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

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
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

126岁太医刘纯的养生之道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高明的医生,是叫人不病。只有不高明的医生,才只知道看病。中医的却病延年,叫养生之道,是一门学问。并不是西医所说的,要定期检查身体,有病早发现,有病早治疗;这不叫防病,这叫等病。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不外是从人的三大本能入手:摄食、自卫、繁殖等;有的还加上修心养性。但是,最基本的,应当推崇刘纯的养生之道。

高祖刘纯,字景厚,号养正老人;湖北省咸宁人。生于公元1363年,卒于公元1489年,享年126岁。他是刘完素的九世孙,被明清两朝太医院尊为太医保护神。他奉旨以囚试医,带领医官经过六十六年的努力,总结出一套预防疾病的养生法。

1,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凉开水。这就是刘纯说的:“晨起胃气最弱,故尔饮凉

水以激胃气,此为养生第一。”也就是说,人刚睡醒的时候胃气最弱,还不能吃东西;只能喝凉开水去刺激胃肠道,使得下丘脑产生饥饿感。

2,午饭了,你要首先要喝猪蹄熬的保元汤,然后吃粗粮,以及小菜。这就是刘纯说的:“午时喝保元汤勿食肉,进补而避肉毒,又进粗食小菜以裹肠毒,谓之七分饱,此为养生第二。”肉汤可以分别是牛筋汤、猪蹄汤、羊蹄汤、肉皮汤、鲫鱼汤、牛肉汤、排骨汤、鸡汤。粗粮

可以分别是玉米、小米、荞麦、大麦、豆类、红薯、芋头等。小菜可以分别是土豆、柿子茭、萝卜、茄子、冬瓜等。

3,刘纯在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避肉毒、裹肠毒、七分饱。什么叫避肉毒?刘纯说:“肉汤不害人。而肉块入腹、变生肉毒、极害人矣。”就是说,肉汤直接被人吸收,几乎没有粪便,不会伤害人。但是吃进块状的肉类,在结肠内形成粪便,就会很伤害人。

4,午饭之后要散步半小时,然后午睡。这就是刘纯说的:“饭后小憩、以养精神,此为养生第三。”

5,午睡之后要喝果汁,这是补充维生素的时候。

6,下午要做健身。这就是刘纯说的:“申时、动而汗出、喊叫为乐,此为养生第五。”每天下午大约4点的时候,是人体新陈代谢率最高的时候,此时锻炼身体不容易受伤。有人说,每天忙极了;哪有时间做健身。告诉你,抽出半个小时就行了。现在有人愿意练气功、练武术、练健美都很好。

7,不要吃晚饭。这就是刘纯说的:“过午不食、去肥气而养胃气,此为养生第六。”

8,睡觉之前要烫脚。这就是刘纯说的:“临睡烫脚、温经络以升清气、清气升而不死。此为养生第七。”烫脚的水应当是滚开的,先用开水熏脚,然后用热水泡脚;水变温之后再把脚擦干。

9,一个人必需有宗教信仰。刘纯说:“信佛而通达、通达而知足、知足而不恼、不恼而常乐、常乐而不病、故佛乃上工,此为养生第八。”

10,性功能正常的人,每个月性交一次就可以了。这就是刘纯说的:“独睡而养精气。精气足而长寿。房事每月一次足矣。此为养生第九。”。11,每个月要清肠一次。这就是刘纯说的:“人欲长生、肠欲常清、逢月圆而清肠、泻污浊而去毒,此为养生第十。”结肠是人的垃圾桶,因此一个人每月应当选择一天清肠。届时可以喝20%的20-50克甘露醇溶液;也可以用开水沏5-20克番泻叶喝。

———转自《刘太医谈养生》有删节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养生之道经典语录

养生之道经典语录【精选版】 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 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3) 饭后(半小时)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百步走,强似开药铺。 4)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5) 名高折人寿,思苦减天年。 6) 心胸宽阔,保健对联:上联: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下联:去留无意漫观天空月圆月缺。横批: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7)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8) 常有小疾则慎疾,常亲小劳则身健。 9)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 10) 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浪忧;病而卧,死而休。 养生之道经典语录【最新版】 1)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2)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 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4) 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5) 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6) 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7) 愉快的生活,丰富多彩;体育锻炼,乐趣无穷。 8)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 9)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 10)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1) 穷奢极欲,算来何益精神。 12)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13) 有病的皇帝,不如无病的乞丐。

14) 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 15)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16) 少食多餐,益寿延年。睡觉不蒙头,黄昏郊外走,无事勤扫房屋,强似上药铺。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17) 先睡心,后睡眼。 18)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殉物,危若冰谷。 19) 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 20) 爽口物多终作疾。 养生之道经典语录【热门版】 1) 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2) 怒伤肝,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3)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4)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乐于从事,以身殉之,虽死而不悔者,其唯淫欲乎! 5) 心胸开阔,心地善良,处事泰然,性格开朗。爱劳动,不懒惰,爱活动,不闲着。 6) 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7)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心理不好,病治不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不生百病,不用药方。 8) 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 9) 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 10)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11) 经风雨,见世面,勤活动,多锻炼,精神安,体魄健。 12) 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知足常乐,不攀不比。 13) 头要常凉,脚要常热,身要常动,心要常静。 14) 心胸宽大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15) 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生活。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彭祖的养生之道

彭祖的养生之道 朱存明 朱存明淮海文化,历史悠久,远古的文化早已湮没于时光的流逝中,借考古材料,我们才得知一二,也只能是补苴罅漏,不成系统。淮海地区,疆域广大,徐州当为之重镇。徐州古称彭城,源于尧时封彭祖于大彭国。彭祖在中国古文化中,源远流长,他以美食与长寿而著称于世。虽然彭祖的养生术以后成了道教仙学的内容,但从历史和民俗传说来考证,彭祖神话传说中表现了淮海文化重生命,善养生,以求人生幸福的生命哲学。 在相传为汉刘向所作的《列仙传》中,有彭祖传: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遐哉硕仙,时惟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 刘向的彭祖传,言简意赅,反映了汉时人们对彭祖的认识。汉以后的多种彭祖传,除了葛洪的多了一些吐纳导引、养生房中等内容外,多以此为本。今考之古籍,刘向的彭祖传是有其史料来源的。 我国古代文字发明很早,到商时已有能系统记事的甲骨文。商时并设有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史事。在孔子所作《春秋》中,记载有彭城。"(鲁成公)十有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左丘明的《左传》对此有较详细的说明。据晋时出土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载: (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器,邳人,姺人叛。 (河(NFDA4)甲)三年,彭伯克邳。

五年,(NFDA3)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 (祖丁)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 (武丁名昭)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从中可见彭祖所居彭城的记载,彭伯大约为封在彭城的首领。 其它古籍如《世本》、《汲冢周书》、《国语》、《大戴礼记》等也记有彭祖的事迹及族系。到司马迁作《史记》时,他综合各种传说写到: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 《史记〃楚世家》把彭祖归为陆终六子中的第三子: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从史书上,可见彭祖事不虚,彭祖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不成问题的。但彭祖似不应为一个人,而应为一氏族,其在尧时封在彭,以后世袭其封,故古籍记载才绵绵不绝。彭伯名"寿",反映出彭人善气功养生,在当时为长寿之人,故后人传为可以活近千年的仙人。如在晋葛洪的《彭祖传》中说:"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衰老。"这当然成道教仙话了。 除了史书外,在先秦诸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彭祖的议论。《论语〃述而第七》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道家重生,讲吐纳导引以求长寿,《庄子》一书多次讲到彭祖。《庄子〃刻意第十五》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几种常见中药的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食疗养生之道 摘要:近年来中医食疗养生热潮不断掀起,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和实践的记载进行研究,结合“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理论,分析人的体质、年龄层以及四季气候对营养需求的异同,对食疗养生之道进行了阐述,告诫人们饮食需要遵循养生之道才能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并提出芦荟与枸杞子这两味药材对于养生存在极大意义,提倡它们的药用、食用价值应广为人知。 关键词:中医;食疗养生;芦荟;枸杞子 引言 “养生之谈”乃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大课题,而中国医学者从古至今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为现代人们留下了无数养生食疗之道的知识宝富,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对于养生食疗之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通过结合古今养生食疗之道的精髓,对现代养生食疗之道进行新的阐述,提倡养生对食物的选择必须了解人的身体情况以及食性,两者必须相符,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1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学问博大精深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的历史颇为深远,中国的养生之道也在几千年前就远远流传。养生历史印迹中,书籍是最有力的证明者,谈养生且从这些历史书籍谈起。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书中记载: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随后,秦汉历史时期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的《黄帝内经》,它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求“上医治未病”;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也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养生思想则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此外,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养生称为“养性”,是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求“内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长人的寿命…… 2 中医自古以来盛行的养生秘诀 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说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金字塔。中医自古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期”、“五味”的不同性能,每一种饮食都有各自的营养热性,必须因体质、因病症及四季节气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饮食,紧急食人妨碍疾病治疗与预后的食物;此外,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辛则伤肺,过食甘则伤脾。因此,每天饮食必须谨遵这些道理,才能做到有效防病长寿,免除病痛之苦。 2.1中医中依据四季节气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中,《黄帝内经》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逆寒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才能够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季节服用不同药物,他指出春季宜服小续命汤,夏季宜服肾蛎汤,秋季宜服黄芪汤,冬季宜服保健药汤。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馊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在和食品,例如:草药类的枸杞子、于禁、丹参、元胡等,食物类的大枣、葱、香菜、花生等;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彭祖养生

彭祖是炎黄之后历史上记载的一位真实人物,在尧时被封为大彭国,终生潜心研究养生长寿之本;高度提炼出一套合理的膳食术,他认为人欲长寿必先学会膳食。首先是生理需要,调节营养,清除人体腑脏的寄生虫和病毒,达到呼吸系统畅通、血循环系统畅通、淋巴系统畅通、消化系统畅通,阴阳平衡、脏腑调和;只有此调摄术、导气术、房中术才能事半功倍。道教、佛教皆继承了彭祖的膳食术。彭祖是道教的鼻祖,倡导人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教诲人们从现在开始对生命加以养护,延续其生存时间。道教完全继承了彭祖养生四大术。而佛教以食素为主,静心修行同彭祖的膳食术、调摄术、导气诵经则一脉相承。彭祖的养生长寿四大术为健康长寿打下了雄厚基础、充实和弘扬了人类养生文化。 在我国传说的寿星中,彭祖活了八百岁,是位最长寿的老人。是否真活了八百岁?实难考证,也难令人置信。不过,根据《国语》和《史记》的记载,彭祖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以长寿著称。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书中说彭祖在殷末时已活过七百岁不老,殷王特请他介绍长寿之道。 彭祖的延年益寿养生法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注意锻炼身体。 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气数十遍;然后起身、熊径鸟伸、运气发功等,他是气功的最早创始人,这套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

其二,是思想修养, 他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质享受,情绪恬静而达观。殷王赠其万金,他用来接济贫困,自己无所留。不受“慎喜毁誉”所累,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三,是生活习惯,他坚持顺乎自然,不伤害身体,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顺应四时节气,使身体舒适安康,重视劳逸结合,用脑切忌过度,衣着求适不求华髦,男女生活饮食合理调节,并说:“凡此之类,譬犹之水,用之过当反为害也。” 其四,是夫妻生活谐而有节, 他认为:情欲不可禁、男女相需犹如天地相合,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禁欲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有损健康;和谐的夫妻生活能增加精神活力,当然不可纵欲,过之亦影响健康。他还指出:当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日蚀、月蚀、地震、雷电之时为天地交感、阴阳错乱,人们不宜同房。饭饱、喜怒恐惧、酒醉时亦不宜同房,否则,不仅伤其身,尤其损其子。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能“避众伤之事”,夫妻双方均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最好的养生方法

每当谈到养生方法的时候,我们总要为先人的智慧惊叹,其实生活中普通的一件小事都能成为延年益寿的条件之一。宋美龄享年106岁,跨越了三个世纪,即使她并非曾经享誉国际的历史人物,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也堪称奇迹。 一般女性年过40,皮肤开始变黑,嗓门变粗,腰围增加。而宋美龄60多岁时,仍然身材适中,体重始终保持50公斤左右。她的肌肤依然白净,柔软润泽,光彩照人。尤其是她那纤纤十指,凝脂滑润。经多方查证,宋美龄的养生之道具有很深的科学内涵,这也是她长盛不衰的秘诀。 少食多餐 宋美龄很注重饮食质量,少食多餐。每餐两荤、两素,每天必须就5次餐,每一次进餐也只吃五分饱,即使再喜欢吃的食物,也绝不贪食。她几乎每天都会用磅秤称体重,只要发觉体重稍微重了些,会立刻改吃青菜沙拉,不吃任何荤的食物。 抗衰老处方——食勿过饱,淡食杂食 要饮食平衡,粗细搭配,荤素结合,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不暴饮暴食,不过饱过饥。进食太多,会引起肥胖而早衰。饮食搭配合理,能量平衡,可延缓衰老。 另外,要充足摄取ω-3不饱和脂肪酸。它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能保证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物质,当人体内有足够的ω-3不饱和脂肪酸时,可以有效防止记忆力低下、免疫性疾病等。它还能清除血液中产生的“垃圾”,改善血管弹性,预防心血管疾病。 每天坚持灌肠 宋美龄没有便秘的毛病,但每天临睡之前都要灌肠。虽然,这种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宋美龄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灌肠,目的是要将毒素清洗出来,达到排毒的作用。这在一般人认为是件既麻烦又痛苦的事,可是她却把这当作一种愉快的事来做。 抗衰老处方——养生祛疾,排毒第一

人体排毒解毒的方法: 运动排毒最轻松:运动能够加速新陈代谢,帮助皮肤和肺脏排毒,通过出汗等方式排除其他器官无法解决的毒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运动方式。足浴:因为脚是体内毒素的最大沉积处,所以要坚持足浴。芳香疗法:可利用蒸气浴发汗排毒,也就是利用人体面积最大的皮肤作为出汗排毒的系统。洗肠排毒:洗肠排毒是一种应急的方法,但不能作为排毒的常用手段。 特别推荐:饮食:常饮绿茶、蔬菜汁与果汁,常吃薯类、杂粮、海藻等食物排毒。每周吃两天素食,给肠胃休息的机会。 沐浴:在家里泡浴时可加入精油,如柠檬草3滴+马郁兰3滴+迷迭香3滴,可去除宿便,排解毒素。 坚持按摩 宋美龄始终保持冰肌玉肤,原因之一就是她坚持天天按摩。每天午睡前或晚上临睡前,两名护士轮流为她按摩。一般是从眼睛、脸部到胸部、腹部再到下肢、脚背、脚心。这样的全身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抗衰老处方——穴位刺激,按摩首选 提高免疫力:实验发现:按摩穴位,可以刺激血液中的白血球、淋巴球等免疫细胞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促进新陈代谢:氧分和营养成分对构成体内组织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来说是必需的。进行穴位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为体内各组织提供更充分的氧分和营养成分,活跃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按摩,各反射区的穴位能够调节人体机能,从而使不适症状消失,血液恢复正常循环。 虔诚的信仰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从日常饮食起居、心理和生理健康、体育休闲等方面对孔子的养生之道进行评析。孔子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庄子》的“养生主”主张“静以养生”,顺其自然;《吕氏春秋》主张“动以养生”,来源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老子》的“善摄生者”的理论;等等。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1】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2.孔子的养生之法 2.1日常饮食起居习惯 2.1.1衣着合理 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青少年如何在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尹彬 摘要:文化,特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力量滋养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当然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正确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青少年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

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极为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基本规范,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讲良心、讲诚信、讲责任的道德氛围。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 (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儒家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希望通过一定

中华养生论文材料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主旨始终如一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环境,顺应“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章,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生气通天论”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的教诲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机体机能并掌握其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五条: (一)对自然界,以顺应为主。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对人体心理,以内守为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对形体生理,要劳而有度。 做到“形劳而不倦。” (四)对生活起居,要以朴为尚。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五)对疾病,以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五条当中,十分强调以“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修养。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内无思想之患,以适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所有这些,最后归结到“真气从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符合清净无为的“自然主义”。 后世评《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认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儒术尚未“独尊”,释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土生土长的哲学,《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老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集中华民族各种优秀养生思想和养生知识之大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于中国武术的德,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如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等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应该克服。因为它是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伏羲文化与“养生”

伏羲文化与“养生” 马易民赵法重 河南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 “养”是保养、调养、补养;“生”是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之道”根据人体节律,选择合适时间,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健身、防病、长寿的目的。 中华养生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丰富的养生经验,创立中医养生理论,为人类身体健康做出一定贡献。 “中华伏羲文化”属于中国远古文明,具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弘扬伏羲文化,传承“敬天孝祖、厚德载物”的美德。弘扬伏羲文化,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海内外华人根脉相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伏羲文化”是和谐文化、天道文化,蕴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思想,实现文化强国、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最早称“龙的传人”,因为伏羲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伏羲死后,葬于淮阳。伏羲,又称羲皇、太昊,史记称伏牺。伏羲是中国智慧的“圣人”。 《史纲评要》记载:伏羲有圣德,象日月之明。 太昊伏羲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正姓氏、制嫁娶、结网捕鱼、制订历法、画八卦”。 《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八个简单的符号,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华易学

的开端。伏羲发现“阴阳”密码,反映宇宙“天道、地道、人道”。 伏羲八卦“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之道”解释“养生”的道理。《素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调节人的起居、饮食、活动,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古人养生,顺乎自然,阴阳和调,动静结合,食养结合,扶正气,通经络,养脏腑。 例1乾隆皇帝的养生秘诀 乾隆皇帝是历史上中国皇帝中的长寿之星。 ⑴饮食:乾隆喜饮茶。膳食从不过饱,多吃新鲜蔬菜。 乾隆适当饮“松龄酒”,补肾、强身。 ⑵起居:早上大约6时起床,洗漱后用早膳。 午后游览休息。晚饭后看书写诗,然后就寝。 ⑶健身:乾隆每年到避暑山庄骑马射箭,锻炼身体。 日常:常叩齿、咽津、搓面,常摩足,常伸肢,常提肛。 ⑷爱好:乾隆爱好读书,喜书法,写一手好字,可以健脑。 例2宋美龄的养生秘诀 宋美龄是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的夫人,享年104岁。 ⑴饮食秘诀:吃蔬菜,减肥;每天少食多餐。 坚持喝茶。早餐喝燕麦粥(含活性酶),降脂排毒。 晚上睡前灌肠、清肠。 ⑵按摩秘诀:每天睡前,请护士按摩0.5—1小时, 按摩背部、按摩足部,通经络、调气血。 ⑶睡眠秘诀:宋女士晚11点睡觉,上午9点起床。 ⑷爱好:不愉快时,找人聊天,有空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