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提要我们要继承陈望道先生研究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

意新的修辞现象”

、“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挖掘语言事实一般出于三种需要———或是为了证实,或是为了证伪,或是为了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文章举实例说明在运

用和挖掘语言事实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炒冷饭,要尽量运用新的语言事实;二是要注意挖掘和运

用很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三是要注意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语言事实,包括前人从未注意到的语言

现象、隐性的语言事实、最简单和最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以及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关键词语言研究语言事实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北京100871)

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1期(总175期)

*本文根据本人在

“第四届望道修辞学论坛”(2012年12月1日,复旦大学)上的报告改写成稿。(编者按:作者2007年曾发表《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一文,见参考文献(陆俭明2007a )。)

一、引言

陈望道先生是我们前辈学者中的学术大家之一,他在汉语修辞学、汉语语法学等多个语言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奠基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修辞研究中,望老可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之父,其研究特点是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望老生前在谈到修辞研究也好,语法研究也好,都一再提醒我们“要搜集新材料”。望老指出:“学问是从实际来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变动的。”“要搜集新材料,要有新的概括,最好不要‘炒冷饭’。”(陈望道2011:378)望老又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陈望道2011:376)“我们的憧憬原本不是在守成,而是在创新。……总之,不当注意空谈,而当注意实际;不当偏重过去,而当偏重将来;不当单看固定,而当留心进展。”(陈望道2001:255-256)望老的研究充满了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继承望老研究上的这种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大家知道,语言研究的目的有五:

目的之一,将语言的共时状况与历史发展状况研究、分析、描写清楚,以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目的之二,对种种语言现象,做出尽可能合理、科学的解释,以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

目的之三,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各个语言的个性特点。语言共性是语言科学研究力图逐渐接近、希望能最终达到的目标,以利于更好认识语言的个性特点。(王洪君1994)目的之四,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构建并逐步完善语言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架构和体系。

目的之五,为语言应用服务。

就上面所谈的语言研究目的看,语言研究实际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语言的本体研究,包括语言共时研究、语言历时研究和语言理论研究;二是语言的应用研究。无论是语言的本体研究还是语言的应用研究,要推进,要发展,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与发现,二是语言理论的不断升华、更新与发展。这二者起着互相推进的作用。

关于挖掘语言事实的重要性,无需在此赘言,而“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和发现,对于汉语研究的突破与发展来说,带有根基性的意义”,对现行理论研究会起极大的推动作用。(陆俭明2007a)具体说来,在语言研究中,注意挖掘与发现新的语言事实,或是为了证实,或是为了证伪,或是为了探究所遇到的问题或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无论属于哪一方面,都要有心、用心地去发现有价值的、具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

二、挖掘语言事实出于三方面需要

挖掘和有心、用心地去发现新的语言事实一般出于以下三方面的需要,下面不妨以实例来加以说明。

1.为了证实

所谓证实是以事实和一定的理论原则来证明某种正面的观点与假设。

例如,对于当代谈得比较多的构式(construction)问题,刘大为(2010)有自己的独到想法,提出了“修辞构式”这一新概念,并认为语法构式由修辞构式而来,修辞构式到语法构式是个连续统。为证实他的观点和他的假设,他挖掘了许多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不妨看其中的一例:

(1)游船票他可以代买,但是上船剪票时不能代剪,只能让检票员把你们一个个剪进去。

“剪”按其本身意义①,只能有“剪去”、“剪下来”等说法,“剪进去”就是一种新的修辞现象,就是一种修辞构式,其构式义是“通过剪票允许人进入某场所”。但检票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剪,也可以撕、可以钩、可以刷……这种修辞构式一旦使用开来,那当然也就可以说“把你们一个个撕进去”、“把你们一个个钩进去”、“把你们一个个刷进去”等等,从而就由具有临时性的修辞构式演变为语法构式,形成一种新的动趋式。(刘大为2010)这也就应了功能语言学派“用法先于语法”之说,汉语中类似的现象多的是。

再如,汉语的“和”与英语的with都有引出表示伴随者的语法意义与用法,这可以说是它

—汉语的“和”作为介词时,只起引介们的共性;但是汉语的“和”跟英语的with有明显差异——

伴随者与事的作用,没有其它作用,但“和”又可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英语的with呢?没有表示并列的连词用法,但with作为介词,除了引介伴随者与事外,还可以引介工具、方式、原因等。例如:

(2)I cut the potatoes with a knife.(我用刀切了这些土豆。)

【引出工具】

(3)She greeted us with smiles.(她用微笑欢迎我们。)

【引出方式】

(4)I tremble with fear always.(我总是因为害怕而发抖。)

【引出原因】

这样看来,汉语的“和”与英语的with似乎毫无可比性。但有学者认为,二者的差异可能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为了证实这一想法,有学者就去考察世界上众多的语言,调查有关语言事实,结果发现,仫佬语、黎语、布努语、拉珈语、壮语、拉基语、苗语以及西非的Awutu语和Be-nue-Kwa语等,属于汉语类型;德语、法语、丹麦语、挪威语、西班牙语、爱沙尼亚语、Quechua语、Flemish语、Hausa语、Fon语、Ewe语、Yoluba语、Ga语等,属于英语类型;从而证实了上面

—如果该语言的想法。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由词序不同造成的——

其介词短语/前置词短语在句中位于主语之后、谓语动词之前,引介伴随者的介词/前置词的语法化路径就如汉语一般;如果该语言其介词短语/前置词短语在句中位于句末,引介伴随者的介词/前置词的语法化路径就如英语一般。(详见吴福祥2003)

2.为了证伪

所谓证伪是以事实和一定的理论原则来证明某种观点与想法之错误。下面举个实例——

—“像X似的”的切分问题。

“像X似的”(如“像木头似的”)应切分为A还是B:

A.像/X似的如:像/木头似的

B.像X/似的如:像木头/似的

陆俭明(1982)通过与其它句法格式“跟……一样”的比较分析,确认取A切分比较合理。即:A.像/X似的:像/木头似的

邢福义(1987)认为A切分是不可取的切分,应取B切分:

B.像X/似的:像木头/似的

邢福义先生为了证明陆俭明(1982)切分法之伪,挖掘出了这样的语言事实:

(5)像一个猪/似的

像个猪/似的

这是颇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为什么?因为所有讲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凡谈到数词“一”的省略都说,当“一+量词+名词”处于宾语位置而且并不要强调数量时,“一”可以省略。根据这一大家公认的“一”的省略规则,显然“像一个猪似的”应取B切分。即:

(6)像一个猪/似的

按(6)切分,即按B切分,“一个猪”作“像”的宾语,“一”可省略,从而才有可能出现“像个猪/似的”那样的说法。

然而我总觉得我先前的论证还是比较严密的。但我要推翻邢福义(1987)的说法,即要去证明邢福义(1987)说法之伪,我得挖掘出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结果真还发现了。请看:(7)他例行公事似的查了位旅客的证件,突然发现那证件上的照片跟通缉令上的照片是那样的相像,不由得抬头注视着那位旅客。(报)

(8)今天不知怎么的,心里慌慌的,做什么事都定不下心来,刚拿起新来的《文艺报》,看了篇书评的开头,就又放下了……(刊)

例(7)中的“查了位旅客的证件”该作如下分析:

查了/一位旅客的证件

查了/位旅客的证件

同理,例(8)的“看了篇书评的开头”该分析为:

看了/一篇书评的开头

看了/篇书评的开头

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

(9)忽然,她看见/只松鼠在松树上偷偷地望着她。

忽然,她看见/一只松鼠在松树上偷偷地望着她。

(10)突然,他发现/个孩子在铁道上坐着……

突然,他发现/一个孩子在铁道上坐着……

以上实例中的“一+量词+名词”都不直接处于宾语位置②而“一”也可以省略,由此说明邢福义(1987)的实例不足以驳倒陆俭明(1982)的切分意见。同时,例(7)-(10)语言事实的发现,将帮助修改现代汉语里“一”的省略规则。

3.为了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

所谓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包括正反两方面情况:正面的情况是发现这些语言现象;反面的情况是分析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各举一例,实例一是正面的情况,实例二是反面的情况:

【实例一】名量词“位”的用法

(11)问:“请问几位?”

答:“我们五位。”

—那量词“位”不能按辞书和语法论著关于量词“位”的用法说明——

—量词,用于人,含敬意——

用于第一人称,如我们不能说“*我们三位都是上海人”。现在怎么用于第一人称了?怎样解释这现象?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就得进一步去寻找语言事实。关于这个问题,我已有详尽论说,请参看陆俭明(2007b)。

【实例二】关于顶针的使用

对于辞格顶针,一般都从哲学基础、审美需求及游戏娱乐三方面去加以探讨。谈到顶针的哲学基础,一般认为,它能反映事物的因果连锁关系,因而能环环相扣,促使语言结构严密或

者说能为事物之间的上承下递紧密联系服务,使话语通顺流畅。顶针在任何场合都能起这样的表达作用、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吗?屈承熹(2010)觉得需要探索,他为了探究此问题,举了两—

个例子——

一是引了清代万树的一首词:

(12)一笑它蝉窟,窟中有谁来到?到晚阵风凉,凉逼霓裳老。老桂如相隐,隐含知多少?少人间良会巧,巧缘佳景,景物同清照。(清·万树《谢池春慢》)

屈先生指出,这首词虽句句顶针,可是并不能发挥“因果连锁”、“上承下递”的作用。这为什么?屈先生在文中做了很好的解释。

—中级阅读》(上)教材里所二是引了王惠玲、黄锦章2004年主编出版的《商务汉语金桥——

选文章的一段话:

(13)她说春节收了很多压岁钱1,覫1加上父母这学期给的生活费2,覫1覫2加在一起有8000元,所以回校就和朋友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屈先生指出,这段话没有用顶针,用的是零形回指;如果改用顶针,会怎么样呢?请看:(13')她说春节收了很多压岁钱,压岁钱加上父母这学期给的生活费,压岁钱和生活费加在一起有8000元,所以回校就和朋友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屈先生指出,如果采用顶针辞格,表达上好像是环环相扣了,但句间话语的通顺流畅却成了问题。

可见,是否使用顶针,不能单就顶针本身看,还得考虑用于顶针的具体词语的使用状况和篇章结构之修辞效果。(屈承熹2010)

三、要注意挖掘有价值的语言事实

有意识地去挖掘语言事实,特别要注意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语言事实。什么是有价值的语言事实呢?这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类型Ⅰ:前人从未谈及的语言现象

例如:

(14)出席这届世运会的有53个国家、78个体育代表队、543名男女运动员。

上面这个句子里的“53个国家、78个体育代表队、543名男女运动员”,是目前未见有人谈及的语言现象。

2)类型Ⅱ:隐性的语言事实

什么是隐性的语言事实呢?在科学上,有时所举的事实表面看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这是由于习惯性的理论观点使然。如天文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普遍持“地球中心”说。依据的事实是“太阳天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这表明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后来证明,并非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至于太阳天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去这一现象,是由地球本身自转造成的。语言学中也会有类似情况。

由于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往往习惯于某种理论方法,于是面对各种实际可能不同的语言现象只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理论方法去分析、去处理,结果就会失之偏颇。譬如目前不少学者都习惯于句法上“主-谓-宾”、语义上“施-动-受”的分析思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对下面的句子若按照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就会做这样的分析:

(15)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主谓宾…………………句法分析

或分析为:

宾语前置谓主语后置…………………句法分析

受事动作施事…………………语义分析

而按层次分析法,则是这样分析的:

(15')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主谓

述宾…………………句法分析

受事动作施事…………………语义分析

但是,这两种分析都无助于对这个句子意思的解读。事实上,这是一种表示容纳量与被容纳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句法格式。再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16)十个人吃了一锅饭

例(15)与例(16)按传统的分析方法,内部语义关系会被认为不相同,即:

(15)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受事动作施事

(16)十个人吃了一锅饭

施事动作受事

其实,它们内部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都是:

容纳量—容纳方式③—被容纳量

这从它们的能性否定式看得更清楚:

(17)一锅饭吃不了十个人。

(18)十个人吃不了一锅饭。

例(17)、(18)都表示——

X量—不能容纳—Y量

X量是指动词前那数量成分所表示的数量,Y量是指动词后那数量成分所表示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只此一例,有一系列的同类句子。请看:

(19)a十个人吃了/吃不了一锅饭。

b一锅饭吃了/吃不了十个人。

c一个人坐了/坐不了两个位置。

d一个座位坐了/坐不了三个人。

e一天写了/写不了五十个字。

f五十个字写了/写不了一天。

g一天走了/走不了二十里地。

h二十里地走了/走不了一天。

…………

按传统的观念来分析,这些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各不相同;而事实上在这类句式中,其内部语义配置都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是:

X量—容纳了/不能容纳—Y量

上述对“一锅饭吃了/吃不了十个人”和“十个人吃了/吃不了一锅饭”内部语义结构关系的新认识,实际就是发现了一种隐性的语言事实。有人可能要问:难道“人”和“吃”之间没有“施-动”语义关系?难道“吃”和“饭”之间没有“动-受”语义关系?当然有,但那只是一种潜在的关系,在这类句式中凸显的并非这种语义关系,而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这样的语义关系。(参看陆俭明2010,2012)

3)类型Ⅲ:最简单和最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推进科学研究更需要运用演绎法。各种学科的科学体系可以说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推理系统”(陆丙甫2012)。在语言研究中去注意挖掘和发现最简单和最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有助于“从最简单、最普遍的基本现象为初始起点,通过推导得到一些语言结构的基本规律”(陆丙甫2012)。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转引自陆丙甫2012)。

【例一】关于三声变调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乃至更早,大家对普通话三声加三声的变调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为什么会引起讨论呢?有留学生问:“好想你”、“很好演”,有人第一个字说成半上,第二个字说成阳平;有人则第一个字说成阳平,第二个字说成半上,这有规律没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时三声连读变调成了讨论的热点。1989年上海师大吴为善教授,通过研究得出了获得学界普遍肯定的结论(吴为善1989):如果是“1+2”结构,最前面的上声字变为半上,中间的上声字变为阳平(如“好-雨伞”、“很-勇敢”、“有-影响”);如果是“2+1”结构,最前面的上声字变为阳平,中间的上声字变为半上(如“小米-酒”、“展览-馆”、“也许-有”)。

而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博士生柯航(2007)则使用了更为简单、不受成分之间语法关系或语义关系影响因而更具普遍性的例子,那就是“5-99”、“55-9”。这是他利用了人类认知上习惯于将相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认知趋向,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吴为善教授的结论。“5-99”和“55-9”就是属于最简单、最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或者说语言事实。

【例二】关于“2+3”节律及其自然音步

冯胜利教授(1998)在论证说明“2+3”节律及其自然音步时使用了音译词“加利-福尼亚”。这也是属于最简单、最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因为音译词“加利-福尼亚”的节律与句法、语义都毫无关系。

4)类型Ⅳ: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这些词语或能更好论证某种语言理论,或有助于更好解释某种语言现象。这里不妨举各一个汉语的例子和英语的例子。

【汉语例子】表追究疑问语气的“到底/究竟”

吴语苏州话里有“阿VP?”疑问句,前人早有描写和论述,但看法有分歧——

—赵元任(1928)、汪平(1984)认为吴语里的“阿VP?”疑问句是“是非问句”,其中的“阿”的功用相当于北京话里的疑问语气词“吗”;而朱德熙(1985)认为吴语里的“阿VP?”疑问句是“反复问句”(或称“正反问句”),“阿”是个表示反复问的副词。这样,吴语的“阿VP?”疑问句就存在一个不同归属的问题。

后来发现离苏州约40公里的东山话(也属于吴语)里带“阿”的疑问句可以有(甲)、(乙)、(丙)三小类:

(甲)(NP)阿VP?

倷阿想看?(你想不想看?)

葛个房子阿好?(这房子好不好?)

(乙)(NP)阿VP[la揲22]?

倷阿想看[la揲22]?(你想看吗?)

葛个房子阿好[la揲22]?(这房子好吗?)

(丙)(NP)阿VP[捱ie揲22]?

倷阿想看[捱ie揲22]?(你想不想看呢?)

葛个房子阿好[捱ie揲22](这房子好不好呢?)

现代汉语口语里有个表追究性疑问语气的副词“到底”(书面语用“究竟”),它在语义指向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一定而且只能指向实在的疑问成分。譬如,在北京话里,“到底”不能用于是非问句,不管句末有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因为是非问句的语段成分里不含有实指的疑问成分;它只用于“非是非问句”,包括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例如:

(20)a*你到底去(吗)?

b*这桔子到底甜(吗)?

(21)a他们到底去哪儿(呢)?

b他们到底是去广州还是去深圳,还是去厦门(呢)?

c他们到底去不去广州(呢)?

现在来看老东山话的三小类“阿VP?”疑问句跟“到底”的共现情况:

“阿”疑问句类型跟“到底”共现

(甲)(NP)阿VP?+

(乙)(NP)阿VP[la揲22]?-

(丙)(NP)阿VP[捱ie揲22]?+

上述语言事实表明:(甲)类和(丙)类带“阿”疑问句里的“阿”是一个实指的疑问形式,可以认为这里的“阿”相当于北京话里的表示反复问的疑问形式;(乙)类带“阿”疑问句里的“阿”,则其作用相当于北京话里的疑问语气词“吗”。以上所说可列表如下:

“阿”疑问句类型“阿”的性质“阿”的功用

(甲)(NP)阿VP?表反复问疑问形式反复问标记(乙)(NP)阿VP[la揲22]?表加强疑问语气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吗”

(丙)(NP)阿VP[捱ie揲22]?表反复问疑问形式反复问标记

表1:老东山话疑问句中“阿”的性质和功用

由此可见,对于吴语“阿VP?”疑问句里的“阿”既不能笼统地说都是相当于北京话里表是非问的“吗”,也不能笼统地说都相当于北京话里表反复问句的疑问形式。实际上有的相当于北京话的“吗”,有的相当于北京话里表反复问的疑问形式。而这一结论的获得靠的是表追究性疑问语气副词“到底”。“到底”就属于需要发掘的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参看陆俭明2007c)【英语例子】wanna

Wanna,是英语里助动词want跟to连用时发生连读音变造成的。例如:

(22)a I want to go to school.(我想去学校。)

b I wanna go to school.(我想去学校。)

wanna的这一特性为生成语法学派所利用,用来解释、证明英语里疑问句定式动词前的Who或What确实是从后面位置上移上来的,而且在后面的格位上确实还留有语迹(trace)。请看:(23)I want to go to school.(我想去学校。)

(24)I want J ohn to go to school.(我要约翰去学校。)

如果把这两个句子变成疑问句,我们将看到:

(25)W hy do you want to go to school?(你为什么要去学校?)

W hy do you wanna go to school?(你为什么要去学校?)

(26)W ho do you want to go to school?(你要谁去学校?)

*W ho do you wanna go to school?(你要谁去学校?)

例(26)want与to很明显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在这里不能连读成wanna。为什么?就因为John虽作为疑问对象用Who被提到句首了,但是在原位上还留下语迹t,即:

(26')W ho j do you want t j to go to school?(你要谁去学校?)

这语迹tj影响want与to发生连读音变。这证明who确实是按英语疑问句的规则是由want后那个名词语移往句首的,并且证明在原来的位置上确实还留有一个语迹,致使want跟to不能发生连读音变,不能说成wanna。

生成语法学派正是据此,建立了一条“疑问词痕迹定理”(ProperBinding):

疑问句句首的疑问代词必须约束句中某一个居于论元位置的成分;反之,居于论元位置的成分因造成疑问句而移位至句首,在原位留下的痕迹,必须受疑问代词约束。英语里的wanna也是属于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我们就需要挖掘和发现类似汉语的“到底/究竟”和英语的wanna这样的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四、还需就语言事实的运用强调两点

最后还需就语言事实的运用强调两点:

第一点是,举例,如望老所教导的“不要‘炒冷饭’”。这不是说任何老例子都不能再重复引用,某些经典性的例子有时是非引不可的,如语法研究中的“咬死了猎人的狗”和“台上坐着主席团”等。但是,原则上尽可能不要老是引用有限的几个老例子。望老在谈论修辞研究时就批评过这种现象,强调“要搜集新材料”。最近,福建泉州师范大学谢英教授要我为她的新著《现代汉语表达格式研究》写序。我为他人写序的习惯是,在写序之前一定得先看书稿。谢英的书稿第五章“现代汉语表达格式运用的考察”里的第二节“部分表达格式例句的分析”也专门谈了要搜集、运用新材料的问题。书稿中有这么一段话:

长期以来,一些论著、教材在说明借代辞格时,总在沿袭老旧的例子(如“诸葛亮”、“红领巾”、“江山”等),而这些老旧的例子中本用作代体的词语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其借代义都已具有了常规性,可以完全脱离语境而存在,不再有“临时性”、“偶发性”特点了,因而早在1973年的试用本《现代汉语词典》里就已有了借代义义项,即:“诸葛亮”

一般用来指称足智多谋的人。“红领巾”指少先队员。“江山”多用来指国家和国家的政权。如今再用这样的例子就混淆了词义和辞格的区别。

“不能混淆词义和辞格的区别”,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谢英所指出的问题,虽然在她之前也已有学者提到过,但至今确实还普遍存在着。在这里我就需作自我检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2012年)刚出版了我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其修辞部分,在介绍比喻辞格时就举了类似“诸葛亮”、“红领巾”、“江山”那样性质的“明珠”、“空头支票”等老旧例子,就犯有谢英所指出的毛病。在看到她书稿之前,我就缺乏她这种认识,所以在统稿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看她的书稿不仅可以让我先睹为快,更是能让我先受教育。

第二点是,要运用很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上面举到的例子所运用的语言事实都很有说服力,这里再举一个实例:关于“也”的语法意义。

先前,一般辞书或讲解现代汉语虚词的专著都认为,副词“也”除了表示“相同”或“同样”外,在不同的复句里能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在并列复句中表示并列关系,在递进复句里表示递进关系,在转折复句里表示转折关系等等。对此种说法,马真(1982)持怀疑态度。她在说明并列复句里的“也”并不是表示并列关系而仍是表示类同时,先后举了这样几组实例:(27)a他吃了一个面包,我也吃了一个面包。

b他吃了一个面包,我吃了一个面包。

有没有“也”,例(27)a、b两句都是并列复句。a句与b句的差异只在于a句增添了“后者与前者类同”的意思。

(28)a他是教员,我是农民。

b*他是教员,我也是农民。

(29)a妹妹在哭,弟弟在笑。

b*妹妹在哭,弟弟也在笑。

例(28)a、(29)a虽是并列复句,但因前后无类同关系,其各自的后一分句决不能加进副词“也”。

(30)“你们考了多少分?”

“他只考了六十分,我只考了六十三分。”

(31)“你们考得好吗?”

“他只考了六十分,我也只考了六十三分。”

例(30)、(31)的答话部分,就基本内容看,所说的两种情况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例(30)只是问“考了多少分”,这个语境决定了答话无需强调二者的类同性,只要如实分别说出两个人的成绩就可以了,所以没有用“也”;而例(31)是问“考得好吗”,这个语境决定了答话需要强调二者的—都考得不太好,所以得用表示类同的“也”,以强调二者的类同性。

成绩都不怎么样——

可见,并列复句里用不用副词“也”,关键在于后者与前者有无类同关系,需要不需要强调类同性,而不是为了要表示并列关系。这些例子对否定所谓“也”在并列复句里“表示并列关系”之说很有说服力。

五、结语

今天我只谈了语言事实的挖掘问题。在这里我必须说明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无论哪个学科,对事实的考察和挖掘当然都很重要,但这毕竟只是研究的基础,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考察、挖掘所得的事实以及内在规律后,还必须对之做出科学的解释,进一步总结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升华为理论,以便解释更多的事实,从而使

学科得以自立,得以发展。苹果往地下掉,月亮圆缺会影响潮汐,星际间有神秘的引力,这些都是客观事实,注意到了不等于就是科学研究了。唯独牛顿对这些众多的事实进行了研究,升华为理论,提出了“牛顿定律”,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物理学,使物理科学成为18世纪的显学。又如化学,虽然1870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根据各化学元素原子量之大小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使化学成为有系统而且简易的科学,但一直得不到当时科学界的认可,当时科学界为物理学所主宰,他们将化学视为“巫术”。直到20世纪量子论(包括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的诞生充分证实了化学的科学性,科学界才完全承认了它的科学地位。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理论的力量。

语言研究也是如此。因此,对语言事实的考察和描写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研究的基础,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与探索,进一步从语言事实中总结出具有解释力的原则,并且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以解释更多的语言事实,不断推进语言科学的发展。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666页):剪髶动用剪刀等使东西断开。

②例(7)、(8)是复杂的偏正结构“‘一’+量+名1+‘的’+名2”作宾语,其中的“‘一’+量+名1”是“名2”的定语;例(9)、(10)是小句作宾语,其中的“‘一’+量+名1”是小句的主语。

③严格说,其中也包含了能否容纳的关系。这一意见是《当代修辞学》编辑部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一意见可取。

参考文献

陈望道2011《陈望道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陈望道2001《修辞学发凡》[M].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8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第1期.

柯航2007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刘大为2010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下)[J].《当代修辞学》第3、4期.

陆丙甫2012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J].《汉语学习》第2期.

陆俭明1982析“像……似的”[J].《语文月刊》第4期.

陆俭明2007a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J].《汉藏语学报》第1期.

陆俭明2007b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J].《语言科学》第6期.

陆俭明2007c吴县老东山话里的“阿VP?”疑问句[A].《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2010再谈相同词语之间语义结构关系的多重性[J].《汉藏语学报》第4期.

陆俭明2012相同词语之间语义结构关系的多重性再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屈承熹2010篇章结构修辞:句间联系何以通畅[J].《当代修辞学》第2期.

汪平1984苏州话里表疑问的“阿、曾阿、啊”[J].《中国语文》第5期.

王洪君1994汉语的与语言的特点普遍性[A].见袁行霈编《缀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福祥2003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语文》第1期.

吴为善1989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J].《汉语学习》第1期.

邢福义1987“像·(名·似的)”还是“(像·名)·似的”?[J].《汉语学习》第3期.

赵元任1928《现代吴语的研究》[A].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四种)[C].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

朱德熙1985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第1期.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_把_字句_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总第177期)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 陆俭明 提要 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把”字句教学之不足,由此提出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的新思路。文章对语言信息结构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汉语句子信息结构所遵循的八个准则。接着文章从语言信息结构这一视角分析了表“处置”义的“把”字句,指出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表“处置”义的“把”字句的特点在于:(一)要让“处置者”为话题;(二)要让“处置结果”作为信息聚焦点;(三)运用介词“把”其目的是能自由地将“处置对象”引入句子内,同时表示“处置”的强影响性和说话者的主观认定性,由此凸显“处置结果”。文章最后指出,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结构上与其他句式的差异清楚地告诉外国学生,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传递上的独特性告诉外国学生,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走出“把”字句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 “把”字句;语言信息结构;句子信息结构遵循准则 一 从“把”字句教学一直令人有挫败感说起 “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无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还是在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句式。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外国学生在做“把”字句的造句练习时,一般都能造出符合老师所讲的有关“把”字句的语法规则的“把”字句来;但是在实际说话、写作中,老是用不好“把”字句。(田靓2012)普遍的毛病是,不该用“把”字句的地方用上了“把”字句,而该用“把”字句的地方却又没有用。马真(2008)在《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一文中就曾举过这样两个留学生的很典型的跟“把”字句相关的偏误句:(1)*洪水是退了,但是眼前是一片不好的景象:洪水把村舍的房屋冲倒了一大半,把猪、鸡、羊都淹死了,空气里充满了难闻的臭味儿;洪水把成堆的木材也几乎都冲光了,……。 (2)*玛丽是个勤快的孩子,每天都是她最早起来。等我们起床,早饭已经被她准备好了,屋子也已经被她整理得干干净净。 马真(2008)指出,就一个个小句孤立来看,都合语法,但是例(1)冒号以后的部分,是要具体描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吴县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电邮:lu_ma2008@pku.edu.cn。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740001)经费的资助。 1

网络语言论文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网络语言论文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 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摘要:网络语言特征鲜明:广泛运用数字符号、缩略语,通俗简明,等义词现象普遍。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乱造、滥用汉字,滥用外来词、字母词、数字词、方言词,随意遣词造句,以及表现出的色情、暴力倾向等,有碍现代汉语的健康、规范化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网络语言加以引导和规范,倡导正确的语言观,提高规范意识,加强学校语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规范化发展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开始融入现代汉语,成为汉语普通话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给人新奇的感觉;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在网络交流中,“词不达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时常发生。当前,对网络、网络语言的研究渐成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拟对网络语言及其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力图找出一些规范网络语言的途径、方法,以促进现代汉语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以传播媒介网络来命名的,正如其他语言样式并不仅仅决定于呈现方式一样,其特征不仅体现于独特的载体,更决定于它独特的语言特点。网络平台赋予的虚拟即时交流性、开放性、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语言不同于其他领域使用的语言。网上交流具有快捷性、视觉性强、时效性强的特色,与此相适应的网络语言在文字、词汇、语法方面就形成了既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书面语的特点。 1.符号数字化。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面部表情”是一个个常用字符组成的画,看似一张脸。这是一套眉目传情的文化,而且国际通用。如:—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C(表示生气)、@:—)(表示一头卷发)、o—o(表示戴眼镜)等。这些符号组成的脸谱,有的含义在一种以上,有的含义还截然相反,这正是比汉字更形象生动、简约丰富的网络符号语言的魅力。 数字网络语在聊天室以及OICQ中最常见,以简洁的数字来表示发言者的思想感情。如:555(呜呜呜,表示哭)、9494(就是就是)、526886(我饿了拜拜了)等。这些数字谐音语言让初涉网络者很难弄清其所代表的真正含义。还有些数字网络语特别另类,如:—7(夫妻)、286(反应迟钝的人或落后被淘汰的事物)等。 2.广泛运用缩略语。网友们为了加快交流速度,往往把一些常用的、较为固定的语言单位,取其汉语拼音词语的首个字母合成缩略代码,如:GG(哥哥)、JJ(姐姐)、MM(美眉,即漂亮妹妹)、GXGX(恭喜恭喜)等。 在网络交流中,网友们使用英语字母的缩略语也广泛存在,如:LOL(放声大笑,Langhing out loud)、HTH(希望能帮上忙,hope that helps)、TIA(先谢了,thanks in advance)、FTF(面对面,face to face)等。这些词最明显的特点是英语单词首字母构成的常规缩写,其中,有的是名词词组的缩写,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如DOS、BF;有的是动词性词组的缩写,可作谓语,如DIY。 3.通俗简明化。网友们为了节约时间或求新求异,常常在交流时创造一些通俗而言简意赅的新词新语,如:把E-mail叫做“伊妹儿”,把Java戏称为“娇娃”,把Cookie称为“甜饼”,把丑女称为“恐龙”。网络酷爱者被称为“网虫”,初涉网络者被称为“爬虫”,网络高手被称为“大虫”,男性网民被称为“网蜂”,女性网民被称为“网蝶”。这些通俗简明的网络称谓是网络语言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它是是人类区别于所有其他低级动物的根本特征。 言语:是个人对语言运用的行为和结果。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结构语言学:又称现代语言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他首先区别了语言和言语。其次,他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第三,他区分了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 转换生成语言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批判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根本观点,建立了生成语言学。他认为,人脑有一种天赋的普遍的掌握语言的机制,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它会加以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利用这套系统生成新的句子。这种机制就是人普遍具有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 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就是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主要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这里的语言指的是“人类语言”,或称“自然语言”,与之相对的是“动物语言”、“人工语言”等。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本体,但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又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语言,其他同语言相关的领域,也是语言学关心、研究的对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 2.语言学的任务 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研究的任务也只是给古代留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就是所谓传统的语文学。在我国,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自从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纪元以来,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发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 *苏丹洁 陆俭明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提要本文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 “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 “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 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 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文章对上述观点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认知共性语言共性构式语法“构式—语块”理论语法研究与教学 一传统的语法分析思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语法理论,不管是形式派、认知派还是功能派,基本上都是从古希腊语言学传统 发展而来的, 只是每一流派的研究角度、所用术语、所要达到的期望值不同而已。它们在对句子结构的描写上,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路— ——句法上的“主—谓—宾”(主语—谓语—宾语)、语义上的“施—动—受”(施事—动作—受事),但这一思路难以涵盖、解释一切句法结 构。 我们看到,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语言学对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1存在句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存在句,其格式是:处所成分+动词+着+名词语①。或码化为:NPL +V +着+NP 。例如: A 组:(1)门口站着三个孩子。 B 组:(5)墙上挂着两幅地图。(2)教室里坐着许多学生。 (6)花瓶里插着一束玫瑰花。(3)床上躺着一个病人。 (7)门上贴着一副对联。(4)桌子底下趴着一条小狗。(8)柱子上刻着一个“忍”字。 7 55* ①本文初稿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国际教育‘三教’ 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2009.10)上宣读,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也给予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次发表对初稿作了较大的改动,本文错谬之处是作者的责任。 包括名词和名词短语。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32)

语言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第四章语法 一、概念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4.复合词 复合词就是完全由词根语素与词根语素结合构成的词。 5.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 二、填空(25分,每空1分) 1.(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例如“什么书他都喜欢看”是(陈述句)。 4.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注意:有些同学解题答案是单纯词、合成词,这两个概念是从结构角度划分出来的单位。 5.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6.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例如“学习”中的两个语素是(词根),“being”中的ing是(词尾),“reader”中的er是(词缀)。 7.(词尾)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复合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其构词规则又叫作(派生构词法),或叫(附加法)。 10.(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是语言里最基本的结构格式。 11.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成分)。 12.从语法结构角度分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四种类型,汉语属于(孤立语)。 13.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方语言学理论脉络

西方语言学理论脉络 一17C—18C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法> 安托万·阿尔诺&朗斯洛 西方第一不语法理论著作,在17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为语法学界权威性 的经典著作。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一种哲学理论来解释传统语法体 系,并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被认为有道理 主要观点:(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决定语言形式。 (2)逻辑和语法基本是一致的,逻辑规则可以用来解释语法现象。 (3)什么是唯理主义的普遍语法:唯理主义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人类理性是共同的,因此语言和语法也有共性。 (4)核心观点:把语言形式分成两类:一类表示思维对象,即表示概念;一类表示思维方式,即表示判断。 二19世纪 19C,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得到空前发展。 1拉斯克:<丹麦> 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后来被格里姆继承和发展。 2 雅各布·格里姆<德国> 《德语语法》是一部日耳曼语的比较语法。“描写语言,而不是为语言作规定”。第二版,系统地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格里姆定律”。 3洪堡特<德国> ,在19C历史比较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走在同时代人之前,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问题,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思想对20C语言学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论人类语言结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主要观点:(1)人脑里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讲话人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 (2)继承海德,认为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 (3)受康德哲学影响,认为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概念化。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 同。思维和感觉中有通过语言才能确定,才能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得以传 播和交流。思维和语言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4)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黏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 (5)他认为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梵语则是典型的屈折语,包括粘着语在内的所有其它语言处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 (6)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没有优劣之分。即使是最野 蛮的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予以歧视,或贬低它的价值,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人 类原有的创造语言的能力的表现 4 奥古斯特·施莱歇<德国> 《印欧语言比较手册》 贡献:(1)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2)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3)对语言的分类 5 新语法学派

语言学基础知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区别性特征:Design of features of language 任意性arbitrariness 指语言符号和它代表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 二重性duality 指语言由两层结构组成 创造性creativity 指语言可以被创造 移位性displacement 指语言可以代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及的物体、时间、观点 2、语言的功能(不是很重要)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施为功能performative 感情功能emotive function 寒暄功能phatic communication 娱乐功能recreation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3、语言学主要分支 语音学phonetics 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接受过程,考查人类语言中的声音 音位学phonology研究语音和音节结构、分布和序列 形态学morphology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 句法学syntax 研究句子结构,词、短语组合的规则 语义学semantics 不仅关心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之下的意义。如语素和句子的意义 语用学pragmatics 在语境中研究意义 4、宏观语言学macrolingustics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计算机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5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别 规定式和描写式:规定式:prescriptive说明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描写式:descriptive说明事情本来是怎么样的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synchronic研究某个特定时期语言 历时:diachronic 研究语言发展规律 语言和言语:语言: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 言语:parole指具体实际运用的语言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 能力:competence用语言的人的语言知识储备 运用:performance真实的语言使用者在实际中的语言使用 二、语音学 1、语音学分支 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语言的产生 声学语言学acoustic phonetics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 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研究语言怎样被感知 2 IPA(国际音标)是由daniel Jones琼斯提出的 三、音位学 1、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s 2、音位phoneme

构式语法 陆俭明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4、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6、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7、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8、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2017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的任意性: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有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互混淆,但又可以灵活组装。 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用来指代某种特定事物的、可为人们感官感知的标记。 狭义符号:符号的“能指”(物质外壳)和“所指”(意义) 语言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是语言的载体。 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声带振动、可以自成音节。 辅音: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器官各部分呈紧张状态,声带有时颤动(浊辅音)有时不颤动(清辅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变异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条件变体自由变体):【1】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指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语流音变: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声调是属于音节的,但是句子也可以有高低抑扬轻重的变化,这就是语调。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全句高低升降的变化,他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要求等

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没有汉语的基本语言理论知识,仅仅能说地道的汉语是不够的。学生犯的错误各种各样的,仅仅指出错误加以纠正而不能说明原因,统统将之归为“语言习惯”,不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的宗旨。本文从语言教学出发,说明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重视语言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中介语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开拓性的行列。对外汉语教学非常注重对教学法的研究和改进,语言学一直在其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开展的汉语教学,由于所教语言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对外汉语教学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外外语教学方法的影响,从中也不难辨析出语言学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张亚军(1990) 认为,语言学理论基础和教育学理论基础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传统语法为语言学理论基础, 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外语教学法 理论的研究成果。”(李泉,2007)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法不是孤立的。 一、语言和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要讨论对外汉语教学就应当先讨论“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关系。如 果我们没有思考过或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就可能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的 盲目性。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尽快掌握这一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而且是以交际能力为重要目标的, 培养的是“语言通”。语言学教学, 是 以培养语言学家为目的的, 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知识和研究语言的能力。语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语言教学学是一门学问。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掌握语言, 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语言学家。“语言教学学” (语言教学+ 学) 是以语言教学活动 为其研究对象的学问, 目的是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王希杰,钟玖英,2004)

浅析现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点

浅析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不同点 摘要: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与其他语言的比较得以显现出来。对比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不同点,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本质的认识和对语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印欧系语言不同点声调形态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最主要的语言。英语属印欧语系,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同印欧语系的语言(本文以英语为代表)相对比,现代汉语与之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汉语是声调型语言,而印欧语绝大多数是没有声调的语言。 (二)现代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其主要的语法手段。(三)现代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汉字三位一体。 英语的基本语音感知单位是音位,汉语则是音节。 (四)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造句法是一致的,而印欧语构词法和造句法有很大不同,分为词法和句法。 (五)现代汉语短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语素、短语、句群三级单位结构稳定。(六)现代汉语语素单音节化、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而印欧语绝大部分是三个音节以上的词。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与印欧系语言的前两点不同。 第一,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印欧语系中的英语、法语等则为无声调语言。 声调即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又称字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根据声调的有无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类——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非声调语言只能起到改变语气的作用而不能区别意义。 声调是现代汉语音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普通话音节有四大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汉语中每一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母韵母相同的音节,往往靠不同的声调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yuān(冤,冤枉)、yuán(园,种植花草树木的地方)、yuǎn (远,空间或事件的距离长)、yuàn(愿,愿望)。

857 语言学基础知识.doc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57 科目名称:语言学基础知识 试题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古代汉语三部分内容。大概比例为:现代汉语50%,古典汉语30%,语言学概论20% 试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填空、选择类)占很小比例,主观题比重较大,题型多样(如:概念题、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讨论题等)。 具体复习大纲如下: 一、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2、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3、言语交际的要素 4、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 5、结构主义语言学 6、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7、语言的社会功能 8、国际音标、音素、音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 9、音素与音位的区别 10、语义场类型 11、语义演变的结果 12、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13、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4、语言的融合 二、现代汉语部分 1、基本概念 2、现代汉语的特点 3、造字法及形声字的表音问题 4、如何理解词义的模糊性 5、合成词构成分析 6、语言单位及相互关系 7、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8、划分词类的标准及具体词汇词类的划分 9、词与短语的区别 10、短语的结构及功能类型的划分 11、句法(句子)成分及对应关系

12、句法成分与语义成分 13、多义短语及形成多义的原因 14、单句的分析 15、多重复句的类型及分析 16、变换分析的原则及变换分析的通途 17、语义指向分心 18、三个平面理论 19、什么是修辞及辞格 20、修辞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古典汉语部分 1、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 2、古代汉语》教材通论的部分的基本知识 3、古代汉语的常用词 4、《古代汉语》教材中先秦到元代的主要选篇 5、句读知识及点断、阅读、翻译能力 复习资料: 1、《古代汉语》,殷国光、赵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增订五版。 3、《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150)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概要理论。本课程的任务: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语言学理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认识新事物.新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自觉地科学地认识和使用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演课为主,辅以适量的练习,以巩固学到的知识并培养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能够正确解释和评说语言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一定的能力; 3、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标题学时 绪论 2 第一章语言的本质8 第二章语音 6 第三章语义和词汇 6 第四章语法 6 第五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4 第六章语言学的发展 4 合计36 四、大纲内容 绪论 第一节语言学概论的性质.作用和分类(2学时) 1.1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2 语言学的功用 1.3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语言学的分类 第一章语言的本质 第一节人类语言(2学时) 1、世界上的语言 1.1 世界语言概况 1.2 语言的亲属分类和结构分类 2、中国的语言

2.1 汉藏语系的中国语言 2.2 阿尔泰语系的中国语言 3、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 3.1 人类语言的遗传性和学习性 3.2 人类语言的创造性 第二节语言的功能(2学时) 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2 语言是负载信息的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1 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2.2 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3、语言的文化功能 3.1 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种 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第三节语言的结构(2学时) 1、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1 语言的符号性质 1.2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四节语言符号系统的特征(2学时) 1、任意性和强制性 2、线条性和层次性 3、自足性和开放性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语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 1.1 语音的自然性 1.2 语音的社会性 2、语音单位的分析 2.1 音节.音素和音征 2.2 元音和辅音 3、音标 3.1国际音标的作用 3.2 音标和音素的关系 3.3 国际音标的使用 第二节音位和音系(2学时) 1、音位 1.1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2 音位和音位变体 1.3 音位归纳 1.3.1 对立和不对立 1.3.2 互混和互补 1.3.3 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3.4 音位归纳的原则 1.3.5 音位归纳的操作过程 2、音系 2.1 音系的定义 2.2 音系的内容 2.3 汉语普通话的音系 2.4 温州话的音系 第三节语音组合(2学时) 1、音节的切分 1.1 切分的依据 1.2 音节的结构要素分类 1.2.1 音峰和音谷 1.2.2 起音.领音和收音 2、音位组合的类型 2.1 同类音素是否连用:单.复辅音和单.复元单 2.2 音节收尾是否辅音:开音节和闭音节 2.3 元音和辅音的配置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现代汉语: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10级中文本科班师吉05号 【摘要】修辞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离不开修辞,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中,我们都需要用修辞来修饰。同样,修辞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的衬托修辞是无法展现的自己的魅力的。但是,修辞与语言却都又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展现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修辞语言魅力 正文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组成语言的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类。语言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要素都单独与修辞构成单独的联系,他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修辞与语音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在语言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属性当中,语音是第一属性,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

撑作用。 修辞与语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增强音律美、突出语言义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要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儿化韵等,还要研究这些语音现象在特定思想内容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意义心理重心、音律美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1、“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以“无履”谐“无礼”,以“不钟”谐“不忠。2.“The rain pattered against the window.”“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窗子上。”语言中加入拟声词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起来。 汉语音节分明,并有声、韵、调之分,除可借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量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仗、押韵的句式,使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使得诗句构造精妙,更具神采。 (二)修辞与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词的集合体,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 修辞与词汇的关系十分密切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

电大民族与宗教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2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 . 郑小瑛 B . 施光南 C . 雷振邦 D . 朱践耳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总体上看,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 )为主。 A . 第一条路线 B . 第二条路线 C . 第三条路线 D .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 )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 A . 艾儒略 B . 白多禄 C . 杜嘉德

D . 波罗滿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 ),解放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基督教由此始从厦门、福州向全省各地辐射。 A . 新街礼拜堂 B . 鼓浪屿三一堂 C . 竹树堂 D . 东坂后堂 正确答案: A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佛教各派在福建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 )。 A . 净土宗 B . 天台宗 C . 律宗 D . 禅宗 正确答案: D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 )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 . 福清人希运 B . 福清人大安 C . 闽县人师备 D . 长乐人怀海 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