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思考与探索)

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思考与探索)
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思考与探索)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

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均可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根据各国的国情,革命爆发前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阶级状况,特别是资产阶级成熟的水平各异,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均有其特点。

二、如何评价英国革命初期长期议会活动的意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长期国会进行的改革措施;长期国会与王权的斗争;长期国会的立法工作等。

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特点。

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均可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是与新贵族联盟还是与人民联盟,对革命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均有密切关系;激进的革命纲领与口号究竟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实现?均应以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准则。

四、论述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

1649年克伦威尔建立英吉利共和国,标志着英国革命发展的顶峰。共和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建立的,从1640年革命开始,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都是由人民来挽救和推动革命的。平等派、掘土派的运动为共和国建立打上他们的烙印。

五、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人民运动的失败;新贵族的妥协性;护国政治的作用。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对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掀起了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七、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辉格派长期在政治上占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大地主对他们的支持;第二,利用政权制订有利于他们的政策;第三,加强与信奉新教的国王的联系。

第二节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如何评价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作用?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建立的,新发展的封建地主制成为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资产阶级,也希望建立强大的政府,保护统一。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也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拥护。

专制政权毕竟是一个封建政权,随着封建政权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也萌发出来。封建专制制度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从而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二、《威斯特发利亚和约》与近代初期欧洲格局的形成和欧洲走向整体化之间的关系。

该条约是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和约。条约规定瑞典、法国获得各自有关的领土;追认瑞士独立;西班牙也正式承认荷兰独立。但是,德意志境内的几个大诸侯都扩充了领地;德意志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由此,和约对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是一个沉重打击,使德意志更加分裂。然而,德意志的加尔文教徒取得了同天主教和路德教徒平等的地位。德国农民的处境未能改变且更加恶化了。德意志的政治状况使其走向统一更加复杂化了。

三、以彼得一世改革为例说明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彼得一世的改革其出发点是增强国力,在对外战争中获胜。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通过改革初步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把俄国带进了现代世界的门槛,为俄国变成欧洲军事大国奠定了基础。改革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从而引起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改革。

四、“开明专制”的实质是什么?

在17—18世纪欧洲历史上出现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女皇进行的三次名为“开明专制”的改革。这三次改革是在国王的支持下,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进行的,采取了政治上开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等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的目的是封建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而玩弄的政治花样,实质上只触动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皮毛,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其社会基础。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世界近代史上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不同点:文艺复兴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启蒙运动公开向封建势力宣战。文艺复兴时,文学艺术比较发达,启蒙运动哲学发达。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

第三节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清初圈地运动与欧洲圈地运动的性质有何不同?

15世纪末开始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使英国成为原始积累最典型的国家。清初的圈地运动并非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是满族贵族对汉人土地的掠夺,它加剧了民族矛盾并破坏了农业生产。

二、幕藩体制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表现在何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制度;经济上,实行幕藩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实行封建的“五伦道德”的思想规范;外交上,实行“锁国政策”。

三、16世纪崛起的莫卧儿帝国为什么到17世纪就已经衰落?

衰落的原因: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莫卧儿帝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大多昏聩无能,难以驾驭国内局势,封建贵族的势力膨胀。封建生产关系牢固,经济落后,工商业虽有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少。统治者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起义不断。

四、试论军事采邑制在奥斯曼帝国建立和衰落中的作用。

16世纪在西亚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强盛的原因之一,是在封建土地制度方面采取了军事采邑制,如苏里曼时期的“提马尔”或“扎米特”两种军功田封地。这种制度保证了建立在军事扩张基础上的帝国军队的兵源。同时,军事采邑制也是导致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在帝国后期,由于军事采邑制的破坏,导致农民经济的衰落,领主对中央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帝国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

第四节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殖民扩张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章中指出,西方殖民侵略对殖民地具有双重使命:“破坏的使命”与“建设的使命”,前者指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包括贩卖奴隶等资本原始积累手段,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破坏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后者指随着殖民掠夺的进行,殖民者将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即在殖民地将会产生出新社会的元素——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尽管这种“新元素”在殖民统治下是畸形的。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最终将会摧毁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二、如何理解各殖民宗主国在殖民地实行不同的殖民政策?

封建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它们开拓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把殖民地变成财富的来源,用掠夺殖民地的金银来满足封建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的生活。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本国的再生产,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得工业生产所必须的资金,把殖民地变成廉价工业原料的产地和宗主国工业产品的市场。

三、以中国和日本为例说明近代初期亚洲的特点。

近代初期亚洲的特点是: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实现能够闭关

锁国的政策,维护传统的思想文化,缺乏创新意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欧洲一无所知,导致了由盛而衰,越来越落后。

四、如何理解西欧海外殖民扩张与世界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将把全世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欧海外殖民在其初期阶段,主要是直接掠夺,即原始积累时期,随后,殖民地成为西欧殖民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世界市场开始产生和发展。随着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之后,国际贸易进一步高度发展,世界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第6讲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 人类政治发展的趋势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1)英国: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 (1)兴起: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成就: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影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促使列强进行殖民扩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影响: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进化论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

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201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 2014年的热门词汇“工业4.0”,是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2015年,随着新一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邦哲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9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D说法错误。 4.(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5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

专题能力训练 5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 一、选择题 1?“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也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们到 达一个没有被发现过的海岸时, 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 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 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 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3.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 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4. 拉尔夫?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中写道: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 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需的改革手段已经具备”。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 A. 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 B. 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D.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机构 5. 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以后,再也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 了内战之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 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 专制制度的推翻 C. 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 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6. (2017课标全国n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讲义

阶段十三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一一两 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时空构建 1 总特 征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 年代?1917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 也是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欧洲大陆继续扩展,社 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 进程。 ill!?特 4 睡上贰超 恤询j. t疋曲IM t a舍血事L __________________ _ …”讥 FUWiHlK / / ; ini'j 外匠曲/ i r>良疋竹 观JLL5L:t¥./h :丄?丹士! X ffft X :4V ?(tt ; ->^a|■忙 : ■i 邛"巴;:呃 1/辱dp W*J.UM. 社陀 政治 上 经济 上 两次工业革命提咼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 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 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科学 文化 上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 力;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课时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蒸汽时代”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电气时代”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厲前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考点一工业革命 (1) 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 背景

①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 资本: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③ 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步发展 ④ 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 过程 (1) 起讫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 f ①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2) 核心内谷:②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3) 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 个工业国 家。 3. 重要发明 (1) 纺织: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2) 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 影响 (1)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 组织形 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 业革命加 快了城市化进程。 (3) 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⑷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① 对内: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② 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 背景 2.主要成就 ⑵条件 ”① 1807年, 1814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名词概念1.汉萨同盟 13世纪,来往于果特兰岛、尼德兰、英国和德国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组织称为“汉萨”。1266年,汉堡商人、次年吕贝克商人都在伦敦建立一个“汉萨”。1282年,所有的德国汉萨商人组成了统一的组织,从而克服了德国商人的分散状态。14世纪是汉萨同盟的极盛时期,加盟的城市有80到100多个。汉萨同盟主要从事中介贸易,同欧洲的许多大的城市保持联系,并拥有自己的联合舰队和权力机关,同盟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由于欧洲国际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15世纪中叶后汉萨同盟逐渐衰落,丧失了经济、政治优势。汉萨同盟的兴起反映了德国内部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形成,它垄断海上航路一百年之久,并使整个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 2.英国议会 1264年,英国的大封建主西门·德·孟福尔伯爵依靠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上台摄政。次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征收赋税,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召集大会议,不仅有贵族、僧侣参加,而且首次邀请每郡两名骑士、每个重要的城市两名市民参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之始。1343年,议会开始分为贵族院和平民院。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限制了王权。1689年和1701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认了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从而确立了英国议会制度。 3.清教 又叫新教。16世纪下半叶,在经济上日益壮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国教,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些“不从国教者”所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清教。加尔文所提倡的“预定论”、“信仰得救”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为新教的理论基础。新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独立,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宣传建立“千年之国”,推翻人世间的暴君;强调节俭清洁,以勤奋获取财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仪式。清教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宗教,为英国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4.詹姆斯一世 苏格兰国王和英格兰国王。1603年,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去世后王统中绝,已经是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从而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在位期间,政治上厉行封建专制统治,将王权凌驾于法律与国会之上;维护国教的绝对统治地位,严厉迫害清教徒,迫使大批清教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课改变 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课时 课标要求 -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掌握工业革命时代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懂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理解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

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工业革命时代重要事件和人物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学习法情景体验法 学与教的过程【情景导入】教师首先播放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辨别并思考这些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由此引入工业革命,探讨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引导探究】关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为什么从该部门开始呢? 【合作发现】结合教材中的参考资料,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机器生产,从而代替了手工劳动。第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市场的拓展、制度的保证、资本的积累三方面来说明当时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新编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新 编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

第二单元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知识结构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艺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思想的兴起中世纪教会的强大势力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起源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革命的背景新教教派——清教的兴起 国王和议会矛盾的计划 英国革命的爆发 共和国和克伦威尔的统治英国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君 和责任内阁制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启蒙运动的背景 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核心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核心 启蒙运动的经过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高潮—法国的启蒙思想伏尔泰 孟德斯鸠卢梭 康德的思想 启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启蒙运动的意义 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大陆会议的召开 美国独立独立战争的开始 《独立宣言》和美国独立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建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民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民主制度 主政治的建立华盛顿领导的联邦政府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民君主专制和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主政治的建立三级会议和大革命爆发 拿破仑的崛起 拿破仑帝国的统治雾月政变和第一帝国建立 拿破仑战争和波旁王朝复辟 课标综述: 1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进程;铁路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工厂制度,大企业时代;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课文的辅助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大企业的评价教学方法。 图片材料: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工业革命 问题1:什么是工业革命 概念: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一次大飞跃。 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共产党宣言》问题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必要性:市场的扩大,需要革新技术,从而促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问题3: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生产关系(政治前提)、市场(必要条件)、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内外环境; 一、) 二、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18C60S-19C40S (二)开始:英国 材料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材料2: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法案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问题4: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 条件: A、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B、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 & C、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 D、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 E、市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日不落帝国”);

【高考历史必修一】7.19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版)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纲要求】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及影响。 3.资本主义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基础落实】 一 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 2.进程 (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关键: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日益重要 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二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1)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考点深化】 【典例剖析】 【考点深化】 辩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典例剖析】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 1699~1701年1772~ 1774年 1804~ 1806年 1834~ 1836年 1854~ 1856年 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拿大 和西印度 13.346.946.434.728.1 非洲、近东、 亚洲、澳洲和 拉美 3.18.116.329.0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对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不断增长,这说明英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侵略逐渐加深,反映出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故选C项。 归纳总结世界市场的形成

高考历史复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__西方文明的滥觞与工业文明的前奏单元高效整合学案

第7单元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滥觞与工业文明的前奏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的拓展方式 (1)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古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和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 文明。 2.国家的形式 (1)古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古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 (1)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 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 (1)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自然法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 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二、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1.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 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 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2.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1)经济上: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二)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解析:选A据材料可推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究其原因就是机械化和交通革命,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物价下降,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工业革命的条件,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英国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2.(2019·洛阳期中)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A、B两项错误;人们的工作强度的加强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因,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工业革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推动理性休闲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3.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开凿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解析:选D材料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大生产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D项正确。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HR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定位和作用

虽然变化迟早会来,但是真的来临时,依然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大变革时代,每个人都将受到冲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与变数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站在企业进化的角度,以HR的自身的角色演变,感知一下应该如何应对变革。 由于企业是沿着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而不断进化,中国企业多数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位置,而下游位置则分布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价值从上游流向下游,全球产业价值链向下游延伸时,将推动所有企业进化。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整体转型期,这是经济系统进化的前奏,在这个阶段本土企业将处于发展瓶颈中,个人也将处于职业瓶颈中。在今天的企业中,60后已经错过最佳调整期,无所谓发展瓶颈,70后既是中坚力量,也面临最大挑战,80后将是改革的主力军,但压力也不小,而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是90后。 在大变革时代,HR要想干好工作,首先要清楚自己是干啥的,这就是定位。随着企业不断进化,HR依次出现四种定位,分别是“让干啥干啥”“会干啥干啥”“能干啥干啥”“要干啥干啥”,这四种定位与企业形态特征相匹配,超越或者滞后企业形态特征,对企业、HR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用美好的理想交换残酷的现实,获得的就是经验。 让干啥干啥。这是HR的最早的角色,意为“让你干啥你干啥”。这时的企业规模较小,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企业中纪律、奖惩是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员工手册》是最有用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尚无法独立体现,很多时候与行政职能混在一起,称为人事行政部。HR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人事管理,发工资、搞福利、记考勤、办活动,还有一些后勤保障工作, HR 的职务多为人事主管,这是一个“大拿”岗,事务多且繁杂,对HR专业性要求并不高,但是要善于处理琐碎的事务,最关键一点是能够听从指挥。 不难看出,这样的HR是彻头彻尾的执行者,能够服从命令、贯彻指令就是好HR,在企业变革中的理想角色是信息提供者,当老板征求变革意见时,能够及时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即可。在这个阶段最怕的就是HR有想法,因为在这样的企业中,HR角色根本不重要,一个连关键会议上都没位置的角色,如何能对变革产生影响? 但随着企业发展,但是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时,让干啥干啥的HR就会变得焦头烂额,因为这时人力资源工作变得逐渐复杂化。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要求提高,HR如果不改变的话,很可能会被企业淘汰, 让干啥干啥的角色定位需要及时调整为会干啥干啥。 大变革时代也是让干啥干啥的终结者,人性演变规律导致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升,独立意识导致人们不再盲目的服从指令,如同一个工具人,而更愿意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变革中。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数量最多,HR受到的冲击也最大。会干啥干啥。这是HR的第二个定位,意为“你会干啥就干啥”。这时企业内部职能分工与专业协作形成,成立了独立的人力资源部,有了部门负责人,通常称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临沂质检)“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D.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 解析:选B。由材料“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结合史实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农业大幅度增产,从而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2.(2019·郑州质检)法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解析:选C。根据材料“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可知,工厂存在的特征就是一个总动力设备的安设,说明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即机器生产的普及,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右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 “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 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D.此画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解析:选C。由材料“白人奴隶”“纺织厂里”可知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故C项正确;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

(历史)自制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高三总复习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7世纪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导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了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英法美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实力,也使俄、日出现统治危机,刺激俄、日进行改革,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9世纪中后期,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这是历史的进步。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①政治前提: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②经济条件:(直接推动力) 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巨额财富 劳动力:圈地运动带来大量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 市场: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③自然科学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理论基础)

2.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发展 开始:1765年,在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发展: 纺织、冶金、采煤等领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工厂出现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原因:工业革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各地联系更为便捷。 过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方法 1、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学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