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Peter F .Drucker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一、为什么要重视假设

有关事实的假设是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这些假设是研究的起点,而且它们通常存在于研究者与学者的潜意识中,这些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事实认知程度。学科研究的方向取决于它们对事实的基本假设。

管理学关注的是人和社会机构的行为,因此假设对这一学科尤为重要。人和社会机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此的假设不能一成不变,而且之前有效的假设可能在后来变成完全错误的理论,管理学基本假设的变化越来越重要。

二、自20世纪30年代起管理的两套基本假设:

第一套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理论;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采取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3)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在之前这些假设都与事实非常接近,具有可操作性,但如今他们与现实相差很远。现在是重新审视这些假设、提出和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注入全新假设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是企业管理

这个假设是最近才提出,从泰勒到巴纳德都认为企业管理是一般管理的分支。从美国大萧条时期起,人们认同管理是对企业的管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等便被独立出来。尤其是二战后普通大众和学术界就一直将管理视为“企业管理”。但是在现在看来这一假设不再适应,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四、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这一假设始于对组织的研究,从职能型组织机构到分权化管理到团队的依次提出是人们清楚的认识到组织结构必要性的证明。一个成熟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原则:组织是透明的,组织必须有最后做决定的人,组织成员只有一个领导。在时下,与其探寻恰当的组织形式,管理学界不如学会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有关任务的组织形式。

五、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这一假设几乎成为有关对人的管理的所有著作或论文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为组织工作的人是在组织的雇员,全天工作,组织要他们干什么他们便干什么。随着外包公司和咨询公司等的发展全职雇员在减少,而且在全职雇员中作为合作者的“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对于专业工作者的管理不等于对传统工作者的管理。时代要求人们对组织中的人及其工作提出新的假设: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

六、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技术和最终用户的假设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早期。在此假设下企业须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技术,但是现在这一说法已不太合适,一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已不局限于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还有很多与本行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技术。同样在此假设下最终用户是不变的,最终用途只与某一产品或服务一一对应,但是如今我们认识到我们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满足同一需求,只有独一无二的需求而满足需求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没有一种技术是任何行业的附属品,反之,所有技术在任何行业中都能够、实际上也很有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并影响这些行业。同样,管理学界必须以这样的假设为出发点,即任何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途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任何最终用途都不是任何产品或服务所特有的。管理的出发点应落在客户有价值的方面。换句话说,管理学越来越需要一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存在着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应该才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日益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七、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研究的对象都是法律上承认的实体,即单独的企业。差不多100年前,人们才第一次清楚的认识到法律定义在管理大企业问题上还存在不足,随后便有了企业联盟(即许多企业构成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与这些企业的关系是靠经济利益维系的,而不是靠法律上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维系的),但它已权力为基础企业之间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现在经济链中需要拥有平等权力、具有真正独立性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需重新确定管理的范围。将来,管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日益需要以新的假设为存在的基础,即管理的范围不是由法律决定的。新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包含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

八、管理的范围是由政治决定的

这一假设是传统意义上“跨国公司”的基础。但是今天管理和国家疆界不再重叠。管理的范围不再是由政治决定的。国家疆界仍旧是重要的。因此,新的假设应该是:国家疆界主要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而是经营方式。

九、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这一假设阐述了管理与创业精神之间的区别。但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这种区别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企业或非盈利性机构,如果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创业精神,很快就被社会淘汰,所以企业要主动创造变革。创业活动从企业外部开始以外部为主,而且任何组织的绩效都只在外部反映出来。因此,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它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它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他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无论这个组织是企业,还是大学或医院。

十、结论

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中心是管理完善的组织,这个组织是产生成效的社会工具。同时管理是帮助组织产生成效的特殊工具、特殊功能和特殊手段。

然而,我们需要一个最终的和全新的管理范式:

只要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责任,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完全不能控制的。

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一、为什么需要战略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theory of the business),即一套自己的假设,涉及组织的业务、组织的目标、规定目标的方法、组织的客户、客户的价值和客户的需要。

战略将经营之道转化为绩效,战略也是对经营之道的检验。

组织战略的制定要认清以下五种必然的趋势是: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

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

3.定义绩效。

4.全球竞争力。

5.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二、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

在新的必然趋势中,最重要的是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而且人口的年龄分布趋于老龄化,年轻人口不断萎缩。

从这一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未来二三十年,人口统计数字将左右所有发达国家的政治生活,同时移民也带来政治问题。

2.因此,未来二三十年,所有发达国家都不会出现稳定的政治格局和强有力的政府。

3.“退休”存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含义。退休和“提前退休”(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工作或整年在组织中任职但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的潮流继续。

4.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所有工作者的生产率,特别是所有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无论是全职的,还是兼职的,都将迅速提高。

公司战略必须考虑人口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出生率。

三、收入的分配

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与人口的变化同等重要。

20世纪,在所有发达国家用于满足物质需求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逐年降低的。

有四个部门保持发展势头他们分别是政府、卫生保健、教育、休闲。这四个部门的趋势是战略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可分配收入在分配趋势上的变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战略制定上这种变化是最重要的。掌握这种变化不仅需要数量上的信息,还要进行定性分析。

四、定义绩效

我们必须重新定义“绩效”在特定企业,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中的定义。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短期结果与企业的长期繁荣和生存之间取得平衡。战略要以绩效的新定义为基础。

五、全球竞争力

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即任何组织(不只是企业)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

六、经济现实和政治现实日趋分化

我们需要面对三个重叠的领域:供货币和信息流动的、真正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区域性经济体系,国家和地方现实。

我们要清楚地了解什么不能做,即不能因为当地政府的各种优惠的条件,而不符合经济根本原则的决策。不要做与经济现实背道而驰的事情,除非目标企业符合本公司的经营之道和整体发展战略否则不要采用参股企业的方式特别是不要采用收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或发展业务。企业需要形成有经济个体组成的组织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不包含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个体。所有企业都必须学会控制货币风险。

第三章变革的引导者

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

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组织要以引导变革为己任,否则任何组织都不能幸免,除非组织成为变革的引导者。

因此,管理层在21世纪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组织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变革的引导者视变革为机会。他们主动寻找变革,知道如何发现恰当的变革良机,了解如何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发挥变革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

1.创造未来的原则。

2.系统化地寻求和预见变革的方法。

3.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推行变革的恰当方式。

4.在变革与连续性之间达成平衡的原则。

二、变革的原则

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组织需要有决心和能力改变现有的现状,同样也需要有决心和有能力开创新事业和做不同的事情,需要“由现在创造未来”的原则。

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同时也是其他原则的基础。这就要解放资源,即无利于提高绩效和出成果的方面不再是资源投资的方向。组织要变革就要有组织地放弃昨天。

变革的引导者始终都会定期地对每一种产品、每一种服务、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销售渠道、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销售渠道、每一个客户和最终用途进行考察。企业需要变革,需要采取行动。同时放弃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放弃有不同的方式,还要选择如何放弃。“放弃什么内容”和“放弃什么方式”需有系统地进行。

变革的引导者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有组织地改进。通过各方面持续不断地实施改进措施,组织最终可以改变操作方式。这些措施带来产品的创新,带来服务的创新,带来新的流

程,带来新的业务。持续不断地改进最终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变革的引导者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是挖掘成功经验。在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成功经验的挖掘迟早会换来真正的创新。每一小步的积累,最终会带来重大的和根本性的变革,即涌现出真正与众不同的新事物。

变革的引导者要遵循的最后一个原则是系统化的创新原则,即创造变革的原则。系统化创新的原则能帮助组织形成成为变革的引导者的概念,它有助于整个组织将变革作为计划来看待。

三、机会的窗口

1.组织突然取得的成功和突然遭受的失败,以及组织的竞争对手突然取得的成功和突然遭受的失败。

2.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流程上的不一致,如生产或销售流程,或客户行为上的不一致。

3.流程的需要。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的变化。

6.意义和观念的变化。

7.新知识。

四、变革的陷阱

1.不符合战略现实的创新机会。

2.混淆“新奇”和“创新”之间的界限。创新的衡量标准是否创造了价值。

3.混淆具体的动作与行动计划之间的界限。

避免落入以上陷阱或在万一落入这些陷阱时摆脱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有组织的推广变革,即试点。试点是在改进事物或新事物出现前要进行的小规模的试验。研究、市场调研或计算机模拟都不能取代在现实中的试验。

五、变革的引导者的两套预算

组织要成功引导变革,需要制定相应的合计和预算政策。这就需要两套不同的预算:营业收支预算和为未来制定的独立预算。未来的预算须保持稳定,不论是在萧条期还是繁荣期,未来的预算须包括挖掘成功经验的费用。

六、变革好连续性

变革引导者的目的是变革,但他们仍须保持连续性。

变革好连续性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组织越接近变革的引导者,它就越需要保持内部和外部的连续性,越需要在快速的变革和保持连续性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组织要将持久的关系建立在不断变化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和不断做好信息工作以及制定相应的报酬、认可和奖励制度。

七、创造未来

这是唯一可能取得成功的原则是努力创造未来。

第四章信息挑战

一、新兴的信息革命

新兴的信息革命的重点是信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和个人对信息的认识。它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信息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信息技术从技术向信息转变。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企业经营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最高管理层的任务来说,信息技术到目前发挥的只是提供数据的作用,而不是提供信息的作用,更不用说提出新的和不同的问题和战略了。管理层需要对信息的新的界定,企业需要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转变为“信息”。

二、信息革命的历史教训

不能夸大当前信息革命的历史作用,之前的印刷革命对当时社会、教育、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今天的信息技术人员要认清技术发展的趋势,他们也可能像曾经风光的印刷业者一样变得默默无闻。

三、新的印刷革命

印刷业通过利用电子技术来销售以印刷为载体的信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后几年,信息的供应与需求将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将来,真正的新信息革命将会到来,领导这次革命的将会是会计和出版商。到那时,企业和个人都将需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如何获得这些信息。他们必须学会组织信息,使信息成为他们重要的资源。

四、企业需要的信息

1.从成本会计向效益控制转变。由传统的成本会计法向作业成本法(ABC)转变,成本会计法式假定全部制造成本是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的总和,后者记录的是一个完整流程的成本。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而且它日益具有控制效益的功能。

2.从虚构的法律现实向经济现实转变。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掌握整个经济链的成本,需要与经济链中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采取以价格为导向的成本计算模式。

3.创造财富的信息。这需要四套诊断工具:基础信息、生产率信息、能力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生产率信息可以用经济增加值法和标杆法(将企业的绩效与业内最佳的或世界上最佳的绩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获得。资本和利用资本的人要合理分配

4.效益的源泉。我们需要有关我们所处的环境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效益的源泉。

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所需的信息

要提供工作所需的信息,管理人员首先要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我应该向与我共事的人和我信赖的人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形式?在多长期限内?”“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由谁提供这些信息?以什么形式?在多长期限内?”

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整理这些信息了,将数据变为有用的资料。在整理信息时,管理人员需要剔除与他们所需信息无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采取行动。信息的目的不是掌握信息,而是能够采取恰当的行动。

对于企业所需的外部信息企业应亲自走出去。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是他们开展工作所需要的,需要知道他们应该向其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信息,需要系统化的提出有效的整理

信息的方法。

第五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一、导言

21世纪管理需要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21世纪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

二、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及其有关理论

第一个深入了解体力劳动者并深入研究他们的是费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20世纪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增加了50倍,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创造了今天所谓的“发达”经济。

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科学管理,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日本人提出的“质量圈”(quality circle)、“持续改善”(kaizen)、和“准时生产”(just-in-time delivery)等。

三、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决定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因素:

1.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我们需要问这样的问题:“任务是什么?”

2.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我们要求知识工作者人人有责。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他们必须有自主权。

3.在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中必须包括不断创新。

4.对于知识工作,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受教育,他们也同样也需要不断指导别人学习。

5.我们不能或至少不能只用产出的数量来衡量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质量与数量至少同等重要。

6.要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组织应把知识工作者看做“资产”,而不是“成本”,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在面临所有其他机会时,知识工作者需要有为组织工作的意愿。

在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方面,我们首要的目的是取得质量,即取得最佳的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取得最高的质量最好。然后,我们才能问:“完成了多少工作量?”。我们研究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出发点是质量,我们需要学会明确的了解质量的内涵。

有关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的研究,我们应该首先问知识工作者自己:

“你的任务是什么?你的任务应该是什么?组织希望你应该做什么贡献?什么事情妨碍你完成你的任务?你应该放弃哪些事情?”

对于知识工作者的要求:

1.知识工作者应对自己应做的贡献负有责任,在质量、数量、时间和成本方面,由知识工作者决定他们应承担什么责任。知识工作者需要有自主权,有了自主权,他们就应当承担责任。

2.在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中应该包括不断创新。

3.在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中应该包括继续学习和继续指导。

4.知识工作者要明白质量是什么。

四、视知识工作者为固定资产

五、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是既做知识工作又做体力劳动的知识工作者。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应优先

考虑提高技术人员的生产率。

六、系统化的知识工作

要发挥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要对知识工作本身进行调整,使之系统化。

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基本态度。

七、公司管理

我们需要重新规定提供就业机会的组织的目标和对其进行管理的目的,即,让法定所有人满意,和让人力资本的所有人满意,也就是让知识工作者满意,而他们就是能为组织带来财富的人。

第六章自我管理

一、导言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将需要自我管理。哪里能做出最大的贡献,他们就必须属于哪里;他们需要学会发展自己。

知识工作者将面临全新的要求:

1.他们需要问:“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工作?”

2.他们需要问:“我属于哪里?”

3.他们需要问:“我能做出什么贡献?”

4.他们需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5.他们需要为他们的下半生做好规划。

二、我的优势是什么

利用反馈分析法: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采取什么关键措施,我们都要写下我们期望的结果,9—12个月后,我们就可以将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

在实施了反馈分析法后我们应该:

第一,集中发挥你的优势。

第二,努力增强你的优势。

第三,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井底之蛙的傲慢倾向,并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第四,明确什么是不要做的事情。

第五,在改进弱点上,我们要尽可能少的浪费精力。

三、我如何做事

如何做事是个人的特性,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是善于阅读还是善于倾听,第二则要知道我们的学习方式,第三是要知道我们在压力下能否做好,第四是要知道自己是适合做决策者还是顾问,最后要清楚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应当是我们的最终检验标准,在要做的事情与价值观冲突时选择选择放弃是正确的。

四、我属于哪里

我们要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

五、我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在决定“我应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时,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做什么?”“我如何利用我的优势、我做事的方式、我的价值观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做出这样贡献的目的是什么?”“要产生不同凡响的影响,我需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然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做什么、从哪里开始、如何开始、要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和最后期限。

六、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

要自己管理自己就要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这要求我们了解别人并承担沟通的责任。

七、你的下半生

由于个人的工作寿命可以超过组织的寿命,我们需要考虑我们在下半生做什么。

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

1.开始从事第二种职业和做不同的工作,改变自己服务的组织。

2.发展并行不悖的事业。

3.做社会企业家,从事一些非盈利性活动。

自我管理将越来越意味知识工作者要培养和趁早培养出第二个主要兴趣。

自我管理是人事上的革命,他要求个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和作出史无前例的事情。

结语:本书实际论述的是社会的未来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21世纪市场营销面对的挑战 专业班级:工业gc1202 姓名:蔡惊学号:0121204930416 摘要:市场营销无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市场如没有硝烟的战场,营销也在今天面临这许多挑战,但挑战又何尝不是机遇,在这场战斗中,谁把握住了机遇,那么他也就胜利了一半!对于中国的众多企业来说,在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之后,我们在思考如何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在不断更新自己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身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与责任。 关键词:挑战,机遇,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道德与责任。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当前,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首先,全球化的力量会继续影响每一个人的商务活动和个人生活。制造业将会移向经济上更加有利的地区,而保护主义者的一些措施虽会阻止这种转移,但对每个人而言将是提高成本。第二,科技力量将会继续进步,并使我们惊奇不已。克隆羊多利仅仅是生物革命的开始。人类基因工程有希望引入新的医学良药。数字革命产生的芯片正在进入智能化的房子、汽车,甚至服装。我们正处于智能化、机器人能为我们做大部分工作的时代开

端。第三,政府经济部门管制的日益放松。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已确信,市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会运作得更好。买方能自由决定采购什么,何处采购;卖方能自由决定制造、销售什么。竞争性经济能比高度管制或计划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我们的营销、商品已不仅在中国受到关注,而且受到全球关注。比如格兰仕,它的微波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0%。于是有人批评说,中国总是在制造业里做一些低附加价值的产品,人家是靠技术赚钱,而我们是靠劳动力赚钱。我认为这些批评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的制造业形成它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能够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保证质量、保证市场供应链、保证物流的畅通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一项科学。如果我们在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生产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而去拼命提高所谓的品牌竞争,提高所谓的技术含量,去和世界500强去比拼,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格兰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做"制造占有率"。格兰仕微波炉在世界的制造占有率是80%,世界上最著名的28个品牌的微波炉都是格兰仕生产的,格兰仕在生产这些品牌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全球供应商、全球制造商的概念,于是,就

21世纪财务管理的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回首20世纪,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

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

21世纪管理挑战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著作信息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作者:[美]彼得·杜拉克译者:朱雁斌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年月:2009年9月 二、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深远的转型期,变革空前而彻底。现在的管理学思想仍然沿用20世纪的那些基本假设,很少有人去注意它们是不是“事实”。但实际上,它们都已经过时了。如果用不正确的假设去制定战略,将不可避免地把组织引向不正确的轨道。《21世纪的管理挑战》只涉及明天的“热点”问题,即关键性的、决定性的、生死攸关的和明天肯定会成为主要挑战的问题,将从以下6个方面深刻分析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管理的新范式,战略一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自我管理。 三、摘录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管理学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那时起,大多数学者、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都比较认同以下两种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 第一种构成管理原则的基础: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者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结构。 3、企业应该采取或者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第二种假设奠定了管理实践的基础: 1、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或给定的。 2、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界定的。 3、管理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 4、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现在:管理是所有组织机构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器官。 管理学界与其探寻恰当的组织形式,还不如学会寻找、发展和检验适合特定任务的组织形式。 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的使命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特定优势和知识。 管理将越来越需要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即技术和最终用途都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才应该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已经逐渐成为制定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2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将延续到21世纪,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综合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爆炸的压力。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和有效利 用各种信息。 (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否则他们将面临由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越来越少的

时间内掌握最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以计算机及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20世纪的主要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供应链管理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 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高技术应用的初始投资很高,但它会带来许多竞争上的优势。高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由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新产品或服务介绍给市场,企业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还会进一步加强。 (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企业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尽管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订单和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坚持他们更需要最新技术,希望也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商。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专门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从而使得工人的工资不得不从他们原有的水准上降下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之一是,产品研制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复习课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一本关于自我管理的变革与挑战的书,作者德鲁克用事业理论中的方法,通过与20世纪管理的实践相比较,提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充分体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第一章中,德鲁克从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入手,引出当时大多数学者、作家和管理实践者都认同的两套关于管理事实的假设。从这两套假设的内容阐述了这些假设不符合现实,以至于成为阻碍管理理论发展的障碍,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假设、提出和向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注入全新假设。在管理理论上,德鲁克利用美国早期的经济现象论证管理并非是企业管理,因而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管理人也不是管理“雇员”,这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第一个观点出错,后面两个观点也会受它的影响走向错误的方向。在这章书中,作者重新定义了管理,体现了一种怀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这不仅是发展管理学所需要的,也是我们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种品质。 第二章作者开始谈作出战略的新的必然趋势,包括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定义绩效、全球竞争力和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这5个趋势。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作者提出的“退休”的另一个含义,在现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只想到了让老人延迟退休,却很少有尝试过德鲁克所说的这种新型雇佣关系,

让老龄人“提前退休”,这里的“提前退休”并不是指停止工作,而是指劳动者不再从事全职工作,或整年都在组织中任职,他们一次只工作几个月。我认为这是当今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保持发展势头的政府、卫生保健、教育和休闲这4个部门,说明了尽管是资本主义经济,政府对其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影响也是重大的,因而在管理的战略中应该要首先考虑政府。 第三章讲的是有关变革的内容。在阅读本章节之前,我一直认为变革是人们面对巨变时所采取的能够趋利避害的方法。但是作者在本章中告诉我们这样对变革的看法是令人痛苦和有风险的,管理层需要成为变革的引导者,主动寻求变革,这也是21世纪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然,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放弃原则,在变革中放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只有恰当地放弃江河日下的产品,才能推动产品的创新,从而实现好变革。 第四章从信息革命的角度分析21世纪管理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目前正在从“技术”向“信息”转变,它对组织的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前许多人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最先的影响应该是决策方面,但是德鲁克在本章节中指出了这种认知的错误,实际上信息技术不能决定某种行为或政策能否实行,它只是为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德鲁克还提到了历史的教训和技术人员的历史教训,阐述了每次信息革命普及的速度以及影响的范围都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doc

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基珀精益生产启动大会演讲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消费者从“粮票排队时代”到足不出户就能选购所需的商品,还能够为自己设计独特的产品特性。同时“中国制造”的概念开始响遍全球,令13亿中国人感到自豪,以致于开始让很多反华人士感到担忧,“中国威胁论”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反对者担忧大量优秀制造企业转入中国,影响本国的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我想所有中国人都有信心实现这个理想。但是,我们离此目标还差很远,我们现在最多只能说是制造大国,要变成制造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企业,其中很多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入企业了解过程中让我惊讶和震惊。在我原来的概念中,这种企业属于那种基本没有生存能力的组织,但他们却活得很好。(很多人肯定问我,为什么呢?)那这些年,这些企业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我总结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靠产品(指产品本身拥有的广阔市场),二是强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能力,三是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几年内这些优势都将失去,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方面来分析。一、靠一个产品发家致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够胆量去做,成功的机会很大,因为市场空缺大。现在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极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过剩”的阶段。虽然很多人积极在“红海”中想要发掘“蓝海”,但“蓝海”客观存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二、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销售产生了抵抗能力,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管你多么强大的销售能力都将碰壁,强行推销的方式只能导致失败,很多企业库存积压和不能满足顾客交付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企业只有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对质量的要求,对交货期的要求,对服务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廉价劳动力一直是吸引外资和产品低价格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竞争力。但这种优势也将逐渐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薪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沿海甚至是内陆地区,即使工资在普遍上涨,人员招聘也越来越困难。大量人员的流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薪资待遇问题。(其实,我们基珀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再则即使员工工资要求不提高,比中国落后的国家还很多,他们的劳动力可能更廉价,如果有一天他们搞开放了,我们是否也意味着将失去这种优势呢。 总之,前面三点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将逐步尚失,那我们凭什么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舞台呢?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应如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这样的话题大家一听可能要失去兴趣,老掉牙了,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可是至关重要。当然,要避免“口号主义”和“形式主义”,要真正地将科学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口号”和“形式”一直是中国特色地两大误区,很多企业有很漂亮地使命、方针,但这紧紧停留地“口号”层次(比如:邮政服务的遭遇)。很多企业大厅里可以看到很多证书和奖状,比如很多企业通过ISO体系认证,但我们扪心自问,这些究竟改变了企业多少内涵,是不是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是国际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99年出版的一本最新著作,该书瞻望了未来对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下面是给大家的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仅供参考。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怎样更好的按自己的方式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及自己活着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后希望别人如何记住自己。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农民或者工人他可能只会想自己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家庭更好的存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必须认真工作;但如果对于一个在组织里贡献自己脑力与智慧的知识工作者,他的思考可能更加深刻,也必须更加深刻。而对于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经过思考而做出的选择及行动究其本质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了解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活着),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行为准则,了解自己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之后能够给这个社会贡献什么。 “自己是谁”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无聊的话题,实则不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都只是停留在我叫XXX的阶段,以为姓名就足以说明一切。然而他忽略了姓名只是一个代码,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能够彻底的弄

清楚这个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剖析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组织中的角色等,其次就这些角色进行细分,然后给每一个细分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权重。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哪些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是最重要的,哪些角色是可有可无,不太重要的。最后,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尝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反思。 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事情。在本章节中也提到了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而在这里,我想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对关系负责衔接起来进行说明。我个人认为了解自己的长处无疑需要通过两种途径:通过自我思考与实践了解,通过外界了解。而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我们作为个体需要对人际关系负责,而我们也知道别人往往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那么如何让这面镜子很好的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负责。如果个体是带着一种敌对或者不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通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不能够了解自我,反而会造成盲目无知。同样,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组织负责,对我们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那么通过组织这面镜子我们也同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准则,按照这些准则有序的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信息化应用水平是综合科技水平的反映,也是科技强国的需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发展来看,蒸汽机带动了工业化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场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转折点。世界的信息革命从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开始,甚或可以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算起,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信息化的浪潮,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推进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商品计算机在1951年为美国人口普查局所购;1954年美国财政部首次将计算机用于联邦公务员工资管理。发达国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信息化之路并取得了成绩,信息产业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崛起,更是引领着国家信息化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此后,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摸索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在信息时代,为了取得信息化社会的优势,各国都在奋力拼搏。计算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构筑了“信息高速公路”,以此改变了时空观念,地球正成为“地球村”,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同。 信息产业是新一代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还可对传统产业起到优化、催化和培增器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高度信息化的逐渐形成,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水平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美国长期的信息化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新经济的出现震撼了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信息化和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和规划,都成立了国家元首挂帅的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委员会或相关机构,都希望通过国家信息化赶上信息革命这趟发展快车。日本率先制定以信息立国的国策,美日经济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日本的信息化发展而易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正展现在人类面前。信息化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可延误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信息化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完成,而是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th Century 【精彩书摘】 ■管理的新典范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典范(paradigms),管理学也是如此。这种对真实的根本假设,实际上更界定出整个学科的范畴。假设虽然如此重要,却很少被分析、研究,甚至很少被质疑。 大多数学者,著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一直将以下两套管理的假设认定为真实。 第一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原理的基础: 一、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二、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 三、有、或必定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管理「人」。 第二套假设奠定了管理实务的基础: 一、科技,市场,和最终使用者是特定的。 二、管理的范围由法律界定。 三、管理是专注于内部的。 四、由国家疆界所定义的经济体系,就是企业和管理的「生态环境」。 现在,这些假设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它们与现实远远脱节,不仅成为理论的障碍,更是实务上严重的绊脚石。事实上,现实很快地与这些假设背道而驰。因此,此刻正是仔细检视这些假设,并创立一套新假设,作为研究和实务基础的适当时机。 本章并未尝试提供答案──而且刻意如此。它主要是要提出一些问题,但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引人深思的洞见。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重心,并不是科技、信息、或生产力;重心应该是妥善管理的组织,它是社会用来创造成效的工具。管理是使机构能够产生绩效的特定工具、特定功能、特定方法。为此,需要最后一个管理的新典范:管理的重心和管理的责任,涵盖所有会影响一个机构绩效的因素──不论是内部或外部;是这个机构可以控制的,或完全超出它的控制范围的。 ■策略──新的根本现实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论文 _11062

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论文 一、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会计自20世纪20~30年代萌芽、40~50年代创立到现在,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过程中,它通过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新方法,使自己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熟和日臻完善,在实践中为强化和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其效果尤为显著,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厂长、经理们深受其益。 然而,应该看到,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管理会计作用的对象及其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方法却几乎一仍其旧,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和显著的创新。实践表明,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现行管理会计的一些观念、理论和方法,由于未能与电脑一体的弹性制造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等同步发展,已经显得不那么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了,正如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和大平派路德大学的托马斯·约翰逊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来说,不仅为时过晚,而且过分笼统,严重的还歪曲事实。 在新形势下,管理会计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例如,对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联系,迄今少有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使得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及行为科学等一些研究成果已被陆续引入到管理会计之中,从而扩大了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但是,管理会计对于源自这些不同学科的科学成果,尚未能全面而充分的消化,人们还只是依据这些成果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作了程度有限的修正,有些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还缺乏应用价值。 2、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等所建立和使用的模型就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它必须假设:单价是一常数;单价和销售量相互独立;总成本线是一直线。然而,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很大,现实经济活动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显得越来越滞后,从而难于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3、观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传统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所赖以立足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陈旧过时,例如,关于存货问题,它允许存货存在,并主张通过计算最优经济批量来实现对存货的最优控制,但这种观念却会给管理人员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只要严格按照经济批量来采购,就能降低成本,于是乎,在实践中他们为了获取数量折扣而往往大量采购,由此造成原材料大量积压和资金大量被占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依照目前的适时制生产(Just-In-Time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管理热点研究 考查学期14 /15学年小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学号2012163022 姓名彭洋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李智俊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时代在变,可是它哪些方面在变,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却不甚了解。这本《21世纪的管理挑战》,让我惊讶的是它可以把如此宏大的话题讲得清晰而又醍醐灌顶。 在书中,德鲁克认为21世纪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变化不是在经济领域,也不是技术领域,而是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变化。包括越来越低的出生率,可支配收入上的变化,对绩效的认识,竞争全球化与政治分裂的不协调。这些变化可能使得现在处于高度增长的行业逐渐走向衰退,而一些细微的现象也可能暗示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作者认为,企业管理不仅仅是关于内部的管理,而是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管理,任何组织的绩效都只能在外部反映过来。因此,革新是一种必然。 但是,作者有一句非常鼓励人心的话:“创新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艰苦卓绝的工作,它也遵循很多原则”。 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德鲁克著述颇丰,计有15部管理学著作,13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2部小说,1部自传。他的著作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作为管理学界的“智叟”,德鲁克年逾九旬而不辍耕耘,目前仍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研究院,并不断解深刻的著述。代表作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公司的概念》、《有效的管理者》、《后资本主义社会》、《旁观者》、《剧变时代的管理》等。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社会科学对事实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设。这套假设构成了这门学科的范式,即一般公认的理论。然而事实证明现在很多假设与现实相差太远,阻碍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2.所谓一个恰当的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每个组织形式都有独特优势、局限性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意义:德鲁克在这一章否定了一下几个假设: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采取,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6、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7、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所以按照他的说法,现在这些假设应该改为: 1、管理是一种工具,不单指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具有不止一种管理人的方式(变革型领导)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变化的和未知的(蓝海战略) 5、管理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律内和法律外的 6、外部也需要管理 7、组织是跨国境的

最后他总结就是管理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而绩效是外部反映的,所以我们 作为管理者不能整天光盯着组织内部那点事,任何可能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东西无论在内外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那作为学生呢,我觉得第一个挑战让我认识到绩效是最重要的,要结果导向。 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以此来应对管理的变化。 行动: 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是要学习,而且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学习方法,同时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概念,既然已经知道第一个挑战的核心就是管理科学的范式是不断在变化的,那么我作为一个立志成为领导的人就应该保持心智的开放性,不断地学习来适应变化。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采取的行动就是尽量的多学习。学习管理的知识,学习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博识一些。 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意义:在这一章中德鲁克指出了五种未来的新趋势: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出生率 2、全球竞争力 3、定义绩效 4、可支配收入分配的变化 5、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那么阅读了这一章以后,我的感觉就是德鲁克真是非常的有先见之明啊,他说 的这几个趋势都对了。对于我目前的意义呢,我感觉就是在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有一些背景知识,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书笔记 一、图书介绍: 书名:《21世纪的管理挑战》作者:彼得˙德鲁克(美) 朱雁斌译 出版信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二、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的经典。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三、读书感悟: 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阐述了管理的新范式、战略——新的必然趋势、变革的引导者、信息挑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效率以及自我管理共六个方面的问题。个人理解是,本书写于世纪交替之际,亦是社会变革之际,此变革既包括政治上的,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也包括经济上的全球化大潮势不可挡,一体化逐步加强。因此,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此书也以变为核心,如何应对变,如何变,如何走到变的前面,以一个展望未来的姿态进行其观点的阐述,不可谓不高瞻远瞩,具有时代眼光。 首先,第一章,作者对管理的新范式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首当其冲的是管理的定义。管理,不再仅仅是企业管理,而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比如非营利性机构,.这一点,正如他所说,是对年代错误的一个纠正。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进行新的更正革新的观点也相继提出,如管理不再有唯一正确的组织形式;术和最终使用者不再是固定的;理的范围必须重新定义,应当涵盖全过程;管理已经超越国家疆界的范围;管理并不只限于内部管理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对旧的管理思想的新的发展,有利于人们在进入新纪元之际重新审视管理的内容与实践意义。 其次,本书的第二章是战略——新的必然趋势。所谓必然趋势,书中提到的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人口出生率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变化3.定义绩效4.全球竞争力5.经济上的全球化与政治上的分裂显得越来越不协调(详见P30)。其中第四点提到全球竞争力,这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大趋势提出的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企业或国家不再有可能将经济发展寄托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除了规模最小和完全只在当地经营的企业外,对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企业来说,除非其雇员的生产力能够在短期内与本行业表现优异的企业(无论位于世界的那个地方)保持在统一水平线上,否则是不可能生存的,制造业尤其如此。据此,德鲁克认为,保护主义浪潮十有八九将席卷全世界,所以战略必须接受一个全新的基本原则,即任何组织必须按照业内表现优异的企业设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估。从现今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德鲁克的预言基本是准确的,譬如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出口欧盟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意在保护本经济体的光伏产业抵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无独有偶,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对中国出口的轮胎进行惩罚性关税的收取,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不应在贸易保护主义上大做文章。本章节还提到的一点就是经济现实与政治现实日趋分化,即经济上逐步实现了全球的一体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然而,政治疆界却始终明显存在,这两者并存所带来的矛盾是另一种挑战。在此情况下,要在经济实体和政府实体的不协调中取得折衷,首要原则,就是不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

第一章:管理的新范式 意义:德鲁克在这一章否定了一下几个假设: 1、管理是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具有,或必须具有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采取,或必须采取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6、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7、按国家边界划分的经济体是企业和管理依托的“生态环境” 所以按照他的说法,现在这些假设应该改为: 1、管理是一种工具,不单指企业管理 2、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3、企业应该具有不止一种管理人的方式(变革型领导)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变化的和未知的(蓝海战略) 5、管理的范围应该包括法律内和法律外的 6、外部也需要管理 7、组织是跨国境的 最后他总结就是管理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的,而绩效是外部反映的,所以我们作为管理者不能整天光盯着组织内部那点事,任何可能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东西无论在内外部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那作为学生呢,我觉得第一个挑战让我认识到绩效是最重要的,要结果导向。我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以此来应对管理的变化。 行动: 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就是要学习,而且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学习方法,同时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概念,既然已经知道第一个挑战的核心就是管理科学的范式是不断在变化的,那么我作为一个立志成为领导的人就应该保持心智的开放性,不断地学习来适应变化。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采取的行动就是尽量的多学习。学习管理的知识,学习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博识一些。 第二章:战略——新的必然趋势 意义:在这一章中德鲁克指出了五种未来的新趋势: 1、发达国家越来越低的出生率 2、全球竞争力 3、定义绩效 4、可支配收入分配的变化 5、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分裂的显得越来越不协调 那么阅读了这一章以后,我的感觉就是德鲁克真是非常的有先见之明啊,他说的这几个趋势都对了。对于我目前的意义呢,我感觉就是在理解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有一些背景知识,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 行动:多读书,多看新闻。多思考,多跟人交流。 第三章:变革的引导者 意义:在这一章我就记住了一个变革引导者的两套预算,第一套预算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第二套预算大概占总预算的10%左右用在未来的发展里,包括产品创新和挖掘成功经验,第

21世纪管理者必备的3种技能

21世纪管理者必备的3种技能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过去十年间,人们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员工队伍的多元化程度,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扁平,部门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如今,网络四通八达,各种技术应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这些技术,是20世纪的经理人根本无法想象的。 面对这些新挑战,经理人应该培养哪些技能?我们就此征询了一些跨文化沟通、信息网络和注意力研究领域的专家意见,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技能1 :转换文化编码 安德鲁-莫林斯基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同时执教心理学系。 马可是意大利人,他在孟买一家技术公司担任首席运营官,正面临无法有效激励印度下属的问题。阿娜特是一位以色列籍管理咨询顾问,在美国工作,她发现提出美国式的反馈意见颇有些困难。承佑是一家韩国软件公司的CEO,该公司在上海新设立了办事处,他发现很难留住那里的中国员工。按理说,他们三人在各自的跨文化环境中都应该游刃有余。他们都具备雷鸟全球管理学院曼苏- 贾维丹教授所说的“全球思维”:管理经验和国际阅历丰富,对多元化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当地的文化也很了解。马可知道,印度员工习惯于更独断的领导风格;阿娜特知道,大多数美国人更愿意接受糖衣药丸式批评,可

她自己常常直言不讳;承佑也懂得,中国老板的家长做派更重。他们三人也不缺乏适应当地文化的动力,事实上,他们的事业成功与此息息相关。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成功?十年来,我对数百名睿智的职场人士展开了研究,他们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或外籍同事。我认为,马可他们缺少的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技能,我把它称为“文化编码转换能力”——为了适应文化规范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身行为的能力。转换文化编码光有正确的思维模式、信息和动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力克服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行动时所面临的心理挑战。 当管理者发现自身行为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常会觉得自己虚伪;如果发现别人认为那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不快还会更加强烈。他们还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对自己采取一种完全不擅长的行事方式感到焦虑和窘迫。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首先,你要分析自己面临什么挑战。就马可而言,他由于深信有必要向下属授权,因此不愿采取发号施令、严词厉色的领导方式。可是要想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他又似乎需要用这种方式去领导孟买团队。每当工作进展缓慢,不得不对手下大声发号施令时,他都会有罪恶感(“我不该这么对待员工!”),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无能(“我听起来很可笑!”)。 其次,你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减少烦恼。也就是说,做出一些细微但非常重要的调整,让它们既适合新的环境需要,又不违背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