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v0.9

智能电网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v0.9
智能电网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v0.9

智能电网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

一、概述

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在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约占70%,每年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电网的正常运行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气象的变化对电网负荷高峰出现的时间及峰值等有明显的影响,而气象灾害更会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大范围电网瘫痪,直接经济损失1516亿元。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近2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自然灾害己成为造成电网系统稳定破坏事故当中仅次于设备故障的第二大因素。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征,分析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工作势在必行,怎么样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摆在电力系统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这些工作做好必会有效地抵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意义。

应充分整合应用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预警评估,为电力相关专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使防灾减灾有充分的科学预警依据,智能电网的气象防灾预警是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以及电力系统精细化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气象灾害对电力运行的影响

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供电质量的可靠性指标要求日益提高,“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点多面广,变电站多数一次设备常年累月暴露于大自然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如:狂风暴雨、雷电、冰雪等来临时,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就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常有发生,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生产安全。下面就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天气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以便于自然灾害的致灾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热带气旋危害

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国家标准( GB/T 19201 -2006 )将我国预报责任区内的热带气旋划分为:热带低压( tropical de-pression , TD )、热带风暴( tropical storm , TS )、强热带风暴( severe tropical storm , STS )、台风( typhoon , TY )、强台风( severe typhoon , STY )和超强台风( super typhoon , SUTY 或SuperTY )等 6 个等级。

热带气旋对电网的影响主要有强风及暴雨两种方式,其中强风危害主要有:

1)线路倒杆(塔)断线。

2)导线风偏放电。线路中有大跨越、大档距、弧垂的导线,在强风作用下

产生较大风偏,使导与距离较近的建筑物、树木、其他交叉跨越的线等

因电气距离不足而造成放电。

3)线路杆塔上的跳线和变电站构架上的跳线风偏放电。

4)变电站设备引线线夹固定不牢脱落放电。

5)间接危害主要是强风造成线路及变电站以外的其他设备(物品)倒塌或

飞落,导致电力设备的故障。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造成线路杆塔倾倒。

2)暴雨侵害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致使设备运行异常或故障,或造成二次

控制回路接地、短路故障,导致保护及开关误动。

3)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造成水淹地下(或低洼地带)的配电网开关站、配

电室、电缆环网柜等,造成重要用户的长时间停电。

(二)微风危害

输电线路长期处于风速较低的环境,这种持续反复的振动可能造成杆塔螺栓连接松动和构件疲劳破坏。同时由于铁塔与导地线的振动耦合作用,挂点部位钢管构件的高频振动会与导线的高阶振动产生共振,影响导地线防振器的减振效果。水平或接近水平构件的高频振动也会对攀塔维护人员带来身体不适。

(三)雷电危害

特别是大范围的雷暴对高压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等供电设备危害极大。其不利影响,可以分为机械的、热力的和电磁的影响。机械的影响主要的是各种建筑物

(例如电杆、烟囱和房屋等)的劈裂、倒塌;热力的影响主要是各种导线、避雷针有可能被雷电流熔化甚至蒸发;雷电对电力系统的电磁的影响,就是对绝缘物加以很高的冲击过电压,从而可能引起闪络或击穿现象,这个过电压是感应过电压(又叫感应雷或间接雷)或直击雷。一般的规律是:热而潮湿的区域要比冷而干燥的区域多雷暴;陆地上要比海上多雷暴;山坡上要比平原上多雷暴。

(四)冰雪灾危害

雪灾冻害造成的输电线路覆冰是造成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当导线表面的覆冰超过导线自重及所覆冰重力产生的拉力将通过导线、绝缘子等传递给杆塔,杆塔又将拉力传给拉线,只要导线、绝缘子、杆塔、拉线等其中一个环节承受不住所受拉力,就将会出现倒塔(杆)和断线的事故。

积冰一般会造成电网机械性损伤,如杆塔倒塌、导线断线等,恢复时间长,难度大;电网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投资巨大;恶劣天气有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预测。

(五)雾霾污闪

雾霾天气易造成电网设备绝缘性降低,发生污闪、雾闪或导线覆冰,加之气温降低,用电负荷增大,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考验。

(六)寒潮危害

寒潮造成的电线积冰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大得多,其特点是影响范围广。一般在初冬或冬末初春季节,寒潮降温天气产生的云中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会直接冻结成冰,形成雨凇。寒潮引发的冻雨天气会造成使电线上积满雨凇,雨凇最大的危害是使供电线路中断,高压线高高的钢塔在下雪天时,可以会承受2-3倍的重量,但是如果有雨凇的话,可能会承受10-20倍的电线重量,电线或树枝上出现雨凇时,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风吹引起的震荡和雨凇重量的影响,能使电线和电话线不胜重荷而被压断,几公里以致几十公里的电线杆成排倾倒,造成输电、通讯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历史上许多城市出现过高压线路因为雨凇而成排倒塌的情况。

另外寒潮来袭,还会加重电力部门的负荷,根据电力部门常年的经验,天越冷,电网负荷就会越大,并且增长幅度每年递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诸多气象条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及调度都会产

生重要影响,电力系统急需对气象变化提前感知并制定一定的管理预案,以便减少极端气象原对电网的不良影响,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及供电可靠性。

三、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可实现的基础

(一)输变电在线监测数据的逐步完善

随着我国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我国电网正在逐步形成大规模、大容量和高电压的,具有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特征的全国互联电网。在电网的输电环节实现智能输电线路将是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测,实施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管理,对预防及减少事故发生,提高输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输电线路的状态参数主要有实时数据、离线检测数据和试验数据三种,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 电线类。包括导线、地线和架空地线复合光缆 ( OPGW) ,主要的状态量有导线温度、张力、微风振动、舞动、覆冰、弧垂和风偏等。

2) 金具类。包括连接金具、接续金具和防护金具,主要的状态量有金具温度、微风振动等。

3) 绝缘子串类。主要的状态量有盐密、灰密、泄漏电流和风偏角等。

4) 杆塔类。包括钢管塔、组合角钢塔,主要的状态量有杆塔倾斜、杆塔应力和杆塔振动等。

5) 基础类。主要的状态量有基础滑移、不均匀沉降、接地电阻及接地网腐蚀等。

6) 外部环境类。包括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和通道环境,主要的状态量有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光辐射、降雨量、气压、大气污染物和通道环境状况等。

(二)各级气象局数据及预报水平的提高

气象部门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在稳步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从2006年的83.5%提高到2011年的87.1%;台风24小时、48小时路径预报和沙尘暴数值预报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推进全国标准化与地方化结合的短时

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平台的集成应用,使大城市、农村、中小河流域防汛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落区精细化预报水平得到提升。

而在气候预测方面,多模式超级集合、动力与统计集成等客观化气候预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了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的准业务化运行;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正式投入业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作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平均汛期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保持在70%以上,较前五年平均提高9%左右;全国月气候预测准确率达66%,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电网应对气象的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设计方面: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差异化规划设计指导意见》,推行差异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旨在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水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在普遍提高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对不同线路、不同区段进行差异化设计,确定一批抵御严重自然灾害能力更强的重要线路,提高其设防标准。经差异化设计后,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要线路组成的网架及最小骨干网架能够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方面:

国网公司通过制定相关设备的技术功能标准,规范关键设备工艺选材、制造水平及检测标准,通过在线路及变电站安装设备在线监测、雷电定位等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应对气象不良因素的技术水平。

管理方面:通过和当地气象部门深度合作,及时掌握气象变化对。电网企业将根据有关预报预警信息,及时调整系统运行方式,相关部门做好应急预案及时应对极端天气的恶劣影响。

但是目前国网应对对气象危害存在的技术系统分散,相关支持数据共享程度低,数据综合处理能力低及和气象部门的合作相对比较松散,气象数据传输实时性不强等不足,急需一套智能气象防灾预计系统,统一整合目前电网相关气象应急数据及加强和气象部门数据整合,以便提高整个电网应对极端气象的能力及效果,提高电网稳定性保证供电可靠性。

四、气象信息平台主要框图

调度

运维检修

五、智能气象减灾主要系统特点

1、多源数据叠加

2、海量数据加载

3、气象信息实时更新

4、在线决策分析

六、气象减灾信息平台系统功能

(一)气候资源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气候资源动态监管地理信息系统集信息获取/分析、信息处理/管理、信息应用于一身,能够满足气象行业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的高精度、可定量化分析的要求,因此,在气象行业通过将这些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可以实现气象资源信息的快速采集和处理,为气象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信息资料和决策支持。

气候资源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气候资源分类图层管理、气候资源档案管理、气候资源动态监测、气候资源专题分析、气候资源情况报表等五个子系统,各个系统高度集成,为气候资源信息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

据。

(二)气象信息Web发布信息系统

系统使用B/S(Browser/ Server) 网络结构,用户可以通过标准的浏览器来访问气象服务。因为后台数据库与图形数据均和气候资源动态监管信息系统C/S结构相同,使用同一数据。客户端只需要安装图形浏览插件,就可在因特网上或在公示触摸屏上,查询气象及相关信息。

系统主要包括有WEB信息管理模块、行政区域地理信息查询、气象信息查询、气象自动站要素信息查询(包括单站单要素查询、极值查询、平均值查询、差值查询、单一要素全省分布查询)等。系统还可通过各种气象专题分析模型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告和预警。

(三)大气成分监测子系统

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可以辅助气象部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成分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研究其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入天气气候相关预测模式,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

其功能模块如下:

ν 实时数据分析模块

系统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定时进行数据更新,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将各项大气监测子标分层显示出来,为气象部门在第一时间判断大气成分的走向提供参考。实时数据分析功能结合大屏幕显示,可以为气象监测提供第一时间的数据分析资料。

ν 多精度数据查询

系统支持五种查询精度,包括分钟查询,十分钟查询,小时查询,日查询,月查询。分钟查询、十分钟查询、日查询等较高精度的查询方式可以提供微观变化的数据分析依据,月查询则提供了宏观上的数据分析依据。

ν 按观测点或大气要素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系统可以在一个动画上显示同一要素在不同观测点的多条变化曲线,为观察某一要素在不同观测点环境下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提供分析依据;多要素数据显示则可以结合要素特性的不同对不同观测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ν 可定制数据报表生成与下载

系统能根据用户指定的大气成份、时间段、观测点等要素生成对应的数据报表,并提供Excel电子表格形式的文件供用户下载。

ν 直观丰富的显示形式

系统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大气成分的变化趋势,支持曲线图、K线图两种表现形式。

(四)电力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信息系统

当前在电力结构调整、电力增收致富和农产品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电力决策者、电力科技人员和电力生产者对电力气象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电力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信息系统不同于一些静态的分析产品和图像,它能够提供交互的、动态的信息查询,并能结合GIS技术提供地图空间查询的功能,满足决策者、生产者对于获取更详细、更丰富信息的需求。利用GIS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将气象信息、电力适宜性条件与基础地理信息相结合。

系统包括有电力气象信息查询子系统、电力气象灾害监测子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ν 电力气象信息查询功能

利用ODBC技术,在WebGIS中直接连接、访问分布式数据库,根据用户选择的空间地理位置和输入的电力气象属性查询条件,索取数据库中相应的数据,实现要素或多要素空间到属性的双向查询,在查询到某点的基本资料后,还可以查询该点相应的历史变化情况,并在客户端以图表方式显示,查询的项目主要包括全基本电力气象信息(温度、降水、日照等)、农作物生长状况信息(发育期、长势、株高等)、土壤水分状况信息(10cm、20cm、50cm、70cm、100cm 土壤水分相对湿度和干土层厚度)、主要电力气象灾害信息(干旱、洪涝、台风、暴雨、低温冷害、冻害、霜冻、寒露风、干热风、连阴雨、渍害等电力气象灾害及其分布、时间、范围、作物、面积、程度等)的历史数据。

ν电力气象信息专题分析功能

目前,发布电力气象信息专题地图主要是包括实时光、温、水基本气象信息及其与历史同期对比分析、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及相关气象条件信息、土壤水分状况分析、主要电力气象灾害发生的受害情况等。这些实时信息通过分析加工后,

结合相关的地理背景数据,以等级符号、独立值、点密度、饼图、直方图方式进行区域显示。

电力气象灾害监测功能

该模块可在局域网中获取各级地面观测日资料,提取其中的温度、降水量、日照等气象要素,根据电力气象灾害评估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出当前时间发生的电力气象灾害种类和等级。系统充分利用GIS功能,提供可视化检索查询、比较、动态追踪等功能。同时可通过Internet网络,提供多用户服务。

(五)气象灾害信息系统

气象灾害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是气象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和技术快速发展, 气象灾害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强大, 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也将为气象灾害信息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分析手段和工具,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灾害信息系统可以将遥感图像与已有的各种专题地图进行匹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糊查询功能,实现对发生气象灾害的地理位置的定位,或者根据经纬度、大地坐标交互式地在地图上确定气象灾害,并将有关的信息显示给指挥者。系统包含有气象灾害监测子系统、气象灾害评估分析子系统、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子系统。

具体功能如下:

气象灾害监测

系统设计开发基于GIS 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利用GIS 将空间雷达回波信息与地理属性数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探测要素、探测空间密度、探测时间密度上全方位地进行业务体制改革,提供定时、定点、定量和连续滚动的预警。

气象灾害预测

利用GIS 分析气象数据,可以对未来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

气象灾害评估

对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部位、对象、影响形式等做出判断,在特定的气象评估分析模型中,充分应用GIS软件自带的空间分析模块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进行评估计算。

气象灾害区划查询

当用户在屏幕上点击某一发生地、或气象灾害小班时,系统即显示相应的气象灾害信息或该小班相关的发生地。利用站点格式的资料文件, 可以通过气象填图形式查询显示每一个站的气象灾害。

气象预警有效性分析

有效性分析归结起来涉及到两个时间,TE为对气象灾害的有效预报时间,TS 为预警系统的响应时间。从气象灾害(或潜在发生气象灾害环境)被探测到的一刻开始,到用户收到预警信号时刻为止,为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一次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当满足:TE > TS,则该次气象预警为有效。

构筑在GIS系统基础上的气象预警系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TS,提高预警的有效性,从而使过去某些无法开展的预警工作成为可能。

气象预警发布

预警信号不同于天气预报,传统的“台风警报”等属于天气预报的范畴,相当于信息公告;而“预警信号”相当于应急预案的行动指令,它是一个城市(或地区)防御气象灾害的基本对策。故而气象预警的发布不仅是要将预警信息公告,更是将预警信号传达给各个相关部门,并根据预警评估的范围,通知灾害可能发生区域的行政有关部门,提早做好防治措施。

(六)重点工程气象保障信息系统

平台还提供了自主开发接口,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需要,针对项目需求,对项目区域潜在的自然气象灾害及人为灾害进行分析预测。根据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差异,设定阈值,提供项目进行参考意见。如奥运气象保障服务系统、长江三峡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子系统。

附件:气象资料在设计电力线路的用途表

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宣城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根据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和《安徽省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精神,特制订《宣城市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2.工作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抗灾、减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 重大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台风、暴雨、下击暴流、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在宣城市行政区域内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二、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1.成立宣城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王克强 副组长:李敬义 成员:市局办公室、业务科技科、市气象台、农试站(农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防雷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办公室 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全市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预警的发布,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为市人民政府启动和终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负责全市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组织全市实施人工增雨(雪)、消雾、防雹、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重大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中的问题; 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 完成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1. 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汇总 市、县两级气象台站应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预警,及时提供预警、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 市气象台将全市气象灾害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具体内容为: (1)全市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2)全市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建立综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应对频繁的极端自然灾害近五年来,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了世界各地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每一次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给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造成了不少的干扰。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东北、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和高原区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地质灾害分布,全国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处,地震、强降雨等导致西南、西北、华南等地地质灾害频发,东南沿海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和影响,大陆沿海地区经常受到风暴潮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重特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频繁发生,大多数省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我国的自然灾害这么多,热切极端灾害越来越频繁,究其原因:从自然因素来看,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而且纵深较长,使得各地降水不均匀,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少,客观上造成了西部常年处于干旱的状态,由于靠近太平洋,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夏天频

繁遭遇热带气旋的袭击;西南地区由于有地震带导致了西南大部地震频发,由于戴震可以把山体震得松动,只要遇到大雨就会造成滑坡等灾害;这些都是客观因素的结果。从人类看:首先: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类特许群体,意味着只要人类的触角伸到了地球的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原有的自然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只要在这个地方呆得越久,对这个地方的改变就会越久,甚至会出现质的改变,这种改变虽然有时候带来好处,但是处理不好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客观上被误解为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断地开发建设而往往忽视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很多地方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虽然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但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似乎慢慢的变质了,随着环境的破坏,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这些就促成了极端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来越大。其次,人们对极端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当不足,客观上加大了救援的难度,增加了救援人员的风险,这也就街开了我们心中的结,每次遇到极端的自然灾害总会有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牺牲。 总全世界的角度看,人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对煤炭.室友等的依赖使得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在短短的几百年加速变暖,客观上改变了原来地球大气的平衡,这种质的改变使全球各地经常出现了极端的干旱和洪涝, 越来越频繁的极端灾害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应该积极主动的应对。提高综合的防灾减灾的能力.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毫不松懈地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的工作要求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要继续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重大天气预报和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工作。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会商和分析研究,提高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的时效性,要充分利用气象手机短信、“12121”电话、电视、报纸、络等多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要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进一步强化汛期气象服务责任制。要继续强化汛期气象服务责任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守班制度。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提前做好各项预报、服务、技术保障等准备工作。在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服务过程中,单位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业务服务一线,增强敏感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汛期

气象服务工作顺利进行。坚决杜绝一切人为责任性事故的发生。 积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要加强自动气象监测站、农超对接气象服务和预警信息传播系统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影工作在为农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加强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要重点利用上级指导产品,集中更多精力投入到面向用户的针对性强的为农气象服务。 进一步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要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认真了解社会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要把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完善服务流程,建设信息化、络化、现代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要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科技含量,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山洪防治、森林防火等项目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切实推广使用灾情直报系统,做好灾情实时收集和上报。 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水平。一是要加强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在数值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水平,最大限度地减灾避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原则。 2、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 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3、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5、各县区要依据《中华人民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国防沙治沙法》办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国防洪法》办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县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二、适用围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连阴雨、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在市境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指挥机构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领导,气象灾害应急非常设协调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指挥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市级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本级气象部门。 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长,气象、计委、商务、民政、军队、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城建、市政、交通、电信、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环保、安监、广播电视、电力、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2、职责 政府职责:组织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决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贵州省各级气象部门自2010年以来探索建立“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 雏形,到得到中国局认可的建设实践,结合荔波县气象局在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从当前体制机制、面临困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能力提 升等方面提出解决之策,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基层气象部门在“六个一”基本能力 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六个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软实力;体制机制 引言 气象灾害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受到社会的日愈关注。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基层。基层防灾减灾基本能力建设是一个永恒 的课题。多年以来,从国家级一直到基层,各种指导文件和制度建设随社会进步 和气象防灾减灾需求不断完善,也是广大气象工作者不间断探索研究的重点。本 文根据贵州荔波近几年探索建设的“六个一”中的其中一部分到2019年全面实施“六个一”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建设实施中的一些思考, 进行分析。 1“六个一”基本能力建设成效分析 1.1 整编“一本账”,服务对象更精准 通过收集、分析、整理和更新“一本账”中的数据,使基层气象部门创建了较 为全面精准的气象防灾减灾关键数据信息,领导和业务人员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 灾害及灾情的时空分布,气象灾害风险隐患区域、气象防灾减灾重要单位等关键 信息建立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收集和更新过程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 更加深入地了解各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对优化基层气象防灾 减灾服务,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1.2 绘制“一张图”,指挥调度更高效 将“一本账”中的关键数据、高精度卫星遥感图像等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为一张“作战图”,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调度更加高效。 1.3 构织“一张网”,信息发布更加广泛 充分利用“国突”系统,并集成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发布渠道,覆盖各级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并利用自建的手机短信发布系统,将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行政村和部分行业应急责任人分类、分级建立信息发布对象。2015年,贵州省气象局与省通信管理局建立“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分区全网发 布短信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即当基层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营运商再20分钟内免费向该市县的本地手机用户全网发布,有效破解了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1.4 规范“一把尺”,服务规范风险更低。 “一把尺”作为“六个一”建设中最关键软实力,一是充分理解制度、流程和策 略等的核心内涵。并根据本地工作实际,对“三区”划分与服务策略、分级防御服 务触发指标等制定进行认真研究,不断修订完善。重点对建立区域自动站以来, 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历史气象、水文和灾情资料,研究不同区域、不同降雨强度和 累计降雨量、不同天气过程的致灾阈值,制定“叫应”标准和流程,并邀请应急、 水务、水文、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专家进行研讨修订,使“叫应”标准更加客观、“叫应”流程更符合各级叫应对象的需要。二是认真落实省、州局制定的制度和流程,细化本地实施细则,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局领导认真督查落实情况,有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试论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 重要意义和前景展示 【摘要】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现代通信技术、可靠的气象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服务理念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科技信息服务的优势,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更多高质量、准确可靠的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从而使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中心。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防灾减灾系统;资源共享与服务共享 Discussion of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and show prospects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s, the aim was to use state of the 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liable meteorological expertise and excellent servic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with more high quality, accurate and reliable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s. Mak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all walks of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 我国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除按常规进行的公益性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外,商业性气象科技服务也已逐步开展起来:与此同时,国外许多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也乘机以各种方式“合法”地进人中国。比如。资料显示: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于2004年年初已开始与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国家级机构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了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堂而皇之地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业务:英国气象局也一直在积极与我国气象部门寻求合作机会,经多次协商。双方同意把气象导航作为首选项目.确定由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与英国气象局开展合作。开始对海洋航运船只从事海洋气象导航服务业务: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也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气象科技服务。而我国自己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却姗姗来迟。而且,无论是在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上,还是服务水平和服务手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时讯报道,日本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开始于1954年.至1998年1月.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有39家.美国则约有300余家私营天气预报公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2020年气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2020年气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认真扎实地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全市防灾减灾 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群测群防 和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全市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1) 今年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 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制定了《樟树墩镇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 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 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 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 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 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 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 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 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 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

预防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预防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 为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立规范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形成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应对机制,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坚持以人为本、防灾与抗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为我学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发挥气象工作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 本预案适用于重大气象灾害(含与气象条件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下同)监测、预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减灾、救助等应急工作。 重大气象灾害,指由干旱、大风、沙尘暴、寒潮、暴雨、暴雪、霜(冰)冻、高温、低温、雷电、冰雹、大雾、干热风、连阴雨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与气象条件相关的有毒大气成分扩散、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安全事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指挥机构与职责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 成员:全体老师 指挥协调全学校的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工作,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本预案,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重大事项。 气象办公室职责 (1)负责重特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测预警,发布重特大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会同有关部门监测并发布气象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 (2)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重特大气象灾害的减灾措施以及开展气象衍生、次生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 (3)负责向各有关方面提供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及其发展趋势,为各专项指挥部乃至应急总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4)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学校行政区域内发生重特大气象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汇总,确定灾害的种类、性质、等级,对重特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5)负责学校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气象灾害信息来源和内容 (1)来源 学校教务处提供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测、警报、实况和气象灾害信息。 (2)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实况,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灾害性天气过程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气象预报服务效益。 凡符合《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规定报送标准的,应当按其规定报

村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所需资料

浙江省2014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验收佐证材料目录(供参考) 一、防灾计划 1.村气象灾害应急计划 2.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 二、服务组织 1.建立村气象服务站 2.村气象服务站职责 3.村气象服务站人员 4.村气象服务站场所设置 5.村气象服务站装备配置 6.村气象服务站制度 三、信息员队伍 1.人员配备 2.信息员职责 四、监测和服务设施 1.气象信息收发设施 2.气象预警服务网络 五、应急准备 1.防灾警示 2.避灾场所

3.应急准备认证 六、防雷减灾 1.新批新建农民新村的农宅防雷设施 2.公共设施安装防雷装置 3.易遭雷击区域设置防雷安全警示牌 七、科普培训与宣传 1.科普培训 2.科普宣传 八、长效管理 1.有明确分管气象防灾减灾的村主职领导 2.有气象服务窗口(一般设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内) 2.人员保障、资金保障 浙江省2014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验收佐证材料具体内容(供参考) (编写时请按顺序编排) 一、防灾计划 1.村气象灾害应急计划 村气象灾害应急计划。(原件) 2.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 气象防灾减灾风险地图。(原件或图片) 二、服务组织

1.建立村气象服务站 建立气象服务站的文件、纪要等。(原件) 2.村气象服务站职责 村气象服务站职责。(原件) 3.村气象服务站人员 说明村气象服务站人员组成的文件、纪要等。(原件) 4.村气象服务站场所设置 村气象服务站所在场所。(原件或图片) 5.村气象服务站装备配置 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宽带网络等设施;服务窗口建立气象信息服务平台;设置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平台。(图片) 6.村气象服务站制度 村气象服务站制度包括服务站建设、预警信息传递、信息报送、气象设施维护等内容。(原件) 三、信息员队伍 1.人员配备 说明人员配备的文件、纪要等。(原件) 2.职责 信息员及时接收传播气象服务信息、及时报送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协助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等。(原件) 四、监测和服务设施 1.气象信息收发设施

气象防灾减灾试卷及答案

防灾减灾试题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20题,每空1分,共30分) 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 社会参与的原则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应当包括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现状、_____________ 、易发区和易发时段、_____________ 以及防御措施等内容(防御原 则和目标、防御设施建设和管理) 3、经批准的人影作业站点,必须调查和掌握高炮、火箭射程范围内的城镇、厂矿企业、村庄等人口稠密区的分布情况,绘制安全射界图。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5、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并造成较大危害时,由化国务院决定启动相应的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6、民政部门应当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水利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组织开展防汛抗旱工作。 7、《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首次以国务院规范文件形式明确了气象灾害从预警到响应部门联动的职责,确定了地方政府建立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任务。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目的是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气象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信息化全面升级 今年的天气就好像是小孩的脸一样说风就是雨,上午还是骄阳似火,到了下午就阴云密布狂风暴雨。北京人也许还在对那场不期而至的大暴雨心有余悸,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损失,更是深深的创伤,人们不禁要问:城市运转怎么停滞了,城市的应急预案哪去了?国家气象中心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副主任赵西峰表示:在灾害天气的城市预警和应急系统中,天气预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气象预报的落后会带来城市应急反应速度的滞后。 各部门协同应对 “在遇到突发天气的预警时仅仅靠预报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城市的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我们与相关的部委都有专线的连接,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送。对于这一段时间的降雨,我们已经向防汛、市政、排水、园林等各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预警。”赵西峰说:“同时,在发生恶劣天气时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告知老百姓。此外,山东已经建成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方式,向市民提前发送气象警报。” 赵西峰说:“天气预报不仅是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风向标?,同时更是中央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根据降雨量的分布情况,中央会作出对主要河流和水库是否分洪放水的决策。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有序的应急工作。” 从来都嫌计算机慢 气象预报的反应速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呢?赵西峰介绍: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预报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客观不定量的缺点,而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和发展使预报员多了一个客观的依据,数值预报再加上预报员的经验,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要听的天气预报。 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预报员提供了准确的数值天气预报。赵西峰说:“我们做预报工作的人从来都嫌计算机慢。我们将采集的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数据与时间、地点、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到高性能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方程式计算就能得出下一个时刻的气象发展状况。庞大的计算量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困扰气象人员的难题。”

天津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

天津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应对气象灾害行为,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8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天津市气象条例》、《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津政发〔2013〕3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本市应对气象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2)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依法规范、协调有序。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整体合力,使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4)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5)专兼结合,社会参与。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为先期处置力量,逐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体系。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总指挥由分管气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气象局局长担任。 主要职责:研究落实应对气象灾害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组织指挥全市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督促、检查、指导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工作;组织召开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装备落实和管理工作;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专业应急训练、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等。 2.2 办事机构 设在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担任。 主要职责:承担市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督促、检查市指挥部决策命令的落实情况,协调、指导成员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与处置工作;为市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组织修订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编制应急保障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管理气象灾害应急专家队伍;总结分析本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并向市指挥部提出对策建议;承担市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3 成员单位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最新版】

精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精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

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毫不松懈地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始终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始终坚持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以下是出guo为大家精心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出guo! 20**年镇按照市气象局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加强领导,认真贯彻“抓早抓先,全面防范,提高能力,安全度过”的原则,认真部署,落实防灾减灾的工作预案,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应对措施。现将我镇2**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为切实抓好我镇今年的防灾减灾工作,镇在安全工作会议上,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并下发防灾减灾工作 * 。 各村根据会议通知制定了防灾减灾的应急备案,并组织了防汛抢修小分队。为确保灾期期间的突发事件能够妥善处理安全度灾,我镇组织相关部门及村进行了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协同相关专业人员对气象探测器材进行检修,确保灾害时能及时的接受并传播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提前做好准备。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名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全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镇、村级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普查。目前,已建成一支拥有300余

名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信息员村镇覆盖率100%,有效地提高了我县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普查主要对信息员的 * 、 * 和工作地址进行了更正,确保数据库信息真实、准确。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气象站值班人员在发生突发气象灾害时能同信息员及时进行联络,随时掌握各乡镇天气情况。 通过优化信息员资料,进一步加强了气象信息员档案资料的管理,提高了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确保气象服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根据 * * 令,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宣传考核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气象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依法查处各种违 * 。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已将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各镇(社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定时的检查各项气象 * 材的安全可行性。确保了气象设施无人为损毁。 镇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周密布置开展重点场所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工作。 该镇这次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坚持检查与整改同步推进,通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重点场所防雷工作的基本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