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名词解释

1脑膜剌激征:脑膜剌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见于各种脑膜炎症、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9.奇脉:心脏压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又称“吸停脉”
11.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冲涌.
7.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8.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瘙痒、疼痛、恶心、眩晕等
17.单源性期前收缩:
18.奔马律:系在S2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音(病理性S3或S4),当心率增快时与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16.核左移:核左移周围血液中出现不分叶核的百分率增高时,称为核左移。
30.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Murphy sign:又称胆囊触痛征,医生左手掌放在病人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中度压力按压腹壁,然后让病人深吸气,此时膈肌下降,使肿大的胆囊碰到触诊的拇指,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 sign阳性。
语音震颤:发自声门的语音产生声波振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至胸壁,可用手感知。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恒定的维持在39-40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T波动范围不超过10C。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肺下界移动度:在平静呼吸时,于肩胛角线上由清音至浊音叩出肺下界,扳指在原位不动,用笔在该处做标记,被检查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迅速向下叩诊,由清音变为浊音处做标记,待被检者恢复平静呼吸后,以同样的方法做,正常值为6-8.若小于4cm,即表示移动度减弱。
固定分裂:指第二心音分裂和程度几乎不受呼气吸气的影响,保持相对的固定见于房室隔缺损。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加压后退色。
34.胸膜摩镲音:当胸膜由于炎症、纤维素渗出而变得粗糙时,随着呼吸两层胸膜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听到,即胸膜摩擦音.
8.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涨潮落,故名水冲脉。检查时紧握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可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系脉压差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
3.开瓣音:出现于S2之后约0.07S,在心尖部听诊最响,音调高而响亮、清脆、持续时间短,呈拍击样。
4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
5.间歇热: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

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9.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中等以上腹水时让病人取仰卧位,腹部两侧因腹水沉积而叩诊呈浊音,腹中部因肠管漂浮在液面上叩诊呈鼓音;让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呈浊音,上侧腹部转为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10.呼吸困难: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
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
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2.晕厥:
13.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吸气时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吸气时间延长,常见于气管阻塞,如气管异物等
31.震颤(thrill)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此振动与猫在安逸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似,故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32.抬举性搏动:当左室肥大时、用手指触诊,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并停留片刻,这种搏动范围增大的徐缓有力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这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
1.负性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重度右室肥大心脏顺钟向转位,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性心尖搏动。
33.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心脏收缩初始的等容收缩期间,心脏发生逆钟向旋转,心尖冲击心前区左下方胸壁,使局部向外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40.心脏杂音:是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之外出现的具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
42.心包摩擦音:是指壁层和脏层心包由于炎症或其他原因发生纤维蛋白沉着,两层心包表面变得粗糙,随心脏搏动互相摩擦而产生的声音
43.反跳痛:如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迅速将手抬起,腹痛加重,称反跳痛
44体征(sign):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等。
45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
46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1.板状腹:急性腹膜炎时产生全腹性腹肌紧张,以至腹壁紧张,触诊如木板,故称板状腹。
2.揉面感:慢性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时,使腹壁肌紧张增高。触诊有轻度抵抗感,如揉面团一样,故称揉面感。
3.Murphy sign:又称胆囊触痛征,医生左手掌放在病人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首先以拇指中度压力按压腹壁,然后让病人深吸气,此时膈肌下降,使肿大的胆囊碰到触诊的拇指,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

sign阳性。
4.胃泡鼓音区:叩诊时病人采取仰卧或侧卧位。胃泡鼓音区位于左胸下方,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呈半圆形鼓音区,称为胃泡鼓音区
6.肠鸣音:当肠蠕动时,肠内气体积液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音称肠鸣音
7.振水音:让病人采取卧位,将听诊器体件放在上腹部,医生用稍弯曲的手指在病人上腹部国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产生的声音,称之振水音。
8.courvoisier sign: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称为courvoisier sign 阳性。
9.腹膜刺激征:腹膜炎时患者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腹膜刺激征,也称腹膜炎三联征。
4.Austin-Flint杂音。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称为Austin-Flint杂音。
5.Graham-Steell杂音二尖瓣狭窄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扩张引起肺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时,肺动脉瓣听诊区出现柔和的吹风样舒张期反流性杂音,称为Graham-Steell杂
6.心音分裂:左、右两侧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组成第一、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时距延长,则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两个心音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7.奔马律:系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
7,称为Oliver征.主动脉弓动脉瘤时,因心脏收缩瘤体膨大并向后下方挤压气管,而触及随心脏搏动的气管向下曳动,称为Oliver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