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收稿日期]2018-01-08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706434)[作者简介]刘

娟(1985—),女,山东威海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黄河口

地域文化与写作学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3-5935.2019.01.016

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刘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东营内控黄河、外濒渤海,从大汶口文化中期至今,有5500年的历史,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

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治黄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积极进取、尚武强兵、农商共举、尊重实际的齐文化;和谐宽容、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红色文化;团结拼搏、务实开拓、敬业奉献的治黄文化;勇于闯荡、不屈不挠的海洋文化;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创新发展的石油文化构成独具一格的黄河口文化。每种黄河口文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具体表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黄河口民间故事,对我们了解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935(2019)01-0071-06有着5500年历史的黄河口,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黄河口历史文化:积极进取、尚武强兵、农商共举、尊重实际的齐文化;和谐宽容、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红色文化;团结拼搏、务实开拓、敬业奉献的治黄文化;勇于闯荡、不屈不挠的海洋文化;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创新发展的石油文化。这六方面的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具体表征。

一、齐文化

(一)齐文化的定义“齐文化”可以有三种理解:齐地文化、齐人文化、齐国文化。把齐地文化和齐人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来研究,可以通古贯今,展现齐文化的连续性与联贯性,但是弊端是二者边界不清而且意义模糊。因为齐地是变迁的,研究齐地文化很容易产生歧义。而研究齐人文化不仅有齐地变迁的困难,还存在新的难题:齐人指齐地出生的人,还是指在齐地生活的

人,亦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我们认为

,“齐文化”的研究应该是齐国文化

,“是指自姜太公封疆营丘始建齐国(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起,至秦始皇消灭田齐建(公元前221年)止,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建

立的文化。”[1]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以富国强兵、开拓疆域乃至

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是中国文化的

重要源头[2]。

(二)齐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在民间故事中的

表征

今东营地区是齐国领地的一部分。从文化传承

情况看,东营保留最多的是浓厚的古齐文化传统,主要有三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尚武强兵的兵学思想,农商并举、尊重实际的务实精神。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黄河口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历史渊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黄河口地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西汉初期,出生在千乘郡千乘县(今广饶县)的欧阳生,撰写《今文尚书》,连续8世相传,直到东汉欧阳歙,都被命名为博士。欧阳歙的弟子在

2019年3月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Mar.2019第33卷第1期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Vol.33No.1

本地达数百人,外地求学者计有3000多人。在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有许多人还成为经学大师和登科“三元”的经魁。三国时期经学大师孙炎,精通“五经”,又是《尔雅音义》即用反切注音的首创者。族人孙邕,由于幼习经学而有吏才,亦被魏主封为光禄大夫,建德亭侯,任以魏吏部尚书。在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影响下,隋唐以来,黄河口的广饶地区历代读经登科者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东营境内史上有登科状元2人,探花1人,会元1人,进士36人,解元3人,举人130人。

(2)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黄河口历代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有直接的体现。最典型的是“八个谷子打八块”的故事:婆家庄的刘秀南只身一人来到乐安县的绿户村做活,没出两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吃水湾东边建起三间很像样的土坯房。经媒人撮合,娶赵用为妻。结婚当年二人开荒种地二分,秋季正好收获了八布袋谷粒,每布袋150斤。二人勤劳持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刘秀南成了绿户村最有钱的人家。此外,“潘知县赐改‘豆腐巷’”“关公学艺”“‘小利’与‘大本’”等故事都是黄河口人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具体表征。

2.尚武强兵的兵学思想

(1)黄河口尚武强兵兵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武圣”孙武的故里在齐国乐安(今广饶县境内)。孙子撰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是齐文化“尚武强兵”精神的结晶。东营历史上将才辈出,与古齐文化“尚武强兵、富国强兵”精神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作为孙武故里的广饶县,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的军事将领,是颇有名望的“将军之乡”:世居乐安的孙武的第21 23代裔孙,在魏晋时期都是举国闻名的武将军。宋代的武节将军朱现,元代战功卓著的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的平蛮将军蒋贵,清代的兵部侍郎司马成其范……都是历史上的名将。据统计,仅明、清时期广饶地区就有登科武进士6人,武举56人。民国时期,号称“山东三李”的民国名将中,除李仙洲外,李延年和李玉堂都是广饶县人,是黄埔系将领中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来山东招收的11个学员中,有4人是广饶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东营籍的高级将领有丁莱夫、刘子久、张太恒等。历代名将的层出不穷,有力说明了“尚武强兵、富国强兵”的齐文化在黄河口地区的深入人心。

(2)尚武强兵精神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关于关公的两则故事“关公学艺、七星剑与青龙刀”是齐国“尚武强兵”兵学精神在黄河口地区广为传承的典型。“关公学艺”向我们展示了关公与巴王一起前往华山求艺的途中经过刺藤、刀尖桥、挑干泉水、砍光树林等重重考验,终随师父学艺成功的感人故事。“七星剑与青龙刀”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关羽顺着偷吃灯油的两条青蛇于后院千年古柏的树洞中抽出两柄利剑,在铁匠处配以剑鞘,并打造一把一百零八斤的大刀。最后关公在与两条青蛇的厮杀中领悟武艺,终获七星剑一柄,青龙刀一把,凭着两个得力的兵器,为汉家天下立下奇功。此外,“商义传奇、拐子地”等故事展现了传奇人物商义、王拐子的武功盖世、正气凌然、侠肝义胆,都是黄河口齐文化尚武强兵精神传承的有力见证。

黄河口域内有众多与军事相关的遗址和关于先秦兵学家事迹的传说,可见证齐文化“尚武强兵”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发生与传承。今东营市广饶县的小清河以南地区,有众多先秦古文化遗址都与齐国的军事家和军事活动有关,也可从侧面见证齐国“尚武强兵”兵学精神在当地的重要影响[3]37。

3.农商共举、尊重实际的务实精神

(1)黄河口农商共举、尊重实际务实精神的历史渊源

齐国建国初,“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齐太公便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其女工,极技巧”的经济策略。齐桓公时期,任管仲为相,更是尊重实际,坚持以农为本,同时大力发展渔盐经济。在齐国政策的指导下,黄河口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制盐业。其盐业发展对齐国乃至历代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齐国成就霸业的重要经济基础“渠展之盐”位于齐国北部沿海,而黄河口域内沿海则处于其中心地带。秦汉及隋唐,黄河口盐业生产渐有发展,迄至宋金元朝,随着大清河的疏浚、小清河的开挖与铁门关等商埠码头的形成,海盐运输大为畅通,出现了大清河、小清河尾闾两岸各大盐场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从明末至清中期,坐落在大清河两岸的永阜场,海盐年产量过亿斤,占全省年产量的80%以上,是山东海盐的主产区[3]275。铁门关、“盐河”商埠码头麻湾、史口等黄河口地区历史上的商业繁兴之地,与今东营市域内齐国先民制盐、牧马

第33卷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等遗迹,一起见证了齐文化中“农商共举、尊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在黄河口域内的继承与发展。

(2)农商共举、尊重实际务实精神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潘知县赐改‘豆腐巷’”“铁门关传奇”“扈家发财的传说”等故事是黄河口“农商共举、尊重实际”务实精神的有力表征。“潘知县赐改‘豆腐巷’”的故事最典型:位于利津县城的南关因黄河决口,侥幸逃出的赵、隆、刘三大家避开“难关”之忌,改村名为“三姓庄”。为了重建家园,三姓庄立足本地、尊重现实,家家户户晚上全家一起动手做豆腐。潘知县考察后,将村名改为“豆腐巷”,谐音“都福”。“铁门关传奇”的故事讲述了铁门关命名的由来、神灯的传奇和历代修建的历史,再现了利津城东北方向35公里处,汀罗镇铁门关明清两代作为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的商业繁华景象。“扈家发财的传说”讲述了位于利津县城的扈老头忠厚老实,在东家———宋家做工尽职尽责,年遇财神送两大包银元宝、金条等财物,神奇发家。扈家经商发财的故事,将做人忠厚老实,做事尊重实际齐国商业文化的形象地流传下来。这些民间故事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将齐文化“农商共举、尊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在黄河口地域代代延续。

二、移民文化

(一)移民文化的定义

移民文化是指移民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移民社会是指那些外来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且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地区[4]。

(二)黄河口移民文化的历史渊源

东营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东营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主要由地方、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等部分组成,213万人口中有36个少数民族成分。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移民。第一次是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期,朝廷实行了“请住户”政策,从内地往沿海一带的垦利、利津迁移民众。垦利县董集乡的几个请住村,原宁海乡的宋家村等大多是那一时期形成的。到了明朝时期的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往黄河入海口一带移民。现在垦利县西部的乡镇有102个村庄就是那时形成的。这期间,近的有淄川、滨州、博兴、章丘,远的有浙江、湖南等地的盐民、盐商、灶户、逃荒户到这里定居形成村落。黄河口地区带“屋子”“闾”“扣”“段”等尾字的村名留下了黄河口第一次移民垦荒的痕迹。第二次是民国时期的大移民。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在黄河入海口处实行军事屯垦,多次从鲁西南移民,招来大批垦户。第三次是建国后军垦、农垦、胜利油田建设形成的大移民。上世纪50 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在入海口一带建起了“五一”、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济南军区军马场和共青团孤岛林场,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纷纷来入海口安家落户。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入海口一带发现了石油矿藏,国家调集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在黄河三角洲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建立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5]。

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汇聚、融合,形成东营地区善良、宽容、和谐、开放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给黄河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使黄河口文化有了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

(三)移民文化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很多民间故事直观地再现了黄河口地域移民的历史。“嬷嬷坟”讲述的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号召外省的人民往山东广饶搬迁。山西省洪洞县有一个老嬷嬷,带着自己的独生儿子迁来山东。路上,她又拾了两个没家的孩子,娘儿四个一块儿来到了广饶城东淄河北岸开荒种地,十几年的功夫,就建立了马大路村。“雒家村”讲述的也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移民故事:雒尚裔夫妇由枣强县迁来广饶县花官乡开荒种地,并将当地一位老妪养老送终,获得山东布政使司批准的“忠孝千古”的孝坊一座。

这两则故事反映了当时黄河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移民的历史,印证了黄河口一带流传的民谣“要问老家在何处,洪洞县里大槐树”,“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更体现了和谐开放、兼收并蓄的黄河口移民文化。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带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习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黄河三角洲上,为了共同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和睦共处,休养生息。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

刘娟: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黄河口宽容和谐、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5]。

三、红色文化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

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有广义所指和狭义所指两种。红色文化的广义所指可以理解为在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总和。红色文化的狭义所指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进程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进文化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等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与传承价值[6]。本文研究的红色文化主要指狭义的红色文化。

(二)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黄河口红色文化是黄河口地区的群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先进文化[7]。

东营地区的延集村和刘集村在1925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组织,是山东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1926年,中共刘集村党支部学习的《共产党宣言》,经刘集村数名农民党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是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是国家一级文物。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口是著名的垦区抗日根据地,是清河区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有力支援了胶东、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党领导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残酷的“大扫荡”,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东营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红色文化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小麻湾战斗”“小码头惨案”“老秀才智对日本鬼子”三则民间故事反映了黄河口一带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体现了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黄河口红色文化。“小麻湾战斗”讲述了垦区军分区独立二团二营四连60余人与敌人血战到底,最终全部牺牲的悲壮故事。“小码头惨案”讲述了日军对广饶县大码头乡全村男女老幼进行枪杀、刀砍、火烧的残忍杀戮的悲惨故事。据广饶县党史研究室副编审冯光明介绍,小码头惨案中,被野蛮日军枪杀、刀砍、烧死者74人,死者中,既有73岁的老人,也有不满周岁的小孩。民间故事与史志资料一起印证了黄河口地域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红色文化。

具有史诗性质的民间故事,是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我听民间故事,我想借此来矫正我受的该死的教育缺陷。”[8]这是普希金给其兄弟写信时说的话。此类带有历史性质的民间故事能够丰富见闻,使人们更加了解相关历史,感受教课书之外的历史故事风采。爱党爱国、以国为重、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高尚情操,构成了黄河口红色文化的主旋律。这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黄河口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理想而献身。

四、治黄文化

(一)治黄文化的定义

黄河自古“一石水而六斗泥”[9],以“善淤、善决、善徒”而著称,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治黄文化,是历代人民在与黄河抗争与博弈中凝聚起来的抗洪治黄精神。“团结拼搏、务实开拓、敬业奉献”是黄河口人所特有的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抗洪治黄精神[10]365-366。

(二)黄河口治黄文化的历史渊源

黄河口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治黄文化。相传大禹治水,即改“围堵障水”为“疏川导滞”,这一方略为历代治黄者所推崇。汉代以来,历代朝廷及治河官员对治河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治河制度。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明末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清初靳辅疏浚海口的主张等,大都包含了“治河之策,必自下河始”的策略。从清同治到光绪年间,朝廷和地方有不少官员,在治理黄河口问题上表现出了为国分忧、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如勇于任事的山东巡抚丁宝桢和逝于治河任上的张曜,连续弹劾封疆大吏刚愎自用纵吏毒民的王会英等。进入民国时期,位卑职小的利津议员李凤翥与普通河务稽查胡枚勋等,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河建议和办法。

长期以来,黄河入海口地区的人民,在防汛抗洪修筑堤防以及稳定黄河尾闾流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防汛减灾经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治黄方略和货施办法,涌现出了诸如平民治黄名家纪伸甲父子、治黄功臣于祚棠等一批治黄时代典范[10]330。他们形成的“团结拼搏、务实开拓、敬业奉献”的治黄精神依然影响着今天的黄河口人民。

第33卷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三)治黄文化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黄河口历代人民凝聚起的治黄文化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有着直接体现。“大禹治理黄河口”讲述了先民在仙人帮助下团结合作,一起治理黄河的故事:两条蛟变成的妖怪在黄河口兴妖作怪,河水泛滥成灾。大禹按照仙人的指示组织民众将二蛟锁在城北门一口很深的古井中。从此黄河水平稳地流入大海了。“黄河三角洲的传说”讲述的是黄河堤上张忠一家在鼋神袁魁的帮助下不仅救活了大龙,而且按照袁魁的指示插杏黄小旗帮助很多村庄成功躲过黄河决口的灾难。“黄河口‘神山’的传说”讲述了河神的第一百二十七个儿子在黄河滩淹没之际变成大土堆,救助了张老汉和女儿兰兰以及黄河滩里的穷人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反映了黄河口人们制服黄河的愿景,体现了域内“团结拼搏、务实开拓、敬业奉献”的治黄精神。

五、海洋文化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1]。

(二)黄河口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

东营地处环渤海纵深地,海岸线全长412.67公里,海洋开发历史久远。《战国策·燕王哙既立》中有言,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今广饶一带)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使得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此举为黄河口早期海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另据历史记载,现在东营市的广饶、利津一带周朝为齐地,秦朝时属齐郡,依据靠海的优势,大兴渔盐之利,又兼农桑垦殖,自先秦以来创造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当地居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逐渐形成了“敢于闯荡、不屈不挠”的黄河口特色海洋文化。

(三)海洋文化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面汤沟的传说”体现了黄河口人民敢于闯荡、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很久以前,大汶流草场有位船老大带着几十名穷苦的渔民,为了生计,在初冬时节下海捕鱼。万分困难的时期,在一位老大娘的救助下修整一个冬季。第二年开凌打鱼时,在三位白袍者的提醒下“让过头鱼再撒网”,满载而归。三个多月过去,他们收入越来越好,渐渐忘了三位白袍者“让过头鱼再撒网”的嘱咐。有一次捕获的一条大鱼肠子里全是面汤。船老大后悔万分,带着大家在海沟南岸造起了一座海神庙,供奉着三位海神。大海沟也被命名为“面汤沟”以示纪念。至今,渤海湾一带的渔民还保留着“让过头鱼再撒网”的“渔规”。

“神鱼和渔郎”的故事体现了黄河口人闯荡、勇敢、不屈的海洋文化:小渔郎救助了一条在浅滩里挣扎的大鱼,大鱼为了报恩,让渔郎把自己的眼泪抹在眼睛上,渔郎的眼睛亮起来,大海中的一景一物看的清清楚楚,从此每次打鱼都是满载而归。渔霸想让渔郎为自己服务,渔郎不从,渔霸将其殴打后扔进大海。神鱼再次救了渔郎,并设计将渔霸除掉。从此小渔郎带领着大伙捕鱼,全村人都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海洋以它的博爱影响着东营人,也锻造着东营人的精神品格。沿海民众和石油工人进行海上作业,风云多变、凶吉难卜的海洋环境,使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除却战争外最具风险的。这令东营人性格形成中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不屈的精神,海洋文化以民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为载体,深深地植根于东营的历史文化之中。

六、石油文化

(一)石油文化的定义

石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行业文化,是石油工业发展建设与实践过程中综合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被石油企业普遍认可和共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而且包括基于不同石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管理差异衍生的具有特殊适应性的行为准则和外显的物质文化形式[12]。

(二)黄河口石油文化的历史渊源

1961年4月,石油勘探队伍在东营村附近打成华八井,找到工业油流。196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开发大会战正式开始,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篇章。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三角洲,随之而来的还有军马场、石油大学等中央、省属单位。50多年来,胜利油田几十万石油大军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艰苦创业,建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

刘娟:黄河口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出重大贡献。

几十年来,油、地、军、校四方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为主题的石油文化。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充分融入黄河口文化体系中,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黄河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时期,胜利油田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企业,培育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更形成了“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新时期胜利文化。这是石油文化的灵魂,展现了胜利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新业绩、实现更大发展的雄心壮志。胜利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锻造出的以国为重、以苦为荣、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的优秀品格,也已经成为东营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5]。

(三)石油文化在黄河口民间故事中的表征

神仙沟、情人谷、鸿雁滩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石油工人的故事。黄克胜幼时被父亲从玉门油田带到大庆油田,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到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原来的名称),在四野荒凉的孤岛仙河镇参加石油会战十二年。有一晚,黄克胜隐约听到了河对岸传来女人的歌声。第二天黎明,黄克胜拖着长音向对面呼喊,得到了何丽的回音。黄克胜以工作服破了为由,请何丽帮忙。从此,何丽经常帮助黄克胜“修补衣服”,时间一长,二人便有了感情。后来,二人结婚生子,儿子取名黄胜利,家庭与事业双丰收。这个三代石油工人建设胜利油田的故事,生动的体现了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黄河口石油文化和“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七、结语

黄河口民间故事承载了域内历代民众对当地沧桑变迁、历史人文的各种记忆和美好向往,是山东历史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内容之一。黄河口民间故事中体现了当地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治黄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六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再现了黄河口河海文化带承载的思想文化,对我们了解黄河口地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的发展轨迹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浩.齐文化大观序[M]//李新泰.齐文化大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

[2]颜炳罡,孟德凯.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J].管子学刊,2003(1):36.

[3]于树健.东营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4]刘国红.深圳移民文化:一个新文化的样本[J].深圳大学学报,2003(5):70.

[5]东营市史志办.“中国·东营”政府门户站[EB/OL].(2010-10-21)[2018.12.13].http://www.dongying.gov.cn.

[6]胡继超.新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在中国军网的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8:2.

[7]尹健.火种燎原: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与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2):92.

[8]M·阿扎多夫斯基.普希金与民间传说[M].刘锡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129.

[9]班固.汉书·沟洫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1679.

[10]于树健.东营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8.

[12]辜穗.石油文化动态演化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16.

[责任编辑]谭爱兰

第33卷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经典民间小故事大全

【苗族民间】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又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民间故事在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所占的比例,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生活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民间故事中,容量、最能反映苗族生产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作品要数生活故事和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以人和人的关系为基础,在又有现实又有假想成份的情节中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对人物的评价。《孤儿当皇帝》讲述一个孤儿有幸娶到天神生老的幺女为妻,皇帝得知后,仰慕幺女的容貌而与孤儿换妻并将皇位让给孤儿。幺女设计置皇帝于死地后返回天廷并生育一女,又与其女历尽千辛万苦与孤儿团聚后共同治理国家。这个故事通过孤儿从穷苦孩子到皇帝的描写,展现了苗族人民渴望幸福、进取向上、不畏、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扎董丕然》讲的是苗族小伙追杀虎霸解救心上人的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呼应、优美动人、结构严谨完整紧凑,在我州苗族人民中广为流传。《诺施与龙女》通过青年诺施进龙宫娶龙女的曲折经历以及人物感情纠葛的描写,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幺豆歹与蒙施彩贡奏》讲述了聪明英俊的苗族青年幺豆歹在花山场上与美貌无双的姑娘蒙施彩贡奏巧妙周旋并在家里三难美人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歌颂了苗族青年忠贞的爱情,是民间故事中现代特色的一个。另外,像《癞哈蟆姑爷》、《琛姑娘与瑙姑娘》、《乔妮》、《两兄弟》等也是流传很广的故事。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不少的动物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如《狗找主人》、《猴子蚂蚱之战》、《嘀嘀鸟的歌》、《蚂蚱蹬雀蛋》、《梭云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以幻想和虚构的情节,寓褒贬于其中,具有浓厚的情趣,为人们喜闻乐道。 苗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并且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发掘这些文学宝藏,对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社会、历史、民族、语言等学科提供珍贵的资料有着重大的意义。 【鲁班造伞的传说】 从前没有伞,出门行路不便当,碰到毒太阳,晒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汤鸡。 鲁班师娘看了,心里难过,对鲁班师说:“人人都说你手艺好,出门人日晒雨淋的,你不能想个法子吗?” 鲁班师答应想办法,师徒们一合计,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脚亭,十里一个亭子。亭子造好了,请鲁班师娘来看,鲁班说:“这法子不错吧,又遮太阳,又好躲雨。” 1

与黄河相关的民间故事

与黄河相关的民间故事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 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 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 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 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 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 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 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 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 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 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 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 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 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达成自己成仙的心愿。成为一名河伯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 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 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 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 惊叫。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明街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那么? 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北京市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山东省青岛市八大关、山东省青州市昭德古街、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海口骑楼老街)、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北京市烟袋斜街、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 漳州古街)、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 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晋商老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渔梁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江苏省无锡市惠山老街、上

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街义兴甲巷、福建省龙岩汀县店头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诏古街、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翘街。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四川泸州尧坝古街、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东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广东省深圳市中英街、安徽黄山市休宁县万安老街。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比 广东省广州市沙面街、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河南省濮阳县古十字街、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明清古街、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水街、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斗门旧街、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永宁老街、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松口古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上下正街 延伸阅读: 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他的名字源于坐落在这条街的古老建筑——国子监。街道全长669米,平均宽11米,距今已有700年历史。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以其幽雅、宁静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正如乾隆所言"京师为首善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及其德育价值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进程的深化,人们过多地看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本文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入手,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指明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德育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经典的民间故事大全【三篇】

经典的民间故事大全【三篇】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 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 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 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 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 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 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 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很多比喻,梁 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 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 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 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 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 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 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在我们这个时代男女同窗再正常不多,很多美好的爱情也都在青 涩的年龄有了交集,真心对待那个陪伴你走过青葱岁月的人,想一想 你们是何其幸运,因为你们的陪伴比其他人早上好多年。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江南松江府孟家庄住着一位孟老汉,他为人 忠厚,家道小康。虽说不愁吃穿,但因膝下无儿无女,老两口感到很 寂寞。他家住着一对燕子,年年春来秋往,在檐下筑巢,陪伴着老两 口过着平静而安闲的生活。有一年的秋天,孟老太太在雌燕脚上系了 一条红绒绳,意思是看看明春飞来的燕子是否还是这两只。到了第二 年春天,燕子果然又双双飞回来了。带着红绒绳的燕子还把口里衔着 的一颗葫芦籽丢在了孟家的床上。孟老夫妇高兴地捡起葫芦籽,向双 双飞舞的巧燕点头致意。老两口商量了一下,便把葫芦籽种在了后院 墙根下。葫芦籽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伸出长长的蔓儿,爬到隔壁姜家。姜家便为孟家串过来的葫芦蔓搭起了架,过了几个月,结出一只光滑滑圆溜溜的大葫芦。深秋季节,葫芦成熟了,它到底应 该归谁家所有呢?两家一商量,决定将葫芦锯开,每家一个瓢。不料刚 刚下锯,葫芦突然张开,从中蹦出来一个小姑娘,长得又白又胖,十 分可爱。孟、姜两家都非常高兴,就给孩子起名叫孟姜。 孟姜长大成人,长得如花似玉,聪明过人,能绣花,又能作诗写 文章。孟、姜两家老人爱如掌上明珠,早想给女儿找个乘龙佳婿。哪 知道,孟姜执意不肯,说她情愿陪伴双亲到老。 这时候,秦始皇为巩固万世江山,北御强胡,下诏修筑万里长城。行文各地,征调民夫,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官吏乘机勒索,弄得民 不聊生,不过征丁数十万,动工已数年,总修不起来。于是,奸臣赵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黄河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千百年母亲河滚滚东流,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故事和传说,流传最广的当属《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关于黄河的传说》、《李闯王渡黄河》、《望洋兴叹》、《鲁班造将军柱》、《河伯授图》 至于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除了上述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冯夷、李自成、鲁班;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黄河还孕育了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无数风流人物;著名理财家刘晏;改革家王安石;民族英雄岳父;文人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王之涣等;近代《黄河颂》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提出“一定要把黄河治好”一代伟人毛泽东等。 鲤鱼跳龙门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中发展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稳定性,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 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为其灵魂的,这是它在世界各种历史文化中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博大精深的根本性原因;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国家制度密切相关的,“五帝时期”形成的是以民为本、爱地亲民、以道立法、以法治国、选贤任能、刑德相养、执法有度、富民强国、明民而治的思想文化;自夏禹以来,所形成的是唯皇作极、以官为本、任人唯亲、神道设教、愚民而治的独裁专制封建文化;自百家争鸣以来,民主法制与独裁专权两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而存于诸子之说中。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有一个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工作必须仔细地进行;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等行为规范的社会教化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造成了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弘扬;第四,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个特点不是如何教导别人,而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为仁”,此之谓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理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它以研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认识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观为代表。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主张天人协调,而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而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循环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之相区别的,西方文明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对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2.“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之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经典民间故事文字版大全

经典民间故事文字版大全 导读:本文经典民间故事文字版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连心溪的故事】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

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篇一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的故事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

浅谈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与改造——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浅谈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与改造——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摘要: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结合;营房,住宅与商业结合;这些特征加上宽窄巷子本身的建筑艺术特色与历史文化信息,使之越发成为稀缺的艺术珍品。宽窄巷子还是成都休闲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无论在哪一时期都是成都生活的写照之一。 关键词:宽窄巷子;保护;改造;历史沿革;价值分析 一、宽窄巷子的历史沿革与价值分析 成都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城市,有着“第四城”的美誉。“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成都市四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位于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约1000m,地理位置优越。保护区北、南、东、西分别以泡桐树街、金河路、长顺上街及下同仁路西50~100m为界,总控制面积约为319342㎡(约合479.02亩)。其中核心保护区约占66590㎡(约合99.89亩),包含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 1、历史沿革 成都自公元前311年筑城,历经2300余年, 城名未改,城址未变,在中国几千年的城市建设史 中极为罕见。1646年,成都全城毁于战火,现存建 筑基本为清代陆续修建的,城市格局依然保持千年 传统,概括起来就是“两江环抱,三城相重”。“两 江”指环绕成都的郫江与锦江,又称府河与南河; “三城”则指大城、少城(清代为满城)、皇城。 宽窄巷子就是满城的代表街巷。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政府出于军事 要求,调集荆州驻防八旗官兵入川,并于康熙六十 年(1721年)留驻成都,在原少称为是修筑满城, 实行“旗汉分治”。 成都满城位于大城内,西侧利用大城西垣,东 侧为皇城萧墙墙址,城内街巷布置成鱼骨形,形制 与清北京内城相似。清末傅崇炬《成都通览》中描述其“以形式观之有如蜈蚣形状,将军衙门居蜈蚣之头,大街一条直达北门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列如蜈蚣之足。城内物景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辛亥革命后,满汉界限消除,成都原有的官兵住宅逐渐被公馆与私宅替换,民国时期达到了建设的高潮。解放后大量人口迁入,民居院落渐变为杂院,拆改搭建破坏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到了20世纪90年代,满 城绝大部分只剩下道路格局,宽窄巷子是仅存的保留 着传统院落和民居建筑的街巷。 2、价值分析 经过研究得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 在于它是见证成都二千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 的代表。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 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 与四川庭院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结 合;营房,住宅与商业结合;这些特征加上宽窄巷子 本身的建筑艺术特色与历史文化信息,使之越发成为 稀缺的艺术珍品。 宽窄巷子还是成都休闲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大全 篇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神话大全 一、《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可是父亲忙于公事,总是不带她去。这一天,女娃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用医药来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

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 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 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二、《女娲补天》

中国儿童民间故事-黄河的故事

中国儿童民间故事:黄河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

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

对《中庸》中“诚”的文化内涵的历史阐释

【内容摘要】“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在思想史上,《中庸》是第一部对“诚”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的儒家经典。在《中庸》中,“诚”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文化内涵,成为天人合一的枢纽。本文利用训诂学中关于汉语词源、词义引申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在《中庸》对“诚”的哲学阐释背后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化思维与观念的世界,并在这一层面对“诚”的文化内涵进行历史阐释。文章认为,就词义而言《中庸》中的“诚”与春秋时期的“壹”词源意象与引申义列十分相似;“壹”和“诚”都有“聚合—充实”的词源意象,“诚”所体现的正是在它词源意义里涵盖的“凝聚充实、专一不贰”的核心思想。通过这一解释,本文对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反思与阐释。 【关键词】诚;壹;词源意象;引申;比较互证。 【作者简介】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一、问题的提出与方法论的说明 “诚”是《中庸》核心的哲学范畴之一,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内涵。张岱年先生指出:“诚本是一种合内外之道,而亦可说是一种合天人之道。”[1]它贯通了本体论和道德论,是沟通天道人道、实现天人合一的枢纽。在《中庸》之前的文献中,能见到的“诚”字很少。经史著作中仅见四例: 《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国语·晋语三》:“贞为不听,信为不诚。” 《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论语·颜渊》:“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中的“诚”是情态副词,其余三例均为“诚信、诚实”之义,皆无《中庸》中“诚”所具有的本体论内涵。因此,学者一般认为《中庸》对“诚”进行本体论阐释是一种哲学上的创新。我们要追问的是:(1)“诚”有没有可以追溯的思想史渊源?(2)同样表示诚信,为何“诚”具备本体论的内涵,“信”不具备? 本文认为,“诚”源自春秋时期“壹”的观念,其本体论内涵由先秦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所决定。为了证明此点,我们借助传统训诂学中关于词义引申、汉语词源的理论。引申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相关的新义或派生同源的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2]。引申以“词义特点”为灵魂,它源自造词的理据,并贯穿于词义引申的全过程[3]。关于词义特点,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就语言本质而言,词义特点是人类在造词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的理解和取象。词源学用“意象”来说明它的实质,“意象是古人理解事物特征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的概括抽象出的图像”[4],又称之为词源意象。第二,就语言结构而言,词义特点是词义的内在理据,它的语言单位是义素而不是义项。第三,就语言描写而言,词义特点难于抽象概括,一般通过词组的搭配来描写它的形象特点与动态过程。 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不同的多义词往往沿着相类似的线路进行引申,陆宗达、王宁先生称之为“比较互证”[5]。例如“过”“越”的本义都是“经过”,其引申线路如下[6]: 过: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过错——扩散 越:经过、经历——超过、过分——迂阔——传播、宣扬 “比较互证”的现象大量存在,它反映出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既反映出个体的认知规律,

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大全.doc

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口述的形式世代相传,并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有很多民间故事充满了智慧,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篇一 鲁班的妹妹是一位巧夺天工的绣女,她想在哥哥面前显示一下本领,便主动提出与哥哥赛手艺。她说:"哥哥;我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你如果能在一夜里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你的手艺高。鲁班在妹妹面前虽然不愿逞能,但也不愿服输,便答应赛一赛。 比赛的那天夜里,妹妹一心要赛过哥哥。这不,刚过三更天,妹妹做的十二双绣花鞋,只剩一双鞋的沿口没有缉住。她觉得赢哥哥是稳拿了,不由得想先偷偷地去打探一下哥哥的虚实。她走到寺院门口一看,只见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已经盖起,便急忙转身回家。 再说鲁班这里,十二层木塔建成以后,压得土地爷大声喊叫:"我受不了啦!我受不了啦!"鲁班一看,果然塔一直往下陷,他举手一推,把塔分成两截,又一个耳光把上面的六层打到内蒙古一带,留下的六层慢慢地钻出地面,这便是现在的释迦木塔。由于用力过猛,塔身向东北方向稍有倾斜。这时,鸡叫了,他想起了在家里做鞋的妹妹,回家一看,十二双绣花鞋只剩下一双鞋的沿口没有缉住,可是屋里屋外都不见妹妹的身影。 原来,当妹妹从寺院返家的途中,鸡已叫过三遍,她知道自己

还有一双鞋的沿口没有缉住,一时羞愧难忍,转身就逃。当她跑到离应县城西北四十多里的地方,走不动了,低头一看,两鞋灌满了油土;她把油土倒在地上,立刻就堆起两大堆土圪梁。以后,人们发现这两大堆土圪梁上长的黄花最多,于是就把这两大堆土圪梁叫做黄花梁。这个名字至今人们还叫着。 充满智慧的民间故事篇二 话说,鲁班的妹妹逃到黄花梁的时候,腰酸腿困,脚痛难忍。她想,即便是能走得动,又要逃到哪里去?况且逃到哪里,最后也还得回家,终究要见哥哥。心想,还是回家吧!但是想到和哥哥见面时的羞愧,总是迟迟挪不开步子。正在她进退两难的时候,哥哥那熟悉的声音忽然响在她的耳旁:"凌晨时分,天气寒冷,小妹不该在此贪玩,小心受凉,快快回家。"一抬头,鲁班已经站在她的跟前。 鲁班见妹妹两颊绯红,想必是妹妹今天输给了自己而羞愧的缘故,所以,他急忙说"今天咱俩赛艺,还是哥哥输给了妹妹。"妹妹一惊,抬头问道:"哥哥,此话怎讲?"鲁班说:"你的十二双绣花鞋早已做起,就差一双鞋口未缉,如若妹妹不去寺院一趟,再缉一双鞋口,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妹妹被哥哥的话感动了,她红着脸说:"不不不,还是哥哥你赢了,我再有宽余的时间,最后还是没有把鞋口缉起。鲁班说:"不不不,还是妹妹赢了,我再有本事,只是做了无用功,塔盖得高了,压得土地爷大喊大叫只得分成两截儿。"妹妹见哥哥在自己面前这样谦虚,更认识了自己的过失,便亲亲热热地和哥哥一起回了家。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临颍县历史文化内涵介绍 一、历史文化 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居黄淮平原,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沿革多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大约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古属豫州之域,春秋属许国,战国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全县辖821平方公里,15个乡镇,363个行政村,779个自然村共74.8万人。目前经省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佐证受禅台与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共3点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文庙大成殿等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大石桥、谯楼等5处,县级保护单位有贾咏墓、山陕会馆等27处,县境内有“十六座连城”之说。即纣城、吴城、刘城、张城、、李城、曹城、洛城、夏城、黄连城、高宗城、平宁城、杨斐城、豢龙城、窝城、固厢城、繁城。近年经过考察、各城皆有来历,多属三代及两汉、三国文化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截止目前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间

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立项共计1007项。特别是南街村的“双人旱船舞”已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意六合拳、肘胳、二夹弦、洪家五香牛肉、柳荆编制技艺等共计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颍县古乐社、大铜器、王小兵牵正膏药等共计23项。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是政府和全民的共同职责。 二、人物文化 历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层出不穷。 西晋荀嵩((262-328)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人。羽林右监荀覠子。志操清纯,雅好文学,为当时名流王济等人所器重。泰始中,为司马允文学掾,累迁侍中、中护军。晋元帝即位,授尚书仆射,与刁协共定中兴礼仪。明帝时,平王敦有功,封爵,授光禄大夫、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初,苏峻叛乱,与王导等人共同侍卫成帝。咸和三年死,谥敬。) 刘氏宗亲鼻祖--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一八九八年,相传夏朝帝孔甲之时,天降二龙落于豢龙村,惊动孔甲,宣百官商议此事。有臣举荐豢龙氏前去养龙,又推荐其徒弟刘累担当此任,刘累连夜赶往豢龙,于村东南角挖潜沟一条,放入清水,以木为柱,芦席盖顶,放二龙于水中静养,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腥气百里,不久一雌龙死,刘累将龙肉加工成美食,肉送宫中,孔甲食肉之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

儿童故事-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大全 精品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大全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下面是 【精卫填海】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 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 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 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神农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 说着动手就打。 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 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