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在学习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及变相的两步混合计算,为本单元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系统学习运算顺序的重要阶段,是今后练习计算、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混合运算,只是缺乏对混合运算顺序的归纳总结,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难度,关键就是掌握不同情况下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1.使学生掌握几种不同情况下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熟练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

2.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为今后计算能力的提高做准备。

1混合运算顺序 1课时

2练习十一 1课时

3解决问题 1课时

4练习十二 1课时

5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 1课时

混合运算顺序。(教材第47~49页)

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你们还记得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生: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100以内的两步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为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做准备】

1.教学例1。

师:你还记得53-24+38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师:好。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其实是两级不同的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的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计算53-24+38,为了便于看出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我们采用脱式计算,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边讲解边板书)

师:现在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综合算式15÷3×5的计算过程写下来。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比赛,用刚才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交流汇报,对完全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

2.教学例2。

师:请看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

生1:在跷跷板乐园里,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

生2:还有7位小朋友在周围观看,问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1:我先算跷跷板上有多少人,4×3=12(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12+7=19(人)。

生2:我也是这么算的,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4×3+7=19(人)。

生3:在我列的算式里,7+(4×3)=19(人),因为要先求4×3,就用小括号了。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棒!其中7+(4×3)可以写成7+4×3,因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减法。也可以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乘除后加减。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圈出来。(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逐一出示,学生逐一回答,教师及时做出评价,以鼓励为主)

师:现在同学们运用这个规则完成例2的计算,好吗?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运算顺序。教师结合反馈情况,进行强调讲解。

3.教学例3。

师:刚才我们说的两种情况也可以归纳为一种情况,它们都是没有括号的算式,如果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最上面一句话)学生齐读: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运用这个规则,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例3)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明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牢固】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同级运算,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要经常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的真诚交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A类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B类

在括号里填数。

8×8-( )=568×4+8=8×( ) 2×8-( )=7×2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3+5=26(桶)

B类:85 2

教材习题

第49页“做一做”

1. 392181954 4

2.3968

6370 4

相同点: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

不同点:计算的顺序不同

3. 303565-5×67321÷(43-36)

练习十一。(教材第50~52页)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混合运算顺序,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我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师:仅仅知道这些运算顺序是不够的,只有多多练习,我们才能熟练地进行混合计算。

师: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8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

·第一组算式的区别在于上面的一题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1;下面的一题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5。

·第二组算式的区别同样是括号,上面的一题没有括号,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9;下面的一题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这样计算的结果是20。

·我觉得这两组算式的结果之所以会不相同,跟括号有关。

·我认为是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结果才会不同。

……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的要给予鼓励)

师:括号的确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所以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看清有没有括号,弄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了运算顺序才能把题做对。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对比练习中,使学生认识到有没有括号很重要,提醒学生认真细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呢?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但是计算的准确率及速度还要在进一步的练习中逐渐提高。

2.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在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A类

东东去商店买了一辆小汽车,给售货员阿姨4张5元钱,售货员阿姨又找给他2元,那么这辆小汽车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B类

小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5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2=18(元)

B类:5×(5-1)=20(米)

教材习题

第50~52页“练习十一”

1. 3858179354

2.822315

15 29 5 25

21 35 7 35

23 37 9 45

3.34-17+3第二个计算对18÷3×3

=17+3=6×3

=20 =18

4. 43171119459

5. =<<<

6. 9681÷9-3=6568832+7×8=88

7. 255420607 4

8. 2129520

9.42+14-35=217×9-28=3562-(15-3)=5050-36÷6=44

(6+6)÷3=4(54-22)÷8=436÷(16÷4)=914÷(83-76)=2

10. 131342131342

11. 828826953

12. 3225+8×4=57(元)

13. 35-3=32(元) 32÷8=4(个)

14. (1)12+36÷4=21(2)(12+8)÷5=4

解决问题。(教材第53、第54页)

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课件。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是靠一步计算就能解决的,所以混合运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1.教学例4。

师:看看面包师傅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4)

生:知道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每次烤9个,还需要烤多少次?

师:你有办法帮面包师傅解决问题吗?

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还剩多少个没烤,90-36=54(个),把剩下的54个,每次烤9个,54里面有几个9就是需要烤多少次,54÷9=6(次)。

生2:我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90-36)÷9。

师:用综合算式计算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因为我们要先计算还剩下多少个没有烤,就必须要先算减法,那就要加小括号,否则就要先算除法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可以教大家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题意,请看:

(边画图边讲解分析)

师:该怎样思考用多个步骤解决的问题呢?

生: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能正确解答。

2.教学“做一做”。

师:你能自己解答下面的问题吗?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先计算第一组买9个花多少钱,9×3=27(元);再计算第二组买6个花多少

钱,6×3=18(元),这样就可以算出第一组比第二组多花多少钱,27-18=9(元)。列成综合算式:9×3-6×3=9(元)。

·可以先计算第一组比第二组多买几个,9-6=3(个);每个3元,就是3×3=9(元)。列成综合算式:(9-6)×3=9(元)。

(如果以上两种解法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可以介绍给学生,但是第一种解答方法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突破教学重难点】

师:同学们,今天的内容你们学会了吗?

在较好地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又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等原因会导致结果不正确,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A类

小朋友举行队列操比赛,原来是每行9人,站了4行;老师觉得队列有点长,就想改为6行,现在每行站几个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B类

找规律填空。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发现规律正确地进行混合计算并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9×4÷6=6(个)

B类:9

练习十二。(教材第55、第56页)

1.通过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混合运算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师:瞧,班级篮球对抗赛的得分情况出来了,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6页第8题)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这是二(1)班和二(2)班的得分情况。

·二(1)班得分是42分,二(2)班得分是38分,二(1)班获胜。

·上半场二(1)班得了24分,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

·因为二(1)班一共得了42分,上半场是24分,说明下半场得42-24=18(分)。

·算出二(1)班下半场的得分是18分,就知道二(2)班下半场的得分也是18分,因为题中已经告诉我们这两个班下半场得分一样多。

·二(2)班最后得分是38分,如果下半场得18分,那么上半场得38-18=20(分)。

……

师:你能列综合算式计算下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吗?

生:38-(42-24)=20(分)

师:跟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计算什么?把你的思路讲给同桌听。

同桌互相交流思路,教师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1.在学习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会导致结果不正确,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A类

笑笑幼儿园最近3天来了27个小朋友,照这样计算,6天要来多少个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B类

先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7÷3×6=54(个)

B类:

78-2×9=6036÷9+78=82

教材习题

第55~56页“练习十二”

1. 5+8×2=21(元) 21>20不够

2. 8×4-5=27(张) 说一说略

3. 80-25-37=18(棵)

4. (25+15)÷8=5(只)

5. 37485653310

6. (60-15)÷5=9(米)

7. 应该买5个4×5÷(5-1)=5(个)

8. 38-(42-24)=20(分)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三。(教材第57、第58页)

1.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重点:学会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件。

师:同学们,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我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我知道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我还知道了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步骤,必须要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多哇!希望大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有效地梳理,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1.教学“整理和复习”第1题。

师: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你当老师,给同桌出几道本单元学过的综合算式,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同桌把结果计算出来,你来检查,然后两人交换角色进行。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题、检查,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2.教学“整理和复习”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去花店帮售货员阿姨算账吧!先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2题)

学生可能会说:

·有一个小朋友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

·康乃馨每枝3元,百合每枝5元。

·有位阿姨带了10元钱,想两种花各买一枝。

师:谁能先给小朋友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生:小朋友想买4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就要先算出4枝康乃馨的钱数再加上1枝百合的钱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综合算式为:4×3+5=17(元)。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帮阿姨算出买花后剩多少钱呢?

生1:只要从阿姨带的10元钱里面去掉买百合的5元,再去掉买康乃馨的3元就是剩下的钱数,10-5-3=2(元)。

生2:也可以先计算出阿姨买这两种花用去多少钱,然后从10元里面去掉花的总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综合算式为:10-(5+3)=2(元)。

师:真棒!同一个问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大家都肯动脑筋,值得表扬,今后要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对整个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同桌互相出题、检查的方式,既便于检查,又借助让学生当老师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

A类

有两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8个乒乓球,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给4个运动员,每个运动员分到几个乒乓球?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考查知识点: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2÷4=4(个)

B类:30÷(2×3)=5(天)

教材习题

第58页“练习十三”

1.19301930

2 6 2 6

这四组算式中,上下两个算式得数一样,运算顺序不一样

8÷2÷424-8-5

8÷(2×4) 24-(8+5)(答案不唯一)

2. (17+19)÷4=9(个)

3. 80-25-38=17(本)

4. 40÷5-6=26+2×5=16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部编人教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学情分析: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解决措施: 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解决问题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注意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较多的生活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第一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

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动手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注意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还要合理组织教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