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1999 年10 月,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DIC以下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存在易致D IC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另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

2、实验诊断

(1)一般病例实验诊断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 PLT 进行性下降< 100×109/L(肝病、白血病< 50×109/L) , 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升高: β-TG, PF4, 血栓烷B2(TXB2) , P-选择素。②血浆Fg 含量< 1.5 g/L (肝

病<1.0 g/L , 白血病<1.8 g/L) 或>4.0g/L , 或呈进行性下降。③ 3P 试验阳性, 或血浆FDP >20 mg/L (肝病> 60mg/L ) 或血浆D-D 水平较正常增高4 倍

以上(阳性)。④ PT 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 5s) ,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⑤ AT-Ⅲ:A < 60% (不适用于肝病) 或蛋白C(PC) 活性降低。⑥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⑦因子Ⅷ:C 活性< 50% (肝病必备)。⑧血浆内皮素-1 (ET-1) 水平> 80 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较正常增高2倍以上。

(2)疑难病例的实验诊断应有以下二项以上异常: ① F1+2、TAT和FPA 水平增高; ②SFMC水平增高; ③ PAP 水平升高; ④ TF水平增高(阳性) 或组

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水平下降。

(3)白血病DIC实验诊断标准: ①PLT < 50×109/L 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

下列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水平升高: β-TG、PF4、TXB2、P-选择素; ②Fg< 1.8 g/L 或进行性下降; ③3P 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或D-D 水平升高(阳性); ④PT 延长3 s 以上或进行性延长, 或A PTT 延长10 s 以上; ⑤AT-Ⅲ:A < 60%或PC 活性降低; ⑥血浆PLG:Ag<200mg/L;⑦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 F1+2、TAT、FPA、SFMC。

(4) 肝病DIC实验诊断: ①PLT<50×109/L 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下列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水平升高:β-TG、PF4、TXB2、P-选择素;②Fg< 1.0 g/L 或进行性下降; ③血浆因子Ⅷ:C活性< 50% (必备) ; ④PT延长5s 以上, 或APTT 延长10s以上; ⑤3P 试验阳性或血浆FDP> 60 mg/L或D-D 水平升高(阳性) ; ⑥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 F1+ 2、TAT、FPA、SFMC。

(5) 慢性DIC的实验诊断: ①临床存在易致慢性DIC 的基础疾病, 如恶性

肿瘤、免疫性疾病、慢性肾病及肺部疾病等; ②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 a、反复出现的轻度微血管栓塞症状及体征如皮肤、粘膜的灶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

b、反复出现的轻度出血倾向;

c、原因不明的一过性肺、肾、脑等脏器功能障碍;

d、病程超过14 日。③实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a、血小板粘附或聚集功能或有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水平升高; β-TG、PF4、TXB2、P-选择素; b、血浆二项以上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增高: F1+ 2、TAT、FPA、SFMC; c、3P 试验阳性或血浆FDP > 60 mg/L 或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升高(阳性) 4 倍以上; d、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半寿期缩短或转换速度加快;

e、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水平增高: ET-1 和TM。

(6)DIC前期(Pre-DIC)的实验诊断

Pre-DIC是指临床上已有DIC 病因的存在,同时有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 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对Pre-DIC 的疗效明显好于DIC的疗效,所以, 对Pre-DIC 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诊断Pre-DIC的参考标准: ①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②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a、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b、原发病不易释放的微循环障碍, 如皮肤苍白、湿冷及紫绀等; c、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 d、抗凝治疗有效。③实验室检测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a、正常操作条件下, 采集血标本易凝固, 或PT 缩短3s 以上,APTT 缩短5s 以上;b、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含量增加: β-TG、PF4、TXB2、P-选择素; c、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 F1+ 2、TAT、FPA、SFMC; d、抗凝活性降低: AT-Ⅲ:A降低、PC活性降低; e、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分子标志物增高: ET -1 和TM。

6、DIC 实验诊断国际标准

日本采用的DIC 积分诊断标准是目前被公认较为适用的DIC诊断标准,而直到2001 年才出现国际性的DIC 积分诊断系统,并被广为采用。ISTH DIC 专业委员会根据体内稳定调节功能紊乱情况,将DIC 分为两类:(1)非显性DIC (Non-Overt DIC),指止血机制处于代偿状态的DIC,即pre-DIC;(2)显性DIC (Overt DIC),指止血机制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 ,即临床典型DIC 。显性DIC 的诊断分五步,涉及的实验诊断指标主要包括PLT、PT 、FDPs 、FIB。使用该诊断系统的前提是患者存在DIC 相关的原发疾病对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测未特指采用何种标志物,且没有明确其升高程度的判断界值。各实验室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并确定本室的升高程度判断标准。非显性DIC 的诊断与显性DIC 的诊断基本类似,不同的是:(1)非显性DIC 的诊断不包括FIB,是因为只有出现显性DIC 时,由于广泛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继发过度纤溶的作用,导致纤维蛋白原被大量消耗或降解,使得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低;(2)考虑纳入动态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PLT 、SF/FDPs、PT 的变化趋势;(3)适当地纳入部分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如抗凝血酶(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