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素材谥法是怎样规定谥号的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素材谥法是怎样规定谥号的

谥法是怎样规定谥号的

在封建社会中,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名儒学者等人死后,其子孙和后人会依据其生前行绩,给予其一个特殊的称号,叫作谥号,而关于给谥的规定就是谥法,谥法是“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谥法最早的记载是先秦古籍《逸周书》中的《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可见立谥制度始于西周初年,立谥的对象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有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以及他们的王后和夫人,汉朝则规定除帝王,后妃外,生前被封为列侯者,死后才可由朝廷赐谥。唐朝又规定三品以上职事官才有得谥资格。这一规定为历代王朝所沿袭,直至清末。

因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绩,由后人予以评价的称号,故有褒扬和贬抑之分,大体分三类:美、平、恶。美谥是褒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布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圣善闻周曰宣,安民立政曰成,照临四方曰明,聪明睿知曰献,布德执义曰穆;平谥是怜的,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世国遭忧曰愍;恶谥是贬的,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历等等。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谥法,对各种谥号的涵义都作出明确规定,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

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名目。追谥是给死了很久的人赐谥。加谥,是在原有谥号上加字。改谥是改变谥号,夺谥则是撤销谥号。这些多因时局变化所致。

除王朝赐谥外,还有一种私谥。私谥是宗亲门生亲属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和怀念而给予死后谥号的一种行为。如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谏,谥为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它在春秋末年出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民国时仍有残余。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②统一文字,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 一、秦灭六国 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年建立秦朝 3.人物: 4.顺序:秦先后攻灭、、、、、 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军事和 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2. 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为。 ②统一制度,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 ①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东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习题 新人教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单项选择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人李白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汉高祖建立西汉 C.楚汉战争 D.周武王伐纣 2.下列制度由秦朝开创的是( ) A.科举制 B.禅让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3.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 4.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郡县制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③焚书坑儒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6.《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争执与决策】

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才造成了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1)材料反映了秦初对哪一问题的争论?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麻烦与办法】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巡幸各地遇到的麻烦。 麻烦一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了以前的韩国地界,路边设有很多路障,秦始皇的车子太宽,难以通过,不得不临时清除这些障碍。 (2)你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知道秦始皇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麻烦二到了原是楚国的地方,秦始皇一行进城后就傻了眼,不仅当地话难听懂,就是当地人写的字也不认识。 (3)根据秦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什么文字才算规范? 麻烦三秦始皇的一位亲近卫兵在原秦国做了一条长裙。到达齐地后又叫原齐国的裁缝做了一条同样尺寸的裙子,但是当取货时他发现,竟然是“超短裙”! (4)为什么同样的尺寸会做出两件长短不一的裙子呢?秦始皇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5)秦始皇的这些办法有什么历史作用? 【分析与评说】 (6)结合上述各个“麻烦”的解决措施,试分析统治者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 6.D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统一中国(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项古代工程。 2.通过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文字统一的重要作用。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并识记1、2、3题的知识模块。第3题从文化、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回答。 方法指导二: 用图表标出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来把握本课内容;结合本课提供的货币、文字图来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方法指导三:

从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欣赏课本导入框中的图片,老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出问题:秦王没有被荆轲杀掉,反而最后灭掉六国,他是如何完成统一的?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秦灭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自主阅读课本P42~43内容,完成第1—2题。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影响。 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王嬴政;都城:咸阳; 影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简述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知识模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自主阅读课本P44~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秦始皇为了巩固和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 4.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练习(含答案)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 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皇帝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分封制 2.为了加强各地联系,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水道。 这条人工水道是 A. 灵渠 B. 邗沟 C. 江南河 D. 永济渠 3.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 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刀币 B. 贝币 C. 五铢钱 D. 圆形方孔铜 钱 4.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请判断公元前 221年属于()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夏朝 B. 西周 C. 秦国 D. 秦朝 6.秦朝时期,下列关于李家四兄弟的情况说法有误的是() 第1页/共10页

A. 老大使用圆形方孔钱经商 B. 老二被征去修长城 C. 老三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D. 老四整日在家读四书五经 7.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其主要目的是() A. 沿袭历史传统 B. 开创一代帝号 C. 加强 思想控制 D. 宣扬个人功业 8.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 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秦始 皇 A. 统一了六国 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C. 自称“始皇帝” D. 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对于秦始皇并不陌生,他们对于秦始皇的史实通过电视剧、动画片等各种媒体有所了解,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史实,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但是7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学中需要将问题探究方法、归纳总结、比较与讲解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微课、影视频、图片,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学习、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块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记住秦灭六国的时间;观察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说出秦灭六国的顺序,秦朝建立的时间。并在图中找到都城位置,记

住秦朝的疆域四至。通过对秦灭六国背景的理解,进而探讨出秦灭六国的意义。培养识图、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难点) 目标3:观看微课并阅读教材,列举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中央、地方采取的措施。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重点、难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察有关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图片,归纳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等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进而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重点)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四首开篇两句。此诗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那么,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是如何完成统一全国,巩固统一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秦统一中国》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秦统一中国》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

初中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①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②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③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④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秦统一全国及其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因此本课抓住七年级学生的此特点,编练历史剧《秦囧》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图示法、情境体验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 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44-48页内容,黑体字认真读,小字浏览,图文结合,标注重点词句,有疑问可组内交流。)

1、秦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秦灭六国的顺序? 2、秦朝在统治全国采取什么制度?描述这个制度?(最高、中央、地方各是什么) 3、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什么制度、意义?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经济、交通、军事) 5、秦朝的疆域?长城的东西起点? (二)、秦灭六国 1、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全国呢?阅读课文P44,结合材料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人心厌战,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材料三: 在统一全国前夕,嬴政招募并任用了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尤为难得的是,他用人不疑,勇于认错纠错,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分析材料得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A、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用人才,远交近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秦统一时间及过程。 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图,使学生对秦统一的过程有个清晰地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 3、秦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初中历史 秦统一中国 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知道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特别知道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重、难点 重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的线索即“统一”

这条线。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以下入手。 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加深体会。 阅读法: 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学生积极的联系知识: 体现在:例如讲到秦的统一的意义,我会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前面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统一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