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服饰

中国古代男子服饰(1)
字号:小 中 大 2002-06-04

多彩的深衣

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穿的多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衣裳。这是当时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种重大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联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深衣"。

深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用。当时男深衣曲裾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女深衣曲裾很长,绕着身体缠了好几层,前襟下面还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侧衣襟的斜衽。由此看来,深衣这种式样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条曲裾。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这样。北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衣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显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响,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种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人们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还有一种深衣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内襟。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适宜劳作的服装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吧。

曲裾和直裾的长袍代替了裤子的遮盖作用,使裤子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在流行深衣的地区,裤子还大多只有双腿的形式。

汉代,上身穿短襦,下身穿裤子或在腿上缠绕邪幅的服装级合更为广泛地流行开来。当时劳动人民赤裸身体,
仅穿一条下裳劳作是很常见的。当时的那种短裤与今日的中式短裤相近,汉代人称之为"裈",是下层劳动人民常穿的。
"犊鼻裈"是贫贱劳动人们穿的另一种短裤。它十分短小,只是一块三尺长的布帛围在腰胯间,
很像今天日本相扑运动员们比赛时穿的兜裆。犊鼻裈在当时的贵族富翁眼中是十分低贱的。



中国古代男子服饰(2)
字号:小 中 大 2002-06-04

长袍与短衫

到了唐代以后

,男子的服装就逐渐简单起来。长袍成了最常见的衣着。这种袍服,与标榜正统汉族礼仪文化的官员礼服不同,吸收了比较多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因素。日常穿用的袍服,袖子较细窄,襟裾也较短,仅及踝部,甚至有些短袍仅过膝部。衣身较紧凑,采用圆领或大翻领。这样的袍服节省原料,活动起来也方便,很快便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广大劳动阶层中,短衫、短袍也一直流行着。它们和长袍的式样大样相似,只是衣襟较短,更加紧身,有对襟的,更多是掩襟的,一般是将前襟掩到右侧,在腋下用纽绊束住。和它配合穿用的是长裤和靴子。

在唐代,有一段时期胡帽十分流行,如底边翻卷,顶部尖细的毡卷檐帽,皮毛筒形帽,浑脱帽等。

在唐代人们还会在袍服外加穿一件无袖的半臂,这种衣着在宋代及后世流行得更普遍,还有了不少改进。晚唐五代时期,有过一种圆领缺胯短衫。它在衣服的两侧开出较高的胯缝。这可能是劳动人民便于劳作的衣式。

宋朝时期,在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鼓吹下,封建统治者有了尽力压低人民物质条件的借口。宋代帝王在大力搜刮民财享用的同时,却多次宣布平民服饰要"务从简朴","不得奢僭"。当时的社会舆论在这些欺骗下,也主张衣着简朴洁净,不提倡华丽奢侈。因此,宋代的服装显得朴素简单,日益世俗化。但当时人们对服装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得多,衣式变化也较大。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中又风行起古代的幅巾,式样和名称有近百种,有所谓程子巾、山谷巾、华阳巾、高士巾、仙桃巾、云巾、葛巾等等。

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作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成左右两个衣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
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使用的颜色。


中国古代男子服饰(3)
字号:小 中 大 2002-06-04

北方民族的服装

宋代的疆土比起唐代缩小了很多。北方的大片土地被契丹民族占领,建立了辽国。西北的领土落入党项族之手,建国西夏。而后,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灭掉了辽国。蒙古民族的铁骑最终扫荡了金和西夏。这些游牧民族在统治汉人居住地区时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知识,同时也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这些民族穿用的服装鞋帽中就显示出了这种文化的交融现色。

契丹族的服装以长袍为主,式样与唐代以来的中原袍衫相近,一般都做成

圆领、袖子细窄瘦长,衣襟向左方掩去,即左衽,这是它与汉族袍衫的主要区别之一。契丹族的男子们身穿圆领窄袖紧身长袍。袍子的下摆与小腿相齐。下身穿了套裤,足登高皮靴。腰间束带,挂有箭囊、刀、豹尾等器物和装饰品。长袍的衣襟外翻,露出了里子上的毛皮。袍领上露出了半圆形的白色领口,是长袍里穿用的内衣。这些衣既显出汉人文明的影响,又保留了契丹服装适于射猎的特点。契丹服装的一些式样也流入中原地区,尤其是北方汉族居民,更容易接受这种影响。北宋官方对此极为反感,曾明令禁止百姓穿用契丹衣服。

至于西夏人的衣着,便与中原汉族服装相近。西夏男子主要穿圆领窄袖的袍服,也有交领长袍,衣襟右衽,与唐代流行的服装相似。党项人服饰与中原汉族明显不同的地方是头上冠帽。男子常戴圆柱形的毡帽。有一种高顶毡帽,四周一圈帽檐上翻,帽顶端缀有后披的绸带。还有人戴一种底小顶大的冠子。冠顶向后斜披。这些特色冠帽,在同时期的中原服饰中是看不到的。

金人的衣装与辽国契丹人的服装近似,外着圆领窄袖左衽长袍,下身穿裤与长统皮靴 ,腰束革带,头戴皮帽或裹罗巾。比起契丹人来,他们的袍子更短一些。衣袍的边缘处露出里子的皮毛。这种使用皮毛制作衣装的方式应该是女真民族的一个特点。女真民族喜好穿白色衣服,此外他们还选用一些与身边自然环境相近的颜色,像天空的蓝色、森林的绿色、黑色等。衣服上的花纹也以熊、鹿、飞鸟、山林花草为主。

蒙古民族的传统服装显得非常简单朴实。他们一年四季基本上都穿着皮革与毛毡制作的袄裤、帽子和皮靴,不用什么装饰品。男女之间的衣服式样区别不大。他们的袍子和皮袄,一般做成窄袖紧身,为了挡风,常采用立领,衣襟右衽,为了便于上马,衣袍的下摆比较宽大,可以遮住鞍座和在马身两侧的双腿。

蒙古人常戴用的还有一种四方形的笠帽,也叫作瓦楞帽,它是用四个上小下大的梯形缝合成的帽身,加上一个方帽顶而成。
蒙古人创作的特色服装还有一种"辫线袄子"。它是一种在元代十分流行的短袍。这种短袍在腰间缝制出很多横向折褶,
这些折子用线缝的交叉十字花针连结起来,折裥上还钉有钮扣。在下部的袍襟上也做出大量细密的折褶。
这样的制作方法使服装有一定的伸缩性,利于身体的弯曲活动,特别适应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