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晚品1日积月累[高中语文]

晨读晚品1日积月累[高中语文]
晨读晚品1日积月累[高中语文]

晨读晚品(一)

一.古诗赏析

虞美人·听雨宋代: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

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

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

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

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

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

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

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

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

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

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

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

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

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听雨元代: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

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

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

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宋代: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

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

幽阶一夜苔生。

【译文】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

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

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赏析】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

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像梦

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

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

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

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

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

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

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

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阕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不能忘怀。按正常逻辑,

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

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

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陈

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而只

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

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

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二.古文赏析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④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⑤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⑥。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

夫相与忭⑦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⑧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⑨,狱讼繁兴,而盗贼滋⑩炽。则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

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

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词句注释〗

1.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2.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3.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

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

4. 扶风:凤翔府。

5. 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

6. 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7. 忭:欢乐、喜悦。

8. 属:同“嘱”,意为劝酒。

9. 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

10.. 滋:增多。

11. 冥冥:高远渺茫。

三.现当代名作欣赏

听雨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

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

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

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

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

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

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

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

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

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

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

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

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

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

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

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

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

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

响下去,久久不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