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

胞代谢生成#

李文娟,许良智,陈焱,牟丽,许文明,程萌,庄静,李婷婷,詹晶**

10 15 20 25 30 35 40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是否是通过瘦素相关信号通路对女性形体改变产生影响。方法:二

月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为去势组及假手术组,术后 14 周收集生殖器周围脂肪、内脏脂肪和

皮下脂肪,并分别检测瘦素受体表达,同时通过 17-β雌二醇及瘦素对脂肪细胞前体细胞

MSCs 进行干预,检验瘦素受体亚型、瘦素表达及成脂分化的指标 PPARγ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每周监测,发现去势组体重增长及术后 14 周Lee’s 指数均明显

高于假手术组 P 0.001 。瘦素受体在去势组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内脏脂肪中尤为明

显。体外实验显示,随着瘦素和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上瘦素长形受体和短受体的表达

均随之下降;随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中瘦素表达呈下降趋势,同时,MSCs 中 PPAR

γ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在低雌激素的影响下,去势后大鼠发生类似绝经后女性样的形体

改变,高浓度雌激素可抑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雌激素对瘦素及瘦素受体的

影响可能是绝经后女性体型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妇产科学;雌激素;瘦素;瘦素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39.6

Estrogen regulate adipocyte metabolism through leptin

signaling pathway

LI Wenjuan, XU Liangzhi, CHEN Yan, MU Li, XU Wenming, CHENG Meng, ZHUANG Jing, LI Tingting, ZHAN Jing

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Postmenopausal women often present obvious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under the

absence of estrogen, including overweight, obesity and android-like body fat distribution,

therefore poses serious threaten for women’s health. Althoug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 and body appearance have been noticed,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We assumed that

estrogen may regulate fat distribution through affecting leptin signal pathway, which has been

shown playing major role in energy homeostasi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randomized female

SD rat into ovariectomy OVX and sham group, and then collected adipose tissue around genital,

retroperitoneal and subcutaneous after 14 week.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was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ptin receptor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ovariectomy group, especially in fat around genital. Weight changes were observed every week,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OVX group has higher weight gain compared

with sham group during the 3 month P 0.001 , and so does the Lee’s index P 0.001 , which

were calculate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We further us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 the

progenitor of Adipocytes as an in vitro model to figure out the effect of estrogen on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After MSCs were treated by increasingconcentration of 17-βestradiol and letpin

respectively, QPCR were used to tes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leptin receptor subtype, OBRb

long form and OBRa short form .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noticed between es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leptin receptor subtype expression. Similar tendency were also observed in

leptin treatment group. Besides, the expression of leptin in MSCs was degrading accompai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estrogen, and PPARγ, the indicator of adipogenisis, was also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XXXXXXXXXX7);自然科学基金(81070464)

作者简介:李文娟(1986-),女,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生殖内分泌

通信联系人:许良智(1957-),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生殖内分泌. E-mail: liangzxu@126

-1-

45

supressed under treatment of estrogen. Estrogen may act on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to influence

the body composi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simila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estrogen and leptin shows that these two hormones probably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energy

metabolism.

Key words: Gynecology; Estrogen; Leptin; Leptin receptor;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50

0 引言

体重增加、肥胖、男性样脂肪分布等一系列体型变化等是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

等多种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生命健康有显著影响,而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伴随着雌激

素下降出现以上改变的比例较绝经前明显增加[1,2]。在 60 岁之前,女性的体重指数(body mess

55 60 65 70 75 80

index,BMI)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60-64 岁时 BMI 的平均水平达到高峰,绝经后女性

的 BMI 也与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

存在显著相关性[3,4]。尽管雌激素对女性形体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具体

机制仍不清楚。

瘦素是由位于染色体 7q31.3 区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

分泌,脂肪分布及代谢和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激素,与能量及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具有广泛

的生物学效应,肥胖人群多伴发高瘦素血症。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是脂肪细胞前体细胞,含有雌激素受体和瘦素受体,在特定条件下(如胰岛素、地塞米松、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等)可以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目前研究报道雌激素在

体外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5],但对雌激素是否能影响 MSC 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是否是通过瘦素系统引起绝经后妇女体型改变仍不清楚。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章从动物模

型和体外实验两方面入手,对雌激素影响绝经后女性体型的机制进行研究分

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建立

40 只 2 月龄雌性 Sprague Dawley (SD)大鼠及饲料均由四川省医院动物中心提供,大

鼠体重 210.84 ± 7.32g,根据体重分层随机分为去势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术后,

两组动物均在室温 22-26°C,每天 12 小时光照,固定消毒,通风良好的相同条件下喂养。

自由摄水摄食。由华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喂养期间每周测量大鼠体重,14 周水

合氯醛麻醉后断颈法处死所有动物,收集大鼠血清、内脏脂肪(肾周)、生殖器周围脂肪和

皮下脂肪。

1.2 细胞体外培养及干预

选择体重 180-220g 的 2 月龄 SD 雌性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断颈法处死大鼠,在无菌条

件下分离出大鼠长骨(股骨和胫骨),除去骨表面附着的肌肉组织,暴露骨髓腔,用注射器

吸培养基(EMDM-LG 低糖,10%FBS,1%青链霉素)反复冲洗冲洗骨髓腔,以6*107/ml

为密度接种到 60mm 培养皿中,37°C 、5%CO2、饱和湿度的孵箱(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

3110)培养。原代细胞培养 48 小时候更换培养基,弃去培养基中未贴壁细胞,贴壁细胞每

三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细胞长至 80%融合状态以 0.25%胰酶 1:2 传代。对培养的第 1、2、3

代细胞分别进行带荧光标记的CD3-Alexa488/CD29-APC 和CD44-FITC/CD45-Alexa467

(biolegend)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器(FACSCanto, Becton Dickinson)检测并用软件

-2-

FACSDiva Software Becton Dickinson 对培养细胞的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分析。选择生长良好,

90 95 100 105 110 115

纯度满意( 80%)的第三代 MSC 作为后续研究的细胞模型。MSC 体外培养添加 17beta 雌

二醇(sigma)浓度为 10-5 至 10-10M,瘦素(R&D)浓度为 75ng/ml、100 ng/ml、150 ng/ml。

1.3 瘦素受体蛋白表达检测

研究采用 western bolt 方法检测并比较不同脂肪组织中的 OBRb 表达。PBS 洗培养基后,

在培养皿中加入含 1:100PMSF 的 PBS 并刮取培养细胞,1000rpm 4℃离心10min,弃上清取

沉淀。配 RIPA 裂解液(含蛋白酶抑制剂 PIMIX 1:100 ,PMSF1:100)冰上裂解 1 小时,期

间每 10 分钟涡旋一次,之后超声裂解细胞,14000rpm 4离心 20min。取上清,用 BCA

(Biored)法进行蛋白定量,每个样本上样总量为 20ug。蛋白制品混匀在loading buffer 内,

95°C 变性 5 分钟后上样,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溶液中 100V 电泳 80 分钟,采用槽式湿

转法冰上 80V*90 分钟将蛋白转至 PVDF 膜 Millipore, Bedford, MA 上,室温 5%封闭液中封

闭 PVDF 膜一小时。封闭后 PVDF 膜 4°C 孵育一抗过夜(ObR 单克隆抗体1:1000 稀释,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Santa Cruz, CA and GAPDH 单克隆抗体 1:1000 稀

释, Abcam, Inc.)。15 ml

TBST 洗 15 分钟*3 次后,加入合适稀释度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的二抗(中杉生物),

室温孵育 2h,缓慢摇动。15 ml TBST 洗膜 15 分钟*3 次后,化学发光法显色(millipore),

胶片法曝光 kodak 。胶片扫描后,灰度值计算分析采用 NIH 提供 Image J 软件

1.4 瘦素、瘦素受体及脂肪分化指标 mRNA 表达检测

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检测 MSC 在雌激素和瘦素影响下 OBRa、OBRb、

leptin 和 PPARγ表达。3 代 MSC 体外进行试剂干预 8 小时后,根据试剂厂家指南采用 Trizol

reagent Invitrogen, Grand Island, NY 提取细胞总 RNA。总 RNA 采用分光光度计 Thermo

检测密度,并计算逆转录 PCR RT-PCR 上样所需 500ngRNA 体积,RT-PCR 试剂盒 Takara,

Tokyo, Japan 将总 RNA 在 37下逆转录 30 分钟为 cDNA。为了解各个样本中目的基因的

表达水平,采用含 5ul SSO Fast EvaGreen 反应超混液 Bio-red, Hercules, CA ,1ul 2.5uM

上游引物,1ul 2.5uM 下游引物,3ul 稀释 10 倍的 cDNA 模板为体系。引

物设计采用 primer

premier 5.0 PREMIER Biosoft International, Palo Alto, CA ,生工生物合成,各个引物序列,

产物长度,退火温度及扩增效率见 table1。混合后体系在 qPCR 反应仪Bio-red 中扩增:伸

展 50°C *2 min,变性 95°C *2 min, 45 个循环扩增(变性 95°C * 15 sec 之后退火温度*30

sec), 65°C 延伸 5min, 95°C * 1 sec 后结束. 基因表达量结果采用qPCR 反应仪自带软件

CFX ManagerTM Software Bio-red 进行分析。

表 1 定量 PCR 引物序列

Tab 1. Gene-Speci?c Primers infromation for qPCR Analysis

Gene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 摘要】经典的雌激素(E2)作用机制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 的雌激素反应元件上来发挥配体依赖的转录调节作用。但许多实验已证明E2也 可以通过特异的膜受体(mER)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激活膜受体后能激活许多 蛋白激酶最终影响下游转录因子的活性。另外,膜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也可以通 过磷酸化核受体(nER)和其辅因子来调节经典的雌激素受体的核效应。 【关键词】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雌激素膜受体基因调控 【中图分类号】R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41-02 1 引言 雌激素是生物体内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生长、发育和复制的关键调节剂,在男 性和女性体内都包括许多雌激素的靶器官如生殖道、乳房组织、骨骼、心血管和 中枢神经系统。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α和雌激素受体 ERβ来调节的,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属于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是核受 体家族成员之一。ERα和ERβ的组织分布和结合配体的特征明显不同,主要是由 于雌激素的组织选择性作用。配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从而促进受体形成二聚 体并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效应元件(ERE)上来发挥受体的核转录活性。雌激素受体也可以不需要结合DNA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可与其他启动子结合蛋白相互作用或阻止其他转录因子招募到启动子上[1-3]。 雌激素还可以与膜受体结合诱导快速的细胞内反应,现已证明了雌激素可调 节许多细胞内磷酸化级联途径来发挥非核效应,这些效应包括激活腺甘酸环化酶(AC),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等。快速的 信号级联通路最终能影响下游许多转录因子的磷酸化状态。此外,雌激素激活的 信号途径也能影响核受体依赖的转录活性[4,5]。近年来,已有许多实验证明了核 受体非核效应的分子机制,但仍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发挥具体非核效应的 受体的性质,在调节细胞信号途径过程中整合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及甾体类激素 快速非核效应的生理学作用等。 2 雌激素的核效应 雌激素的核效应是通过核受体家族成员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介导的,经 典的ERs效应是作为核受体发挥其核效应:ER结合E2后使ER从抑制性复合体中 释放并形成同源二聚体转入到核中,通过结合到雌激素反应元件(ERE)上并招 募多种辅因子来调节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 胞内信号途径也能调节nER的作用。不同的激酶像PKA、MAPK及A-CDK2可 以磷酸化ERαN端的一些残基如104位、106为的丝氨酸残基,丝氨酸残基磷酸 化后可调节许多受体功能,如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下调nER的表达、nER的核 定位、nER的二聚化作用及转录活性等。除了直接作用于nER,这些信号途径还 可通过调节辅因子对nER发挥调节作用[6]。 3 膜受体介导的雌激素效应 雌激素(E2)除了发挥核效应外还可引起膜介导的快速反应。E2处理细胞能 快速引起许多蛋白激酶的激活并调节通过细胞膜的离子流。由于这些瞬时反应并 不会受到蛋白合成抑制剂的抑制,因此可确定mER的参与,并且,使用膜不通透 性雌激素如E2结合牛血清白蛋白(E2-BSA)能模拟E2膜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的快 速反应。

6.雌激素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

项目名称:雌激素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 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 主要完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叶棋浓黄君健丁丽华张浩金蕊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美国两位科学家因癌基因的发现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些肿瘤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如乳腺癌和肝癌,它们分别在女性和男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前列,但这种性别差异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在乳腺癌和肝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通过与属于转录因子类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来发挥作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即是通过阻断雌激素/ER的活性来治疗乳腺癌,但经常产生耐药现象。尽管人们对雌激素信号通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在性别相关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具体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这些问题是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前沿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项目以雌激素和ER调节的下游靶基因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取得了以下重要发现:(1)发现了雌激素抑制的靶基因FHL1是人类乳腺癌和肝癌的新的抑癌基因。FHL1在肝癌和乳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下降,在这些肿瘤细胞中重新表达FHL1可抑制其生长。(2)发现了雌激素信号通路中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新的癌基因NFAT3和HPIP,揭示了促进乳腺癌等肿瘤细胞生长的雌激素诱导蛋白端粒酶核仁定位的新功能。(3)首次发现了雌激素诱导蛋白XBP-1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相关。(4)揭示了雌激素信号通路调节的多种

新机制,包括发现乙肝病毒蛋白通过抑制雌激素信号通路诱发肝癌的新机制,部分解释了肝癌发生的性别差异;发现了转录因子通过大规模染色质伸展调节ER 转录活性的新机制;揭示了雌激素调节的下游靶基因调节雌激素和TGF-β信号通路间交互作用的新机制。 科学价值:这些重要发现揭示了雌激素信号通路中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与乳腺癌和/或肝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尤其是FHL1和XBP-1的研究因我们的新发现成为当今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深化了人们对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认识;新发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耐药相关基因为乳腺癌、肝癌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新的药物开发靶标。 本项目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ancer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ell Science等SCI杂志上发表核心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108,被包括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同行发表的Nature Genetics、Nature Immunology等论文或专著他引310次,SCI他引220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65,被他引229次,SCI他引162次。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的关于FHL1的论文被当期杂志选为亮点,并被中国、美国、英国等多家生物医学新闻网站或杂志以“一组新的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蛋白质”为题进行报道。发表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被当期杂志以“核仁端粒酶未解之谜”为标题选为亮点。 论文目录(8篇代表性论文): 1*. Lihua Ding, Zhaoyun Wang, Jinghua Yan, Xiao Yang, Aijun Liu, Weiyi Qiu, Jianhua Zhu, Juqiang Han, Hao Zhang, Jing Lin, Long Cheng, Xi Qin, Chang Niu, Bin Yuan,

细胞信号通路大全

1 PPAR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s) 是与维甲酸、类固醇 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相关的配体激活转录因子超家族核激素受体成员。它们作为脂 肪传感器调节脂肪代谢酶的转录。PPARs由PPARα、PPARβ和PPARγ 3种亚型组成。PPARα主要在脂肪酸代谢水平高的组织,如:肝、棕色脂肪、心、肾和骨骼肌表达。他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包括能量代谢、生 长发育等。另外,他还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的生物感受器而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与 凋亡。PPARa同时也是一种磷酸化蛋白,他受多种磷酸化酶的调节包括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ERK-和p38.M APK) ,蛋白激酶A和C( PKA,PKC) ,AM PK和糖原合成酶一3( G SK3) 等调控。调控PPARa生长信号的酶报道有M APK、PKA和G SK3。PPARβ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而PPAR γ主要局限表达在血和棕色脂肪,其他组织如骨骼肌和心肌有少量表达。PPAR-γ在诸如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调节,以及肿瘤和肥胖等方面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其众多生物学效应则是通过启动或参与的复杂信号通路予以实现。鉴于目前人 们对PPAR—γ信号通路尚不甚清,PPARs通常是通过与9-cis维甲酸受体( RXR)结合实现其转录活性的。 2 MAPK信号通路:mapk简介: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作用主要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增殖、分化、凋亡、应激等)。 MAPKs家族的亚族 :ERKs(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包括ERK1、ERK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或激素激活此通路,介导细胞增殖、分化。 JNKs(c-Jun N-terminal kinase)包括JNK1、JNK2、JNK3。此亚族成员能使 Jun转录因子N末端的两个氨基酸磷酸化而失活,因此称为Jun N末端激酶(JNKs)。物理、化学的因素引起的细胞外环境变化以及致炎细胞因子调节此通路。P38 MAPKs:丝氨酸/络氨酸激酶,包括p38 α、p38β、p38γ、p38δ。p38 MAP K参与多种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 ,能对多种细胞外刺激发生反应,可磷酸化其它细胞质蛋白,并能从胞浆移位至细胞核而调节转录因子的活性来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 ,从而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及死亡的全过程。 ERK5:是一种非典型的MAPK通路,也叫大MAPK通路,只有一个成员。它可被各种刺激因素激活。不仅可以通过磷酸化作用使底物活化,并且通过C端的物理性结合作用激活底物。 3 ERBB信号途径:ErbB 蛋白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的 EGF 受体家族成员。ErbB 的命名来源于在禽红白血病 B( v-Erb-B) 发现的 EGF 受体的突变体,因而 EGF 受体 亦称为“ ErbB1”。人源 ErbB2 称为HER2, 特指人的 EGF 受体。ErbB 家族的

代谢组研究利器之脂质组-定量脂质组

一、研究热点--脂质组 近年来,脂质组学研究非常热门,经常出现在CNS期刊上。 脂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之一,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003年韩贤林教授等首次提出脂质组学的概念,对生物体系脂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系(生物体、组织、细胞甚至亚细胞)受刺激或扰动后,脂质种类、亚种类或单个脂质分子的变化。通过系统的研究机体内脂类物质代谢的变化,从而揭示与其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脂类代谢(如血浆中约70%的代谢物是脂类)是动植物的代谢中第一大类物质,是动植物代谢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热点,参与能量运输、细胞间的信息通讯与网络调控等生长发育过程。 脂类作为脂质组学研究的内容,依据“脂质代谢途径研究计划”(LIPIDMAPS)可分为8个大的类别:1.脂肪酰,2.甘油脂,3.甘油磷脂,4.鞘脂,5.甾醇酯,6.丙烯醇脂,7.糖脂,8.聚酮。脂类物质不仅是我们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不少疾病也与脂类异常代谢有关,如阿兹海默症、糖尿病、肥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 我们都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脂类参与构建了细胞膜和亚细胞膜。脂类既是结构分子,也是信号分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转化成二酰基甘油和三磷酸肌醇,后者作为第二信使,激活下游的激酶并诱导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是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 二、定量脂质组 脂类具有数目众多、结构多样的特点,这就给定量脂质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定量脂质组学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稳定同位素标记内标对脂质进行大规模绝对定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定量脂质组分析具有以下要点: 1.LC-MS/MS仪器进行脂质定量,最优的检测模式是SRM/MRM; 2.不同类别的脂质在仪器中响应强度不一样,变化趋势不一样,因此内标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概述 发表时间:2012-09-27T10:44:16.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刁爱芹[导读] 雌激素通过核受体发挥其转录调节作用,与辅因子的相互作用或结合到ERE上。 刁爱芹 (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225300) 【摘要】经典的雌激素(E2)作用机制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反应元件上来发挥配体依赖的转录调节作用。但许多实验已证明E2也可以通过特异的膜受体(mER)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激活膜受体后能激活许多蛋白激酶最终影响下游转录因子的活性。另外,膜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也可以通过磷酸化核受体(nER)和其辅因子来调节经典的雌激素受体的核效应。【关键词】雌激素雌激素核受体雌激素膜受体基因调控【中图分类号】R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41-02 1 引言 雌激素是生物体内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生长、发育和复制的关键调节剂,在男性和女性体内都包括许多雌激素的靶器官如生殖道、乳房组织、骨骼、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α和雌激素受体ERβ来调节的,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属于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ERα和ERβ的组织分布和结合配体的特征明显不同,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的组织选择性作用。配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改变从而促进受体形成二聚体并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区的雌激素效应元件(ERE)上来发挥受体的核转录活性。雌激素受体也可以不需要结合DNA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可与其他启动子结合蛋白相互作用或阻止其他转录因子招募到启动子上[1-3]。 雌激素还可以与膜受体结合诱导快速的细胞内反应,现已证明了雌激素可调节许多细胞内磷酸化级联途径来发挥非核效应,这些效应包括激活腺甘酸环化酶(AC),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增加胞内钙离子浓度等。快速的信号级联通路最终能影响下游许多转录因子的磷酸化状态。此外,雌激素激活的信号途径也能影响核受体依赖的转录活性[4,5]。近年来,已有许多实验证明了核受体非核效应的分子机制,但仍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发挥具体非核效应的受体的性质,在调节细胞信号途径过程中整合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及甾体类激素快速非核效应的生理学作用等。 2 雌激素的核效应 雌激素的核效应是通过核受体家族成员的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介导的,经典的ERs效应是作为核受体发挥其核效应:ER结合E2后使ER从抑制性复合体中释放并形成同源二聚体转入到核中,通过结合到雌激素反应元件(ERE)上并招募多种辅因子来调节其他转录因子的表达。 胞内信号途径也能调节nER的作用。不同的激酶像PKA、MAPK及A-CDK2可以磷酸化ERαN端的一些残基如104位、106为的丝氨酸残基,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后可调节许多受体功能,如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下调nER的表达、nER的核定位、nER的二聚化作用及转录活性等。除了直接作用于nER,这些信号途径还可通过调节辅因子对nER发挥调节作用[6]。 3 膜受体介导的雌激素效应 雌激素(E2)除了发挥核效应外还可引起膜介导的快速反应。E2处理细胞能快速引起许多蛋白激酶的激活并调节通过细胞膜的离子流。由于这些瞬时反应并不会受到蛋白合成抑制剂的抑制,因此可确定mER的参与,并且,使用膜不通透性雌激素如E2结合牛血清白蛋白(E2-BSA)能模拟E2膜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的快速反应。在乳腺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研究发现,E2或E2-BSA能激活MAPK,MAPK由MAPK激酶(MEKs)使特定部位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被激活。MEKs自身可被许多激酶像Raf蛋白激活,然后受到Ras家族成员的调节。mER与E2结合后引起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像EGF和IGF-1受体活化,通过蛋白复合体转导信号,致使Ras的活化。除了这条通路外,MAPK的激活还可以受到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PI3K信号通路的调节,胞内钙离子也能调节Ras的活性[7, 8]。 Src-PI3K-Akt-eNOS模式是内皮细胞中调节E2依赖的NO释放的一条通路。从mER发出的信号通过G蛋白和Src复合体转移到PI3K上,然后PI3K激活Akt从而激活eNOS。PLC-PKC-cAMP-PKA是神经元中E2调节K+流的一条通路,肠细胞中E2也能激活这条通路从而改变胞内Ca2+浓度[4]。 3.3 mER信号通路调节非nER的转录因子 活化的信号通路如MAPK和PKA能影响许多非ER转录因子的磷酸化状态,从而改变其他基因的表达,因此,mER介导的信号级联途径则是E2调控基因表达的另一种机制。 许多转录因子都受到mER依赖的信号通路的调控,如CREB。在脂肪细胞和结肠癌细胞中,E2或E2-BSA可通过MAPK通路诱导CREB 的转录激活,CREN激活后引起许多基因像c-fos和UCP-2的表达。而在成神经瘤细胞中,mER通过cAMP-PKA这条信号通路激活CREB,诱导神经降压肽基因的表达。这个例子可反应许多通过mER介导的细胞特异性的信号通路的调控[9]。 血清反应因子(SRF)和ELK1也是mER介导的转录因子,它们调控c-fos的表达。在人MCF-7乳腺癌细胞中,SRF可通过MAPK和PI3K两条通路激活,这表明不同的信号通路能够协同发挥作用[9]。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有一大群基因可通过mER介导PI3K信号通路调控。E2处理40min后可上调大约有250个基因表达,使用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会抑制这一反应[10]。许多典型的mER介导的基因还可由nER和其他转录因子直接的相互作用调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中,除了考虑mER信号通路的作用外,还需考虑nER和其他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3.4 E2的膜效应调节其核效应 已知E2处理后能增加nER的磷酸化状态,且突变重要的磷酸化位点能降低nERs的转录活性。如在人HEK293细胞和MCF-7细胞中,E2处理后能使一种nER的辅激活剂AIB1磷酸化,许多胞内信号像p38、JNK、ERK1/2通路参与这一过程,下调这些激酶能明显抑制nER的核效应。此外,mER诱导MAPK和PI3K通路对nER调控的基因表达也发挥重要作用[11]。 mER还可通过许多其他机制调节nER的作用,如引起核受体辅激活剂基因的快速表达,这些辅激活剂可以调节E2缓慢的核效应,但这一机制还需进一步证明。

干货 细胞信号通路图解之MAPK通路【值得珍藏】

干货细胞信号通路图解之MAPK通路【值得珍藏】 科研小助手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公众号内回复“Cell Signaling Pathway”获取全套信号通路图本文由百度贴吧nosce吧吧主黄杰投稿一、MAPK信号通路: (1)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是一族在真核生物中非常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细胞活动中起作用,如生长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运动或死亡。MAPK级联信号传导由3 个不同层次的分子所组成。MAPK被MAPK的激 酶( MAPKK)磷酸化后激活,MAPKK被MAPKK的激酶(MAPKKK )磷酸化而激活。而MAPKKK通过与小GTPase 和/或其他蛋白酶相互作用而被激活,从而将MAPK和细胞 表面的受体以及胞外的信号联系在一起。 (2)许多参与生长和分化的受体都能够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比如说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整合素,和离子通道。响应特定信号所涉及到的具体分子会相差很大,但通路的结构是一致的,那就是接头分子(adaptor,如Shc, GRB2, Crk等)将鸟苷酸交换因子(SOS, C3G 等)和受体连接在一起,然后把信号向小GTP 结合蛋白(Ras, Rap1)传递,后者又激活核心的级联反应,这是由一个MAPKKK( Raf) ,一个MAPKK( MEK1/2)和MAPK( Erk)所构成的。活化的ERK 二聚体能调节胞浆中的目标分子,也可以转移到细胞核中,然

后对一系列转录因子进行磷酸化以调节基因表达。SciRes(3)很多外部的刺激都能够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受体活化以后,G 蛋白将GDP 转换成GTP ,然后结合了GTP的α和β/γ亚基从受体脱离开,启动信号向胞内的传导。与不同亚型的异质三聚体G 蛋白结合的受体可以采取不同 的手段激活小G 蛋白/MAPK级联反应,至少有三个不同家族的酪氨酸激酶参与其中。Src家族激酶响应活化的PI3Kγ,而后者被β/γ亚基激活。它们还能够响应受体的内化,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交叉活化,以及有Pyk2 和/或FAK参与的整 合素途径信号。GPCRs同样可以通过PLCβ去激活PKC 和CaMKII ,对下游的MAPK通路可以有激活或抑制的影响。SciRes(4)压力激活的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APK)或称Jun氨基端激酶(Jun amino-terminal kinase, JNK) 是MAPK的家族成员,能被一系列的环境压力,炎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GPCR激动剂所激活。压力信号通过Rho家族的小GTP 酶(small GTPase)向这条级联通路传导,这些小GTP酶包括(Rac, Rho, cdc42) 。和其他的MAPK情况一样,靠近膜的激酶是一个MAPKKK,一般 是MEKK1-4 ,或者是一个混合激酶去磷酸化并激活 MKK4(SEK)或MKK7,它们是SAPK/JNK的激酶。另外,MKK4/7也可以被生发中心激酶(germinal center kinase, GCK)以一种GTPase 依赖的方式激活。活化后的

细胞常见信号通路图片合集

目录 actin肌丝 (5) Wnt/LRP6 信号 (7) WNT信号转导 (7) West Nile 西尼罗河病毒 (8) Vitamin C 维生素C在大脑中的作用 (10) 视觉信号转导 (11) VEGF,低氧 (13) TSP-1诱导细胞凋亡 (15) Trka信号转导 (16) dbpb调节mRNA (17) CARM1甲基化 (19) CREB转录因子 (20) TPO信号通路 (21) Toll-Like 受体 (22) TNFR2 信号通路 (24) TNFR1信号通路 (25) IGF-1受体 (26) TNF/Stress相关信号 (27) 共刺激信号 (29) Th1/Th2 细胞分化 (30) TGF beta 信号转导 (3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33) TACI和BCMA调节B细胞免疫 (35) T辅助细胞的表面受体 (36) 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 (37) 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 (38) Cardiolipin的合成 (40) Synaptic突触连接中的蛋白 (42) HSP在应激中的调节的作用 (43) Stat3 信号通路 (45) SREBP控制脂质合成 (46) 酪氨酸激酶的调节 (48) Sonic Hedgehog (SHH)受体ptc1调节细胞周期 (51) Sonic Hedgehog (Shh) 信号 (53) SODD/TNFR1信号 (56) AKT/mTOR在骨骼肌肥大中的作用 (58) G蛋白信号转导 (59) IL1受体信号转导 (60) acetyl从线粒体到胞浆过程 (62) 趋化因子chemokine在T细胞极化中的选择性表达 (63) 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 (65) SARS冠状病毒蛋白酶 (67) Parkin在泛素-蛋白酶体中的作用 (69)

慢性低灌注诱导海马PERK-ATF4-CHOP-JNK-cJun信号通路及雌激素的干预

目次 目次 引言 (1) 第1章实验研究 (3) 1.1材料与方法 (3) 1.1.1实验材料 (3) 1.1.2实验方法 (8) 1.1.3统计学处理 (11) 1.2结果 (11) 1.2.1BCCAO诱导的慢性低灌注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内质网应激相关 蛋白表达的影响 (11) 1.2.2BCCAO对海马CA1区促凋亡蛋白CHOP蛋白表达及JNK-cJun 信号通路的影响 (12) 1.2.3持续生理剂量E2及JNK特异抑制剂SP600125对BCCAO后海 马CA1区PERK-ATF4-eIF2α信号通路的影响 (13) 1.2.4持续生理剂量E2及JNK特异抑制剂SP600125对BCCAO后海 马CA1区CHOP蛋白表达及JNK-cJun促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14 1.2.5持续生理剂量E2、SP600125对慢性低灌注早期海马CA1区 CHOP及cleaved caspase3水平的影响 (15) 1.3讨论 (17) 1.3.1脑慢性低灌注模型的制备 (17) 1.3.2慢性低灌注诱导的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ATF4信号传导通路.17 1.3.3JNK-cJun促凋亡途径和BCCAO后内质网应激 (18) 1.3.4CHOP与BCCAO后海马CA1区内质网应激损伤 (19) 1.3.5雌激素替代治疗对BCCAO后海马CA1区内质网应激损伤的保 护作用 (20) 1.4小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综述 (26) 2.1内质网的功能与内质网应激UPR信号传导概述 (26) -V-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1PERK通路 (27) 2.1.2ATF6通路 (28) 2.1.3IRE1通路 (29) 2.2脑血管疾病诱导的内质网相关性降解反应及细胞凋亡途径概述 (29) 2.2.1Caspase-12的激活 (30) 2.2.2CHOP转录激活 (30) 2.2.3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 (31) 2.3展望 (31) 参考文献 (32) 结论 (36) 致谢 (37) 导师简介 (38) 作者简介 (39) 学位论文数据集 (40) -VI-

生物化学代谢复习之糖代谢、脂质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无氧氧化 1.基本概念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在胞质中可裂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 糖的无氧氧化:在不能利用氧或氧供应不足时,机体分解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氧化,也称为乳酸发酵。 2.糖酵解的基本过程①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1分子ATP生成葡糖-6-磷酸。②葡糖-6-磷酸异构为果糖-6-磷酸。 ③果糖-6-磷酸在磷酸果糖激酶-1的催化下消耗1分子的ATP生成果糖-1,6-二磷酸。 ④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的催化下裂解为1分子磷酸二羟丙酮和1分子3-磷酸甘油醛。⑤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前面的步骤相当于1分子葡萄糖裂解产生了2分子3-磷酸甘油醛) ⑥3-磷酸甘油醛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催化下与1分子无机磷酸结合,脱下的氢由NAD+携带,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高能化合物)。⑦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水解高能磷酸键(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生成3-磷酸甘油酸。⑧3-磷酸甘油酸变位为2-磷酸甘油酸。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化合物) 。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丙酮酸激酶的催化下生成丙酮酸,产生1分子A TP(底物水平磷酸化)。 该过程需要关注的几点:(1)三个限速反应:①③⑩,同时催化这三个反应的酶为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2)该过程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包含了两个高能化合物(3)调节糖酵解流量最关键的酶是磷酸果糖激酶-1 (4)能量的产生与消耗 思考:1.1分子葡萄糖完全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可以产生多少个ATP? 2.糖原分子中葡萄糖酵解时可以净产生多少个ATP? 3.丙酮酸在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由NADH+H+提供氢,使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4.糖的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①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肉收缩很重要②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依赖无氧氧化③神经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的无氧氧化提供部分能量 (二)糖的有氧氧化 1.基本概念糖的有氧氧化是指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的反应过程。这个过程是体内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 2.糖的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1)同糖酵解(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酸胺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组成)的催化下与辅酶A反应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生成乙酰CoA和CO2。(参与的辅酶有TPP、硫辛酸、FAD、NAD+、CoA) (3)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 ①乙酰CoA与草酰乙酸在柠檬酸合酶的催化下生成柠檬酸,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乙酰CoA。 ②柠檬酸经酶-顺乌头酸复合体异构为异柠檬酸。③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反应生成α-酮戊二酸及CO2。 ④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与辅酶A反应氧化脱羧,脱下的氢由NAD+携带,反应生成琥珀酰CoA及CO2。 ⑤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水解掉高能硫酯键,与GDP磷酸化偶联,生成琥珀酸、GTP及CoA。 ⑥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延胡索酸,脱下的氢由FAD携带。 ⑦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⑧苹果酸在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脱下的氢由NAD+携带。 该过程需要关注的几点:(1)三个限速反应:①③④,同时催化这三个反应的酶为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也是关键酶(2)该过程只有一步水平磷酸化,只有一个高能化合物(当然乙酰CoA也是高能化合物) (3)生成三个NADH+H+和一个FADH2 (4)两次氧化脱羧(5)能量的产生与消耗 思考:1分子葡萄糖完全分解生成CO2和H2O可以产生多少ATP?(两种情况均思考)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简写及全拼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简写及全拼 4E-BP eIF4E binding protein Abl Ableson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CTR 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I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8 ANT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ion channel Apaf-1 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 1 APP beta-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s Acute phase proteins ASIP Agouti switch protein ASK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e.g., ASK1) ATF-2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2 ATM 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protein kinase ATR ATM and Rad3?related protein kinase Bam32 B-cell adaptor molecule 32 kDa BCAP B-cell adaptor for PI3K Bcl-10 B-cell leukemia 10 protein Bfl-1 Bcl-2-related protein A1 Bid A BH3 domain?only death agonist protein Bimp1 B-lymphocyte-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 BLNK B-cell linker protein BRCA Breast cancer growth suppressor protein Btk Brutonís tyrosine kinase C3G Guanine nucleotide?releasing factor 2 CAD 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 Cam Calmodulin CaMK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CAP c-Cbl-associated protein Cas p130CAS, Crk-associated substrate Caspase Cysteine proteases with aspartate specificity CBL Cellular homologue of the v-Cbl oncogene CBP CREB binding protein CD19 B-lymphocyte antigen CD19 CD22 B-cell receptor CD22 CD40 B-cell surface antigen CD40 CD45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a phospho-tyrosine phosphatase CD5 Lymphocyte antigen CD5 cdc2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 CDK1 cdc34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34, a ubiquitin conjugating (E2) enzyme cdc42 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 a G-protein CDK Cyclin-dependent kinase Chk Checkpoint kinase CHOP C/EBP homologous protein 10

mTOR信号通路图

mTOR信号通路图 mTOR可对细胞外包括生长因子、胰岛素、营养素、氨基酸、葡萄糖等多种刺激产生应答。它主要通过PI3K/Akt/mTOR途径来实现对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作用。正常情况下,结节性脑硬化复合物-1(TSC-1)和TSC-2形成二聚体复合物,是小GTP 酶Rheb(Ras-homolog enriched in brain)的抑制剂,而Rheb是mTOR活化所必需的刺激蛋白,因此TSC-1/TSC-2在正常情况下抑制mTOR的功能。当Akt活化后,它可磷酸化TSC-2的Ser939和Thr1462,抑制了TSC-1/TSC-2复合物的形成,从而解除了对Rheb 的抑制作用,使得mTOR被激活。活化的mTOR通过磷酸化蛋白翻译过程中的某些因子来参与多项细胞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4EBP1和P70S6K。

在整个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有一条十分重要的负反馈调节剂就是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PTEN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染色体10q23。它有一个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结构域,在这条通路中可以将PI-3,4-P2与PI-3,4,5-P3去磷酸化,从而负调节PI3K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 本信号转导涉及的信号分子主要包括 IRS-1,PI3K,PIP2,PIP3,PDK1,PTEN,Akt,TSC1,TSC2,Rheb,mTOR,Raptor,DEPTOR,GβL,p70S6K,ATG13,4E-BP1,HIF-1,PGC-1α,PPARγ,Sin1,PRR5,Rictor,PKCα,SGK1,PRAS40,FKBP12,Wnt,LRP,Frizzled,Gαq/o,Dvl,Erk,RSK,GSK-3,REDD1,REDD2,AMPK,LKB1,RagA/B,RagC/D等。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 胞代谢生成# 李文娟,许良智,陈焱,牟丽,许文明,程萌,庄静,李婷婷,詹晶**

10 15 20 25 30 35 40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是否是通过瘦素相关信号通路对女性形体改变产生影响。方法:二 月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为去势组及假手术组,术后 14 周收集生殖器周围脂肪、内脏脂肪和 皮下脂肪,并分别检测瘦素受体表达,同时通过 17-β雌二醇及瘦素对脂肪细胞前体细胞 MSCs 进行干预,检验瘦素受体亚型、瘦素表达及成脂分化的指标 PPARγ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每周监测,发现去势组体重增长及术后 14 周Lee’s 指数均明显 高于假手术组 P 0.001 。瘦素受体在去势组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内脏脂肪中尤为明 显。体外实验显示,随着瘦素和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上瘦素长形受体和短受体的表达 均随之下降;随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中瘦素表达呈下降趋势,同时,MSCs 中 PPAR γ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在低雌激素的影响下,去势后大鼠发生类似绝经后女性样的形体 改变,高浓度雌激素可抑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雌激素对瘦素及瘦素受体的 影响可能是绝经后女性体型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妇产科学;雌激素;瘦素;瘦素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39.6 Estrogen regulate adipocyte metabolism through leptin signaling pathway LI Wenjuan, XU Liangzhi, CHEN Yan, MU Li, XU Wenming, CHENG Meng, ZHUANG Jing, LI Tingting, ZHAN Jing 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Postmenopausal women often present obvious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under the absence of estrogen, including overweight, obesity and android-like body fat distribution, therefore poses serious threaten for women’s health. Althoug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 and body appearance have been noticed,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We assumed that estrogen may regulate fat distribution through affecting leptin signal pathway, which has been shown playing major role in energy homeostasi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randomized female SD rat into ovariectomy OVX and sham group, and then collected adipose tissue around genital,

雌激素受体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_谢辛慈

药物生物技术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5,22(2):156 159 雌激素受体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谢辛慈,吴佳,潘芬芬,姚岑萍,舒建洪,陈健,吕正兵*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雌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家族,与受体结合后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在生物体内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雌激素作用的靶位点,在相关信号通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调节和维持生命体的基本活动。但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对其靶器官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生有重大影响,还会影响雌激素非靶器官肿瘤的发生,如结肠癌、肺癌等。文章主要就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ERα和ERβ与几种常见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雌激素肿瘤防治及其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ERα;ERβ;肿瘤;乳腺癌;结肠癌 中图分类号Q51;R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915(2015)02-0156-04 雌激素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类固醇类激素,不仅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还与某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能够调节生殖系统的生长与分化,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调控。雌激素受体分为经典的核受体和近年来发现的膜受体两大类。经典的核受体包括ERα和ERβ,位于细胞核内,通过调节特异性靶基因的转录而发挥调节效应。膜受体包括经典核受体的膜性成分以及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GPER1(GPR30)、Gaq-ER和ER-X等[1]。 雌激素靶器官主要是乳腺、卵巢、子宫、前列腺、骨骼及血管系统等[2],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不仅与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雌激素靶器官的肿瘤发生相关,其在肝癌、胃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雌激素非靶器官中也广泛表达,显示了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非靶器官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可能存在密切关系[2]。因此,通过对雌激素受体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其靶向药物和设计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主要就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ERα和ERβ与常见的雌激素靶器官与非靶器官肿瘤的发生及其靶向药物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雌激素受体的生物学特性 1.1雌激素受体的结构 ERα最早于1965被Toft[3]等人发现,1986年由Green[4]等人完成了克隆,被誉为经典的雌激素受体;而ERβ最早于1996年由瑞典专家Kuiper等人[5]在大鼠的前列腺细胞中发现,同年由Mosselman等人[6]完成了人ERβ的克隆。 ERα和ERβ结构相似,N端到C端依次为A/B、C、D、E、F几个区域。其中包括2个转录激活区:A/B区和F区。A/B区存在非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活化区AF-1,该区ERα与ERβ仅有15%的同源性[7];C区为DNA结合区,即DBD,包括2个锌指结构,能与靶基因中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ERE)结合。D区为铰链区,核受体通过弯曲、旋转来改变构象,使受体以最佳的构型与配体结合,具有核定位信号及稳定DBD的DNA结合的功能;E区为激素配体结合区域,即LBD,含有能够与各种不同配体结合的氨基酸序列,能与调节蛋白相互作用[8]。F区为配体依赖性的转录活化区AF-2,是转录激活和抗雌激素药物发挥作用的必需成分 。 图1ER的结构示意图 1.2雌激素核受体(nER)介导的信号通路 1.2.1经典的ERE模式无配体时,nER与热休克蛋白Hsp90结合,形成寡聚体复合物,封闭受体DBD,使其处于非激活状态。雌二醇(E2)与ER结合后,引起ER构象变化,产生游离的Hsp90,nER以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形式结合到靶基因ERE上[7],受体的两个活化功能域AF-1和AF-2募集不同的辅因子至靶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而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促进或抑制相关基因或蛋白的表达,最终产生相 651 *收稿日期:2014-05-05修回日期:2014-12-01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No.2013R406021)。 作者简介:谢辛慈(1993-),女,浙江杭州人,研究方向为生物制药。 *通讯作者:吕正兵(1969-),男,安徽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制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