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课题: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

授课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

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在波的图象中求波长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求解波的多解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讲解、练习、电教法

教学用具

横波、纵波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波长(λ)

1、概念: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包括大小和方向)的两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2、注意事项:

(1)“位移总是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大

小相等,方向相同”;

(2)“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质点”,即不论什么时候,振动步调完全一致,称为同相点。任意两个同相点间的距离为波长的整数倍,相邻的两个同相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3) “位移总是相反的质点”,振动步调完全相反,称为反相点。任意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的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

(4)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同相质点)的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相距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反相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5)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二、周期(T )和频率( f )

1、波的周期(或频率):波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2、注意事项:

(1)波的周期(或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2)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

(3)每经历一个周期的时间,波就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4)每经历一个周期,原有的波形图不改变。

三、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1、单位时间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叫波速.它反映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程度。

2、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公式:

3、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4、注意事项:

(1)波速由介质决定,周期(或频率)由振源决定.当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但由于波速的变化而导致波长的变化.

(2)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这一关系虽从机械波得到,但对其他形式的波(电磁波、光波)也成立. f v T v λλ

==或t

s

v =f

v T v λλ

==或

(3)波速的计算既可用,也可用

例题1:某乐律C调“la”的频率为f=440Hz,试求这个音在空气中的波长和水中的波长。

例题2:下图中的实线是一列正弦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后,其波形如图中的虚线所示。设该波的周期T大于。

(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的速度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布置作业:

《波长、频率和波速》示范教案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 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 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横波演示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教师用计算机幻灯(PPT)展示简谐横波的图象,如图所示: 教师提问:=0、=0.1、=0.2、=0.3、=0.4、 =0.5、=0.6这些质点的振动方向如何?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0向下振动;=0.1速度等于0;=0.2向上振动;=0.3速度等于0;=0.4向下振动;=0.5速度等于0;=0.6向上振动 教师提问:在这些质点中振动相同的是哪些点? 学生回答:=0 =0.4向下振动、=0.2 =0.6向上振动、=0.1 =0.3 =0.5速度等于0。 教师提问:在以上三组相同中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前两组的质点的振动是完全相同,后一组有不同的。 教师提问:振动完全相同指什么? 学生回答:指:质点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都相同。 教师提问:相邻的振动完全相同的质点间的水平距离都相等吗?请学生讨论。 教师可在教室里指导个别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这就是波长,用表示,单位是米

教师板书: 一、波长: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1、单位:米 2、符号表示: 教师提问:设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是,则波传播的频率和周期是多少? 学生回答:也是 教师提问: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因为每个质点都在做受迫振动,所以每个质点的振动频率或周期也是。教 师用横波演示器给学生讲解:经过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经过半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经过四分之一个周期,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的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 二、总结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三、应用 例题:如图中的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曲线.经0.5s后,其波形如图中虚 线所示.设该波的周期大于0.5s. (1)如果波是向左传播的,波速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2)如果波是向右传播的,波速是多大?波的周期是多大? 分析:根据题意,这列波的周期大于0.5s,所以经过0.5s的时间,这列波传播的距离 不可能大于一个波长.当波向左传播时,图中的波峰1只能到达波峰2,而不可能向左到达更远的波峰.当波向右传播时,图中的波峰1只能到达波峰3,而不可能向右到达更远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案

3波长、频率和波速 ●课标要求 1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含义. 2 .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v=λ T=fλ解答有关问题. 3 .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 4 .注意波动的周期性与多解性问题. ●课标解读 1 .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从波的图象中求出波的波长. 2 .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周期(频率)与质点振动周期(频率)的关系. 3 .理解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4 .会用公式v=λf解答实际的波动问题. ●教学地位 本节课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 ●新课导入建议 同学们游泳时,听笛子独奏,在水面和水中听到的音乐是相同的,为什么呢?你通过本节的学习,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1.看教材. 2.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前自主导学】. 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补充,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老师讲解例题

步骤7: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 步骤6:完成“探究3”重在讲解综合应用规律、方法、技巧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 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 步骤8: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1 . (1)波长 ①定义 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②特征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两个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疏部或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 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 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 生:集群捕食的好处。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 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分析各种动物进行群体生活的特点,引导归纳动物营群体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二)社会行为的重要 观看社会生活的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录像片 师:生活在一个蚁巢中的蚂蚁外形都一样吗?它们不同的外形与其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有关系吗? 生:根据观察区分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并说出其在蚁群中的相应作用。 (比较不同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归纳得出群体生活中个体间分工合作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师: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什么特点?观看大雁的迁徙、角马的迁徙、头羊的作用等资料。 生:说明雁群、羊群以及黑猩猩等群体生活动物中往往都有起带头作用的首领,进一步说明一般是群体中身体最强壮的成为首领。 师生总结: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进一步明确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强化概念,认识到动物的社会行为产生于群体中,但往

波长频率和波速

第12章 第3节 波长 频率和波速 基础夯实 1.关于波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B .反映了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 C .反映了介质中质点迁移的快慢 D .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答案:A 2.关于波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械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 B .在波形图上位移相同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C .在波形图上速度最大且方向相同的相邻两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D .在波形图上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答案:AC 解析:机械振动的质点在一个周期内向远处传播一个完整的波形,故A 正确;由波形图可见,在一个完整波形上,位移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一个波长,故B 选项错误;速度最大且方向相同的质点,在波形图上是在平衡位置上的点,若两质点相邻正好是一个完整波形的两个端点,所以C 选项正确;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点间的距离是波长λ的整数倍,故D 选项不正确. 3.(2010·绵阳中学高二检测)一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波源的振动周期T =0.1s ,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且此时a 点向下运动,则( ) A .波速为20m/s ,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 B .波速为10m/s ,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 C .波速为20m/s ,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 D .波速为10m/s ,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 答案:A 解析:v =λ T =20m/s ,因a 点向下运动所以波沿x 正方向传播. 4.(2010·沈阳二中高二检测)如图(a)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20s 时的波形图,图(b)是这列波中 P 点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

波长、频率和波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 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讲解、练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自制投影片,CAI课件 【基础知识诱思】 物理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曾这样来描述波“常常是(水)波离开了它产生的地方,而那里的水并不离开;就像风吹过庄稼形成波浪,在那里我们看到波浪穿越田野而去,而庄稼仍在原地.”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波的基本特征:传播波的介质的体元仅在原地附近运动,而运动状态则在空间传播.在物理学中,运动状态用物理量描述.那么我们用哪些物理量来描述机械波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物理中,一些物理现象、过程、规律等,都需要用物理量进行描述。同样,机械波及其传播过程,也需要一些物理量进行描述。在上一节我们认识和理解波的图象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描述波的几个物理量,即波长、频率和波速。 (二)新课教学 1、波长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过程:

注意:在制作课件时,把1和13做成相同颜色的,例如红色,把7做成另一种颜色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波长的概念,制作课件时,可多展示一些质点,例如可展示到形成二个或三个完整波形的所有质点。 下边我们以形成两个完整波形的质点进行说明: ①分别观察质点1的起振方向如何? ②当质点1振动41T ,2T ,43T ,T ,45T ,23T ,4 7T ,2T 时,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哪些质点? ③仔细观察质点1和质点13、质点25的振动状态(包括速度的方向及位移),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讨论总结,得到: ①课件中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 ②经过41T ,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了质点4,经2T 传到了质点7,经4 3T 传到了质点10,经T 传到了质点13; ③质点1、13、25的速度方向及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 教师: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些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都是相等的。 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通常用λ来表示波长。 [投影]如图所示,为某时刻一列简谐横 波的的波形图: (1)ah 、hm 、cj 、gl 、bi 间的距离为多大? (2)am 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 (3)bd 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 [学生解答]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案 一、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 信息交流的意义

2. 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 1. 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 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 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 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入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新 授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

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斑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会行为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白蚁的社会分工:雌蚁、雄蚁、工蚁、兵蚁。。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提问: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质疑:为什么雌蚁

高二物理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新知预习 1.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__________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在横波中,两个相邻__________或两个相邻__________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__________或两个相邻__________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频率(f):波的频率由__________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不变,等于波源振动频率. 3.波速(v):波速仅由__________决定,波速与波长和周期的关系为__________,即波源振动几个周期,波向前传播__________个波长.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例1下列对波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波速表示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B.波速表示介质质点振动的快慢 C.波速表示介质质点迁移的快慢 D.波速跟波源振动的快慢无关 解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波速表示,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波源振动快慢无关,故A、D两项正确;波速不表示质点振动的快慢,介质质点也不随波迁移,因此B、C两项错误. 答案:AD 例2图12-3-2所示的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2-3-2 A.质点A、C、E、G、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 B.质点B、F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 C.质点D、H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D.质点A、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解析:从图象中可以看出质点A、C、E、G、I在该时刻的位移都是零,由于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右的,容易判断出质点A、E、I的速度方向是向下的,而质点C、G的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因而这五个点的位移不总是相同,A项错误;质点B、F是同处在波峰的两个点,它们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B项正确;质点D、H是处在相邻的两个波谷的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C项正确;虽然质点A、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振动步调也完全相同,但由于它们不是相邻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个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波长(应为两个波长),D项错误. 答案:BC 误区警示在理解波长的概念时,要注意切不可把“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等的质点”与“在振动中某一时刻位移相等的质点”混为一谈,另外还要注意“相邻”二字,不要把波长的概念理解为“两个在振动中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知识点二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及其应用 例3如图12-3-3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上有间距均为1 m的六个质点a、b、c、d、e、f.均静

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频率和波速 【学习目标】 1.知道波长、频率的含义。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其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 【要点梳理】 要点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 两个相邻的运动状态总是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或者说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例如,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波长.波长用λ表示. (2)频率. 由实验观测可知:波源振动一个周期,其他被波源带动的质点也刚好完成一次全振动,且波在介质中往前传播一个波长.由此可知,波动的频率就是波源振动的频率.频率用f 表示. (3)波速. 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要点诠释:①机械波的波速只与传播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频率的机械波在相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等;同频率的横波和纵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②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匀速向前传播,波速”是不变的;而质点的振动是变加速运动,振动速度随时间变化. 2.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因而可以得到波长λ、频率f (或周期T )和波速v 三者的关系为:v T λ= . 根据1T f =,则有v f λ=。 3.波长λ、波速v 、频率f 的决定因素 (1)周期或频率,只取决于波源,而与v λ、无直接关系. (2)速度v 取决于介质的物理性质,它与T λ、无直接关系.只要介质不变,v 就不变,而不取决于T λ、;反之如果介质变,v 也一定变. (3)波长λ则取决于v 和T 。只要v T 、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λ值必然发生变化,从而保持/v T λ=或v f λ=的关系. 总之,尽管波速与频率或周期可以由公式/v T λ=或v f λ=进行计算,但不能认为波速与波长、周期或频率有关,也不能以为频率或周期会因波速、波长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确定的,分别取决于介质与波源. 要点二、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求解方法 1.根据两个时刻的波形图,判断可能出现的波动情况,从而求相应的物理量——波速、波长或周期。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课题: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 授课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 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在波的图象中求波长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求解波的多解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讲解、练习、电教法 教学用具 横波、纵波演示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波长(λ) 1、概念: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包括大小和方向)的两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的波长。 2、注意事项: (1)“位移总是相等”的含义是“每时每刻都大小相 等,方向相同”; (2)“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质点”,即不论什么时候, 振动步调完全一致,称为同相点。任意两个同相点间 的距离为波长的整数倍,相邻的两个同相点间的距离 等于一个波长; (3)“位移总是相反的质点”,振动步调完全相反,称为反相点。任意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相邻的两个反相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 (4)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同相质点)的振动步调总是相同的,相距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反相质点)振动步调总是相反的; (5)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二、周期(T)和频率( f ) 1、波的周期(或频率):波源振动的周期(或频率)就是波的周期(或频率)。 2、注意事项: (1)波的周期(或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2)波的周期(或频率)由波源决定,同一列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周期(或频率)保持不变; (3)每经历一个周期的时间,波就沿传播方向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 (4)每经历一个周期,原有的波形图不改变。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人:闫晓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波速与波长、频率分析

2 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3.应用波长、频率与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二、预习与梳理 (一)波长 1.定义 :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 的质点之间的距离, 常用λ表示. 2.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纵波中两个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之 间的距离就是纵波的波长. (二)振幅 1.定义:在波动中,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最大 ,即其振动的振幅,也称波的振 幅. 2.波的振幅的大小是波所传播 的直接量度. (三)频率 1.定义: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振动的频率都 ,这个频率被称为波的频率, 与振源的振动频率相同. 2.频率和周期的关系:周期和频率互为 ,f =1T . 3.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波的频率也等于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 ”的数 目. (四)波速 1.定义 机械波在介质中 的速度.波速等于 和 的比值. 2.定义式 v =λT ,它又等于 和 的乘积,公式为 . 3.决定因素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 的性质决定,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 一般 . 三、名师解疑 (一)波速、波长、频率的决定因素 1.波的频率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受迫振动,驱动力来源于 波源,所以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是波源的频率.

2.波速是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介质能传播波是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间有弹力的作用,弹 力越大,相互对运动的反应越灵敏,则对波的传播速度越大.通常情况下,固体对机械 波的传播速度较大,气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小.对纵波和横波,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的性质有区别,那么同一物质对纵波和对横波的传播速度不相同.所以,介质对波的传 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振动频率无关. 3.波长是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传播的距离,所以波长的长度与波速v 和周期T 有关.即 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 由以上分析知,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会发生变化,速度和波长将发 生改变. (二)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振动的分析 振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传播,离振源较远些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些,这样 各质点的振动虽然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致,离振源越远越滞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离波源一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个周期,相距一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 的.反之,相距12 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相反的.所以与波源相距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同步(同相振动);与波源相距为12 波长的奇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步调相反(反相振动). (三)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和双向性 由于振动具有周期性,物体会在不同的时刻多次到达同一位置,故容易出现多解问 题.而对波动,波形的周期性是波动问题出现多解的最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空间周期性: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隔n (n 为自然数)个波长的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 的. 2.时间周期性:机械波在一个周期内不同时刻波形是不同的.但在相隔时间为周期的 整数倍的不同时刻,波形是完全相同的. 波的空间周期性与时间周期性统称为波的周期性. 当题目中没有给定波传播的时间t 与周期T 的关系或没有给定波的传播距离x 与波长λ 的关系时,机械波的这种时间周期性和空间周期性必然导致波的传播时间、速度和距离 等物理量有多个值与之对应,即产生多解.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可分别表示为: 传播距离的周期性:x =nλ+Δx , 传播时间的周期性:t =nT +Δt , 传播速度的多种可能性:v =x t =nλ+Δx nT +Δt =λT =Δx Δt ,以上各式中n =0,1,2,3,…… 3.波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沿x 轴正向传播,也可能沿x 轴负向传播,这就是波传播的双向 性. 四、典型例题精讲

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频率和波速 基础夯实 1.简谐机械波在给定的介质中传播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快B.振幅越大,则波传播的速度越慢C.在一个周期内,振动质点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D.振动的频率越高,则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短 答案:D解析:由公式v=λ T可知,波速与振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A、B错误;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的运动路程只与振幅有关,与波速无关,并不一定等于波长,故C错误;质点振动频率与波的频 率相同,又f=1 T,故D正确。 2.下表给出30℃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显然当声波由空气进入纯水中时,波速增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答案:B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不变,一列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频率f不变,波速v增大,则由公式v=fλ知波长增大。 3.一列简谐波在两时刻的波形如下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由图 可确定这列波的() A.周期B.波速C.波长D.频率 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波长λ=4m,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4.一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波源的振动周期T=0.1s,在某一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且此时a点向下运动,则() A.波速为20m/s,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 B.波速为10m/s,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 C.波速为20m/s,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 D.波速为10m/s,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 答案:A解析:v=λ T=20m/s,因a点向下运动所以波沿x正方向传播。 5.如图(a)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0s时的波形图,图(b)是这列波中P点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A.v=25cm/s,向左传播B.v=50cm/s,向左传播 C.v=25cm/s,向右传播D.v=50cm/s,向右传播 答案:B解析:由振动图线(图b)知周期T=2s,由 波形图线(图a)知波长为100cm,由v= λ T得v=50cm/s,A、C错误;由图b中知2s末P点向上运动,那么,20s末P点仍然向上运动,因而波向左传播,B正确。 6.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周期为T,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平衡位置位于x=3m处的质点正在向上运动,若a、b两质点平衡位置的坐标分别为x a=2.5m,x b=5.5m,则() A.当a质点处在波峰时,b质点恰在波谷 B.t=T/4时,a质点正在向y轴负方向运动 C.t=3T/4时,b质点正在向y轴负方向运动 D.在某一时刻,a、b两质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相同 答案:C解析:a、b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为Δx=x b -x a=3m= 3 4 λ,所以,当a质点处在波峰时,b质点恰在平衡 位置,A错;由图象可知波沿x轴负向传播,将波沿x轴方向分别平移 1 4波长和 3 4波长,可知B 错、 C 正 确;只有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位移和速度才分别相同,故D错。 7.水面上有A、B两只小船,一列水波沿A、B方向传播,船每分钟上下摆动20次,水波的速度是4m/s,当A船位于波峰时,B恰好位于波谷位置,A、B两船间还有4个波峰,A、B两船间水平距离为多少? 解析:解此题时要注意波传播的周期与介质质点的振动周期相同,故T=3s,另外,A船与B船间距为波长的多少倍?这一点要根据题意简单画出A、B间的波形图,以便列式。由题意可得波传播的周期为T= 60 20s=3s据v= λ T,得波长λ=v T=4×3m=12m可见A、B间水平距离为s=(4+ 1 2)λ=54m 点评:本题以人们常见水中小船为背景,主要考查了描述波的物理量及三者间的关系,是一道典型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波源S的起振方向向上,振动频率f =100Hz,产生的简谐波分别沿水平方向向左、右传播,

知识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长、频率和波速 编稿:张金虎审稿:吴嘉峰 【学习目标】 1.知道波长、频率的含义。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其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频率由波源决定。 【要点梳理】 要点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频率和波速 (1)波长. 两个相邻的运动状态总是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或者说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例如,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都等于波长.波长用 ?表示. (2)频率. 由实验观测可知:波源振动一个周期,其他被波源带动的质点也刚好完成一次全振动,且波在介质中往前传播一个波长.由此可知,波动的频率就是波源振动的频率.频率用f表示. (3)波速. 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要点诠释:①机械波的波速只与传播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频率的机械波在相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等;同频率的横波和纵波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②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匀速向前传播,波速”是不变的;而质点的振动是变加速运动,振动速度随时间变化. 2.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因而可以得到波长?、频率f(或周期T)和波速v三者的关系为:vT??. 根据1Tf?,则有vf??。 3.波长?、波速v、频率f的决定因素 (1)周期或频率,只取决于波源,而与v?、无直接关系. (2)速度v取决于介质的物理性质,它与T?、无直接关系.只要介质不变,v 就不变,而不取决于T?、;反之如果介质变,v也一定变. (3)波长?则取决于v和T。只要vT、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值必然发生变化,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波长频率和波速1

第3讲波长、频率和波速 (一)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 a.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b.单位:米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v) a.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b.单位:米/秒 c.表达式:v=λ/T (1)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 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 (二)练习讨论 提问1:从下图波的图象中你可以直接看出哪些物理量? 答:从图象可以直接读出振幅A为6cm,波长为20cm,还可以对比看出在该时刻任一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3.已知波的振幅A,求质点Δ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及质点振动状态传播的距离 提问2:(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 上图中,质点A的振动传到E点时,求点A运动的位移、路程各是多少?此过程质点B的振动状态向右传播多远? 答:从图象看,A点与E点是振动完全相同的相邻的两点,显然两点的横坐标之差恰为一个波长,即A点的振动状态传到E点时经历的时间恰为一个周期。在相应时间内质点正好完成一次全振动,则其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而其运动路程是振幅的4倍,等于24cm。在这段时间内,B质点振动状态传到F点,F与B点在波长的传播方向上的距离恰为一个波长,所以质点B的振动状态向右传播20cm。 讲解:当介质传播振动时,其内部质点振动的位移和路程与质点振动状态传播的距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能通过波的周期与质点振动周期的一致性,将上述三个物理量(x、s、λ)联系起来。 例题评讲: 例1.下图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0.2s后它的波形图线。这列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解:因为波具有空间周期性,当波向右传播时,在0.2s内,传播的距离应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 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布置探究: 蚂蚁的通讯。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观察图片,说出首领。 回答划分的依据。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联系原有知识举例。 分组讨论总结 明确探究问题。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会行

波长频率和波速

第12章第3节波长频率和波速 基础夯实 1.关于波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映了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B.反映了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 C.反映了介质中质点迁移的快慢 D.波速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答案:A 2.关于波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一个波长 B.在波形图上位移相同的相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C.在波形图上速度最大且方向相同的相邻两质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D.在波形图上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点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答案:AC 解析:机械振动的质点在一个周期内向远处传播一个完整的波形,故A正确;由波形图可见,在一个完整波形上,位移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一个波长,故B选项错误;速度最大且方向相同的质点,在波形图上是在平衡位置上的点,若两质点相邻正好是一个完整波形的两个端点,所以C选项正确;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点间的距离是波长λ的整数倍,故D选项不正确. 3.(2010·绵阳中学高二检测)一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波源的振动周期T=0.1s,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且此时a点向下运动,则() A.波速为20m/s,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 B.波速为10m/s,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 C.波速为20m/s,波向x轴负方向传播 D.波速为10m/s,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 答案:A 解析:v=λ T=20m/s,因a点向下运动所以波沿x正方向传播. 4.(2010·沈阳二中高二检测)如图(a)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0s时的波形图,图(b)是这列波中P点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A .v =25cm/s ,向左传播 B .v =50cm/s ,向左传播 C .v =25cm/s ,向右传播 D .v =50cm/s ,向右传播 答案:B 解析:由振动图线(图b)知周期T =2s ,由波形图线(图a)知波长为100cm ,由v =λ T 得v =50cm/s ,A 、 C 错误;由图b 中知2s 末P 点向上运动,那么,20s 末P 点仍然向上运动,因而波向左传播,B 正确. 5.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周期为T .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平衡位置位于x =3 m 处的质点正在向上运动,若a 、b 两质点平衡位置的坐标分别为x a =2.5m ,x b =5.5 m ,则( ) A .当a 质点处在波峰时,b 质点恰在波谷 B .t =T /4时,a 质点正在向y 轴负方向运动 C .t =3T /4时,b 质点正在向y 轴负方向运动 D .在某一时刻,a 、b 两质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相同 答案:C 解析:a 、b 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为Δx =x b -x a =3 m =3 4λ,所以,当a 质点处在波峰时,b 质点 恰在平衡位置,A 错;由图象可知波沿x 轴负向传播,将波沿x 轴方向分别平移14波长和3 4波长,可知B 错、 C 正确;只有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位移和速度才分别相同,故 D 错. 6.(2010·绵阳市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位于介质Ⅰ和Ⅱ分界面上的波源S ,产生两列分别沿x 轴负方向与正方向传播的机械波.若在两种介质中波的频率及传播速度分别为f 1、f 2和v 1、v 2,则( ) A .f 1=2f 2,v 1=v 2 B .f 1=f 2,v 1=0.5v 2 C .f 1=f 2,v 1=2v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