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专访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专访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百年前的排放引发今日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 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地球海底科学若干大型研究计划简介(1)

地球海底科学 若干大型研究计划简介(1) 胡经国 第一节深海钻探计划与大洋钻探计划 一、概况 ㈠、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 ——证实了板块构造 ——开创了与大洋循环变化相关联的高分辨年代学 ——对除了北冰洋以外的全球所有主要洋盆进行了初步调查 ㈡、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 ——钻入洋壳更深部位 ——分析了汇聚边缘及相关的流体流动 ——研究了洋底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大型被动大陆边缘 ——很大地增进了对长期和短期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主要成果 1、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 ⑴、深海底下微生物 普遍存在。 ⑵、洋底下冻结的甲烷矿床 发现洋底下存在大量气体水合物。为评估它们对全球碳收支的影响、陆坡稳定性以及资源潜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保压条件下从洋底钻取并保存气体水合物。 ⑶、流体及其沿主要逆断层带的释放 对汇聚大陆边缘滑脱带和逆冲断层带的钻探,验证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即流体沿断层滑移带发生迁移。具有特定化学特征的流体可能与逆冲断层的机制有关。 ⑷、洋壳上部的热液通量 确定了在活动的海底热液系统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流体的来源、迁移轨迹、成分以及通量,也揭示了流体循环对海水成分、洋壳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的影响作用。

2、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 ⑴、古海洋学的发展 连续地层剖面为古海洋学奠定了基础。古海洋学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生命的变化、海洋化学以及海流在浅、中、深各部位的循环的变化。古海洋学为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几乎所有研究提供了参照。 ⑵、新生代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深海沉积物中的气候变化记录+理论计算的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论证了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在驱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⑶、高分辨率年代学的发展 对地磁场极性倒转历史、生物进化历史和全球海洋同位素成分变化历史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海洋剖面调谐年代学的建立,使近30Ma的极性年代表得到了精确校正。 ⑷、十年至千年尺度的洋流循环变化 浅部和深部洋流循环十年至千年尺度上发生变化,证实了冰芯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为高纬大西洋地区及其毗邻地区海洋-大气-永冻圈相互作用与温跃层循环的不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温跃层循环的不稳定性,可引起遥远地区气候的急剧变化。 ⑸、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旋回 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是随着科学大洋钻探对来自深海的相对完整的沉积剖面进行详尽分析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分析揭示了生物地球化学旋回随时间的主要变化,尤其是复杂的碳循环的变化,它是生物、构造、气候、海洋热液以及洋流循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⑹、全球大洋缺氧事件 地质历史的特定时期,大面积海洋范围内,表层海水生产力特别高。在缺氧层,大量有机碳在海洋沉积物中以页岩的形式被保存下来。对了解全球气候和碳循环的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以及主要生油岩的形成时代,具有关键意义。 ⑺、深海中的巨大砂体 深水扇体的形成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⑻、南极和北极冰盖的形成时代 证实地球在50Ma以前进入现在的冰期状态。其间,经历了从单极有冰到两极有冰到冰盖形成的过程。南极在40Ma以前出现冰川,而大规模冰盖的出现则是在25Ma以后。北半球冰盖大约在15Ma以后才开始发育,而北半球大陆冰川作用则在4Ma以后才开始发生。 ⑼、撞击事件与生物进化 确定了大约60Ma一个大型地外物体与地球撞击的全球性后果,包括90%浮游生物的绝灭,幸存的少数属种此后在全球大洋重新繁盛。 ⑽、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冰的体积

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考查) 题 目: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系 (部)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学科门类 理学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陈永奇 学 号 200907074084 成 绩 2010年12 月 25日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 3 地球系统科学 (3) 4 全球化研究 (3) 5 可持续发展 (4) 6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 (5) 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5) 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5) 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6) 10 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地球各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早在10年前,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圈层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标示着从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赖以生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而且还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物质源泉。因而地球既承受着人类社会物资需要的索取,也承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的一切改造,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使人类社会全环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有科学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1] 3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1] 4 全球化研究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纪 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主要是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B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 A、5.0 B、6.0 C、7.0 D、8.0 D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C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3.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C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B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5.Rodinia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D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6. A、二氧化碳 水、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氧气 D、氧化铁

B 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7.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B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A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A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10.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D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11.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B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12.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13.极端环境不包括()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 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 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海平面) 补充:岩石圈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8、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地表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9、“人类纪”的涵义: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同组成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人类具有不可比拟的能动作用。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 10、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作为热源,通过海洋表面温度(SST)加热大气,SST及其变化成为调控气候,并进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2017《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尔雅期末答案

2017年尔雅《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月球上的特殊环境不包括()。(1.0分) 1.0分 ?A、 超高真空 ? ?B、 无磁场 ? ?C、 弱重力 ? ?D、 大气流动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 汶川地震前表现的异常是()。(1.0分)

1.0分 ?A、 卫星热成像 ? ?B、 大量前震 ? ?C、 重力变化 ? ?D、 地磁场变化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 地球内部的结构不包括()。(1.0分)1.0分 ?A、 地壳 ?

?B、 地核 ? ?C、 地壤 ? ?D、 地幔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白垩纪末期距今大概多少年?()(1.0分)1.0分 ?A、 五千万年 ? ?B、 两亿年 ? ?C、

一亿五千万年 ? ?D、 一亿年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5 三峡水坝的问题主要在于()。(1.0分)1.0分 ?A、 国家财政 ? ?B、 生态问题 ? ?C、 自然地理环境 ? ?D、 经济开发程序问题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 生物多样性不包括()。(1.0分)1.0分 ?A、 遗传多样性 ? ?B、 物种多样性 ? ?C、 生殖多样性 ? ?D、 生物群落系统多样性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 生物代谢的原料不包括()。(1.0分)

1.0分 ?A、 二氧化碳 ? ?B、 氧化铁 ? ?C、 水 ? ?D、 氧气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月球上不存在的岩石是()。(1.0分)1.0分 ?A、 月海玄武岩 ?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 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B、南美洲北部 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 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

海洋科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大地水准面(P14) 地球的形状一般是指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即一个等位势面的形状.全球静止海面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它在大陆上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两者统称大地水准面。 海和洋的区别(P22-24) 洋:1、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90.3%; 2、远离陆地,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陆地影响,且年变化小; 3、水较深(平均2—3千米); 4、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 5、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海:1、面积小,占总面积9.7%; 2、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3、深度较浅水色低,透明度小, 4、无独立的潮波系统; 5、底质为陆屑。 大陆边缘的类型(P27) 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 洋中脊的概念(P30)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沙坝、潟湖的概念和发育过程(P42) 沙坝又称障壁岛,堤岛,堡岛等,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潟湖是指被沙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海水域。 发育过程:海湾潟湖——半封闭潟湖——封闭潟湖——埋藏潟湖 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的五种类型(P46) 1、远洋粘土 2、钙质生物 3、硅质生物 4、陆源碎屑 5、火山碎屑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水分子的缔合(P56)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 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水分子的缔合。 等温压缩(P61)若海水微团在被压缩时,因和周围海水有热量交换而得以维持其水温不变,则称为等温压缩。 绝热变化(P62)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 其内能使温度增加。 位温(P62)海洋中某一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o)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 饱和水气压(P63)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资料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B A、5.0 B、6.0 C、7.0 D、8.0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D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3.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C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C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5.Rodinia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B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6.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D A、二氧化碳 B、水

C、氧气 D、氧化铁 7.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B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B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A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10.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A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11.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D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12.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B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13.极端环境不包括()。C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14.反射阳光最少的是B A、雪 B、海水 C、沙 D、植被 15.泥盆纪的偏心率:岁差是()。D A、1:3 B、1:4 C、1:5 D、1:5.9 16.当前国际的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基准、水准、重力、磁力和什么技术进行地震预测?A A、GPS定位 B、动物反应 C、气候变化 D、海拔变化 17.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不包括下列哪个特性?A A、洋壳与陆壳之间未发生俯冲 B、主动大陆边缘 C、有火山弧、地震 D、洋壳与陆壳之间发生俯冲 18.“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多久以前?A A、一万两千年前 B、两万两千年前 C、三万两千年前 D、四万两千年前 19.地震波中的纵波速度大概是多少kms?C A、6km/s

地球系统科学判断题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答案:√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答案:× 中国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参与国之一。()答案:√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规定所有国家的碳减排数量必须一致。()答案:× 四川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答案:× 地质研究中的老三件是指罗盘、铁锤、放大镜。()答案:√GPS定位仪可以直接读出经度、纬度和海拔。()答案:× 地震云的出现必然预示着即将发生地震。()答案:× 中国处于地震带上。()答案:√ 整体论强调整体地把握对象。()答案:√ 中医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答案:√ 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中医的发展方向是中医现代化。()答案:√ 2亿五千万年前,大陆板块一直是联合在一起的。()答案:×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裂变反应。()答案:×

无线电联系中断一定是受到光斑的影响。()答案:× 月球不是影响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原因之一。()答案:× 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能量与地球空间位置有关。()答案:√ 地球不同的时期,斜度、岁差周期的时限存在有规律的变化。()答案:√ 陆相旋回结构及沉积模式比海洋相的要简单。()答案:×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登月点一般在月球的背面。()答案:× 地震波速度证明月球内部富含硅铝质。()答案:√ 月球火山口底部存在终年无阳光地区。()答案:√ 目前看来月球上没有火山。()答案:√ 火星昼夜均衡变化,有利于培育植物。()答案:√ 杰弗里斯是英国天文学家、应用数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答案:√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开始就得到主流学术界认可。()答案:×地壳构造运动最活跃的部位为板壳边界部位。()答案:√ 转化断层是既无消减也无扩张的板块边界。()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 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 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 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物在无釉的白 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 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 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 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 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 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 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 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 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 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 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 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 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 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 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 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 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 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 17. 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 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 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向的河 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形成的 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20. 层理构造: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颜色 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 21. 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 的新岩石。

地球系统科学中海洋研究:未来10年海洋全球变化研究前景 ―――IGBP与 SCOR提出建立新的“海洋计

第19卷第6期2004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 TH SCIENCE Vol.19 No.6 Dec.,2004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4)0620918203 地球系统科学中海洋研究:未来10年海洋 全球变化研究前景Ξ ———IG BP与SCOR提出建立新的“海洋计划” 李 明,侯春梅,张志强,迟秀丽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覆盖地球表面积72%的海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系统的关键功能环节。叙述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全球可持续性”需求的目标,研究与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紧密联系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食物网的相互作用,探索气候和人文驱动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新世纪海洋生态系统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是认识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出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海洋;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识码:A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在已经能够观测到海洋的大规模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主要是海洋食物链结构、海岸带富营养化和珊瑚礁退化。IG BP和联合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已经联合起来制定有关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物学的综合研究计划。为了理解海洋在“地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预测全球变化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的影响后果,以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2004年1月IG BP2SCOR对未来10年全球变化研究中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前景进行了预测。 1 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海洋有巨大的贮存和交换热量和气体的能力,因此它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海洋是地球系统的最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组成部分。在地球系统中,海洋与大气、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讨论全球变化问题时不能对其孤立考虑。海洋可以缓冲来自大气和陆地的物理、化学信号。当然海洋也可以增强这些信号(图1)。如过去相对较小的淡水变化阻碍了北冰洋的温盐环流,引起10年尺度的气候状况突变(Dansgarrd2 Oeschger Cycles)。古气候记录显示海洋过程制约着海洋中大气CO2与进入海洋的产生铁尘埃通量的动力机制。这些变化表明地球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紧密相关,尽管我们对它的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 过去10年,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在全球尺度上对主要海洋过程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过去和现在的生物过程及气候对这些过程影响的了解已经越来越清楚。如实验和古记录均证实,微量元素(主要是铁)对海洋的生产力非常重要。最近确定的微生物(如广泛分布的Archaea 和异养光合细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未来10年,在海洋研究中还将获得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Ξ 收稿日期:2004210205;修回日期:2004211203.  作者简介:李明(19492),男,甘肃静宁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学情报研究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