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普世价值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向前,随着人类对这些世界性问题认知水准的加深,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已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而不再局限

于自然科学范畴,生态学也不再局限于生物学而成为联系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人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再也无法更

不可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应该全面

地看待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重新审视人类在整个生物圈中的定位,协调人类与环境、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些

国际机构乃至各国政府和各专业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很多共识。可

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领域最熟

悉和最广泛采用的术语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资源环境管理

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能不让人们深入思考不可持续发展

的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

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发展模式与内在发展理念有其深厚的自然

科学技术根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技术依赖于社会生产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

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

迹归功于生产。”①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

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以至

于我们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能够说,没有自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就

没有当今社会人类的福祉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工业文明所体现的巨大

生产力使人类仍然相信人类自身与自然科学技术的无限水平。但是,

自然科学技术的过快发展和片面利用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带来的

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美国生态学家格林伍德和爱德华滋说:

“当一项新技术破坏了人们大量需要的和不可再生、人类的和非人类

的资的源时,那么所谓进步实际就是一项拙劣交易”。②美国科学哲

学家布赖恩斯温认为:“我们的星球面临着很多的麻烦:技术发明的

后果是产生了5万枚核弹头;工业化经济导致了各大洲的生态灭绝;

财富和服务的社会分配产生了1亿贫困而饥馑的众生。一个无可争辩

的事实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正处于可怕的境地。”③这不能不让

人类警醒: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人类社会,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

存与发展危机。

其次,不可持续发展更有其深厚的社会制度设计根源。19世纪60年

代的英国和美国、20世纪初法国、20世纪30年代德国、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和日本,以其现代工业化的先驱“创造”了资源高消耗、环

境高污染的世界纪录。举世闻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就其本质

来说,是现代资本逻辑敲响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滥用的警钟。马克思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如果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

一方面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发明创造价值的

劳动,那么,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

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的体系,甚至科学也同人的一切物质的和

一切精神的属性一样,表现为这个普遍有用体系的体现者,而且再也

没有什么东西在这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之外表现为自在的、更高

的东西,表现为自为的合理的东西。所以,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

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

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

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

再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理解本身不过表

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①“资本主义生产

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与人的结合,仅仅由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

富的来源——土地和工人”。②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加拿大哲学家

威廉.莱斯认为:“即使掌控自然本身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是该观

点与资本主义相当契合,在经济生活中,首先在欧洲继而在世界的其

他地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旧有制度形式的胜利,也巩固了现代科

学对自然哲学中竞争体系的胜利”。③再次,不可持续发展还有其长

远的哲学根源。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现象时,不得不

求助于理论思维,而要思维就必须使用逻辑范畴。“不管自然科学家

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

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

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④所以,自然科学家不可避

免地要受到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威廉莱斯指出:“环境问题

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本身,而在于一种意识形态,现代科学仅仅是控制

自然这个更大谋划的工具。所以,控制自然观点才是环境问题最深刻

的根源。只有深入理解了这个根源,才能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⑤美国哲学家大卫格里芬认为,在祛魅的自然中,关于自然的

现代科学导致了自然本身的祛魅。这是因为,关于自然的机械论的、

祛魅的哲学最终导致了整个世界乃到人类生存的祛魅,。由此可见,

不可持续发展从哲学观点更新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都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同趋势之中,必须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而实现发展观的历史转向,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创

造必要条件。

二、可持续发展观正在考问当下社会政绩观

以了解到什么是生态乌托邦,他们住的屋子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

旅行的,他们的学校和医院是如何运转的。通过这些乌托邦式的描述

来启示人们: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理应纳入伦理学视域,“可持续”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理应成为伦理学考虑的重要课题。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当前人们公认的理解,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水平构成危害或威胁的发展。从逻辑上分析,“可

持续发展”是“需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统一:“发展”是为满

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发展;“限制”是为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而“限制”,其张力归根结蒂是生存权、发展权的争夺问题——不但是当代人的生

存权和发展权问题,而且是未来人乃至地球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

权问题。

当年,卡伦巴赫也许尚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但

借以《生态乌托邦》的名义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隐喻。在现

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对真理的无私而神圣的追寻,而变成了

与政治共谋的权力,依靠金钱运转的滑稽游戏,听命于赞助人的工具

和对自然实行无情压榨的邪恶帮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误解

与斗争硝烟未尽,直到黒格尔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

际上是在对科学自卫中被建构起来的。卡伦巴赫在《生态乌托邦》的

序言中写到:“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经历了一个生态研究和技术创

新的高潮,这个高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但却极少有人去思考它们对

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关于生态可持续的准确概念,就像我们现在的

理解,仅仅刚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①实际上,自然是一个进化的

生态系统,人类仅仅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

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各就各位。

当年,卡伦巴赫也许尚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但

借《生态乌托邦》的名义揭示了科学与道德对峙下的尖锐矛盾。美国

前副总统戈尔在探讨世界气候变化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书上引用

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的名言:这不是一个成本

与收益的问题,而是一个道德的问题。”科学与道德的关系是辩证统

一的。在人类历史上,科技的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人类道德的

进步,以科学的“真”来促动道德的“善”,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引导,这

不但仅是科学家的科学道德,更是对人类对自身文明的高度负责。时

至今日,科学家对于新发现、新发明的研究与利用即使小心谨慎,但

仍随时面临着被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利益驱动所吞噬的危险。科学技术

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把剑,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

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地把握科学与道德的内在关系,从而

实现科学发展的道德目标。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及其可持续发

展的哲学隐喻,实现了发展观从“经济”向“伦理”,从“利益”向“道德”的转换。当年,卡伦巴赫尚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自觉和

文化自觉,但借《生态乌托邦》的名义预言了GDP盲目崇拜的严重恶

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之间持续

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

结合,从而现实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可持续”与“发展”不但体

现了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还体现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公

平与效率、理性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现实的发展中国家,特别

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导致过去一段时间里“可持续”与“发展”矛盾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的饥渴、GDP的崇拜以及由此决定的传统政绩观。从现实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实际状况看,一些官员们往

往更关心“经济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经济和

科学技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全部追求,背离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

展的目的。这种传统的发展观既反应了老百姓就业需要,更反应了官

员们追求政绩的需要。很多学者强调“可持续”,为生态环境恶化和

自然资源枯竭而奔走呼号,而有些官员则依旧在当众为“外商投资项目”剪彩。这既是发展不可持续的真正根源,又是消解“可持续”与“发展”间矛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这种GDP崇拜和传统政绩观顽疾

启示我们:若想把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所折射的“可持续”理

念变成现实,大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理应着眼科学和价值双重维度

重读卡伦巴赫的《生态乌托邦》,联系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由衷地感到,包含可持续发展观在内的科学

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发展,并不是一个

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理念,而是要付诸科学发展的社会实

践过程。而这个实践过程必须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规则来推动。任

何长官意志,任何主观随意,任何任意发展,短期内也会满足人的某

种需要,但从长远来看,则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破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无视对人的发展价值的考虑,人们正是为了满足

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才提出科学发展问题,才注重尊重规律并主张的

理解、把握和使用规律的问题,没有人的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引导,

就无所谓可持续发展观,也无所谓尊重什么客观规律。之所以要协调

发展,就是因为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建设,没有城乡

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

的协调,社会就无法达到和谐,人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强

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因为没有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合,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所以“五位一体”的

战略布局,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实现了“双重尊重”:尊重客

观规律,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审时度势,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练后探索并发展出的新哲学,其理论自觉在很

大水准上是就科学发展观的“合理性”的准确把握。这种合理性既有

合乎规律性,又有合乎目性。

前者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后者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前者体

现的是科学的维度,后者体现的是价值的维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

最大限度地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的维度与价值的维

度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紧密结合当代中

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及目标实行战略

谋划和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创造性地回

答了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

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中,标志着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

布局,实现了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性转变,凸显了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

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尽的

国际责任。

总来说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源自人类对过往文明成果的深入

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展示了人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坚定

决心。它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概念范畴,并正以一种席卷世界的姿态影

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不但是经济发展中的方法论指导,更成为了现代人类社会实现伟大转型的精神符号。《生态乌托邦》

这本著作凝练了深邃的哲学理性,焕发着崭新的时代光芒,以文学的语言解释着人类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期望,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理念引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启示我们坚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和典型例题解析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和典型例题解析 【考纲要求】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源,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3、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能说出不同能源的特点; 5、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要点诠释: 1、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 (1)钻木取火是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2)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从柴薪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转化,利用化石燃料的各种新型热机的问世,使化石能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 (3)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利用的序幕。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像化石能源一样,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这些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我们使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所以称电能为二次能源。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所以称为化石能源。 常见的化石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

常见的一次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常见的二次能源有:电能。 考点二、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者重新组合是极困难的。但是,一旦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新能源,它有两种主要形式: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 要点诠释: 1、核裂变:快速的裂变反应可以引起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利用快速裂变制成的,我们还可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把核能用于和平建设事业。“核反应堆”就是控制裂变反应的装置。 2、核聚变:除了裂变外,如果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例如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与 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有时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 3、核能的利用:我国是核能资源丰富的国家,现已具备了建造核电站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已在 浙江和广东建设了核电站,分别是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站的建立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了希望,在不可再生资源日趋珍贵之时,适度发展核电是人类的一种选择,全世界已经建成几百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1/5。 考点三、太阳能 1、太阳能是氢原子核在超高温时聚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如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风能、生物质能都来源于太阳。 2、太阳能的利用 (1)间接利用太阳能:化石能源(光能----化学能) 生物质能(光能----化学能) (2)直接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型集热器、聚光式集热器)(光能----内能) 太阳能电池:(光能----电能)一般应用在航空、航天、通讯、计算器、手表等方面。 (3)太阳能来源丰富,不需要运输,无污染,但由于能量比较分散且受季节、气候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很大,给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带来一些新的技术课题。 考点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 我们是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中利用能量的,因此,不是什么能量都可以利用,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节约能源。 2、能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大量的粉末污染了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还会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温室效应,核能的使用也可造成辐射污染。 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而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 人类生活中,还广泛利用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存储的化学能,这类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 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2)21世纪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存在严重危机,人们期待未来的理想能源的开发。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典型例题】 类型一、能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在当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对此,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拥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就是说,在公有制社会里,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控制之下,根据人的需要按最集约化的方式来组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可避免浪费,从而有利于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已接近具备这种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它既可以收市场竞争之利,又能设法避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还很多,预计要经过长期探索才能实现“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名言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名言 1、男人要大度,大气,要与她可持续,快乐发展。 2、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构筑城市设计框架的目标将重点强调自然资源和建成环境的保持。这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建成区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可持续的城市设计原则将对现状建筑、基础设施的接受和再次利用以及可循环建材的再利用放在了首位。作者:利夫其福汀 3、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帮到穷人,又可以为商人带来利润,为政治家带来选票,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一种减少世界性不平等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个任务是无限的。它不可能被完全完成,但是任何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将会改变这个世界。作者:比尔·盖茨 4、正由于条块分割、责权交叉、政出多门以及水系割裂、形成了多龙治水、多龙管水、多头抢水的局面,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的优化配置与保护,阻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但在这些问题背后,他们面临着一个更加深刻的选择:要么奉行近几十年来推动世界发展的消费驱动型资本主义,要么深吸一口气,改弦易辙,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新路。 7、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现阶段却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使得我国旅游景区的专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经济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8、记得几年前,不管多少,一天不赚钱就感觉不舒服,时间时间的慢慢推移,一周不赚钱就感觉不舒服,格局慢慢的在提升,现在,就算我一个月不赚钱,我都没有任何感觉,因为,格局又提升了!说实话,在互联网上,随便找个一个月赚几万块钱的项目还是非常简单的,但,到了现在,我已经看重的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的利润,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可持续化的发展,良性的循环!这也许就是时间的改变。作者:随笔,原创 9、发展可持续建筑可成为中国事半功倍的环保努力。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摘要】国有企业在国内经济市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困扰国有企业的难题,就此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摆在了企业的会议桌上。本文从哲学角度入手探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着重论述了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运动规律,国有企业成长发展的辩证关系,哲学思想在推进国有企业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哲学思考 一、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 1.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辩证观 在中国,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掌握的,其各种行为直接受到党和国家的控制。国有企业由于其独特自身性质,在我国市场组成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其营利性主要表现如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追求自身价值扩大化、利益最大化;其公益性包括维持市场稳定、为国家经济目标服务等方面,国有企业是政府控制市场发展的有效方式。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是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很好土壤,在这里有很多应用的空间,从企业结构建设到员工素质培养,甚至产品生产工艺都有哲学的影子。

针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要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待,既从整体与局部入手,也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探究,还要着眼于对自身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把握企业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正确的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不足,抓主要矛盾,以发展革新的眼光在原有国有企业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哲学思想,推动国有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将哲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环境的营造、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企业文化的构建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实行。 2.国有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及解决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现在,国有企业都不是仅仅把目光放在“赢得经济利益”上面,而是在前面加上“长期”的形容词,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核心层次上去。因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承认矛盾是时刻存在的,是普遍且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其次面临不同的矛盾,要能够从各个方面来看待矛盾,既注意积极的一面又要重视消极的一面,避免主观性,保持客观性;最后需要以主要矛盾为突破口,针对核心问题提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着

论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在我国,首先应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

(完整版)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1. 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1、可持续发展 (1)、化石能源:由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2)、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3)、二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得到的能源。如:电能(4)、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如:食物中的化学能(5)、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6)、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7)、人类家族中现在常用的能源是化石、电能能源,注: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电能中:A、属于一次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B、属于二次能源的是:电能C、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D、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2、核能 (1)、核能: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2)、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3)、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能来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4)、聚变:氘核与氚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聚变目前是不可以控制的(5)、今后开发理想的能源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A、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B、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C、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D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6)、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对我们解决能源问题将有重大的意义。(7)、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种途径,一是: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个途径是: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家族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6000字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6000 字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

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 一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概念 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称为生物圈。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所论及的自然,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 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不仅如此,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必须通过社会的生产实践才能够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本身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社会和自然的矛盾中,社会是矛盾的主导方面。但是,也应该看到,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 .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什么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 D.推行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Recycling(循环),即资源要循环利用 ?C.Reusing(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的形势是 ?A.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 ? B.整体有所改善,局部出现恶化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且到现在为止是唯一的一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 C.中国 ? D.日本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以下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 C.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D.发展煤炭生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多选题(共8题,每题4分) 1. 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几个原则包括 ? A.保护生态 ? B.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 C.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 ? D.保护文化历史 ?E.将自然融入城市 我的答案:ABCDE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暂无 2.环境伦理观核心意涵包括 ? A.要尊重和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生活? B.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人类 ?C.做任何事情,既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 ?D.先保证GDP的发展,后思考环境问题的改善 我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暂无 3 .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 ? A.生产采用的原料是清洁的 ?B.减少生产的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 C.生产的车间和工人要保持要清洁干净 ? D.减少生产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暂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优教教案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能量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理解能量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了解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优点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在我们使用能源的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工作时间较长的机械的外壳会很烫手;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动能转化成为轮胎、地面和空气的内能;汽车行驶过程中要用大量的水吸收多余的热。这些消散掉的内能能否在次被收集起来提供机械做功,继续为我们服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了解一下能源利用中的物理知识。 探究点一能量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活动1:冬天,火炉把自己的内能传递给房间里的空气,供人们取暖;到了春天,能够把这些内能重新收集真情为,来年再用吗?显然不能。一般情况下,内能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否则会引起其他的变化,消耗别的能。再如,冰箱里的热量不会自动转移到外部,而必须消耗其他的能量(电能)才能把热量转移出来使冰箱内部变交冷。可见,涉及热现象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方向睡,不可逆的,消散掉的内能不能被收集起来再利用。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一下,看看哪些能量可以被利用,哪些不能? 归纳总结:前面学习过的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可以被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也能被利用。机械摩擦产生的内能不能被利用,空气摩擦产生的内能也不能被利用。

探究点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活动1: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特别是目前石油、煤炭占了能源的绝大部分,而且年消耗量在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现在我们来看下影像,了解一下它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2: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能对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P179“想想议议”表中的空格填上,使学生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探究点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活动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交流后回答:能源按是否可以再生利用的方式怎么分类? 学生回答: 1.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2.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电能、沼气等 未来的理想能源 活动2: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不仅留给子孙后代的越来越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学过的有关能源的知识,以及课本上提出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一“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如此。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无为的境界,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合理的,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不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在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们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发

可持续发展难承代际公平之重

可持续发展难承代际公平之重 摘要: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但是代际公平却又面临着现实的尴尬和难以解决的障碍。 关键词:代际公平核心障碍 公平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不懈追求的伟大理想,也是古今思想家所重视的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公平更是成了当代人不得不思考和重视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推进中,公平主要是在?代内?范围内进行的,即主要是针对代内公平进行的,对代际公平的讨论和关注则相对较少。其实,代际公平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进一步加以深入分析的必要。 一、可持续发展中代际公平之内涵 代际公平是相对于代内公平而言的。?代内公平?,实际就是平常所说的公平,如果没有出现代际公平问题的话,那么也不必用?代内?对公平加以专门规定。正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以及代际公平问题的日益显现,为了与之对应和探讨的方便,便产生了所谓的?代内公平?一说。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一开始就表达了对代际公平的关注。丹尼尔〃米都斯在《增长的极限》里讲到未来的社会是均衡的社会时就指出,?均衡的社会将必须不仅考虑现在的人类价值,而且也考虑未来人类的价值,并对由有限的地球造成的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做出权衡。? [1](P141)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先后起草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世界自然宪章》,这两份重要的文献都表达了代际公平的思想。文献认为,代际的幸福是当代人的社会责任,当代人应该限制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并把这种消费水平维持在仅仅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同时还指出要对可更新资源进行保护,从而确保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T〃Page于1988年最早提出代际公平的概念,指出代际公平问题就是当前决策的后果如何在后代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的问题。他提出了代际多数原则,即当一个决策涉及多代人利益的时候,应由这多代人中的多数进行决策。考虑到实践的难以操作性,他替多数后代人做出一个选择:即当代人应保持资源基础完整无损。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在其《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公平》一书中指出:?在任何时候,每一代既是受后代委托而保管地球的保管人或受托人,也是这种行为结果的受益人。这就赋予我们保护地球的责任,以及某种利用地球的权利。拟议中的代际公平理论假定,所有国家对后代都有代际

2015.8.12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卷(含答案)

2015年8月12日10:30分更新的题库,此套题可考92分 一单选题 1. 生态安全有两类( )。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2. 南岭山地、桂西南石灰岩地区、南海区域是我国( )优先区域之一。 A.生物多样性保护 B.农业开发 C.旅游开发 D.基础设施建设 3. 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 )为龙头,“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4. 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 )。 A.2013-2020 B.2013-2016 C.2013-2014 D.2013-2018 5. 为加强旅游市场开发,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广西卫视等主流电视媒体播放以“遍行夭下心仪广西”为主题的旅游形象宣传片,举办( )系列推广活动。 A.“中国民俗旅游年” B.“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年” C.“中国海洋旅游年” D.“中国旅游年” 6.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 )。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7.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 A.经济发展 B.生态安全 C.新能源革命 D.生态公正 8.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 )。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9. 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 )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 A.1990年9月 B.1993年9月 C.1992年9月 D.1991年9月 10. “清洁田园( )工程和技术”的核心目的是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并且减少流失量,提高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A.五大 B.六大 C.八大 D.十大 11.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 )。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12. 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C)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13. 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 )”,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4. 根据《广西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到2015年,全区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 A.95% B.86% C.89% D.90% 15. 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 )。 A.707920吨 B.505830吨 C.607846吨 D.807846吨 16. 目前,广西玉桂产量居全国(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本质或中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由于工业文明是以用各种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为目的,去满足人类的功利需要,因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又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酿成了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工业国家,就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印度的甘地曾经说过:“英国为了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一个世纪里,人类就消耗掉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导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重后果。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决心在发展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宝贵成果。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科学家考证说,至少有30到50亿年的历史,我们人类从爬到走才几十万年的事情,我们正在亲手破坏这个生物种群存在的环境,最后不是我们惩治自然,一定是自然惩治人类,我们需要敬畏自然,而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这才是生态文明的文明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 二、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