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大致分类

传感器的大致分类
传感器的大致分类

传感器的大致分类

传感器的定义

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

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的作用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

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

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

为电五官。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

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

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

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

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

到cm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s的瞬间反应。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

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砀

等等。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传感器

是不可能的。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

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

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

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传感器技术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

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

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敏感元件的分类

①物理类,基于力、热、光、电、磁和声等物理效应。②化学类,基于化

学反应的原理。③生物类,基于酶、抗体、和激素等分子识别功能。通常据其

基本感知功能可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

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还有人曾将敏感元件分46类)。

传感器的分类

可以用不同的观点对传感器进行分类:它们的转换原理(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物理或化学效应);它们的用途;它们的输出信号类型以及制作它们的材料和工艺等。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二大类:

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应用的是物理效应,诸如压电效应,磁

致伸缩现象,离化、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

都将转换成电信号。

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为因果关系的传感器,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也将转换成电信号。

有些传感器既不能划分到物理类,也不能划分为化学类。大多数传感器是以物理原理为基础运作的。化学传感器技术问题较多,例如可靠性问题,规模生产的可能性,价格问题等,解决了这类难题,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将会有巨大增长。

常见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工作原理列于下表。

1.按照其用途,传感器可分类为:

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

液面传感器能耗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

射线辐射传感器热敏传感器

2.按照其原理,传感器可分类为:

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

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

真空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以其输出信号为标准可将传感器分为:

模拟传感器--将被测量的非电学量转换成模拟电信号。

数字传感器--将被测量的非电学量转换成数字输出信号(包括直接和间接转换)。

膺数字传感器--将被测量的信号量转换成频率信号或短周期信号的输出(包括直接或间接转换)。

开关传感器--当一个被测量的信号达到某个特定的阈值时,传感器相应地输出一个设定的低电平或高电平信号。

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所有材料都会作出相应的、具有特征性的反应。它们中的那些对外界作用最敏感的材料,即那些具有功能特性的材料,被用来制作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从所应用的材料观点出发可将传感器分成下列几类:

(1)按照其所用材料的类别分

金属聚合物陶瓷混合物

(2)按材料的物理性质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磁性材料

(3)按材料的晶体结构分

单晶多晶非晶材料

与采用新材料紧密相关的传感器开发工作,可以归纳为下述三个方向:

(1)在已知的材料中探索新的现象、效应和反应,然后使它们能在传感器技术中得到实际使用。

(2)探索新的材料,应用那些已知的现象、效应和反应来改进传感器技术。

(3)在研究新型材料的基础上探索新现象、新效应和反应,并在传感器技术中加以具体实施。

现代传感器制造业的进展取决于用于传感器技术的新材料和敏感元件的开发强度。传感器开发的基本趋势是和半导体以及介质材料的应用密切关联的。表1.2中给出了一些可用于传感器技术的、能够转换能量形式的材料。

按照其制造工艺,可以将传感器区分为:

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传感器陶瓷传感器

集成传感器是用标准的生产硅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工艺技术制造的。通常还将用于初步处理被测信号的部分电路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薄膜传感器则是通过沉积在介质衬底(基板)上的,相应敏感材料的薄膜形成的。使用混合工艺时,同样可将部分电路制造在此基板上。

厚膜传感器是利用相应材料的浆料,涂覆在陶瓷基片上制成的,基片通常

是Al2O3制成的,然后进行热处理,使厚膜成形。

陶瓷传感器采用标准的陶瓷工艺或其某种变种工艺(溶胶-凝胶等)生产。

完成适当的预备性操作之后,已成形的元件在高温中进行烧结。厚膜和陶

瓷传感器这二种工艺之间有许多共同特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认为厚膜工艺是

陶瓷工艺的一种变型。

每种工艺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由于研究、开发和生产所需的资本

投入较低,以及传感器参数的高稳定性等原因,采用陶瓷和厚膜传感器比较合理。

传感器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

所具有相互关系。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

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表征传感器静

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漂移等。

(1)线性度:指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定义为在全量程范围内实际特性曲线与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值与满

量程输出值之比。

(2)灵敏度:灵敏度是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为输出量的增量与引起该增量的相应输入量增量之比。用S表示灵敏度。

(3)迟滞:传感器在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输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变化期间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成为迟滞。对于同一大小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正反行程输出信号大小不相等,这个差值称为迟滞差值。

(4)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化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

(5)漂移: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传感器输出量随着时间变化,次现象称为漂移。产生漂移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自身结构参数;二是周围环境(如温度、湿度等)。

传感器动态特性

所谓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传感器的线性度

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的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的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

拟合直线的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传感器的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y对输入量变化△x的比值。

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的斜率。如果传感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S是一个常数。否则,它将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

灵敏度的量纲是输出、输入量的量纲之比。例如,某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1mm时,输出电压变化为200mV,则其灵敏度应表示为200mV/mm。

当传感器的输出、输入量的量纲相同时,灵敏度可理解为放大倍数。

提高灵敏度,可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但灵敏度愈高,测量范围愈窄,稳定性也往往愈差。

传感器的分辨力

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输入量从某一非零值缓慢地变化。当输入变化值未超过某一数值时,传感器的输出不会发生变化,即传感器对此输入量的变化是分辨不出来的。只有当输入量的变化超过分辨力时,其输出才会发生变化。

通常传感器在满量程范围内各点的分辨力并不相同,因此常用满量程中能使输出量产生阶跃变化的输入量中的最大变化值作为衡量分辨力的指标。上述指标若用满量程的百分比表示,则称为分辨率。分辨率与传感器的稳定性有负相相关性。

电阻式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的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

称重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重力转变为电信号的力--电转换装置,是电子衡器的一个关键部件。

能够实现力--电转换的传感器有多种,常见的有电阻应变式、电磁力式和电容式等。电磁力式主要用于电子天平,电容式用于部分电子吊秤,而绝大多数衡器产品所用的还是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结构较简单,准确度高,适用面广,且能够在相对比较差的环境下使用。因此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在衡器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从而使电阻值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金属应变片有金属丝式、箔式、薄膜式之分。半导体应变片具有灵敏度高(通常是丝式、箔式的几十倍)、横向效应小等优点。

压阻式传感器

压阻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在半导体材料的基片上经扩散

电阻而制成的器件。其基片可直接作为测量传感元件,扩散电阻在基片内接成

电桥形式。当基片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时,各电阻值将发生变化,电桥就

会产生相应的不平衡输出。

用作压阻式传感器的基片(或称膜片)材料主要为硅片和锗片,硅片为敏感

材料而制成的硅压阻传感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以测量压力和速度

的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应用最为普遍。

热电阻传感器

热电阻测温是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特性来进行

温度测量的。热电阻大都由纯金属材料制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铂和铜,此外,现在已开始采用镍、锰和铑等材料制造热电阻。

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

与温度有关的参数。在温度检测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这种传感器比较适用。目前较为广泛的热电阻材料为铂、铜、镍等,它们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温度范围宽、加工容易等特点。用于测量-200℃~+500℃范围内的温度。

热电阻传感器分类:

1.NTC热电阻传感器:

该类传感器为负温度系数传感器,即,传感器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PTC热电阻传感器:

该类传感器为正温度系数传感器,即,传感器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度传感器

1、室温管温传感器:

室温传感器用于测量室内和室外的环境温度,管温传感器用于测量蒸发器

和冷凝器的管壁温度。室温传感器和管温传感器的形状不同,但温度特性基本

一致。按温度特性划分,目前美的使用的室温管温传感器有二种类型:1、常数

B值为4100K±3%,基准电阻为25℃对应电阻10KΩ±3%。温度越高,阻值越小;温度越低,阻值越大。离25℃越远,对应电阻公差范围越大;在0℃和55℃对

应电阻公差约为±7%;而0℃以下及55℃以上,对于不同的供应商,电阻公差

会有一定的差别。兹附"南韩新基"传感器的温度与电阻的对应关系表(中间为标称值,左右分别为最小最大值):-10℃→(57.1821─62.2756─67.7617)KΩ;-5℃→(48.1378─46.5725─50.2355)KΩ;0℃→(32.8812─35.2024─37.6537)KΩ;5℃→(25.3095─26.8778─28.5176)KΩ;10℃→(19.6624─20.7184─

21.8114)KΩ;15℃→(15.4099─16.1155─16.8383)KΩ;20℃→(12.1779─12.6431─13.1144)KΩ;30℃→(7.67922─7.97078─8.26595)KΩ;35℃→(6.12564─6.40021─6.68106)KΩ;40℃→(4.92171─5.17519─5.43683)KΩ;45℃→(3.98164─4.21263─4.45301)KΩ;50℃→(3.24228─3.45097─

3.66978)KΩ;55℃→(2.65676─2.84421─3.04214)KΩ;60℃→(2.18999─

2.35774─2.53605)KΩ。除个别老产品外,美的空调电控使用的室温管温传感

器均使用这种类型的传感器。常数B值为3470K±1%,基准电阻为25℃对应电

阻5KΩ±1%。同样,温度越高,阻值越小;温度越低,阻值越大。离25℃越远,对应电阻公差范围越大。兹附"日本北陆"传感器的温度与电阻的对应关系表(中间为标称值,左右分别为最小最大值):-10℃→(22.1498─22.7155─23.2829)K Ω;0℃→(13.9408─14.2293─14.5224)KΩ;10℃→(9.0344─9.1810─

9.3290)KΩ;20℃→(6.0125─6.0850─6.1579)KΩ;30℃→(4.0833─4.1323

─4.1815)KΩ;40℃→(2.8246─2.8688─2.9134)KΩ;50℃→(1.9941─

2.0321─2.0706)KΩ;60℃→(1.4343─1.4666─1.4994)KΩ。这种类型的传感器仅用于个别老产品,如RF7.5WB、T-KFR120C、KFC23GWY等。

2、排气温度传感器:

排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压缩机顶部的排气温度,常数B值为3950K±3%,

基准电阻为90℃对应电阻5KΩ±3%。兹附"日本芝蒲"传感器的温度与电阻的对应关系表(中间为标称值,左右分别为最小最大值):-30℃→(823.3─997.1─1206)KΩ;-20℃→(456.9─542.7─644.2)KΩ;-10℃→(263.7─307.7─

358.8)KΩ;0℃→(157.6─180.9─207.5)KΩ;10℃→(97.09─109.8─

124.0)KΩ;20℃→(61.61─68.66─76.45)KΩ;25℃→(49.59─54.89─

60.70)KΩ;30℃→(40.17─44.17─48.53)KΩ;40℃→(26.84─29.15─

31.63)KΩ;50℃→(18.35─19.69─21.12)KΩ;60℃→(12.80─13.59─

14.42)KΩ;70℃→(9.107─9.589─10.05)KΩ;80℃→(6.592─6.859─

7.130)KΩ;100℃→(3.560─3.702─3.846)KΩ;110℃→(2.652─2.781─

2.913)KΩ;120℃→(2.003─2.117─2.235)KΩ;130℃→(1.532─1.632─

1.736)KΩ。

3.、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变频模块(IGBT或IPM)的

温度,目前用的感温头的型号是602F-3500F,基准电阻为25℃对应电阻6KΩ

±1%。几个典型温度的对应阻值分别是:-10℃→(25.897─28.623)KΩ;0℃→(16.3248─17.7164)KΩ;50℃→(2.3262─2.5153)KΩ;90℃→(0.6671─

0.7565)KΩ。

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很多,现在经常使用的有热电阻:PT100、PT1000、Cu50、Cu100;热电偶:B、E、J、K、S等。温度传感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组合形式

多样,应根据不同的场所选用合适的产品。

测温原理:根据电阻阻值、热电偶的电势随温度不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

原理,我们可以得到所需要测量的温度值。

光敏传感器

光敏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传感器之一,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光电管、光

电倍增管、光敏电阻、光敏三极管、太阳能电池、红外线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光纤式光电传感器、色彩传感器、CCD和CMOS图像传感器等。它的敏感波

长在可见光波长附近,包括红外线波长和紫外线波长。光传感器不只局限于对

光的探测,它还可以作为探测元件组成其他传感器,对许多非电量进行检测,

只要将这些非电量转换为光信号的变化即可。光传感器是目前产量最多、应用

最广的传感器之一,它在自动控制和非电量电测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简单的光敏传感器是光敏电阻,当光子冲击接合处就会产生电流。

湿度传感器资讯

高分子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通常都是在绝缘的基片诸如玻璃、陶瓷、硅等材

料上,用丝网漏印或真空镀膜工艺做出电极,再用浸渍或其它办法将感湿胶涂

覆在电极上做成电容元件。湿敏元件在不同相对湿度的大气环境中,因感湿膜

吸附水分子而使电容值呈现规律性变化,此即为湿度传感器的基本机理。影响

高分子电容型元件的温度特性,除作为介质的高分子聚合物的介质常数ε及所

吸附水分子的介电常数ε受温度影响产生变化外,还有元件的几何尺寸受热膨

胀系数影响而产生变化等因素。根据德拜理论的观点,液体的介电常数ε是一

个与温度和频率有关的无量纲常数。水分子的ε在T=5℃时为78.36,在T=20℃时为79.63。有机物ε与温度的关系因材料而异,且不完全遵从正比关系。在

某些温区ε随T呈上升趋势,某些温区ε随T增加而下降。多数文献在对高分

子湿敏电容元件感湿机理的分析中认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小的介电常数,

如聚酰亚胺在低湿时介电常数为3.0一3.8。而水分子介电常数是高分子ε的

几十倍。因此高分子介质在吸湿后,由于水分子偶极距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吸

水异质层的介电常数,这是多相介质的复合介电常数具有加和性决定的。由于

ε的变化,使湿敏电容元件的电容量C与相对湿度成正比。在设计和制作工艺

中很难组到感湿特性全湿程线性。作为电容器,高分子介质膜的厚度d和平板

电容的效面积S也和温度有关。温度变化所引起的介质几何尺寸的变化将影响

C值。高分子聚合物的平均热线胀系数可达到的量级。例如硝酸纤维素的平均

热线胀系数为108x10-5/℃。随着温度上升,介质膜厚d增加,对C呈负贡献值;但感湿膜的膨胀又使介质对水的吸附量增加,即对C呈正值贡献。可见湿

敏电容的温度特性受多种因素支配,在不同的湿度范围温漂不同;在不同的温

区呈不同的温度系数;不同的感湿材料温度特性不同。总之,高分子湿度传感

器的温度系数并非常数,而是个变量。所以通常传感器生产厂家能在-10-60摄

氏度范围内是传感器线性化减小温度对湿敏元件的影响。

比较优质的产品主要使用聚酰胺树脂,产品结构概要为在硼硅玻璃或蓝宝

石衬底上真空蒸发制作金电极,再喷镀感湿介质材料(如前所述)形式平整的感

湿膜,再在薄膜上蒸发上金电极.湿敏元件的电容值与相对湿度成正比关系,线

性度约±2%。虽然,测湿性能还算可以但其耐温性、耐腐蚀性都不太理想,在

工业领域使用,寿命、耐温性和稳定性、抗腐蚀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陶瓷湿敏传感器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传感器。优点在于能耐高温,湿度滞后,响应速度快,体积小,便于批量生产,但由于多孔型材质,对尘埃

影响很大,日常维护频繁,时常需要电加热加以清洗易影响产品质量,易受湿

度影响,在低湿高温环境下线性度差,特别是使用寿命短,长期可靠性差,是

此类湿敏传感器迫切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湿敏元件的开发和研究中,电阻式湿度传感器应当最适用于湿度控

制领域,其代表产品氯化锂湿度传感器具有稳定性、耐温性和使用寿命长多项

重要的优点,氯化锂湿敏传感器已有了五十年以上的生产和研究的历史,有着

多种多样的产品型式和制作方法,都应用了氯化锂感湿液具备的各种优点尤其

是稳定性最强。

氯化锂湿敏器件属于电解质感湿性材料,在众多的感湿材料之中,首先被

人们所注意并应用于制造湿敏器件,氯化锂电解质感湿液依据当量电导随着溶

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电解质溶解于水中降低水面上的水蒸气压的原理而实现

感湿。

氯化锂湿敏器件的衬底结构分柱状和梳妆,以氯化锂聚乙烯醇涂覆为主要

成份的感湿液和制作金质电极是氯化锂湿敏器件的三个组成部分。多年来产品

制作不断改进提高,产品性能不断得到改善,氯化锂感湿传感器其特有的长期

稳定性是其它感湿材料不可替代的,也是湿度传感器最重要的性能。在产品制

作过程中,经过感湿混合液的配制和工艺上的严格控制是保持和发挥这一特性

的关键。

传感器的迟滞特性

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的最大差值△MAX与满

量程输出F·S的百分比表示。

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的吸收造成。

接口传感器

魏德米勒传感器/执行器接口产品,可以通过加装相应的总线协议适配器,SAI产品可以直接连接到现场总线。可以支持Profibus-DP、CANopen、DeviceNet、Interbus和ASi现场总线协议。

无源传感器/执行器接口产品(SAI)

防护等级达到IP68,可直接安装而无需防护。

节约安装材料、时间、空间。

提供4、6、8路的分配器,每路有3针、4针和5针的结构(提供一路和两路信号)。

有带接线盖型(标准型)和电缆预制型。

可另外提供金属外壳的产品,适用于食品行业。

带有信号和电源的指示。

有源传感器/执行器接口产品(SAI)

通过加装相应的总线协议适配器,SAI产品可以直接连接到现场总线。可以支持Profibus-DP、CANopen、DeviceNet、Interbus和ASi现场总线协议。

提供两种防护等级的产品:IP67(总线连接方式为圆形接头连接),IP68(总线连接方式为自装配型)。

提供8DI、8DO、8DI/4DO、16DI、8DI/8DO五种输入输出的产品。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采用新原理、开发新型传感器;

大力开发物性型传感器(因为靠结构型有些满足不了要求);

传感器的多功能化;

传感器的智能化(Smart Sensor);

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

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举例

向传感器提供±15V电源,激磁电路中的晶体振荡器产生400Hz的方波,经过TDA2030功率放大器即产生交流激磁功率电源,通过能源环形变压器T1从静止的初级线圈传递至旋转的次级线圈,得到的交流电源通过轴上的整流滤波电路得到±5V的直流电源,该电源做运算放大器AD822的工作电源;由基准电源AD589与双运放AD822组成的高精度稳压电源产生±4.5V的精密直流电源,该电源既作为电桥电源,又作为放大器及V/F转换器的工作电源。当弹性轴受扭时,应变桥检测得到的mV级的应变信号通过仪表放大器AD620放大成1.5v ±1v的强信号,再通过V/F转换器LM131变换成频率信号,通过信号环形变压器T2从旋转的初级线圈传递至静止次级线圈,再经过外壳上的信号处理电路滤波、整形即可得到与弹性轴承受的扭矩成正比的频率信号,该信号为TTL电平,既可提供给专用二次仪表或频率计显示也可直接送计算机处理。由于该旋转变压器动--静环之间只有零点几毫米的间隙,加之传感器轴上部分都密封在金属外壳之内,形成有效的屏蔽,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材料(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各种生物传感器有以下共同的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生物膜)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传感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按照其感受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DNA传感器等等

按照传感器器件检测的原理分类,可分为:热敏生物传感器、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声波道生物传感器、酶电极生物传感器、介体生物传感器等。

按照生物敏感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亲和型和代谢型两种。

UVA-1210是一个近紫外波光电传感器,可见光范围不响应,输出电流与紫外指数呈线性关系。适用于手机、PDA、MP4等便携式移动产品测量紫外指数,随时提醒人们(特别是女士)紫外线的强度并注意防晒,也适用于紫外波段的检测器、紫外线指数检测器。

紫外传感器

■电气特性

采用氮化镓基材料;

PIN型光电二极管;

光伏工作模式;

对可见光无响应;

暗电流低;

输出电流与紫外指数成线性关系。

符合欧盟RoHS指令,无铅、无镉

■典型应用

测量紫外指数:手机、数码相机、MP4、PDA、GPS等携式移动产品;

用于紫外检测器:全部紫外线波段的检测器、单UV-A波段检测器、紫外线指数检测器、紫外线杀菌灯辐照检测器。

传感器制造工艺

以下步骤:1)以注塑方法,成型传感器本体;2)将带有感应头的电路板安装在传感器本体上,并通过焊锡进行焊接;3)盖上保护罩,通过卡扣及加密封胶工艺将感应头固定安装在传感器本体上。应用本制造工艺,由于注塑过程和电路板安装过程是分开进行的,因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注塑过程中因温度高而损坏电路器件的现象。

由于材料科学的发展,一系列无机非金属材料被用来制造传感器,因为它们的一些性质,例如耐高温性、抗腐蚀能力、耐磨损等,对传感器具有实用价值。

陶瓷传感器

传感器选用陶瓷材料是因为陶瓷材料具有下述性质:

相对而言,通过控制它的成分和烧结条件等手段,陶瓷的微观结构比较容易调节。微观结构对陶瓷的所有特性都有重大影响,包括它们的电学、磁性、光学、热学和机械性能。

由于陶瓷材料的耐高温和抗恶劣环境影响能力很强,所以常常将它们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处理过程。

陶瓷主要是由价格便宜的材料制备而成的,这就是说用它生产的传感器价格也将比较低廉。

陶瓷的结构特性是和下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晶粒(块体),分隔相邻晶粒的

表面(晶粒间界),分隔晶粒表面和空间的界面,以及结构中的孔隙。由于这些

各不相同的特性,既可利用陶瓷块体,也可利用陶瓷表面的性质来制造传感器。

目前已用于传感器制备的陶瓷材料有以下几类:

基于利用其晶粒物理特性的材料。

基于利用其晶粒间界性质的材料。

基于利用其表面特性的陶瓷材料。

有时,无法严格地将某些陶瓷材料归入任何上述类型,因为传感器的工作

是基于不止一种的、而是多种特性的综合效应。表1.4示出了按照所利用的材

料属性进行的陶瓷传感器分类。一类是在其工作过程中利用陶瓷块体性质的陶

瓷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具有材料物理性质的特征--介质,压电体,磁性或半导体。在这些传感器中已经达到的材料特性水准已接近单晶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水准。

全球传感器市场预测

2008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容量为506亿美元,预计2010年全球传感器市场

可达600亿美元以上。调查显示,东欧、亚太区和加拿大成为传感器市场增长

最快的地区,而美国、德国、日本依旧是传感器市场分布最大的地区。就世界

范围而言,传感器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依旧是汽车市场,占第二位的是过程控制

市场,看好通讯市场前景。

一些传感器市场比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

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

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传感器市场的主要增长来

自于无线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其中,无线传感器在2007-2010年复合年增长

率预计会超过25%。

目前,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有关专家指出,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各国

将竞相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新技术的发展

将重新定义未来的传感器市场,比如无线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

金属氧化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与市场份额的扩大。

传感器常用术语

1.传感器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

②转换元件指传感器中能较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是与传

输和(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③当输出为规定的标准信号时,则称为变送器。

2.测量范围

在允许误差限内被测量值的范围。

3.量程

测量范围上限值和下限值的代数差。

4.精确度

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与真值间的一致程度。

5.重复性

在所有下述条件下,对同一被测的量进行多次连续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符

合程度:

相同测量方法:

相同观测者:

相同测量仪器:

相同地点:

相同使用条件:

在短时期内的重复。

6.分辨力

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可能检测出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7.阈值

能使传感器输出端产生可测变化量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8.零位

使输出的绝对值为最小的状态,例如平衡状态。

9.激励

为使传感器正常工作而施加的外部能量(电压或电流)。

10.最大激励

在市内条件下,能够施加到传感器上的激励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

11.输入阻抗

在输出端短路时,传感器输入端测得的阻抗。

12.输出

有传感器产生的与外加被测量成函数关系的电量。

13.输出阻抗

在输入端短路时,传感器输出端测得的阻抗。

14.零点输出

在室内条件下,所加被测量为零时传感器的输出。

15.滞后

在规定的范围内,当被测量值增加和减少时,输出中出现的最大差值。

16.迟后

输出信号变化相对于输入信号变化的时间延迟。

17.漂移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传感器输出中有与被测量无关的不需要的变化量。

18.零点漂移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室内条件下零点输出时的变化。

19.灵敏度

传感器输出量的增量与相应的输入量增量之比。

20.灵敏度漂移

由于灵敏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校准曲线斜率的变化。

21.热灵敏度漂移

由于灵敏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灵敏度漂移。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这个熟悉但又概念模糊的名词最近不断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研究项目陆续获得巨额的研究资助,显示出越来越受重视的前景。要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前研信息,争取好的研究课题和资金,你怎能不了解生物传感器? 让我们来看看生物通最近的一些报道: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研发了可用于检测肿瘤蛋白以及耐药性MASA细菌的微型生物传感器。该系统利用一个回旋装置来检测,类似导航系统和气袋的原理。振荡晶片的大小类似于一颗尘埃尺寸,有望可使医生诊断和监测常见类型的肿瘤,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该装置可以鉴定肿瘤标志物-蛋白以及其它肿瘤细胞产生的丰度不同的生物分子。该小组下一步目标是把检测系统做成一个手持式系统,更加快速方便地检测组织样品。欧共体已经拨款1200万欧元资金给该小组,以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 苏格兰IntermediaryTechnologyInstitutes计划投资1亿2千万英镑发展“生物传感器平台(BiosensorPlatform)”——一种治疗诊断技术。作为将诊断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疗法,能够在诊断的同时,提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疾病诊断和医学临床的费用与复杂性,同时具备提供疾病发展和药品疗效成果的能力。目前该技术已被使用在某些乳癌的治疗上,只需在事前做些特殊的测试,即可根据结果决定适合的疗程。这个技术更被医学界视为未来疾病疗程的主流。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使用GeneFluidics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来鉴定引起感染的特定革兰氏阴性菌,该结果表明利用微型电化学传感器芯片已经可以用于人临床样本的细菌检查。GeneFluidics'16-sensor上的芯片包被了UCLA设计的特异的遗传探针。临床样本直接加到芯片上,然后其电化学信号被多通道阅读器获取。根据传感器上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尿路感染的细菌种类。从样品收集到结果仅需45分钟。比传统方法(需要2天时间)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冯德荣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区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探索和揭示出生命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加工、转换和控制等基本规律,探讨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广泛地应用各种生物活性材料与传感器结合,研究和开发具有识别功能的换能器,并成为制造新型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原创技术,研究和开发它们的应用。生物传感器中应用的生物活性材料对象范围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等,以及人工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ied polymer,MIP)。由于研究DNA分子或蛋白质分子的识别技术已形成生物芯片(DNA芯片、蛋白质芯片)独立学科领域,本文对这些领域将不进行讨论。 生物传感器研究起源于20世纪的60年代,1967年Updike和Hicks把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化膜和氧电极组装在一起,首先制成了第一种生物传感器,即葡萄糖酶电极。到80年代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已基本形成。其标志性事件是:1985年“生物传感器”国际刊物在英国创刊;1987年生物传感器经典著作在牛津出版社出版;1990年首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学术大会在新加坡召开,并且确定以后每隔二年召开一次。 此后包括酶传感器的生物传感器研究逐渐兴旺起来,从用一种或多种酶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传感器,逐渐发展设计出用其他的生物分子作识别元件的传感器,例如酶—底物、酶—辅酶、抗原—抗体、激素—受体、DNA双螺旋拆分的分子等,把它们的一方固定化后都可能作为分子识别元件来选择地测量另一方。除了生物大分子以外,还可以用细胞器、细胞、组织、微生物等具有对环境中某些成分识别功能的元件来作识别元件。甚至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受体分子与传感器结合来测定微生物、细胞和相关的生物分子。 与生物活性材料组合的传感器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物理或化学传感器,如电化学(电位测定、电导测定、阻抗测定)、光学(光致发光、共振表面等离子体)、机械(杠杆、压电反应)、热(热敏电阻)或者电(离子或者酶场效应晶体管)等等。所有这些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组合体通称为生物传感器。 按期召开的世界生物传感器学术大会记录了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历程,总汇了这一领域的发展新动向。例如1992年在德国慕尼黑“国际生物传感器流动注射分析与生物工艺控制”学术会议上对生物工艺控制和在线系统进行研讨,至今仍作为研究者攻关的课题。2004年在西班牙格拉纳达会展中心召开的第八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可以说是世界生物分析系统领域的一次大的盛会[1],参会代表人数和发表论文数量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共有7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参加了本届大会,第八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涉及领域内容空前广泛,对9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包括核酸传感器和DNA芯片、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组织和全细胞传感器、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天然与合成受体、新的信号转导技术、系统整合/蛋白质组学/单细胞分析、生物电化学/生物燃料/微分析系统、商业发展和市场。其中,单分子/细胞分析和生物印迹生物传感器由于它们良好的发展态势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研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对生物传感器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利于生物传感器的自身发展,同时有利于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广泛推广。因此有必要详细说明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在医学、军事、食品、农业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传感器不可替代的地位,利用生物中独特的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检测出相关物质。生物传感器相对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度、成本低廉、运用普及度高、污染程度小的特点。因此,研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2.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 Gronow将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一种含有固定化生物物质(如酶、抗体、全细胞、细胞器或其联合体)并与一种合适的换能器紧密结合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它可以将生化信号转化为数量化的电信号。生物传感器一般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生物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是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组织切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核酸、有机物分子等);二是信号转换器(换能器),主要有电化学电极、光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场效应晶体管、压电石英晶体及表面等离子共振器件等。当待测物与分子识别元件特异性结合后,所产生的复合物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 3.生物传感器的具体应用 3.1 制药方面 生物传感器在生产药物时具体作用表现为对具体进行生化反应进行检测,生物传感器可以及时的测量有关生化反应的各项数据,并将它及时反馈给系统。在抗癌药物及癌症治疗方面,生物传感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验室中对癌细胞进行培养,并把用相应药物与之发生反应,通过生物传感器对实验数据进行测量,来具体观察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在不同药物间的对比中,选出最具有抗癌性的药物。 3.2 食品方面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生物传感器是一门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 是一种将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与一个能够产生和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结合起来的分析装置,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检测的特点。生物传感器的高度自动化、微型化与集成化,减少了对使用者环境和技术的要求,适合野外现场分析的需求,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视频,医药及军事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发展趋势 1生物传感器 从几百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使用生物传感器,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始于1962年,Clark和Lyons首先提出使用含酶的修饰膜来催化葡萄糖,用pH计和氧电极来检测相应的信号转变。1967年,Updike和Hick 正式提出了生物传感器这一概念,并成功制备了第一支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这一工作对生物学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全面展开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77年,Kambe等用微生物作识别元素制备了生物传感器,为拓宽检测物的范围,所用到的识别元素不断得到扩展,如细胞、DNA、RNA、抗体等识别元素先后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筑中。换能器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随后细胞、DNA、RNA、抗体等识别元素也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中。逐渐从电化学向光谱学、热力学、磁力、质量及声波等方向拓展,这也使得生物传感器在种类和应用领域上得到发展。 1.1 生物传感器简介 生物传感器指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 将葡萄糖氧化酶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葡萄糖传感器。当改用其他的酶或微生物等固化膜,便可制得检测其对应物的其他传感器。固定感受膜的方法有直接化学结合法;高分子载体法;高分子膜结合法。现已发展了第二代生物传感器:微生物、免疫、酶免疫和细胞器传感器,研制和开发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将系统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起来的场效应生物传感器,90年代开启了微流控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集成为药物筛选与基因诊断等提供了新的技术前景。由于酶膜、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粒子膜、微生物膜、抗原膜、抗体膜对生物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只对特定反应起催化活化作用,因此生物传感器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缺点是生物固化膜不稳定。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必将是介于信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临床诊断、工业控制、食品和药物分析(包括生物药物研究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下面三种分类命名方式: 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元件可分为五类: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相应的敏感材料依次为酶、微生物个体、细胞器、动植物组织、抗原和抗体。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有:生物电极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光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等,换能器依次为电化学电极、半导体、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 3.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代谢型或催化型生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陈洪渊*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Email: hy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c56189282.html, 光电化学过程是指分子、离子以及固体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因吸收光子而使电子处于激发态继而产生电荷传递的过程。光电化学传感是基于物质的光电转化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待测物与光电化学活性物质之间的直接/间接相互作用,或者生物识别过程前后所产生的光电流(或光电压)的变化与待测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是光电化学传感定量的基础。在光电化学检测中,与电化学发光检测恰好相反,光被用作激发源来激发光活性物质,通过光激发所产生的电信号作为检测信号。由于采用不同能量形式的激发与检测信号,和电化学发光检测相同的是,光电化学传感的背景信号要比传统的电化学方法低。研究表明,在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流程对同一种物质进行检测时,光电化学方法获得的检测限通常要比电化学方法低一个数量级。此外,由于利用电信号响应, 同传统的光学方法相比, 光电化学检测仪器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且易于微型化。因此,这种方法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预期,光电化学传感将在生物分子测定、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新药研究和医学卫生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光电化学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各个主要研究方向,如DNA传感器、免疫传感器以及酶催化型传感器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本文将以本研究组现有相关工作为例,对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及当前的发展趋势作一扼要的评述,以期为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Zhao W W, Yu P P, Xu J J, Chen H Y. Electrochem. Commun., 2011, 13, 495—497 [2] Zhao W W, Wang J, Xu J J, Chen H Y. Chem. Commun., 2011, 47, 10990—10992 [3] Zhao W W, Tian C Y, Xu J J, Chen H Y. Chem. Commun., 2012, 48, 895—897 [4] Zhao W W, Dong X Y, Wang J, Kong F Y, Xu J J, Chen H Y. Chem. Commun., 2012, 48, doi: 10.1039/C2CC17942C [5] Zhao W W, Ma Z Y, Yu P P, Dong X Y, Xu J J, Chen H Y. Anal. Chem., 2012, 84, 917—923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它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区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探索和揭示出生命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加工、转换和控制等基本规律,探讨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方法。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广泛地应用各种生物活性材料与传感器结合,研究和开发具有识别功能的换能器,并成为制造新型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原创技术,研究和开发它们的应用。生物传感器中应用的生物活性材料对象范围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细胞器、组织、器官等,以及人工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ied polymer,MIP)。由于研究DNA分子或蛋白质分子的识别技术已形成生物芯片(DNA芯片、蛋白质芯片)独立学科领域,本文对这些领域将不进行讨论。 与生物活性材料组合的传感器可以是多种类型的物理或化学传感器,如电化学(电位测定、电导测定、阻抗测定)、光学(光致发光、共振表面等离子体)、机械(杠杆、压电反应)、热(热敏电阻)或者电(离子或者酶场效应晶体管)等等。所有这些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组合体通称为生物传感器。 1.2 中国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过程 中国生物传感器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事生物传感器研究的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上海冶金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华东理工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直至今日,这些单位仍在生物传感器领域进行着创新研究和开发。最早展开生物传感器的研讨活动是1986年由中国微生物协会酶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的第一届工业生化及酶工程全国学术会议。中国酶工程专业技术委员对这一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活动包括定期召开的全国性酶工程学术会议和每隔二年一次的中日酶工程学术会议,其中生物传感器都是重要的研讨议题。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是以生物体成分(如酶,抗原,抗体,激素等)或生物体本身(细胞,微生物,组织等)作为生物体敏感元件,对被测目标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件。生物传感器不仅广泛用于传统医学领域,推动医学发展,而且还在空间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和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种类;原理;应用;趋势 一.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部分(敏感元件)和转换部分(换能器)构成,以分子识别部 分去识别被测目标,是可以引起某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主要功能元件。分子识别部分 是生物传感器选择性测定的基础。生物传感器通过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 与敏感元件之间的反应,并将反应的程度用离散或连续的电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 被测量。 生物体中能够选择性地分辨特定特质的物质有酶、抗体、组织、细胞等。这些分子识 别功能物质通过识别过程可与被测目标结合成复合物,如抗体和抗原的结合、酶与基质的 结合。在设计生物传感器时,选择适合于测定对象的识别功能物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 要考虑到所产生的复合物的特性。根据分子识别功能物质制备的敏感元件所引起的化学变 化或物理变化,去选择换能器,是研制高质量生物传感器的另一重要环节。敏感元件中光、热、化学物质的生成或消耗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量。根据这些变化量,可以选择适光的换能器。 二.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 1.酶生物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是利用生化反应所产生的或消耗的物质的量,通过电化学 装置转换成电信号,进而选择性地测定出某种成分的器件。酶生物传感器应用于检测血糖 含量,检测氨基酸含量,测定血脂,测定青霉素和浓度,测定尿素,测定血液中的酶含量 酶传感器中应用的新技术:纳米技术 固定化酶时引入纳米颗粒能够增加酶的催化活性,提高电极的响应电流值。首先,纳米颗 粒增强在载体表面上的固定作用;其次是定向作用,分子在定向之后,其功能会有所改善;第三,由于金、铂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宏观隧道效应,可以作为固定化酶之间、 固定化酶与电极之间有效的电子媒介体,从而使得氧化还原中心与铂电极间通过金属颗粒 进行电子转移成为可能,酶与电极间可以近似看作是一种导线来联系的。这样就有效地提 高了传感器的电流响应灵敏度。孟宪伟等首次研究了二氧化硅和金或铂组成的复合纳米颗 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电流响应的影响,其效果明显优于这=种纳米颗粒单独使用时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增强作用。其原因是纳米粒子具有吸附浓缩效应、吸附定向和量子尺寸颗 粒效应,复合纳米颗粒比单独一种纳米颗粒更易于形成连续势场,降低电子在电极和固定 化酶间的迁移阻力,提高电子迁移率,有效地加速了酶的再生过程,因此复合纳米颗粒可 以显著增强传感器的电流响应。 2.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毒素和细菌,检测DNA 光纤,检测残留的农药,毒品和滥 用药物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综述

生物传感器综述

————————————————————————————————作者: ————————————————————————————————日期: ?

生物传感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 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专业: 分析化学 姓名:雷杰 学号:12015130529 指导教师:晋晓勇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新兴传感器,它是以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将化学信号、热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直接产生电信号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检测结果。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技术;环境分析检测;

0.前言 生物传感器这门课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电化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就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历史阶段,它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研究阶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逐渐变得专业化、微型化、集成化、也有一些生物相容的生物传感器,生物可控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制成[1]。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从它的选择性,稳定性,灵敏度和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研人员主要研究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它的发展对生产生活都有极大影响,尤其是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可现场检测、便携式、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从而深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三年来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对以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借鉴。 1.生物传感器技术 1.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主要是由生物识别和信号分析两部分组成。生物识别部分是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敏感识别元件构成,包括细胞、生物素、酶、抗体及核酸。信号分析部分通常叫换能器。它们的工作原理一般是根据物质电化学、光学、质量、热量、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将被分析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之间反应的信号转变成易检测、量化的另一种信号,比如电信号、焚光信号等,再经过信号读取设备的转换过程,最终得到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数据[2]。 生物传感器识别和检测待测物的工作原理:首先,待测物分子与识别元素接触;然后,识别元素把待测物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接着,转换器将识别反应相应的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化学或物理信号;最后,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输出的信号进行相应的转换,将输出信号转化为可识别的信号。生物传感器的各个部分包括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也由此构成。生物传感器中的识别元素决定了传感器的特异性,是生物定性识别的决定因素;识别元素与待测分子的亲合力,以及换能器和检测仪表的精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当今各发达国家都把生物传感器列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生物传感器不仅广泛用于传统医学领域,推动医学发展,而且还在空间生命科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和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原理;应用;发展 Abstract: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io-sensors has been very rapid development,today's developed countries regard the biosensor technology as the key to the 21st century, given a high priority. Biosensors are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but also in space life science, food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widely used in military and other fields. Keyword s: biosensor; princip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目录 一. 引言 (4) 二.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4) 三.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5) 3.1.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 3.1.1. 基于中医针灸针的传感针 (5) 3.1.2.生物芯片 (5) 3.1.3.生物传感器的临床应用 (5) 3.2.生物传感器在非传统医学领域的应用 (6) 3.2.1.在空间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应用 (6) 3.2.2.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 3.2.3.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6) 3.2.4.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6) 四. 生物传感器的未来 (7) 五. 结束语 (7) 六. 参考文献 (7)

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读后感 学号:2009221930 专业:检验生物技术姓名:刘志成 从上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已经距今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门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生物传感器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其发展历史回顾 作为生物,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其所以能够如此,首先是由于生物能感受外界的各类刺激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体内信息处理系统所能接收并处理的信号。例如,人能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将外界的光、声温度及其它各种化学和物理信号转换成人体内神经系统等信息处理系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现代和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处理系统要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将外界的各种信息接下来并转换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单元(即计算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 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immobilized biomolecules)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生物传感器由两个主要关键部份所构成,一为来自于生物体分子、组织部份或个体细胞的分子辨认组件,此一组件为生物传感器信号接收或产生部份。另一为属于硬件仪器组件部份,主要为物理信号转换组件。因此,如何已生化方法分离、纯化甚或设计合成特定的生物活性分子(biological active materials),结合精确而且响应快速的物理换能器(transducers)组合成生物传感器反应系统,实为研究生物传感器的主要目的。 生物传感器可以如上述的那样,依照其感受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而称为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等等,也可根据所监测的物理量、化学量或生物量而命名为热传感器、光传感器、胰岛素传感器等,还可根据其用途统称为免疫传感器。药物传感器等等。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电极、场效应管、热每器件、压电器件、光电器件等器件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依照信号转换器的不同,也可将生物传感器进行分类,如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等。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自1962年Clark和Lyon两人提出酵素电极的观念以后,YSI公司于七零年代即积极投入商品化开发与生产,启开了第一代生物传感器于1979年投入医检市场,最早的商品为血糖测试用酵素电极。YSI公司的上市成功与八零年代电子信息业的蓬勃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并且一举带动了生物传感器的研发热潮。Medisense公司继续以研发第一代酵素电极为主,于1988年由于成功的开发出调节(mediator)分子来加速响应时间与增强测试灵敏度而声名大噪,并以笔型(Pen 2)及信用卡型(companion 2)之便携式小型生物传感器产品,于1988年上市后立即袭卷70%以上的第一代产品市场,成为生物传感器业的盟主。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定义为使用抗体或受体蛋白当分子识别组件,换能器的选用则朝向更为多样化,诸如场效半导体(FET),光纤(F OS),压晶体管(PZ),表面声波器(SAW)等。虽然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自八零年代中期即开始引起广泛的研发兴趣,但一般认为尚未达医检应用阶段,预定相关技术须待世纪末前方能成熟。目前可称的上第二代的生物传感器产品为1991年上市的瑞典商Pharmacia所推出的BIAcore与BIA lite两项产品。 二、未来的展望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的分类 传感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由于同一被测量可用不同转换原理实现探测,利用同一种物理法则、化学反应或生物效应可设计制作出检测不同被测量的传感器,而功能大同小异的同一类传感器可用于不同的技术领域,故传感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传感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了解传感器的分类,旨在加深理解,便于应用。 1.按外界输入的信号变换为电信号采用的效应分类 按外界输入的信号变换为电信号采用的效应分类,传感器可分为物理型传感器、化学型传感器和生物型传感器三大类,如图1-2所示。 图1-2 传感器的分类 其中利用物理效应进行信号变换的传感器称为物理型传感器,它利用某些敏感元件的物理性质或某些功能材料的特殊物理性能进行被测非电量的变换。如利用金属材料在被测量作用下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的应变效应的应变式传感器;利用半导体材料在被测量作用下引起的电阻值变化的压阻效应制成的压阻式传感器;利用电容器在被测量的作用下引起电容值的变化制成的电容式传感器;利用磁阻随被测量变化的简单电感式、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在被测力作用下产生的压电效应制成的压电式传感器等。 物理型传感器又可以分为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 结构型传感器是以结构(如形状、尺寸等)为基础,利用某些物理规律来感受(敏感)被测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测量的。例如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必须有按规定参数设计制成的电容式敏感元件,当被测压力作用在电容式敏感元件的动极板上时,引起电容间隙的变化导致电容值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压力的测量。又比如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必须设计制作一个合适的感受被测压力的谐振敏感元件,当被测压力变化时,改变谐振敏感结构的等效刚度,导致谐振敏感元件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压力的测量。 物性型传感器就是利用某些功能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及效应感受(敏感)被测量,并转换成可用电信号的传感器。例如利用具有压电特性的石英晶体材料制成的压电式压力传

生物传感器发展方向

生物传感器发展方向: 目前,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物传感器的多功能化、集成化是很重要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将半导体技术引入生物传感器,不仅给多功能生物传感器开发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可以使传感器小型化、微型化,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别是在人体状态诊断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实用价值。 Pharmacia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 )系统为生物传感器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开创了一个典范。BIA是将探针或配基固定在感应片表面,固定化的配基或探针能专一性地结合待测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蛋白、受体-药物、受体-配基、生物素-亲和素、抗原-抗体、核酸-蛋白、蛋白-药物、核酸-核酸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形,如分子的结合与解离、强度和速度以及分子间是否有空间位阻和异位效应等。用微射流技术就可以吧分子相互作用瞬间的上述动力学参量测量并记录下来,为临床医学提供有效的治疗药物、选择性更强的临床诊断,为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更深层的分子间、细胞间的分子作用机理,这是迄今为止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研究工作能够取得更多信息的设备。 BIA的核心系统应用了一种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的技术。它的使用激光扫描固定化表面,记录分子配对,即抗体作用所导致的质量的改变。传感器片得固定化表面是由玻璃片覆盖金膜镀层,在金膜上共价结合了羧化的葡聚糖变成生物相容性载体,非特异性结合很低,可以用水溶性碳二亚胺和N-羧基丁而酰胺(NHS)把所需要的配基固定到羧化得葡聚糖上。当待测分子结合到配基层以后,SPR的共振角发生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待测分子的定量相关。 目前,在所有利用固定化亲和配基的操作系统中,生物传感器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不难设想将来几乎所有生物物质都可以通过生物传感器的亲和作用来进行迅速的测量和分析。现在已经有人设计出在晶体管芯片上亲和固定化几十种配基,能在几秒内测定一系列生物化学和医学诊断的数据,甚至连基因突变和缺失都可以检测,由此可以预测,它可能成为21世纪揭示人类生命科学的有力武器。 电化学DNA传感器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思想的生物传感器。其用途是检测基因及一些能与DNA发生特殊相互作用的物质。电化学DNA传感器是利用单链DNA(ssDNA)或基因探针作为敏感原件固定在固体电极表面,加上识别杂交信息的电话性指示剂(称为杂交指示剂)共同构成的检测特定基因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分子作用)形成双链DNA(dsDNA)(电极表面性质改变),同时借助一能识别ssDNA和dsDNA的杂交指示剂的电流响应信号的改变来达到检测基因的目的。 已有检测灵敏度高达10~13g/mL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报道,Hashimoto 等采用一个20聚合体的核苷酸探针修饰在金电极上检测了Pat I片段上的致癌基因u-myc。电化学DNA传感器距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主要是传感器的稳定性、重现性、灵敏度等都还有待提高。有关DNA修饰电极的研究除对于基因检测有重要意义外,还可将DNA修饰电极用于其它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用于DNA与外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亚久,如抗癌药物筛选、抗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以及用于检测DNA结合分子。无疑,它将成为生物电化学的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前沿领域。 总之,生物传感器目前仍处于开发阶段。很多已经开发的生物传感器在实用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 及发展前景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到来后,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现代化生产有着重大作用,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食品、制药、、、环境监测等方面。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前景 一、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和转换元件组成”。 随着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传感器的特点主要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而且还可能建立新型工业,从而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常见传感器有、、、、、、、以及等。 二、生物传感器概述 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材料(酶、、、抗体、抗原等)与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 1967年.乌普迪克等制出了第一个生物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将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这种葡萄糖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⑴按照感受器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DNA传感器等等。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到来后,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对现代化生产有着重大作用,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食品、制药、、、环境监测等方面。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相信不久的将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前景 一、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GB7665-87对传感器下的定义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和转换元件组成”。 随着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传感器的特点主要有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而且还可能建立新型工业,从而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常见传感器有、、、、、、、以及等。 二、生物传感器概述 生物传感器是用生物活性材料(酶、、、抗体、抗原等)与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 1967年.乌普迪克等制出了第一个生物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将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这种葡萄糖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⑴按照感受器生命物质分类,可分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DNA传感器等等。

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发展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以生物活性单元为敏感元件, 结合化学、物理转换元件,对被分析物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装置,它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成本低、可进行连续动态监测等优点。本文将首先讲述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发展历程,然后介绍目前生物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这些领域涉及到生命科学、医学、环境检测、食品工程及军事等,继而再介绍目前国外生物传感器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展望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应用发展最新研究前景挑战 何为生物传感器?2001年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推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对生物传感器的定义:生物传感器应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装置,通过利用与换能器保持直接空间接触的生物识别元件(生物化学受体) ,能够提供特殊的定量和半定量分析信息。目前,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工程技术研究领域, 它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区域,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与监控装置。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技术融合,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已经日趋增多,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其十分广阔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Clark和Lyons首次把嫁接酶法和离子敏感氧电极技术结合,创制了测定葡萄糖含量的酶电极,开创了生物传感器的先河。1967 年Updike和Hicks把葡萄糖氧化酶( GOD)固定化膜和氧电极组装在一起,制成了第一种生物传感器,即葡萄糖酶传感器,代表了生物传感器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整个8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生物电子学和微电子学等的不断渗透和融合,许多其它的生物活性材料和换能器相继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Cooney等在1974年报道了以酶为测温探针的热生物传器;1975年,Janata研制出了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器,同年Divies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电流型微生物传感器的论文。1977 年Karube等利用微生物细胞作为生物敏感元件制备了第一支微生物传感器; Liedberg等开发出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1980年Cams和Janata首先研制成功可测定青霉素的酶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这一成果为离子酶场效应晶体管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又为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全固态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实现了生物传感器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为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在线测定奠定了基础。1983年Lowe Cofdfinch第一次将光学换能器引入到酶传感器领域。这一时期,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相关文献数量迅速增加。自1990年至今,每隔两年

生物传感器论文光纤传感器论文

生物传感器论文光纤传感器论文 生物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简述了生物传感器近年来的研究与应用,对其发展前景及市场化作了预测及展望。生物传感器因其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食品监测、临床医学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在市场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 前言 从20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已经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作为一门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1 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

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所以生物传感器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根据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各自的范畴,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1 根据生物传感器中信号检测器上的敏感物质分 生物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侧器中含有敏感的生命物质。这些敏感物质有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细胞器、抗原和抗体等。根据敏感物质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1.2 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分类 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热敏电阻、光电器件、声学装置等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据此又将传感器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测热型生物传感器、测光型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