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角度及人称

叙述角度及人称
叙述角度及人称

捕捉作品中作者的“身影”

——小说欣赏之叙述角度及人称

任务及达成目标:

1、了解叙述角度及人称;

2、明确叙述角度的类型及区别;

3、把握叙述角度及人称对我们赏析小说有何作用。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叙述角度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提示:文段是通过谁的的视角来描述祥林嫂的?

明确概念:

二、叙述角度的类型及特征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

后多少呢!”(孙犁《荷花淀》)

提示:该文段的叙述角度是怎样的?

明确:叙述角度及人称

三、理清关系(作者、叙述者、人物)

四、如何捕捉作品中作者的“身影”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明确: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明确:

叙述人称

导学案 一、改编故事,体会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1. 2.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情节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主题上,深化主题,增添艺术魅力。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 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 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 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

小说的叙述·叙述的人称

一、小说的叙述·叙述的顺序 [考纲要求] 2019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叙述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叙事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类型)、叙述节奏(加速减速、详略等)、叙述腔调(风格)。 一、叙述顺序 (一)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三)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四)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

小说叙述角度-人称-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小说叙述角度-人称- 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 叙述视角和人称教学设计 冯小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 一、【设计理念】 1.教材分析: 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中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是小说欣赏的的第一步,而叙述人称又和叙述角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直接参与者、行动者,更是语文学习中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角。平时大多数人有看小说的习惯,对一些技巧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过,所以在小说写作上也没有大胆尝试,通过叙述角度和人称的讲解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甚至在写作上能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叙述角度和人称的有关知识,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及反思,尝试“讲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 3.进一步反思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联系高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学会运用人称写作,表达。 2.用所学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爱听故事吗?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它要有个讲述人,下面我们看一下《祝福》改写版,思考谁在讲故事。 展示:《祝福》改写版: 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写法是以“我”的口吻传达出来的,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烈的阅读氛围。 第一人称便利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可作为第一人称的字词 有:我、俺、孤、人家、寡人、爷们、朕、余、予、吾、在下、鄙人、洒家、不才、私 第三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 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叙述特点: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

叙述的角度

人教版高二年级《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三、学情分析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五、重点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叙述人称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写法是以“我”的口吻传达出来的,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同时由于“我”的叙事视角,又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烈的阅读氛围。 第一人称便利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 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 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可作为第一人称的字词 有:我、俺、孤、人家、寡人、爷们、朕、余、予、吾、在下、鄙人、洒家、不才、私 第三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 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叙述特点: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作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直抒胸臆;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示例: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篇二:记叙人称及作用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 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 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 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对主要的情节起衬托或补充作用。补叙的作用:起补充、 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 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 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察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篇三:记叙文阅读之人称篇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 【知识导学】 我们要把握好记叙文中的人称,首先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 “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 “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考作者对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 一、记叙文阅读——人称的作用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2、?我?是重要人物。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 二、记叙文人称的写作要点: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不得频繁改换;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 三、记叙文人称的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书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记叙文人称的技法点拨: 选用记叙的人称,就是选择立足点、观察点,就是选择叙述的视角。关于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见闻,把事情经过和人物经历告诉读者。有些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就是作者。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等。文中的?我?讲述的,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事。同学们的作文,习惯采用这种?自叙式?。 有些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并非作者。如用第一人称写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虚构的、创造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的某些生活经历,但并不能把它当作真人真事来看。 如果改变立足点,观察点,创新地使用第一人称,更有趣味。 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选用第一人称,是不能写?我?的外貌的,也不能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所叙述的内容,必须是?我?、?我们?活动范围之内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否则,就有违情理了。 关于第二人称。初学写作的人,很少使用第二人称叙述。但第二人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在人称的转换之中,呈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

叙述角度及人称

捕捉作品中作者的“身影” ——小说欣赏之叙述角度及人称 任务及达成目标: 1、了解叙述角度及人称; 2、明确叙述角度的类型及区别; 3、把握叙述角度及人称对我们赏析小说有何作用。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叙述角度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提示:文段是通过谁的的视角来描述祥林嫂的? 明确概念: 二、叙述角度的类型及特征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

后多少呢!”(孙犁《荷花淀》) 提示:该文段的叙述角度是怎样的? 明确:叙述角度及人称 三、理清关系(作者、叙述者、人物) 四、如何捕捉作品中作者的“身影”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明确: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明确:

记叙文写作如何变换叙事人称-作文

记叙文写作如何“变换叙事人称”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 比如杜拉斯的著名作品《情人》。 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 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 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 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 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 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 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 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 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 外婆笑着,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 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 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 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

(完整版)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专项训练答案

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本文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3分)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 1、叙述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称叙述是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来进行叙述,这种叙述一般是直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会让人产生一种直观、真实、亲切的感觉,如:《我梦见我的体育合格了》体育课下课了,我顶着毒火火的太阳往教学楼里走,边走边嘟囔:破体育!死体育!忽然,一个声音在对我说话:哎,你怎么啦?别理我,烦着哪!我凶巴巴地。 唉,不就是下堂测八百吗?我能帮你。 我一惊,猛抬头,一个小个子的精灵出现在我眼前。 哇,是阿蒙,我幻想中的万能精灵。 我是阿蒙,我看你平时那么崇拜我,我就想为你干点什么。 这不,机会来了。 我有一种万能跑鞋,穿上它,你怎么运动都不累,还能提高速度。 阿蒙侃侃而谈。 我眼前一亮,太棒了,阿蒙,太谢谢你了,回头我把馅饼店都搬回来,叫你吃个够!我暗自高兴,有了它,再也不用挨老师骂,也不用受同学的挖苦和讥笑了。 星期四第五节课,我换了阿蒙的跑鞋,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向

运动场。 练得怎么样?‘第一’我可给你留着呢!大鸵鸟瞟了我一眼。 我暗自想:你瞧好吧,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 预备——跑!我的大脑接收指令后。 立即启动我的腿,我的腿后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它加快频率,这时我已超过了大鸵鸟,我回头看她,她都傻了,拼命追也追不上。 而看热闹的男生都一个劲起哄,也有加油的。 不一会儿,八百米就让我征服了。 大家(包括瞧不起我的那位老师)眼珠溜圆,可能全让吓蒙了。 我安慰他们之后,就踮儿踮儿地乘凉去了。 这时,一阵铃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只听一个熟悉的责备声响起:别睡了,快起来!今儿还得测八百呢!我在一阵迷蒙中疑惑:我怎么在床上躺着呢?但听到要测八百,我又一阵狂抓:我的万能跑鞋 呢李冰第三人称叙述,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第三者的口吻来叙述人物的经历、事件,如:《我的妈妈》(扩写原文:我的妈妈是中心医院的医生,一次,她为了给病人做手术而没能回家给我做饭正文:我的妈妈是中心医院的外科医生。 她是一名令人敬佩的白衣天使。 平时,妈妈寡言少语,却一心扑在工作上,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孙振兴 【技法讲解】 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 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较少。 用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向读者叙述故事。第三人称的写法非常灵活,被称为全知全能的写法。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作者自己不露面,而是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叙事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 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这时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坏处:作者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 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 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 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

李大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