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教案设计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教案设计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教案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

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

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

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

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

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

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加入5g氯

化钠,搅拌再加5g氯

化钠,搅拌再加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3.把制得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留作以后实验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 四季红镇中学 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 《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 1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㈠ 板书课题,同时PPt 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 )或升高(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 )、蒸发( )或降低( )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 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 (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 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 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 五、溶解度公式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完美结合

溶解度曲线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完美结合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第二初级中学 姚小伟 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分析为: 从二者转化表中可以看出: (1)对于温度二者的方法是相反的; (2)对于溶质和溶剂二者是二者相互转化中并未显示出这些相反的信息; 改编一:利用二者转化思路相反可以此可以改编如下: 改编二:把结晶方法增加到图形中 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1)饱和溶液继续降低温度会析出晶体,是常见的结晶方法——冷却结晶。这也是对常见俗语“冬天捞碱”的解释; (2)饱和溶液继续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是常见的结晶方法——蒸发结晶。这也是对常见俗语“夏天晒盐”的解释; 但以上方法仍然有以下不足: (1)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时,对于改变温度的方法就不能再适应; (2)方法较多,记忆容易出错; 改编三:与溶解度曲线结合的图示法 (1)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的二种状态,饱和 状态B 、C 、D 点;不饱和状态A 点; (2)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的基本策略是离开曲 线或接近曲线; (3)溶质与溶剂的各种操作始终相反(图中 用白色字体显示能直接观察出来的转化方法, 黑色字体则可以相反来得出)。 改编后的方法有以下优点: (1)转化原则简单易于记忆; (2)不受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影响,只要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晶体 降低温度 减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减少溶剂③降低温度 ①减少溶质②增加溶剂③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溶液是指 溶剂是溶质是 (2)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 A NaCl B NH 4NO 3 C NaOH D CaO (3)将20gNaCl放50g水溶解后,剩余2gNaCl,则制得溶液克,其中溶质 g. 2.预习 (1) 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 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课内探究 1、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合作探究 P33活动与探究1,小组讨论并确定方案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水增多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2、KNO 3 P33活动与探究2 (1)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 KNO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2)当温度改变时,杯底没溶的KNO 3 加热搅拌,观察并交流:杯底未见KNO 固体。 3 ,能否再溶? 此温下再加5 g KNO 3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 固体,即全溶。 3 结论: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初三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

6.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可能相同 D.无法判断 > 8.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9.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应采取的措施为( ) A.升温至刚有Ca(OH)2析出 B.降温至刚有Ca(OH)2析出 C.加水 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 10.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A.降低温度接近0℃ B.恒温蒸发足量水分 C.加入足量硝酸钾固体 D.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蒸发水分 , 11.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12.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化学中考试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答案)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选择题 1.(2015?广东)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A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 .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 . 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 . 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 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解答: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点评: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2.(2015?乐山)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 . 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 . 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 . 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 . 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考 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 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

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 【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 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

2017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习题选

溶液第二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100g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g食盐,用力搅拌后可得到103g食盐溶液 C.一定温度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白糖,白糖不会溶解 D.饱和溶液是包含其底部未溶解的溶质的混合物 2.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溶剂,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3.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4.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条件下,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o C时,向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溶液的质量是55g D.20o C时,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5.要确定t℃时,溶有某固体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A.加热溶液 B.把溶液冷却 C.加入一些该固体 D.倒出一些溶剂 6.能证明20℃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 A.向20℃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 B.取少量溶液升高温度,无固体析出 C.取少量溶液降温,有固体析出 D.向20℃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不再溶解7.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蒸发溶剂B.增加溶质C.改变温度D.加速搅拌 8.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g 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9.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0.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右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2、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探究一:可溶物是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制的溶解呢?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回答: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限度 实验探究二:溶液饱和所需要的条件? 1、[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

初三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填空题 1.在一定温度下,除少数物质如等能与水以任何比例无限制混 合外.大多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溶解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溶解了.这些溶质的溶液都有两种状态. (1)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为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 为溶液和溶液. 4.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 有继续溶解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 明 .

6.试管甲盛的是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溶液,试管乙盛的是100℃时制备的饱和石灰水 溶液,使两试管都达到20℃,过滤、除去析出固体,试管甲盛的石灰水为溶液,试管乙盛的石灰水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7.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填“不变”、“增加”或“减少”) 8.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9.在一定温度下,将KNO3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 量 . 11.在一定温度下,向KNO3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 量 . 12.在t℃时,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少量水后,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 量. 二、简答题 1.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试举出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学化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刘琼飞 学校:户县太平学校 所属区县:户县 联系方式: 邮编:710304

第三单元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刘琼飞 课标要求: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 3.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的水中,如果糖一但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ml小烧杯、酒精灯、玻璃棒、三脚架、药匙、硝酸钾、氯化钠、火柴、蒸馏水。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10.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化学具体目标: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是无限量溶解的,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在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重点确定为: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重点知识: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重点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概念的相关信息,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内容主要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运用比较、分类、演绎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这需要学生较为缜密的形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初三化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项练习题

① ; ② ; ③ . 2.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三、选择题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6.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7.在相同条件下,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是( ) A.一定相同 B.一定不同 C.可能相同 D.无法判断 8.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KNO3 B.C2H5OH C.CO2 D.NaCl 9.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应采取的措施为( ) A.升温至刚有Ca(OH)2析出 B.降温至刚有Ca(OH)2析出 C.加水 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 10.下列方法一定能使20℃时,200克很稀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初中化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四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四讲 一、理解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应注意: ①首先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 ②其次应明确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NaCl 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NaCl 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该物质的量还没有到最大限度。 二、判断方法: (1)久置溶液,若容器内仍有未溶解的晶体,则该溶液为饱和溶液,若无未溶解的晶体,则为不饱和溶液。 (2)当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时,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不溶解,则该溶液是饱和的;若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 三、相互转化 注意:①此处通过改变温度实现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之间转化的情况,适用于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法不适合;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2)OH (Ca ,则转化情况与此相反。 ②结晶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的条件:溶液必须先达到饱和,再变化才会析出晶体。具体的结晶的方法有两种:i 加热蒸发溶剂;ii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四、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联系 1、为粗略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从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因此,两组概念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是,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九年级下册化学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