对利用价值的追求。宅基地使用权作为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将我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自去年,全区土地流转工作会议以后,罗村镇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种养大户通过承租、承包、转让、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镇整建制的对聂村村和罗村村承包耕地进行了土地流转,合计流转的2144.2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罗村镇作为传统的工业镇,目前农业比重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效益较为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二、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

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缺水而死。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一.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 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 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 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 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 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 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 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 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水污染问题 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Ⅰ~Ⅲ类的断面仅占41%,Ⅳ~Ⅴ类的断面占3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Ⅲ类水质的只有6个;Ⅳ~Ⅴ水质的8个,劣Ⅴ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土地问题是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如今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变迁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最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特征,经过让家庭成为自身经济活动的剩余索取者,家庭成员成为财产的股东,并赋予家长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和应用激励手段的权力,其结果是“一个家庭责任制下的劳动者劳动激励最高,这不但是因为她获得了她努力的边际报酬率的全部份额,而且还因为她节约了监督费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是显著的。林毅夫在分析1978-1984年间中国农业增长的源泉时,运用生产函数法测算,此间农业产值增长42.23%,在各种解释变量中,制度变量的贡献约占46.89%,相当于同期化肥、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的总效应。可是,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一,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零碎,既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妨碍了农业的机械化;其二,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化日益严重,农业生产成为许多农户的副业,这既不利于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也不利于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其三,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理增强,给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民离土离乡增添了新的困难;其四,农民的组织程度降低,农户分散化,使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经验、先进耕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比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