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

——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杨荫榆,女,小名申官,清光绪十年(1884年) 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杨老圃为律师,其兄杨荫杭(即当代著名散文家杨绛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

女子在传统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弱势势力,在受教育方面也总是落后一步。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始自1847年容闳等人留学海外,官派留学教育始自1872年大清幼童留美。然而,这一切都是男人的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女性。虽然,19世纪末出现了金雅妹(1881年)、柯金英(1884年)、康爱德(1892年)、石美玉(1892年)等女性留学人。但她们都属于教会自费留学教育范畴,而且出身低下,并不能代表中国主流社会的变化。留学教育在女子方面的变革,在二十世纪初才有实际进展,而杨荫榆则扮演了关键作用。

荒唐的婚姻给了杨荫榆很大的刺激,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从此杨荫榆不再婚嫁,而是走上了一条读书、留学、从事教育之路,她比一般的女性更勇敢、自觉和超前,一心投身社会,希望有所作为。1902年,其兄杨荫杭从日本回国、在家乡无锡同朋友一起创立理化会后,18岁的杨荫榆和她二姐都参加了理化会,学习近代数理知识。后来,杨荫榆又由杨荫杭资助,到苏州景海女中读书。在景海读了两年左右,她又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与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同班而读。

1907年,杨荫榆从上海务本女校毕业,参加江苏学务公所举行的

公费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不久就到日本留学了。她以富家小姐之身,出洋海外,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之一,从此女性留学教育进入中国教育体制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打开近代中国女性留学教育的标志。

杨荫榆先入日本东京青山女子学院学习,后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其校的记载是:“杨荫榆,江苏省,1909年4月(明治42年)入学,官费,理科,1913年3月卒业”。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对留学生的入学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合格律很低。志愿者最多的1930年度23名中只有两名合格者,1931年度16名志愿者中合格才仅3名。截止到1937年,共有62名中国学生入此校学习,其中39名毕业。1913年杨荫榆不仅从东京女高师毕业,而且还“获得奖章”,杨绛说她“曾见过那枚奖章,是一只别针,不知是金的还是铜的。”可见杨荫榆能够顺利考入东京女高师,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确是女生中之佼佼者。

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回国后住在苏州杨荫杭的家中,被聘为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并兼授生物解剖学。一年以后,杨荫榆辞去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职务。1914年,杨荫榆离开江南北上,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监并兼讲习科主任,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荫榆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官派出国留学,多年深造于欧美,整日沉湎书斋。1924年春,作为留美博士,回国担任北平国立女子师大的校长,然而,对国内追求民主自由的浪潮视而不见,加之

习惯于独断专行,不屑与学生交流、疏导,遂与学生势同水火,最终爆发。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杨荫榆不得不下台,夹起皮包灰溜溜地走人,也算咎由自取。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犹如一份刑事判决书,将杨荫榆定性为戕害刘和珍等人的帮凶。杨荫榆似乎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女师大风潮之后,杨荫榆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得回到了家乡苏州执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

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

1937年底的一天清晨,气候和日寇的统治一样阴冷严酷,苏州古城发生了一件惨无人道的事件。在盘城楼下的河边,一位姑娘刚洗完衣服站起身,突然遭到两个日本兵的强暴和残杀,令人惨不忍睹。手提菜篮的杨荫榆女士恰巧经过这里,目睹此状,浑身上下一阵惊悸,当即晕倒在地。很久很久,她才从昏迷中醒来。这令人发指的血腥奸淫杀掠,使她悲痛万分。

次日,身着黑色大氅,披着满头银丝的杨荫榆,到日本领事馆,要求见日本领事,被拒之门外。杨荫榆用流利的日语说明来由,把门的日本兵终于被她的身份和气势所慑服,把她领了进去。杨荫榆一见到领事,

便义正词严地谴责日寇的胡作非为,指责他们强盗行径,并要日方严惩杀人凶手。在她义正词严的抗议下,日本领事答应严惩凶犯。临走时,杨荫榆扔下一份连夜赶写的抗议书,凛然离去。回家之后,她天天等待日本人的答复。

杨荫榆绝不会想到,她已成为日寇的眼中钉。狠毒的日寇已悄悄把魔掌向她伸来。1938年1月1日,杨荫榆被两个鬼子骗至盘门外吴门桥,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朝杨荫榆扳动了罪恶的枪机,一个把中弹的杨荫榆抛入河中。见杨荫榆在水中晃动手臂挣扎,两个鬼子又连开数枪,将杨荫榆射杀。河水霎时泛起一片殷红。老百姓闻声纷纷赶来,然而,河面上漂浮的,只有杨荫榆常用的一条鹅黄色围巾,以及她常用的一个陈旧竹篮……捞出的尸体无法入敛,杨荫榆家又买不起棺木。她的丧事,是街坊邻里凑钱操办的。次年,杨荫榆被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鲁迅死于1936年,杨荫榆死于1938年。假如鲁迅逝世于杨荫榆之后,未必不会写出一篇《纪念杨荫榆君》一类的悼念颂扬文章!纵观杨荫榆女士的一生,镇压进步学潮,反动有罪;怒斥日寇暴行,慷慨有功。一个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是多面的,决不可凭某一件事就对这个人盖棺定论,全盘否定。杨荫榆女士,终以她的正义和无畏的精神,给自己画上了一个绚丽壮美的句号!

注: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母。杨绛回忆说:“1939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

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听杨绛谈往事》)杨绛不可能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辞,因为“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杨绛《我们仨》)但是,杨绛回忆杨荫榆遇难的时间有误。

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被西方功利主义成功学洗脑的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 NO.1【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适用人群:这句话对有一种人是管用的,那就是一天到晚只会嫌别人做的不好,似乎全天下都欠了他的,从来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的人。特别是那种试图让全世界都按照他们的方式运转的人。只可惜,越是这种人,喊“改变自己”喊得越响,他们是在要求别人改变来适应他们的固执。

奴性潜台词:改变有很多种,但是一大部分喜欢用这句话给别人洗脑的人,强调的总是让人变得柔顺的那一面。遇到了矛盾,要求你先理解体谅,先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是“只能”这样做,他们会反复地强调你“只能”这样做,甚至把某些不该你承担的责任,推到你的头上。 破解:凭什么不能改变别人,就得改变自己?需要改变的是对付别人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原则。改变有很多种,比如有人天天抽你,你改变不了这个人,但是你可以选择 1.抽他 2.离他远点,他要是继续缠着不放,抽他 3.调整心态继续忍耐。如果抽的够狠,未必不能改变别人。 NO.2【社会就是这样,你又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 适用人群:只埋怨社会不公平,世界不公平,没有好机遇而自己完全不努力的人。把自己的loser全部归于社会的不公平,全部归于“没赶上好时候”,成天怀念所谓的“从前人们多么多么有道德”。 奴性潜台词:这句话听得最多的是在上学的时候——“现在中国就是应试教育,你又当不了教育部长,不能改变,你就只能适应”,毕业了,他们会用这句话来扼杀梦想,“你想的多好多好,但现实是这样,你只能适应”。用这句话洗脑的用意在于——我们可以承认有些事情是不合理的,但是你们能怎么样,你们没有力量挑战社会大趋势的权威,就不要指责社会大趋势的不合理了,社会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所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堵嘴,凡是对某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对社会弊端有自己的批评,往往会遭到这句话的堵嘴攻击。 破解:先不讨论人能不能改变社会,这没啥可论的,就先承认如我等草民是没有能力移山填海,这句话仍然浑身破绽。社会就是“这样”,就是哪样呢?你只能适应?适应哪种趋势呢?洗脑者口中的社会现实是否就是真正的社会现状?例如最常见的“公务员至上”的择业观,即使是目前这确实是一种趋势,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课程前言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

最新易中天《中国智慧》经典语句摘抄

轴心时代,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国家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和老子。 数学上的二进制,是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 《周易》包括哲学书《易传》和占卜术《易经》。 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 传,就是对经的解释,阐释,说明,补充和发挥。 商人用龟壳在火上烧看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凶吉。周人用蓍草,25长25短,抽出1根不用,剩余59随意分配。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且现象不断变化,这本身就是规律。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的规律,也是不变的。 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 《周易》的方法三种:抓住根本,掌握规律,建立系统。根本就是阴阳。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总之,尊为阳,卑为阴。 是与非,是事实判断。可与否,是决策判断。凶与吉,是结果判断。阴阳的关系,相生,相克,共存,转化。 《周易》的启示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精神。《易经》就是从最基本,最原始的因素开始,在经历所有的可能性后,到达成功,然后走向还没有成功,然后重新开始,

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可以微微翘一下尾巴。为何要翘?因为憋屈了太久。为何稍微翘?因为既济后面是未济。 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这就不是不怕变,而是怕不变。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 人们对中庸的误解:骑墙派,和稀泥,好好先生。 老好人,就是乡原。 贼,古语中指的是人身伤害。盗,则是偷东西。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 周,是团结。比,是勾结。 四大圣人:伊尹,伯夷,柳下惠,孔夫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行不通,又要提倡,就是伪君子。 以德报德理所应当,以怨报德必须否定,以德报怨要求太高,以怨抱怨不宜提倡。以直报怨,就是看着办,也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所谓可以,一是应该,而是能够。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前三家是理想主义者,唯独法家是现实主义者。汉武帝后,历代统治着都是明儒暗法,外儒内法。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发家是暗中的执政党。 三大军事家:孙武,春秋晚期,与孔子同时代。吴起,战国初期,与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43 次更新时间:2015-06-03 23:10:27 进入专题:中国人的特性● 徐梵澄 社会上之打拱作揖,叩头请安,本来非现代应有之习惯,而是“在昔盛世”的余风。北方人比南方人奴性重,是因为帝都附近,受了传统的压迫的缘故:旗人善于请安,“京派”官气甚浓厚,便是例子。 这过错应远远归到叔孙通身上,他没有出息,无从表现自己,便大草“朝仪”,使汉高祖喜欢,可谓奴才之尤。二十世纪自由平等的时代,奴才应洗心革面了吧,在美国,大总统或高等官吏,其气焰远不及我国一小知县或“老爷”。无非因为他们是文明,民治;而咱们则否。他们在做事,咱们在捣鬼。…… 然而人类精神从来是自由的,无论怎样受着奴才的教制,他本性还是要自由。许多做小官的五情薰灼,想做大官,正因为官小了还受压迫,做大官可以较自由故。从来没有人会受压迫而甘心,被当作一块砖头嵌在墙壁里会甚舒服。然既为砖头矣,逃不出墙壁之范围,便只想怎样压迫同僚,想做顶上那一块,所有的重量都在自己以下了,没有什么更高的压迫,换言之,即更能——自由。 经济制度改观,情形不同了,有金钱便较自由,便是商业社会的发展,无论被人看不起,捱骂,受压迫吧,成了大富翁便可以变为“要人”或“开人”,那时不会受压迫了,可以向压迫者施行报复,可以左右许多事情,好像皇帝。于是人们低首下心,笑骂由他笑骂,为官或为商,皆志在弄钱,好像把住了正脉,变成开金矿者。 社会上“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业的人们,无非这么教育自己,教育子弟,教育旁人。有人说三个普通欧洲人不抵一个犹太人利害,三个犹太人赶不上一个中国人,这话是有理的。中国是传统的受着压迫,当了奴才而又想当主人,一律在苦里挣扎!努力向自己刻苦,狠,啬!也狠,啬,苦毒旁人。 1934.04.12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图谱及十种生活方式

当代中国人梦想及价值图谱 中国梦的标准 国家梦是基于个体梦的,在一个个体没有梦想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梦,只有在个体梦想丰富并且有机会实现的国度里,国家梦才有可能孕育。国家梦同时又是超越个体梦的,个体梦表现形式纷繁多样,国家梦的内涵却是人们普遍向往、信奉和追求的。当前代中国,国家在发展和富强,社会更有序、更开放,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和积累。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形成梦想并实现梦想,整个社会也因梦想的蓬勃丰富而更有活力与魅力。 美国梦不仅传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制度理想,更表达了“只要奋斗就能成功”的个人梦想。她让人们相信,美国是实现梦想的沃土,只要你肯努力,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的种族和出身,你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这一梦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并让他们引以为豪,而且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度上的人们,来到这块土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 被很多人热衷、谈论、并津津乐道地追求,是中国梦吗?能让人们在想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兴奋,激动和力量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终身追求,付出所有的智慧、汗水和生命能量去实现的梦想,是中国梦吗?能让人放弃个人利益,甚至倾其所有,让后代变得更好,让他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想,是中国梦吗?所有这一切,是心愿,是目标,是个人理想,是希望……它们都有中国梦的特质,但不是中国梦的全部。 概括起来,中国梦应具备以下四大基本特征: §社会认同度:她是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源于对中国社会制度条件和文化认同的信仰,是超越了个体而对某一群体带有普遍驱动力的能量; §情绪激励性:她所描绘的愿景能极大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热情,人们为她激动兴奋,为她彻夜辗转,为她燃烧所有的生命热情; §行为驱动力:她让人们看到生命的指向,行动力的来源,人们愿意为了实现她而进行持久的努力和奋斗,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挑战; §效果变化性:她让人们找到追求的起点,并在实现的终点享受成长、变化、发展的快乐,体验被他人和社会认同的满足和愉悦。 当前阶段,中国人的梦想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7种典型梦想。综合考虑各类梦想在四个特征维度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财富梦”在当前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是美好的,只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着,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任祥,是京剧名伶顾正秋和台湾前“财政部长”任显群的小女儿,南怀瑾和圣严法师的学生,也是和杨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民歌手,16岁就出了两张民歌唱片。她是建筑师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是个珠宝设计师,二十几年来设计过许多美丽的作品。 如今,任祥以五年时间完成这套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的创作,使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任祥说:“我希望传承给后代的,是生活中快乐的、美丽的、正面的事物。所以书中画面的撷取、文字故事的撰写等,大多经过精心的美化与编排。”她强调,“我只是导演这一套书的人,绝不是如文字中见到的那个不可能的…完美女人?。请外界不要误会。” 任祥说,未来的一年,她要当一个推销员,努力推广《传家》这套书,让下一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活智慧,也帮忙成就圣严法师的兴学大愿,她豪迈地说:“给我40分钟,我给你一生。”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为生活智慧在中国传统中的具体体现,“家本位”文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没有西方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也不用“上帝造人”解释人的本源,所以,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中国人就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家本位”文化来回应。林语堂曾指出:“使种族稳定的文化因素之一首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这种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良的组织系统,使得人们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宗系。这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珍宝,比任何其他世俗的财产都宝贵,甚至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更加增强了它的宗教色彩。对这套东西的意识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灵之中。”就终极关怀而言,家族已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国家族研究告诉我们,家族还有保障族人生存和在族内扶贫济困的作用,以解决族人的生存问题。若有能力,它也会兴办家族的学堂,解决族人的受教育和发展问题。从加强凝聚力从而保障其发挥作为社会组织的作用来说,以族人间天然的血缘联系组织起来的家族显然是成本最低的,这使家族成为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使家族成为族人在建立自己关系网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构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时的首选。显然,作为一个属于“私”领域的社会组织,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从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亲情的环境来满足个人对情感的需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自西周以“敬天法祖”理念创立宗法制度,将祭祀权与继承权结合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经历了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家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摘编自王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明确的定义和优秀的组织系统,是一种不朽的社会组织形式,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B.向祖先表示崇拜的各种礼仪,给“家本位”文化涂上了宗教色彩,从而使其含有一种宗教的意味。 C.家族既可以保障族人的生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族人的发展问题。 D.家族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人的根本需求,而且个人从家族中获得资源时成本相对较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关于日本奴性文化的资料

被男权矛盾性文化塑造出来的日本女人 日本浮世绘 在日本的文化中,有一种矛盾、复杂的思想存在,日本人认为女性不仅是美好的、贞节的,同时又是可怕的、肮脏的,有些日本人对于女性有性欲表现得很开心,但是有些日本人却对这件事情十分忧虑。 日本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佛教、儒

教、基督教都曾经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影响,可是日本却从来没有脱离其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没有改变,日本民间信仰和巫术的盛行,女人对男人的顺从和依赖也没有变化。在平安时代,政府大力提倡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全都会用汉语写作,而妇女则成为了日本本土文学的先驱。 当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政府准许、控制的一些地区里,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在日本昌盛一时。在繁荣的17世纪,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在日本十分流行。很多音乐家、作家、演员、画家都活跃在这个平民喜爱的“淫荡世界”中。虽然娱乐和色情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是人们却依然把这些作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日本这个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轻柔、温顺、礼貌、温和的,他们是用温和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而不是用生硬、冷淡的理论思想。日本和其他民族相比,要更受到感情的束缚。如果两个人之间出现了争论,若是西方人的话,就会生气的质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吗?但是,如果是日本人,他们会把愤怒和不愉快掩饰起来,并温和地问对方,难道不能明白他的感情吗?所以说日本人都比较宽容、忍让,他们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维持表面的和平,出现冲突也会被礼貌和忍让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日本男女的交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著名学者易中天:中国人的智慧 https://www.360docs.net/doc/c67069435.html,/ 2009年05月21日新浪财经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青浦国际论坛在上海太阳岛召开。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青浦国际论坛在上海太阳岛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以下为著名学者易中天演讲。 易中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祝贺2009第二届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上海·青浦国际论坛胜利召开,并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刚刚我们上海东方电视台的首席评论员——骆新先生已经“忽悠”了一把。就把我架在火上了,其实我对旅游不懂,我来之前,我就和邀请方说好了,旅游我是讲不了的。我要是在这里讲旅游,那就是真正的班门弄斧,在座的各位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方面的行家。后来邀请方说,那你讲什么? 我说我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就只讲一个话题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主办方就说那你就讲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东西

吧。我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只有周游,没有旅游。孔子他周游列国,那是旅游呢?走到哪里哪里碰钉子,困难的时候三天三夜没吃没喝,这种旅游谁干呢?后来邀请方又说,我们想把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做一个长三角的大的旅游区,能不能讲一下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关于联合起来,办成一件事情的传统。我说不好意思,这个真没有。 中国人真的是没有这种传统,我们中国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办法,我只能讲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讲讲他们当时应对变革和社会动乱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智慧和他们的一些观点,供各位参考,至于各位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什么应用于我们今天的事业,应用于我们要做的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那是诸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不要听骆新忽悠了。 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在什么时代呢?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略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就在于今天的金融风暴问题出在经济链条断了。当时的天下大乱问题出在政治链条断了。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处于一个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这样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先秦诸子出来发表他们的救事主张,这个救世我觉得也可以打一个引号称

九十九种中国人

1、“红眼病”人人有之,只是程度、表现不同。 2、当人成为嫉妒的奴隶后,他就会变得阴险、刻薄,就会经常去算计他人、害人。 3、克服嫉妒心理的最好方法:形成一个宽阔的胸怀和私心较少的自我。 第二种:总也找不着机遇的人 1、机遇是人发展过程中最好的一刹那。 2、其实,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聪明的人不仅能及时抓 住它,还能不失时机地“创造”机遇。 3、机遇转化为成功,归根结底还得要*自己的“实力”。 第三种:刚愎自用的人 1、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 受他人的意见…… 2、凡刚愎自用的人都傲气十足,都认为自己已是穷尽了真理 的人。 3、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身败名裂越来越近。 第四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1、小人为何能得志?因为这类人有极其狡猾的的性格特点, 有着打击正直人的本领。 2、每一个得志的“小人”背后,都有糊涂“圣人”的关照。 3、要防止小人如何得志,就得学会如何识别小人。 第五种:太正直的人 1、给人幸福的不是身体上的好处,也不是财富,而是正直与 谨慎。 2、然而,奇怪的是我们一方面在推崇正直,而另一方面正直 的人又总是惨遭不幸。 3、嫉恶如仇、锋芒毕露本是中国人少有的品质,然而,如果 缺乏审视度势的能力,它给自己带来的往往是不幸、痛苦,甚至是厄运。

1、好谀是人生大病! 2、“谄媚者的艺术是:利用大人物的弱点,沿袭他们的错误, 永不给予可能会使他烦恼的忠告。” 3、“拍马屁者”若不改掉“拍马屁”的习惯,那么他就永远 会受他人的鄙视,也无法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第七种:总想自己当老板的人 1、如今的社会,有一大批总想自己当老板的人。 2、老板也是一种职业,既是一种职业,就会要求从事这一职 业的人要有一定的素质,能不能当老板,就得看你具不具备当老板的素质。 3、在当老板之前,应该很好地掂量自己的分量:知识的准备, 财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自己抗挫折、失败的能力、社会活动的状况等,若这些方面都是处于劣势,依我之见,还是不当为妙。 第八种:报复心强的人 1、报复,指的是对他人攻击、侵犯自己行为的一种反击。 2、好斗的人,最容易产生过火的报复性行为。 3、所罗门说:“不报宿怨乃是人的光荣。” 第九种:爱好猜疑的人 1、种类人警惕性特别高,对周围的人都采取不信任、怀疑的 态度,而且总是朝“恶处”去考虑。 2、“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已则先诈矣。” 3、“没完没了地猜疑他人,就等于猜疑自己,就等于将自己 封闭起来,就等于没完没了地自寻烦恼和痛苦。” 第十种:失落感极强的人 1、失落感,指的是原来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 有形的或五形的力量强行剥夺后的一种情感体验。 2、失落感,是人生脆弱的表现,是对人的感情的一种剥夺。 只有战胜失落感,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能获得自由的自我。 3、从失落中检讨自己,从中学习生命的真谛,从中发掘珍贵 的人生。

当代青年要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_贾明建

〔摘要〕中国梦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要求。 当代青年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的三点理性要求是:科学认识中国梦的特性,科学认识中国梦的统领和主导作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梦相对立,把中国梦与个人梦、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相对立这两种不良倾向。当代青年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的基本途径是:要增强“三个自觉”;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立足社会实践,提升行动力;发挥网络的正能量。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青年,崇高追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036-03 贾明建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太原 030024) 当代青年要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 怎样使当代青年真正树立起崇高追求,承载起国 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始终应思考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梦既有着历史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又有着现实发展的不断创新性。当代青年能不能适应社会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笔者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应成为当代青年的崇高追求。 一、当代青年把中国梦作为崇高追求的必然性其一,中国梦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历史担当。青年历来是国家和民族薪火相传的接力棒。近代以来,无数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关联。正是包括青年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的不懈奋斗,才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书写了无数辉煌,走向今天这样一个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回顾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无数中华青年把自己的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担当。从谭嗣同的“我自横刀朝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从孙中山的“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到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一再证明,广大 青年的追求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体现出应有的历史担当。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向全体中华儿女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召唤,这为当代青年的崇高追求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历史支撑。当代青年只有把实现“中国梦”与自己的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所以,当代青年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梦,切实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论认知、理念认同、行为自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知梦、追梦、圆梦,其追求才有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其二,中国梦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时代要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态势,这给青年思想认识带来了许多冲击和波动,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也因之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迷茫。具体来讲,主要有 “三种不良状况” :一是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动摇问题。 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怀疑,或是停 留在认知的模糊上,或是停留在感情的简单认同上,或是停留在行为的迟缓上。据近期某高校针对当代 大学生理想信念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对马克思主 〔收稿日期〕2013-11-16 〔作者简介〕贾明建(1962-),男,山西临汾人,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山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教授、硕士生 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6··

作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500字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gentle “,也即温顺。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Word版

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智慧 论文题目: 道德与社会 道德与幸福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道德与法律又有了新的诠释,法律和道德反过来有助于提高人 们的幸福感.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 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 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 价值追求。 关键词社会道德幸福 正文道德与幸福历来是哲学伦理学关注的两大问题,由于哲学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的热点。而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梳理中西方伦理思想史,可以发现,基于对人本性的不同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道德与幸福关系的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论、德性主义幸福论和德福统一至善论。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至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与幸福的结合才可以称为至善,为了保障德福统一,康德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有三大公设,把道德与幸福的配称归于上帝。现代

新儒学的代表牟

宗三先生,接受了康德的德福观念,但否定康德以上帝的悬设来解决德福统一的实现途径,认为在德福统一问题的解决上,与其寻求上帝这一人格化的神,不如直接依托于无限智心。并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开科学民主。马克思创新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福一致思想,认为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里才能够实现。本质上,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正义问题,也就是按照道德来分配或享有幸福。从应然来看,人们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然而现实中道德与幸福不统一甚至冲突的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原来所存的道德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强力作用下瓦解,被眼前经济利益的追逐所取代,以至片面追求个人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德福不统一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领域,受到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经济水平和教育状况的影响。面对现代人的困惑,呼吁道德,强调追求幸福应符合道德原则,使幸福与道德统一起来,来改善现代人类的信仰危机,满足人们迷失的内在精神需求就尤为重要。要促进道德与幸福的现实统一,就要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道德情感、加强道德信仰,使个人能够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道德回报机制、重视道德信仰教育、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以此来健全社会制度,优化道德环境。二者的结合可以促进德福统一的实现,并为其提供了完备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