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us仿真51单片机串口双机通讯

proteus仿真51单片机串口双机通讯
proteus仿真51单片机串口双机通讯

51单片机的串口双机通讯

一、什么是串口

串口是串行发送数据的接口,是相对于并口来说的,是一个广泛的定义。本

期我们说的串口指的是指UART或是RS232。

二、什么是波特率

波特率是指串行端口每秒内可以传输的波特位数。这里所指的波特率,如标

准9600不是每秒种可以传送9600个字节,而是指每秒可以传送9600个二进位。

一个字节需要8个二进位,如用串口模式1来传输,那么加上起始位和停止位,

每个数据字节就要占用10个二进位。9600bps用模式1传输时,每秒传输的字

节数是9600÷10=960个字节,发送一个字节大概需要1ms时间。

三、51单片机串口相关寄存器

1、SCON串口控制寄存器

(1)SM0和SM1:方式选择寄存器

其中SM0和SM1的工作方式如下表所示:

SM0 SM1 工作方式功能波特率

0 0 方式0 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晶振频率/ 12

0 1 方式1 10位UART 可变

1 0 方式

2 11位UART 晶振频率/32或晶振频率/64 1 1 方式

3 11位UART 可变

(2)SM2:多机通信控制位

多机通信是工作在方式2和方式3的,所以SM2主要用于方式2和方式3,

多级通信时,SM2=1,当SM2=1时,只有当接收到的数据帧第9位(RB8)为1

时,单片机才把前八位数据放入自己的SBUF中,否则,将丢弃数据帧。当SM2=0

时,不论RB8的值是什么,都会把串口收到的数据放到SBUF中。

(3)REN:允许接收位

REN用于控制是否允许接收数据,REN=1时,允许接收数据,REN=0时,拒

绝接收数据。

(4)TB8:要发送的第9位数据位

在方式2和方式3中,TB8是要作为数据帧第9位被发送出去的,在多机通信中,可用于判断当前数据帧的数据是地址还是数据,TB8=0为数据,TB8=1为地址。

(5)RB8: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位

当单片机已经接收一帧数据帧时,会把数据帧中的第9位放到RB8中。方式0不使用RB8,在方式2和方式3中,RB8为接收到的数据帧的第9位数据位。

(6)TI:发送中断标志位

方式0中,不用管他。其他方式下,当发送数据完毕,硬件会将其置1,当TI 被置1,会向CPU发送中断请求。我们记得要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把IT 置回0。

(7)RI:接收中断标志位

当接受完一帧数据时,RI 由硬件置1,当RI 被置1,会向CPU请求中断。同样要在中断服务程序中把RI 置回0。

2、PCON功率控制寄存器

7 6 5 4 3 2 1 0 SMOD / / / / / / /

这个寄存器只有一个位SMOD,在方式1,2,3时,波特率都与SMOD有关,当SMOD=1时,波特率会增加一倍。复位时,SMOD变回0。

四、计算波特率对应的定时值

1、方式0和方式2的波特率

方式0的波特率是固定为fosc/12,以一个12M 的晶振来计算,那么它的波特率可以达到1M。

方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在fosc/64 或fosc/32,具体用那一种就取决于PCON 寄存器中的SMOD位,如SMOD 为0,波特率为focs/64,SMOD 为1,波特率为focs/32。

2、方式1和方式3的波特率

模式1和模式3的波特率是可变的,取决于定时器1或2的溢出速率,就是说定时器1每溢出一次,串口发送一次数据。

3、使用定时器1计算初值

对于这几种方式,我们通常会使用定时器1工作在定时器工作模式2下,这时定时值中的TL1做为计数,TH1为自动重装值。这个定时模式下,定时器溢出后,TH1的值会自动装载到TL1,再次开始计数,这样可以不用软件去干预,使得定时更准确。

在这个定时模式2下定时器1波特率计算公式如下:

)

256(12f 322X osc SMOD

-??

=波特率

上式中ocs f 是晶振频率,X 是定时器的初值。如设置了PCON 寄存器中的SMOD 位为1时就可以把波特率提升2倍。 然后推导出,

波特率

?+?-

=384)

1(f 256SMOD ocs X

在51 芯片中定时器启动后会在每一个机器周期使定时寄存器TH 的值加1,一个机器周期等于十二个振荡周期,所以可以得知51芯片的计数速率为晶体振荡器频率的1/12,一个12M 的晶振用在51芯片上,那么51的计数速率就为1M 。通常用11.0592M 晶体是为了得到标准的无误差的波特率。我们以9600的波特率为例,如果要得到9600bps 的波特率,晶振为11.0592M 和12M ,定时器1 为模式2,SMOD 设为1,分别看看那所要求的TH1 为何值。代入公式: 11.0592M :

2509600384)

11(0592.11256=?+-=M X

12M :

49.2499600

384)

11(12256≈?+?-=M X

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使用12M 晶体的时候计算出来的TH1不为整数,而TH1的值只能取整数,这样它就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不能产生精确的9600波特率。当然一定的误差是可以在使用中被接受的,就算使用11.0592M 的晶体振荡器也会因晶体本身所存在的误差使波特率产生误差,但晶体本身的误差对波特率的影响是十分之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下面给出用波特率对应定时器值及其误差,如下表:

波特率(bps )

晶振 (MHz)

初值

误差 (%)

晶振 (MHz)

初值

误差(%) SMOD=0

SMOD=1

SMOD=0

SMOD=1

SMOD=0

SMOD=1

19200 11.0592 / 0xfd 0 12 / 0xfd / 8.51 9600 11.0592 0xfd 0xfa 0 12 0xfd 0xf9 8.51 -6.99 4800

11.0592

0xfa

0xf4

12

0xf9

0xf3

-6.99

0.16

五、双机通讯仿真实例

本期介绍的是51单片机的双机通讯,使用的波特率是9600,一个主机一个从机。主机按键获得按键的数值,然后发送给从机,从机接收到按键的键值,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这里面用到了我们前期的单个数码管仿真,独立按键仿真。

需要这些仿真的小伙伴,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单片机仿真”,回复“串口通讯”获取源代码,进行参考。

51单片机与PC串口通讯

目录 第1章需求分析 ............................................................................................................................ - 1 - 1.1课题名称 (1) 1.2任务 (1) 1.3要求 (1) 1.4设计思想 (1) 1.5课程设计环境 (1) 1.6设备运行环境 (2) 1.7我在本实验中完成的任务 (2) 第2章概要设计 ............................................................................................................................ - 2 - 2.1程序流程图 (2) 2.2设计方法及原理 (3) 第3章详细设计 ............................................................................................................................ - 3 - 3.1电路原理 (3) 3.1.1STC89C52芯片 ............................................................................................................. - 3 -3.2串口通信协议 (4) 3.3程序设计 (5) 3.3.1主程序模块 .................................................................................................................... - 5 - 3.3.2串口通讯模块 ................................................................................................................ - 6 - 3.3.3控制部分文件 ................................................................................................................ - 8 - 3.3.4公共部分模块 .............................................................................................................. - 11 -3.4电路搭建 (12) 3.4.1电路原理图 .................................................................................................................. - 12 -第4章上位机关键代码分析 ...................................................................................................... - 12 - 4.1打开串口操作 (12) 4.2后台线程处理串口程序 (15) 4.3程序运行界面 (18) 第5章课程设计总结与体会 ...................................................................................................... - 19 -第6章致谢 .................................................................................................................................. - 19 -参考文献........................................................................................................................................... - 19 -

51单片机串口调试实验(C语言)

//以下程序都是在VC++6.0 上调试运行过的程序,没有错误,没有警告。 //单片机是STC89C52RC,但是在所有的51 52单片机上都是通用的。51只是一个学习的基础平台,你懂得。 //程序在关键的位置添加了注释。 /****************************************************************************** * * 实验名: 串口实验 * 使用的IO : P2 * 实验效果: 将接收到发送回电脑上面。 * 注意: ******************************************************************************* / #include void UsartConfiguration(); /****************************************************************************** * * 函数名: main * 函数功能: 主函数 * 输入: 无 * 输出: 无 ******************************************************************************* / void main() { UsartConfiguration(); while(1) { } } /****************************************************************************** * * 函数名:UsartConfiguration() * 函数功能:设置串口 * 输入: 无 * 输出: 无 ******************************************************************************* / void UsartConfiguration() { SCON=0X50; //设置为工作方式1

基于51单片机的乒乓游戏机设计附Proteus仿真_毕业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乒乓游戏机设计附Proteus仿真 基于51单片机的乒乓游戏机设计附Proteus仿真 目录 1 绪论 (1) 1.1 本设计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本设计的任务和设计方法 (2) 1.3.1 设计任务 (2) 1.3.2 设计方法 (2) 2 乒乓游戏机设计方案 (3) 2.1 基于单片机的乒乓游戏机设计 (3) 2.1.1 硬件设计 (3) 2.1.2 软件设计 (4) 2.2 基于FPGA的乒乓游戏机设计 (4) 2.3 方案比较与选择 (5) 3硬件电路的设计 (6) 3.1 硬件核心电路选择 (6) 3.1.1 单片机STC89C51简介 (6) 3.1.2 单片机端口分配 (7) 3.2 电源电路的设计 (8) 3.3 时钟电路的设计 (9) 3.4 复位电路的设计 (10) 3.5 按键电路的设计 (10) 3.6 模拟球台电路的设计 (12) 3.6.1 译码器简介 (12) 3.6.2发光二极管简介 (14) 3.6.3 模拟球拍电路的设计 (15) 3.7 显示电路的设计 (15) 3.7.1 LCD1602简介 (15) 3.7.2 显示电路的设计 (16)

3.8 乒乓游戏机总电路的设计 (17) 4 乒乓游戏机的软件设计及编程 (18) 4.1 主程序的设计及功能实现 (19) 4.2 按键组的设计及功能实现 (20) 4.2.1 球拍模拟子程序 (20) 4.2.2 暂停/开始子程序 (20) 4.3 发球程序的设计及功能实现 (21) 4.4 线路程序的设计及功能实现 (21) 4.4.1 线路选择子程序 (21) 4.4.2 LED点阵子程序 (22) 4.5 回球程序的设计及功能实现 (22) 4.6 LCD显示程序设计及功能实现 (23) 4.7 设计源程序 (24) 5 系统调试及分析 (24) 5.1 仿真调试及分析 (24) 5.1.1 Proteus软件简介 (24) 5.1.2 Keil uVision4软件简介 (25) 5.1.3 仿真调试 (25) 5.1.4 仿真调试的结果分析 (28) 5.2 实物调试及分析 (28) 5.2.1 制作实物的过程 (28) 5.2.2 进行实物调试 (28) 5.2.3 实物调试的结果分析 (31) 6 结论与展望 (32) 谢辞(Acknowledge) (33) 参考文献 (34) 附录1:程序 (36) 附录2:元件清单 (51)

51单片机与PC串口间通讯设计与分析

51单片机与PC串口间通讯设计与分析 摘要:51单片机是一种集CPU,RAM,FLASH ROM,I/O接口和定时中断系统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只要有外加电源和晶体振荡器就可以独立完成对数字信号的算术运算,逻辑控制,串行通信等功能。由于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功能强,价格低,可靠性好等诸多优点,因而在仪器仪表,家用电器,数据采集等一些嵌入式控制领域被广泛应用。 当需要处理较复杂数据或需要对多个采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及需要进行集散控制时,单片机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能力显的不足,这时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将单片机采集的数据通过串行口传给PC机,由PC机高级语言或数据库语言进行处理,或者实现PC 机对远程单片机进行控制。因此,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远程通信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单片机、PC机、发送数据、接收数据串行通信

目录 摘要------------------------------------------------------------------(1)1、绪论---------------------------------------------------------------------------(3) 1.1单片机的发展阶段-------------------------------------------------(3) 1.2单片机的发展趋势-------------------------------------------------(3) 1.3单片机的应用模式-------------------------------------------------(4) 1.4单片机与PC串口间通讯设计的应用--------------------------(5) 2、系统设计-------------------------------------------------------------------(6) 2.1设计思路-------------------------------------------------------------(6) 2.2系统组成-------------------------------------------------------------(6) 3、单元硬件电路设计-------------------------------------------------------(7) 3.1硬件的实现过程-----------------------------------------------------(7) 3.1.1 RS-232C总线标准-------------------------------------------(8) 3.2 RS-232接口电路----------------------------------------------------(9) 3.2.1 MAX-232接口电路------------------------------------------(9) 3.3 51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电路-----------------------------(11) 4、软件设计------------------------------------------------------------------(12) 4.1 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的关系-----------------------------------(12) 4.2 程序设计-----------------------------------------------------------(13) 4.3程序运行后的结果------------------------------------------------(17) 5、结论-----------------------------------------------------------------------(18) 6、参看文献------------------------------------------------------------------(19)

(整理)较为全面的基于PROTEUS仿真51单片机动态数码管课程设计(WORD版)

单片机课程设计 题目动态数码管显示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2-1班 姓名 组员 指导教师张、王老师 2015 年 5 月30 日

课程设计量化评分标准

目录 一、概述 (1) 1. 单片机简介 (1) 2. Proteus简介 (2) 3. 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二、硬件设计 (3) 1.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1) 2. 数码管显示部分 (4) 3. 数码管驱动部分 (5) 三、软件设计 (6) 1. 仿真原理图 (6) 2. 仿真参数设置 (6) 3. 仿真结果 (7) 4. 程序流程图 (8) 5. 程序代码.................................................... .9 四、心得体会............................................... (11) 五、参考文献 (12)

精品文档 一、概述 1. 单片机简介 如图1.1和图1.2分别为PDI P封装的AT89C52引脚图和实物图 图1.1 引脚图图1.2 实物图 AT89C52是一个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单元,AT89C52单片机在电子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AT89C52有40个引脚,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I/O)端口,同时内含2个外中断口,3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2 个读写口线,AT89C52可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编程,也可以在线编程。其将通用的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器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可反复擦写的 Flash存储器可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 AT89C52有PDIP、PQFP/TQFP及PLCC等三种封装形式,以适应不同产品的需求。本课程设计中使用的是PDIP封装的AT89C52单片机。 2.Proteus简介 如图1.3为Proteus7.0的工作界面图

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第七章MCS-51单片机串行接口 第一节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一)学习要求 1.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的区别。 (二)内容提要 一:基本概念及分类 串行通信是将数据的各位一位一位地依次传送。适合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远距离通信。 串行通信从传输方式分为: 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从接收方式来说,串行通信有两种方式: 异步通信方式、同步通信方式。 二:串行口的功能 MCS-51单片机中的异步通信串行接口能方便地与其他计算机或传送信息的外围设备(如串行打印机、CPU终端等)实现双机、多机通信。 串行口有4种工作方式,见表7-1。方式0并不用于通信,而是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芯片实现扩展并行I/O接口的功能。该方式又称为移位寄存器方式。方式1、方式2、方式3都是异步通信方式。方式1是8位异步通信接口。一帧信息由10位组成,其格式见图7-2a。方式1用于双机串行通信。方式2、方式3都是9位异步通信接口、一帧信息中包括9位数据,1位起始位,1位停止位,其格式见图7-2b。方式2、方式3的区别在于波特率不同,方式2、方式3主要用于多机通信,也可用于双机通信。 表7-1 (三)习题与思考题 1、什么是并行通信?什么是串行通信?各有何优缺点? 答:并行通信指数据的各位同时传输的通信方式,串行通信是指各位数据逐位顺序传输的通信方式。 2、什么是异步通信?什么是同步通信?各有何优缺点? 3、什么是波特率?某异步串行通信接口每分钟传送1800个字符,每个字符由11位组成,请计算出传送波特率。 第二节MCS-51串行接口的组成 (一)学习要求

基于51单片机的串口通讯系统课程设计论文

引言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产品的进步。单片机的出现使人类实现利用编程来代替复杂的硬件搭建电路,它靠程序运行,并且可以修改。通过不同的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尤其是特殊的独特的一些功能,这是别的器件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有些则是花大力气也很难做到的。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是用美国50年代开发的74系列,或者60年代的CD4000系列这些纯硬件来搞定的话,电路一定是一块大PCB板!但是如果要是用美国70年代成功投放市场的系列单片机,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只因为单片机的通过你编写的程序可以实现高智能,高效率,以及高可靠性! 单片机应用的主要领域非常广,智能化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商业营销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仪表、智能化通信产品、汽车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系统和国防军事、尖端武器等领域。 单片机应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广阔围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单片机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控制系统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前采用硬件电路实现的大部分控制功能,正在用单片机通过软件方法来实现。以前自动控制中的PID调节,现在可以用单片机实现具有智能化的数字计算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这种以软件取代硬件并能提高系统性能的控制技术称为微控技术。随着单片机应用的推广,微控制技术将不断发展完善。 电路的集成化不仅对硬件电路的设计相关,与电路的布局同样相关。印刷版的出现使得电路产品更加规,体积更小。Protel99se是一款专业的绘制电路及印刷版的软件,近年来的不断升级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出现了Altium Designer 、Protel DXP等升级版本。

实验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

实验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C51编程)实验 要求: 1、掌握串行口的控制与状态寄存器SCON 2、掌握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 3、掌握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及其设置 4、掌握串行口的波特率(bondrate)选择 任务: 1、实现PC机发送一个字符给单片机,单片机接收到后即在个位、十位数码管上进行显示,同时将其回发给PC机。要求:单片机收到PC机发来的信号后用串口中断方式处理,而单片机回发给PC机时用查询方式。 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完成,用串口调试助手和KEIL C,或串口调试助手和PROTEUS分别仿真。 需要用到以下软件:KEIL,VSPDXP5(虚拟串口软件),串口调试助手,Proteus。 (1)虚拟串口软件、串口调试助手和KEIL C的联调 首先在KEIL里编译写好的程序。

打开VSPD,界面如下图所示:(注明:这个软件用来进行串口的虚拟实现。在其网站上可以下载,但使用期为2周)。 左边栏最上面的是电脑自带的物理串口。点右边的addpair,可以添加成对的串口。一对串口已经虚拟互联了,如果添加的是COM3、COM4,用COM3发送数据,COM4就可以接收数据,反过来也可以。 接下来的一步很关键。把KEIL和虚拟出来的串口绑定。现在把COM3和KEIL绑定。在KEIL中进入DEBUG模式。在最下面的COMMAND命令行,输入 modecom39600,0,8,1 %分别设置com3的波特率、奇偶校验 位、数据位、停止位 assigncom3sout %把单片机的串口和COM3绑定到一 起。因为所用的单片机是

(以上参数设置注意要和所编程序中设置一致!) 打开串口调试助手 可以看到虚拟出来的串口COM3、COM4,选择COM4,设置为波特率9600,无校验位、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和COM3、程序里的设置一样)。打开COM4。 现在就可以开始调试串口发送接收程序了。可以通过KEIL发送数据,在串口调试助手中就可以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发送数据,在KEIL中接收。 实验实现PC机发送一个字符给单片机,单片机接收到后将其回发给PC机。在调试助手上(模拟PC)发送数据,单片机收到后将收到的结果回送到调试助手上。 2、以下在Proteus和串口调试助手实现的结果: 将编译好的HEX程序加载到Proteus中,注意这里需要加上串口模块,用来进行串行通信参数的设置。 点击串口,可以对串口进行设置: 用串口调试助手发送数据,即可看到仿真结果。 实验参考程序源文件在exp2-comm文件夹中。

51单片机+proteus仿真PWM

#include unsigned char flag; unsigned int x; unsigned int y; #define time 800 void main() { EA=1; //开总中断 ET0=1; //定时器T0中断允许 TMOD=0x02; //使用定时器T0的模式2 TH0=0; //定时器T0的高8位赋初值 TL0=0; //定时器T0的高8位赋初值 TR0=1; //启动定时器T0 x=time; y=0; while(1)//无限循环等待中断 ; } /************************************************************** 函数功能:定时器T0的中断服务程序 **************************************************************/ void Time0(void) interrupt 1 using 0 //“interrupt”声明函数为中断服务函数 //其后的1为定时器T0的中断编号;0表示使用第0组工作寄存器{ if(flag==0) { TH0=256-y; //定时器T0的高8位重新赋初值 TL0=256-y; //定时器T0的高8位重新赋初

P1=1; if((--x)==0) { flag=1; x=time; if((--y)==0) { y=100; } } } if(flag==1) { TH0=y; //定时器T0的高8位重新赋初值 TL0=y; //定时器T0的高8位重新赋初 P1=0; if((--x)==0) { flag=0; x=time; if((--y)==0) { y=100; } } } }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15-2016学年第1学期通信实训报告 系别:电子通信工程系 班级: xxxxxx 学号: 13xxxxxxxxx : xxxxxxx 2015年12月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摘要:串行通信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次课程设计就是要利用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爽片单片机床航通信,通信的结果使用数码管进行显示,数码管采用查表方式显示,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RS-232进行双击通信。在通信过程中,使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关键字:通信双机 一、总体设计 1设计目的 1.通过设计相关模块充分熟悉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通过软件仿真熟悉keil和proteus的配合使用; 3.通过软件编程熟悉51的C51编程规; 4.通过实际的硬件电路搭设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设计要求: 两片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A机将0x06发送给B机,在B机的数码管上静态显示1,B机将0~f动态循环发送到A机,并在其数码管上显示。 3.设计方案: 软件部分,通过通信协议进行发送接收,A机先送0x06(B机数码管显示1)给B机(B机静态显示),当从机接收到后,向B机发送代表0-f的数码管编码数组。B收到0x06后就把数码表TAB[16]中的数据送给从机。 二、硬件设计 1.51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 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51单片机用4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传输的距离较远。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如下:

51单片机与串口通信(含代码)

51单片机与串口通信(含代码) 串口调试 1. 发送:向总线上发命令 2. 接收:从总线接收命令,并分析是地址还是数据。 3. 定时发送:从内存中取数并向主机发送. 经过调试,以上功能基本实现,目前可以通过上位机对单片机进行实时控制。 程序如下: //这是一个单片机C51串口接收(中断)和发送例程,可以用来测试51单片机的中断接收 //和查询发送,另外我觉得发送没有必要用中断,因为程序的开销是一样的 #i nclude #i nclude #i nclude #define INBUF_LEN 4 //数据长度 unsigned char inbuf1[INBUF_LEN]; unsigned char checksum,count3 , flag,temp,ch; bit read_flag=0; sbit cp=P1^1; sbit DIR=P1^2; int i; unsigned int xdata *RAMDATA; /*定义RAM地址指针*/ unsigned char a[6] ={0x11,0x22,0x33,0x44,0x55,0x66} ; void init_serialcomm(void) { SCON=0x50; //在11.0592MHz下,设置串行口波特率为9600,方式1,并允许接收

PCON=0x00; ES=1; TMOD=0x21; //定时器工作于方式2,自动装载方式TH0=(65536-1000)%256; TL0=(65536-1000)/256; TL1=0xfd; TH1=0xfd; ET0=1; TR0=1; TR1=1; // TI=0; EA=1; // TI=1; RAMDATA=0x1F45; } void serial () interrupt 4 using 3 { if(RI) { RI=0; ch=SBUF; TI=1; //置SBUF空 switch(ch) { case 0x01 :printf("A"); TI=0;break; case 0x02 :printf("B"); TI=0;break; case 0x03 :printf("C"); TI=0;break; case 0x04 :printf("D"); TI=0;break; default :printf("fg"); TI=0;break; } }

串行口通信实验 单片机实验报告

实验六串行口通信实验 一、实验内容 实验板上有RS-232接口,将该接口与PC机的串口连接,可以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进行双向数据传输。本实验要求当PC机向实验板发送的数字在实验板上显示,按实验板键盘输入的数字在PC机上显示,并用串口助手工具软件进行调试。 二、实验目的 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单片机串行口与PC机的通信工作原理及编程方法。 三、实验原理 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电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信。进行串行通讯信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电脑的串口是RS232电平(-5~-15V为1,+5~+15V为0),而单片机的串口是TTL电平(大于+2.4V为1,小于- 0.7V为0),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电平转换电路实现RS232电平与TTL电平的相互转换。 为了能够在PC机上看到单片机发出的数据,我们必须借助一个Windows软件进行观察,这里我们可以使用免费的串口调试程序SSCOM32或Windows的超级终端。 单片机串行接口有两个控制寄存器:SCON和PCON。串行口工作在方式0时,可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实现串并行转换。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为8位,只能从RXD端输入输出,TXD端用于输出移位同步时钟信号,其波特率固定为振荡频率的1/12。由软件置位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的REN位后才能启动,串行接收,在CPU将数据写入SBUF寄存器后,立即启动发送。待8位数据输完后,硬件将SCON寄存器的T1位置1,必须由软件清零。 单片机与PC机通信时,其硬件接口技术主要是电平转换、控制接口设计和远近通信接口的不同处理技术。在DOS操作环境下,要实现单片机与微机的通信,只要直接对微机接口的通信芯片8250进行口地址操作即可。WINDOWS的环境下,由于系统硬件的无关性,不再允许用户直接操作串口地址。如果用户要进行串行通信,可以调用WINDOWS的API 应用程序接口函数,但其使用较为复杂,可以使用KEILC的通信控件解决这一问题。 四、实验电路 [参考学习板说明书P27]

51单片机行列式键盘的应用proteus仿真+源程序

51单片机行列式键盘的应用proteus仿真本人喜好单片机设计,精通单片机编程和硬件电路设计,在空余之际编一些小程序与大家分享,有哪位路过,请多多指教,希望大家在一起能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里的程序已经测试通过。发表出来,一来可以帮助同样爱好单片机的朋友们,二来,希望能结交一些同道中人,共同学习。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void delayms(unsigned char ms); unsigned char data dis_digit; unsigned char code dis_code[11]={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ff}; unsigned char data dis_index; void main() { P2=0xff; P1=0x00; dis_index=0; dis_digit=0x01; while(1) { P2=dis_code[dis_index]; P1=dis_digit; delayms(1); P1=0x00; dis_digit=_crol_(dis_digit,1); dis_index++; dis_index &=0x07; } } void delayms(unsigned char ms) { unsigned char i; while (ms--) {

for(i=0;i<120;i++); } } 仿真图:

如果您想做项目开发,或者是做课题,或者您只是有一个想法,亲联系我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帮您完成,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本人有给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经验,欢迎亲们来本店咨询哦 淘宝店铺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364761.html, ;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364761.html, QQ:1203026348;496617571 邮箱:1203026348@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364761.html, ;496617571@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364761.html, 电话:小陈:152******** 小张:158******** 阿里旺旺:tb3569_1968 ;zwjyln 我们拥有40G!!超大容量!!!是单片机入门者的首选经典资料!!! 您在单片机方面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 承接单片机项目开发,同时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开发。我们是一组拥有扎实的单片机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我们可以给您提供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的完成整个过程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原理图的设计、电路图的proteus软件仿真、程序的编写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等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015-2016学年第1学期通信实训报告 系别:电子通信工程系 班级:xxxxxx 学号:13xx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5年12月

基于51单片机的双机串行通信 摘要:串行通信是单片机的一个重要应用,本次课程设计就是要利用单片机来完成一个系统,实现爽片单片机床航通信,通信的结果使用数码管进行显示,数码管采用查表方式显示,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RS-232进行双击通信。在通信过程中,使用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关键字:通信双机 一、总体设计 1设计目的 1.通过设计相关模块充分熟悉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2.通过软件仿真熟悉keil和proteus的配合使用; 3.通过软件编程熟悉51的C51编程规范; 4.通过实际的硬件电路搭设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设计要求: 两片单片机之间进行串行通信,A机将0x06发送给B机,在B机的数码管上静态显示1,B机将0~f动态循环发送到A机,并在其数码管上显示。 3.设计方案: 软件部分,通过通信协议进行发送接收,A机先送0x06(B机数码管显示1)给B机(B机静态显示),当从机接收到后,向B机发送代表0-f的数码管编码数组。B收到0x06后就把数码表TAB[16]中的数据送给从机。 二、硬件设计

1.51单片机串行通信功能 计算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称为通信,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51单片机用4个接口与外界进行数据输入与数据输出就是并行通信,并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信号的速度快,但所用的信号线较多,成本高,传输的距离较近。串行通信的特点是只用两条信号线(一条信号线,再加一条地线作为信号回路)即可完成通信,成本低,传输的距离较远。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一个全双工的接口,它可以作为UART(通用异步接受和发送器)用,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用。51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结构如下: 图1.AT89C51(52) (1)数据缓冲器(SBUF) 接受或发送的数据都要先送到SBUF缓存。有两个,一个缓存,另一个接受,

C51单片机和电脑串口通信电路图

C51单片机和电脑串口通信电路图与源码 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电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讯。进行串行通讯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电脑的串口是RS232电平的,而单片机的串口是TTL电平的,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电平转换电路,我们采用了专用芯片MAX232进行转换,虽然也可以用几个三极管进行模拟转换,但是还是用专用芯片更简单可靠。我们采用了三线制连接串口,也就是说和电脑的9针串口只连接其中的3根线:第5脚的GND、第2脚的RXD、第3脚的TXD。这是最简单的连接方法,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电路如下图所示,MAX232的第10脚和单片机的11脚连接,第9脚和单片机的10脚连接,第15脚和单片机的20脚连接。 串口通讯的硬件电路如上图所示 在制作电路前我们先来看看要用的MAX232,这里我们不去具体讨论它,只要知道它是TTL和RS232电平相互转换的芯片和基本的引脚接线功能就行了。通常我会用两个小功率晶体管加少量的电路去替换MAX232,可以省一点,效果也不错,下图就是MAX232的基本接线图。 按图7-3加上MAX232就可以了。这大热天的拿烙铁焊焊,还真的是热气迫人来呀:P串口座用DB9的母头,这样就可以用买来的PC串口延长线进行和电脑相连接,也可以直接接到电脑com口上。 为了能够在电脑端看到单片机发出的数据,我们必须借助一个WINDOWS软件进行观察,这里我们利用一个免费的电脑串口调试软件。本串口软件在本网站可以找到 软件界面如上图,我们先要设置一下串口通讯的参数,将波特率调整为4800,勾选十六进制显示。串口选择为COM1,当然将网站提供的51单片机实验板的串口也要和电脑的COM1连接,将烧写有以下程序的单片

基于51单片机的计算器(附Proteus仿真图且程序有详细注释)

#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lint unsigned long int uchar SMG[10]={0x3f,0x06,0x5b,0x4f, //数码管取模 0x66,0x6d,0x7d,0x07, 0x7f,0x6f }; uchar DA TA1[8]={0,0,0,0,0,0,0,0}; //第一个数 uchar DA TA2[8]={0,0,0,0,0,0,0,0}; //第二个数 uchar RESUIT[8]={0,0,0,0,0,0,0,0}; //结果 uchar px1=0,px2=0,px3=0,flag=0,flag1=0,flag2=0,flag3=0,f1=0,f2=0,f3=0,f4=0; //各全局变量uchar temp,key; lint x1=0,x2=0,y=0; //输入的数及其结果 void Init(); //系统初始化 void keyscan(); //键盘检测 void delay(uint); //延时 void DataOper(); //数据运算 void DataHandle(); //数据接收 void DisplayHandle(); //显示处理 void display(uchar,uchar); //数码管显示函数 void main() { P2=0x00; while(1) { keyscan(); DataHandle(); DisplayHandle(); } } void Init() //初始化,所有数据归零 { uchar i; px1=0;px2=0;px3=0; flag=0;flag1=0;flag2=0;flag3=0; f1=0;f2=0;f3=0;f4=0; x1=0;x2=0;y=0; for(i=0;i<8;i++) {DA TA1[i]=0;DATA2[i]=0;RESUIT[i]=0;} } void delay(msx) //msx为延时毫秒数 { uint i,j;

基于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无线发射极和接收机设计

基于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无线发射极和接收机设计---- 1 概述 1.1 课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最近几年来,由于无线接入技术需求日益增大,以及数据交换业务(如因特 网、电子邮件、数据文件传输等)不断增加,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均呈现出指数增 加的趋势。有力的推动力无线通信向高速通信方向发展。然而,工业、农业、车载 电子系统、家用网络、医疗传感器和伺服执行机构等无线通信还未涉足或者刚刚涉 足的领域,这些领域对数据吞吐量的要求很低,功率消耗也比现有标准提供的功率 消耗低。此外,为了促使简单方便的,可以随意使用的无线装置大量涌现,需要在 未来个人活动空间内布置大量的无线接入点,因而低廉的价格将起到关键作用。为 降低元件的价格,以便这些装置批量生产,所以发展了一个关于这种网络的标准方案。Zigbee就是在这一标准下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传输的无线网 络技术,它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术和蓝牙之间的技术方案。 对于这种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传输无线技术,它不仅在工业、农业、军 事、环境、医疗等传统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未来应用中还可以涉及人类日常 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这种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 还有待时日,但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应用价值,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推进, 一定会得到更广泛应用。 1.2国内外无线技术相关现状及Zigbee现状 无线通信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 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出现才出现150MH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单片机实验(简单的串口通信)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片机串行口与PC机通讯实验班级:11062811 学号:11061118 姓名:吕琳涛 指导老师:谷雨 2013年5月27日

1.实验要求 利用8031单片机串行口,实现与PC机通讯。 本实验实现以下功能,将从实验机键盘上键入的数字,字母显示到PC机显示器上,将PC机键盘输入的字符0-F(必须为大写字母)显示到实验机的数码管上。 2. 实验目的 1.掌握串行口工作方式的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通讯的编制。 2.了解实现串行通讯的硬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 3.了解PC机通讯的基本要求。 3.程序说明: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SCON = 0x50;对应的解释为我们在初始化串口接口控制寄存器SCON用于确定串口通道工作方式的选择、接收和发送控制及其串口的状态标志。TMOD = 0x20;表示我们在程序中用于设定定时和计数器的工作方式。TH1 = 0xfd;TL1 = 0xfd;用于对低八位和高八位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进行赋值。TR1 = 1;表明我们设定的计数器开始进行计数。ES = 1;是对串行接口中断的中断控制进行设定。EA = 1;是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总允许控制端。 s = SBUF;s = s+1;SBUF = s;这三个语句是对我们实验要求的主体部分的代码编写。也就是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自加1然后通过串口返回到我们pc机上。我们知道接受RI = 1单片机没有自动复位的功能,也就是我们需要人为地进行赋值。T1也是这样的。 至此,程序编写完成,放入软件中进行编译和下载。

2.上机调试说明 将程序编写成功后,我们就上机进行调试。 下载成功后,通过键盘我们将我们想要的数据输入pc机里,等待pc 与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单片机进行加一处理之后然后传到pc机里,显示到电脑屏幕上。 至此实验仿真过程结束。 3.写出源程序清单及执行结果。 源程序: #include unsigned char s; void main() { SCON = 0x50; TMOD = 0x20; TH1 = 0xfd; TL1 = 0xfd; TR1 = 1; ES = 1; EA = 1; while(1)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