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物理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物理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物理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

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

规则运动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

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力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活动

3

提出问题:

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是看不见的,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由此展开分析、解答。

【自主解答】B

归纳总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要是看得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都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点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提出问题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演示实验2: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同样的实验,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实验3: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连接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归纳总结: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力是同时存在,又是同时消失的。

(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

则有:

①当d=r时,F

引=F

,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d<r时,F

引<F

,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r时,F

引>F

,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2:结合P5的图1-1-12,讨论交流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归纳总结:

物态

微观特性宏观特性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无一定形状有无一定体积

固态较小很大有有

液态较大较大无有

气态很大很弱无无典例剖析: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点拨】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自主解答】不能,因为裂隙之间的分子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

板书设计

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及重点

教科版8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2.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考试重点) 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本章重点) 2.运动的描述(考试重点)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考试重点) 4.能量 第三章声 1.认识声现象(本章重点) 2.乐音的三个特征(考试重点) 3.噪声(考试重点) 4.声与现代科技(本章重点)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光的传播(本章重点) 2.光的发射定律(本章重点)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考试重点) 4.光的折射(本章重点)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考试重点)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与温度(本章重点) 2.熔化和凝固(本章重点) 3.汽化和液化(本章重点) 4.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考试重点) 2.物体的密度(考试重点) 3.测量密度(本章重点) 4.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下册 第七章力 1.力 2.力的描述 3.弹力弹簧测力计(本章重点) 4.重力(考试重点) 5.摩擦力(考试重点)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本章重点) 2.力的平衡(考试重点) 3.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九章压强 1.压强(考试重点) 2.液体的压强(考试重点) 3.连通器(本章重点) 4.大气压强(本章重点)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本章重点) 2.认识浮力(考试重点)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考试重点) 4.沉与浮(本章重点) 第十一章机械与功 1.杠杆(本章重点) 2.滑轮(本章重点) 3.功功率(考试重点) 4.机械效率(考试重点) 5.改变世界的机械(本章重点)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本章重点) 3.水能和风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教科版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必记清单

初二物理上册必记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走进物理实验室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__________,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___,符号是______;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m lμm=1 000nm 2、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_______,不能_______;但______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_;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______min lmin=______s 5、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 第二章:运动和能量 运动:物理学中把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事先选择作为的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说的运动和静止具有性,相对于来说的。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在的路程。 公式:v=,导出公式:S=;t=。 单位:①国际单位:;②常用单位:;换算关系。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经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测平均速度:原理:用测出距离S,用测出时间t;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能量的转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煤的燃烧() 2.太阳能电池() 3.电灯发光发热() 4.电风扇转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doc

第七章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2、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3、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最新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 全面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全面复习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 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 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初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m,课桌的高度约0.75m。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 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um 103 n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 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 运动的世界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 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 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 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word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下册)知识框架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提出问题 探猜想与假设 究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验分析论证 评估 交流合作 走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时间单位:h 、min、s等 进 单位:km 、m 、dm、cm 、mm 、um 、nm等实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长度测量直接测量 验间接测量: 时间、方法:积累法、组合法等 室长度的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测量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减小误差的发法 量程与量程 分度值分度值 控制变量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电运动 认物质的三态与分子的热运动 识微观世界热物质的结构:物质分子原子 运的运动运核外电子 动动原子质子 原子核夸克 中子 定义: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匀速定义: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 直线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直运动 线种公式:v=— 运类 运动变速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动运直线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与动运动 能的公式: 量描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述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 参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 运动和照标准物叫参照物 静止的物选取:根据需要和方便进行选取 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含义 ①能量是与物体的运动形态有关的物理量 各种形式 能量的能量②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各种形式的能量均可以转化和转移

第三章声 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音传播( v固﹥ v液﹥ v气)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音调: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物体的远近 特征音色:决定于物体本身不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 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双重性 的危危害:与分贝数大小有关 害和在声源处减弱 声防治的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蝙蝠 回声定位“看物体” 声与信息 B超成像 声科研:探测海深 的声纳渔民:探测鱼群 利军事:探测潜艇 用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声与能量用超声波除去人体结石 超声波加湿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1 -

- 2 -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0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反思: §16.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初二物理下教科版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下教科版知识 点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物理下教科版知识点归纳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 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 不接触)。 3.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变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力的表示法有2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 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可以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一 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少2个格,且是格的整数 倍。 8.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 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 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12.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施 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 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精品】人教版初三物理初中物理教材目录(教科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3活动: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速度 4能量 第三章声 1什么是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3奇异的声现象 4噪音 5声与现代科技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光的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4光的折射定律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6神奇的眼睛 7通过透镜看世界 8走进彩色世界 第五章物态变化 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3汽化和液化 4物态变化和我们的世界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1质量 2物质的密度 3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八年级下 第七章力 1 力

3弹力力的测量 4重力 5摩擦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3力的平衡 4力与运动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连通器和液压技术 4大气压强 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 1在流体中运动 2认识浮力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4沉与浮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 1功 2杠杆 3滑轮 4功的原理及应用 5机械效率 6改变世界的机械 第十二章机械能 1机械能 2机械能的转化 3水能和风能 九年级上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 2内能和热量 3比热容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1热机

3热机效率 第三章电与磁 1磁现象 2电现象 3电与磁 第四章认识电路 1电路 2电路的连接 3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第五章探究电流 1电流 2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3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2测量电阻 3等效电路 第七章电功率 1电功 2电功率 3灯泡的电功率 九年级下 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1电磁铁 2电磁继电器 3电磁感应现象 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5电话和传感器 第九章家庭用电 1家用电器 2家庭电路 3安全用电与保护 4家庭生活自动化、智能化 第十章电磁波与性息技术 1神奇的电磁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