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公转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地球在公转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地球在公转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地球在公转吗》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课《地球在公转吗?》。

二、实验器材

(一)选择一根1.8米长的尺状木条,每隔11cm钻直径为1.6cm的圆孔,截取17根红色3分电料管,每根高40cm,插入木尺中,保持垂直。

(二)截取2寸下水管,两根1.2米长,两根1.5米长,作为立柱。2寸转4寸接头6个,充当底座或托,以保证稳定。

(三)玩具塑料球绿色、黄色各一个,充当恒星;篮球一个充当太阳。锥形筒两个分别标记A点、B点。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教材中要求在操场实验,易受环境影响,耗时长。我的自制教具,可以在学校合适的功能室上课

(二)教材中并无说明教具高度,我充分考虑了五年级同学的身高范围,力争使每个同学都能舒适地进行观测。

(三)教材中模拟实验要求用用木竿直立,特别容易晃动,很难保持垂直。我选择了价格低廉的2寸下水管,配合2寸转4寸接头为底座或托,代替木竿。

(四)教材要求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贴一个木条,实际操作时很难保持垂直,且不环保、美观。我做了一些改进,我花了4块钱买了两根3分电料管,截成统一长度,插入木尺中。木尺中的圆孔在钻孔时很难保持垂直,我的做法是使用台钻。

(五)教材中选择的是用红色圆纸片放在地上代表太阳,木竿上贴两个蓝色圆纸片代表1号星、2号星,缺乏立体感。我选择的是使用绿色、黄色玩具球分别代表两星,用油性记号笔标注,与后方红管颜色分明,用篮球配合立柱代表太阳,富有立体感、层次感。

(六)教材中的A、B两点,只有图示,并无配合教具。为了便于学生模拟实验,我选择了学校的体育器材——锥形筒。

(七)教材要求的学生要读出位置相差多少厘米,我适当降低了难度,将厘米改成“格”去观测。(补充说明:相邻两根管壁之间距离为9.4厘米,有需要的话,也可以近似看成每格10厘米)。

四、实验设计思路

(一)假设地球围着太阳公转,我们去模拟地球公转,

如果看到远近不同的两颗恒星位置出现变化,则证明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

(二)通过观测AB两点的视差,计算得出恒星周年视差。

(三)被观测的恒星离我们距离越远,恒星周年视差越小。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二)科学探究目标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三)科学态度目标

了解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实验教学内容

(一)教师课前组装好装置。上课进行到实验环节时,学生根据要求,模拟地球,背对“太阳”逆时针行进并观察1号星与2号星的视差,重点记录A、B两点的视差是多少格,完成后填写实验记录单。该实验证明了假设成立,地球的确在公转。

(二)教师向后平移锥形筒和篮球,使它们远离两颗“恒星”,学生再次重复实验一,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观测距离越远,恒星周年视差越小。

七、实验教学过程

(结合说课时间,适量精简语言)

(—)情境引入,聚焦问题

1.引入

利用学生喜欢的《流浪地球》电影片头设定为引,引发学生思考:“流浪地球计划”开启之前,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

2.复习

学生回答自转等知识,复习旧知。

3.思考

有关地球的运动,你还有哪些疑问呢?预设: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

4.启发

没错,去太空观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们可以借助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或者宇航员亲自去看看。

5.聚焦

大量观测表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转动,这就是公转。

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

那在还不能到太空中去的时候,人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索

1.启发

同学们,当你遇到比较抽象的难题时,仰望星空是一个一个不错的思考方法。

古人也是如此,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通过对星空的观察,发现了地球公转的重要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一步一步分解来看:

先看看什么是恒星?再看周年?重点来了,什么是视差?

通过眼睛、手指、佩奇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视差。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上对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定义: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那恒星周年视差和地球的公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使用一个非常经典的科学证明方法:简介反证法。

我们假设地球真是围着太阳公转,我们去模拟地球公转,如果看到远近不同的两颗恒星位置出现变化,则证明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

2.实验

谁能设计一下,这个模拟实验?教师补充:篮球代表太阳,两颗玩具球代表星星,我们

代表地球,按照屏幕指示,边“公转”边观察,找同学演示。

找同学台前演示,同学们找问题。使大家了解:白天无法看到星星。我们要背对着太阳观察;由于观测角度关系,我们只需观测半圆;最明显的两个点是A点、B点。

出示大屏幕演示动画,教师再演示一次正确观察、移动方式。学生按小组顺序台前观测,之后完成“我的观‘星’记录”、结论1。组长汇总。

(三)填写记录,研讨交流

教师板书填写学生汇报数据。(必要时少讲一点“误差”与“错误”)

刚才,我们观测到了恒星周年视差,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但是我们也清楚,真正的观星,不可能离这么近,那我们试试,在更远的位置观察,会怎样呢?

教师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向远处平移A、B两点,学生再次观测。

我们发现:观测距离越远,恒星周年视差越小。

(四)阅读资料,拓展视野

1.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宇宙太大,其他恒星离我们太远了:到底有多远呢?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

因此,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也被誉为天体测量学的奠基人之一。

2.阅读: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贝塞尔的光辉故事,找同学阅读。(教师补充角秒是角度单位,本节课我们用的是“格”,角秒和我们小学数学中的度如何换算,请同学们课后自行查阅资料)

(0.31角秒视差相当于16千米以外的一枚硬币的宽度,出示实际地图,方便学生理解。)(教师看时间补充:小贴士)

3.小结:贝塞尔发现的恒星周年视差证明了地球在公转。他为什么会成功?①新制望远镜(科学技术的进步);②月复一月的观测(不懈的努力)。

(五)攻克旧难,畅谈收获

这是我们上一课的书中图片,一年四季的同一时刻,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顺时针)转动,这也是因为……?地球在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老师给这个现象起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斗转星移”,注意我们指的是一年四季同一时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最终知道:地球的运动有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那我们前面做出的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中,最终应保留哪一种?(只保留地球在自转同时又在公转的一种解释。)

这个对号的背后,是多少科学家的艰辛。我们要感谢他们的付出。

电影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勇气和坚毅,都被镌刻在星空下!”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面对难题时,也能拥有这样的品质!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器材改进

亮点1:易制作、易操作、易推广、易收纳

(二)降低难度

亮点2:室内可操作、观测更直观、厘米变小格

(三)努力方向

学生移动观察时,A、B两点观察较为准确,但是其他位置却不容易保证弧形移动,可以考虑利用彩带等标志物去改进,使学生行进轨迹更为准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