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牟平2018高三语文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山东省牟平2018高三语文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山东省牟平2018高三语文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精要解读之九:

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番话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辩证地解释了“心态决定命运”这样一个道理。的确,心态是真正的主人,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积极的心态使你充满力量,去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攀登到人生的顶峰;而消极的心态却把一切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剥夺得一干二净,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处于“晕船”的状态,对将来总感到失望。拥有热情的心态,让命运瑰丽多彩。

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论语》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自我。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一、坚定的信念

孔子曾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就是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严守善道。海伦?凯勒也曾说:“信念是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它照亮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

一个人失明及失聪,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

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学习也一样,缺乏信念,就会缺乏斗志、激情和行动,只能被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有一些同学虽然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但经常会患得患失,怕自己努力之后没有收获,一旦取得好成绩,又怕下次会意外落马。这种前怕虎,后怕狼的心态,也是信念缺失的体现。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自己,不要做孔子所说的“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也”的鄙夫。特别是对我们C层次的同学,一定要记住,学习差,不代表一切差;一时差,不代表永远差。与优秀的同学相比,真正差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实现理想的信心和愈挫愈勇的努力。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不能听天由命,自暴自弃,而应该放下心灵的包袱,坚定执着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军。我们要明白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付出努力。

二、执着的追求

论语十则完美注音版

论语十则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 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2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 h 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注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3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4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 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5则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 hì)也。”(《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6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注释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7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鵱),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A(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精华50句解析

《论语》精华50句解析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 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1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1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二年级下经典诵读《论语》计划

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二年级下册经典诵读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大声地朗读。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简单道理,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让孩子们更系统的接受国学熏陶,强化素质,加强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三、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经典诵读》中小学阶段二年级下册必须诵读的诗词《论语》。 四、课程开设的教学时间: 每周开设1节课;其他利用学校课前准备、早读等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巩固。 五、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拘泥形式,教无定法。人人可以是老师,处处可以为教室。 6、不孤立地教学,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六、经典诗文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 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论语》,配乐背诵,边诵经边做操等。 七、保障措施: 1、提高师生对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3、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语文版

《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用心爱心专心

[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二年级日诵日写论语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关于人生和学习地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减少阅读障碍. 、联系自己学习体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地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地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地思想家、教育家,他地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地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地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投影显示: ()孔子(公元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地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地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被尊为圣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地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地主要依据. ()、出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②、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③、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关于人生和学习地道理.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下面,请同学们追求这个目标,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地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指名读,如有读错字音地,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在黑板右侧. 、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地字音: 说(è)愠(ù) 、生齐读课文. 三、了解大意 ⑴师生共译课文: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 ⑵指名译(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⑶估计有疑难地词: ①不亦说乎:“说”能“悦”愉快 ②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地人 作业设计

八年级下论语

龚滩中学八年级论语复习资料汇编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引语】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1、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二年级论语解析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一: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摘自文歌) 译二: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音乐吗?”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一文中说:‘天生丽质笑起来多么美丽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多么灵动啊!不需要加以粉饰就已经是绚丽多彩的美人画面了’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道:“在白绢的素地上绘画,才能体现出五彩的绚丽”子夏说:“是不是礼的内涵(或仁德)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呢?”孔子说:“子夏啊,你不仅明白了我的意思,还启发了我的思想,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所以以上的翻译是“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

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关雎》告诉我们,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论《韶》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乐说:“声音美极了,内容却不够好。” 6.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焉得知②?''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20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中英文双语对照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中英文双语对照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1.1 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 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1.2 有子有子——孔子學生,姓有, 名若,比孔子小十三歲 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説:“他的爲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却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却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没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1.2.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 and men who are not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will never be found to disturb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e State. "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北京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论语一则 1教学设计

《论语一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论、则”二字,会书写“论”字。 3、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已经近两年时间了,一定了解咱们班同学的不少优点,你能说说谁有什么优点吗?看到同学的优点,打算怎样做?(生说) 二、揭示课文内容: 1、同学们的这些优点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话就说出来了。 (板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读) 2、介绍孔子: 师:这句话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说的。(示孔子图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别特别有学问的人,他在说了很多的话都特别有意义,因此,他的学生就把他的一些话放在一起出了一本书叫《论语》。(板书:《论语》)学习:“论”,“论”这个字读二声。(生读)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我们现在可能还读不懂,因为那是古文,古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古文中经常出现:“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这类字,有的有具体的意义比如:曰就是“说”的意思。(板书:说)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语气和停顿,没有任何意义。 3、指导朗读: 古人在读的时候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怎样读呢? 师范读,学生读。 4、了解句意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说说看?(生自由发言) 师: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有“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一样。 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你周围的人都可以说成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吧!(齐读) 5、师:请你再看这一句:(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 请你看书中的图片,这两个同学分别是怎样学习的? 看了这两个同学上课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想说的? (择: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从:学习、跟随)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师: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在《论语》中的一则。(板书:一则) “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示:全文,背诵) 7、学习生字“论、则”: 师: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快速记住这两个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论语九则教案长春版

《论语》九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前四则 自学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

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二年级推荐背诵论语译文

1、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另人愉快的是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旁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么? 2、孔子说,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4、孔子说:弟子回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长者,言行谨慎而有度,博爱众人,亲近仁者。从事正常的工作后,还有余力的话,就用来学习圣贤的文章。 5、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或者: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6、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7、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8、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9、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

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10、“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11、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内容,可以当老师了。 12、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13、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4、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15、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如何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16、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7、如果早上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那么,就算晚上会死去,也是值得的。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8、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9、子贡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

2020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孔子论”是记载孔子和他门徒的言行的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十个文本中的一些是关于知识,一些谈论学习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点】 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一、本课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

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2、展示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二)疏通文意。 1、读通课文。 要求: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2、读懂课文。 活动要求: 翻译准确、简洁,语句通顺连贯。 活动步骤: 四人一组轮流活动:一人读原文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句子,小组成员共同纠错,组长整理并记录(A不能解决的问题;B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你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论语十二章》经典练习题

篇目二《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下列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礼》、《易》、《春秋》)(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 2.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 ..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展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说:通假字,通“悦”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17)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二年级语文下册《论语一则》教案 北京版

14《论语》一则 教学内容: 文本分析: 1、简要介绍孔子和《论语》。低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除学习过古诗外,并未接触过《论语》。因此,向他们介绍一些浅显的知识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孔子,要让学生知道: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对内容理解不要要求过高。本课虽只有两句话,但它是文言文,并且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见到。对于古文教学,不要一字一字做现代汉语翻译,学生对主要意思理解了就可以了。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什么意思。教室可进行一些通俗的讲解。 3、注意指导好朗读。初读准字音外,对文言文来说,重要的读好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可以在“必有”之后有个自然停顿。后一句,则可在“择其善者”“其不善者”两处之后作自然停顿。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4、鼓励学生课外搜集《论语》中自己喜欢的条目。 5、教学生字要难易有别。“之”“改”要多加指导。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2、学会7个生字,认读2个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引入(3`) 每一个同学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27`) 1、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引出孔子: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位教育家,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3、引出《论语》: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名字叫《论语》,里面写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话。 4 指导朗读:但孔子的这些话,和我们现在人们说的话有点不一样。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加字。 ②指名读 ③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老师读得每一个字。 ④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 5、了解古文特点、了解意思、指导朗读 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有三人代表很多人,刚才同学们说的只要在一起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投影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 (择:就是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 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论语》中的一则。 “论”这个字在这里要读二声。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文,应该怎样读呢?自己练一练吧!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能试着背一背吗? 师生合作:教师提示学生背诵。 三人行,。择其,其不善者。 三、指导书写(6`) 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一则,题目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