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法医学常用语

精神病法医学常用语

被鉴定人在作案时是否存在癫痫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有否妄想存在,是评定其责任能力的关键之一。

加之他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的癫痫性人格特征,形成对现实的曲解和偏见。

是否有妄想、幻常?有妄想就证明智能障碍的程度过深。

除了癫痫大发作之外,还有失神、发呆小发作,病后个性明显改变,表现孤独、自卑、易激惹,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强烈,固执、气量狭窄,以自我为中心,发怒后不顾一切,甚至打骂家人,砸坏家中物品,家属及单位同事均主动避免与其发生矛盾冲突。

案件回忆程度;行为是否后悔;作案时逻辑分析是否合理;自知力(辨认);控制力。--癫痫性人格改变

“癫痫朦胧发作”和“癫痫人格改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周围的环境不能辩认或误认,可有大量错觉和幻觉,可表现为目光呆滞、神情恍惚,或表情恐惧、紧张、言语行为紊乱,冲动毁物,发作后对该事情记忆不全。后者是人格改变,长期以来的反复出现的冲动激惹敏感多疑。

“癫痫朦胧发作”的特征:1缺乏作案目的和动机;2被害对象无选择性;3作案行为发生突然,无预谋和计划过程;4行为后果严重,致死伤者众;5作案后无自我保护表示;6事后对作案过程遗忘

“癫痫人格改变”的特征:1行为发生有一定原因,有一定的作案动机、目的;2有激惹暴怒过程,情绪控制差;3行为后果与原因不相称;4对象有一定指向性和选择性;5意识清醒;6事后对作案过程能回忆并诉述清楚;7可有后悔表示

精神检查:一般检查是自行入室,意识清,年貌符,仪容整,衣履洁。接触可(主动被动),检查合作,理解提问,对答切题,言语通顺。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敏感多疑。

对自身疾病认知不完整意志减退自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不能全面自主做出主、客观相一致的意思表达。

法医学名词解释

法医学名词解释 1.假死:人体生命功能处于极其危弱的状态,循环呼吸和脑的机能活动高度抑制,用一般 临床检查方法查不出生命指征,以致被误认为死亡,这种状态即假死。 2.脑死亡:指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也称全脑死亡。 3.早期尸体现象:指死后24小时内,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出现几种相关的死 后变化。主要包括:肌肉松弛、尸僵、尸体痉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斑、尸冷、姿容和自家消化等。 4.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血液因其本身重力,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内, 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称尸斑。出现初为云雾状、团块状,逐渐融合成片状,一般死后1-2小时开始出现,颜色与死因有关。 5.皮革样化:尸体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黏膜面,水分蒸发较快而局部干燥、变 硬,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称为尸体的局部干燥/皮革样化。 6.挫伤:由致伤物作用于皮肤,造成皮内或皮下血管破裂,引起皮内或者皮下出血为主要 改变的闭合性损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表皮剥脱、局部肿胀和炎症反应。 7.挫裂伤:由钝器打击形成的创伤,由较强大暴力致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直至内 脏器官破裂的开放性损伤。 8.竹打中空:棍棒打在躯干、肢体等皮下组织较厚的部位,常形成中间苍白、两边平行的 条状镶边型挫伤带,俗称“竹打中空”,又称中空性皮下出血。 9.试切创:在主要切创附近与之平行的表浅切创,仅见于自杀。 10.挥鞭样损伤:交通事故时,由于车体和车内人员的骤然加速或减速以及头部的惯性作用, 使颈部前后过屈或国伸,导致颈椎颈髓及脑组织受到牵拉、扭转、断离及压迫,造成颈椎半脱位,颈髓受压或挫伤,即挥鞭样损伤。多发于第5-6颈椎,其次为第1颈椎。 11.擦伤:表面粗糙的致伤物与体表摩擦使表皮的一部分或全部剥脱和缺损,又称表皮剥脱。 12.八字不交:当缢死者缢绳的着力部位在颈前部,多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绕向颈部左 右两侧,斜行向后上方,沿下颌骨角,经耳后越过乳突,升入发际,达头枕部上访而形成提空。 13.水性肺水肿:因溺水者剧烈呼吸使溺液、黏液、空气三者在气道内混合而成泡沫,又因 吸气力量大于呼气力量,泡沫状溺液吸入肺泡而不易呼出形成。这是种生活反应,是溺死的主要征象之一。 14.热作用呼吸综合征:火烧现场中活着的人体具有呼吸功能,热作用于呼吸道产生损伤的 征象反映了生前火烧的证据。现场燃烧产生的烟灰与碳末可沉积于呼吸道黏膜表面,如口、鼻、喉气管等处,火场的热气体、火焰、烟雾和刺激性气体,可引起呼吸道和呼吸器官的烧伤反应:喉头、会厌及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坏死,甚至出现白喉样假膜;肺部明显充血、水肿甚至出血,重量显著增加,富含蛋白性液体。以上改变成为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 15.电流斑:又称电流印记,是电流在皮肤的出入口部位形成的损伤,其形成机理是皮肤的 高电阻作用,电流在穿透皮肤通过人体产生高热及电解作用,皮肤角质厚的地方易形成电流斑,常1-2个。 16.皮肤金属化:又称金属异物沉积。指电极金属在高温下熔化或气化后,金属微粒沉积于 受损皮肤表面或深部皮下组织的现象。不同电极金属可产生皮肤不同的颜色改变。17.猝死:又称急死。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为内在疾病而发生急速、意外的死亡。男性 显著多于女性,有的超过两倍。 18.猝死综合征:绝大多数猝死可查见体内患有致命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猝死案例,虽然经过全面尸检,但仍找不到足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法医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分析3 作业要求 1. 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上述资料中未提及或未做特别说明的均视为无异常。 2. 答案书写时分别出具法医病理学诊断、分析说明和鉴定意见,案情材料等不用在重复抄写。 3. 法医病理学诊断:资料中涉及的损伤或病变均应以法医病理学诊断方式列出。 4. 分析说明:要求依据所提供的材料对死亡原因进行论证。论述力求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层次分明。(提示:本案例涉及中毒与疾病分析,请查阅吗啡、海洛因中毒资料) 5. 鉴定意见:对死亡原因进行鉴定。(提示:包括死亡原因和死亡机制,要求简明、扼要)。 注意: 1.发现存在结果(分析说明)串通情况的,按“不通过”结果处理。 2.最后一次课结束时由各班班长将本班学生的名单及答案一并交给上课老师。未交答案者视为本课程考核不通过。 3.学生学号逐一写出,并记录应交人数、实交人数、未交人的原因,请留下班长的联系电话。所交的答案要按照学号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一、案情简介 死者李某,男,36岁。某日21:50许,被其朋友发现突然昏倒在某旅馆卫生间内,呼之不应,遂对其进行胸外按压并拨打“120”急救。约20分钟后“120”到达现场,医生检查发现:口唇发绀,脉搏触不到,呼吸、心跳停止,两侧瞳孔缩小,直径均为0.2cm,对光反射消失。予胸外按压、心内注射强心针,抢救无效后,宣布临床死亡。 据调查材料反映,李某既往有吸毒史3年,生前患有艾滋病。曾因犯罪服刑1年,于死亡前1月余刑满释放。死亡前7天因纠纷被他人用热水瓶砸伤右上肢及腰背部并致局部烫伤,伤后感局部疼痛,无其它不适。死亡当日8:30许与其朋友外出。现死者家属怀疑李某被伤害致死,故申请尸体解剖检验。

药理学名词解释14058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 药物的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法医问答

1、法医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任务:○1为侦查犯罪、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医学依据、揭露犯罪行为、维护保障人民生命安全;○2为医疗卫生立法提供依据;○3开拓新的学科领域。 内容:包括损伤、伤残、疾病及死亡的医学与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对象:○1尸体(主要对象)○2活体○3生物性检材 2、血痕检验一般遵循的程序是什么? 答:肉眼观察预实验确定实验种属实验个人识别○1肉眼观察:可疑血痕的大小、形状、颜色、部位及范围等。 ○2预实验:常做可疑血痕联苯胺实验、酚酞实验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血痕,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可能为血痕,阴性则不是血液或血液已被破坏。 ○3确认试验:常做可疑血痕的凝集反应来确认是否为血液,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是血液,阴性则不是血液或血液已被破坏。 ○4种属实验:常做血色原结晶实验(或氯化血红素试验)是否为人血,若实验结果为阳性则为人血,阴性则为动物血。 ○5个人识别:血液测定和STR+TCR实验来进行DNA识别,判断是甲血还是乙血。3、猝死的诱因有哪些? 答:诱因:○1强烈的情绪变化、精神紧张,过分的“喜、怒、哀、乐、悲、思、恐”等,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2过度劳累,较强烈的体育运动等体力活动突然增加,如疾跑、登高、斗殴、搬抬重物等;○3暴饮暴食,主要指饮高度白酒和高脂肪餐饮食;○4气候异常,过冷或过热;○5其他,轻微外伤、过度吸烟、急性感染、性交,甚至睡眠中抑制等状况引起的异常反应等。 原因:包括急性病、潜在疾病或慢性病急性骤恶化、烈性传染病、异常或过敏体质等。 5、诈病、造作病(伤)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鉴别? 答:诈病特点:○1目的性强○2检查困难○3模仿性强○4病程反复○5过分夸大○6体检不配合 诈病鉴别:○1要解决的问题:a、要明确被鉴定人是否存在该病b、该病与其临床表现是否吻合c、被鉴定人的这种表现是否尤其主观故意所致 ○2鉴定要点:案情与病史的审查、询问病情、体检、专家会诊、慎重结论。 造作伤特点:○1共同特点:a、造作上有明确的目的b、损伤轻微c、损伤易诊断 ○2特点:a、造作伤的部位显而易见、力手可达、与目的相符、不毁容不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 ?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 门科学。 2. 药物diug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 .药效学Pharmacody 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 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ee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 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 .药物作用drug acti 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 .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 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 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 治疗,或称治本。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 症治疗,或称治标。 10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 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 .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 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 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 )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 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 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17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指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法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版

名词解释&简答题 ★【法医学】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 【法医病理学】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法医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尸体。 【物证检验】应用物理、化学、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物证进行检验,确定其性质、种属及个人特征等。【euthanasia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临死亡之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 【尸体的皮革样化】尸体皮肤较薄的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粘膜面,水分蒸发后干燥变硬,呈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 【巨人观】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使整个尸体膨胀,表现为颜面膨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如漏斗,腹大如鼓,皮下气肿。 【拳斗姿势】在四度烧伤全身炭化时,肌肉受高热作用而凝固收缩,由于屈肌强于伸肌,所以四肢常呈屈曲状。 【Paltanf氏斑】溺死斑,溺死的尸体,两肺表面湿润,光泽感强,颜色较淡,成浅灰色,其中夹杂有淡红色出血斑块,此为肺泡壁破裂出血并溶血形成的,多见于肺叶之间及肺下叶。 【毒品】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品与精神药物的统称,包括阿片、吗啡、海洛因、冰毒、二乙麦角酰胺等200余种。 【吸毒】指某些人为了变换情绪或诱导欣快感,非法使用明令禁止的毒品,包括麻醉品、兴奋剂和致幻剂。 【性窒息】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者,在隐蔽处用一种特殊的窒息方式,刺激并增强其性感所进行的一种反常的性行为活动。 【骨珍珠】高压电击时,由于电流热效应而产生骨坏死、胶原破坏和无机物熔化,熔化的特殊产物即骨珍珠,系磷酸钙融合而成。【现场勘验】为了发现与案件相关的线索、查明案件的性质、证实并揭露犯罪行为而在现场实施的一系列侦察行为。 【accidental death意外死】由于意外的暴力因素损害人体所引起的死亡,又称灾害死。 【尸体肌肉松弛】死后由于肌肉和皮肤失去了弹性和张力,肢体变软。表现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面部无表情,沟纹变浅。四肢关节可弯曲。大小便失禁,精液外溢。 【木乃伊】尸体因水分迅速蒸发而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称干尸。 【电击纹】电击后在人体表面形成的树枝状或蜘蛛网状的红色条纹。是电击时皮下血管扩张、麻痹、充血或皮肤烧伤的结果。 【强奸】男子违背妇女意愿,采取暴力、胁迫、利诱、欺骗、药物或其他手段使其丧失抵抗,强行与之发生婚姻以外的性行为。【TaqDNA聚合酶】是从一种嗜热性真菌中分离出来的DNA聚合酶,对合成DNA具有比较高的最适温度(70Co~75Co)。 【PCR技术】一种快速的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依赖于靶DNA序列侧翼上所结合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由DNA 聚合酶催化合成特异DNA片段的方法。在耐热DNA聚合酶作用下,以一对特异性序列DNA断片段作为引物,利用加热和冷却交替的循环程序,有选择地放大基因组内某一小区段。 【雷击迟发反应】雷击幸存者,可因周围神经分支受损,引起皮肤营养不良、神经疼、麻木,或其他感觉障碍如白内障、精神障碍及性格改变等。 【鉴定】接受司法或行政机关的委托,对交付的有关材料,依据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检验、认定,就某些专门性问题作出结论并以鉴定书的形式报告委托机关的过程。 【临床法医学鉴定】临床法医学鉴定人接受委托方的委托,运用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被鉴定人进行检查,按鉴定事项讨论分析,做出鉴定结论的过程。 ★【亲权鉴定identification in disputed paternity】应用医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检测遗传标记,并依据遗传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对被检者之间是否存在生物学亲缘关系所做的科学判定。 【损伤程度鉴定】法医工作者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被鉴定人的非致命伤进行检验,再根据我国现行公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进行评定,做出此非致命伤是重伤、轻伤或者轻微伤的判断过程。 【尸冷】死后人体产热基本停止,而体表散热仍在继续,尸体温度随死亡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直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 【尸蜡】尸体浸在氧气不足的水中或空气不足的土中,腐败进展缓慢而停止,皮下脂肪因皂化或氧化,形成污黄白色的蜡样物质,使部分或全部尸体得以保存。 【尸绿】腐败气体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硫化血红蛋白,透过皮肤呈现绿色,通常在死后24小时后出现,最先出现于右下腹。【医疗事故】合法医疗机构及义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造作伤】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自己(或授意他人)故意损害自己身体,造成自身疾病或损伤者称为造作伤,也称自残。【脑死亡】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完全丧失。 ★【猝死】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病变而发生急速、出人意料的死亡。死亡时间一般以24小时为限,具有意外性、自然性和非暴力性。 【法医物证学】就涉及法律问题的生物性检材进行检验,解决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问题的法医学分支学科。 【医学鉴定人】为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问题,接受聘请进行法医学鉴定的临床医生。 【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的血管内,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 【腐败静脉网】内脏血液受腐败气体推动,充盈皮下静脉,在体表呈现暗红色或青绿色树枝状血管网。 【硬脑膜外热血肿】头部受火焰高温的作用,脑及脑膜受热后凝固、收缩与颅骨内板分离形成间隙;硬脑膜及颅骨板障内血管破裂,渗出的血液聚集于该间隙形成血肿;一般好发于颞顶交界处。 【维斯涅夫斯基氏斑】冻死尸体中胃粘膜糜烂,胃粘膜下有弥漫性斑点状出血,沿血管排列,颜色暗红、红褐或深褐。 【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呼吸道烧伤所引起的急性喉头水肿、急性坏死性咽炎、急性喉头炎、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等病变。是烧死的确证。 【医疗终结时间】事故(意外或故意伤害事件)致伤者经过一段时

遗传学名词解释94257

遗传学名词解释 amitosis无丝分裂: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mitosis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a 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 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endomitosis内源有丝分裂:即间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但不发生核分裂,着丝点也不分裂。结果形成多线染色体。或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但细胞核未分裂,则核内染色体成倍性增加,成为内源多倍体。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世代交替: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allele等位基因:载荷在同源染色体对等的位点上的二个基因,这二个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dditive effect加性效应:是指各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基因型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的大小,这部分效应一般是累加性的。 dominant effect显性效应:是指同一基因位点内相对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autopolyploid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all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apomixis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aneuploid非整倍体:指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比该物种正常合子(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的现象。 atavism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即为返祖遗传。 complementary effect互补作用: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9:7)

法医学案例

中毒 郭庆玲在医疗过程中死亡已构成医疗事故? 一、案情摘要 1988年5月31日零时许,郭庆玲(女,8岁),因?阵发性脐周疼痛?由其父亲郭泅光带到××省儿童医院就诊,由门诊主治医师孙××接诊,诊断为?肠虫症?,于零时45分收住内科三病区,医嘱:5%颠茄合剂l00ml,4.8%新诺明合剂100ml,vitC及APC片等,将处方给郭泅光外甥去药房取药,药房护士告知其服药方法。早7时许,孙×共医师查房时,见郭庆玲仍喊肚子疼,又见其服药不多,即嘱其?多喝点?后离去,郭泅光遵医嘱加大服药量。 早班护士发现夜班医师医嘱未补处方,即让实习医师补了一个处方,而下午又一护士将处方交与郭泅光取药,下午3时郭泅光去药房取药,取回后同房患者家属说和晚上所开药为同一药,郭泅光即将晚上所剩药物至6时左右全部给郭庆玲服完。早10时左右患儿颜面潮红。晚7时30分患儿开始出现烦燥,视物不清,问话不答,10分钟后出现抽风,两眼上翻,瞳孔约6mm大小,光反应迟钝,下午9时50分出现呼吸暂停,昏迷。6月1日晨5时50分测体温38.2℃,在使用呼吸机,抗阿托品等治疗下,患儿于6月2日神志转清,但双肺出现水泡音,6月4日右侧肢体软瘫,6月5日下午面色转灰,又陷昏迷,血压下降,体温仍高。6月7日病情恶化,呼吸困难加重,肺部×音增多,经抢救无效于6月9日下午9时许死亡。在抢救过程中,于6月1日、6日、8日三次胸透均报告有肺水肿,(6月1日有一次x一线检查报告无肺水肿)。(摘自西宁市中院案卷所附郭庆玲门诊及住院病历)。 1988年6月28日,青海省公安厅9处对郭庆玲尸体进行了解剖检验,解剖中发现:距回音部132cm处的回肠有一长9cm,周径13cm的,壁上有手术缝线的憩室,憨室内有食物残渣贮留;双肺呈暗红色,质地变实,浮扬试验阴性,支气管分支处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肺切面边缘外翻。组织学检查,肺包膜不增厚,大部分肺泡间隔增宽,有单核,中性白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并有嗜伊红液体渗出,部分肺泡有透明膜形成,部分支气管分支粘膜上皮脱落,管壁、管腔及其周边有上述炎细胞浸润。鉴定结论?郭庆玲系颠茄合剂中毒后并发肺炎死亡。? l988年9月24日经××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为:颠茄中毒后在抢救过程中并发了肺炎,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肺炎,不属医疗事故。 二、分析意见 受××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我们审阅了全部的案卷材料,并复查了11张组织学切片,现将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关于郭庆玲的死因问题 郭庆玲从5月31日晚零时45分入院至早7时孙××医师查房时,几乎未服颠茄合剂(见中级法院案卷,孙××谈话笔录),而到下午6时许,已将100mI颠茄合剂全部服完。即患儿于11小时内服完几乎100ml颠茄合剂(三日量),足以引起中毒。5月31日上午10时左右患儿额面潮红,下午7时30分出现烦燥,谵语,视物不清,10分钟后出现抽风,双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血压115/95mmHg,心率l00次/分,符合典型颠茄合剂中毒症状和体征。在中毒后抢救过程中出现肺炎、肺水肿,这在胸透及尸体解剖时均已证实。患儿是以?阵发性脐周疼痛?为主诉就诊,病历中末发现患儿在服药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证据,正是因为中毒才使肺血循环紊乱而出现肺水肿,同时毒物(颠茄合剂)抑制呼吸道粘膜分泌,使肺局部抵抗力下降,肺泡中的蛋白液体的渗出,又为细菌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之在抢救过程中气管插管,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终致肺炎。由此可见,没有中毒也就不会发生肺炎,肺炎是颠茄中毒后的并发症,中毒是患儿死亡的主要死因。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民法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完整版

五、名词解释题 1.公民——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 2.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3.宣告死亡——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对失踪公民推定死亡的制度。 4.户籍——是确定·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公民的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依,国民法学教材一般是按民法学总论、分论的结构来展开的,其中总论部分主要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理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民事法律事实(主要是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等;分论部分则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的理论。因此,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也是民法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5.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 6.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7.公司法人——是指依据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而设立的法人。 8.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能够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9.联营——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一种法律形式。 10.法律上的物——是指民事权利主体能够实际控制或支配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产。 11附期限法律行为一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根据。 12.否定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又称消极条件。 13.诺成性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14.默示形式——是指不通过语言或文字,而以沉默的形式成立的法律行为。: 15.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对其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的性质、内容等的理解上有重大的错误。 16.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7.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关系。 18.特别代理——是指代理权限被限定在一定范围或一定事项的某些方面的代理.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11、性状: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形态、生理或行为特征称为性状(character/trait) 13、相对性状:不同生物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这种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称为相对性状 14、显性(dominate)性状:在子一代中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5、隐性 (recessive)性状:在子一代中未出现来的某一亲本的性状。 17、基因型(genotype):指生物个体基因组合,表示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又称遗传型; 18、表现型(phenotype):指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简称表型。 19、纯合基因型:具有一对相同基因的基因型称为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如 CC和cc;这类生物个体称为纯合体(homozygote)。 ●显性纯合体(dominant homozygote), 如:CC. ●隐性纯合体(recessive homozygote), 如:cc. 21、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 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在一般情况下:F1杂合体的配子分离比 为1:1,F2表型分离比是3:1,F2基因型分离比为1:2:1 22、测交(test cross)法: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根据侧交子代(Ft)的 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3、独立分配定律: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 立性。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彼此独立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24、系谱分析法:用图解表明一个家族中某种性状(或遗传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而判断该 性状(或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 27、外显率(penetrance):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 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就是说同样的基因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的 个体表达了,而有的个体可能没有表达,这样外显率就小于100% ——不完全外显。外显率为100%——完全外显 28、表现度(expressivity):是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29、共显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30、镶嵌显性: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 嵌图式。 31、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 32、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 lethal gene):在杂合状态下即表现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 33、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 34、基因互作:基因在决定同一生物性状表现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 35、互补基因:两对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并影响生物的某同一性状时才使之表现该性 状,其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性状出现,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37、叠加效应:不同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 现为一种性状;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性状分离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叠加基因 38、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 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其中的掩盖者称为上位 基因,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 39、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个显性基因的表型被 抑制,孟德尔F2表型比率被修饰为12:3:1

2020智慧树,知到《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 以下哪些是法医师承担的责任? 选项: A:揭示死亡规律 B:帮助恢复健康 C:发现伤残规律 D:发现犯罪线索 答案: 【揭示死亡规律;发现伤残规律;发现犯罪线索】 2、多选题: 属于暴力性死亡的有? 选项: A:自杀死 B:病理性死亡 C:他杀死 D:意外死 答案: 【自杀死;他杀死;意外死】 3、多选题: 死亡时间推断具有哪些意义? 选项:

A:认定/排除嫌疑对象 B:确定案发时间 C:缩小侦察范围 D:阐明案件性质 答案: 【认定/排除嫌疑对象;确定案发时间;缩小侦察范围;阐明案件性质】 4、多选题: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 选项: A:建立风险防范思维 B: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 C: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法医师 D:普及法医学常识 答案: 【建立风险防范思维;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普及法医学常识】 5、多选题: 关于尸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浸润期改变体位,能形成新的尸斑 B:扩散期尸斑指压褪色,移指复现 C:尸斑颜色可提示死因 D:沉降期尸斑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

答案: 【尸斑颜色可提示死因;沉降期尸斑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多选题: 法医因果关系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选项: A:论证 B:循证 C:确证 D:取证 答案: 【论证;循证;取证】 2、多选题: 关于法医因果关系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B:研究原因力分析方法 C:研究各种因素产生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因果关系 D:构建唯一性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理论体系 答案: 【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研究原因力分析方法;研究各种因素产生和造成人身伤亡后果的因果关系;构建唯一性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理论体系】 3、多选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97073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