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病变,多发生于婴幼儿,可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

临床上对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患儿与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不完全符合,被称为不完全川崎病(IKD),临床上及时诊治此类患儿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特总结了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与大家一起学习。

1. 首先回顾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发热≥ 5 天,伴下列 5 项临床表现中 4 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2)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4)颈部淋巴结肿大;

(5)多形性红斑。

注意:如果临床表现只具备 3 项,但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2. 不完全川崎病(IKD)的定义是?

发热≥ 5 天,但是在川崎病其他 5 项临床特征中仅具有 2 项或 3 项,且需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EB 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

3. 不完全川崎病(IKD)如何诊断?

IKD 患儿的临床特征比典型 KD 患儿要少,但是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与典型 KD 患儿表现一致,因此,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非常有助于 IKD 的诊断。

美国儿科学会及心脏病学会 2004 年联合制定的 IKD 诊断指南认为,对于发热≥ 5 天且具有 2~3 项临床特征的患儿,必须评价炎性指标。

(1)若 ESR<40 mm/H 且 CRP<30 mg/L,应继续观察病情,如仍持续发热 2 天,应重新评价临床特征是否符合川崎病;如患儿热退,仍需随访病程恢复期有无始于指(趾)端的手足脱皮;无典型脱皮的患儿可除外川崎病,阳性者则需进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

(2)若ESR ≥ 40 mm/H 和(或)CRP ≥ 30 mg/L,应进一步观察患儿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具有以下 6 项中至少 3 项者,考虑诊断为 IKD。

①血浆白蛋白≤ 30 g/L;

②贫血(按年龄校正);

③丙氨酸转氨酶(ALT)>45U/L;

④病程 7 天后血小板计数≥ 450×109/L;

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15×109/L;

⑥尿液白细胞≥ 10/HP。

(3)对于ESR ≥ 40 mm/H 和(或)CRP ≥ 30 mg/L 但少于以上 6 项实验室指标中的 3 项者,以及 ESR<40 mm/H 且 CRP<30 mg/L 伴恢复期手足脱皮患儿应进行 UCG 检查,观察是否存在以下阳性情况:

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或右冠状动脉(RCA)Z 值≥

2.5;

②冠状动脉瘤;

③≥ 3 个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左室功能降低,二尖瓣反流,心包积液,LAD 或 RCA Z 值为 2.0~2.5。

如果存在以上 UCG 阳性改变任意一条可确诊为 IKD。

LAD:冠状动脉左前降支;RCA:右冠状动脉

图 1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

4. 不完全川崎病(IKD)如何治疗?

由于 IKD 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应及时采取典型川崎病的治疗,目前主张在急性期给予大剂量 IVIG 及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1)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单一剂量 2 g/kg,在 10~12 小时内缓慢滴入,在起病最初 10 天内开始,如有可能 5~7 天内开始。

(2)阿司匹林:急性期 30~50 mg/(kg.d),分 3 次服用,热退后 48~72 小时或连续应用 14 天后改为小剂量 3~5 mg/(kg.d)一次顿服,维持 6~8 周,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可停服,已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者仍需继续服用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或终身用药。

但是,由于 IKD 往往可能会被延迟诊断,被诊断时可能已经不存在急性期的表现,如发热等,对于这类患儿的处理,如果该患儿仍处于发病的 12~14 天之内,无论患儿是否存在发热,只要患儿仍存在全身炎症表现,则对这些患儿给予大剂量 IVIG 及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正规治疗。如果患儿发病已超过 12~14 天,且已经不存在全身炎症的表现,也不再发热,对这些患儿则只需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抗凝治疗,并且在确诊时及以后的 2 个月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冠状动脉的情况,以决定抗凝治疗的疗程。

华医网--川崎病的诊疗新进展作业及答案(自我整理)

1、川崎病的治疗中,关于对初始治疗无反应患儿的治疗,以下错误的是()。 A、再次应用IVIG治疗 B、采用血浆置换治疗 C、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D、用IVIG冲击治疗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E、使用抗TNF-α 单克隆抗体药物 2、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治疗的关键是()。 A、早期的抗炎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B、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C、IVIG冲击治疗 D、IVIG冲击治疗并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E、抗炎、抗休克治疗 3、川崎病急性期初始治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是()。 A、提倡从小剂量开始 B、提倡从标准剂量开始 C、剂量因人而异 D、提倡应用大剂量 E、剂量根据病情不断变化

4、川崎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起病最初10d内开始,如有可能()内开始。 A、7d B、5d C、3d D、2d E、1d 5、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预防治疗,错误的是()。 A、可使用氯吡格雷 B、可使用双嘧达莫 C、不可抗凝治疗 D、可抗血小板凝聚治疗 E、可溶栓治疗 1、关于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男性多见 B、多发生在川崎病急性期早期 C、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 D、发病年龄大,常见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 E、除休克的表现外,还可累及各个器官系统

2、川崎病好发于()以下婴幼儿 A、2岁 B、3岁 C、4岁 D、5岁 E、6岁 3、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发热 B、腹泻 C、皮疹 D、黏膜弥漫性充血 E、眼结膜充血 4、下述症状不支持川崎病诊断的是()。 A、口腔溃疡 B、腔黏膜弥漫性充血 C、杨梅舌 D、口唇红肿皲裂

E、颈部淋巴结肿大 5、关于不完全川崎病,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持续发热5天以上 B、其他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足4项 C、二维超声心动图或CA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D、排除其他疾病,且临床始终怀疑川崎病 E、无冠状动脉病变依据 1、川崎病的治疗中,能够特异性抑制TNF-αmRNA转录的药物是()。 A、人免疫球蛋白 B、阿司匹林 C、己酮可可碱 D、乌司他丁 E、肾上腺皮质激素 2、川崎病的治疗中,能够减轻冠状动脉异常的药物是()。 A、阿司匹林 B、人免疫球蛋白 C、抗生素 D、甲泼尼龙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损害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症,以5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为主,男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3:1[1]。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在日本和美国,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病因[2]。我院06年7月-09年6月收治川崎病患儿27例,针对该病特点予以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本组共27例患儿,年龄2-5岁,平均3.5岁,男孩17例,女孩10例。临床表现: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②出现指(趾)端红肿,后期出现指套样膜状脱皮。③部分患儿眼结膜充血。④草莓舌(红色或白色),口腔、咽粘膜弥漫充血。⑤皮肤出现皮疹,多遍布全身,多形性。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大部分家长对本病缺乏了解,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和猝死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此时应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并且积极告知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疗程及预后。 2.1.2部分家长因患儿使用丙球等贵重药品致使医疗费用过高而引起焦虑。此时应向家长说明使用丙球的重要性及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取得家属的心理支持。并且尽力帮助其取得其他经济支持。 2.1.3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其思想及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应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语言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患儿渡过恐惧阶段,增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采用“移情法”,转移患儿对疾病及家长态度的注意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2.2发热护理 患儿多为持续性高热,应定期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测量时擦干腋下汗液。体温超过38.0℃时进行物理降温,嘱患儿多饮水,额头及大椎穴同时予敷贴降温,同时进行温水擦浴,并在腋下、股沟、腘窝等血管聚集处多做停留以促进散热。若效果不佳,口服退热药,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降温,也可予生理盐水灌肠降温。密切观察患儿有无高热惊厥现象,一旦出现立即将患儿平卧,吸氧,使用镇静剂(如水合氯醛灌肠)。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征象,一旦出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立即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 2.3口腔护理 患儿口腔、咽粘膜出现弥漫性充血,每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以及质硬的水果(如甘蔗)等易造成口腔粘膜机械性损伤的食物。 2.4皮肤护理 患儿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 展1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 (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着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着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KD 急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7), 852-85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366653.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16366653.html,/10.12677/acm.2019.97131 Progress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ernational Kawasaki Disease Juhong Lv1,2, Hongru Ma1,2, Feng Deng3,4*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aoji Central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2Baoji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3Baoji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anxi Province, Baoji Shaanxi 4Baoji 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aoji Shaanxi 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2th, 2019; published: Jul. 19th, 2019 Abstract Kawasaki disease is a systemic vasculitic disease mainly occurring in children aged 5 years and younger. It has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heart disease in acquired childr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the world’s first Kawasaki disease research report, it has been half a century since the re-search on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has been different. The incidenc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is generall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level of Kawasaki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of Ka-wasaki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China. Keywords Kawasaki Disease, Clinical Diagnosis, International 国内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吕菊红1,2,马红茹1,2,邓峰3,4* 1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宝鸡 2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宝鸡市中心医院,陕西宝鸡 3陕西省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宝鸡 4西安交通大学宝鸡预防医学研究院,陕西宝鸡 收稿日期:2019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2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19日 *通讯作者。

川崎病

川崎病 单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死亡原因(C) A脑出血B肺出C心肌梗死D心律失常 2.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B)发生。 A1-3周B2-4周C2-3周D1-2周 3.川崎病危害最严重的是(B) A球结膜口腔黏膜充血B冠状动脉瘤破裂C手足硬肿D淋巴结肿大 4.某川崎病患儿丙球治疗中,T:38℃,正确的处理( B ) A减慢滴速 B 立即停药,汇报医生遵医嘱处理 C 继续输注,无需处理 D行物理降温,继续输注。 5年以上: 1.川崎病最有意义的诊断项目是(D) A发热 B“杨梅舌” C淋巴结肿大 D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有膜状或片状脱皮 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检查项目是(D) A心电图BC反应蛋白C心肌酶增高D超声心动图 3.川崎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B) A双嘧达膜B阿司匹林C丙种球蛋白D糖皮质激素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几个月内不能接种水痘、风疹、麻疹等疫苗:( D ) A 5个月 B 8个月 C 9个月 D 11个月 多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发热B皮疹C双眼球结膜充血D颈淋巴结肿大E心肌炎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阿司匹林是川崎病首选治疗用药,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BCDE) A 发热 B 恶心 C 呕吐 D 腹痛 E 胃溃疡出血 5年以上: 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中,应为(ACDE) A 发热、高达38-40℃,持续1-2周 B 全身出皮疹,并可见水疱及结痂 C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关节肿胀、疼痛和关节僵直 D指(趾)端膜状脱皮 E双眼球结膜充血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11个月内不能接种哪些疫苗:(ACDE) A 水痘 B 百白破 C 腮腺炎 D风疹 E麻疹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 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NK 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化细胞异常,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如白介素 -1 β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 川崎病主要是指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疾病类型,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最近几年川崎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使用激素对川崎病患儿的最初追加治疗比较有效果,并在难治型川崎病的初始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糖皮质激素;川崎病;进展 在临床上川崎病是很常见的,主要的发病年龄段在6个月~4 岁的婴幼儿中,主要表现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对身体各个系统的损伤比较严重,还会给冠状动脉造成一定的损伤,大约有1/3的川崎病患者因治疗不当或未治疗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一定的病变[1]。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免疫抑制和抗炎,在治疗多种免疫性血管炎时得到普遍使用,从而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机制分析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没有得到全面的论述,有的研究证实川崎病发病与细菌和多种病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EB 病毒、葡萄糖球菌、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抗炎,对多种病原体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高烧得到有效降低,对炎性指标进行有效控制。急性期川崎病可以将免疫系统激活,同时将细胞因子进行不断的释放,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行积极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等[2]。有学者认真分析了16 例IVIG 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中8例患儿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30 mg/(kg·d),连续注射3 d,给另外8例患者注射IVIG,2 g/kg,对两组患儿的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注射IMVP 组患儿的细胞因子抑制比较明显,对早期冠状动脉损伤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高,使冠状动脉弹性蛋白受到损坏,使CAA快速形成,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上调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MP-9 的活性得到有效控制,使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得到较好的维持[4]。 2 初始治疗策略 如今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IVIG 联合ASP 治疗法,尚无单独使用激素对川崎病进行初始治疗的案例,在川崎病的初始治疗阶段主要是激素联合IVIG进行治疗[5]。有学者使用随机对照法将川崎病患儿划分成2组,每组21例,分别使用注射IVIG(2 g/kg)治疗和注射IVIG(2 g/kg)+IVMP(30 mg/kg)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都口服ASP,每6小时20~30 mg/kg,当烧退后将其减为3~5 mg/(kg·d)。加入IVMP 的初始治疗组热程得到了有效缩减,1.5个月后,CRP和ESR也要比单独用IVIG 的治疗组低[6]。有学者对111例使用IVIG(2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 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 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 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 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

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 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 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 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 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 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急性期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恢复期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标签:川崎病;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热性发疹性疾病。80%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岁以下川崎病病例逐渐增多。本病具有自限性,严重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影响患儿的预后。现将川崎病近10年在诊断、治疗以及跟踪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KD的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生。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输注IVIG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5天疗法:IVIG 400 mg/(kg·d),2~3 h 内静脉输入,连用5 d;(2)IVIG 1.0 g/kg,于4~6 h内静脉输入;(3)IVIG 2.0 g/kg,于10~12 h内静脉输入。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KD具有很好的疗效,发病早期应用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急性症状,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病变,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预防CAL发生。但在热退时间、手足症状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2.0 g/kg为最佳疗法[1],且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方面效果明显。使用IVIG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如有可能,应尽量在7 d内给予疗效更好。西班牙有文章报道[2],IVIG 2.0 g/kg,在发病的5~8 d内给予,效果更好。如48~72 h内再次发烧或原因不明时可再给一次。有观察研究显示,KD如不经任何治疗,其CAA发生率可高达25%[3-4]。IVGG治疗后,尽管冠脉瘤的发生率降至3%~5%[5],但是国外最新文章表示,急性血管炎、心肌炎、心瓣膜炎有可能成为后遗症,这些后遗症造成的损害有可能在儿童发育至某一阶段后出现[6]。IVIG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封闭血管内皮细胞的FC受体,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减轻小血管炎的损伤。(2)免疫的负反馈调节,使CD8+细胞增多,被活化的CD4+细胞减少,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可溶性循环性免疫复合物结构发生变化,对Ⅲ型变态反应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影响B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抗体的产生过程,直接对抗毒素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通过影响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过程,对抗局部血栓的形成[7]。 1.2 阿司匹林(ASP) ASP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川崎病急性期主要存在凝血和抗凝系统功能失调所导致的高凝状态,继而血栓形成,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是影响该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时发现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异常,早期干预治疗,对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非常重要。鉴于本病发病机制,ASP已成为KD基础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和血栓素的形成,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但在使用方法,剂量,使用时间上尚存在一些争议。日本等亚洲国家使用方法为:30~50 mg/(kg·d),退热后48~72 h即减少ASP剂量,改为小剂量3~5 mg/(kg·d),有部分专家推

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01T09:16:58.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唐玉莲 [导读]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唐玉莲 (湖北省宣恩县人民医院湖北宣恩 445500)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借鉴国内外治疗川崎病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方法进行讨论。结论: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以逐渐康复。 【关键词】川崎病临床表现治疗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249-02 引言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但该病迄今为止病因尚未明确,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组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依据。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川崎病的最大危险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了共5例川崎病患者。笔者将该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诊断要点 1.1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体温常达39℃,5天时间以上。 1.2双眼结膜,口腔及咽部明显充血,见杨梅样舌。 1.3病初手足皮肤实性肿胀,发病2-3天,面部、四肢躯干皮肤出现红斑、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 1.4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胀,直径大于1.5cm。 1.5病程中可现出心肌炎、心包炎,甚至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脏病。 1.6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数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T细胞亚群失调,总T及Ts细胞减少,Th/Ts 比值增高。 1.7二维超声检查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或瘤样改变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 应与细菌性疾病(特别是猩红热、葡萄球菌表皮脱落综合征和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皮疹(如麻疹)、立克次体病(如落矶山斑疹热)、弓形虫病、肢痛症、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婴幼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相区别。 3、治疗 3.1急性期治疗 3.1.1免疫球蛋白,早期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必须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1]。 3.1.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2]。 3.1.3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但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促进动脉瘤形成,故不宜单用强地松等皮质激素治疗。除非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合应用强的松和阿司匹林治疗,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症反应一般不单用皮质激素。 3.2恢复期的治疗 恢复期进行抗凝治疗,服用阿司匹林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发病后6-8周停药。此后6个月,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对遗留冠状动脉慢性期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密切随访。有小的单发冠状动脉瘤病人,应长期服用,直到动脉瘤消退。对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患者有多发或较大冠脉瘤,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潘生丁。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用口服华法令抗凝剂。 3.3溶栓治疗 对心有梗塞及血栓形成的病人采用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给药,促使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静脉溶栓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2000u/kg,继之以每小时3000-4000u/kg输入,冠状动脉1小时内输入尿激酶1000u/kg。 4、治疗效果 本地区川崎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去年一年就有5例患儿来我院治疗,这在前几年是少见的,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呈自限性经过,适当治疗可逐渐恢复。这一点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相比,差异很大。但15%-30%的川崎病患者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死亡者占全部病例的1%-2%,甚至恢复期中也可猝死。后遗缺血性心脏病为数甚少,2%左右出现再发,病死率已下降为0.5%-1.0%。 参考文献 [1]陈昌陆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1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7):40-41. [2]周宝云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3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56.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和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 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与会代表认为日本与美国的典型KD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 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他5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4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时亦可明确典型KD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诊断建议: 发热5 d或以上(部分病例受治疗干扰发热可不足5d),具有以下5项中的4项者: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肢端改变(急性期表现为肿胀,恢复期表现为脱屑)、皮疹和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即可确诊为KD。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证实有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须强调任何KD诊断标准并非特异,一定要除外引起各项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还应注意,各项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以助诊断。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1

川崎病的治疗经验及进展 大学第一医院闫辉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也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的本质是一个全身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个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 25% 的患儿会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形成,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威胁生命。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最初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各种各样的感染原,比如说链球菌、 EB 病毒、耶尔森菌等, Yoshioka 等曾经对 KD 急性期患儿外周血进行序列分析,表明 TCRV β 2 和 TCRV β 6.5 选择性活化并对溶血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 C 型(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 C, SPE-C) 抗体阳性反应一致。有研究表明葡萄球菌外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毒素 -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 和耶尔森菌外毒素假结核耶尔森菌衍生分裂素 (Y.pstb-derived mitrogen, YPM)) 等对 KD 发病机制中具有超抗原性的病原因子,诱导免疫细胞的高度活化和异常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管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炎。还有研究表明 KD 的发病与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有关。人类线粒体 P 1 蛋白与细菌 HSP 具有显著相关和同源性。尤其是 HSP65 具有极强的免疫活性。推测 KD 的发病是由细菌来源的 HSP65 和自身线粒体 P 1 蛋白引起免疫反应。这些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在 6 月龄到 5 岁之间这个容易患感染性疾病的年龄高发,可是,及时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几次,大部分人群在这些常见病原感染后不会患病,而且川崎病表现出显著的发病率的种族差异,这些只能说明感染是一个触发因素。第二个病因就是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大量细胞因子尤其是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川崎病发生发展和血管组织损害的关键,也正是我们这节课中提到的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所在。 KD 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异常 , 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是 KD 的基本免疫病理改变。KD 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NK 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活化细胞异常,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如白介素 -1 β( IL-1 β)、

川崎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川崎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摘要:川崎病(KD),亦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红疹疾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尤其多见于一至两周岁的婴儿。婴幼儿的全身中小血管出现 炎症,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张以及动脉瘤。病发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缺血性心 脏病,导致婴幼儿猝死。目前,不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缺乏特征性诊断 指标和明显的临床病症,因此难以在早期发现川崎病,尽早进行对症治疗仍有难度。川崎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亟需完善。近几年来,临床上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丙种 球蛋白(IVIG)以及多种激素治疗实验,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尚未进行 广泛性推广。本文是对川崎病诊断和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川崎病;诊断;治疗;进展 前言 川崎病(KD),亦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红疹疾病,常见于学龄前 儿童婴幼儿的全身中小血管出现炎症,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的扩张以及冠状动脉瘤。病发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婴幼儿猝死。需要尽早确诊并对患儿进行治疗,如果治 疗时机得到延误,会增加川崎病患者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川 崎病来说非常重要。治疗手段上来看,目前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是临床治 疗的常见药物,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丙种球蛋白不敏感的患儿来说,仍然难以 治疗【1】。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丙种球蛋白联合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也具有效用,可以抑制冠状动脉瘤的产生【2】。根据研究成果正在探究新的治疗方案,笔 者将详细介绍有关川崎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一)完全型川崎病(CKD)的临床诊断 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来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川崎病研究委员会首次制定该病 的诊断标准,一直到第七次世界川崎病研讨会进行了五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对川崎病的诊 断标准进行了改进,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是第五版诊断标准。如患儿持续发热超过5天以上 (包括治疗后5天内退热)并出现:第一,婴幼儿的眼部球结膜充血(没有其他渗出物); 第二,婴幼儿的嘴唇发红、舌部如草莓状、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第三,出现红斑、皮疹; 第四,婴幼儿的手脚出现干硬肿胀、手指或脚趾末端充血或甲床皮肤移行处膜状脱皮;第五,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多数为单侧,淋巴结直径>1.5 cm。以上五项中的任意 四项,则可诊断为川崎病。若只出现其中四种症状,则结合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发 现冠状动脉扩张或者冠状动脉瘤的,在排除其他病症的情况下,可以诊断为川崎病【3】。 (二)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诊断 制定出以上的诊断标准是为了减少误诊,但是也可能让还未具有完全诊断标准的病患漏诊,或者增加延误就诊的可能,增加了患冠状动脉并发症的风险【4】。不完全川崎病的临 床诊断是婴幼儿持续发热五天,加上2-3条前文提及的诊断标准。另外通过心脏彩超或冠状 动脉造影查验出冠状动脉瘤,或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查验出冠状动脉异常,也是诊断出川崎病 的另一个根据。若冠状状动脉存在扩张、心血管壁的回声变大、管腔变化等或者出现左侧心 室收缩功能变弱等情况,也有可能是川崎病的前期病症。 (三)不典型川崎病(AKD)的临床诊断 不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并非同一种概念,不典型川崎病除了包括主要诊断标准提 到的临床表现,还有上呼吸道受累、蛋白尿、肾炎、腹泻、休克、巨型淋巴结、脑膜炎、间 断性失聪或者失明等其他症状。急性炎症发生时,可能会并发心肌炎和心包炎,致使心包积液、心室功能障碍或者瓣膜反流,甚至会发生心包填塞,患者的发病率还不明确【5】。 川崎病的临床特殊病症里,还有非典型的临床特征,比如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可能会被医 师误诊为脓性淋巴结;尿液中出现白细胞或者伴有脊髓液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无菌性脑膜炎、 尿路感染【6】。诊断不典型川崎病还非常困难,因为不典型的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致使 冠状动脉并发症概率较高,所以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确诊非常重要。

川崎病诊疗指南

川崎病诊疗指南 【概述】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儿和年幼的儿童。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诊断要点】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各种皮疹均可见,以多形性红斑多见,急性期可出现肛周脱皮。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结膜充血是指双则球结膜非渗出性充血,不伴疼痛和畏光,无水肿或角膜溃疡。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无痛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治疗】 1.阿司匹林:急性期剂量每日30~50mg/kg,分3~4口服;热退后28~72小时(另有专家认为持续应用14天)后改为小剂量,每日3~5mg/kg;疗程8~12周。如有冠脉异常,应持续服

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2.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2g/kg单次应用。IVIG2g/kg单次应用加阿司匹林的标准用法使冠脉发生率由15%~25%下降至2%~4%。一般主张起病1O天内应用,如就医时发热未退,冠脉病变或ESR/CRP仍高,起病1O天后仍可应用;过早(起病5天内)使用IVIG,可能需再次应用。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作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常用于IVIG标准使用后无反应者,但应与阿司匹林或肝素等抗凝药同时使用。 4.抗凝治疗:联合使用潘生丁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有冠状动脉病变或血小板水平增高患儿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100IU/kg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抗凝。同时在血小板明显升高或有血栓形成时可应用前列地尔抗血小板聚集。 5.并发有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本病需要长期随访; 2.治疗疗程中(8~12周)需要密切注意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注意阿司匹林副作用观察,如皮疹、消化道出血等; 4.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形成的患儿需要长疗程治疗。 【预防】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 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 、中血管,其中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炎引起的冠脉瘤和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其病因尚不明了,早期资料显示,川崎病患儿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明显升高。目 趋向于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或超抗原清除减少,广泛沉积于血管壁,从而诱发全身性血管炎的发生和发展。有学者指出,当今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川崎病的诊断 由于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防止川崎病的冠脉病变,与患儿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应重视对患儿的早期诊断。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目前仍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为发热≥5天以上,加上下列5项中的4项:(1)球结膜充血;(2)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3)多形性红斑、皮疹;(4)手足早期硬肿、后期膜状脱皮;(5)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因该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以发热5天以上作为诊断的主要条件,约10%左右的患儿缺乏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绝大多数<6月的川崎病患儿观察不到淋巴结炎,而超声心动图发现冠脉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1岁以下特别是6个月以下发病对冠脉损伤更大,有报道1岁以下患儿非典型 1 / 3

川崎病的发病率是1岁以上者的4倍左右。有研究表明,心脏彩超最早可于发病第3天发现冠脉异常,而7%的冠脉改变在病程的第9天出现。有学者发现川崎病患儿的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在病程的第3天左右出现, 些有助于早期发现川崎病。目前有学者提出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除发热外,具备上述4项以下改变,但伴有冠状动脉改变。近年来已有学者提出在排除结缔组织病、全身过敏性疾病、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感染性疾病(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及腺病毒、麻疹病毒感染)后,具有至少4项主症(甚至不一定需要长时间的持续高热)加上超声心动图发现冠脉病变即可诊断川崎病。判断冠脉损伤程度最准确的方法是冠脉造影,但它是有创检查,不容易被患者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脉损伤的探查及随访中有更重要的作用。根据超声心动图判断冠脉病变及冠脉瘤(CAA)标准为:(1)超声心动图示冠脉内径回声增强;冠脉扩张:~3岁冠脉≥2 6 mm,~9岁冠脉≥30 mm;(2)CAA:不同形状的冠脉内径扩张,内径>4 mm。总之,川崎病的诊断需要根据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早日做出判断。 川崎病的治疗 对已诊断的川崎病早期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降低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存在发生冠脉瘤危险因素的患儿更应尽早使用IVIG。多数文献报道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冠脉发生损害率为23%,而阿司匹林联合IVIG治疗,则冠脉损害发生率降为8%。阿司匹林有抗炎和抗凝的作用。川崎病发热期,欧美国家主张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80~100 mg/(kg·d),分4~6次口服,已达到有效血浓度1~44 mmol/L(120mg/dl)。而日本则主张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30~50 mg/(kg·d),分3次口服,服药到退热;退热期5~10 mg/(kg·d),1次口服,服药到血小板计数和血沉恢复正常。合并CAA 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