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位移的计算方法

轴向位移的计算方法

轴向位移的零点是以厂家给出为准,有的是要求大轴紧靠推力瓦工作面定零,有的是紧靠非工作面定零,有的则是在工作面与非工作面中间定零,但大部分是以工作面定零的。测量是靠安装TST探头布置在推力轴承箱来传递信号。安装的时候肯定不是在零位的。要看汽机专业把大轴推向工作面还是非工作面,然后根据大轴的位置、推力间隙和探头校验时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在此位置的电压数,安装探头就可以了,一般安装支架都可以调节,安装完毕后调节支架以移动探头,看输出是否与校验报告相符,这样就搞定了。

轴向位移的整定需在环境温度的状态下进行,当推力轴承安装完毕后,用前斤顶推大轴,所推出的间隙即为轴向位移值(需打边监视和减去轴承箱的变形量),至于0点要以厂家说明以推力瓦是工作面或非工作面来确定。

一般汽轮机在安装的时候都会提高K值块,依据K值块定位就可以了!有的为了安装与检修方面,将K值引出为前箱的固定一点至转子上某一位置的距离即L值。

所谓K值一般为:第一级动叶的出汽边至第一级静叶的入口边的距离,有的规定叶顶,有的规定叶根部位。

具体根据总装图确定吧

轴向位移和推力瓦两者是有联系的吧,轴向位移测点就是装在推力盘附近,测量推力盘的位移.工作推力瓦通常就是运行中略微承受一定推力瓦面,往工作推力瓦方向的轴向位移为正,反向即为负.推力盘和工作推力瓦接触时的轴向位移应该是零点吧.因为零点时推力盘和

非工作推力瓦是有一定距离,即一定的负值,所以一般都是负的轴向位移要大于正的轴向位移.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 2009-08-02 23:30:53 阅读1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 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 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使得城市发展不得不向上或向下发展,基坑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为了确保基坑支护的安全,不论是一、二、三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要求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都要求进行监测,现就当前基坑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平位移测量;视准线法;小角法;前方交会;后方交会;极坐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urban land is more and more tense, which mak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had to go upward or downward, such as the deeper and deeper exca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xcavation support system, no matter the primary, secondary, or third pi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Project Monitor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GB50497-2009,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t top are required to be monitored. Hereby, this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several methods for the curr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Key word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collimation line measurement; small-angle measurement; forward intersection; resection; polar coordinates 视准线法 视准线法,主要应用在场地比较开阔,基坑比较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基坑。 (1)基准点的布设:在基坑的四个边上分别布设一对基准点。基准点应离开基坑的距离不小于开挖深度的3倍。一对基准点应与被监测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误差不大于5cm。见附图: (2)观测方法:在一个基准点架设仪器,另一个基准点定向。利用经纬仪或激光准直仪直接观测一个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上的标尺读数。根据精度要求观测多个测回,求平均数计算位移增量,计算基坑坡顶监测点的本次位移量及累计位移量。 视准线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观测数据直观,对仪器精度要求不高,方法简便。缺点是受场地影响较大,只适用于规则的基坑,幷且距离不宜太远。 2.小角度法:

浅谈一些调整层间位移角的方法

5 Building Structure 设计交流 We learn we go 浅谈一些调整层间位移角的方法 赵 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工程部,北京 100013 0 引言 层间位移角限值是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不满足要求时如何对其调整是广大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SATWE 软件,讨论层间位移角的调整过程,供同类工程借鉴。 1 工程实例 某工程为框剪结构,地面以下4层,地上17层,结构主体总高度62.9m 。地震设防烈度8度,基本加速度0.2g ,场地土类别Ⅱ类。工程在层10存在较大收进(图1),层11结构平面见图2。 图1 工程示意图 图2 层11的结构平面图 采用SATWE 软件计算,其X ,Y 向层间位移角曲线如图3所示。Y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层13,其值为1/956,满足规范要求,而X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层12,其值为1/761,不满足规范要求。 X Y 位移角/rad 楼层 图3 各层层间位移角曲线 图4 层11~15在X 向 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图 2 计算结果分析 (1)增加最大节点位移所在位置竖向构件的刚度 上述计算结果显示,本工程层12,13的层间位移角均不满足要求,其最大节点位移均出现在图2所示 的节点1处,经分析,这是由于墙1开设了两个较大的洞口,使其侧向刚度明显减小。由于建筑师只允许增加墙厚,不允许减小洞口尺寸,因此只对墙体厚度进行了调整,将层4~17墙体厚度由原来的250mm 改为300mm ,墙厚增加后的计算结果显示,X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刚好满足1/800的限值要求,但并没有多少安全储备,稍有变化就有可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而此时墙厚已不能再继续增加,这就需要提高其他构件的抗侧刚度以提高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安全储备。 (2)查看变形图,寻找最需要加强的部位 本工程层11~15在X 向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见图4。图中显示,在X 向地震作用下,层11~15的变形图并 不是沿正X 向振动,而是沿某一个与X 轴呈一定角度的方向,所以同时加强X ,Y 向构件的刚度要比仅加强X 向刚度有效一些。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结构的角部变形明显大于周边的,因此加大角部竖向构件的刚 度也是比较有效的。为此,将层11~15的柱1截面尺寸由原来的600×600增加至800×800,将梁1(600×500)和梁2(600×600)截面尺寸调整为500×650。调整后计算结果显示,X 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848,基本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层间位移角的大小跟结构的抗扭转效应的好坏是紧密相关的,在很多情况下,与其增加刚度使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不如从调整结构的扭转效应入手,通过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降低层间位移角。比如此工程,通过图4显示结构存在一定的扭转变形,由变形最大位置出现在角部可知,加强角部竖向构件刚 度对提高结构抗扭刚度最有效。本工程方案调整前,X 向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22>1.2,方案调整后,X 向最大层间位移比为1.12<1.2,显示结构X 向抗扭转效 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 结语 在进行结构层间位移角的调整中,对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合理地选取设计参数,通过变形图找到需要加强的构件,可以避免在调整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赵兵,高级工程师,Email :pkpmzb@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793611.html, 。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

(2)精度分析: 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 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 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 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 1.选点选取两个监测点P1,P2、一个测站点(工作基点)A、一个后视点B。 2.观测按照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水平夹角。在A点安置全站仪,在B点和P1,P2点设置瞄准标志,按下列步骤进行测回法水平角观测。 (1)在全站仪盘左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2)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盘左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3)倒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瞄准目标B,将度盘置零,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 (4)瞄准目标P1,读得水平度盘读数并记录。盘右位置测得半测回水平角。(5)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观测水平角取平均值作为一测回水平角观测的结果。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1-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2)精度分析: 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距离D和水平角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值,所以由上式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可得水平位移的观测误差: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差可以忽 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高精度仪 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前 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位移比与层间位移角

位移(层间位移比):此数比值是控制结构平面规则兼有控制扭转的作用。此数值可以在SATWE 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中查看。 解释下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以及位移角的意思(这2个比值应该有很多人搞不清,也包括我)。 1.位移比: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位移角的比值。 3.位移角:楼层竖向构件层间位移与层高只比。(《高规》 4.6.3对最大层间位移角也有明确的规定,从1/550、1/800、1/1000不同结构体系限制不同。) 《高规》4.3.5条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不应大于1.5倍,B级高度、混合结构、以及复杂高层,不应大于1.4倍。从WDISP.OUT 中即是要求 Ratio-(X),Ratio-(Y)=Max-(X),Max-(Y)/Ave-(X),Ave-(Y),最好小于1.2,对于A级高度不能超过1.5,B级高度、混合结构、以及复杂高层,不超过1.4倍。(位移比) Ratio-Dx,Ratio-Dy=Max-Dx ,Max-Dy/Ave-Dx ,Ave-Dy 最好小于1.2,对于A级高度不能超过1.5,B级高度、混合结构、以及复杂高层,不超过1.4倍。(层间位移比) 还需控制层间最大位移角的限制,即《高规》4.6.3条规定。 以上这些数值WDISP.OUT 都有输出,所以操作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在设计时只要注意就行 假如位移(层间位移比)超过限制需要考虑双向地地震作用。 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验算位移比还需要考虑偶然偏心,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 位移比的限值:是根据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确定的,其平均位移的计算方法,也基于“刚性楼板假定”。控制位移比的计算模型:按照规范要求的定义,位移比表示为“最大位移/平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2009-08-02 23:30:53阅读148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 1、“楼层位移比” 1)上义一一“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一一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泄义一一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一一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 il?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丧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讣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髙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左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 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農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泄: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

《建筑力学习题》-结构位移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一、判断题: 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协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内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求图示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A.; ; B. D. C.=1 =1 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 p 、M k 图,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 M k M p 21 y 1y 2** ωω ( a ) M =1 7、图a 、b 两种状态中,粱的转角?与竖向位移δ间的关系为:δ=? 。 8、图示桁架各杆E A 相同,结点A 和结点B 的竖向位移均为零。 a a 9、图示桁架各杆EA =常数,由于荷载P 是反对称性质的,故结点B 的竖向位移等于零。

二、计算题: 10、求图示结构铰A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A ,EI = 常数。 q l l l /211、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 ?DV 。 EI = 常数 ,a = 2m 。 a a a 10kN/m 12、求图示结构E 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l l l /3 2 /3/3q 13、图示结构,EI=常数 ,M =?90kN m , P = 30kN 。求D 点的竖向位移。 P 3m 3m 3m 1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q 1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q

【结构设计】“层间位移角”和“楼层位移比”的问题分析

“层间位移角”和“楼层位移比”的问题分析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 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 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楼层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高层结构设计中经常要控制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和刚重比“六种比值”,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 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见抗规3.4.2。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求见高规 6、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 转自钢结构论坛。 1.一个建筑物结构设计部分,一般来说,包含两个过程: 1)结构分析;2)结构设计 方案选定后要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就是看方案的布置是否合理,包括水平布置和竖向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_特点和适用条件(仅供参考版)

水平位移观测法、垂直位移观测法的种类,特点和适用条件 水平位移监测:对水工建筑物的顺水流方向或顺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移变化进行监测常用观测方法分两大类。一类是基准线法,基准线法是通过一条固定的基准线来测定监测点的位移,常见的有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 另一类是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方法主要是以外部变形监测控制网点为基准,以大地测量方法测定被监测点的大地坐标,进而计算被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常见的有交会法、精密导线法、三角测量法、GPS观测法等。 一、视准线法:通过视准线或经纬仪建立一个平行或通过坝轴线的铅直平面作为基准面,定期观测坝上测点与基准面之间偏离值的大小即为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直线形混凝土闸坝顶部和土石坝坝面的水平位移观测。当采用这一方法时,主要的是要求它们的端点稳定,所以必须要作适当的布置,只能是定期地测定端点的位移值,而将观测值加以改正。视准线观测方法特点是速度快,精度较高,原理简单、方法实用、实施简便、投资较少的特点, 在水平位移观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足是对较长的视准线而言, 由于视线长, 使照准误差增大, 甚至可能造成照困难。当即准线太长时,目标模糊,照准精度太差且后视点与测点距离相差太远,望远镜调焦误差较大,无疑对观测成果有较大影响。 小角法:是水平位移监测中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最早应用于水库大坝的变形监测,其基本原理是一通过大坝轴线的固定不变的铅直平面为基准面,通过测定基准线方向之间的微小角度从而计算观测点相对予基准线的偏离值,根据偏离值在各观测周期中的变化确定位移量。由于所需测定的位移通常很细微,因此对位移的观测精度要求很高,需要采取各种提高观测精度的措施,观测过程中需要对各作业环节严格把握,哪怕仅仅是一个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监测精度不能满足要求。 二、引张线法:利用张紧在两工作基点之间的不锈钢丝作为基准线,测量沿线测点和钢丝之间的相对位移,以确定该点的水平位移。 适用于大型直线形混凝土的廊道内测点的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测定混凝土建筑物垂直于轴线方向的(顺水流方向)水平位移。 活动觇牌法: 主要用于短距离视准线观测中,活动觇牌多用于水工建筑物、桥梁、码头和滑坡等水平位移观测,可满足坝内精密导线测量的近坝区水平位移监测网等各种场合的测量需要,活动觇标是被安置在位移标点上,供经纬仪照准,从而在觇标的游标尺上读出位移标点的偏离值。主要特点传动灵活、隙动差小,可精确到0.1mm .

超限报告系列总04层间位移角超限

超限报告中的几点问题04——层间位移角超限 关于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问题,颇受争议。前段时间,吴伟河在iStructure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层间位移角超限怎么办?”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讲得非常好。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自己曾经陆陆续续读过的相关资料,也一并在脑海中浮现。索性,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各种缘由,便一目了然。 1、《抗规》5.5.1条及条文说明 “计算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计算时,一般不扣除由于结构重力P-△效应所产生的水平相对位移,高度超过150m或H/B>6的高层建筑,可以扣除结构整体弯曲所产生的楼层水平绝对位移值,因为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这部分位移在计算的层间位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加以扣除比较合理。如未扣除,位移角限值可有所放宽。” 2、魏链总相关文献 《论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控制》

“在高层建筑中,发生最大层间位移的楼层一般位于结构的中部、偏上或偏下,恰恰那里的竖向构件两端转角较大,造成无论是柱或剪力墙,它们的非受力层间位移均很大,而受力层间位移则很小,因此用总的层间位移作为控制高层建筑竖向杆件的受力层间位移的措施是值得商榷的,那种认为层间位移角最大的楼层是受力最危险的楼层,在概念上是不正确的。” 框剪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与受力层间位移角曲线

框筒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与受力层间位移角曲线 “结构竖向杆件,无论是柱或剪力墙,其受力层间位移往往都是底部最大,沿高往上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减小,因此控制结构的受力层间位移应着眼于控制结构的底部而不是结构的中上部。” 魏总对不同结构类型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如下。

高强螺栓预紧力的计算方法

高强螺栓预紧力的计算方法 基本介绍 所谓螺栓预紧力,就是在拧螺栓过程中拧紧力矩作用下的螺栓与被联接件之间产生的沿螺栓轴心线方向的预紧力。对于一个特定的螺栓而言,其预紧力的大小与螺栓的拧紧力矩、螺栓与螺母之间的摩擦力、螺母与被联接件之间的摩擦力有关。对于一个不确定的螺栓而言,一个螺栓可使用的最大预紧力与螺栓材料品种、螺栓材料热处理、螺栓直径大小等都有关系。 假设螺栓在压力容器密封端盖上起到密封预紧的作用,并且这个端盖上有均布同规格的若干只螺栓,那么,这若干只螺栓所能承受的最小预紧力之和必须大于密封容器中工质最高压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否则压力容器端盖与器体之间的密封就无法保障。 在工程领域中,测定螺栓预紧力通常有一些技术方法。对于精度要求高的螺栓预紧力的测量,往往采取螺栓弹性变形量大小来测量并计算出预紧力大小。对于中等要求的螺栓预紧力的测量,通常选用力矩扳手(力矩扳手的种类目前较多,在此不作具体介绍),按照规定的力矩大小拧紧螺母即可。对于一般要求的螺栓预紧力测量,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根据手力拧紧螺母,便从此时开始,按规定要求用扳手拧转螺母若干个角(一个角为60度)来估测预紧力是否已经达到。 预紧的目的 预紧可以提高螺栓连接的可靠性、防松能力和螺栓的疲劳强度,增强连接的紧密性和刚性。事实上,大量的试验和使用经验证明:较高的预紧力对连接的可靠性和被连接的寿命都是有益的,特别对有密封要求的连接更为必要。当然,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过高的预紧力,如若控制不当或者偶然过载,也常会导致连接的失效。因此,准确确定螺栓的预紧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强螺栓预紧力的计算方法 Mt=K×P0×d×10-3 N.m K:拧紧力系数 d:螺纹公称直径 P0:预紧力 P0=σ0×As As也可由下面表查出 As=π×ds2/4 ds:螺纹部分危险剖面的计算直径 ds=(d2+d3)/2 d3= d1-H/6 H:螺纹牙的公称工作高度 σ0 =(0.5~0.7)σs σs――――螺栓材料的屈服极限N/mm2 (与强度等级相关,材质决定) K值查表:(K值计算公式略) 摩擦表面状况 K值 有润滑无润滑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一、判断题: 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谐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内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求图示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 A. ; ; B. D. C. =1 =1 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 p 、M k 图,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 M k M p 2 1 y 1 y 2 * * ωω ( a ) M =1 7、图a 、b 两种状态中,粱的转角?与竖向位移δ间的关系为:δ=? 。 8、图示桁架各杆E A 相同,结点A 和结点B 的竖向位移均为零。 a a 9、图示桁架各杆EA =常数,由于荷载P 是反对称性质的,故结点B 的竖向位移等于零。

二、计算题: 10、求图示结构铰A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A ,EI = 常数。 q l l l /2 11、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 ?DV 。 EI = 常数 ,a = 2m 。 a a a 10kN/m 12、求图示结构E 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l l l l /3 2 /3 /3 q 13、图示结构,EI=常数 ,M =?90kN m , P = 30kN 。求D 点的竖向位移。 P 3m 3m 3m 1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q 1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q

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结构2009-08-02 23:30:53 阅读148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3、综合说明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4、相关索引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

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转载与朱炳寅老师以下网友的问题回答朱总谈到楼层位移比是限制结构的扭转扭平周期比也是控制结构扭转一直没有搞清楚二者对于扭转的控制实质上是一致的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控制回答“豆豆居” 限制楼层位移比是限制结构实际扭转的量值限制扭转平动周期比限制的是结构的抗扭能力扭转周期过大说明该结构抗扭能力弱注意结构不一定有扭转可能是完全对称的结构这类结构一旦遭遇意外扭转情况将会导致较大的扭转破坏。朱总请教一个和本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多塔结构转换层设置在塔楼内时该采取何种加强措施规范条文说明不够详细。回答“吴客” 你说的这种情况属于“多重复杂结构”不是采取简单加强措施所能解决的按建设部【建质2006第220号】文件要求一般

朱总对结构位移角和位移的诠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问题 常有人问起“楼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的相关问题,此处一并答复: 1、“楼层位移比” 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 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 2、“层间位移角” 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 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3、综合说明: 1)现行规范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对结构扭转和侧向刚度的控制,即通过对“扭转位移比”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扭转的目的;通过对“层间位移角”的控制,达到限制结构最小侧向刚度的目的。 2)对“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是宏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时只需考虑结构自身的扭转藕联,无需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 3)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本质是对抗侧力构件承载力的一种放大,属于承载能力计算范畴,不涉及对结构扭转控制的判别和对结构抗侧刚度大小的判断。 4)常有单位要求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控制“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角”,这是没有依据的。但对特别重要或特别复杂的结构,作为一种高于规范标准的性能设计要求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4、相关索引 1)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第5.1.3条规定:先计算在刚性楼板、偶然偏心情况下的扭转位移比,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分别按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计算,再取最不利的扭转位移比进行扭转不规则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是很严格的要求)。 2)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徐培福主编)第195页,图7.1.7,先按不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扭转位移比,根据计算结果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当扭转位移比小于1.2时,按偶然偏心计算;二是,当扭转位移比大于等于1.2时,按双向地震计算。再根据两次计算结果取不利情况对结构的扭转不规则进行判别。(博主提示:请注意,这里对采用双向地震的判别是比1)放松许多,注意,这里的规定都是对复杂高层建筑而言的,对一般工程,原则上不需要进行这样严格的判别)。

螺栓预紧力的计算

1螺栓的预紧力可按下式计算: P0—预紧力 P0=σ0×As As=π×ds^2/4 ds—螺纹部分危险剖面的计算直径 2ds=(d2+d3)/2 d3= d1-H/6 H—螺纹牙的公称工作高度 σ0 =(0.5~0.7)σs σs—螺栓材料的屈服极限kgf/mm^2 (与强度等级相关,材质决定) 2 也可查表: 螺栓性能等级的含义 2007年11月23日星期五 14:29 钢结构连接用螺栓性能等级分3.6、4.6、4.8、5.6、6.8、8.8、9.8、10.9、12.9等10余个等级,其中8.8级及以上螺栓材质为低碳合金钢或中碳钢并经热处理(淬火、回火),通称为高强度螺栓,其余通称为普通螺栓。螺栓性能等级标号有两部分数字组成,分别表示螺栓材料的公称抗拉强度值和屈强比值。例如,性能等级4.6级的螺栓,其含义是: 1、螺栓材质公称抗拉强度达400MPa级; 2、螺栓材质的屈强比值为0.6; 3、螺栓材质的公称屈服强度达400×0.6=240MPa级性能等级10.9级高强度螺栓,其材料经过热处理后,能达到: 1、螺栓材质公称抗拉强度达1000MPa级; 2、螺栓材质的屈强比值为0.9; 3、螺栓材质的公称屈服强度达1000×0.9=900MPa级 螺栓性能等级的含义是国际通用的标准,相同性能等级的螺栓,不管其材料和产地的区别,其性能是相同的,设计上只选用性能等级即可。 强度等级所谓8.8级和10.9级

是指螺栓的抗剪切应力等级为8.8GPa和10.9Gpa 8.8 公称抗拉强度800N/MM2 公称屈服强度640N/MM2 一般的螺栓是用"X.Y"表示强度的, X*100=此螺栓的抗拉强度, X*100*(Y/10)=此螺栓的屈服强度 (因为按标识规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Y/10)

剪力墙布置规则和层间位移限值

剪力墙的位置:1)遵循均匀、分散、对称和周边的原则。2)剪力墙应沿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布置。3)剪力墙宜布置在房屋的端部附近、平面形状变化处、恒荷载较大处以及楼(电)梯处。4)在平面布置上尽可能均匀、对称,以减小结构扭转。不能对称时,应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接近。5)在竖向布置上应贯通房屋全高,使结构上下刚度连续、均匀。6)可布置成单片形(不少于三道,长度不超过8m)、L形、槽形、工字形、十字形或筒形最佳,H/L≥2。7)洞口布置在截面中部,避免布置在剪力墙端部或柱边。 (2)剪力墙的间距:为了保证楼(屋)盖的侧向刚度,避免水平荷载作用下楼盖平面内弯曲变形应控制剪力墙的最大间距。 (3)剪力墙的数量:与结构体型、高度等有关。从抗震性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越多越好;从经济性考虑,数量太多会使结构刚度和自重很大,地震力和材料用量增大,造价提高,基础设计困难。因此,剪力墙的数量应适宜,只需满足侧向变形的限值即可。(剪力墙的数量:规范要求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距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距的50%) 成片的剪力墙最好对称布置,必须遵循“均匀、对称、周边、分散”的原则。因为在地震时全靠它抵抗地震剪力。 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限值 层间位移限值是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规定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限值时划分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高度不大于150米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框架结构为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为1/800,筒中筒、剪力墙结构体系为1/1000,框支层为1/1000。层间位移限值是保证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避免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舒适度,高层建筑在风载作用下将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导致建筑物的摇摆,使在建筑内居住和工作的人产生不舒适和恐慌。国外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结构,一般对层间位移角(剪切变形角)加以限制,主要是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它不包括建筑物整体弯曲产生的水平位移,数值较宽松。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而言,层间位移限值既要考虑结构构件的开裂,又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

水塔水平位移的计算

支架式水塔水平位移的实用简化计算 资讯类型:技术资料加入时间:2008年6月4日14:18 摘要对水塔进行动力分析时,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其基本周期可据在水塔水箱重心处单位水平力作用下该处的水平位移δ,按“顶点位移法”来计算。然而δ的计算至今缺少便于设计者应用的手算简化方法,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确定支架式水塔δ的简化计算模型及相应公式。公式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便于计算。通过具体算例,采用本文方法与用su-persap程序作三维有限元计算对比,两者结果十分接近。 关键词支架式水塔水平位移基本周期简化计算 引言 笔者曾受委托对某建筑工地施工振动对邻近一座支架式水塔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估,需要及 时确定该水塔的自振周期,而我国抗震规范[1][2]及有关文献[3]尚未提供类似于筒壁式水塔或烟囱基本周期的计算公式。因此,深感即使在计算机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广泛应用的典型的建、构筑物,提出便捷而可行的简化计算方法,对工程设计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水塔属一种高柔构筑物,其质量主要集中于顶部。在动力分析中,通常可以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其基本周期则是一关键特征值。基本周期可由所谓的“顶点位移法”得出:t =2πmeqδ(1) 式中:meq为单自由度体系质量上的等效质量,通常可由下式确定:meq= m0+mt/4(2)m0,mt分别为顶部水箱及塔身的质量;δ为单位力作用下水塔水箱重心处所产生的水平位移。由于支架式塔身为空间格构式结构,且带有一定倾斜度,δ值计算是相当复杂的,至今尚未有便于设计者应用的简化手算方法。为此,本文通过对若干6根支柱水塔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水塔结构内力及位移的本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简便的计算模型,得到了确定δ值精度较高的手算公式,进而解决了基本周期的计算问题。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十分吻合,可供这类水塔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并与现行有关规范配合应用。 一、计算δ的简化模型 1?三维有限元分析主要规律 某典型的6根支柱水塔如图1所示,顶部作用一水平单位力p=1。经过对5个不同尺寸的这类水塔作三维有限元分析,得到如下主要规律: (1)静力分析,x方向作用p=1在各层x方向产生位移,与y方向上作用p=1在各层y方向上产生位移相等。动力分析,前2阶频率相同,分别属x方向及y方向的1阶振型。 (2)各层不同方位柱均存在反弯点,中间各层,反弯点基本上位于中点,而底层反弯点偏上,顶层反弯点偏下,但不及2/3处。 (3)立柱具有一定倾斜度,有效地减小了立柱中的弯矩和剪力,塔身剪力下部小,上部大,沿高度呈线性变化。 (4)各层圈梁中诸横梁受力情况如下: ①p=1沿x方向作用,各横梁主要弯矩位于竖向平面(绕水平轴),侧向弯矩及扭矩均很小,对主要弯矩,各梁都存在反弯点,且基本位于中点。主要弯矩从数值上看,梁中梁端弯矩恰为上述二梁的一半。 ②p=1沿y方向作用,各横梁主要弯矩也是位于竖向平面,侧向弯矩及扭矩较小,约比主要弯矩小一个数量级。梁中反弯点位于中点,而梁,中弯矩为常数,不沿长度变化,即不存在反弯点,且数值仅为上述4根梁梁端弯矩的1/10。 2?δ的简化计算模型 参照上述三维有限元分析所得规律,本文提:eici为i层柱的当量抗弯刚度;ici为各单柱截面绕自身形心轴惯性矩投影到塔身截面计算主轴上的代数和,如p=1沿x方向作用,参照图1,即考虑对y-y轴惯性矩,有对柱1:i1=i-y=bh3/12(b与h 分别为截面的宽度与高度)。对柱2:i2=i-ycos2α+i-xsin2α=bh312cos2α+hb312sin2α对6根柱式支架α=60°,则层间柱当量惯性矩为ic=2i1+4i2=3(i-y+i-x)=bh(h2+b2)/4:ri,r′i分别为第i层圈梁高程处及反弯点高程处相应的半径;hdi,hui分别为第i层反弯点之下、之上到圈梁的距离;ηeib为横梁当量抗弯刚度;ib为实际单根横梁截面惯性矩;η为简化模型中的当量系数。对η本文按如下原则定出:简化模型(图2)中横梁对位移计算的贡献为:δδ′=ri6ηeib(-qi+1hdi+1+-qihui)(hui+hdi+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