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科学和哲学一起构成我们知识的完整整体;

2 、科学无法逃避哲学问题;1)科学中的元概念需要哲学的反思

2)科学的方法论也需要哲学的反思

3)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哲学的反思

4)每一个科学范式都包含科学共同体的哲学信念于其中

3 、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发生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4 、哲学的反思帮助我们审视科学,科学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哲学;

5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组建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着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6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

穆勒五法

1 契合法

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多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

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如,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多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异法

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3: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多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多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4剩余法

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

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5共变法

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

自然观发展的主要阶段

定义: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及其演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看法、总体观点。自然观的形成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密切相关。

1 泛灵论阶段;

“万物有灵”:泛灵论者相信,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拥有其灵魂或自然精神,并通过这些要素解释自然现象。

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

自然的拟人化

2 泛神论阶段;

从通过“自然灵魂”来理解自然与世界转向多神论自然观。在多神论自然观中,神明各司其职,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神力。人们通过设想并相信各类神明来理解与解释自然,其中古希腊、罗马神学体系是最典型的与完善的古代多神论自然观体系。

3 一神论阶段;

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存在规律,由此是可理解的。因为上帝是完美而不是混乱的。

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在强调信仰的同时也强调理性推理

4 机械论阶段;

机械决定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的事件是因果决定的。

1. 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在先的原因。(决定论前提)

2. 任何原因都使期结果必然发生。(因果关系前提)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够精确度量的一种物理量。把种种迅动现象归结于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思想渊源: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全部自然都处于永远的生存和消亡之中,存在于不停歇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具有层次性,是物质进化的结果;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是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的总体。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机械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比较

为何泛灵论曾经如此广泛地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所接受

泛灵论产生的背景:彼岸世界和死后人生,如金字塔和秦始皇兵马俑;还有自然的拟人化从“人之有灵”到“万物有灵”。

1. 关于”死后世界“的普遍自然信念;

2. 对呼吸与死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

3. 从1-2得出”人有灵“,再通过自身来理解自然得出“万物有灵。

4. 儿童心理学证明未经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儿童普遍具有天赋地泛灵论倾向。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普遍具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义的东西的认识倾向。

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产生背景与影响

1.基本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的事件(事物的状态)是因果决定的(任何当前事件都由之前某事件所决定)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够精确度量的一种物理量。把种种运动现象归结于力,再用

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2.产生背景:

机械化生产;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对于对自己的理性与自然秩序的吻合充满信心。

3.影响:

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妖;对万物包括人自身的机械类比;《人是机器》;当代影响:“惊人的假说”)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的异同是什么?它们存在哪些问题?

1异:证实与证伪;

证伪的理论动机;1回避归纳问题;

2挽救全称命题的“科学”地位。

3将一些证实原则难以排除,但是明显是伪科学的命题排除出去。

证伪主义主要的优势: 1.支持全称命题的科学地位;

2.在科学观上提倡大胆冒险,积极进取

证伪主义的理论动机: 1回避归纳问题;

2挽救全称命题的“科学”地位。

3将一些证实原则难以排除,但是明显是伪科学的命题排除出去。

2同:同样看重经验观察在科学理论中的基础性;

总结:一个划界标准首先必须具备实际的约束力(能够真的排除些什么),在理论上还要能自洽,最后还要能和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相容。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还有很多学者提出过他们自己的见解,但是可惜的是,至今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成过共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可操作的标准来在竞争理论直接进行选择。比如,本体论上的简洁性(承诺更少的不可观察实体);理论的精确性;有效范围;学科理论的发展性等等。

3问题:证实原则无法保留全称判断的科学地位;证伪原则无法保留特称命题的科学地位;同时二者都会让其他一些明显的科学命题被排除出科学的范围;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可证伪性”排除一些证实标准无法排除的伪科学命题和理论;科学理论应该对现象进行实质性的论断和预测。而实质性的论断和预测需要可证伪性。

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共同的困难: 1.某些明显的科学命题将被“扫地出门”a.概率陈述 b.特称命题c.特称全称量词混合命题(既不可证实又不可证伪)

2.解释科学史时遭遇尴尬

用课堂中讨论的”科学划界“标准评价一些处于”科学/伪科学之争“风口浪尖的问题;

最早的科学哲学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来排除伪科学(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研究超越经验现象和有形事物背后本质的学问。)。

如果你不认同证实、证伪原则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提出你反对它们的理由,并对相关问题(中医、星座是否是科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明青的:

1异:证实与证伪再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证实: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证实Q并不意味着P成立;

例子: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英国的天鹅都是白的”。

英国的天鹅都是白的;

所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这是一个逻辑上明显无效的推理,通过的后件在经验上的确定并不能”证实“前件。

证伪: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例子: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澳洲的天鹅都是白的”;

澳洲的天鹅并非都是白的(澳洲有黑天鹅);

所以,并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这是一个有效的推理,其结论具有必然性。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逻辑依据。通过诉诸“可证伪性”来界定科学命题可以挽救全称命题作为科学命题的地位。

2同:同样看重经验观察在科学理论中的基础性;

3问题:证实原则无法保留全称判断的科学地位;证伪原则无法保留特称命题的科学地位;同时二者都会让其他一些明显的科学命题被排除出科学的范围。

通过“可证伪性”排除一些证实原则无法排除的伪科学命题和理论

什么是归纳问题?概述休谟对归纳法的驳难

问题:我们凭什么说归纳推理是合理的?

1. 如果要为归纳推理辩护,我们要么使用归纳法,要么使用演绎法;演绎法是收缩的而归纳法是扩张的,由此演绎法不能为归纳法辩护;

2. 归纳法本身不能为归纳法辩护;(理由:循环论证,需要预设归纳法的合理性)使用归纳法为归纳法辩护预设了归纳法的合理性,由此归纳法不能为自己辩护。

3. 演绎法也不能为归纳法辩护;(理由:演绎法是收缩式推理,归纳法是扩张性推理)

4.所以,我们无法为归纳法辩护。(我们无法说明归纳法的合理性)

由此,所有通过归纳得来的信念都是可疑的,难以被当作知识。休谟认为,归纳无非是人们天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明青的:科学归纳法是基于培根的三表法发展起来的。它强调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搜集数据,而且实验必须是可重复的、可操控变量的,实验数据必须是可收集的、可测量的,然后以三类表格进行分析:

表格1研究正相关,A出现时B出现;

表格2研究负相关,C出现时B不出现;

表格3研究变化关系,A增加了多少,B如何变化。

继而整理并运用排除法一步一步地得到结论。

观察独立于理论吗?这一问题为何重要?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是观察,理论是理论。观察独立于理论。

观察—理论二分法的意义:

(1)观察为科学知识和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客观经验基础。

(2)观察和实验为在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进行合理选择提供了决定性的判据。

科学的客观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客观性(一):观念和看法不带有任何个人成见、偏见和认识偏差,不受个人立场、利益和期望的影响。

客观性(二):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思想、观念、语言、视角而存在的事物(或者至少能够在主体间得到普遍的认同)。

合理性(一):形成或接受某一知识或信念是有充分根据(理由)的。

合理性(二):接受或选择某一理论是有充分根据(理由)的。

对观察/理论二分法的质疑:

观察并不简单, 对感知材料的有意义的诠释需要预设相应的概念、知识、预期甚至理论。

科学观察往往比日常观察更复杂,如果说日常观察离不开必要的概念、知识,那么科学观察更离不开相应的概念和理论。

科学观察通常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而仪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必须依赖相应的科学理论,从这一点上看,观察承载着理论。

对观察的报道和陈述需要借助于概念和词汇,这些概念和词汇要完全避免相关理论的影响,是十分困难的。

结论:观察负载着理论,对观察现象的诠释往往受到理论的影响。;观察陈述(报告)很难摆脱理论的影响。;理论指导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即使负载了理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共同持有的理论,而且这种技能和这部分理论并不受到更高层次理论的左右。所以,观察仍然有望为科学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明青的:

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

1为何重要:经验观察被视作科学理论客观性的基础;

2是否独立:介绍课堂中提到过的相关争论;

(可介绍课堂中提到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搜索关键词”观察渗透理论”了解相关讨论)

介绍亨普尔的覆盖率模型及其困难

科学解释是一种特殊的论证,以科学解释作为论证时待解释的现象是论证的结论,对一个现象进行解释就是构造一个逻辑上有效的论证(提供适合的前提)。亨普尔的解释模式:待解释的现象可以是个别现象,如某颗行星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是普遍现象,如太阳系所有行星的运动规律。

亨普尔:解释与预见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解释: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已观察到的现象。

预见:针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或未观察到的现象。

但是解释与预见在逻辑(论证)上的结构是相似的。解释(可以)是过去的预见,而预见是未来的解释。

覆盖率模型的局限:

1.对称性问题;解释的不对称性:根据一定的普遍原理和特殊事实,X对Y提供了解释。但反过来依据同样的普遍原理和特殊事实,Y不能对X提供解释。亨佩尔的解释模型不能处理这样的不对称性。

2.相关性问题;如一个小孩子在医院候诊室见到了许多怀孕的妇女,他也注意到在场的一位男士没有怀孕,问道:“为什么这位男士没有怀孕?”医生(开玩笑地)回答说:“这位男士一直吃避孕药,吃避孕药的人通常不会怀孕,所以他不怀孕。”让我们假设这位男士出于某种心理问题,确实一直在吃避孕药,那么医生的回答符合亨佩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解释。普遍原理:吃避孕药的人通常不会怀孕;

特殊事实:这位男性一直吃避孕药

待解释事实:这位男性没有怀孕

3.科学解释与因果性;从对亨普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的局限性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解释不仅仅只是一种逻辑上有效的论证,科学解释应该是因果说明。引入因果性有助于解决解释的非对称性和解释的相关性问题。

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理论以及研究活动的发展与演替应当如何概括?

1. 前范式阶段

没有形成基本的方法论、本体论预设;科学家就一些基本问题争论不休;哲学家的参与较多。在当代,认知科学尚处于这一阶段。

2. 常规科学时期

某一个范式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活动提供了框架、指南和范例。对基本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共识,哲学家退出历史舞台。常规科学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活动,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得出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只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范式本身不可商榷。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活动是在范式指导下的“解谜“活动,科学家不断地调整范式、充实细节、解答更多的困惑、扩大范式使用范围。此阶段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累积式的。

3. 危机时期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在数量上很少的时候,容易被忽略;当反常累积起来,科学共同体就会被危机感所笼罩。对既存范式的信心开始瓦解,“科学革命时期”开始出现(举例,”两朵乌云“)。

4.革命与新范式的建立

危机出现后,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

新的范式战胜所有对手而被确立。科学由此进入新的“常规”阶段。

关于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莫顿准则”

默顿准则:

1.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和理论的评价与接受不受种族、性别、地位、国籍、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2.公有性:科学知识不是私有财产,而是为科学共同体和人类所共有。

3.无私利性:科学的社会运行应该排除个人利益、偏见和感情因素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和接受。对无私利性的要求体现在科学的公众性和可检验性中有坚实的基础。

4. 有条理(有组织)的怀疑精神:科学家不应该盲从盲信,而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怀疑精神,尊重事实证据。

重点回顾里没有的:

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其科学性首先在于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2) 在于确立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目标—以普遍的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

3) 在于发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形式: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条件—生产资料的直接社会占有;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经济形式—消除旧的分工、消除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想灭城乡的分

离和对立;

4)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对立的方式为它创造着必要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孕育成长;

5) 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6) 在于私有制向社会所有制转变方式因私有制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善于利用合作社和租赁作为过渡形式;

7) 在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革命方式和斗争策略;

如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

1)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时代主题和历史革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最本质特征和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发展理念和施政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

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各领域基本思路和宏观部署—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大方阵和决策部署各方面的运筹实施:

经济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治领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文化领域、鉴定文化自信,推荐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领域、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生态领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7)战略保障和外部条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8)关键所在和决定性力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