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生态学结业论文

化学化工学院师范专业:刘寿闯

222012316011194

主题: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放眼世界,人类在日益发展的今天,看似和谐安乐,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水污染,臭氧空洞,海啸,还有鲜为人知的食品生物污染。

新华社讯日前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绿皮书》显示,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水、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食品加工厂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和人畜粪便,以及大气中的飘浮物和气溶胶。其中主要含有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寄生虫,引起创伤和烧伤等继发性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气变应原。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因素。

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借助土壤以及人和生物体传播,或借助大气飘浮物和水滴传播。地面的微生物、大气中飘浮的微生物均可进入水中而污染水体。邻近城镇的水体,含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卵较多。海水中病源

菌比淡水少,但海滨、港口因接纳污水,常含有病原菌。水生生物中常带有致病菌。鱼的受污染部位主要是口腔、鳃、胃、肠和排泄腔。土壤中分布最广的是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

生物污染可分为四类:一是霉菌,它是造成过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来自植物的花粉,如悬铃木花粉;三是由人体、动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四是尘螨以及猫、狗和鸟类身上脱落的毛发、皮屑。

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造成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在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因素中排名第一。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受到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

针对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肯德基“滤油粉”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2005年4月,卫生部曾发布《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饮的食习惯》公告,公告说明油炸或高脂肪食品,经常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这是经过专家认定得出的结论。公告建议大家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减少因炳基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谈到怎么加强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管理,毛群安说:“国家对于煎炸食品工艺和油品的质量是有规定的,我们监督部门按规定监督。我们提请餐饮企业注意,如何添加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等,这些都应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执行。我们还要提醒公众,要改变不合理饮食习惯,我国有喜欢吃油炸食品的传统习惯,这可能对你的健康还是有影响的。”

毛群安介绍,“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也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和监督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卫生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在关注公众饮食卫生安全同时,也要保证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及时、准确、权威和科学,防止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对公众造成不太好的影响。专家提醒,我国目前在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致病微生物污染。比如肠炎、霍乱等疾病,就是由于食用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

入夏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群体性食物中毒,针对此卫生部7月2日发出公告,建议公民注意饮食卫生。同时有关专家也提醒,在食品尤其是夏季食品的安全上,微生物污染是大患。

■食物中毒频繁发生

用百度搜索了一下,从6月中旬到目前,各媒体报道的食物中毒事件有多起:6月20日,浙江嘉兴60多名学生食物中毒,原因是吃了食堂的变质剩菜;6月21日,广西南宁心圩旧街数十人出现中毒症状,经调查为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酵米面糊引起的食物中毒;6月23日上午,浙江瑞安市曹村镇部分学生及幼儿从流动摊贩处购买、食用“高温纯鲜牛奶”后,相继有60多人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瑞安市疾控中心采集呕吐物等样品检验后表明,该鲜奶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指标严重超标;6月30日,在陕西澄城县龙首宾馆用餐的400多名群众中,先后有20多人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初步判断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7月2日,

山西省浮山县北王乡椿树湾村一村民家办丧事,131人饭后食物中毒,浮山县人民医院院长介绍,此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初步诊断为吃了不干净食物造成的;7月5日,4名江西儿童在火车上发生食物中毒,原因是吃了变质的卤菜;截至7月6日,浙江温岭市卫生监督所已接到入夏以来5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其中4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市民家庭饮食不洁或烹调不当引起的……

以上只是搜索到的相关报道,没有报道的或没有被搜索到的食物中毒事件可能还有很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发达国家食物中毒的漏报率是90%以上,发展中国家估计漏报率在95%以上。据此推算,报道所见的食物中毒事件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微生物污染是食物中毒的罪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上述食物中毒事件基本上都是微生物污染食物引起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秀梅教授介绍,2001年开始我国在13个省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网络,2003年13个省的统计资料发现,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中毒占46.4%,化学性占24.1%,动植物性占14.7%。就中毒人数而言,微生物引起中毒人数的比例高达60.4%。

从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性也可以说明微生物性污染与食物中毒的关系。多年以来,我国食物中毒无论是人数还是次数,二、三季度都是最多的。二、三季度为什么多发,主要是天气热,微生物繁殖特别快,食物不好保存。另外一点值得全社会关注、重视的是,我国食物中毒的责任单位多以集体食堂、宾馆、饭店和家庭为主。2003年的资料显示,前三者占

了中毒发生场所的48.5%,家庭约占35%。在1992年~2001年这十年中,病原微生物方面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分列病原菌的第一、二位。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水产品,特别是生食海产品,反映了我国人群饮食习惯和社会消费模式的变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也曾指出,微生物污染和食物中毒密切相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微生物污染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即使是在发达国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现象。目前,所有的食品污染因素中,包括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微生物性污染排在首位,微生物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重视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一方面我们要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一定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发生食物中毒后,应急处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已发病者的治疗康复,而且对于遏制中毒事态的扩散意义重大。她介绍说,发现食物中毒者后,医疗单位首先要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并将情况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通知有关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尽早及时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老人、儿童和重症患者。对已摄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严密观察。同时,要进行现场调查。第一是中毒情况调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案后应立即组织人力到现场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发病经过、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中毒的地点、单位、时间、中毒人数、重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可疑食物、进食范围及发病趋势、已采取的措施和待解决的问题等。第二是现场一般卫生情

况调查,了解餐具、炊具、用具、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炊事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和条件。第三是确定中毒食物,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内进食的各餐食谱,找出可疑食物。进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运输、贮存情况、制作过程及出售中有无污染的可能。第四是采样检验,对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涂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员的手部等进行检验,查明病原。最后是进行现场处理,确定食中毒类型后,针对原因立即对现场进行处理,以防止事件扩大蔓延。

实际上,2000年1月1日卫生部颁布实施的《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对上述问题都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于“报告”制度做了非常明细的规定。现在我国有19种食物中毒诊断处理标准,实际上现有的这些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现在某些医生对某些食物中毒还认识不清,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食物中毒的诊断处理标准,并在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医疗单位开展食物中毒的专业培训和宣传普及。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在一些地方进行的食物中毒应急演练就是很好的未雨绸缪的措施。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很多。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这是抱着炸弹前进。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下一代,也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请关注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食品安全试卷答案

食品安全学试卷三答案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分数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 1、生物性危害是指致病菌和寄生虫两方面的危害。( × ) 2、危害是妨碍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因素,它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可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 ) 3、终端产品满足规定要求可作为控制措施组合能够达到预期水平的证据。(√ ) 4、组织的食品安全方针应符合与顾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 ) 5、操作性前提方案不包括对污水排水系统的管理。(×) 6、审核员和生产工人一样,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现场。(√ ) 7、对危害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 ) 8、食品的冷藏只能减缓食品变质及产生危害的程度。(√ ) 9、危害分析包括危害识别和评价,控制措施的识别和评价不属于危害分析。(×) 10、食品安全仅指消费阶段食品中食源性危害对消费者不会造成伤害。(×) 11、水的流向由非清洁区流向清洁区(×) 12、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的清洁度可以不考虑工作服的清洁度;(×) 13、手的清洁、消毒和厕所设备的维护与卫生保持与食品的安全没有关系;(×) 14、食品加工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清洁剂、润滑油、燃料和杀虫剂,可能会造成食品的污染;(√ ) 15、有毒化学物质的标记、贮存和使用将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与安全;(√ ) 16、对于雇员的健康与卫生控制以及对虫害的防治均会影响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 17、化学品贮存和使用记录必须保存,而购置记录可以不需要保存;(×) 18、食品容器可使用竹制品、纤维(×) 19、苍蝇、蟑螂、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带一定种类病源菌,因此虫害的防治对食品加工是至关重要的。(√ ) 20、关键控制点越多越好(×) 21、清洁区、非清洁区使用的工作服可一次清洗(×) 22、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员工可穿工作服、鞋靴上卫生间(×) 23、公司要有固定的场所或区域,对工器具进行清洗消毒(√ ) 24、上岗前和每年度从事食品加工的员工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 25、灭鼠尽量使用灭鼠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食品是各种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A) A、药品 B、食品 C、物品和烟草 D、保健品 2、食品危害主要包括生物性的、化学性的和(A) A、物理性的 B、生理性的 C、生化性的 D、物质性的 3、下列属于食源性病毒的有( D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溶组织阿米巴 C、诺沃克病毒 D、沙门氏菌 4、(A)是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控制的,能预防、消除或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 A、关键控制点 B、控制点 C、操作限值 D、以上都不是 5、以下不属于HACCP的七个原理之一的是( D ) A、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 B、确定关键控制点 C、建立关键限值 D、控制与措施 6、加工厂通常都远离地方以下说法正确是( D ) A、远离环境遭污染的场所及有严重食品污染性的工业活动区 B、除非有充分的防范措施,否则应远离易受洪水威胁的地方 C、远离易受害虫侵扰的地方,不要选在不能有效消除固体或液体废弃物的地方 D、以上都正确 1 / 4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含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出厂产品所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程序 3.1在超出关键限值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由关键控制点监视人员直接识别潜在不安全产品,对其进行标识和隔离。 3.2不符合操作前提方案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现场生产人员先行将其标识和隔离。通知质检人员评价不符合的原因和对由此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后果,满足如下情况的取消标识和隔离,否则应更改标识为潜在不安全产品。 a)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进入食品链前将降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尽管不符合,但产品仍能满足相关食品安全危害规定的可接受水平。 3.3对潜在不安全产品由质检员从如下方面获得证据可作为安全产品放行,否则应作为不合格产品处理: a)除监视系统外的其他证据证实控制措施有效; b)证据显示,特定产品的控制措施的整体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即达到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c)充分抽样、分析和(或)充分的验证结果证实受影响的批次产品符合被怀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3.4当认定为不安全产品时 a)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品或异常不合格产品,由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评审记录》,上报总经理,处置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实施;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让步放行等;返工产品应重新进行检验;让步放行产品应详细记录,并应单独存放和标识; b)当发现个别不合格品,由生产部确认后作出处置,处置方案有:报废、移作他用、返工,并应在相应的检验记录上作详细记录;返工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食品安全召回管理制度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1、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1)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2)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3)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不安全食品。 3、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4、由厂质管科负责统一组织、协调本单位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 5、建立质量安全档案,负责收集、分析与处理本单位有关食品

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并逐级上报。 6、生产车间应当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 7、对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费者投诉、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8、生产车间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并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内容。 9、经调查和评估确认不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当配合质监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不得以食品已通过任何符合性审查为由拒绝。 10、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11、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12、食品生产者提交的食品召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一)停止生产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二)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情况;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 (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害物; (2)环境污染物; (3)滥用食品添加剂; (4)食品加工、贮存、运输及烹调过程中产生物质或工具、用具中的污染物。 食品污染的种类 食品污染分为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三类。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有很多污染的机会,会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污染后有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应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慢性长期效应的长期性危害。 第一节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一、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种类 1.定义: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 2.种类:一般情况下,常见的主要食品卫生问题均有这些污染物所引起。食品污染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昆虫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金属毒物,无机物,有机物。如汞、镉、铅、砷、亚硝胺类、多环芳烃类、酚、硒、氟等。 物理性污染:杂质——生产过程带进沙子,排泄物;人为加入,如注水、铁钉增重等。 放射性污染物:环境中有,植物种植、动物饲养、食品加工中可能进入食品。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卫生上更加重要。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下游国家很害怕日本。 (二)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污染量;人体的摄入量 一般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三类: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急性毒性 污染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出现临床症状(如急性肠胃炎),称为急性中毒。引起的污染物有: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化学毒物(如农药) 2.慢性毒性 污染食品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时,一次食入一般不会引起任何危害,但若长期反复摄入时,可造成慢性中毒。如长期摄入微量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能引起肝组织病变、坏死、甚至发生癌变;还有慢性铅中毒、慢性汞中毒会出现周身乏力等。慢性中毒较难发现,容易被忽视,更应给以重视。 3.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某些食品污染物通过孕妇作用于胚胎,使其发育不能正常进行,出现畸胎或死胎。引起致畸的物质有:DDT等农药、亚硝胺、甲基汞、二噁英、黄曲霉毒素等。在体内可引起癌肿生长的物质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是化学物质,如六六六、亚硝胺、黄曲霉毒素、芳香胺类、多环芳烃以及砷、镉、镍、铅等。 所谓突变是生物在某些诱变因子作用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的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与食品有关的致突变物有: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DDT和烷基汞化合物等。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概述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性污染,寄生虫污染、昆虫污染等。细

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第2章食品安全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食品安全危害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 生物性危害: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化学性危害:指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积累性伤害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毒素类(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污染物(如农药残留等)。 物理性危害:指食用后可能导致物理性伤害的异物,如玻璃、金属碎片、石块等。 需注意的是,危害仅仅指食品中能够引起人类致病或伤害的因素。食品中出现昆虫、头发、污物或发生腐败,存在经济欺诈行为或违反食品标准等情况,虽然不符合要求,但是只要这些缺陷没有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一般不将其纳入HACCP计划。 2.1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是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指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食物中的生物性危害有可能来源于原料,也有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加工过程。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指微生物危害)按生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细菌性危害:包括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及其毒素造成的危害。 (2)病毒性危害:包括甲型肝炎病毒、诺瓦克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危害。 (3)寄生虫危害:包括原生动物(如鞭毛虫等)和绦虫(如牛猪绦虫和某些吸虫、线虫等)造成的危害。 (4)真菌性(霉菌、酵母)危害:包括真菌及其毒素和有毒蘑菇造成的危害。 一般而言,霉菌和酵母不会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某些霉菌、藻类能产生有害毒素,但通常将这类毒素纳入化学危害的范畴),所以本节只讨论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食品生物危害以及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按引起疾病的严重性,将生物性危害分为三类: (1)严重危害: 肉毒杆菌A、B、E、F; 痢疾志贺氏菌; 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 副伤寒沙门氏菌; 流产布鲁氏菌; 猪布氏杆菌; 创伤弧菌; 猪绦虫; 旋毛虫。 (2)中等危害,但是具有广泛传播性,且对某些敏感性体质的人或患并发症的病人具有严重危害: 沙氏门菌; 单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九大因素影响我国食品安全

九大因素影响我国食品安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食品不安全因素已贯穿了食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下面就此问题略作阐述: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

食品安全危害种类

食品安全危害种类 美国食品微生物标准国家顾问委员会(NACMCF)将食品安全危害(Food Safety Hazard)或危害(Hazard)定义为任何能导致消费者健康问题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 第一节生物性危害 一、细菌危害 细菌危害能导致食品感染或食品中毒。食品感染通常指消费者因摄取了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它们在机体中增殖或其产生的毒素进一步发展而导致疾病。食品中毒措消费者因摄取了某些细菌在食品中增殖时所产生和分泌的毒素而导致疾病。 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等。 二、病毒危害 目前,已经发现150多种病毒,这种呈非生命体的致病因子可以说无处不在。病毒自身不能繁殖,个体小,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病毒外膜为蛋白质,内部为核酸。 病毒感染剂量低,在环境中易存活,与表征性细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虽然多数病毒不耐热,但也存在一些非常耐热、不易被破坏的病毒。病毒只对特定动物的特定细胞产生感染作用,因此,食品安全控制过程中只需考虑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病毒。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诺沃克病毒、疯牛病病毒、口蹄疫病毒。 三、寄生虫危害 寄生虫是需要有寄主才能存活的生物,生活在寄主体表或其体内。世界上存在几千种寄生虫,只有约20%的寄生虫能在食物或水中生存,目前所知的通过食品感染人类的寄生虫不到100种。 (一)畜肉中常见寄生虫 囊尾蚴、旋毛虫、肝片形吸虫、弓形体 (二)鱼贝类中常见寄生虫 华枝睾吸虫、阔节裂头线虫、猫后睾吸虫 (三)其他食品的寄生虫污染 1. 蔬菜瓜果导致的蛔虫病 2. 水生植物(菱角、茭白、荸荠)表面的姜片虫 第二节食品中的化学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一千多万种的化学物质,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大约有几十万种,其中绝大多数化学物质对人体有潜在毒性,尤其是对人体的长期毒性作用我们并没有完全了解。 化学污染可能发生在食物链——食品原料生产(种植或养殖)、加工、贮藏、运输、消费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根据食品中化学危害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摘 要 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重视的问题。生物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强有力基础和支撑,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生物技术又使食品安全领域持续不断地潜在着较大的风险。食品安全是生物技术的目标和方向,是人类社会提高整体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粮食等食品安全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粮食作为饲料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由于我国统计中没有饲料作物,这里的“粮食”实际上包括口粮、饲料粮和其它工业原料用粮等)。 1.1.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1.2.食品资源安全 食品资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食品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食品的生产提供“基础载体”的资源,比如耕地资源、水域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国家已经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耕地资源;通过治理水污染、大力发展海洋健康食品和水产养殖业,保护和开发水域资源等。另一类是为食品提供多样性的物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种子植物 3万种、脊椎动物4千种、无脊椎动物20多万种、昆虫15万种,还有成千上万种苔藓、蕨类和微生物物种等。对食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3.食品工业发展 食品工业取得长足进展。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善等原因,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939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913.54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同期增长19.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29.50亿元,同比增长20.64%;实现利税总额2267.52亿元,同比增长18.24%,其中实现利润698.04亿元,同比增长32.47%。2003年我国食品进出口总值330.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0%,其中出口金额187.59亿美元,进口金额142.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3%和54.28%,实现贸易顺差44.65亿美元。 2 科学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生物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保障

食品安全危害分类类.docx

①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②非食用物质 ③农药、兽药残留 食品安全 分类④禁用农药、兽药 ⑤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超标 ⑥致病性微生物 ⑦重金属污染物 ⑧掺假掺杂 ⑨品质指标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在我 国,食品生产者需要严格按照 GB2760的规定范围和规定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限量添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诸多不 确定性的风险。 非食用物质是指那些不属于传统上被认为是食品原料的、不属于批准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不属于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或 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物质的、也未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 )及卫生部食品添加剂公告、营养强化剂品种( GB 14880 )及卫生部食品添加剂公告的及其他我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物质之外的物质。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对人体健 康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危害,是当前重点打击的食品违法行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分别发 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农产品中的现象。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虽然 不会一定发生急性中毒,但存在亚急性中毒危害,会导致多种恶性疾病的发生。 兽药残留是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或杂质。养殖环节用 药不当是产生兽药残留的最主要原因。长期食用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后,当体内蓄积的药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产生 多种急慢性中毒。例如,致癌、致畸、致突变、致过敏、引起人体肠道菌群失调、产生耐药致病菌。 禁用农药、兽药是指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因其高毒性、对环境危害大、难降解等原因而不得在种养殖业或特定 种类植物、畜禽、水产中使用的农药或兽药品种。它们通常对环境和人体会产生较大的危害性。 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指标可以反映食品生产过程整体卫生状况。不同人群因体质差异,对有害微生物的耐 受程度也有不同;食品微生物指标不达标,轻者可能造成呕吐腹泻,重者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致病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病害的微生物。食品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 球菌。人感染上述微生物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 : 铅、砷、汞等,重金属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受到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污染,常见的重金属污染有 过量的重金属物质会在人体中富集,一定程度后导致组织器官病变,危害人体健康。 食品掺假掺杂是指人为蓄意、有目的地向食品中加入一些非固有成分,以增加其重量或体积,而降低成本或改变某种质量, 以低劣的色、香、味来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食品掺假掺杂,会致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如:牛乳中掺水或豆浆;味精中掺 食盐等。这些添加物都不会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但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干扰正常经营秩序。 食品品质指标主要是反映食品营养成分、感官品质、新鲜度等的指标。品质指标不合格主要是指产品的内在营养成分未达到 标称值,或由于储存不当等因素导致产品食用品质发生了劣变。其主要危害在于降低了食品的食用价值。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的细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鸡蛋变臭,蔬菜烂掉,主要是细菌、真菌在起作用。细菌有许多种类,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黄色杆菌、肠杆菌可以直接污染动物性食品,也能通过工具、容器、洗涤水等途径污染动物性食品,使食品腐败变质。真菌的种类很多,有5 万多种。最早为人类服务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现在,人们吃的腐乳、酱制品都离不开霉菌。但其中百余种菌株会产生毒素,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食品被这种毒素污染以后,会引起动物原发性肝癌。据调查,食物中黄曲霉素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几十倍。英国科学家认为,乳腺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气候温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一般都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鱼类、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会引起寄生虫病。 化学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还有含铅、镉、铬、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食用色素、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固化剂、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作食品包装用的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如用废报纸、旧杂志包装食品,这些纸张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就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病症。多氯联苯是200多种氯代芳香烃的总称,当今世界生产和使用这种东西的数量相当大。有资料证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极的企鹅、北冰洋的鲸体内,都发现了多氯联苯的踪迹。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鲜艳色泽。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预防 防止食品污染,不仅要注意饮食卫生,还要从各个细节着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食品污染的防制措施主要有: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和国家卫生标准; (3)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食品生产、出厂、出售、出口、进口等卫生质量关; (4)加强农药管理; (5)灾区要特别加强食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各种食品意外污染事故的发生。 为防止食物遭受生物性污染,必须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落实好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预防生物污染的各项措施。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地好食品卫生检验监督工作,一旦发现被污染的食品(包括进口食品),需及时抽样送检。严重污染的食品不得销售、食用,应进行焚毁或掩埋,可食部分必须严格进行消毒。要加强对食品有关人员的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加工、销售、饮食企业卫生五四制》。从事生产经营饮食的商业人员,必须持有卫生防疫部门颁发的健康证,禁止传染病患者参与生产、经营食品的工作。 化学性污染的预防措施 预防有毒金属污染食品的措施:禁止使用含汞农用化学物质,限制食品加工工具、管道、包装、容器、食品添加剂中的铅含量及各种原料的砷含量;制定与完善食品中铅、汞、镉、砷等有毒金属的食品卫生标准,加强对食品的监测;严格农药、砷化物等保管制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标准,防止水土遭到污染;要特别注意保护水资源,防止生活用水被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引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但从近年来媒体所披露的食品中毒事件却屡见不鲜,从“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三鹿奶粉事件”,到地沟油、瘦肉精、转基因粮食等等,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总体来说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重工业及农副业因素、微观生物因素、食品添加剂因素、转基因因素、食品检验程序因素、文化教育和道德因素等六大因素。 一、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其中保证食品卫生是首要问题,并不是单纯解决吃得吃不好,精细与粗鄙的问题,而是解决吃得干净不干净,有害于无害,有毒与无毒的问题。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六大因素 1、重工业及农副业因素 重工业的大力发展,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空气的污染和排放的不合乎标准的废水、污水,使农作物吸收,生产加工的产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空气的污染使农作物不能够正常的生长,畸形变质都是存在的隐患。据1998年中国质量公报,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污染水体中生长的生物:水藻、鱼虾、贝、蟹等被污染后,引起人类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祸害子孙。据农业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4省市污染区中,农畜产品污染物残留超标率已达18.5%,总超标产量约650万吨,蛋类和蔬菜产品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污染物卫生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2.15%。 另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作物自身的农药残留也是致命的污染源。清理的不彻底,长期的食用,使有害的物质长期在人体内残留积蓄,成为了多种疾病引发的重要因素。社会上新生儿出生畸形,绝大多数都是和怀孕妈妈所食用的食品有关系,这就是污染的食品产生的恶性连锁反应,危机了我们的下一代。 还有肉类食品安全因素。肉类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生物性和化学性的污染,其中以生物性污染最为严重。我国畜牧业疾病较多,防疫和检疫都还相当薄弱。厂商为了快速的牟利,很多动物的饲料都存在问题,长期食用问题饲料,导致市场上的肉制品存在很大的问题。市民对肉类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2、微观生物因素 微观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合繁殖力是相当强大的。微生物的种类之多,存在范围之广,不是用数字能够计算的。事实上,很多产品的加工生产就是利用细菌来制作的。例如食醋、味精。但是要有严格的控制,否则这种细菌所带来的疾病是致病的危害。据不安全统计,人类的疾病由细菌引发并产生病变的,是最多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如1991年中国上海发生的毛蚶甲肝病毒导致30万人中毒,1994年美国发生的肠炎沙门氏菌污染巴氏消毒液态冰淇凌导致22万人中毒,1996年日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导致9450人中毒等。据2012年2月2日,我国卫生部通报,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共报告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3起,中毒3224人,其中死亡61人;按中毒原因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的47.9%和70.7%。所以

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生态学结业论文 化学化工学院师范专业:刘寿闯 222012316011194 主题:食品安全中的生物污染危害 放眼世界,人类在日益发展的今天,看似和谐安乐,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水污染,臭氧空洞,海啸,还有鲜为人知的食品生物污染。 新华社讯日前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绿皮书》显示,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食物中毒是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水、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食品加工厂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和人畜粪便,以及大气中的飘浮物和气溶胶。其中主要含有危害人与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寄生虫,引起创伤和烧伤等继发性感染的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肠道和皮肤病变的花粉、毛虫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气变应原。这些有害生物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病原性、人和生物的感受性以及环境条件三个因素。 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借助土壤以及人和生物体传播,或借助大气飘浮物和水滴传播。地面的微生物、大气中飘浮的微生物均可进入水中而污染水体。邻近城镇的水体,含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卵较多。海水中病源

菌比淡水少,但海滨、港口因接纳污水,常含有病原菌。水生生物中常带有致病菌。鱼的受污染部位主要是口腔、鳃、胃、肠和排泄腔。土壤中分布最广的是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 生物污染可分为四类:一是霉菌,它是造成过敏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二是来自植物的花粉,如悬铃木花粉;三是由人体、动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四是尘螨以及猫、狗和鸟类身上脱落的毛发、皮屑。 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食用了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造成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在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因素中排名第一。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原料受到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 针对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肯德基“滤油粉”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2005年4月,卫生部曾发布《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饮的食习惯》公告,公告说明油炸或高脂肪食品,经常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这是经过专家认定得出的结论。公告建议大家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减少因炳基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谈到怎么加强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管理,毛群安说:“国家对于煎炸食品工艺和油品的质量是有规定的,我们监督部门按规定监督。我们提请餐饮企业注意,如何添加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等,这些都应按照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