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古来修道人,他们在修行时,特别注重求菩萨加持开智慧,消业障。这些菩萨加持修行人开悟的故事,在佛教各大名山都有,而尤其以五台山最多。历来要弘法利益众生,就需要智慧,三步一拜文殊菩萨道场,则成为许多修行人的功课。

拜五台山,在历代高僧中都有记载。唐朝,法云和尚。雁门赵姓人士之子,天生的资质纯朴善良,对于别人的毁誉皆能淡然处之。等到就学之后,愚痴鲁钝而没有记性。年十二岁时,父母将其送往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和尚为师,不论是捡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劳,年纪到三十六岁时,读诵习经都不能胜任,大众因为他的愚笨,于是称呼他为‘牛云’。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资质怎么如此鲁钝,长久生于人世又有什么作为。当时正当大雪的日子,法云光著脚朝礼五台山,一心持念文殊师利菩萨之圣号,祈愿恳求文殊大圣开发他的心眼智慧。法云如是而一路前行礼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饮食不知其味,内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圣,凡是路上逢著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如是走遍五台山的五个峰头,完全了无所见。每到寺里乞食,求见文殊菩萨的心志便更增恳切。整日皆这样如迷如醉,然后又来到东五台,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法云即前

往请问曰:‘大德,请问文殊菩萨住在何处?’老人云:‘你问他要作什么?’法云曰:‘我天生愚痴鲁钝,要请菩萨为我开明智慧。’老人云:‘那个老弱衰颓的百拙汉,你还是不要见的好。’法云以为他是发狂了,于是前往北五台。一到北五台,便见到先前那位老人拥著雪而坐,法云心中认为非常稀奇,心中以为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萨也,于是又前往叩头请问。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寒冻饥饿,并且因为四处奔驰而极度疲困,因此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团。法云见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语曰:‘你于过去生曾经作法师,贪爱他人的利养,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缘,堕入于牛类之中,愚痴而一无所知,以酬偿这个宿世业债。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缘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数。由于悭吝布施佛法而尚余的业报,是故没有办法读诵学习经典。’ 老人随即以铁如意钩,砍其胸口而取出心脏,令法云视之,宛然就如同牛的心,接著就在天井当中洗涤干净,最后再将其安置回身中。然后老人叱声云:‘起!起!’法云于是忽然醒过来,感觉身体没有任何的痛苦微恙,只是整个身体全部流汗,更再寻觅老人,竟然已经不见了。只见有祥瑞的云彩突然生起,有柔软的微风吹拂衣裳,法云仰头看著天际,有圆满之光明犹如明镜,并且见到先前的老人,坐在莲华之上,闪耀而消失不见。法云从此以后,过去世所诵持的经论,宛然清晰而能够记忆,如同获得自己遗失的旧物。从此

之后终身精进修行,如同抢救头上的火燃。有一天夜里旋绕经行于阿育王塔,一直到夜半三更,忽然见到白色的光明如同流水,从北天台一直连接到灵鹫峰,当中现出天人楼阁,珍宝颜色灿烂光明,天阁上题额曰‘善住’。当时为开元二十二年春天,然后向大众辞别而命终。(清凉山志)

近代最有名的,应该有以下几位,我就大概介绍。第一位就是禅门泰斗云公(虚云老和尚)。云公发愿拜五台山,是从普陀山起香,他是四十二岁,原来跟他一起拜的,有五六个人,但后来都退去了。而云公却坚持下来。有一次,拜到黄河边上,刚好下大雪,云公就被冻僵了,昏过去。这时乞丐文吉来救他,给他喝了一碗粥,他就醒过来。第二次,又是昏过去,还是乞丐文吉来救他。后人说,这个乞丐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叫做妙吉祥。文吉刚好暗和了这两个字。其实,里面有个对话,就知道文吉真是文殊菩萨。那次文吉用雪煮粥,让云公吃了恢复身体。文吉问云公,你为什么要拜山,云公说,自己一出生,母亲就去世,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给他娶了两房妻子,但他却跑去出家了。想起来实在不孝。所以就发愿拜五台山,来报答父母恩。

文吉又问,你从哪里来?云公回答:从普陀山。文吉舀出了一碗雪,问云公:普陀山有这个不?文公回答:没有。文吉把碗热了,变成了水,问云公:这个是什么?云公一时语塞。这个对话,很精彩,就知道了文吉不是一般的乞丐。这个机

锋,云公到了五十六岁开悟,他才明白了文吉乞丐当时问他的。

虚云和尚三步一拜五台山,建议大家去看《百年虚云》,看这个电视剧,很好。这些电视剧都是近代的禅门高僧,如本焕,净慧、佛源等大德他们智慧的结晶。近代的祖师中,能拍出一部电视剧的,只有云公了。

第二位,是本焕长老,他在五台山拜了七万多个头。后来在碧山寺闭关,原来是广济茅棚,本老在碧山寺放了三年的焰口,连供一千场来超度在抗战中阵亡的人。一堂焰口要整整四个小时,佛门中放焰口是很大的超度法会。我建议说,修《地藏经》的,要多学会放蒙山施食,冥阳两利。人间为什么会有灾难,就是因为众生有怨气。包括杀生的,乃至各种战争后,就会留下一股怨恨的磁场,要是没有化解掉,人间灾难就比较多。每个朝代都特别注重安抚这些亡魂。比如唐朝开元年间,在全国建大开元寺,就是超度阵亡将领。禅宗和天台宗的祖师,都特别注重超度这一块。像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法会等,这些天台宗祖师创造出来的,用来化解怨结的。

还有现在比较有名的,像仁达法师,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出家后,六十岁的高龄,去三步一拜五台山。这个就很了不得了。还有广东的日照法师,他从广东出发,是三步一拜四大名山,广东到普陀,到九华,到五台,最后到峨眉山。当然,

也有其他默默无闻的苦行僧。

文殊菩萨加持不可思议。如果你要度众生,尤其是度亲人,你用嘴巴去度,根本度化不了,你越是讲,他越是反感。那我建议你带他去圣地朝拜一下。也不要怕说,父母都会诽谤三宝,以后造下无间地狱。这个是错啦。他其实是无心的,算不上诽谤三宝。文殊菩萨有个大愿,凡是诽谤我的人,都都要度他。为什么呢,你诽谤他,说明你跟他有缘,只是恶缘而已,但在文殊菩萨的大智慧里,善恶只在一念间啊。一念善起来,千年之恶就消失了。善好比灯光,恶好比黑暗,一灯能破千年暗。

在五台山,北台,去过五台山的都知道,北台最高,上面供者是无垢文殊,五爷庙真正的是在北台。以前有个人的,他看到北台上有个龙池,里面有钱,他就去偷,偷了以后跑下来,滑到了山腰,上不去也下不来,底下又是万丈深渊。这时,他内心起了一念的忏悔心,知道自己偷了菩萨的钱,被护法神惩罚了。就赶紧忏悔,求文殊菩萨加持,到了天明,跑出一条白兔,他顺着白兔就走出来了。所以恶念起来时,清凉即地狱,五台山是清凉山。善念起来时,地狱变清凉。地狱和天堂其实不遥远,只是当前人一念彰。所以众生不信佛,诽谤三宝,没有关系,等他信佛时,他会懂得去忏悔,过去的罪业就消的比较快。以前有个世亲菩萨,他诽谤大乘,有一次生病呢,他哥哥专门弘扬大乘,就是度他,给他念大

乘经典,他念了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执着小乘,诽谤大乘,起了忏悔心,说自己要把舌头割下来谢罪。他哥哥说,你不要割下舌头,你只要用你的舌头来赞扬大乘,那也是忏悔。世亲菩萨也成就了。

北宋的宰相张商英,他原来也是不信佛,看每个人都对佛很有虔诚,他就写文章来批判。晚上写文章时,他绞尽了脑子,写不出来,妻子问他,你要些什么,他说,我准备写《无佛论》。妻子说,既然是无佛,又何须论呢?你还是去看看佛经先,你才能去反驳。他就去看了《维摩诘经》、《金刚经》,感觉佛法实在伟大了。而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度诽谤佛的人,不信佛,是因为他知见有错误,知见对了,他信了,会更加勇猛。当然这是要有大魄力的人来讲。修行成就比较快的,都是大魄力的人。拿起屠刀当强盗,是大魄力,只是他用错了,但他放下屠刀时,他去修行,也是大魄力,成就就比较快。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 旧、新石器时代: 前100万年前后:正值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 前10万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前7千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前2700年前后:传说轩辕战炎帝,败蚩尤,而后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前2700年前后:传说史官仓颉造文字。 前2100年前后:传说大禹治水,禹之子启得帝位,开始 “家天下“。 夏、商、西周: 前1900年前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前1600年前后:自契到汤八迁,居于毫。 前1300年前后:盘庾迁殷。 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被拘于羑,演周易,成六十四卦。 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前841年;国人暴动,逐厉王,周召共和。 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 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前498年:孔子在鲁国遭冷遇后,周游列国。 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382年:吴起为楚令伊,变法,楚强。 前350年:商鞅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开阡陌封疆。 前339-前278年:屈原作《离骚》、《天问》、《九歌》。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革,胡服骑射。 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为客卿,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 前221年:秦灭齐,天下统一,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称“始皇帝”。前210年:秦始皇死,其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前209年:成胜、吴广起义反秦。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入关中,秦亡。 西汉: 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兵败自杀告终,刘邦即位,是为汉高祖。 前186年:张良卒。 前150年前后:董仲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 前138-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19年前后:汉武帝颁布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前90年:司马迁卒,其所著《史记》名垂青史。 西汉末年:“再受命”之说风靡一时,公元8年王莽代汉。 东汉: 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

94-女子-吐血参禅 剃头开悟 这名女子可伏狮——行刚

94■吐血参禅剃头开悟这名女子可伏狮——行刚 体味人生的无常 祇园行刚(公元1597至1654年),名行刚,号祇园,俗姓胡,嘉兴人。处士胡日华之女。(注: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胡日华,字养素,嘉兴竹里人。宋经学家胡安国裔孙。由庠生入国学,不愿受职,筑园林以隐。德望倾一时,为乡饮大宾。) 自幼,行刚即秉至深性情,爱好禅静。但父母不遂她愿,将她许配给秀才常振(有说常振未)。婚后不久,常振去世。她独自奉养翁姑。31岁丧父、34岁丧母,行刚体悟人生无常,发愿修行,誓了生死。 嘉兴金粟寺,有密云圆悟(1566~1642)禅师。行刚前往请教怎样学禅。悟禅师见她丧服还没期满,暂时没有收她为弟子。 参话头吐血数升 服丧期满,悟禅师正式接受行刚为弟子。三十五岁时,行刚剃发染发,受具足戒,哀请悟禅师开讲人生真谛,禅的要妙。 密云甚器重她,让她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行刚痛彻追究,体不沾席。但久无入头,未曾参透。 后来悟禅师离开金粟寺,石车通乘禅师继席。行刚又向乘禅师求法,请求开示:“大师慈悲,弟子学禅,久思不得其门而入。不知究意该怎么样,才能入山探宝,不致空回?” 乘神师道:“你可把这句话头,仔细参究:爹娘在没有生下你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个什么模样?” 行刚得了话头,一心参究。白天思量,晚上思量,行也思量,坐也思量,百计思量,没个入口处。日煎夜熬,劳心思虑,深加逼拶,直至有一天,行刚呕血数升,依然参究不辍。 剃头的时候开悟 一天,行刚头发长了,去剃头。剃头师父动作干净利落,剃刀在行刚耳边沙沙作响。剃刀的爽利声,让行刚心头感到一阵透亮:愿来用看话头的方法,一旦

横扫百种杂念,千种妄想,话头本身,就会失去意义而变成包袱。现在我何不也像剪子落发那样,把那话头的渣滓,来个彻底的扫除? 行刚豁然大悟,触目遇缘,无不了了。她写下自己的开悟偈: 父母未生前,虚凝湛时圆,本来无见少,云散露青天。 石车通乘禅师见行刚豁然贯通,于是授给她如意祖衣,印可(承认参禅合格)了她。(注:通乘(?~1657),字石车,俗姓朱氏,金华人。明末清初诗僧。年二十六弃家受具,远参天童密老人,机契得法。继席海盐金粟寺,宗风颇振。(见《槜李诗系》卷三十三)) 此后,行刚在胡庵闭关九年。攻苦食淡,艰辛备尝。 了不起的伏狮院 闭关期满,行刚道业非凡。五十一岁,应请入住梅溪伏狮院。在这里,她首创了庵中禅堂,订立规矩法度,森严峻绝,尼众整肃,戒行森严,禅观清寂,接应学人时棒喝自在,法矩清严,法席兴盛,伏狮院成为江南有名的禅宗尼庵。 出家众、白衣居士向她瞻礼求法者,日不间断。当世士大夫家的闺阁女子,没有不向她虔诚请教的。世间人,无论识与不识,闻其风范,都以手拍额,赞叹道:这真是古佛再世啊。 看她在升座中云: …僧问:“开炉结制,龙象骈臻,今日和尚升座,将何法示人”?师竖一指。 进云:“诸佛未出世,人人鼻孔撩天,出世后为什杳无消息”? 师打云:“你分柝看”。 僧一喝,归位。 师乃云:“从来个事人皆具,何必山僧落二三”。 喝一喝,云:“喝处掀翻海岳,认将为喝成肴誵,笑看结角罗纹处,铁眼铜睛不易窥,且道超宗越格一句作么生”?道: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卓拄杖,下座。

高僧悟道诗100首

高僧悟道诗100首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亘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悟新禅师赞六祖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斵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弘一为红菊花说偈)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碧流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澄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寺诗) 35.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踪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让教育回归平和] 让内心回归平和

[让教育回归平和] 让内心回归平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曾写道:“我校有一个传统,每逢暑期每个教师都要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宿营几天。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草场上宿营。他们迫不及待地盼着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来,那时,他们将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在散发着清香的干草堆上,倾听关于远方国家和遥远星空世界的故事,静听夜的沙沙声。繁星的闪烁,可口的稀粥,篝火引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躲进草堆的寒气,河岔中的嬉水。这一切,都在孩子们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无法忘怀的印象。”这是一种多么平和的教育境界啊! 平和的教育追寻这样的教育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教师和孩子们就是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吸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树间明月、树下小河,枝头清风白云,枝间鸟雀筑巢,这是一种充盈着诗意的高贵又平实的栖居。 平和的教育要求教师保持一种静美的心境,拥有一种平淡的心态,在苍茫中从容,在纷繁中淡定。学生有自由的飞翔和向往,正如道元禅师的开悟偈:“空阔透天兮,鸟飞如鸟;水清澈地兮,鱼行似鱼。”天空多么开阔呀,鸟自由得就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呀,鱼快乐得就像鱼一样。在这样的境地里,学生充分享受着自主和创新的快乐,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在这样的天地里,没有谎言滋生与流传,也没有三十六计复制与再版;没有名利场上你倾我轧,也没有邪恶的病菌繁殖与蔓延;没有卡通动漫的暴力和虚幻,也没有网络影视的追星与沉迷。在这里,有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与超脱。在这里,雨淋了,权“雨裹红蕖冉冉香”;霜打了,必“霜叶红于二月花”;受宠了,“富贵不能淫”;受伤了,“邢

中国历史人物列表

中国历史人物列表 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刘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风流女皇---武则天 士兵皇帝---赵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开创盛世---康熙 一代明君---雍正 风流倜傥---乾隆 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 挽歌圣手---王政君 魂断金城---贾南风 太和改制---冯氏 独孤奇妒---伽罗

乱世惊鸿---张氏 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 朝廷叛逆---刘濞 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 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 跋扈第一---鳌拜 第一贪官---和绅 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 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

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 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 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十大宰相 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 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

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 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 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 双栖勇士---章乃器 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 改革斗士---商鞅 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 改革大师---王安石

历代高僧大德 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釐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于忈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帯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舐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舏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 孤于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匘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 入县。,王梵忈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忉。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 唐:庞蕴,唐代著名在家居士,字道玄。世人称之为庞居示。 悟道偈: 十方同聚会,各个修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契此(布袋和尚)(?—916)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道济(济公)(1148—1209) 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此诗暗喻为:篙师是我,我即篙师。“篙师识我”:识得自家本性,度人者需自度,自度者方能度人。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 《赠明颠》: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历代高僧大德 开悟偈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顿彻诗100首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

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 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 真心。(寒山诗)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 偈子76首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偈子76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

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

唐代文人习禅并以禅入诗的实际情况

唐代文人习禅并以禅入诗的实际情况 在唐代,习禅乃是一种文人的时尚。禅的思想渗入到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与生活情趣中,由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形成了禅理与诗歌、绘画密不可分的局面,导致了绘画对墨法的研求,对韵味和意境的追求。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生产空前发展的一个繁荣时代。疆土辽阔,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民族杂居,对外贸易发达,外来宗教和文化的流入,均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构成影响。经济的繁荣,势必带来文化上的大发展。儒、道、佛三家思想至唐代也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从禅宗自身发展的角度讲,由于大量士人进入丛林,禅门与文人有多方面联系,又大大提高了禅宗的文化水平。中晚唐产生的大量偈颂与语录,就是显示这种文化水平的特异成果。而禅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对于文人和整个文化领域的影响。在这个循环往复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文人与禅的关系加深了,多种形式的禅文化的成果也产生了,禅宗本身随之也不断发展变化。 唐代文人习禅的风气很浓。许多文人都在习禅方面很有作为。盛唐王维号称“诗佛”,他中年好佛,宴坐蔬食。他的诗是唐代诗人中最能传达出禅悟的过程、体验与境界者,这已是历来诗家公认的,他在《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中云:“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裴休则一生奉佛,公余之暇还与僧人讲论佛理,他曾迎黄檗希运禅师至州治的龙兴寺,著有《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文。即使以道、儒著称的诗人李白、杜甫,也有习禅之举。李白有《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也》一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此诗虽为戏言,对湖州司马名迦叶的调侃,但自许青莲居士,用金粟如来维摩诘居士之典,也可以看出他受过佛教熏习。除圆熟运用佛典外,李白对佛理的认识应为不浅。李白集中涉禅之作不在少数《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云:“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云:“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这些都是禅语禅机之作。杜甫对佛教的领会早已有学者论及,他在天宝十四载所作的《夜听许十一诵诗》曾云:“余亦师粲、可,心犹缚禅寂。”晚年《秋日夔府咏怀》又云:“心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七祖指的是北宗普寂,可见杜甫对佛教心向往之。 至如中晚唐,元、白、韩、柳、刘禹锡、贾岛、姚合、李商隐、温庭筠,没有不涉及禅学的。柳宗元中年亲佛,《送选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却自云:“自幼学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他与石头希迁、马祖道一弟子往来有年,《送僧浩初序》是他与韩愈论佛,舍世道求佛道的宣言。刘禹锡早年曾拜名僧皎然和灵澈为师,中岁与僧元、浩初、惟良等往来,现存《刘宾客文集》中至少有与僧人往来诗廿余首。白居易对佛教的濡染既多且杂,他自称“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晚年称为“香山居士”。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日常生活是焚香、扫地而坐,与皎然唱和为友。刘禹锡信仰禅宗。贾岛本来是僧人,名无本,后来还俗。李商隐的诗中大量引用佛典……。中晚唐的许多文人可以说是“披着袈裟的文人”,由上可见,唐代诗人习禅的普遍性。 诗禅交融也在诗僧的的身上得到了体现。在唐代,诗僧辈出,禅宗兴盛,以诗说禅示法或做象譬、暗示的禅诗偈颂更形多元面貌。例如《坛经》中神秀与慧能的示法偈是纯粹的哲理诗,僧璨所作的《信心铭》、永嘉禅师《证道歌》也都是较近哲理化的古体,晚唐五代“五家七宗”以文字斗机锋的开悟偈、示法、传法偈,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中国佛教禅宗十大高僧中国十大高僧肉身不腐之谜(附图)2014-02-13 11:17 来源:佛光文化摘编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唐宋之后,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但遗憾的是,自惠能禅师以下,千载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无数名山大川寺毁僧散,肉身菩萨金身多不可保,故时至今日,在我神州大地上的肉身菩萨已然数量稀少,现小编试选取至今仍然保存的十大肉身菩萨,仅供网友参考。相关阅读: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介绍一、惠能大师(638—713)唐朝的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化寺。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

的开悟偈。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科学还无法解释,佛法真不可思议。佛经说:大彻悟人,法身报身,了无有二。是以肉身不坏,发爪能长,威仪摄物,历劫香光。作肉身观如是,作法身观亦如是。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震旦六祖。正宗记: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要法,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又,天台宗荆溪湛然,自智者大师起,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二、慈航法师(1893--1954)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

中国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中国史上著名和尚、道士

中国史上著名和尚 ——文理工医成绩斐然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和尚,他们的事迹之所以 流芳百世,为世人所传诵并不单单是因为佛法高深,而 是因为他们在文学、理工、医学乃至慈善事业都取令人 瞩目的成绩。 日本神农鉴真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 鉴真,俗姓淳于,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 幼时家境清贫,十四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 去兴寺)出家,后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回 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鉴真和他的弟子东渡日本前后十年,终于在唐天宝十二年,已经失明的鉴真率弟子四十 余人第六次渡海成功,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中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 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 至德元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 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 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 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 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 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 天文学家一行 唐开元年间,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率领一支经过训练的测 量队,对中国的疆域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 北起北纬五十一度的铁勒回纥部(当时唐朝设置的瀚海都督府,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的喀拉和林附近),南达北纬 十七度的多邑。正确计算出了中国各地昼夜不同的准确时间,相当准确地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纠正了中国最古的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 主持这次天文大地测量的是一名和尚,僧一行。 天文学家一行 据《旧唐书·一行传》记载,一行和尚原籍魏州昌乐县(今河南南乐县境),生于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本姓张,名遂。少年家贫,但天资聪慧,记性过人。二十岁在长安,经过几天几夜的潜心研读,就写出论文——《大衍玄图》和《义诀》各一卷,阐释晦涩难懂的《太玄经》,得到著名的藏书家尹崇的奖誉,名声大振,成为京城有名的学者。后来,遭到武三思拉拢,为避祸于嵩阳寺礼普寂为师,落发为僧,得法名一行,时年约二十五岁(708年)。 出家之后,他四处游方参学。他只身三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研习数学,后拜悟真律师学习毗尼,并探讨天文。 后接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邀请,一行进京整理历法。因为当时观察、计算天文与使用历法都是沿袭古代的旧方法,谬误百出,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 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开元十一年(723),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机械制造家)合作,用铜、铁制成测定日月星辰位置和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较上古有移动。接着,一行又受诏和梁令瓒等人制造“浑天铜仪”。

震惊世界的十大惊天谜团

震惊世界的十大惊天谜团 一:中国秦兵马俑惊现2000年前光亮如新的宝剑 199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一批青铜剑,这批剑内部组织致密,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测试后发现剑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世界。 因为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现的,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 - 二:印度男子不吃不喝长达68年之久 一名叫普拉德·贾尼的印度男子,在长达68年的岁月里,他一直不吃不喝,也不大小便。 贾尼曾正在印度西部一家医院接受观察,他的神奇令该医院的400名医生感到困惑。 医生说,他虽不吃不喝但他的确形成了尿,但是却又被他的膀胱壁吸收了,目前还无法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 - 三:中国禅师六祖慧能肉身千年不腐之谜

唐朝的慧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化寺。 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的开悟偈。 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 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 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 - 四:印度希沃布里村“自行升空的圣石” 印度希沃布里村一座庙前的2块各重900斤的圣石,只有人们用右手的食指放在圣石底部,异口同声不停顿地喊着“库马尔-阿利-达尔维-奇-奇-奇",石头就会像活人般从地上弹起悬升到约2米的高度。 直到喊得上气不接下气时,才会落回到地上,关于它的成因,至今没有任何可靠的说法。 -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100集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100集中国古代名人圣贤100集阜阳城郊李卫全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100集 01《中国古代名人圣贤》-序(上) 02《中国古代名人圣贤》-序(下) 03 至圣先师孔子(上) 04 至圣先师孔子(中) 05 至圣先师孔子(下) 06 乱世哲人荀子 07 亚圣孟子(上) 08 亚圣孟子(中) 09 亚圣孟子(下) 10 兵圣孙子(上) 11 兵圣孙子(中) 12 兵圣孙子(下) 13 兵学亚圣孙膑(上) 14 兵学亚圣孙膑(下) 15 兵家鼻祖吕尚 16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 17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 18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 19 孔尚任《桃花扇》 20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1 复圣颜子 22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上) 23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下) 24 抗倭名将戚继光(上) 25 抗倭名将戚继光(中) 26 抗倭名将戚继光(下) 27 养生鼻祖彭祖 28 千古一相管仲 29 雄辩四方晏婴 30 诗坛宗匠王渔洋 31 书法家颜真卿 32 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 33 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 34 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 35 中国的科技圣人鲁班(上) 36 中国的科技圣人鲁班(下) 37 词坛正宗李清照(上) 38 词坛正宗李清照(下) 39 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上)

40 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下) 41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42 理学大师朱熹 43 明代思想家李贽 44 诗仙李白(上) 45 诗仙李白(下) 46 宋学泰斗程颢、程颐 47 治水神工大禹 48 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 49 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 50 一代诗宗之宋琬 51 书圣王羲之(上) 52 书圣王羲之(下) 53 字祖文宗仓颉 54 妈祖林默 55 东渡使者鉴真 56 纸圣蔡伦 57 北宋名臣范仲淹(上) 58 北宋名臣范仲淹(下) 59 药王孙思邈 60 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 61 一代帝王之尧 62 古代贤君舜帝 63 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上) 64 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下) 65 医药学家李时珍 66 人文始祖-黄帝(上) 67 人文始祖-黄帝(下) 68 千古智者老子(上) 69 千古智者老子(中) 70 千古智者老子(下) 71 唐代高僧玄奘(上) 72 唐代高僧玄奘(中) 73 唐代高僧玄奘(下) 74 民族英雄于谦 75 民族英雄岳飞(上) 76 民族英雄岳飞(下) 77 元圣周公 78 百代文宗韩愈 79 包青天包拯(上) 80 包青天包拯(下) 81 酿酒始祖杜康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高僧大德图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当代佛教108高僧大德(图) 中国佛教禅宗十大高僧中国十大高僧肉身不腐之谜(附图)2014-02-13 11:17 来源:佛光文化摘编当代佛教高僧排名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唐宋之后,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但遗憾的是,自惠能禅师以下,千载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无数名山大川寺毁僧散,肉身菩萨金身多不可保,故时至今日,在我神州大地上的肉身菩萨已然数量稀少,现小编试选取至今仍然保存的十大肉身菩萨,仅供网友参考。相关阅读: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介绍一、惠能大师(638—713)唐朝的惠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化寺。于文革时期,偏激的红卫兵为了破除迷信,打倒所谓的牛鬼蛇神,为验证慧能大师是否为人工伪造的,曾经用钉锤在大师的胸口处,硬是挖一个小洞,结果赫然发现大师体内器官皆完好无缺,当场吓得纷纷跪地叩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中国佛教禅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的开悟偈。大师开创顿悟法门,大兴禅学,使禅宗从此风行全国,速播海外。说

法三十七年,度人无数。于唐先天二年,在曹溪人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的肉身,既未注射防腐剂;又非真空密闭;广东气候炎热,环境潮湿;至今已历1200余年,不腐变,不枯槁;依然神态安详,栩栩如生。肉身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科学还无法解释,佛法真不可思议。 佛经说:大彻悟人,法身报身,了无有二。是以肉身不坏,发爪能长,威仪摄物,历劫香光。作肉身观如是,作法身观亦如是。禅宗衣钵相传凡六世。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是为震旦六祖。正宗记:六祖慧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要法,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又,天台宗荆溪湛然,自智者大师起,适当六代故亦称曰六祖大师。二、慈航法师(1893--1954)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为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检阅慈航法师的一生,堪称为僧者之表率。他念佛不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十分的盛行,拜佛人数量庞大。弘扬佛法就有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得道高僧也蛮多的。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着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爱马图。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明贤法师: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明贤法师: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2012年03月07日 11:0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作者:释明贤 明贤法师:“二十年的出家生活已经过去了,心态淡然如昔,当年仰慕的三宝,如今已全然融化到生命之中,这颗心与三宝同呼吸共命运。” 我追随了一个大众很少了解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鄙视名利之欲,他们穿着复古的服装走在现代的人群里,他们多数是青年却执掌着社会最古老的历史传承,他们时常面对死亡却无倦地为生者工作,他们敢看最黑的夜而拥有最亮的眼,敢直面痛苦,希冀给人以最多希望与光明。他们,就是汉传佛教群体中的“僧”。 我出生时正值文革中期,那是个宗教信仰遭到严重破坏的年代。1982年,国家恢复了宗教政策,信仰佛教者仍然很稀少。我从小坚持吃素,对佛教有着天生的感情和兴趣,经常一个人打坐,并想尽办法瞒过家人也要修行。高中时,甚至独自带上百的同学在一起打坐。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我对佛教的信仰已由吃斋、坐禅发展到了非出家不可。尤其在阅读了诸位高僧的著作后,我发现理想的佛教与现实存在差距,于是一种愿望油然而生:正是因为现实中的佛教不完善,我才应该出家。 转眼二十年过去,自己在佛门虽俨然是“年轻的老修行”了,但当初为求离开生死苦痛而求解脱之法的志愿却始终如一。我,是一名求法者。 依止一诚老和尚 在出家的生涯中,几乎同时依止了两位善知识,一位后来做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位坐缸成就了肉身菩萨,他们的庄严德行都令我敬若圣贤,这是一种莫大的福分。在师父们的谆谆教导下,我深知,求法者的路,总要变成自己的,还是得自己一步步地走,再好的善知识也不能替代自己去前行! 犹记第一次走上云居山的那天晚上,我偕同三位道友迫不及待地拜访了一诚长老。进到丈室,顶礼问讯之后,主宾各自坐好。我即由座位站起来,满怀自负地合掌问道:“大和尚,请问‘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大和尚低头抿了一口茶,似乎沉浸于那悠哉的滋味中,继而猛然一喝:“要修行啊!!!”我惭愧得由脖颈到脸红都成滚烫。从方丈室告假出来,四人同行,一路无话。 进入寺院的第二年,一诚老和尚将我选进方丈室,一边管理常住基建,一边做衣钵师。虽然弥光老和尚是剃度师,但当时一直在关中,我主要都是待在一诚老和尚身边。每当日落黄昏,老和尚带我散步在工地的砖石瓦砾间,强调说:“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完,不要中断。我当年在湖南出家时,剃度师脾气不好,经常遇事便拿我出气。有一回,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