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  论文
中国古代文论  论文

“于今思古,以古看今”

---浅谈庄子“道、天、命”三论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0802班万凯玲学号200808580216

内容摘要:

读庄子之作,晓庄子之思,感吾怀之意。本文通过将庄子的“道”、“天”、“命”思想观点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相关联,由古及今,以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浅谈个人之见解。

关键词:

庄子“道、天、命”当今社会人为

正文: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言论荒唐悠谬,故不为当世王公所用,只有楚威王很赏识他,曾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故不应聘,而且终身隐居不仕。由此可见,庄子生来便非一般人也,那么,他的思想观念又是如何?众所周知,庄子主张“道”、“天”、“命”等说法,并以其文辞行动来佐证之,这可从《庄子》一书中见晓。

一、道论

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那就是“道”和“天”。对于道,一直倍受人们的重视。但是,许多学者忽视了天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些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天的哲学价值,但对天是否在庄子的本体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却语焉不详,如刘笑敢先生说:“真正把天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来使用的是庄子。……庄子所谓天有两个新义,一是指自然,一是指自然而然的情况。”也有些学者虽然已经把天摆到本体论的高度,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天只不过是道的替代,如徐复观先生说:“从使用名词上说,庄子与老子显著不同之点,则是庄子常使用‘天’字以代替原有‘道’字的意义。”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天”和庄子的形上学呢?我们知道,内篇屡言老子和孔子,可见他们对庄子影响之深。老聃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孔子早期形上学的最高范畴是“天”。事实上,庄子在建立自己的形上学理论时,将这两个范畴一起吸收进来了。当然,庄子在吸收的过程中,也将它们加以改造,赋予了一些新义。不过,我们认为,在庄子的形上学中,“道”和“天”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它们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说,庄子的形上学含有双重的最高范畴和双重的理论框架。这是儒道融合的结晶(庄子所受孔子影响并非象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仅限于出世倾向),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在庄子哲学中,“道”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一种人生境界,如徐复观先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也有人认为道含有世界之本根和最高之认识两个含义,如刘笑敢先生说:“根据庄子的主要的、明确的论述来看,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意义,即自然观中的道,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即认识论中的道。”

我们认为,以上观点都很正确,但都不全面;把它们综合起来,才是道的全部含义。也就是说,庄子的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世界之本根,二是最高的认识对象(用“最高的认识”来表达,恐不确切),三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在此,我想就道的世界本根的含义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从老子那里继承下来的。庄子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道恶乎而不存?(《齐物论》)

夫大道不称,……道昭而不道。(《齐物论》)

“有情有信”,是说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无为”,是说道是自然无为的;“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是说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未有天地,自古以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是说道是超时间的;“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是说道是超空间的;“道恶乎而不存”,是说道是无所不在的;“大道不称”、“道昭而不道”,是说道是不言说的;“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是说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创生的。以上这些与老子的思想极其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自本自根”四个字。老子在谈到道的形成时虽然说“有状混成”,但没有明确地讲道的本原。而庄子则明确指出:“自本自根”。就是说,道是由它自身创造的。这是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庄子没有象老子那样建立起一套关于道如何创生万物的理论。尽管如此,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是有所讨论的。不过,庄子不象老子那样从物极必反、循环运动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是从“成”与“毁”的角度去研究它。庄子说:“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大宗师》)道是不生不死的。在这里,“杀生者”和“生生者”都是指道。成玄英疏云:“将,送也。”在庄子看来,道之于万事万物,总是一面送去旧事物,一面迎来新事物;这从另一角度看,便是一面使新事物有所“成”,一面使旧事物有所“毁”。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事物的“将”,便意味着对另一事物的“迎”;一事物的“成”,便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毁”。例如人们用木材造桌子,

对于木材来说是“将”、是“毁”,但对于桌子来说便是“迎”、是“成”。当然,道对于任何事物的“将”、“迎”、“成”、“毁”都是无为自然的。所以郭象注曰:“任其自将,故无不将”、“任其自迎,故无不迎”、“任其自毁,故无不毁”、“任其自成,故无不成”。成玄英疏亦曰:“不送而送,无不毁灭;不迎而迎,无不生成也”。

在我看来,庄子“成”与“毁”的观点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表现出来的情形。在一定条件下,“成”与“毁”是可以相互抵消而化为“和谐”的。所谓“和谐”,我指的是事物既不“成”,也不“毁”,而仅仅是“好”与“坏”程度上的差异,故事物二者之间没有你死我亡的情状。举一例说明,房价上涨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战争。无人不晓,当今社会,房价持续上涨,尽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宏观调控,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稳定房价,甚至是降低房价。但是,同样状况,无人不晓,房价涨势虽有所平缓,但并非达到也不可能达到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它只是暂时性地“乐观”,明天的明天,将会出现何等变化,难说!不过,从房价上涨的局势下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可否定,人们还是正常生存的,只是有明显的消费水平“高低”之分。房子涨价,有房的照样住着过日子,有钱的投资买房牟取更大利益,没钱的租房甚是多人挤房省钱活口。据我看来,还为出现,没钱的固执买房而为房丧命,有的只是房奴,也不曾听闻有钱的慷慨解囊捐房助人一心为善,有的只是形式主义。所以,在这样一个挣扎中的社会里,虽然鱼龙混杂,你追我赶,匆匆忙忙,似乎大家都只为钱而奋斗,但是,并没有到达真正“你死我活”的残酷局面,即庄子所言的“成”与“毁”。当然,很多事物在普遍程度上,都处在“成”与“毁”的矛盾中,否则,成功的反义词何来失败,败,也就是一种毁。

庄子又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这里的“成”与“毁”和上文的“成”与“毁”完全是一回事。在庄子看来,虽然就具体事物而言是有成有毁的,但就所有事物之全体而言,是无成无毁的,是永恒的。整块的木材被离析后制成了桌子,这对整块木材来说诚然是一种毁坏,但是,被离析的木材不仍然存在于桌子之中、成为桌子的质料吗?无离析之木,即无桌子矣。木材虽然变成了桌子,但从质料上看,实为一物,或为一物的演变,故曰:“复通为一”。

二、天论

在内篇中,“天”字有时指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如《大宗师》所说的“生天生地”中的“天”就属这种情况;有时指作为最高形上实体的天,类似于孔子的“天”和老子的“道”,它是庄子形上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由此引发出来的天论是与道论并行的庄子形上学的另一重结构。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这种作为最高形上实体的天以及关于它的理论天论。

庄子既然已经把道和道论作为其形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本理论框架,为什么又把天和天论作为其形上学的另一个核心范畴和基本理论框架呢?两者有何区别呢?这就需要首先看一下庄子对“天”这个概念是怎样理解的。

《大宗师》:“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郭象注曰:“天者,自然之谓也。”郭氏之注虽然在许多地方歪曲了庄书原义,但对天的这种解释却深得庄生真旨。我们认为,“自然”就是庄子之天的根本义。所谓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齐物论》子綦对“天籁”的解释,颇能说明天的这种含义:“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籁”,即箫,这里指万事万物自然的孔窍。郭象注:“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成玄英疏:“言吹万不同。且风唯一体,窍则万殊,虽复大小不同,而各称所受,咸率自知,岂赖他哉!此天籁也。”成疏又曰:“自取,〔犹〕自得也。言风窍不同,形声乃异,至于各自取足,未始不齐,而怒动为声,谁使之然也?欲明群生×纷,万象参差,分内自取,未尝不足,或飞或走,谁使其然?故知鼓之怒之,莫知其宰。此则重明天籁之义者也。”可见,所谓“天籁”,指万事万物各依其自然之状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一如自己之本性,而不受外物主宰。如此,则天之自然义明矣。

庄子经常将“天”和“人”对举,如: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大宗师》)

公文轩见右师而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养生主》)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人间世》)

“天”和“人”是相对立的;“天”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人”指人为、有为,是对“天”的破坏。人的生理特征有天人之分。右师只有一只脚,但这不是由后天的人为事故造成的,而是天生就本来这个样子,所以公文轩说:“天也,非人也。”人心的本然状态是自然的,而伦理规范和社会生活等往往是人为的、反自然的。“内直者,与天为徒”,是说人的外在言行也一如内心之本然,这样就可以以“天”(自然)为友了。庄子用“童子”来形容保持本心的人,则与老子并无二致(老子以“赤子”表达之)。“外曲者,与人为徒”,即指不管内心是否保持其本然状态,而外表总要曲从于世俗礼仪,以与社会达致妥协。在庄子看来,礼仪是人为的,是背离自然的。不仅如此,在上述引文的最后一段,庄子甚至把智谋、约束、德行、商贾等等都看作人为,都看作自然的反动,而把与之对立的“不谋”、“不×”、“无丧”、“不货”四个方面称作“天鬻”、“天食”。“鬻”,陆德明《释文》曰:“养也”。就是说,这四个方面为自然所养、自然所饲。

“天理”一词在内篇中虽只一见,但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它出自《养生主》中庖丁之口:

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微碍,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

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所谓“天理”,即自然之理,或事物固有的形式、法则、规律等。依照牛的自然之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将刀引入骨节的空处;顺着牛的固有结构,就连经络会聚之处都丝毫算不上什么障碍,就更不用说大骨头了。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牛的自然之理或割(筋肉)或砍(骨头)的缘故。在庖丁看来,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这是天理),而刀刃却是没有厚度的;用这没有厚度的刀刃导入有空隙的骨节之间,这空隙对于游刃来说已经是宽广有余了。因此,他的刀虽然已用了十九年,但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

就理论而言,“天理”的提出是对作为最高形上实体的天的自然本性的提升;就实效而言,它又是天的自然本性的落实。通过天理,人们更容易把握自然了。认识了天,我们便可对天、道的区别有初步了解。天、道虽然都是最高形上实体,但庄子在运用它们的时候,侧重面有所不同。大致地说,道便具抽象性、总体性,侧重于最高形上实体的本质;天更有具体性、实理性,侧重于最高形上实体的存在方式。

和道一样,天也有三层基本含义,即作为世界之本根的天、作为最高认识对象的天和作为最高人生境界的天。通过分析天的这三层含义,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天之与道不同的特点。

就象庄子的作为世界之本根的道基本上继承了老子之道的特点一样,其作为世界之本根的天也基本上继承了孔子之天的特点,没有多少创见,不过是说事物为天所创云云。如:

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人间世》)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德充符》)

天选之形。(同上)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养生主》)

从天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天子,还是一般人,都是天所生的。

那么,天是怎样创生万物的呢?庄子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大宗师》)第一个“天”字为实体之天,第二个“天”字为状语,意即“自然地”。就是说,天的创生万物,是自然而然地创生出来的,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

与道的第三层含义相同,天的第三层含义即作为最高人生境界的天,亦指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借孔子之口说:“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大宗师》)“适”,即适意,也就是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对于这段文字,历代注释不一,分歧较大。参考诸说,我们作如下理解:忽然达至适意之境,只有心灵晓喻之,但还来不及微笑;一旦笑出来,行动却来不及随之而变化;顺应自然推移而没有意识到这是随变任化。这完全是一颗明净的心对精神自由的体验和感受,那份喜悦是不可言喻的。这种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是一种“无待”的状态。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 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答“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5、(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答: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 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 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 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 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 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 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 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 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 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 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 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 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答:"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 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 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 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 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 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 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 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 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养气” 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 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 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 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 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 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 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 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 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 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 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 影响都是积极的。 8、(庄子的)“虚静”和“物化” 说 答: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 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 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 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 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 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 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 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 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 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 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 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 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 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 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 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 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 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 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 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 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 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 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 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 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 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 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 (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 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 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 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9、(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答:"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 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 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 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 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 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 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 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 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 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 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 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 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 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 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 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 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 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 础。 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 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 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 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 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 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 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 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 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 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 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 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 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 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 的影响 11、(《毛诗大序》的)“讽谏” 说 答:"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 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 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 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 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 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 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 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 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 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 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 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1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 说 答:《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 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 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 用 作动词 指铺叙直说。""比 比 喻。""兴 起的意思。兼有发端 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 意思。""颂 周王朝和鲁、宋二 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 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 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 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 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 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 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 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 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 的观点。 13、(《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 说 答:"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 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 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 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 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 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 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 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 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 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 1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 第一编思考题 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观: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 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 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 逆作诗人之志。”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 乃“作者”思想。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 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 “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 ①兴、观、群、怨。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选题: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联系方式: 学号:

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清骨峻,雅量沉香。 汉末大乱,军阀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连年混战的结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晋时期,风云际会;易代之交,人事繁杂。离开了?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魏晋风骨所处的时期政治纷争,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人心乱离。但是该时期文学却异常活跃,甚至沛然成势,蓬勃发展,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下来,成为茶余饭后谈笑佳话。 清峻通脱是建安风骨的真实写照。所谓清峻,就是把道理讲通畅;所谓通脱,就是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这与西汉铺张扬厉、内容空洞的贵族气特浓的大赋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也与东汉的注重抒写个人哀怨悲喜的题材狭窄的抒情小赋迥然不同。但是在建安风骨之后的魏晋风骨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房间茶话语焉不详,正史文轩避而不谈,可是我们应当正视魏晋风骨,只有了解魏晋风骨,才能看透魏晋时期人们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一段传奇历史。 史书中的他们,或而行散冷食,衣服宽大,不鞋而履,扪虱而谈,居丧无礼,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为代表,号称?名士派?;或而愤世嫉俗,我行我素,任性放达,识运知命,以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为代表。 第一、魏晋风骨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一方面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

个性飞张的风格。 第二、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第三、魏晋风骨,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无拘无束,潇洒风流,不偶流俗,高峻自赏,亦称魏晋风流。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的价值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放浪形骸中蕴含的人的自知自觉,在中国文化史长期压抑人性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1、他们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世说新语》中有记载,顾雍及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变;《资治通鉴》记载阮籍母亲去世之时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手请求停止,阮籍却请求决出胜负,然后痛饮两斗酒,一声哀嚎,口中吐出几升鲜血,后因哀痛过度,瘦骨嶙峋,身体极度衰竭,在服丧期间,与往常一样尽情痛饮。失子丧母,悲痛至极,他们却一反常态,留人下棋,基本义是想表现自己的?雅量?。谢安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以八万的兵力击溃了号称投鞭可断流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分x14) 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 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 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 6、《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 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 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 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 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 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 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 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 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 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 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 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 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 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 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 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 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 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 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 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 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 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 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 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 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 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 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