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教案

·本章主要内容:

·人格的一般概念

·人格理论

·认知风格

·人格测验

·人格成因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特征、理论、人格测验、人格成因并掌握认知风格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人格理论(2)人格的成因

2.本章难点:

(1)人格理论(2)人格测验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讲授法

2.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

12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

所以说在心理学裏「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二)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一)气质与性格

1.气质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a 性格侧重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有关的方面,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气质则侧重于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无关的动力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b气质是以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为生理基础的,而性格则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的。

c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是后天获得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性格则有好坏之分。

d 气质是生下来就有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性格则是在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的。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较易发生改变。

(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首先,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再次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

超我。

1.本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3.超我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人格理论应有能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多种特质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共性特质)和个人特质(个性特质)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

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他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三)现代特质理论

1.“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3)精神质这一维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 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外向性: 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 乐观等特质;

开放性表现为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表现为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等特质。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这五种人格特质也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来测量。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1987)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7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与“五因素模型”相比较,“七因素模型”增加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如邪恶的)两个因素。人格特征量表(IPC—7,1991)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二、类型理论、

(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

在T+型人格中,又可依据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二)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1974)描述了A--B人格类型,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5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

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2.内一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倾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还有一类人兼具两种心理机制,哪一种都不占优势,属均衡型人格,我们将其归类为中间型。

(三)多元类型理论

1.气质的学说

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性格的类型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其他的性格分类方式

性格分类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较著名的有E·斯普兰格和T.L·霍兰对性格类型的划分。E·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T.L·霍兰提出,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

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格的构成可以用四令层次来表现.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从最的刺激反应开始,逐步归结而达成统下的人格.

第—层次是特殊反应,许多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行为即为特

殊反应。

第二层次是习惯性反应模式,表示一类较固定的特殊反应,比如:不喜欢聚会,不愿意冲动行事等

第三层次是特质,比如:害羞,刻板等等,这是更为稳定和一致的特性。

第四层是类型,比如:内倾、外倾等。这一层次是最高层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维度”,即艾森克通过因素分析抽取出来的因素.

第三节认知风格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从学习来看,两种认知方式也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场独立性的人有优势,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一些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他们达到概括化的程度比场依存性的学生高,但两者在获得的知识量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上,两者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冲动-沉思冲动与沉思

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2.在元认知知识和认知策略方面,两种认知风格也存在差异。

3.在学习能力上,两种认知风格也有差异。

4.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不一样。

三、同时性一继时性

1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

说,女性擅长于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2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子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但是,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帕斯克(1974)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当学习材搁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反之,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匹配时,学习成绩—般都不及格.

第四节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四)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卷

二、投射测验

(一)罗夏墨迹测验

(二)主题统觉测验

三、情境测验

(一)性格教育测验

(二)情境压力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一)形容词列表法

(二)Q分类法

第五节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对遗传的作用的一致看法:

1、遗传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智力、气质等因素上,

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因素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影响的程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社会对成员顺应的要求要求越严格,影响力越大。

(2)行为的社会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越大,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越大。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子女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上。

三类教养方式:

1、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现通常是: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

2、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表现通常是: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

3、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孩子表现通常是: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2.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3.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个性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不幸的童年会引发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2.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个性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个性。

3.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个性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五、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物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表现为:

1.自然环境对人格没有决定性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

2.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思考题:

1.试析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3.比较人格的特质说和类型说。

4.结合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谈性格塑造的模式。

参考书目:

1.陈仲庚、张雨新(1986):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2000):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郑雪主编(2001):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4. 黄希庭(2002):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5. 高玉祥(199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6. 吴增芥(1983):西方个性心理学理论。外国心理学,1983年1期:32-38。

人格心理学7-15

第七章特质流派 一特质流派 1假定:划定了一个能够展现于这连续体上的广泛的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处于连续体上的某一位置。 (1)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2)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2物质流派的特征 ?预测那些得分处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 ?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主要优点是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 ?与其化流派的差异是,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只提供一个改变的方向 二重要的物质理论家 1 Gordon:关心能意识到的行为的原因,认为特质不能预测行为,但应有一部分是稳定不变的,正是用特质要领所说明的那部分。 1)整体探索VS.个案探索 整体研究法notnothetic approaches: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所处的水平。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大体上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特质。 个案研究法idiographic approaches:试图确定各种物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将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5到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基本特质(cardinal traits):一个单一特质可以决定一个的人格 2)机能自主性(functional autonomy):一种行为方式得到保持,但保持这种行为方式的原因已经不同于最初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 行为曾经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后来成为机能性的自主行为。 本能性(proprium):自我的所有方面。 2 Murray:人格学 1)TAT; 2)人格的需要层次 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 needs):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 压力(press):一种与心因性需要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行为的环境特征。 三、因素分析:卡特尔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1、大五(the big five) ?神经质(Neuroticism):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 的某处,此项得分高的人易感到压力 ?外向性(Extraversion):好交际,精力充沛,积极,友好,自信。 ?求新性(Openness):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 ?随和性(Agreeableness):分高的人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同情心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此项为工作绩效预测的最好指 标。 2、大五的批评及局限 ?五因素的含义存在争议:也许仅仅揭示了语言中所固有的维度,我们表述特质的能力受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全) 第一课时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第二课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对照自身的心理发育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明,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人生心理发育这一黄金时期。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否发现自己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七嘴八舌,经充分思虑后,说出自己的心理变化及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小结。如: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顶撞父母的事逐渐多了,不少人在这里开始写日记,对《日记》倾诉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自己的日记。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的意见后,教师及时小结。 1、少年朋友在身高上迅速接近成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向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自己意识到不是小孩,于是要求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这种成人感,其实只是他们对自身的一种成熟的看法,而做父母的此时最担心的也正是孩子这种貌似成熟实则不成熟的现象,父母还会象对待孩子一样地对待这些小大人,这样,两代人之间难免要产生分歧。 2、孩子成人感的产生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离心力增强,他们要求在处理事情时处于与父母同等的地位,要求更大的生活空间,孩子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其实,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敢于坚持,这意味着他们在走向成熟。 3、自我意识在青春期这一阶段里飞跃发展,这是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的迅猛变化。 第三课时为什么少年爱看爱情小说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少年爱看爱情小说的原因,讨论爱情小说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待爱情小说,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消除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一个学生的实例----“琼瑶迷”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少年爱看爱情小说的原因。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特质论——第6章 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4章特质论 4.1 复习笔记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简介 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在美国,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早在1921年,他就与其兄F.奥尔波特共同发表了《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对特质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二)特质的概念 1.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2.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 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 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 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人的行动。 (三)人格特质的研究法 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常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在同一个文化中,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在共同特质上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他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确定他在这一特质上所处的位置。 2.特殊规律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评价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人格障碍教案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癔症,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要了解人格障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学期,也是由我们姜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什么是人格?有哪位同学还记得人格的定义么?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在我们这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上,定义的人格是“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人格是人们稳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因此,人格发生障碍,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书上有两个系统的定义,一个是美国医学——心理联合会DSM系统,一个是中国精神疾病科学会——CCMD系统。我今天就以DSM系统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 首先是关于人格障碍的定义,DSM指出“人格障碍是稳固的、适应不良的,能引起明显的功能性损害或主观痛苦”。中间有几个关键词:稳固的——不难看出,因为人格本身就是稳固的,既然是人格发生了问题,那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适应不良——因为患者本身人格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啊、人际关系啊等行为模式就跟正常人不一样,那就造成了对社会化环境的适应不良;至于功能性损害——;还有主观痛苦——这个表明了什么?说明了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具有临床意义。 其间还要提一下,如果是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或者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类似于人格障碍的表现这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严格意义上定义为“人格障碍”,应该叫做人格改变,它不是原发性的。 DSM根据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特点,划分了人格障碍的种类。从1952年开始,原来是定为五大类,27种人格障碍;后来第二版改为12种;第三版是14种;第三版修改版是11种;现在我们书上的是10种,去掉了原来中的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现在我们看一下书,一共是3大组,10个类型——A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三个;B戏剧化组,也称为情绪化组、不稳定组,顾名思义就是情绪行为缺乏稳定的模式,很难预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四个;最后一组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担心,以及抑制情感的倾向,跟B组的倾向于情感表达相反,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三个。 提到这10个类型,不得不提到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所谓的“共病现象”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障碍患者在表现出一个亚类人格障碍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其他亚类的人格障碍。我们的书上第217页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上不同种类的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有一定重叠的概率——除了反社会型和强迫型两个之间是0,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共病现象。 那么,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患有人格障碍?书上给出的数字是10%-13%,我在网上找到的国外是6-9%,国内只有0.13%,统计结果年代较早了,是1986年的,可能并不是太准确。部分人格障碍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而且性别特质的极端化会影响人格障碍种类临床诊断的标准——比如说给出两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没有动机的侵害行为方式;另一个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情感丰富,过于注重外表。结果,相当一部分专家会认为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具体的人格障碍的10个亚类。第一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的地方称之为“妄想型人格障碍”,那这样可以不难看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猜疑、偏执的特点,但是。其症状常表现为:对别人的回绝,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这些反面情绪。别人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也可能被患者视为对其的敌意或阴谋。无理由的怀疑其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过不忠行为;顽固地认为其个人权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欣赏他人的成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到赞美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掌握一些赞美别人的方法和技巧,体会愉悦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用真诚、积极的态度赞美他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歌曲导入。 1.暖身操:<<蜗牛与黄鹂鸟>>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小明得了第一名,小刚说:第一名也没什么了不起。 大家说说,小刚的想法对吗?遇到别人比自己好,我们该怎么办?(二)寻找优点,激发情感,尝试赞美,情绪体验 玩“逢3过”的游戏,请孩子们参与其中。(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 游戏,这有一顶帽子,大家一边传一边数数,逢3以及3的倍数就说“过”,数错的同学戴上帽子,其他同学讲讲这个同学的优点。) 1.开始游戏,数错的同学戴上帽子。 2.下面请全班其他同学都来讲讲他的优点。 3.把写有他们的优点的优点卡,贴到这棵大大的优点树上。 (无论是戴帽子的学生,还是说优点的同学,都是兴致高涨,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戴帽子的同学更是坐姿端正,再要谈和他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的优点,同学们更是信手拈来,此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发现别

人的优点,不光是学习方面,如劳动、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貌、自理能力、爱护环境等,从而掌握夸奖别人的方法。 4。以优点树上的一个学生为例,去夸奖去赞美她。我问:“大家发现 了他的优点,谁来夸夸她?”相机指导学生掌握赞美的技巧。 5。让学生同桌互相夸奖。 6.在赞美别人时,应注意什么? (出示幻灯片)板书:使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对别人的赞美方法:A.看着对方,面带微笑; B。态度真诚,发自内心; C。实事求是,用词准确。 7.大家体验得到别人的赞美心里有什么感受? 8.你在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时,有什么体会?(有一种乐于欣赏别人优点的心态,还要敢于当面赞美对方。) (三)示范演练、发现问题 谁是我的情绪导师 1、我经常帮助小明补习功课,这次测验,他考得比我好,我心里很不舒服,我不想再帮他。 2、小亮平时体育课上长跑成绩不如我,可是这次运动会上我被淘汰了,他却晋级了,太不公平了。 3、在这次学校优秀班干部的评选活动中,我们班的生活委员居然入选了,当班长的我却没有入选,真气人! 遇到这些情况你怎么办,大家演一演。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的类型 (1)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②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2)阿德勒根据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人格教育教案

课题一人格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人格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形成理论,对人格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人格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对这一概念作出分析,探讨人格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一词的来源 要回答人格一词的概念,首先要从考证人格一词的来源说起。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在希腊语中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所带的各种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二)人格的含义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将人格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个含义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层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当然,这不等于说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层是人际过程。它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内心、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那些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二、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份,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产生心理活动时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2.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规律的结合。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气质类型最早的学说,后来人们多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来总结,并把它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 1、社会大课堂 1、教学目标:实践课堂知识,内化形成技能。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面临困难,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好奇,勇于探索、实践,完成任务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和行为。角色扮演,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代入式实践体验,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感恩教育,学会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自己劳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体会丰收的喜悦,感恩父母的辛苦。 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示范引导、总结分享 3、教学用品:任务书、义卖道具、条幅、队旗、统一服装、教师对每个学生评价表、小队评分表格、学生自评表(包括学生自主探索随时记录内容,如认识了哪些蔬菜?茄子、番茄……)通过学习,了解常见的社会机构或场所的职能。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或问题时,能知道去哪里解决或寻求帮助。 4、学习重点:1、树立正确的进行社会活动的意识。 2、在社会活动中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习难点:1、提高独立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社会能力。 2、从情感上体会各种社会活动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出示一些社会机构或场所,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地方的职能。二、社会场所知多少 1、社会生活中,各种机构或场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提供了服务和帮助。你了解这些机构或场所吗?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2、看图说事,我知道这些机构或场所的职能。 3、社会生活守则列举一些生活中经常要做的事情,小组交流:当我们要解决这些事情时,需要去哪些机构或场所? 4、走进社会大课堂选择一个我们参与过的社会活动,讲一讲自己的经验或建议。(1)选择旅游地,计划行程。(2)预定车票、船票或机票。(3)收拾行李。(4)准时乘车。(5)到达旅游景点,参观游览。 5、社会助我快乐成长社会是个大课堂,让我们增长知识、快乐成长。一起分享走进生活的活动经验和收获吧。三、教师小结:走进社会,学习知识,获得帮助,珍惜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就一定会有许多收获。 第2课有话好好说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我的选择 1.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现在由四件礼物,如果要送给你其中一件,你希望得到什么?让学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 1、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具体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 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 v 诗情画意心灵曲 v ……跃跃欲试游戏操 v ………你说我说身边事 v …………心有灵犀一点通 v ……………体验感悟X X乐 v ………………学会X X并不难 v …………………放飞心灵你最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1516018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48(其中理论:42课时,实验:6课时)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本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理论任务;其二是实践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重要理论比较熟悉,具备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市场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获得一些实用的人格测评技能,要求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一些实际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学以致用,解决自身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难点: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重点: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和人格发展阶段论 难点: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许燕《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

《人格心理学》讲授纲要 一、《人格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他们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下列问题: 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范式。 2、人格心理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非善非恶;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由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基因和环境、天性和教养是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个体的人格的等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4、为人格矫正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学时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五)教学方式: 原著阅读与课堂教学、上台交流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比例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为: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参考教材为: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2.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3.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例

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过程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能体会到帮助别人与被人帮助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蒙眼布,书包。 教学过程: 暖身活动:你拍拍,我拍拍。 一、预习提纲: 同学们,你接受到别人的帮助吗?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1、看书上第19页的情境故事,说一下,是什么样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并表演出来。 及时鼓励,反馈,强化良好行为的形成。 2、教师引导:同学们,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教师总结:被别人帮助也是件快乐的事情。记得,要礼貌的说一声:谢谢1 3、那么,生活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帮助过别人,给大家说 一说吧。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在帮助别人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呢? 教师总结:主动帮助别人也是件愉快的事情。因为,你助人为乐了。 以上环节,使学生意识到:帮助别人也意义重大。 要求:1、两人一组,一位同学蒙住眼睛,扮演“盲人’,另一位扮演“拐棍”,由“拐棍”帮助“盲人’,完成“找香蕉”的任务。 2、完成后,互换角色,重新体验。 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摘下蒙眼布第一句话,或者当时的面部表情,适时总结,比如:谢谢你,感激的表情.......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体验:(1)信任与被人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2)自己在帮助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 教师总结:伸出你的手,给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只是举手之劳, 却能给别人带来光明,给自己带来欣慰与快乐。使学生体验助人为 乐带来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反馈。 既然同学们已经体验到了帮助别人与被人帮助的快乐,那么,: (1)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人呢?(课件展示),学生发言。 (2)如果,你能体会到他们的难处,你能否立刻帮助他,关心他? (3)你准备怎么做呢?;

人格心理学教案解读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佛洛伊德生平 第二节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可持 续发展的基本精神。下面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育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同桌之间为什么要友好相处的道理,教给学生和同桌友好相 处的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懂得什么是尊重、宽容、信任、真诚及信义。在与同学相处中,要把已学懂的道理用于学学习和生活中。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讲新课:与同桌友好相处。 二、讲授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授课文,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念一遍。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最纯洁的友情是同学的情谊,因此,你们要关心、爱护和 帮助同学,像课本中班长和红红那样。你们生活在下一个班集体中,难免有些碰撞, 发生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只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学会宽容和尊重,知错就改,这些小矛盾就不难解决,要像刚刚、丹妮、玲玲、强强那样做。 三、课堂活动 1、想想议议 教师:现在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这三个问题是: A、为了同桌之间友好相处,陈学和夏琳都是怎么做的? B、你是如何与同桌友好相处的?能举下一个例子吗? C、你与同桌闹过另别扭吗?为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说说与同桌相处的做法和体会。 2、想想说说 心灵港湾,同桌关系的重要性。 3、想想写写 活动一、《一封匿名信》谈谈与同桌怎样相处。 活动二、同桌招聘会,说说喜欢怎样的同桌。

活动三、自导自演,说说同桌的优缺点,怎样与同桌相处。 四、实践指导 心海拾贝,写写同桌的优缺点。 五、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又懂得了一些心理学知识,认识到要与同桌 友好相处,必须做到关心、爱护、帮助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尊重、信任同学;对同桌要真诚、讲信义;对同学的进步要表示祝贺,并与他友好竞争,共同进步。 六、课外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并邀请一位家长带队,去近郊野炊。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育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同学之间为什么要友好相处的道理,教给学生和同学友好相 处的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活动,懂得什么是尊重、宽容、信任、真诚及信义。在与同学相处中,要把已学懂的道理用于学学习和生活中。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讲新课:与同学友好相处。 二、讲授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授课文,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念一遍。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最纯洁的友情是同学的情谊,因此,你们要关心、爱护和 帮助同学,像课本中班长和红红那样。你们生活在下一个班集体中,难免有些碰撞, 发生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只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学会宽容和尊重,知错就改,这些小矛盾就不难解决,要像刚刚、丹妮、玲玲、强强那样做。 三、课堂活动 1、想想议议 教师:现在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这三个问题是: A、为了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刚刚、丹妮、玲玲、红红、班长、强强都是怎么做的? B、你是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举下一个例子吗? C、你与同学闹过另别扭吗?为什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 因此,可以把把心理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