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论述类文本专项练文意的把握和迁移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3 论述类文本专项练·文意的把握和迁移

一、(2018·荆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人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解析】选D.A项,“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属无中生有.B项,应是“五代和北宋”.C项,“不注重客观写实”表述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解析】选B.论证了南宋的山水画具有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同的风格,应自成一种面貌和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解析】选B.强加因果.原文是“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二、(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历史并非匀速地流动,其湍急之处往往最为惊心动魄,哪怕仅有短短百日,也可谓大时代.近日,以戊戌变法为背景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亮相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自2015年首演以来,这部“台词很密、内容很硬”的历史正剧,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好评,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②“庙堂高耸,人间戏场”,时代的十字路口,家国之忧、失路之悲、奋争之志、儿女之情,展示于七尺舞台上.改革的复杂与纠结,改革者的勇气与担当,群己、公私、夷夏、情理、常变……处身大历史中的人

们,既有懦弱者、保守者、投机取巧者,更多有血性、有理想、胸怀家国天下者.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的本真生命,在寺院、民间、庙堂交叠的时空中,汇入历史的洪流,让观众直感悲怆与沉雄之气扑面而来.

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北京法源寺》探求着一个民族的心路,恰如导演田沁鑫说,此剧寄托了她于中国文化的“觉知”.所谓觉知,正是对脚下这块土地清晰而坚定的认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和文化结构,唯有在这样的觉知之上,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才能击中当下中国人心中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④有觉知,方有正念正行,方有艺术生命力.不管是舞台也好、银幕也好,对历史甚至现实的展现,都并不排斥想象与虚构.如果艺术的创造是在历史的、精神的大逻辑之内,是在情感的、行动的小逻辑之中,就是合理的,也就可能成功.比如《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古庙会,临变一搏,命定的悲壮、个性的对撞,尽显于此.好的作品,需要与民族之精神与时代之风貌契合,提取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或者市场的问题,更是文艺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

⑤谭嗣同在如柱灯光下慨叹,“看明月天山外,苍茫云海间.风景不殊,山河尤是,人民小康”,当此之时,每每全场寂然,潸然泪下.而当他平静地拒绝逃亡,台词也扣人心弦:“这局棋里,有一步死棋,就是我.”感人心者,是灼热的理想主义,是炽烈的家国情怀,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心史心声.觉知,伴生的是因理解而生的同情,因同情而生的激情.优秀的文艺作品,表现方式可能不同,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对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全部人民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⑥觉知文化的心跳,能让人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在浮华中守住初心.很多时候,历史被矮化成后宫争斗的狗血剧、卿卿我我的言情剧、装神弄鬼的玄幻剧,传统被简化为不文不白的台词、不中不外的场景、不古不今的价值.拒绝历史、拒绝思考,即便有光鲜的明星、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面,也难掩坍塌和中空.在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场景中,这样的“小时代”“小清新”,炫目却扁平,热闹却轻浮.有了对中国文化的觉知,才能以史鉴知、以情动人,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铸造时代和人们的灵魂.

⑦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也没想到,当年自己任西城区委书记时,为天桥演艺联盟策划的这部开场大戏,会沉淀为经典剧目.由《雷雨》《茶馆》到《屈原》《李白》再到《牌坊》《窝头会馆》,《北京法源寺》与这一谱系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气质:在精神与情感上,与历史相连、与本土相连、与时代相连.唯其如此,才能成就时代的经典,锻造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17日05 版

《觉知文化深处的心跳》,有改动)

1.关于《北京法源寺》这部作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京法源寺》寄托了导演田沁鑫对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和文化结构的认知,收获了市场与口碑的双

好评.

B.《北京法源寺》展示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的本真生命,是一部接地气、有底气和生气的文艺作品.

C.《北京法源寺》讲述中国的故事、彰显中国的美学、抒发中国的情感、关心中国的命运,是致敬中国话剧110周年经典剧目中最好的作品.

D.《北京法源寺》与《茶馆》《屈原》《牌坊》等有着共同的气质:在精神与情感上,与历史相连、与本土相连、与时代相连.

【解析】选C.“最好的作品”在文中没有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很多时候,一些宫斗剧、言情剧、玄幻剧因拒绝历史、拒绝思考,即便有光鲜的明星、逼真的特效、宏大的场面,也难掩坍塌和中空.

B.《北京法源寺》以戊戌变法为背景,将家国之忧、失路之悲、奋争之志、儿女之情,展示在舞台上,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悲剧作品.

C.艺术创作者必须先有了对中国文化的觉知,才能以史鉴知、以情动人,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铸造时代和人们的灵魂.

D.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担任西城区委书记时,为天桥演艺联盟策划了《北京法源寺》这部开场大戏,但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沉淀为经典剧目.

【解析】选B.《北京法源寺》不是悲剧,是历史正剧.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银幕或舞台上的一些“小时代”“小清新”之所以炫目却扁平,热闹却轻浮,是因为创作者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觉知.

B.艺术创造需要与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契合,提取出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或者市场的问题,更是文艺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问题.

C.如果艺术的创造是在历史的、精神的大逻辑之内,是在情感的、行动的小逻辑之中,就是合理的,即使加上想象与虚构,也能成功.

D.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脚下这块土地有清晰而坚定的认知,才能创造出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解析】选C.原文是“也就可能成功”,选项变成了“也能成功”.

【备选题组】

(2018·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

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解析】选D.原文是指在“利民”“富民”“裕民”的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这才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解析】选D.礼是德与法的统一,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并非专“用来协调义利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自爱”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解析】选D.原文是说“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并非“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