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梅说课材料

溜溜梅说课材料
溜溜梅说课材料

溜溜梅

安徽溜溜果园

广

目录1、摘要

2、前言

3、溜溜果园市场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分析.

4、溜溜果园消费者需求现状分析. ★消费者分析

★溜溜梅市场机会问题分析

5、竞争对手分析

★主要竞争对手

★潜在竞争对手

6、溜溜果园品牌推广策略

★产品定位

★品牌分析

★ SWOT分析

★品牌远景及营销策略分析

7、公关环境与促销

8、广告媒体创意表现与实施

★广告目标、目的

★广告创意表现与实施

9、广告媒介策略

10、广告效果评估

11、附问卷调查

摘要

安徽溜溜果园集团总部位于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安徽溜溜果园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溜溜果园食品有限公司、诏安溜溜果园食品有限公司、芜湖凯旋食品有限公司等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溜溜果园企业致力于果品深加工产业,溜溜果园旗下自主品牌“溜溜梅”“番茄仔”“吾爱”“热带风情”等系列产品,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至爱之选。公司秉承“传播健康休闲文化、引领绿色消费潮流、光大品牌、永续经营”的使命,着力打造中国果品深加工第一品牌!作为休闲食品的挑战者,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还不够理想,尽管面对广阔的年轻人市场,溜溜果园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还不够深入,溜溜果园还缺少对品牌有一定忠诚度的消费群体,大部分消费者对溜溜果园的品牌文化的定位还是很模糊。所以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对品牌的宣传,市场的推广。

前言

溜溜果园系列食品不仅仅是种单纯的小吃食品,也是年轻的休闲的,以传播健康休闲文化,引领绿色消费潮流,懂得分享快乐,享受人生为理念。优选江南地带阳光果园特等好果,颗颗鲜嫩润滑,肉厚核小,酸甜可口,运用19道现代科学工艺精制而成!倍感工作、生活压力的现代人,忙里偷闲时,随时吃一颗天然又健康的梅子,包您吃得“梅”开眼笑!

为提高溜溜果园的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零售量,我们为此做了份广告策划,首先采用的是市场问卷的形式,在各种人群对此类休闲产品的购买、了解,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合以上调查作出相应的广告策划,在年轻人消费群体中进行品牌推广,以此提高溜溜果园系列产品的销售量和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善市场的销售情况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收益。

溜溜果园市场环境分析

1、市场宏观环境的制约因素:

a、总体的经济形势

当今社会正处于生活节奏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不断趋于忙碌化和疲劳化。在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不在话下,相对应的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也在追求着年轻、时尚、高品质。对休闲食品的选择也针对化。

b、总体消费态势

中国目前的休闲食品品种还比较有限,也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滞约了消费,对休闲食品整体市场的拓展较为不利。在休闲食品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休闲食品的认识、追求不断提高,所以休闲食品的发展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消费者品质生活的提升。

c、产业的发展政策

公司致力于果品深加工产业,溜溜果园旗下自主品牌“溜溜梅”“番茄仔”“吾爱”“热带风情”等系列产品,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的至爱之选。公司秉承“传播健康休闲文化、引领

绿色消费潮流、光大品牌、永续经营”的使命,着力打造中国果品深加工第一品牌!

2、市场微观环境制约因素

溜溜果园系列休闲食品对于人们生活来说并不是必需品,但对于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人们来说,又是个可选产品,倍感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的人们来说,购买休闲产品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其他梅类食品的种类,功能都不断多样化,致力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溜溜果园系列带来一定的压力,各品牌也在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产品功能,不仅要求口感,还有药物治疗,满足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各大超市和网购同步而上,来抢占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的认知度。

消费者需求现状分析

1、消费者分析

梅类食品是15岁-35岁左右年轻女性的喜爱食品,特别是那种酸溜溜、甜丝丝的感觉更受青睐,在多次的消费者市场调研中“溜溜梅”的名字应运而生,“酸溜溜,甜丝丝,诉说幽幽情”将产品的个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上海国际农展中心的展览大厅里,芜湖市展区内的安徽溜溜果园集团有限公司产品“溜溜梅”,无疑是本次农展会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没事儿,就吃溜溜梅!”这句广告词,吸引了众多上海美食家,他们拥挤在溜溜果园柜台前,品尝并购买该公司“溜溜梅”等食品。不到一个时辰,该公司带来的“溜溜梅”等食品,就销售了一大半。

湘教版美术七上第四课《梅竹精神》word说课稿

《梅竹精神》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梅竹精神》出自七年级第四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梅花和竹子的特点和类型,学会怎样去欣赏梅花和竹 子,从而达到自己创作梅花和竹子。 2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枝干遒劲,花朵飘香;翠竹葱翠挺拔,宁折不屈。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着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去的精神。 古往今来,人们托物言志,以各种方式赞美他们,追求表现崇高的人生境界。在 高雅和逸趣昂然的气氛中,使观赏者在深沉的微笑中得到启迪。学习梅竹能培养 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梅花和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 的兴趣从而创作不同类型的梅花和竹子。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图文并茂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梅花和竹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梅花和竹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创作思维。 1.教学重点:学习梅花和竹子的欣赏和了解、学习它的绘画技法及特点等。 2.教学难点:尝试创作一幅梅花和竹子相结合的作品。 3.具准备:课件教材多媒体等 4.课时:1 课时 5.授课对象:初中生 二.教学对象分析: 梅花和竹子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出现在这里,虽然对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还比较的熟悉,但是他们还不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力,因此能够很好的去理解、欣赏梅花和竹子 的基本技法、特点以及类型等艺术魅力。因此通过图文并茂的结合,引导学生对梅花和竹 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感受梅竹精神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和创作思维。

一剪梅说课稿完整版

一剪梅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剪梅》说课稿 【教材依据】 《一剪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篇目。该诗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时期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而《一剪梅》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李清照以及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的词风的特点,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和高考奠定背景知识和方法基础。 【设计思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学习鉴赏一首词,教会学生鉴赏一类词的方法,力争达到“读一首而知一类”的目标。本词赏析主要围绕“相思之愁”展开,利用意象分析法和关键词分析法来进行赏析。而诗词的赏析一定要以“诵读”为基础,诵读是为了更好地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地诵读,而诵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预习、探究、合作、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讲解。课前教师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主动性;课堂上再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营造诗词氛围,指导启发学生在诗歌情境中讨论探究,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去感受感悟,落实教学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词意、学会朗诵;了解《一剪梅》词牌名来源。 2、了解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明确她这一时期词作的主要风格特点。 3、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诵读;品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这首词利用特有意象营造的意境,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 感悟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利用意象和关键词分析词作的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课堂活跃,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在上第六课《和平鸽》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跟和平、和平鸽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贴画如:《和平之人》、《不这是胜利》等,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多年的美术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

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能很好地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延展的还不够,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让美术课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又一阵地。 3、我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故事,游戏和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受,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4、在课堂上我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让他们感受到,上美术是一种享受,自己才是这节课的主角,让他们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对每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要更努力的做好以上几点。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好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对学生艺术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格调清新,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

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一剪梅 公开课 教案

《一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评意象,感受意境,感受李清照词作细腻深婉的风格 2、背诵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作品的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借物抒情、融情入景等艺术表现手法,学习词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词人炼字炼句技巧及诗歌意境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中国的诗歌到唐代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独辟蹊径,创制、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得诗人的情感抒发有了更多的空间。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生:《如梦令》二首、《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夏日绝句》等)在这些词作中,我们发现,李清照工于造语,善于推陈出新,善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婉约词作《一剪梅》,感受李清照的女儿情怀。

二、知人论世 1.知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闺中生活,风格婉转轻快,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痛后,后期词作常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凄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论世: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缡(lí,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未久,明诚即负笈(jí,书箱)远游。易安殊(很、特别)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这里看,这首词是一首闺情词,主要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三、深情吟咏,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1.请一位学生范读,教师点拨:单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应读得轻快短促,这样音韵美就更突出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齐读 问题设计:在朗读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大家想想,这首词的音韵美得益于哪些方面呢?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理解诗意,赏析意象,感受意境美 1.诗意解读,学生展示预习时根据预习修改的短文。 2.概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 明确: 词眼:闲愁——甜蜜的相思之愁 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抒胸臆 3.赏析上阕 ①《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这一句“精秀绝伦”在哪里?请大家结合意象和诗歌主旨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教材学段:七年级上册 任教班级:C156、C157、C158 教师姓名:段吉成 所属学校:茶陵县潞水学校 2018年下期 目录 第一课你我他 1 第二课我的故事 4 第三课向日葵 8 第四课梅竹精神12 第五课花圃16 第六课和平鸽 21 第七课灯和光 24 第八课门27

第一课你我他 【教案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式,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2、过程和方法:欣赏作品以及指导教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案重点】人物的脸形和表情。 【教案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案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特征的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相关材料。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对方的特征。 2、说说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仔细观察,你的同桌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型等)。 4、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二、新课教案 1、作品分析:宫六朝的一副素描作品——《小女孩》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小女孩》。 2、作品分析:罗中立的一张油画作品——《父亲》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3、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4、教师发一些头像素描作品(复印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把老农的质朴、善良、勤劳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5、临摹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副画家的肖像画作品来临摹,仔细地体会画家的用笔技巧。(教师行间指导:表扬较为好的,纠正差的。) 三、本课小结 1、本课教案内容概述。 2、本课学习情况小结。 3、布置下节课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和讨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有的同学在临摹作品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作业有什么问题? 二、教案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官的比例关系,重点关注五官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的特点。 2、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在正面、3/4面、侧面观察时的特点,使学生感受结构关系,培养体积观念。 3、展示凡·高、毕加索、莫迪格利阿尼等画家的头像作品。 (在表现人物形象特征时,可以恰当地夸张局部特征,更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

教案《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宋朝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她天资过人,再加上优裕的环境和文学的熏陶,少女时代的她就气质高贵,外美如花,内美如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词牌名的由来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三、初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作品鉴赏: 1.全班一起初读, 没有预习请全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释自己先快速读下。全班齐读 同时请在读的同时,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先纠正字音)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是同学们刚才有读出闲愁来了么? 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提醒学生读该词要注意的方法《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然后就听读。

初中美术_梅竹言志——香如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演示(一)花的形态、色彩、神韵方面来具体分析 (花:由花瓣、花蕊、花托三部分组成 红色、粉红、白、淡绿、紫等颜色 像蝴蝶,美女。“冷风袭来何处香,互相逢缟袂绡裳”把梅 花比作风中素衣美女,圣洁飘逸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花萼上点缀颗颗雪珠,反射出 晶莹的光。) (二)老干新枝的形态、色彩、神韵方面来具体分析 (老干新枝的粗细、质感。像蛟龙、游蛇,像驼背的老人, 枯皮苍枝,瘦骨嶙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 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二、写意梅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老干新枝和花的画法。 生深入探索剖 析梅花的结构 教师示范,学 生认真观察

赏欣只取两三枝,教师演示: (一)老干新枝的画法 首先遇到用墨用笔的问题,运墨而五色俱,墨有六彩。先调一个淡墨,控制好水分(老干要渴笔),用笔苍劲有力,盘旋应带,适度穿插,(枝干的总体形态就像在写“女”字)。笔尖点重墨画枝,遒劲有力度,做到疏密有致、穿插自然、笔随势盘。最后在老干上重墨点苔点,有节奏韵律,突显老辣。 (二)花的画法 结合老师视频,花瓣有俯仰向背,总体形状是椭圆形。署红调色,笔尖调胭脂,点花瓣要圆中带方,有提按、大小、遮挡、浓淡、疏密等变化。花心稍留空白,待到七分干时画花

学生练习课堂总结蕊,呈放射状,参差不齐,用线要有始有终。点花托、花蕊, 也要做到节奏感,力透纸背。花骨朵也不能缺少。最后要连 接到枝上。画出梅花的轻柔、淡雅。 三、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梅花的小品作品创作,能够在圆形 或扇形卡纸上完成创作,掌握画面的布局要求,基本能掌握 画面的虚实关系、疏密关系。(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展示: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学生互评同时纠正不 足。同时分析大师作品,吴昌硕、朱耷、齐白石的梅花作品, 让学生感受托物言志,大师们情感的流露。 课堂总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用有限的 生命诠释了永恒的精神。梅花的色,艳而不娇;梅花的香清 而淡雅;梅花的姿,苍耳清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 习中学习梅花的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节,就像齐白 石笔下的红梅,蒸蒸日上。 学生完成作品 教师课堂总结 学生互评 板书设计梅竹言志——香如故一、|赏论梅 花和枝干 二、写意梅 用笔、用墨

《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

《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 《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范文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梅竹言志 教学设计

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 第2课《梅竹言志》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中国画的笔墨工具学习画梅花,体验画梅的乐趣,能够了解水墨表现梅花的内蕴精神和基本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梅,了解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中国花鸟画借助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懂得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运用笔墨表现梅枝和梅花,把握用笔用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书画墨汁、毛笔、宣纸、垫纸、盛水用具、调色盘、颜料。 教学方法:讲授、欣赏、练习相结合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教师范画《墨梅》。 师:在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中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和象征? 生:梅花,梅花不畏严寒凌冬开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师小结:是的,在人们心中梅花凌冬不败,傲霜斗雪,象征坚强的意志,寓意高洁不屈的精神。也正因为梅花品格高尚,文人墨客爱歌颂梅花,以梅寄情,以梅言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的绘画表现方法来画梅花,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板书课题《梅竹言志》。 二、识梅

1.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①.梅花的生长习性:凌寒傲雪,铁骨冰心,迎寒而开。 ②.梅枝的造型:枝干纵横交错,遒劲挺拔。 二、赏梅 1、欣赏清代赵之谦的《花鸟册页》。 师:请同学们欣赏清代赵之谦的这幅作品,画中画了什么? 生:梅花、竹子 师:欣赏作品时,我们除了看画的内容之外,还要看落款。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落落数点谁与亲,何可一日无此君”。 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画家落款的题词表达了什么? 生:表达画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师:古往今来,人们托物言志,以各种方式赞美它们,追求表现崇高的人生境界。 2、欣赏吴昌硕的《寻梅》 讨论:请同学们从线条组织、用笔用墨变化等方面体会梅树枝干的画法。(看放大局部,比较。)教师引导:上节课在笔墨千秋中我们讲过,墨分五色,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 师小结:画家用笔苍劲老辣,豪放不羁,墨色具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组织交错穿插,画面疏密有致。右上角题款“前村雪后有时见,隔水香来何处寻”表达画家对梅花凌寒留香,铁骨冰心品格的爱慕之情。 3、尝试练习 欣赏齐白石的《红梅》,观察枝干和梅花的特点,请两位同学上台试画梅花枝干和花朵,其他学生在台下完成。(播放古筝音乐《梅花三弄》)。 作业点评 师小结: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取决于毛笔中水分和墨的控制。 三、画梅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梅花的画法,画梅先画枝,梅枝又分老干和新枝 1、画梅枝干的画法 ①、老干 用笔:侧峰行笔、顿挫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5篇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课堂活跃,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在上第六课《和平鸽》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跟和平、和平鸽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贴画如:《和平之人》、《不这是胜利》等,并结合2015年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中国奥运会,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多年的美术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2)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附录:知识拓展】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教学反思】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十篇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精选(一):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教师要用心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透过多种 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思自己多年来的美术教学,感觉到自己在反思总结几方面:1.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2.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 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潜力。 3.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 习与合作交流。 4.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搞笑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 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潜力与想像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多种辅助媒体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注重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教师应用各种生动搞笑的教学技 术和辅助手段。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小游戏、小故事、谜语、音乐,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讲授美术知识时能够利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等方式增强对象的感受潜力与想象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有条件的地区还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美术教学,鼓励学生以此方式进行美术欣赏,获取美术知识等,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设计制作生动的美术作品。6.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创造美,而美也能够为生活增添情趣。我们务必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紧密联系,参与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丰富美术课教学资料,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学和用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前布置作业时,让学生透过网络、书本等多种渠道了解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信息,让学生们在课上交流,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创作出生动且极富情趣而又个性鲜明的形象。今后,我会继续营造民主、简单、合谐的美术课堂氛围,运用开放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天地。愿我们的学生在开放的美术课堂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的实践潜力,在美术的海洋中发展自我、个性飞扬!我会继续营造民主、简单、合谐的美术课堂氛围,运用开放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天地。愿我们的学生在开放的美术课堂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的实践潜力,在美术的海洋中发展自我、个性飞扬!会继续营造民主、简单、合谐的美术课堂氛围,运用开放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天地。愿我们的学生在开放的美术课堂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的实 践潜力,在美术的海洋中发展自我、个性飞扬!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精选(二): 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用心性很高,上课简单,课堂活跃,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向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用心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持续课堂资料的新鲜感例。如在上第六课《和平鸽》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跟和平、和平鸽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招贴画如:《和平之人》、《不这是胜利》等,并结合2008年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中国奥运会,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展开教学。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

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

初中美术_梅竹言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梅竹言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竹子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中国画中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方法与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竹乐趣。能够了解水墨表现者竹子的内蕴精神和基本画法。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竹子的形态变化及组织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 演示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教具竹子实物、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竹子摄影图片、名构图简洁的作品)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补充完善 课堂导入 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欣赏《竹林听雨》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体会自然中竹子的状态。借助文学作品王维的《竹里馆》让学生加深对竹子的印象。 引出课题:《梅竹言志》画竹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 引出古人对竹子形象的描述。 其竿亭亭然,其叶青青然,其色莹莹然。 弯节不弯竿:宁折不弯 3. 说一说竹竿、竹枝和竹叶的形态特征? 竹竿:两头粗中间细 竹枝:中枝上生小枝, 越来越细,虽然细但是很坚韧 竹叶:细长型,尾部尖,重量轻,成组生长在其中贯穿竹子精神形态的体现,是学生从多方面认识竹子。 二:手中之竹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节、竹枝和竹叶的画法。 教师演示,同时课件展示错误示范。 1.竹竿:竹竿是一节一节的,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到顶端竹节越来越短。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马文娟 教学目的: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

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什么内容? 上阙:绘景下阙:抒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缘景明情:

梅竹言志(1)

第二课梅竹言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水平。 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使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水平。 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中国画的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这首诗的题目和作者。 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学生回答。 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使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花 二、识梅: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梅花的特点) 在严寒中开放,颜色多样艳丽,五个花瓣,花开皆五福,先到吉人家。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 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 梅花的画法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教师评价小结: 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不同:一个是白梅又叫圈梅(勾花),一个是红梅又叫点梅(点花)。 四、画梅:下面我们学习梅的画法。 教师示范(以点梅为例):(多媒体出示教师画梅的步骤图) 教师演示:边画边讲(画主干—画旁枝—画花—点蕊调整画面) 要求学生:观察作画的顺序和笔墨的使用方法,看有没有用到刚才老师示范的笔墨方法。 1、枝干的画法:出枝,先用笔蘸调淡墨,在盘子边上括干些再蘸深墨,起笔时用中锋,画到枝条时再用侧峰,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枝条要留白和断开,以便填花和穿插。 2、勾梅花:用用中锋以淡墨画梅瓣,笔上的水分要少,正面的梅花的画法,处理花心,勾蕊丝,点蕊头,勾花蒂,以中锋浓墨为佳。 3、点梅花:笔蘸满朱膘色,水分合适,笔尖沾曙红,用侧锋点梅花花瓣,组成一个圆形就成一朵正面的梅花。侧面的梅花要画成椭圆形,有不同朝向。花骨朵用一个圆点表示就能够了。点蕊:在花瓣半干时,笔上的水分要少,勾花丝并点上花蕊,花丝要少些,花蕊要密些。 4、学生临摹: 课件出示现代画家齐白石构图简洁的作品《红梅》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学生临摹齐白石的《红梅》或自己创作一幅梅花。 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并给予用笔、用墨等较好的学生和其作品即时的表扬和展示。 五、展评作品: 学生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理解和了解实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