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代诗歌综合研究

第一章   隋代诗歌综合研究
第一章   隋代诗歌综合研究

第一章隋代诗歌综合研究

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有隋一朝,只维持了三十七年。但它却结束了南北朝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兵制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唐以后各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为人所公认的。然而,隋代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却一直为人所忽视,在讲述中国文学史时,要么陈隋相提,要么略去不论。究其原因,一是隋代柞命短暂,二是隋代确未产生足称一代代表的大诗人,三是对隋代诗歌在诗歌发展中上的价值缺乏认真的研究。

从本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对隋代诗歌进行整体综合研究的专题论文一篇也没有。各种《中国文学史》中倒是有一些关于隋代诗歌发展状况的叙述,然大多流于一般性的介绍,缺少深入研究。比较早地对隋朝诗歌进行深细探讨的是郑宾于的《中国文学流变史》1936书籍作者:郑賓于著

图书出版社:上海北新书局印行他在该书中从“杨素的复古”、“统一文学与反动”、“宫体诗的作家”、“隋宫的女诗人”几个方面,比较具体地讨论了隋代诗歌的特点和成就。倪其心的《试论隋代的诗歌》是本世纪最早一篇对隋代诗歌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题论文,本文涉及面广,从隋文帝论到炀帝时,从薛道衡等文人之诗论到民间歌谣、无名氏的小诗,文章最后认为,“在文学史上,隋代是一个新旧创作思潮开始交替的过渡时期。南北文风虽然合流,而齐、梁以及梁、陈的宫廷文学的影响仍很严重;不及根本的粗暴改革,反而

导致变本加厉的恶果;但是文学不会停滞不前,必定会从人民群众中创作出新鲜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学创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就是隋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它提供的有益经验。”葛晓音的《八代诗史》,则在研究深度上超越了前人,她首先指出,“隋代的政治文化状况在文帝和炀帝两代不同的统治方式下,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这是隋朝前后诗风发生变化的原因。接着,她又在与梁陈齐周诗的比较中,归纳出隋诗“时有蒙气”、“普遍缺乏创新精神”的特点。同时她又对隋诗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隋诗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当与作者多为朝臣、前期受文帝儒家教条的压制,后期又受平庸嫉才的炀帝的压制有关”,“还与这一代作者大多才情不高有关,就连水平较高的诗人也缺乏雄厚的才力和突破的气魄。”八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篇综合研究隋代诗歌的论文,即章壮余的《试论隋代的诗风》,文章论述了隋代边塞诗、爱情诗、抒情诗等题材的变化和特点,一方面指出了这些诗作的清新刚健诗风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揭示了隋代诗风向唐代过渡的痕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到九十年代,对隋代诗歌进行综合研究的论文多了起来,而且角度更多、方法更新,取得的学术进展也就更大了。钟优民的《隋代诗歌的嬗变轨迹与基本特点》从“余音袅袅的浮靡诗风”、“新风渐开的缓慢蜕变”、“激烈抗争的民间歌谣”、“继往开来的隋代诗论”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隋代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过渡性特点”。贾晋华的《河汾作家群与隋唐之际的文学》一文,受罗宗

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一书“论隋代文学发展而以作家群分”的研究方法的启发,对“一个从未为研究者所注意的重要作家群──河汾作家群”及其作品进行稽考和评述,并探讨了其对隋唐之际文学发展的影响,文章首先断定王通及其讲学活动是真实可信的,继而稽考出“隋大业中,以王通讲学为主要背景,在河汾一带聚集了一批作家,可考者有王通、王度、王绩、薛收、杜淹、凌敬、薛德音、陈叔达、仲长子光。作品现存有王通一首诗、王度一>

传奇、王绩十三首诗文、薛收二首文赋、薛德音一首诗、陈叔达二首诗、凌敬可能一首诗,以及《中说》文论数则。”文章认为,“河汾作家群不同于隋代其他作家群的最突出特征,在于他们表现出一种对于隐士风范和田园诗及自然率真风格的新兴趣”,进而认为,“河汾作家群以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业绩,不但在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且对初唐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延及初唐的第二代诗人”。应该说这是本世纪隋代文学研究中极为难得的一篇力作,文章不仅角度新,开掘深,而且立论稳,考评结合,相得益彰。贾晋华同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隋唐五代类书与诗歌》也是一篇视角新颖的佳作,唯文章以唐代为考察重点,隋代只是一笔带过,故留待后文再加评述。王步高是继贾晋华之后又一位对隋代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学者。其《斫雕为朴及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认为“隋代是扭转齐梁诗风、拓宽诗的题材、进一步推进诗歌格律化进程并使六朝诗向唐诗过渡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隋诗斫雕为朴,摧柔为刚,重乎气质,则对矫正齐梁以来的淫靡诗风起了巨大的作用。”

其《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则认为“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处于一个新老交替时期,旧形式(如五言古诗、乐府诗)不仅仍然存在,而且依然是诗歌的主要形式,四言诗主要只存在于宗庙祭祀等场合(如《隋书·音乐志》中的那些诗作),一般文人已很少写作。......隋代的乐府诗,较多用于写边塞诗。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办法,赋予了乐府诗以新的生命力。这与南朝乐府多拟古之作而非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有所不同。它上承汉乐府、建安乐府,并下启唐代的边塞诗派及新乐府运动。”文章还认为,“隋代统一使南朝诗人把追求形式、格律化的作法传统带入隋朝,而原先就受过王褒、庾信等南来诗人影响的由北朝入隋的诗人,也自觉向南方诗人学习,使隋诗的格律化进程继续发展。”文章最后总结说:“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隋代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五言近体绝句已基本成熟,五言律诗已近于成熟,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也已具雏形,甚至类似五言排律的形式已大量出现。”其《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则又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进行研究,文章认为,隋诗转变了齐梁以来的淫靡诗风,推动了诗歌的进展。隋诗的丽词雅体及其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唐宋诗词的兴盛产生了积极影响。初唐诗人深受隋代诗人的影响,他们化用隋诗词句的情况时时可见。盛唐受隋诗影响最大,如边塞诗、田园诗等。连大诗人李、杜也不例外,尤其是杜甫,受隋诗影响最大。中唐也没有忘记在隋诗中吸取养分。晚唐受隋诗影响较小,但在温庭筠、李商隐等重要作家作品中,也是有迹可寻。宋代诗词受隋诗影响要小得多,但隋诗中一些高度凝练的词句,

仍是宋人乐于吸取的。归结上述种种,以“起衰中立”四字来归纳隋诗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则是公允的。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本世纪隋代文学研究已经趋于全面和系统化,因

前此的研究多是就隋诗而论隋诗,几无一人涉及到隋诗对后世的影响,故本文在隋代文学研究史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作者:杜晓勤

隋代只有38年(581一618)的历史,一般认为,隋代文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故历来深入研究者不多。但不可忽视的是,隋代文学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它上承南北朝文学余绪,下启初唐文风,继承与创新交替而行,出现了“囿于融合而艰于创变”③的局面。就诗歌而言,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隋代诗人在继承南北朝诗歌成就的基础上,为扭转梁、陈诗弊、融合南北诗风作出了重要的努力,为唐代诗歌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准备。就隋代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还没有专著。一些文学史及相关论著中对隋代诗歌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隋代诗歌的研究历程是逐渐深入的。20世纪早期,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初次印行,这是较早涉及隋代诗歌的文学史之一。此书单列“隋之统一及文学”一章,从南北文学思潮的混合、

隋时文体变革之动机及新声律体之复盛等方面对隋代文学进行概述。对于隋代的诗歌创作,作者主要从声律方面进行考察,他认为:“当时文士,复好丽词,雅制终废。然新声竞作,为后世戏曲之萌芽。律体大进,又有以导唐人之先路。”①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三编第二十二章,中华书局,1932年9月版。作者虽云隋代“律体大进”,但并未深入具体地探讨隋代诗歌的声律特点及“律体大进”的表现。20世纪30年代初,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问世。此书第23章为“隋及唐初文学”,认为“隋代的诗坛,全受梁、陈的余光所照”。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73页。对于杨广、薛道衡、卢思道、李德林、杨素、孙万寿、孔绍安、王胃、虞世基、许善心等人的诗歌创作情况,此书只作了简要概述。郑宾于的《中国文学流变史》1936书籍作者:郑賓于著

图书出版社:上海北新书局印行是较早深入细致探讨隋代诗歌的著作,他在该书中从“杨素的复古”、“统一文学与反动”、“宫体诗的作家”、“隋宫的女诗人”几个方面,比较具体地讨论了隋代诗歌的特点和成就。之后,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论及隋代诗人杨素、薛道衡、隋场帝等,对其诗篇做简单介绍。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41年1月版,第268一270页。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对隋代诗歌的论述,侧重对主要诗人及其典型作品的艺术风貌进行论析,并客观评价隋代诗歌,认为“隋初诗风的确多少显示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一点新气象”;④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

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二册第21页。“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⑤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第22页。比之前人,游国恩等学者对隋代诗歌的论述较为深入。曹道衡、沈玉成的《南北朝文学史》⑨,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对隋代文学的论述用墨较多,研究更为深入。此书以作家论述为主线,兼及其重要作品,主要论及卢思道、薛道衡、孙万寿、许善心、虞世基、王胃、杨素、杨广等人的生平与文学创作情况。书中还分析了隋代的民歌与表现农民起义的诗歌。之后,曹道衡与刘跃进合著的《南北朝文学

编年史》⑦,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对隋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作系年作了归纳与考证。在一些断代文学史与相关论著中,对隋代诗歌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罗宗强、郝世峰等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史》一书中,论及隋诗风貌,本书以分析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孙万寿、杨广等人的主要诗歌作品为主,肯定隋诗中的优秀篇章,并指出隋诗的不足,认为隋诗的意义在于“为唐诗的发展做一种统一的准备”。①罗宗强、郝世峰等《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第21页。葛晓音的《八代诗史》,侧重在对隋代诗歌“过渡状态”的论析,对杨素、薛道衡的诗歌进行重点分析。她认为“隋诗的过渡状态不仅体现在齐梁影响的根深蒂固,更体现为经过隋初凿雕为朴的改革后,融合北朝诗之清壮和西晋诗之雅正的倾向,这为初唐诗歌风貌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葛晓音《八代诗史》,第319页。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③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一书,引入西方文艺理论,对隋代诗歌的风貌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论述,并重点论述了隋场帝的诗歌创作。周建江在《北朝文学史》④周建江《北朝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中,对隋初文学形势、由北入隋的作家群、由南入隋的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进行整体考察,对孙万寿、杨素、虞世基等人的个别诗篇进行阐述;并在“北地三杰”一章中,分析了卢思道、薛道衡、李德林的诗文。另外,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⑤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一书中也论及隋代乐府诗的创作情况,他把“文帝时之拟古乐府”与“场帝时之拟南朝乐府”对比而论,阐述了隋乐府的源流及其题材与艺术特征。

除了文学史与相关论著中对隋代诗歌或概括或具体地研究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隋代诗歌为主题的单篇论文约有17篇。1987年宋景昌、王增文的《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⑥,宋景昌、王增文《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商丘师专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以文帝、炀帝统治时期为限,把隋诗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各述其创作特点,认为隋诗在题材、融合南北诗风、声律等方面的都有较大的贡献,并提出应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隋代诗歌。1988年,章壮余发表《试论隋代的诗风》⑦章壮余《试论隋代的诗风》,《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一文,结合具体诗作,分析了隋诗人创作

中表现出的融合南北诗风的倾向。1990年章继光的《南北文化汇流与隋诗的评价问题》⑧,章继光《南北文化汇流与隋诗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1期。指出南北诗风在隋以前己表现出汇合的趋势,并分析了隋代促进南北诗风汇合的文化、政治因素。作者把隋诗放在南北文化汇流的历史背景下考察,认为隋诗己初具文质相兼的特点,描写现实生活的内容也有所增强,诗歌形式在借鉴南朝的基础上亦有所发展。同年,钟优民的《隋代诗歌的擅变轨迹与基本特点》⑨钟优民《隋代诗歌的擅变轨迹与基本特点》,《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第2期。发表,他认为隋代诗歌具有过渡性特点,并把其擅变轨迹分为四方面,即:“余音袅袅的浮靡诗风”,主要反映在由南朝入隋的诗人及出身北朝而染南风的诗人作品中;“新风渐开的缓慢蜕变”,主要反映在由北朝入隋的诗人作品中;“激烈抗争的民间歌谣”,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继往开来的隋

代诗论”,对唐代诗论有一定的启迪作用。1994年,王步高连续发表3篇有关隋代诗歌研究的论文。一为《祈雕为朴及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①,王步高《祈雕为朴及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此文认为“隋代是扭转齐梁诗风、拓宽诗的题材、进一步推进诗歌格律化进程并使六朝诗向唐诗过渡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隋诗在融合南北诗风过程中形成了“祈雕为朴、咸去浮华”的特点。另一文为《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通过分析隋诗的押韵、对仗、平仄等特点,指出隋代“五言近体绝句己基本成熟,五言律诗已近于成熟,七言律词、七言绝句也已具雏形,甚至类似五言

排律的形式己大量出现。”②王步高《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在《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中,王步高通过分析作品,指出“隋诗转变了齐梁以来的淫靡诗风,推动了诗歌格律化的进程”,③王步高《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认为隋诗的丽辞雅体及其质朴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唐诗宋词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7年曹道衡《论隋代诗歌》④曹道衡《论隋代诗歌》,《齐鲁学刊》,1997年第2期。一文发表,对隋诗的论述更为深刻。作者结合作品、诗人生平、前人评论等材料分析隋代诗歌,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在诗歌创作上虽己自觉地模仿、学习南方文人,但总的说来,在诗歌的艺术技巧方面仍多少有所逊色。隋代的统一,加强了南北文人的交流,他们彼此唱和,相互学习、促进。由此形成了南北诗风融合的创作局面,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000年张采民发表《论隋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⑤张采民《论.隋诗在诗歌发展史_}:的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年第4期。一文,指出隋代诗歌的发展,就是“南北诗风互相排斥、渗透、融合的过程”,“融合,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基本线索”,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中出现的“北人学南”、“南人学北”的双向推进,则是南北诗风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2005年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一文,从文化整合的角度考察隋诗的文化史意义,通过对隋代诗人群体及其诗歌创作、诗人文化心态的变迁等问题的分析,指出来自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和梁陈三地的诗人入隋后创作倾向相对

一致,“反映了各地域人群对长安文化的向心、凝聚倾向,反映了长安文化对不同区域文化的成功整合。这或许便是隋诗的文化意义。”

⑥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早在1996年,康震就写有((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①,康震《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1997年又发表《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阐释》②,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隋代诗歌,2005年的《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一文比前两文的研究更加深入。另有马悦宁《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③马悦宁《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诗歌艺术考论》④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诗歌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1期等论文,也从不同角度研究隋诗。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对隋代诗歌的研究,许多学者已作出不少努力。既有

的研究主要论述了隋诗发展中所体现出的融合南北诗风的迹象、隋诗的意义与地位以及隋代几个重要诗人如杨广、薛道衡、杨素、卢思道等人的诗歌创作,但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仍有可扩展的空间。具体而言,比如对于隋代诗歌的整体风貌的研究尚不够清晰;对于现存隋诗中有争议的作品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断归;对于隋诗的入律情况,虽自唐代之后即不乏相关论说,但其入律程度具体如何,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这些尚缺少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归纳:对于隋诗题材的归

类、各题材兴盛的成因,还缺少整体的考察;对于个体诗人及其诗歌创作,虽已有不少专论,但从诗人全部诗作入手来分析其创作风格,以及其创作过程中是如何融合南北诗风的,这一问题还需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再做深入分析;而对于许多学者已提及的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及其过渡性特征这一论题,还需有更明晰的论述,比如对隋代南北诗风融合的成因、其过渡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以及由此形成的隋诗的成就与不足,即应展开具体论析。这些也正是本论文选题的缘由所在。基于隋诗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正确对待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一方面针对隋诗研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展开论述。本文的研究注重文本的分析,运用考证、统计、归纳等方法,注意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的统一,在全面考察隋诗及诗人创作情况的基础上,对隋诗生成的文化背景、现存隋诗情况、隋诗的题材特征、入律情况、个体诗人的创作风格、隋诗过渡性特征的成因及其成就与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客观、全面地展现隋诗的发展风貌。

先秦两汉诗歌

第一章先秦两汉诗歌 一、复习提要 本部分主要包括《诗经》、《楚辞》与“东汉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四大部分,其中的精读,重点篇目甚多,自学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背诵部分重点篇目,能填写名言、名句。 2、在阅读诗歌时,做到会翻译、解释其中的句子与字词。 3、掌握每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其中《氓》、《君子于役》、《蒹葭》、《七月》、《离骚》、《哀郢》、《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等是重点篇目。 4、了解《诗经》的分类、成书经过,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与《楚辞》的重要注本;了解“乐府”、“古诗十九首”的概念等。 二、填空题 1、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从民间到、从集体歌唱到创作的过程。 2、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是存在于《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

3、《》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口头到书面形式的完成。 4、《诗经》所使用最多的艺术表现手法是、、。 5、《诗经》共首,全书按照的不同。分为、、。 6、《诗经》的收集、来源一般有说和献诗说两种。 7、《诗经》流传到汉代,出现了齐、、 、“四家诗”,今天流传的属于诗。 8、“,秋以为期”一语出自于《》一诗之中。 9、“所谓伊人,”一语出自于《》一诗中。 10、“万寿无疆”一语最早出自于《诗经·》一诗中。 11、《楚辞》骚体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12、现存在的最早楚辞注本是东汉人王逸的《》。

13、《楚辞》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与。 14、屈原的代表作品是《》。 15、先秦时代,《》与《》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双峰并立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座座标。 16、“鸟飞反故乡兮,”一语出自于《》一诗之中。 17、“路曼曼其修远兮,”是所作《》中的名句。 18、屈原名,字原,战国时期国人,一生经历了被疏与放逐的打击,其政治主张是和修明法度;外交上主张和统一六国。 19、屈原的《》是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而成的。 20、屈原主要作品除《离骚》、《九歌》之外,还有《》、《》与《招魂》。 21、现存的保存中国乐府诗歌最完备的古代著作是宋代人 编写的一部《》一书。 22、《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出自于陈朝人徐陵所编的

第一章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作者:————————————————————————————————日期: 2

3 / 13 第一章 初唐诗歌 ?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贞观诗风 ? 宫廷诗第一阶段。 ?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20年代新诗

第四章新诗(一)(8学时) 教学要点: 1、“五四”新诗运动 2、前期新月派 3、早期象征派诗歌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早期白话诗(2学时)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梁启超设计了“诗界革命”。要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后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诗界革命”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包含有一种个性主义主张。诗应是写我想写的,我想说的,我内心的感受。他就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了“做诗如作文”。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开发变化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蒋光慈《新梦》,1925年1月上海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张: 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张: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翻译(古代诗文 第1章 第5节)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5节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xiònɡ)无与比(自认为没人赶得上他)。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普通平常的样子),颇肆陵侮。逡巡(一会儿),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前呼后拥)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夷(斥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语出《论语》,意为父亲教训子女)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选自《唐摭言》) 1. (1)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 在郊外寻找美景,偶尔在旅店休息。 (2)颖士常造门,未之面。 萧颖士曾经好几次前去拜见,未见到王尚书。

(3)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你依仗文才之名,如此骄傲,做一个进士就到顶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之宋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节选自《说苑·杂言》) 2. (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汉代诗歌

第四章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 第一节帝、妃诗 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 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古诗文300篇--先秦两汉诗(1)

1.击壤[rǎng]歌【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注释】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译文】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赏析】 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一首淳朴的民谣。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击壤歌》。 2.桃夭【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赏析】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中唐时期诗歌创作: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 晚唐时期诗歌特点: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 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汉代诗歌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秦代散文 ?汉代辞赋 ?汉代政论文及其他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 ?汉代诗歌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 ?2、汉赋 ?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李斯与秦代散文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语言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秦汉的辞赋 ?【教学设想】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作品之多、作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的隔阂,今人读起来障碍很大。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汉赋的产生、发展情况;了解汉赋的特征;介绍和评价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它们的时代意义。对大赋作品,只作一些重点作家作品作一简单介绍,借以了解其思想和艺术及大赋的特点。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 流变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就是说,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 ?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华美,又设为问答,韵文与散文兼行,已初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荀子作有《赋篇》,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这些都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 一、骚体赋 产生并盛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中期,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品是《鵩鸟赋》和《吊屈原赋》。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二、汉大赋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杨雄(代表作品有《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张衡

第一章 《诗》、《骚》传统

第一章《诗》、《骚》传统 学习提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影响甚大。本章重点学习三个问题:《诗经》及其“六义”;屈原的人格力量与楚辞的诗学精神;《诗经》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文本层面或者说技巧层面,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追溯它的源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独具民族特色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诗经》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作“谏书”。但是《诗经》又是诗,具有诗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因为它收录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的一部分。《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的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都说《诗经》可以入乐,是用来演唱的。在《诗经》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诗经》中作品的收集,历史上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关于“采诗”说,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当为《左传》。《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所谓“遒人”便是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而杜预认为这些使臣以木铎徇路的目的就是采集歌谣。此外,《礼记·王制》也说到古时天子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到了汉代,关于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的记载很多,如《汉书·食货志》、何休《公羊春秋注》。尽管这种说法的确切性还有争论,但考虑到《诗经》中作品来源的广泛性,如果没有人从事这项工作,这些诗篇很难汇集到周王室。而出土文献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在论及邦风时,说到“溥观民俗”,这为周代有采风之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材料。 关于“献诗”说,先秦的文献如《国语》中就有记载。《国语·周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先秦许多

浅析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

浅析汉代诗歌不发达的原因 摘要:汉赋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汉代的诗歌则不然,为什么汉代的诗歌不发达呢,我就从汉代社会风尚,政治经济,统治者的态度以及汉代文人创作习惯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主题词:汉代诗歌不发达原因 像唐诗、宋词、元曲一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而汉代,以汉赋闻名,我们说到诗人,总是想起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等,而一下要想说出汉代有名的诗人似乎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那么为什么汉代的辞赋那么发达,而诗歌却略欠一筹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风尚方面 汉代有解读楚辞的社会风尚,诵读楚辞是一项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读辞赋者并非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 ,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市,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楚辞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二、政治经济方面 就政治经济方面来说,西汉经过前期六七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有了较大的发展。雄厚的经济背景,直接或间接地给爱好文学的统治者及文学知识从事文学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从而沟通了西域诸国直至波斯、印度及罗马的商路,为中外物产与文化交流开辟道路,使汉人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因而汉赋中多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而武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汉高祖时,有长乐宫、未央宫,武帝更造了甘泉宫、建章宫、上林苑、通天台、飞帘阁等富丽堂皇,宏伟豪华的建筑,也为汉赋的创作提供了描写对象与重要素材。就这种背景来说,文人们对作品追求的是广大的容量、恢弘的气势,他们心中的激昂情绪,就需要赋这种文替来一吐为快,而诗歌短小的篇幅,要求较严格的韵律,对于情感的抒发就有较大的束缚了。 到了东汉时期,经济每况愈下,社会黑暗,苛捐杂税沉重,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更使士人们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的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来抒发自己的不平,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的经济政治背景会对文学样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统治者的提倡发展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经学为主,于是黄老之风渐退,儒学繁缛之气方炽,文学之士受其影响,赋文体流行,诗歌则不受青睐。 到了东汉时期,经学界掀起了“删繁就简”之风,因而解经文字,日益简短,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赋的篇幅明显比西汉时期短小,出现了许多精简的小赋,比如张衡的《二京赋》,如此证明,赋与经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在这种关系下,赋自然要比诗歌具有竞争力。 汉代统治者对于赋的喜好和提倡有着很大的关系。汉代诸多帝王,比如吴王刘濞,

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初唐诗: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 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初唐宫廷诗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贞观诗风 ?宫廷诗第一阶段。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旨归于颂美。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二、上官体 ?宫廷诗第二阶段。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先 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称为“上官 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 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对”、“八对”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 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宫廷诗第三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