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32分)

社会物理学

镜中自我

社会事实

吴文藻

社会解组

社会结构

交换理论

边陲国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行动者与社会角色(规范)的关系。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述制度的社会功能及制度变迁的原因。

3、试述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

1、什么是二元结构理论?试述近40年来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意义。

2、试评拉尔夫·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试论本世纪我国乡镇级政权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迁,以及这些变迁中所反映的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结构的变化。(18分)

二、试论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城市中其它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18分)

三、试述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导致这些特征的因素。

四、最近,极端常常利用在一些公共场合(如车站)志愿者的热情服务被拒绝的报道,试对这类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10分)

五、什么叫职业流动?试述改革前后农村劳动者职业流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8分)

六、试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原因、趋势与对策。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名词(每个4分,共32分)

1.情境(景)定义

2.差序格局

3.社会趋同论

4.精英循环

5.卡尔·曼海姆

6.社会解组

7.社会静力学

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择“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2.试述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说。

3.简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与功能主义的区别。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一般考生答1.2题;单独考试考生答1题,并在2.3两题中任选一题)

1.试析韦伯与杜尔克姆(迪尔克姆)在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

2.什么是社会制度?试用制度功能,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渐进式改革策略的意义及其效果。

3.试述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状况。当前我国城市化道路有哪些观点?其根据何在?你的观点如何,请说明。

北京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乡(镇)、村基层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有什么影响?(18分)

二、以某一大城市为例,试比较老城E街道、居委会组织与新居民“小区”社区组织和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别。(18分)

三、试联系中国当前城乡家庭变迁的实际,评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观点。(18分)

四、什么是劳动关系?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原因及影响。(18分)

五、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此作何评论?(18分)

六、试述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现状、趋势及其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18分)

七、结合实际说明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10分)

北京大学1999年社会学考研理论试题

一、解释名词

《群学肄言》

《地位相悖》

“社会人”假设

芝加哥学派

情景定义

社会结构(彼得.布劳)

二、简答题

1、试述默顿“手段-目标”论的内容,并举例说明之;

2、试述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

3、试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意义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试述现代化的社会趋同论的内容。并联系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实际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2、试比较韦伯和迪尔凯姆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理论。

1999年综合考试

一、试分析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当前,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策略(如大中小城市的优先顺序)有哪些观点,理由何在?

三、试述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迁导致的农村家庭变迁的基本趋势

四、什么是人口转变理论?试述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特点;

五、目前我国存在大量下岗人员,试分析其原因,并探讨下岗现象的发展趋势。

六、怎样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态度改变中的“以少致多现象”(less-leads-to-more effect)

北京大学2000年社会学考研理论试题

一、解释名词

人性的“自然秩序”(罗斯)

单位制

社会资本

哈罗得.加芬克尔

中程理论

镜中自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角色?试述角色扮演中的角色塑造与角色创造的关系;

2、什么是二元结构?试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3、简述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三、论述题

1、试就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内容比较帕森斯与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的异同;

2、试对依附理论的内容进行评述,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理论的得失。

2000年综合考试

一、试分析下一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主要特点,并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农村现代化进程相比较;

二、试从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构成与空间布局分析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功能与发展前景;

三、试根据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变迁这一背景分析中国城市家庭功能可能的演变趋势。

四、什么是风险社会?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中国面临的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什么?

五、试述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变迁的特点及这种变迁对于劳动就业的影响。

六、人们何时会遵从资讯性的社会影响?如何抵制它的消极的社会影响

北京大学2001年社会学考研理论试题

一、解释名词

初级社会群体

社区

市民社会

《乡土中国》

中程理论

结构化理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简述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及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什么是社会组织?试比较组织管理中的“经纪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

3、简述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越轨行为?试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某些领导干部严重越轨的原因

2、试评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2001年综合考试

一、试说明差序格局概念的涵义,并联系我国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评议

二、试论城市社区与传统农村社区之间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社区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含义

三、试概括90年代城乡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的“城乡一体化”假设

四、说明沙克特的感情二因论是怎样界定爱情的?

五、什么是职业流动?试分析改革前后我国城乡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六、试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2002年考研社会学理论试题全集

一、解释概念

1、理性

2、结构性压力(斯梅尔塞)

3、无讼

4、精英循环

5、齐美尔

6、《文明的进程》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市民社会?简述我国当前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

2、什么是情境定义?什么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内部解释”?并简述这种“内部解释”对于社会互动的意义。

3、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社会现代化?什么是现代社会结构?你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会产生何种影响?并说明其根据。

2、试述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2年综合考试(一)

1、试分析下面一段话的论证逻辑,并对此逻辑加以评论

“依据对近100个国家发展过程的分析,城镇化水平始终超前于工业化。2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展迅速,但城镇化却滞后。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而城镇化水平仅约为30%。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2、运用你所掌握的社会学知识,对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某一种社会差异加以评述。

3、试分析“家庭策略”研究视角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4、什么是劳动关系?试分析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变化的主要层面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

5、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5-106(男)比100(女),中国1990年普查报告的汉族出生性别比为111.9(男)比100(女),试分析出现这样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数字的主要原因。

6、科尔伯格道德社会化理论评价。

北京大学2003年考研社会学理论试题全集

一、名词解释(30)

1 社会角色

2 家庭生命周期

3 标签理论

4 社会事实

5 单位制

6 纪律(韦伯)

二、简答(60)

1 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产的区别

2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区别

3 离土不离乡与都市化的区别

4 “传统与现代”理论模式的特点

5 契约对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6 米德的…自我“概念中的“主我”与宾我的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60)

1 德治与法治在传统中国社会与现在中国社会的不同作用

2 新功能主义理论观点及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

3 中国城市当前社会分层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北京大学2004硕士研究生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理性行动;

2、显功能和潜功能;

3、先赋角色;

4、亚文化;

5、形式社会学;

5、沟通理性

二、简答:

1、简述功能论和冲突论在社会分层问题上的对立;

2、简述社会问题认定上的不同观点;

3、你是怎么理解场域和惯习的

三、论述:

1、论述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在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不同作用

2、请从布劳的社会交换论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一下其特点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四、综合题:

1、简述城市“家庭养老”的未来趋势;

2、简述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就业制度的变革及影响,它对劳动者有什么影响

3、死因分析所能提供的对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的信息

4、请以孔子和老子为例论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理想社会模型,并评述之

5、试分析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及解决策略

2005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原理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6分)

1.《不平等与异质性》

2.失范

3.文化相对主义

4.非正式制度

5.结构性贫困

二、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的理论

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3.简述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单位制度的特点及功能

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参照列维等人的看法,试论“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2.试述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研究的意义。

四、简述题

1.简述城市家庭目前代际关系的特征及影响此特征的因素

2.试说明使用“生命表”方法来计算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理论假设。

3.试概述群体生活的辨证法(多数人的影响与少数人的影响。)

4.试述墨子民本思想的表现和其局限性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有何特点?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视角对此进行研究?

6.试说明女性学中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联系与区别。

北京大学2006年社会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形式社会学

2.科层制

3.初级群体

4.代沟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默顿对功能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3.布迪厄的“符号权力”及其认为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舒茨的“手头的库存知识”概念,并就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报考其他方向的回答1-5题,报女性学方向的回答1、2、3、4、6题)

1.试分析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特点及其可能的趋势。

2.什么是城市化,一般分几个阶段,简述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

3.什么是人口过渡理论,试述中国人口过渡的特点。

4.什么是态度,分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5.什么是工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工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对工会转变角色有何影响?

6.什么是性别气质,试述大众传媒对性别气质的塑造。

北京大学2007年社会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詹姆斯·科尔曼

2、再社会化

3、非逻辑行动

4、社会分化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关系变量思想,并作简要述评

2、试述吉登斯现代性的思想,并作简要述评

3、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4、试述社会流动的主要模式和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三、简答题(社会学方向)(每题10分)

1、性别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群际冲突的定义和消除群际冲突的策略。

3、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

4、我国当前农村家庭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5、非农化对农村家庭关系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8年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价值中立

等级制度

群体凝聚力

生活世界殖民化

二、论述题(80分,每题20分)

1.阐述福柯关于权力的核心理论,并评述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涂尔干区分了哪些社会类型,论述各自的特点

3.精英再生产和精英循环理论,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实际说明在中国适用情况

4.论述关于贫困的几种理论

三、简答题(50分,每题10分)

1.现在农民工大量进城打工产生了大量留守家庭,谈谈这一现象对留守家庭功能的影响

2.谈谈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流动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

3.人际行动和群际行动的区别

4.论述城市人文生态学和新城市社会学(马克思城市社会学)的异同

5.谈下你熟悉的劳动社会学的著作(国内国外皆可),阐述主要观点并说明意义。

北京大学2009年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情境定义

2、索引性

3、社会行动

4、显功能和潜功能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用阶级和分层理论的分析中国当代的不平等现象,并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2、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及其现实意义(就是对整合,权力和地位的解释)

3、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请谈一下社区的涵义及当前社区建设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你对家庭社会学的哪方面感兴趣,请做一个该方面的研究设计。

2、人口老龄化对当前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

3、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视角分析文化特异性路径

4、当前中国劳动和异化该如何研究,请问你会如何考虑或设计。

5、用群体消费现象解释中国的不平等

北京大学2010年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城乡二元结构

2、共同体

3、初级社会群体

4、新功能主义

二、论述题

1、社会转型期群体越轨行为的原因、条件和预防措施

2、孔德的人类认识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并评述之

3、评述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三、简答题

1、社会转型期“民工潮”现象不断增加的原因,从农村角度论述之

2、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意涵

3、试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道路

4、什么是真正的“城市人口数量”(从功能论的角度)?我国目前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存在那些缺失?(写出要点即可)

5、简述“二元劳动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北京大学2011年社会学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有机团结

2、科层制

3、价值关联

4、非正式制度

二、论述:

1、试论述和评价帕累托的精英循环思想

2、从托克维尔、韦伯、齐美尔三人中任选两人,评论他们社会思想中有关现代社会“平庸化”或“夷平”现象的描述,请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论述其特点。

3、有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几种不同理论视角。

4、中国单位组织中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简答:

1、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来对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与消费模式的影响

3、什么叫城市化,有哪几个阶段?我国1949年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阶段及特点?

4、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是个体主义,因此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一样。请分析这一观点。

5、如果研究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语言获得理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 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因此,模仿者对示范者的行为不必是一一对应的临摹。 (二)强化说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2.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如:婴儿偶然发出【m】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并答应他等。

激励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整理

列举主要的激励理论,分析它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激励理论的分类 一、内容型理论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人的需求与动机的内容对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需求、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激发是激励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理论重点分析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主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奥德弗的ERG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二、行为改造理论 研究重点侧重于激励对工作中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它不关 心人的需求与动机是否得到满足,而关心行为的结果对激励 成败的影响,换句话说,激励是为了有效地塑造、改变和影 响人的行为 主要理论: –学习理论、 –归因论、 –挫折理论 三、过程型理论 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

– 期望理论、 – 公平论、 – 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 [内容型] [过程型] [调整型] 影响因素 目标选择 行为转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 要 的 心 理 强 度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复杂人” “自我实现人” 图 激 励 过 程 与 激 励 理 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需要理论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奥德弗的ERG 理论、 1、 ERG 理论的基本内容 (1) 存在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的存在或生存。包括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

_隐含的归纳_优选论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_介绍

《当代语言学》第12卷2010年第2期182-185页,北京 《隐含的归纳:优选论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介绍3 J.M cCarthy著郭中子 1.引言 《隐含的归纳:优选论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H idden Generalizations:Phonologica l O paci2 ty in O pti m ality Theory)是Equinox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优选论前沿”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语言学系教授John J.McCarthy。本书是第一本以优选论为理论基础,全面分析音系不透明现象的著作。传统的生成音系学理论允许在表层和底层形式之间出现一系列的中间层面的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是规则按照一定顺序应用的必然结果。根据应用顺序,规则之间存在四种排序:(1)馈给排序,(2)反馈给排序,(3)阻断排序,(4)反阻断排序。在四种音系规则关系中,音系的不透明现象主要与反馈给和反阻断关系有关。McCarthy在本书的第11页对音系不透明现象重新进行了限定,即例(1): (1)音系的不透明性 一条形式为A→B/C__D的音系规则P是不透明的,如果具有以下特征的表层结构: a.在C__D音系环境中出现A b.由规则P推导得出B,且B出现在除C__D以外的音系环境中, c.未由规则P推导而得并出现于C__D音系环境中的B。 下面以Bedouin阿拉伯语为例,描述该语言中出现的音系不透明现象。在该语言中,当软腭音出现在前元音之前,就会发生腭化。删除原则(规则A)和腭化(规则B)形成阻断关系,因为删除原则去除前高元音,使软腭音无法腭化。但是当腭化与删除原则构成反阻断关系时,如例(2)所示,即使前高元音不出现在表层形式中,也同样会诱发软腭音的腭化。 (2)Bedouin阿拉伯语中的反阻断现象: 总之音系不透明现象是表层形式中无法直接看到的音系交替现象。优选论是以表层制约为核心的语法理论,为了解决音系不透明现象所涉及的推导问题,McCarthy提出了优选论的最新发展即“优选论的候选项链”理论(OT with Candidate Chains,简称OT2CC)。全书共244 3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了马秋武教授的帮助,特此感谢。文责自负。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2、木桶理论: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为教条之外的选择。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之激励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而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不论 领导者多么优秀能干,如果他不能不能成功的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 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 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激励作用如此重要,但想要达到其最佳的效用却是不简单的,激励

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 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下面选去其中几类具体的理论进行分析: 1、激励保健理论。其中主要用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 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一般意味公司要裁员减人,而该公司的管理者 们都不因此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产生里深厚的职业安 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 2、公平理论。表现在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 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 率与业绩,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所得与所付出充分联系起来,意味着大 家报酬的取得和多少完全看个人的生产量,而与所占据的职位无关。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量与质量进行挂钩,确保高产量同时实现高质 量,否则员工的奖金会受到影响,无疑这也是一种水平。 3、目标设定理论。从员工来讲,按件计酬给员工自身确定目标 带来了便利,它不是大锅饭,限制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从公司 来讲,公司给员工明确的目标是分享年终奖金和稳定的职业保障,当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体系

语言学概论课的理论体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李娟总体编写原则* 基本语言观念* 基本结构框架总体编写原则《语言学纲要》是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徐通锵先生和叶蜚声先生合著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此后在海内外多次再版,广受欢迎。教材得到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编写原则符合基础语言学教学的需求。本次修订依然贯彻原著的这一编写原则,努力保持原书风格与特色,使修订内容与原书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原教材的编写原则一贯而系统的理论体系精当而全面的内容选择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一贯而系统的理论体系概论课是语言学的入门课,要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性质特征,掌握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忌芜杂,求精简。原著《纲要》一书没有对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做面面俱到而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基本的语言符号观念和结构思想,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主线构建了理论阐述的基本框架。这就避免了使学生在缺乏语言学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因对各种观点理解肤浅不得要领而产生理论上的混乱和误解。教材努力使学生对语言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较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结合语言事实分析论证中,也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的训练。教学实践证明,这有益于学生打下好的语言学基础。此次修订仍坚持这一原则。因此,虽然近几十年语言学发展迅速,出现各种研究学说,但作为语言学基础教材,并没有采用节外生枝的写法,而是吸收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同时尽量保持原有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精当而全面的内容选择由于语言现象的复杂性,语言研究侧面的多样性,语言学理论的内容也是丰富的,作为基础课如何做内容上的取舍也要有一个原则,才能使学生把握住语言学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窥到学科的全貌,同时又构建出基本的语言学知识框架。不宜枝蔓过多,掩盖要点。确定基本内容框架后,在结合语言事实的分析上应具体生动,尽量多提供各种语言分析的实例,特别在联系汉语和汉语研究实际方面,具体分析应细致深入,以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具体语言研究结合起来。阐述方式深入浅出是任何一部基础课教材所应该具有的编写原则。原《纲要》一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自然也是修订版所努力要达到的效果。这门课除了传授语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最终还要使学生感受到作为基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对语言科学的探求热情。尽量使用通达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

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三大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所示。

各种常见理论、效应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 转载自da转载于2009年11月09日 08:59 阅读(4) 评论(0) 分类:经典引用 举报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价值标准理论 摘要:书中从价值观的角度研究并提出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本文系统的理解该理论,基于城市的动态化、多元化特性,在价值观的意义及来源、城市形态理论的实践和价值标准理论的应用方法三个方面受以启示。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价值观、标准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形态多种多样,大到整个城市,如格网城市、星形城市等,小到单一的功能区,如社区商业中心、CBD、城市商业中心等,然而即使是同一种功能的城市空间也会呈现出不同形态,在诸如繁星般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到底是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确无一定论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林奇的《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关联的著作。书中对评价城市空间形态的价值标准理论提出五项基础指标,分别是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和两项辅助指标,为效率与公平。 活力:即是生命力价值。指城市空间形态在人类、自然等生命、种族的延续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持作用,而其最重要的是符合什么样标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这种支持作用是最为显著的。活力性能标准所以应包含延续性、安全、和谐等子项,考虑生存条件、物质的供应与弃置、居住密度与资源的相对比例、聚居位置、建筑布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维持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感受:每个居民对于所生活的城市的最为直接的认识,被问及时都针对自己或熟悉或模糊的城市空间好与坏,方便与不方便等。好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仅是在空间能被感觉,在时间上也能被感觉,并且应该是易辨识的、心理感觉与实际功能是一致的,能够通过感觉认知该地方的某种或某些特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

效应,理论

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

激励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10803060232张树森 激励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1.选择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 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需要、动机及其所导致的态度所决定的,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又不一定是对企业有利的,所以员工的需要获得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满意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高生产率的员工”。 当一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他的需要、动机、人格特点以及可以概括上述内容的工作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要想在其进入企业之后再去校正它们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企业最好是在招聘和雇佣的时候就尽量去寻找并挑选出那些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需要一致性程度最高的员工。 2.全面了解员工的多种需要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一个人的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必须随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在自己的员工中所存在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及其变化情况,在不牺牲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去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从而确保他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建立科学的、公正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不同文化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激励必须公正,激励制度一定要体现公正的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因此,企业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 4.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它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 究框架 形态的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s)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性的研究框架论与方法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1899)、

索尔(Sauer,1925)、和康泽恩(Conzen,1960)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其中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城市形态的概念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等学科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广义的城市形态研究包括社会形态和物质环境形态两个主要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在本文中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在探讨城市形态研究自身的进一步整合以及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广泛的相关理论研究作一回顾。为了便于分析讨论,将之作以下归类: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town plan analysis)、城市功能结构理论(theories of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政治经济学的方法(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建筑学的方法(architectural approaches)和空间形态研究(space morphology studies)。1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回顾1.1 城市历史研究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1976)、吉尔德恩(Giedion,1971)、科斯托夫(Kostof,1991)、芒福德(Mumford,1961)、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及其特点分析 ------- 上海近代法租界城市形态的塑造 一摘要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前,汲取古今中外重要的城市形态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关键词 城市形态空间位置生态学城市意象相互关系 三城市形态概念 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态”,英文为“Morphology”,来源于希腊语言Morphe(形)和Logos (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因而有的学者将城市形态概括为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武进将它进一步论述为:“由结构、形状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美国著名的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形态的运作机制出发,提出任何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并强调指出,城市形态“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城市形态形而上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

论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试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获得理论即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把语言的内在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类的生物禀赋本身含有一个确定的人们可能获得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原则系统,而经验只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原则起到完善或者强化的作用,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即语言获得装置。它在后天语言经验是作用下,转化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任何语言。 乔姆斯基把语法体系分为句法、语义、语音三个部分。在这一体系中,句法部分是语法的生成部分,具有生成无限多的句子的创造能力,至于语音部分和语义部分是语法的解释部分。 在该理论中,乔姆斯基发现: (1)儿童掌握母语异常迅速,及其完善。 (2)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儿童掌握语音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次序是相同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3)尽管各种句子的形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普通语法基本形式(语法结构)。 (4)儿童生来就具有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从而获得语言的能力。 (5)语言具有创造性。 儿童在开始有语言的时候,就能按照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语法关系,这正是儿童普遍语言能力的表现。 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一方面承认儿童普遍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承认一些复杂的语法规则是将普遍加以结合和限制的结果,这些规则的获得要在儿童与成人交往中得以实现。 乔姆斯基儿童语言是内在的生物机制决定,注重了语言发生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但是没有注意普遍语法的建构过程,语言的发展既要有内源因素又要有外源因素,他没有把语言获得置身于认知过程所从属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而是求之于“固定的先天内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

早期功能流派音系学理论介绍

早期功能流派音系学理论介绍 早期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伦敦学派,这三大学派都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摄取理念,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大学派中的先驱也都对音系学理论有所研究。因此主要通过对早期功能流派中音系学理论的介绍,使读者对音系学的发展期有一个初步了解。 标签:功能主义;音系学;伦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 1简介 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是创立音位学。这个阶段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雅各布森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建立了结构主义音位学,确立了能区别意义的单位。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曾多次提及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功能音系学将语言视为交流的工具,研究语音实体完成各种功能的方式。 2布拉格学派音系学 布拉格学派又被称为“音系学派”,“音系学”三个字的普及要归功于布拉格学派,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最重要的三个主流学派之一,亦是早期功能主义学派之一。可以说是布拉格学派为音系学及其理论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特鲁别茨柯依的《音系学理论》是布拉格学派经典时期的经典之作,是音系学发展历程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音位理论的确立是音系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理论主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 2.1音位之上 音位之上,特鲁别茨柯依主要探讨了超音位问题。对立概念在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特鲁别茨柯依将对立分为恒定对立和可中和对立。分辨对立的区别力并不总是相同的,当区别对立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不存在时,我们把它叫作“可中和对立”。中和发生导致了区别力完全消失,听话人无法分辨说话人到底在发哪一个音。构成对立的两个音中的一个此时作为超音位出现,体现这两个音的共同特征。 2.2音位之下 特鲁别茨柯依认为音位是音系学中最小的单位,雅各布森却一直在寻找比音位还小的单位,他认为音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功能,在音位之下究竟是什么使音位具有功能与作用,这也为区别特征的发现打下基础。 2.3音位之间 每种语言都对音位的组合有一定限制,布拉格学派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将其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