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免疫
免疫

1、什么是细胞因子?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细胞因子是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出抗体和补体外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分泌性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在结构、产生以及作用方面均有一些共同的特性。细胞因子的结构特性:大多是低分子量(10—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其中少数为二聚体或三聚体外,大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非常广泛,除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外,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其他多种细胞也能产生细胞因子。通常,休止期细胞不产生或仅产生少量的细胞因子,当受抗体、丝咧源等激活后则可大流量的产生一定种类的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同一种细胞因子也可由不同的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①细胞因子通过相应受体发挥作用;②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多效性、重叠性和网络性;③细胞因子主要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自分泌是指由某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细胞本身,旁分泌是指细胞因子产生后作用于邻近细胞。由于细胞因子的半衰期较短,因此它主要是在局部发挥短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胞因子也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端靶细胞,介导全身性反应。

2、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2)被MHC分子在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使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由此,MHC参与构成自身免疫性,参与对非己MHC抗原的应答,并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3)MHC是疾病易感染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MHC分子中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2)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HC基因产物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3、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一、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1)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识别:1,巨噬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作用1’甘露糖受体2’清道夫受体3’Toll样受体2)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异物杀伤消化和清除;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三、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是杀伤作用;四、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五、免疫调节作用。

4、简述T细胞辅助受体及其主要功能。

答:T细胞表面CD4分子和CD8分子既是T细胞的重要标志,也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CD4分子和CD8分子分别通过与MHCⅡ类分子的解功能区和MHCⅠ类分子的品功能区结合,可增强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辅助TCR识别抗原。CD4分子和CD8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途径。

5、简述T细胞活化所需要的两个信号的产生和作用。

答:初始T细胞的完全活化需要两种活化信号的协同作用。第一信号有TCR识别抗原产生,经CD3、CD4或CD8分子传到至细胞内。由于接受抗原刺激的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第一信号的基本作用是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第二信号则由APC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在协同刺激信号的作用下,已活化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

6、试述B细胞的功能。

答:B细胞有三个主要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抗体以三种主要方式参与免疫应答。①补体的中和作用: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防止病原体与靶细胞结合,这种方式针对病毒和包内细菌的感染。②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后,抗体的Fc段又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有利于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③激活补体,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后,激活补体,发挥补体的溶菌作用。B细胞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依靠其表面的BCR

结合可溶性抗原,通过内化和加工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细胞。激活的B

-5-

细胞能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如:IL-4、IL-10可刺激成熟B 细胞增殖和(或)分化;IL-8、I-14可抑制成熟B细胞增殖和(或)分化;IL-1α、IL-1β、TNF可协同刺激T细胞增殖。

7、简述B细胞的亚群。

答:周围淋巴器官中的B细胞具有异质性。依据CD5的表达与否,可把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两个亚群。前者表达CD5,由于发育在先,故称B-1细胞。它主要存在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腔固有层。B-2细胞即为通常所说的B细胞。脾中的B细胞(B-2细胞)又可分为MZ(边缘区)和FQ(滤泡)两个亚群。MZB细胞与边缘窦相关的巨噬细胞并存,为抗血源性颗粒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对其快速应答。FQB细胞参与较晚的依赖T细胞的抗体应答。

8、简述巨噬细胞在固有免疫应答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答:(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0 ~4小时),突破屏障结构进入机体的病原体,可被局部存在的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清除。(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4~96小时),在感染部位病原体及其产物或组织细胞产生的MIRIα,GM-CSF等细胞因子作用下,感染周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被募集到炎症反应部位,并被活化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扩大炎症反应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3)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感染后96小时),活化巨噬细胞作为专职提呈细胞,可将摄入的病原体等外源性抗原或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多肽,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各阶段发挥重要免疫效应。

9、简述T细胞活化信号胞内传导的PLC-γ活化途径。

答:TCR活化信号传向细胞内时,首先使CD3胞浆区的ITAM磷酸化,胞内带SH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ZAP-70结合到CD3分子的ITMA上,CD4携带的p56kk再促使ZAP-70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ZAP-70使接头蛋白(LAT,SLP-76)磷酸化,它们与含有SH2结构域的PLC-γ结合,使之活化。在活化PLC-γ作用下,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裂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AG),开放两个信号转导通路。IP3课开放胞浆内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流入胞内,并开放胞内钙储备,导致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和钙调磷酸酶活化,进而激活胞浆中转录因子NFAT,使之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产生效应。DAG在胞膜内结合并活化蛋白激酶C(PKC),在活化PKC 作用下,可使胞浆内转录因子NF-kB活化,即使NF-kB与其抑制因子IkB解离,并使之转位至核内,活化相关基因产生效应。

10、试述CD4+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火花过程及效应。

答: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通过TCR-CD3复合受体与APC表面Ag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在CD4分子的辅助下,产生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进而通过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达的协同受体配对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即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在双信号的作用下,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活化、增殖,并在微环境中所存在的不同种类细胞因子的调控下分化。Tho 细胞子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Th2细胞,后者产生大量以IL-4、5、6、10为主的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激活、增殖与抗体产生:丁护细胞在以IL-2作用下,增殖分化为Th1细胞。后者释放IL-2、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使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性超敏反应。此外,部分活化的T细胞可分化为长寿的记忆性T细胞,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11、试述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答:CD4+Th1细胞和CD8+T细胞(CTI)是两类重要的效应T细胞。(1)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1细胞对巨噬细胞是作用:Th1细胞在宿主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对胞内寄生

病原体可通过活化巨噬细胞及释放各种活性因子而加以清除。Th1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①激活巨噬细胞:Th1细胞通过诱生IFN-γ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促进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提高抗原提呈能力,扩大细胞免疫效应;②诱生并募集巨噬细胞:Th1细胞产生IL-3和GM-CSF,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新的巨噬细胞:Th1细胞产生TNFI-α、LT-α、MCP-1等,促进巨

-6-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 Bu lu shijunbing Huoyimiao(S2 Zhu) Brucellosis Vaccine,Live(Strain S2) 本品系用猪种布鲁氏菌S2株(CVCC 70502)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物,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 【性状】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纯粹检验】按附录3306纯粹检验法进行检验,应纯粹。 【变异检验】将疫苗适当稀释后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置37℃培养至少72小时,用布鲁氏菌菌落结晶紫染色法(附录3301)检查,粗糙型菌落应不超过5.0%。 【活菌计数】按瓶签注明头份,将疫苗用蛋白胨水稀释,接种胰蛋白?琼脂平板进行活菌计数(附录3405),每头份含活菌数应不少于1.0×1010 CFU。 【安全检验】将疫苗稀释成每1.0 ml含0.1头份,皮下注射体重18~20 g小鼠5只,各0.25 ml,观察6日,应全部健活。 【剩余水分测定】按附录3204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真空度测定】按附录3103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羊、猪和牛布鲁氏菌病。免疫期:羊为36个月,牛为24个月,猪为12个月。 【用法与用量】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 口服羊,每只1头份;牛,每头5头份;猪,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再口服1次。怀孕母畜口服后不受影响。畜群每年口服接种1次,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血清学的持续阳性反应。 皮下或肌肉注射山羊,每只0.25头份;绵羊,每只0.5头份;猪,接种2次,每次每头2头份,间隔1个月。 【注意事项】(1)注射法不能用于孕畜、牛和小尾寒羊。 (2)疫苗开启后,限当日用完。 (3)拌水饮服或灌服时,应注意用凉水。若拌入饲料中,应避免使用含有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动物在接种前、后3日,应停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饲料和发酵饲料。 (4)采用注射途径接种时,应作局部消毒处理。 (5)本品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 (6)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用过的木槽可以用日光消毒。 【规格】(1)10头份/瓶(2)20头份/瓶(3)40头份/瓶(4)80头份/瓶(5)160头份/瓶(6)240头份/瓶(7)320头份/瓶(8)480头份/瓶(9)640头份/瓶【贮藏与有效期】2~8℃冷藏或–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08级生物科学 姓名:黄秀兰 学号:2 指导老师:吴小莉 【摘要】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三条途径分别是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和凝集素(MBL)激活途径。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中由第三道防线所引起的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他们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同时又相互协调发挥着作用,以协调机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免疫效应补体激活途径 在季节变迁之际,在南雁北飞之际,有人会被风一吹就凉了,有人却铁骨铜皮毫不介意天气冷暖。有些人感冒一两天就好,有些人却要折腾好久。众所周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生理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悄悄导致作用效果的不一样呢,或者,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个叫做免疫系统的问题在如何工作呢?以下我们一起来做以下探究。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那么什么又叫免疫?所谓“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人体共有三道免疫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由于近几年有急骤回升的势头。笔者叙述布病现阶段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展,以期对防控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病;诊断;防控 布鲁氏菌病(Bucellosis)由布鲁氏菌(Bucella,俗称布氏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患羊对人威胁最大。据中国CDC报告,2005-2008年全国布病新发病人分别为18416、19013、21901、30002例,人布病感染严重,形势严峻[1]。国际上将该病列为B 类生物恐怖战剂和农业生物恐怖战剂。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布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可以传染人。 1.病原学 1.1布鲁氏菌的发现史 1860年,英国医生马斯登(Marston)首次提出“热病”的报告,起名为“地中海热”。1887年Bruce又在马耳他岛的病人脾脏分离出此菌,证明患本病的小羊是本菌宿主,主要传染绵羊,山羊;人称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我国称羊种布鲁氏菌。此后不久,1897年Bang分离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主要传染牛。1914年Jraum分离到猪种布鲁氏菌(B.suis),主要传染猪。1953年Buddle分离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1956年Stoenner分离出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1966年Carmichael发现犬种布鲁氏菌(B.canis)。1994年Foster发现不同于上述6个种的布鲁氏菌称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氏菌(B.maris)。最近又鉴定到3个新种型,田鼠型(B.microti),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 [3]。2008年和2009年先后又报道了一类新的布氏菌种B.inopinata sp.nov.这个种目前发现两株感染人(典型菌株BO1和不典型株Brucella-like strain BO2)[4-5],但关于这个种地位还未得到布氏菌分类小组委员会的承认。 1.2布氏菌的特征 根据《伯吉氏系统细菌手册》,布氏菌属于古生菌域,变形杆菌门,根瘤菌目,布氏菌科,布氏菌属。布氏菌属于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不运动,但是除了趋化系统外他们却带有所有的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6]。大小在0.3~1.5微米,宽0.5~0.7微米。本菌姬姆萨染色呈紫色。2.布病新流行趋势 布病分布广泛,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布病疫情。我国畜间布病地区分布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即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阳性率高,华东、中原地区阳性率次之,南方省份阳性率较低。据任洪林等统计,中国在1952-1981年,动物布病阳性率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0年检出率为0.55%;1991-1998年检出率为0.06%~0.9%;2001-2004年,每年有24-28个省份报告检出阳性牲畜,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4%[7]。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病疫点1178个,报告发病7123头[8]。羊和奶牛为主要传染源。由于牛羊饲养量增加,导致发病风险加大。犬数量激增,而且布病疫苗免疫率低(农村犬尤为突出),成为导致传播的危险因素。 2006年全国人间布病报告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1963年的最多发病数12097例),截至2007年9月低全国报告18116例,较2006年同期上升了2.68%[7]。据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统计,全国人间布病2008-2009年报告发病数、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部分地区呈现流行之

免疫概念解释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

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

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 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 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

免疫部分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如何理解免疫功能的“双刃剑”特点。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 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第二章抗原 1.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2. 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3. 试述B细胞决定基和T细胞决定基与半抗原、TI抗原和TD抗原有何关系? 4. 何谓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5. 试比较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6. 论述TD-Ag与TI-Ag的区别。 7.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成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第三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2. 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3. 简述粘膜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种类。 4. 简述粘膜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特性。 5. 试述机体免疫器官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固有免疫细胞 1. 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 简述巨噬细胞表面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的主要膜分子? 3.简述NK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机制? 第五章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1.简述CD2分子的细胞分布,配体及其功能? 2. 简述CD28分子和CTLA-4分子的配体,细胞分布及其功能? 3.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4. 简述Th1 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作用。 5. 简述CD4+T 细胞和CD8+T细胞的区别。 6. 叙述T细胞表面重要的分子有哪些及其功能? 7. 叙述T细胞功能。 第六章适应性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 1. 简述不同分类方法下的B细胞亚群。 2. 试述B2细胞的主要功能。 3.试比较B1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点。 4.试述B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第七章抗原提呈细胞 1.抗原是如何通过MHC 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Ⅱ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3. 抗原提呈细胞分为哪两类?其成员都包括哪些? 4. 根据分布部位不同,树突状细胞可分为哪些种类? 5. DC的发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6. 作为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有哪些特点? 7. 简述抗原提呈途径有哪些? 8.比较两条主要抗原提呈途径的异同。 9.比较非成熟DC和成熟DC各自有何特点? 10. 列表比较三类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特性。 11. 试述DC的生物学功能。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幼犬的免疫程序及常见疾病的处理

幼犬的免疫程序及常见疾病的处理 为了更多的新手能帮助宝宝们做好免疫这一重要环节,特再将这些基本常识汇总 首先免疫的最佳时间是8周龄,即小狗刚满2个月时,因为自狗出生从母狗初乳得到的抗体到了8周才消失 8周进行第1次免疫 11周第2次免疫 14周第3次免疫 疫苗的品种荷兰英特威美国富道法国维克及国产疫苗(以上是普遍选用的)最常用的疫苗种类犬窝咳疫苗进口犬6联疫苗(预防犬瘟热,传染性肝炎,腺病毒,副流感,钩端螺旋体和细小病毒),进口犬7联疫苗(6联加冠状病毒),狂犬疫苗 疫苗是披羊皮的狼-------很多人认为疫苗是很好的药物,其实疫苗是经过弱化,降低活力的病毒,注射疫苗是要在狗体内产生的抗体,从而预防,所以给狗注射疫苗的前提也是很重要的,必须在狗本身健康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免疫 1 最近很多朋友的爱犬患了各种各样的皮肤病我在这里罗列个自我诊断表,用来帮助大家自己确诊 症状主要感染部 位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法 黑色斑点侵扰或舔口允,局部秃毛,溃烂臀部后退尾 根跳蚤除虫药切断跳蚤的繁殖循环 极度痒痛耳部肘部后 退疥疮或疥癣传染内性很强,对环境进 行 杀螨预防措施 摇头晃脑耳 部耳螨除虫滴液或针剂 毛皮出现疥癣或头皮屑全 身毛皮螨有传染性,同上 皮肤红肿,持续吸吮受感染处全身,尤其耳爪腹股沟无毛 处过敏注射过敏针剂服用消炎药 局部红肿抓挠全 身昆虫叮咬消炎药 皮肤局部湿臭痛痒全身尤其脸脖 子湿疹抗生素消炎药 蜂巢状凸起肿块急性疥癣身体任何部 位过敏反应消炎药

2 腹泻 腹泻是表现在消化道的一个症状,但腹泻的原发病不一定就在消化道,根据致病因素,腹泻主要可分为营养性腹泻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先说营养性腹泻 大B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有厌食,呕吐症状原因有食物突然改变进食过多蛋白质过多 再说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又分3大类1病毒性腹泻犬细小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疱疹病毒引起 2细菌性腹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引起 3 寄生虫性腹泻蛔 虫绦虫球虫 希望新手们不要认为吃的多吃的好就是营养,相反因为自己肆意胡乱喂养带来的腹泻是更严重的,往往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萨摩容易患的疾病 1 股关节发育不全(HD症) 股关节发育不全是萨摩多法的骨关节疾病,重症是病狗完全不能动,因而及时的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原因狗狗的股关节位于后腿的大腿根部,正常情况下,大腿骨应正好镶嵌在骨盆的凹陷处,形成关节。但是,股关节发育不全时,因髋臼浅,关节不能很好的吻合在一起,由因大腿骨形状歪曲,而不能够咬合。当咬合进一步恶化时,关节完全脱落,就会出现股关节脱臼。遗传性因素占70%,剩下的30¥是肥胖负担超重或肌肉不发达引起 主要症状 1走路时2后腿一起动象兔子跳 2脚尖朝里走 3走路时腰部左右扭摆 4不愿意活动,喜欢坐着 5起立动作不够流畅 6不愿意上台阶 预防和治疗 脱臼程度浅,症状不明显时,控制运动和体重,可根据需要使用止痛药,以致关节炎症的药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免疫名词解释1

免疫名词解释 1. 免疫: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所产生的一种在本质上属于生理性的反应。 2.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执行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的功能系统。 3.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4.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5. 固有性免疫应答: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遇病原体后首先并迅速起防卫作用,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卫功能。 6. 适应性免疫应答: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对抗原应对的全过程。 7.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发生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8. 抗体(Ab):抗原刺激相应B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的一种在体内、体外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 9. Ig:免疫球蛋白,为具有抗体活动性或化学结构与机体相似的球蛋白。 10.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围的靶细胞。 11.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特性完全相同的同抗原体。 12. 独特性:同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 13. 抗原(Ag):指能与TCR/BCR结合,促使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结合,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14.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15.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6.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同时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7.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低级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18. 构想表位:指序列上部连接的多肽或多糖,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 19. 顺序表位:指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的表位。 20.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21.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 22. 交叉反应:抗原对具有相同的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免疫学

1、免疫细胞的归巢再循环 2、免疫系统的功能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抗原的分类 5、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类受体;主要特点;三个时相; 6、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类型; 7、T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8、T细胞的胸腺选择 9、CD3的结构 10、T细胞的激活全过程 ①T细胞识别抗原②信号跨膜传递③保内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的活化和转位⑤核内基 因的转录激活⑥新分子的合成与表达⑦细胞因子的分泌⑧进入细胞周期⑨细胞亚 群的分化10、面以及以的形成 11、未致敏T细胞激活需要双重信号 12、为什么一个T细胞只能表达一种特异性TCR,只显示一种Ag识别特异性 答:①TCR的V区基因重排:只发生在T细胞分化的早期---特异性重组酶只存在早期,且其活性具有严格的时限性和组织cell特异性,所以T细胞在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只能进行一次有效的基因重排。②等位排斥现象:与Ig基因一样,TCR的Vβ、Vα基因重排过程中也存在等位排斥现象,即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时,可抑制另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TCR基因重排。当一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重排出现错误即无法有效重排时,第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方可进行重排。 等位排斥的意义:保证了一个T细胞克隆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TCR基因,表达一种特异性TCR。若两条染色体上的TCR基因均不能有效的重排,则该T细胞可因细胞凋亡而遭到克隆清除。 13、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4、记忆性T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①残存抗原和交叉抗原的刺激:某些抗原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在免疫组化的特定部位长期停留,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外周淋巴组织生发中心的FDC,FDC借助表面的Fc受体与Ag-Ab-补体复合物结合,树突部分形成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成为免疫复合物覆盖小体(immune complex-coated body,iccosome),FDC对这些复合物不做常规的吞噬和分解,滞留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断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另外,机体会经受多种病原体的感染,不能排除这些病原体和当初所遭遇的抗原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抗原的交叉反应,也可能为记忆细胞提供新的刺激

考试答案 免疫部分

1、常见免疫细胞抗肿瘤作用 (一)T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 1、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 ⑴释放IL-2促进CTL增殖、激活NK细胞;⑵释放IL-4、IL-5促进B细胞活化、分化和抗体形成;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等发挥抗肿瘤作用。 2、CD8+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细胞毒T细胞) CTL是机体重要的抗肿瘤效应细胞,可直接杀伤带有致敏抗原的肿瘤细胞。CTL杀伤肿瘤靶细胞的过程分为三阶段:⑴效靶细胞结合:CTL与肿瘤靶细胞结合,CTL的TCR和CD8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⑵致死性打击。⑶靶细胞裂解。(二)自然杀伤细胞(NK)的抗肿瘤作用 NK细胞不经致敏可直接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 1、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细胞溶解.。 2、通过配体诱导的受体介导的凋亡激活途经引起靶细胞的凋亡。 3、释放细胞因子(NK细胞细胞毒因子、NK细胞肿瘤坏死因子)杀伤靶细胞。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有选择性,不损伤正常细胞。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膜相互融合,溶酶体等直接进入靶细胞,致靶细胞溶解。 2、产生TNF-a:是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机制。 3、ADCC作用 4、分泌单核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如IL-1、IL-2、IFN-r等因子可剌激B细胞活化,增殖,促进抗体产生,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 (四)B细胞和抗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 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ediated cytotoxicity , ADCC ) 2、生物免疫调节剂特点应用 生物免疫调节制剂: 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起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按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型。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集落刺激因子: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能增进外周血粒细胞的形成。GM-CSF能提高骨髓系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类:是由各种白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 转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和胎盘转移因子(胎盘肽)。具有获得供体样的特异和非特异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后者能针对性调节和增强机体抗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传递特异性免疫,并诱导干扰素生成。 胸腺制剂:胸腺肽和胸腺素是从小牛或猪的胸腺中分离得到,胸腺五肽是合成得到。胸腺肽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凡有新病人发生,或有疫畜检出的自然村(屯)或畜牧场(队)均视为布病疫区。 检疫: 用特异性的血清学,皮肤试验,分离细菌等方法对人畜布病的检查。 淘汰: 对查出的阳性畜进行屠宰处理。 3 布病诊断 布病是一种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和畜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3.1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3.2 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 4.0cm(上标始)2(上标终)以上)。 3.4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3.5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实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3.1、3.2和3.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附录A 布鲁氏菌病诊断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技术

各种免疫接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各种免疫接种方法优缺点比较 (1)免疫接种的方法免疫接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注射免疫法(皮下免疫、皮内免疫、筋肉接种、静脉接种)、经口免疫法、气雾免疫法、滴鼻、点眼等 1. 注射免疫 (1)皮下接种法皮下接种是最常用的免疫接种途径,凡是易溶解的无强烈刺激性菌苗、疫苗等均可作皮下注射。家畜应选择皮肤容易移动的部位,马、骡多在颈侧;牛在颈侧或肩胛后方的胸侧;猪在耳根或股内侧;犬、猫在颈侧或背部、股内侧;家禽:颈部、大腿内侧。优点:操作简单,吸收较皮内接种为快,免疫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逐只免疫,注射剂量大,有刺激性等 皮内接种法马:颈侧、眼睑部位。牛及羊:除颈侧外,可在尾根或肩胛中央部位。猪:耳根后。鸡:肉髯部位。目前兽医制品用作皮内接种的,仅有羊痘弱毒菌苗、猪瘟结晶紫疫苗等少数制品,其它均属于诊断液方面。一般使用专供皮内注射的注射器,也可使用lml注射器和相应的注射针头。 皮内接种的有点:是使用药液少,同样的疫苗皮内注射较之于皮下注射反应小。同时,真皮层的组织比较致密,神经末梢分布广泛,特别是猪的耳根皮内比其他部位容易保持清洁。同量药液皮内注射时所产生的免疫力较皮下注射为高。皮内接种的缺点是操作较难,技术含量高。

肌肉接种法马、牛、猪、羊:臀部和颈部两个部位。鸡:多在胸肌,在龙骨外侧胸部l/3处,以15号针头成30°,倾斜朝背部方向刺人胸肌,切忌垂直刺入胸肌,以免刺穿胸腔。在翅膀靠近肩部无毛处的翼下内侧肌肉注射比较确实。在腿部肌肉注射时,可抓住鸡脚,朝身体方向刺入外侧腿肌。 兽医生物制品,除猪瘟弱毒疫苗、牛肺疫弱毒疫苗、新城I系苗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接种血清采用肌肉接种外,其他生物制品一般都不应用此法进行接种。肌肉接种的优点是药液吸收快,操作方便。注射方法也较简便。其缺点是工作量大、需要逐只免疫,注射剂量大,有刺激性。同时臀部接种如部位不当,易引起跛行。 静脉接种法马、牛、羊:颈静脉,猪:耳静脉。鸡:翅静脉。兽医生物制品中的免疫血清,除了皮下或肌肉接种外,亦可采用静脉接种,特别在急于治疗传染病患畜时。疫苗、菌苗、诊断液一般不作静脉注射。静脉接种的优点:可使用大剂量,奏效快,可以及时抢救病畜。缺点:比较麻烦;如所应用的血清为异种动物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血清病)。 胸腔注射胸腔注射目前仅见猪喘气病弱毒疫苗的免疫,它能很快刺激胸部的免疫器官产生局部的免疫应答,直接保护被侵器官,但是免疫时需要保 定猪只,免疫刺激大,接种技术较高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2583225.html,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作者:王勤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8年第04期 摘要:对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为实验室检测不同动物群体选择相应的诊断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4-0025-0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雌性动物流产、生育力下降,雄性动物睾丸炎,甚至不育,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1 病原学方法 从疑似感染布病的个体中提取血液或其他样本,对样本处理后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如有菌落生长则通过细菌染色、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别是否为布鲁氏菌,该方法准确性高,但危险性高、操作难度大、分离时间长,对试验环境要求严格,需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进行。 2 PCR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可通过 PCR、荧光定量PCR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等技术对布病进行诊断。其中PCR技术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操作较简单等优点,可用于鉴别不同种属的布鲁氏菌。荧光定量PCR 技术相较于传统 PCR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高通量和方便快捷等优势,但由于其引物和探针设计较为困难,且限制较多,对专业技术有较高要求。LAMP可用于对奶、组织等样本的检测,具有操作方便、可视性强、特异性高和试验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其灵敏性可达10 pg/反应,且可以在普通水浴下完成反应,适于基层检测使用。但是LAMP存在多重扩增较为困难,样本污染等问题,且对引物设计要求很高限 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使用。 3 血清学检测方法 3.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BRPT是在平板上将30 μL抗原与30 μL血清样品混合,4 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来判定阴阳性,该法使用方便、结果判定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各种家畜布病的田间筛选,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但是特异性较差,易出现假阳性。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

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抗原刺激T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 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学说,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 蛋白质→完全抗原 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由一个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Fc:可结晶段,相当于Ig的CH2和CH3结构域,是Ig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D)J rearrangement:(D)J重排重链基因两次重排中的第一次,D基因片段与Jh基因片段的重排连接,得到DJh基因片段。 补体活化途径:补体活化途径也称作补体系统。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和免疫溶血,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 溶膜复合物: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溶膜复合物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