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一、概念

1、新构造运动: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2、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3、新构造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垂直运动:河谷中的多级阶地,岩溶地区的多层溶洞,山地的多级夷平面水平运动:水系的弯曲,山脊的错位,洪积扇的水平迁移

4、活动构造:指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

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5、现代构造活动: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

二、新构造类型

1、隆起构造:大面积整体抬升形成的隆起。其特征为面积大、构造内部差异小、

地形相对平坦、隆起边缘常伴有正断层。

2、坳陷构造:大面积下降运动形成的坳陷。

3、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构造地貌地形。

4、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盆地区,因受新构造运动的挤

压作用,沿盆地边部产生的一些列挤压小褶皱和逆断层。其中断层规模小、位移量不大;褶皱变形弱、较为宽缓。

5、活动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距今100ka以来的断层。

三、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构造标志:新构造运动导致的构造变形主要有褶皱、断层、节理、岩层

倾斜以及地层不整合。

2、地貌标志:(地貌的变形变位)水系的同步弯曲、山脊的错位、夷平面的变

位、河流阶地、溶洞等。

3、沉积物标志:沉积物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

4、地震标志:(活动构造的直接指示标志)多出现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

5、火山标志:火山活动仅局限在地壳板块构造不稳定边缘的地质构造带上发

生。碰撞带、俯冲带、大陆裂谷、大洋中脊。

6、水文标志:泉水的线状分布、温泉分布、中国90%的温泉分布在隆起带上。

7、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重力异常与磁异常、大地测量与地形形变

四、中国新构造运动

青藏地区:普兰运动、青藏运动A,青藏运动B(3.40~2.1);羌塘运动、青藏运动C(1.80~1.45);昆黄运动(1.10~0.60);共和运动(0.15~0.07);

末次造貌运动(0.01~0.00)

五、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

定量法(仪器法)(天文法、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震、水文);

地质学法(新构造形迹、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相和厚度、碎屑矿物);

地貌学法(河流地貌、洪积扇、岩溶地貌、夷平面、海岸地貌);

历史考古法;遥感解释法。

第五章 板块构造(习题)

第五章板块构造 一选择题 1. 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2. 泛大陆形成以后,沿古地中海分裂为北方的()古陆和南方的()古陆,并逐步分裂为若干陆块,四散漂移拼合,逐渐形成现今的各个大陆。 劳亚,冈瓦纳 冈瓦纳,劳亚 3.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 离散边界 会聚边界 碰撞造山边界 转换边界 4. 全球板块可划分为若干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其中,大板块包括()。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阿拉伯板块 非洲板块

那滋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 欧亚板块 澳洲-印度板块 菲律宾板块 5. 大陆边缘分为()。其中()是由离散型边界形成的陆壳与洋壳之间的没有相对运动的大陆边缘;()为大洋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之间有显著相对运动形成的构造组合。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6. 按照现今流行的认识,地球外壳的构造作用,主要取决于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动力状态主要以“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和“地幔柱”(mantle plume)两种方式为主,它们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又有主有次,控制着地球外壳的构造变形。 对 错 7. 根据海底扩张说,地幔存在巨大的对流体,大洋中脊的轴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上涌物质冷凝并伴随涌出物质向外推开,造成洋底不断扩张;大陆之下地幔的上涌导致陆块裂解,形成裂谷,并向洋发展;海沟是地幔对流的下降区。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消亡。 对 错 8. 转换断层发育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随着洋脊的持续扩张,断层两盘的位移是持续增加的。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Ⅰ.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P23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 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 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 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 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 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 1.岩层产状是指()。P31 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P31 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

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P30 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P32 A.5°B.145°C.35°D.175° 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P31 A.N45°E B.S45°E C.S45°W D.N45°W 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P34 A.地层对称重复B.地层不对称重复 C.地层不对称缺失D.地层对称缺失 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 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 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P34 A.直立褶曲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P32 A.水平背斜B.水平向斜C.倾伏背斜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P36 A.倾向节理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P35 A.冷缩节理B.张节理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 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7 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P38 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两盘水平错动 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C.必要条件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B.背斜C.断层D.角度不整合接触 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P39 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C.斜交断层D.横断层 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P26 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C.地表的表面D.河床的底面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第三节 新构造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急剧构造运动---汶川地震
缓慢构造运动--河流阶地形成
1

缓慢构造运动—海蚀阶地形成
新 第 三 纪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关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
①第四纪(Q)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②从新第三纪(N)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 ③新第三纪(N)和第四纪(Q)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④无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
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大多数人的观点: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
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 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 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
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 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 2、地貌标志: 间接地貌标志(夷平面、阶地、
溶洞) 3、沉积物标志: 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 4、地震 5、火山活动 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三角测量、水准
测量;地形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1. 地质表现
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往往是低角度 (几度-十几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
2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精选)

构造地质学读图题精选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汇总

《地质构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构造运动按照其发生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 代构造运动。 按照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其中前者又称为造山运动,后者又称为造陆运动。 2.地质作用依据其能源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 动力地质作用;其中前者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地表主要形成山系、裂谷、隆起、凹陷、火山、地震等现象;后者主要有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流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冰水的地质作用、重力的地质作用等。 3.地质图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照一定比例缩 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一副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并标明图名、比例、图例、和接图等。 4.常见的地质图包括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 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等六种。 二、名词解释 地壳运动:主要有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产生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球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进行破坏和建造作用。 褶皱构造: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褶曲: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称为褶曲。 断裂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作用,当所受的构造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产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产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岩层的产状要素? 确定岩层在空间分布状态的要素称为岩层产状要素。一般用岩层面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进行描述,分别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2.试简述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度关系的“V”字型法则。 岩层产状岩层倾角与地面坡向关系岩层出露线与等高线关系 水平岩层二者平行或重合 倾斜岩层相反(不论倾角大小)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相同(岩层倾角<地面坡角)二者反向弯曲,“V”尖向沟谷下游二者同向弯曲,“V”尖向沟谷上游 直立岩层岩层出露线为直线,不受地形影 响 3.简述地质构造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从地质构造控制地质结构和地质 环境两个方面总结分析)。 运动构造形成并控制着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其中前者控制着区域地壳结构(或区域构造)和地质体结构即土体结构和岩体结构;后者则控制地壳稳定性(地震活动、地壳升降活动、断层活动及地壳活动引起的地壳表层活动)、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地质体中的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等因素。上述不同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不同类型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可从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等不同种类的情况具体分析。 4.试简述岩层和地层两概念的差别? 岩层一般泛指各种成层岩石,是由层状的沉积岩(固结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火山岩和它们的变质岩组成,不具有时代的概念。地史学中将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称为该时代的地层,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时间概念,是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5.简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及主要依据?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一)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 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但是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构造运动是从新第三纪开始,一直贯穿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并延续到现在的构造运动,也就是指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的所有的构造运动都属于新构造运动。中国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地形的基本轮廓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 (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大得多。 (1)垂直升降运动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许多事实说明,现在陆地上的大部分高山和高原,是由大面积的间歇性上升、翘起、或拱曲运动所形成。而广大的平原地区,是由间歇性下降、拗陷运动所形成。如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百多年来,陆地上升达2米;喜马拉雅山目前每年平均上升0.13~1.2厘米。 112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教案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证据 (一)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地表的形态变化 前面我们所学的河流阶地及海蚀阶地等地质现象的形成和位置的变化就是地壳运动真实的记录。(说明地壳在缓慢上升。) 例1.广州七星岗海能崖,现在距离海岸线数十公里。 例2.辽宁盖县望儿山海蚀崖,距海岸线十公里,高出海面约60m。2.大地测量的证据 根据大地测量发现许多地区的大地现有平方向的位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例1.河北邢台的形家湾自1920年至1955年35年中上升了140mm,平均每年上升4mm,而耿庄桥却下降32.1mm。前面说过的印度古大陆2cm/年向北推移。 例2.美国西部圣安德利斯大断裂西侧的地块,自2千多万年前以来,每年以几毫米至几厘米的速度,作顺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沉积地层的厚度 我们前面已学过,浅海环境下,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但是我们却能见到上千米甚至上万米厚的浅海相沉积岩。如:喜玛拉雅山原来是古

地中海的浅海区,沉积地层的厚度达到3万米。这就说明该地区的地壳一边下降、一边接受沉积。同时在另一些地区却见不到该时期的沉积岩,说明那些地区此时地壳正在上升,因而缺少这一时期的地层。 2.岩相变化 岩相——就是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特征。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 一般分为: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角洲相、滨海沼泽相) 河流相 湖泊相 滨海相 沼泽相 这种岩相的变化,说明了当时海陆的变迁,也说明了地壳当时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地质环境。 3.构造变形 我们在野外常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岩层或波状起伏、弯曲的岩层,以及错、断开的岩层,说明地壳受到构造力的作用。 第一节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整个岩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 班级:勘查0902 学号:24 姓名:刘正道

引言 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 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我国是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西部地区隆升和东部地区沉降, 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种格局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大陆的气候、植被、古 人类、古文化以至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其次是, 在我国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活动断 裂带、频繁的地震、各类岩浆的侵人与火山爆发以及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群体等, 虽其分 布不均, 但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第三是新构造运动 还控制和影响着地热资源、地下水、地下气、液态矿产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与掌握其发 生、发展及赋存的规律, 可为我们开发、利用和造福于人民。因此,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地质工作。

《油气成藏机理》第五章 (晚期)新构造运动与油气快速成藏机理

第五章 (晚期)新构造运动与油气快速成藏机理
一、克拉2大型气藏晚期快速成藏机理 1.晚期快速高生烃强度-煤系气源岩快速生烃 2.高效汇聚型输导体系(超压流体的集中排放) 3.强封闭膏泥岩盖层
二、PL19-3大型油气藏晚期快速成藏机理 1.晚期快速沉降-充填与晚期活跃烃源岩 2.多层系-多生烃洼陷油源与高效汇聚型输导体系 3.有利圈闭与良好的保存条件 4.晚期快速充注的识别标志

克拉苏逆冲带构造样式克拉2晚期圈闭
盆地前陆盆地多种类型构造样式
褶皱 逆冲 构造
三角 带构 造
底辟 构造
负反 转构 造
褶皱 推覆 构造
披覆 构造

克拉苏逆冲带构造样式克拉2晚期圈闭
逆冲带构造定型于库车期-西域期(5.3-0Ma)属于 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成藏构造背景
北秋里塔克-克拉2-捷斯德里克剖面构造演化史

克拉苏逆冲带构造样式克拉2晚期圈闭
逆冲带构造定型于库车期-西域期(5.3-0Ma)属于 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成藏构造背景
喀拉巴赫-大宛齐-羊塔克剖面构造演化史

克拉苏逆冲带构造样式克拉2晚期圈闭
逆冲带构造定型于库车期-西域期(5.3-0Ma)属于 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成藏构造背景
阳霞凹陷-依奇克里克-吐格尔明剖面构造演化史

克拉2圈闭晚期充注
克拉2气藏方解石脉中的气态烃包裹体
OV
KL202,E1k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 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葛店-汉阳褶皱带。区内大地构造跨及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襄(樊)-广(济)深大断层为界,中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北部为秦岭褶皱系之四级构造单元新洲凹陷之南缘。 由于区内经历了大别、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构造更趋复杂。新洲凹陷是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武汉台褶束由古生界及早三叠系组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复式褶皱组成,并伴有与轴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及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断层。 以北东向长江为界,西侧汉口段属江汉——洞庭断陷东北边缘部,东侧武昌段属下扬子陷降带边缘部分。地貌上,西侧汉口处于江汉——洞庭沉降区东北缘,东侧武昌段处于黄石——咸宁波状升降区。中更新世末以来,武昌、汉阳广泛发育Ⅱ~Ⅲ级河湖阶地;汉口东西湖地区则沦为埋藏阶地。 1、褶皱 区内地壳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中三迭世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褶皱形态总的来讲呈两条带状,即市区南部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及东北部的青山镇一带,两组褶皱带在市区东部有渐趋重合之势。褶皱形态以紧密线状为主,背斜较宽阔,一般隐伏于地下,构成谷地,向斜狭窄,构成丘陵主要骨架,轴面大多向南倒转。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由二迭系或三迭系地层组成。其特点为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并略向 南凸出的弧形,西端有向北偏转之势。

工程地点 场区构造纲要图 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区位于蔡甸-太子湖向斜南翼。 2、断裂 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出露不甚完整。主要见有四组不同方向(北西西或近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及不同性质(主要为逆断、正断层、平推断层)和不同规模的断层。其中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较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层,次为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地发育有谌家矶-金口压扭性断裂,为古老断层。 据《武汉市基岩地质图》(1:50000),本工程场区内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存在;场区内大部分地段下伏基岩为白垩-下第三系志留系泥质粉砂岩,这些岩石均属非可溶岩,分布稳定;局部地段下伏基岩为三叠系泥质灰岩,分布稳定性一般。因此,本场地大部分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适宜桥梁及引道工程建设;局部地质构造稳定性一般,较适宜桥梁及引道工程建设。 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一)、新构造运动 挽近期本区主要表现为和缓振荡式的升降和以掀斜为主的构造运动,它是在深部构造和先期构造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因而具有较明显的分异性和继承性。 1、区域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岩层的产状(原始产状、产状要素、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地层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褶皱构造(褶皱和褶皱要素、褶皱的分类、褶皱的组合形式和叠加形式、褶皱的成因、褶皱的野外观测与研究);断裂构造(节理、断层要素和断层位移的概念、断层分类、断层形成机制、断层的野外观测与研究); 重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难点:要求掌握构造变形的研究方法,了解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特点主要识别方法与技术。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侵入岩是在地下形成,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在地表却大量倾斜、弯曲、断裂。 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了运动,发生变形、变位,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综上所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固体地球表层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变形与变位,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形迹,岩层的倾斜、岩层的褶皱、岩石中产生断裂(有的断裂是拉张型的,有的则是剪切型的等等),这一系列由构造运动造成的岩石变形与变位的地质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二、构造运动 (一)构造运动的形式: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1、水平运动

第五章 构造 - 副本

第五章构造 第一节区域构造轮廓 一、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实习区西部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块体及周边狭长形断陷盆地带,东部为华北环形裂谷盆地及其周边的山岭带。处于华北板块中部,位于北北东向太行山东北端与东西向燕山山脉接壤处。该区受两个方向的运动作用控制,属板内强变形带,因此各种构造现象集中发育(附图IV)。 二、区域构造 区内构造发育,主要有164背斜、太平山向斜以及图区外的孤山口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有走向断裂系和横向断裂,岩体发育有脆韧性剪切带,以及黄山店褶皱-冲断构造等。 三、研究区总体构造特征 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发育较全并可与华北地台其它地区对比,区域上主要由房山侵入体及围绕其分布的多期多形式断层和褶皱组成。周口店一带各种构造现象集中发育,成为板内浅变质岩构造地质构造研究的典型地区。 第二节褶皱 实习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良好,其中包括东西向褶皱和北北东向褶皱。东西向褶皱是指以早期褶叠层的顺层面理作为变形面所铸就的东西向印支主期褶皱,前期的剥离断层及推覆构造,连同残余的原生层理,都作为褶皱变形卷入这一构造之内。区内主要有164背斜、太平山向斜以及图区外的孤山口复杂褶皱。 一、164背斜 164背斜(图5-1 164背斜素描图)分布于太平山向斜的南侧,展布于162.9高地至牛口峪一带,近东西向延伸,区内长度约有400m,枢纽向东倾伏,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倾伏褶皱。其转折端圆滑(图5-2 164背斜倾伏态示意图),两翼较平缓。其核部主要出露马家沟组灰岩,两翼为石炭系至二叠系地层。 164背斜转折端及南翼均发育次级褶皱,并伴生有同期小构造,根据形成时期不同可分为三期: 1、早期小构造 1)石香肠构造 在164背斜的南翼可以观察到比较强硬的白云质灰岩和较软弱的泥质灰岩相间导致的石香肠构造。香肠体内部形成了垂直层面的张裂隙,并为方解石脉等矿物充填。 2)火炬状节理 发育在中厚层灰岩中,由两组雁列式张节理组成的共轭剪切带,被方解石填充,最大主应力方向为竖直方向(图5-3 火炬状张节理素描图)。 3)固流褶皱 发育在164背斜南翼,固流褶皱是指岩石在固态流变条件下发生在具有高韧性和低粘度岩石中,岩石呈类似于粘性流体粘滞性流动作用。是一种剪切褶皱作用,可以指示早期所反映的岩体运动方式。

高平市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研究

高平市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研究 摘要高平市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大市,研究区内地质构造活动与新构造运动对安全合理的开发市内煤炭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的工作资料,对区内地质构造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煤炭资源;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 1 地理位置及交通 高平市属晋城市所辖,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连沁水县,北依长子县、长治县,南与泽州县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2’~113°09’,北纬35°39’~36°59’。总面积约946km2。 区内交通便利,太焦铁路、207国道、长晋二级公路、沁辉公路等主干交通线从本区通过,多数煤矿均设有运煤专线与太焦铁路相接,各乡镇均有公路和主干线相连,大多数村庄均可通汽车。 2地质构造 高平位于华北地台吕梁—太行断块的东南部,主体构造格架是沁水块坳南端东侧的NNE向晋获褶断带。晋获褶断带南起山西省晋城市南、北抵河北省获鹿,延长数百公里,影响宽度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褶断带总体走向为NNE20—25°,呈明显的线状延伸,主要由褶皱和断裂两种构造类型组成。区内主要构造特征简述如下: 高平市构造纲要图(1:200 000) 1)张家庄—宋家山背斜 该背斜为晋获褶断带的西缘,走向北东20°,区内延伸长度17km,具明显的线状特征。该背斜由张家庄背斜,南陈背斜、高庙山背斜,宋家山背斜组成,局部地段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褶皱两翼卷入地层为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地层。北西翼倾角5°~7°,南东翼倾角5°~30°。局部可达35°以上,两翼极不对称,轴面倾向北西西,倾角较大,近于直立。该背斜西北翼发育小型构造,其规模较小。 2)高平隐伏向斜 高平隐伏向斜夹于路家山—界牌岭隐伏背斜与张家庄—宋家山背斜之间,其形态受两者制约。零星出露二迭系地层,该向斜两翼较陡,核部平缓,总体呈倾向北西西的盆状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