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生平介绍及成就

王维生平介绍及成就
王维生平介绍及成就

王维生平介绍及成就

导语:王维是著名唐代诗人,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其成就突出。下面是关于王维生平及成就的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生平介绍】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3]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

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4]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主要成就】

山水田园诗

王维像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边塞军旅诗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

景。《夷门歌》

王维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王维的诗全集

王维的诗全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臵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代王维的禅诗意境

唐代王维的禅诗意境 2.1.1 王维 唐代思想,三教汇流。一般文人心灵中都综合了三家的思想。三家思想就如同三维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三维空间之中,但又有各自的位置。三教之中的禅宗思想深深地渗透了唐代的诗歌世界。在诗情与禅意的海洋中,诞生了王维这样伟大的诗人。 王维被誉为诗佛,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禅诗大多描写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肃穆,创造了空灵浑融的艺术境界。由于禅味的自然渗透,王维的作品达到了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妙境,只可意会,难于言传,只能由读者自己领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些诗的境界,在唐诗里也是少见的。表达了诗人对天然机趣、山水妙音的领悟,同时展示了诗人高洁洒脱的风致和澄净剔透的心灵。独说王维,难于看清楚禅对王维的人生及其诗艺的影响。下面对比王维与杜甫,以便说明。 2.1.2 王维与杜甫对比 杜甫、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分别被誉诗圣、诗佛。他们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诗人,关键在于他们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如果说他们的生命如浩浩长河的话,他们的诗只不过是跳跃的浪花。浪花虽小,但透过浪花折射的光彩,依然可以感悟到他们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流。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世界,儒道释三家自由发展,杜、王人生背景各不相同,对三家的吸收也各异:杜甫最终从于儒、王维最终归于佛。 在一般读者的心中,杜甫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儒者,但是杜甫却写下了这样的诗,颇像一个佛教居士: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上牛头寺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唐代诗人王维研究:王维与“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诗佛王维 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特有禅趣的王维(七○一至七六一,一作六九八至七五九),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故取字号"摩诘"。开元九年(七二一),举中进士。张九龄为宰相时,擢升他为右拾遗,不久转任监察御史;一直到他辞官退朝之前,官拜至尚书右丞,当时的人尊称他为"王右丞"。归隐后,时常与高僧共游,又和处士裴迪等日谈经典,兴趣浓厚,不觉疲乏。曾经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兼通音乐。当时有被推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而王维则被称为"诗佛",三人在盛唐诗坛上多有建树,可说是居三足鼎立的重要地位。 王维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他一生习禅,与南、北二系的禅师均有交往,先受北宗神秀一系禅学思想的薰陶,又受南宗荷泽一系禅学思想 * 。他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高足普寂。王维并写有《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谒璇上人并序》、《过福禅师兰若》等,大通就是神秀的諡号,璇上人就是瓦官寺的道璇,出于神秀门下,福禅师就

是受神秀亲传,与普寂同门的义福或惠福,可见王维与北宗禅师有密切的接触交往。 王维与南宗的关系更为深厚,他除了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外,还受神会之托,撰著《能禅师碑》,这是最早撰述南宗创始人思想的文献资料。他经常向神会请教佛法,他的许多诗作更常常"遥契南宗",说明王维深受慧能、神会禅学思想 * 。另外,王维在《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中写到"滇阳有曹溪学者,为我谢之",曹溪是慧能的传法处,曹溪学者是指南宗禅师,由此可知,他与南宗禅师交往的频繁密切。 王维非常推崇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尤其《维摩诘经》的" 净名杜口,文殊绝名"的"不二法门",对禅宗影响很大。所以王维推崇禅宗与推崇维摩诘居士是一致的。 此外,王维对于净土宗的信仰,也倾心归向,他在《西方净土变尽赞并序》中说:"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王维常去听法的香积寺,就是净土宗寺院。他还与传扬密宗的温古和尚交往颇深。这一切都说明了王维对于佛教十分崇信,而且涉猎很广。 在安史之乱时,王维被安禄山拘留在洛阳,并被迫担任官职,待动乱平息,朝廷以附贼之罪要将他下狱,后来肃宗怜惜他的诗才,只贬了他的官职,让他任"太子中允",再经多年的升迁,才任职尚书右丞。但是经过这一次的动乱,王维自觉倍受屈辱,又看到朝廷纲纪紊乱,不思振作,使他更想落尽繁华,回归田园。当时他一再表示要奉佛报恩,苦行斋戒,避开纷扰人世。于是他在京师每天供养十数名

论王维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第22卷第2期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BUlETEACHERSCOL【正GE 2004年6月 论王维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口熊湘华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8) 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雏对自然景物和人生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造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描写的对象,始终是能够表现他内心平静以及能够给他内心带来平静的事物。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善于描写闲适无我的境界,善于营造空寂清妙的氛固,表现了他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关键词:王雏;山水田园诗;禅宗;空寂清妙之美 中圈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296(2004)02—0026—03 OnWangW西’sP眦slIitfortheB明rtyof踟leII∞andC舱盯n嘲 xi∞g)【i柚g}lua (Guiy蚰g。‰che璐College,Guiy舳g,Gui小ou,550008) Al矧瑚越:w吼gweii8啦outst蚰dingp0眦0fthenourishingT姐gD),瑚gty.IrIflue∞edbyDhya眦,W眦gweikeep8蛐e鹳y觚dindi往b他ntmentalstatefornaturalscenery蛐dlife锄dblendstllisment8lstate诵t}lhiscreation0fl锄d8∞peidyll,theIef.o舱,theobjectsdeSc曲edinhi8idyllc叭8l啪归exp岭sshisheancal姗ess811ds鲫et王1ingcal船do’vTIhishean.Ofartisticconception,heIn鹏te瑙arebarkablef瓠uretobe90Ddatdescribingleisure8elfles8n∞s跚dbuildingtheatmosphereofsilenceandcleamess,showinghi8 pu玛uit forthebeautyofsilence蛐dcleames8. Keywords:W肌gWei;LandscapeIdyll;DhyaJla;Beauty0fSilence肌dCleame8s 王维(70l一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王维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人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王维成功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写的对象,始终是能够表现他内心平静以及能够给他内心带来平静的事物。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喜欢写“空”,喜欢写“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不沾一点尘世的烟火气。我们先读诗人的两首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秦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鸟鸣涧>诗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万籁无声的春山月夜的静谧境界,连桂花瓣轻轻飘落的声音都能让人感觉到,以致月出之光照射也使得山鸟惊觉起来,而鸟的啼ⅡH更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寂静安宁,这正好与没有半点人事烦扰、心平如镜的诗人的心境相契合,物境与心境是如此的和谐与 作者简介:熊湘华(1962一),女,江西高安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 ?26?  万方数据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禅诗精选六首

禅诗精选六首 (图片来自光明网妙趣横生博客)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寥寥隔尘市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一 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 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按照周裕锴的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2](30-32)由此,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 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标示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3]意境萌芽于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托名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成为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禅的诗人熟悉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思维习惯,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理解。据近人覃召文所考,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余首,以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

王维与杜甫的交游及其对杜甫禅诗的影响

杜甫研究学刊二 一 年第三期 总第105期 王维与杜甫的交游及其对杜甫禅诗的影响 鲁克兵 摘 要! 杜甫在到长安之前,与王维相识的机率很小;安史之乱前,这两位诗 人很可能相识;后二人同僚,时有唱和。王维对杜甫诗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鉴于二人对于佛教的爱好,从以禅入诗的角度来说,杜甫借鉴王维寓禅于境、以动显静等方法,同时,杜甫的禅诗也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 交游 禅诗 动静 影响作者: 鲁克兵,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人文系副教授,311300。 杜甫赠王维之诗,现存最早当是作于乾元元年(758)的?奉赠王中允维#。诗中说:?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可知杜甫了解王维其人,应当很早,只是二人何时相识则难以确考。王维自开元三年(715)十五岁时离家,至开元九年赴济州司仓参军之前数年间一直在长安,而杜甫则在天宝前没有到长安的记载。在杜甫至长安之前,王维辗转于淇上、长安、河西等地;杜甫则自开元十九年开始了较长的漫游时期。据陈铁民先生?王维年谱#,天宝五载(746),王维似作库部员外郎& ;而杜甫则结束十余年漫游生涯,至长安致力于仕进之路。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认为杜甫与王维在天宝五载相见,未知何据。陈贻焮教授认为?安禄山乱前,老杜 与王维是否熟识不得而知%? 。 笔者以为,在安史之乱前二人在长安 认识的可能性极大。其一,二人对诗歌乃至其他艺术门类均有广泛兴趣,而谈禅论道也可作为共同的话题。杜甫久仰王维诗名,更有可能主动接近王维。其二,王维在乱前仕途比较亨通,任给事中等清要职位接近皇帝,便于讽谏奏事,因而杜甫与王维交游有利于仕途。若能获得王维对其诗赋的赞许,则易于获得声名。其三,两人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房琯、储光羲、薛据、裴迪、崔季重等,大大增加了交往的机缘。其四,从杜甫的?奉赠王中允维#诗来看,?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杜甫不仅早慕王维诗名,还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相当了解。若非与王维相识,恐怕不会一直对王维很关注。 至德二载(757),杜甫被授左拾遗,此后与王维、岑参、贾至、严武等同朝频 25

王维的禅诗

王维的禅诗——一朵文学奇葩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度评价了王维诗句所达到的意境。诗句意境清逸明秀,散发出别具一格的美。诗句禅意盎然,成为我国著名的阐释奠基人。他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把禅趣融入文学中,拓宽了我们审美潜能和审美空间,因此,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文化内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为唐代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王维生平事迹 王维祖籍太原祁,后其父亲迁徙于蒲州,生于长安。15岁起,他游学于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擢进进士,释为太乐丞,王维从小生长在一个清寒的家庭中,父亲早丧,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俭,摒绝世俗嗜好,偏向斋戒,缁衣素食的虔诚佛教信徒,奉佛三十余年,师事大照禅师数十年,大照禅师为普寂的谧号,出北宋神秀门下。其弟王缙也是佛学的忠实家。这些对王维以后的那种“出世”思想颇有一定影响。 青少年时期,王维是在一个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通晓音律,善于写作,“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就显出了他诗歌创作的才华。 后因事获罪,贬于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以及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结束一生的生涯。 王维至中年三十岁以后,其妻病故,以后他一直未再娶,孤处一室,禁肉食,绝彩衣,居室中仅有茶臼、经案、卧床等简单的家

具设施,完全过着禅侩的生活,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为乐,平生与佛门侩侣、信佛居士交往酬赠最多,大约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禅师,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遂为其着《六祖碑铭》,全文皆用佛语缀成,从这里,可见其对佛教研究造诣之深,为人所尊。 其一生仰慕《维摩诘经》中的大乘菩萨维摩诘居士的德高道隆,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被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所感动,誓愿以维摩诘居士为榜样,学习他的德行,因此题己名为维,字摩诘,亦称王摩诘。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画家,是分下开的。他博学多才,精通佛理,如法修行,并以诗文的形式来阐述佛理,赞美佛教。所以,后人尊他为“诗佛“,也不愧为是中国式的“维摩诘居士”。 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能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不难让人费解。可谓之一全才。 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以谈玄为乐,”到临终之时“与平生亲故作别,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言。一到了上元二年一日,王维忽执笔作书,与亲朋诀别,安坐而逝,年寿六十一岁,葬于辋川别业旁。 以禅入诗,禅意飘香 禅意诗有了诗的躯壳和诗的灵魂,即便是在黑夜中,也是夜来香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引人入胜。佛说“一切法有心生“,我的世界就是由心而生,有了心法为”是心事佛,是心作佛“,通过自我的内省和领悟,领略禅宗的真谛,也抛开了一切羁绊,找到心灵的宁静。而作诗就是自然本真的天然流露,流露了清净虚空的心境,显然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禅意的浸透为诗带来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而且耐人寻味。用禅心感悟世界,体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歌境界高远雅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维是绚丽多姿的唐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无论当时或后世,都享有崇高的声誉。杜甫《解闷》诗称他为“高人”,说他的诗“最传秀句寰区满”。王维逝后,殷《河岳英灵集》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很称道王维诗的境界。苏轼《东坡志林》则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也肯定其诗境界之美。 一、无念无欲的佛老境界 后世誉称王维为诗佛,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中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这是从佛学角度评价王维诗的价值。高文在《禅诗鉴赏辞典》中说:“王维是佛教禅宗在文学上的代表人”,这话是十分精当的。 王维生活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从小接受佛学的濡染。王维字摩诘,其名和字,均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他是神会禅师的弟子,神会是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的嫡传。《旧唐书·王维传》载:“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在京师日饭数十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诗中

描绘着无念无欲的禅境。《秋夜独坐》写禅悟的过程。他秋夜独坐似僧人坐禅,深感人生易老,青春难再,如雨中山果之落地,草虫鸣叫也似哀怨生命之匆匆,人生怎样才能消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呢?“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只有学佛静修达到无生的境界,才能除七情六欲,灭功利欲望。佛教的基本定理是解脱人生痛苦,追求理想的境界。王维悟到了这一禅理,所以才一心向佛皈依佛教。王维不同于一般的佛教徒,他是知识阶层中的佼佼者,诗、书、画、音律无所不精,对佛道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将道教的守静去欲、安心坐忘、知止守分等义理和修炼方法,同佛教的修习禅定、色空观念、随缘任运等学说融合在一起,使思想得到新的升华。他“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春日上方即事》),“白法调犯象,玄言问老龙”(《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在佛老的交汇中,对禅学研思日深。 王维是以禅入诗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不少诗歌渗透着禅理、禅境、禅趣。《入香积寺》写探访一古寺的过程,深山的钟声似佛祖的召唤,在警醒痴迷者去净化心灵、寻求幽远境界之所在。《鹿砦》以禅机悟境,似无一字入禅,却字字充满禅趣。在那寂静不见人迹的山中,在那偶尔听到的杳然的人语声中,在那一抹落日余晖涂洒在的苍冷的青苔之上,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个体的生命在这一刹那融入了古刹那终古、有限无限为一的禅的境界!《终南别业》写以充分自由之身,享受自然之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内中深寓着任运自然的禅理,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故而胡应麟《诗薮》赞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

论文题目《王维、苏轼禅诗之比较浅探》

论文题目:《论埃德加·莫兰的复杂范式》 (On Edgar Morin’s Complex Paradigm ) 选题背景及意义: 17世纪产生了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科学体系。经典科学的理性主义方法主要是通过经验归纳和数学演绎从大量反复的经验事实中去把握解释它们的简要、明确的规律。埃德加·莫兰认为经典科学的思维方式建立在“有序”、“分割”和“理性”的三大支柱之上1。“有序”意味着人们认为所有的无序性都是表面的,是暂时的无知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待发现的有序性;“分割”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学科的专业化,一是认为客观现实可以不考虑它的观察者而被加以考察;“理性”意味着被视为“绝对理性”的归纳—演绎—同一性的逻辑。这三大支柱在20世纪热力学、微观物理学、地球科学、生态科学、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等等新兴科学探索的发展中动摇了。经典科学的简化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杂性、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等新概念不断出现,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兴起。这些科学理论包括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学,超循环论,混沌学,分形学等。发表第一篇关于复杂性重要文章的作者沃伦·威沃曾经预言: 19世纪是复杂性被瓦解的世纪, 而接替它的20 世纪将是有组织的复杂性的世纪。2科学发展的前沿正在出现一个能够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动向, 这就是建立在非线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复杂范式、复杂性方法或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兴起。复杂性理论的兴起将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平台。经典科学的理解方式即简化范式受到了全面的挑战。复杂范式已初见端倪, 并将在21 世纪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范式。这是一场科技观乃至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及其复杂性的研究使人类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特别是混沌理论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大大促进了复杂性的研究进程,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和众多学科的关注。人们认为复杂性科学在新世纪将会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它向新世纪科学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极好机遇,复杂性研究必将展示其美好的应用前 1[法] 埃德加莫兰:《论复杂性思维》,《江南大学学报》,陈一壮译,第5卷第5期,2006年10月,第18页。 2[法]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P137。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作者:蒋颖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476600 刊名: 剑南文学 英文刊名:JIAN NAN WENXUE 年,卷(期):2010,""(7)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王维王右丞集笺注 1992 2.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 2001 3.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 2005 4.刘昀旧唐书 1975 5.陈炎.李红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芳宇.LI Fangyu论孔孚新山水诗对王维山水诗的继承与变革-沈阳大学学报2007,19(6) 以王维山水诗为参照对象来具体考察孔孚山水诗对王维的继承与变革之处.揭示孔孚新山水诗曾在诗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指出孔孚在吸收和借鉴王维山水诗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建立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 2.期刊论文张汝梅试析古代山水诗风格差异——以李白、王维山水诗为例-华章2007,""(7)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并且分析了形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3.期刊论文李智仁.Li Zhiren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与画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6) 王维深受禅宗影响,其山水诗创作呈现出清静空灵的艺术特征.空、寂二字常见王维诗中,其山水诗中喻禅、赋禅,诗禅相通,构成了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则是王维山水诗的另一显著特色,透过一首首王维山水诗,我们领略到一幅幅优美、声色并茂的山水画. 4.期刊论文樊泳湄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云南社会科学2003,""(3)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5.期刊论文伍珺王维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 环境、经历的不同造成了王维和柳宗元心态的不同,因而二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最终使二人的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6.期刊论文杨建飞论王维的山水诗-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7.学位论文韩娇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山水诗创作2008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当时的唐代文坛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代宗皇帝称为“天下文宗”,在后世也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赞,被尊称为“诗佛”,成为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诗佛”这一尊称,不但表明了王维诗歌中的佛禅宗教倾向,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的肯定。他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风,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代而传颂不衰,而他本人,也成为后代诗学的典范,值得后来者学习和研究。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通过引用前人对王维及其诗歌的评价,表明了王维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成就。同时,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以内容题材为分类标准进行了总体性的概述,并由此引出王维各类诗歌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山水诗创作,从而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由于与佛禅的关联,王维的山水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区别于大多数山水诗人的独有的特点:一、诗中有画;二、有我无我结合;三、动静结合。 第三部分:王维山水诗特点的成因。有关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学术界基本达成一致,但对其成因的分析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南禅“色空两边”、“有无双遣”的理念解释王维山水诗的成因,已成为学术界最为常见的现象。承认王维的山水诗与禅宗有关联,然而完全站在禅宗的立场解释王维山水诗,势必混淆作为士大夫的王维与僧侣的界限,也模糊了文学创作与宗教修为的区别。认为,佛禅思想固然融入了王维的山水诗,但单纯的佛禅信仰是无法构建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之美的。认为,王维山水诗特点的形成原因是超功利审美心态。而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的形成除了佛禅思想的影响之外,大唐盛世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王维本人的气质禀赋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证明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不同于佛禅宗教信仰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维本人与佛禅的关系,以及以《辋川集》为代表的山水诗创作。 第四部分: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维山水诗的成因,主要在于其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种超功利审美心态的获得,与佛禅思想固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佛禅思想,同时也是时代精神、个体禀赋气质作用的结果。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其山水诗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期刊论文孙伟浅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点的成因-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王维的山水诗清淡如水,冲和闲远,俊逸空灵.诗意与禅意有机结合,具有朦胧、含蓄美.同时,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交融,极具阴柔美.王维的山水诗特点的形成,是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超绝的感觉有着直接关系的.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作者:j i a n g s h a25 摘要:唐代的“诗佛”王维以其意境淡远,禅味浓郁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对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认为,王维的山水诗歌成就与他早年开始的生活方式无不相关,他的家庭、朋友及仕途人生的曲折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对他禅宗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王维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出发,解析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并试论王维将宗教体验与为审美体验互为融合的禅宗境界。 【关键词】:环境影响宗教体验审美体验 【正文】: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西晋思想家傅玄就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决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除开外界的因素,也不可避免的有自身的原因。我们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陶冶不同的性情,造就不同的人生。南山的幽静给予了陶渊明淡泊的心性,瓦尔登湖的清澈给予梭罗静谧的性格,陋室的简朴给予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童年》中阿廖莎的兄弟在大人影响下,尖酸刻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也在社会阴冷的暗流中陷入麻木不仁……环境如同一双无形的浆,在我们的心湖上划播 出涟漪,翻腾起浪潮,在一点一滴中改变着我们,影响一生。那么,生活在盛唐佛教文化昌盛时代的王维是否也将受到环境的影响呢? 清人徐增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指出其诗与佛禅的关系:“白以气韵胜,子美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

历代禅诗精选

历代禅诗精选 莫漫求真佛(王梵志)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城外土馒头(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欲得安心处(寒山)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吾心似秋月(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世有一般人(寒山)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主,随客处处转。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 重岩我卜居(寒山)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身是菩提树神秀(约606—70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法在世间(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几度逢春不变心(法常)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永嘉证道歌(玄觉,665—713)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唐朝诗歌中的“禅”道 ――浅析王维诗歌中“禅”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禅理诗。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